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
于教育思考中的自我超越——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所谓“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
”在金色的九月,在张静老师的指导下,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
窦老师在她的书中以“主题”为中心串联起所有内容,包含了人生主题、教育主题、课堂主题。
不过最开始吸引我的还是教育主题中提到的“三个超越”,超越什么呢?带着疑问我跳读到这一内容,去细细品读。
一、教育观点之“三个超越”窦老师带着她对于语文教育的思考提出了自己语文教学的教育观——“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一)超越教材窦老师主张超越教材,不是脱离教材,而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和延伸。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教师要引领学生突破教材的局限,广泛涉猎各种优秀的文本资源。
为帮助学生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从低年级开始,窦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共学生阅读:精选180篇文章,泛读84篇文章,精讲了72篇文章,略读了24篇;从阅读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到阅读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背诵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还让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之下,量变产生质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焉有不强之理?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超越,教师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文化知识,更是引领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世界,从而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提升语文和人文素养。
(二)超越课堂窦老师说道:“作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老师,我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要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好好学语文,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同样,课堂也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
超越课堂意味着将学习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睁开眼睛面对世界,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力量。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摘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把教材吃透的情况下,学会不断改进教法,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提高;教学效果;途径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
1.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才能统观全局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
那么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
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
第四,要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
2.只有教师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浅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应做认真的研究、分析,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只有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才能重点突出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准备题和例题进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清例题的主次再确定教学重点。
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运用最佳情境进行教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摸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
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教材整合的探索
侧重 点 。 因此 , 我们在 教学 中应 该十分 注重对教 材 的整合 。 笔者认为 , 教材整合应 以“ 学生发展为本 ” 的思
想作指 导 ; 校情 、 以“ 学情 ” 为基础 ; 化教学 结构 , 优
扩展 “ 双基 ”( 础知识 、 基 基本技 能 )从 而既加 强学 ,
生 的“ 基础性学力 ” 又提 高“ , 发展性 学力 ”使 所学 , 知识 内化 为学生 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
要性
、
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作为新课程改革 的重要 内容 , 教材整合应 当成 为每位教师 的教改课题之一 。
1 整合 是 提 高课 堂 效 率 的 需要 .
综上可见 , 在两册教材 九年级 《 思想 品德》 历史与社 会》 和《 所
有交叉 内容绘制 成表格 ( 见表 1 。 )
根本 原因。4分 ) (
2 4描述 资源与我们 生活 的关 系 , 明合理利 — 说
用资源 的重要 意义。
2 5了解 区域性和全球 性的环境 问题 , _ 知道 问 事件 , 简要分析人 民生活水平发 生 日新月异 变化 的
题 的解决需要 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 国的通力合 作 。
2 6 综述人 口、 _ 资源 与环境 问题 的关系 , 明 说
4 中国的资源 、 口、 二 单 元 第 四 课 第二 单元 “ . 人 第 建设 可 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 了解基 本 国策 与 持续发展的社会” 5 可持续 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 6 科技革命的历史 第 二单元第 四课第 . 三框 “ 实施 科教 兴 国 第 四 单 元 第 二 课 7利 兴国 . 彰_ 的重要陛 的发展战略” “ 感受科技之光”
资源 、 环境等状况 , 了解计划生育 、 保护环境 、 合理利
窦桂梅的教学理念 - 资源
窦桂梅的教学理念窦桂梅的教学理念大致归纳为“三个超越”(一)三个超越” 窦桂梅在其2002年发表的《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指出:“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
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这是窦桂梅首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三个超越”观点,分别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1、超越教材窦桂梅在上述这篇文章中否认语文教材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且打破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
她认为教师应该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
在此基础上,她还进一步说明超越教材不仅仅是量的积累,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教材的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除了理论的表述,窦桂梅更结合自身的教学试验,如列推荐篇目和书目、修改教学内容等,为广大语文教师如何超越教材提供了现实的指导。
而吴金凤在《对窦桂梅“三个超越”教学梦想的一点思考》中也从文质兼美的课文和有缺陷的课文这两方面提出了对“超越教材”的理解。
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吴金凤从窦桂梅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中得到启示:此类课文的教学可以遵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模式,通过化解重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深化认识、升华情感三个步骤,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态度与价值观。
另一方面,对于有缺陷的课文,吴金凤则认为“变废为宝” 即用补充或修改等手段来给教材“美容”是窦桂梅的绝妙之处,通过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与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去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补白和延伸。
2、超越课堂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中指出:“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此外,她更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来进一步说明现代语文教师可以如何超越课堂。
教材是例子 资源需拓展
教材是例子资源需拓展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兰亭集序》同课异构,八位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二度整合,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然后展示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我们看到了不同教学风格的选手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其中,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是一大亮点。
一、教材是例子教师不应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应该是课程的主动开发者。
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要用好文本,还要拓展书本以外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深入实践,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反思等来拓展学习空间。
1.立足教材“以本为本”,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的逻辑来开展教学已不合时宜了,但教材作为知识、情感、价值观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毕竟,“教材是例子”,是专家、学者、一线名师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编选出来的例子,也应该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
在熟悉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方法、能力、价值观的培养,这应该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立足点。
赛课选手无一例外地都抓住了《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脉络:乐—痛—悲。
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等关键环节,都展示出老师们精准把握文本的素养和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
2.拓展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个例子”,仅是“教学素材”之一。
这就要求老师们树立“大教材”观,确立“用教材教”的理念,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灵动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在教材与现实的变化中寻求动态的平衡。
事实上,选手们都在拓展教材。
例如,梳理文言知识,以课文中的多义词“修”、“之”为源,辐射其它语境中该词的多个义项并进行比较,这就是在拓展教材;在分析王羲之生命苦短的慨叹时,列举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庄子、曹操、苏轼、毛泽东等名人的千古一叹,这也是扩充教材;在分析王羲之“乐景生悲情”时,有老师迁移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
(完整版)创造性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做好教学前的分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课程分析主要是确定教什么,学什么,具体有:①文本理解。
即分析“课标”要求和先前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出教材中的“十个着眼点”。
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育的技巧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学生的质疑点,资源的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建立精确的课程意识,发明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
②课程开发。
即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含教具、学具)、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特别要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③内容处理。
根据文本理解和资源开发情况,提出对教学材料重组的设想。
学情分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
具体有:①了解学习起点。
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包括能力起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②了解学习需要。
即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知晓如何建立最近发展区;③了解学生特点。
即思维特点、习惯特点、认知特点、差异特点等。
二、批判性地理解教材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于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各种校本语文课程、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郊村野,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凭借,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拿到教材后“教什么”,其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怎么样。
同样的教材如何精选教学的内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度。
身为语文教师,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而不能一味地把教材内容视作不容置疑的“圣经”;同时,还要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要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生长力、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生活,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
生活,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语文课本、自然课本、课外读物、影视资料、大自然……都是教学的鲜活资源。
因此,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从生活中引来一泓清泉,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
一、书本生活·相互联系·活用资源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想不到一位学生说:“他们没有我读书辛苦,您没有听电视上说,现在都用现代化机械耕种土地了,人也不出汗了,不滴汗下土了,机器也不会出汗,还能收到很多很多粮食。
而我呢,六点钟起床,晚上做作业到十点钟,哪有我读书辛苦。
”学生的回答让教师哭笑不得,究其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互相脱节。
因此,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必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
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你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讲读“生活化”。
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在一年级“认识几种水果”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再显一段生活情境:妈妈让小红去超市买些桃子,结果小红买回了苹果,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接着,出示学生将要学习的水果画面,从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营养等方面分别作了介绍;最后,组织“买卖水果”活动,让学生通过买卖水果的角色体验,对教学内容加以运用和巩固。
短短40分钟,学生不但掌握了书上要求认识的水果,还认识了许多其他水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有滋有味。
浅谈政治教学的“三个超越”
浅谈政治教学的“三个超越”思想政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开设和改革。
依据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
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及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教师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超越”:一、政治教学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今天的政治课学习,绝对不能凭政治教材就能学好,这一点广大教师已取得共识。
应该说,教材是具有一定权威的,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
正像今年中考命题原则所要求的“命题要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有了这种政治教学命题的新思想,我们就应该大胆超越教材。
首先,打破传统的按每课、每节、每框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依据各自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方式,拟定不同专题授课。
如:初一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我先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采取主题班会、演唱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如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尊敬老师的养成教育。
我就开展了“孝敬父母”、“老师,您辛苦了”等主题班会。
初二法律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地实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举办实话实说、模拟小法庭等活动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知识得到深化和理解。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本着灵活多变的原则,进行专题教学、活动教学,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规划重组,再创造。
如:在初三教材中,关于“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问题,这是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条主线,教材为了知识的生成性和系统性而把这一内容放在了最后一单元来阐明,但这一内容从教材第二单元开始在教学中都要随时用到,因而我把这一内容调整到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时上,使学生在学习《认清基本国情》和《了解基本国策》的知识过程中,随时都能懂得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重要理论。
教师成长心得体会
教师成长心得体会教师成长心得体会1听完专家的讲座我觉得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
正像吴老师说的我们看到的只是老师的一些表象,真正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
正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唯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成就高格调的课堂生活。
对于教师来说,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立足教材更要超越教材;要立足自我,更要超越自我!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讲,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热爱英语教学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对英语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并用自己的智慧打开学生的知识之窗。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刻苦钻研教材,将分散在各册中的知识点加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每时每刻都用一颗真心在教学,那么离成功也不远了。
二、不断学习架起专业成长的桥梁周总理说过活到老,学到老。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时代呼唤学习型的社会,书香校园呼唤学习型的教师。
而学习更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利器。
三、自我反思加快专业成长的脚步反思一方面指向过去意识行为(反思备课过程);另一方面则带有评判性回顾的性质(反思上课的效果)。
反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它具有非自然的、人为的属性。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而言,反思直接指向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它促使教师去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
四、教研调研铺设专业成长的基石一位成功的教师必定是一名专家型的教师,是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无疑,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成长心得体会2时间过的太快了,弹指一挥间,我成为一名教师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
我抱着对未来既满怀憧憬又有些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踏上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说实在的,当时我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没有给自己的将来一个明确的定位。
但是,经过这一年半的时间,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学习领导的关怀和各位同事们的友爱看,同事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光荣而团结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
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作者:胡明喜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5年第10期摘要:教材作为师生数学活动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显而易见,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教材,就有可能让数学教学成为一幕幕热闹纷呈的“课堂剧”。
在现代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从而使课堂教学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教材;有效;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43-1一、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课程目标反映数学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新的要求。
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也就是说,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等。
因此,我们需要立足教材,并凭借正确的目标意识去分析利用教材。
如《圆的周长》教学时,我们发现从学生的认知起点来说,对于圆的周长学生已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已经感受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因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从“画圆”这一基本活动引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圆的周长与半径(圆规两脚距离)存在某种关系,巧妙进入圆的周长的探索中。
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亲历过程,通过实验、分组测量计算,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最后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进而通过推理得出圆的和直径的关系,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更好地建构与内化知识。
这样立足学生,突破教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原来的计算几何真正向实验几何转变。
二、重构教材,激活教学资源1.整合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美”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美”【内容摘要】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感悟美、鉴赏美和探索美的过程中,塑造起完美的人格。
在教学过中,教师通过先立足教材、再超越教材、最后回归教材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从而培养起正确的美的体验。
【关键词】审美感悟人文积淀创新回归教材美国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要想使孩子的人性趋于完美,那么就教会他审美吧!”我认为,审美不但包括认识美、鉴赏美,而且还必须做到能够捕捉美、塑造美。
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课程之一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充分发辉其兼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的优势,不断创新。
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理想、道德、情感、智力、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他们今后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形成,提供充分的人文积淀。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并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塑造起学生的完美人格呢?以下为个人在就这个问题的几点探讨,列举于此,以求证与方家。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感悟美、发现美教师要在立足于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图片、乐曲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激起学生美的体验。
另一方面则利用文字形象化、语文课文情节生动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以利用的因素,采用情境陶冶或表演展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现美、发现美的能力。
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手段。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文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亲情美、人性美等各种美的因素。
做到以美怡情、以美储善、以美启真。
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审美体验。
比如,我在执教苏教版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时,便用加强朗读训练的方式,让他们在朗读中自己去发现美、感悟美。
我首先让学生紧紧抓住作者对待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和亲情美。
备课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备课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回想初进实小的那段日子,有很多的困惑与担忧,这课究竟怎么备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呢?刚开始的我,所谓的备课,只能是效仿参考教案,适当的进行修改,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遇到练习课和复习课时又犯难,总是一片茫然,随着这段时间的不断学习与导师团的引导与帮助,发现备课也没那么难,没那么怕。
现在,我的备课基本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熟悉教学内容,把相关课时的整个单元教材内容先理一遍,包括教科书以及教参,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是将与这一课时相关的所有作业做一遍。
因为,对新教师而言,对教材的把握与感知还不够,通过一些相关的习题,能从中更明确的了解本课时的重难点与相关知识点,以及哪些类型的题目学生不太容易掌握,从而在教学中可以安排相关的练习与讲解。
其次是明确教学目标,有了第一步的铺垫,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自己先试着确定教学目标,自己所确定的这个教学目标不一定是很规范的,一定要写出三维目标,我基本上只是确定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哪个知识点,难点是什么?然后拿出教参进行比较,并做适当的修改,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可以说对一堂课的教学有了初步的定位。
第三,是研究各个教学环节。
对青年教师是要求提前一周备课,促使我们提前去了解相关内容。
但说实话,这一周的备课内容不可能每个教案都花很大心思去设计,大部分是借助教参或网上的教案,但这样的教案有些时候可能是不适合的,而且也没有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的错误资源或是学生的接受程度等等。
所以,我在一周的备课内容中开始的一两个教案是根据前面的教学情况花了一些时间去设计的,基本上在上课之前不需有什么改动。
而剩下的一些教案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
如:五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这一教学内容有两个例题,数学一般情况下是一个例题配一个做一做,安排一个课时。
所以在最先备课的时候对这个教学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参上也是如此。
但是配套的课堂作业确只有一篇。
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学好教材,超越教材中图分类号:g71自中职德育课新课程改革以来,用教材教的理念,已经渐入人心。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老师们都能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然而从具体运用层面上看,很多老师却未能真正领会大纲精神,也未能真正吃透教材,从而导致随意改编,删减教材,甚至完全抛弃教材,因而使教学活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在认真研读中职德育课程新大纲的基础上,对”用教材教”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以高教版中职德育课程为例,从”学好教材”和”超越教材”两个层面,来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用教材教”的理念。
一. 研读大纲学好教材尊重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落实大纲精神和育人方针,首先要求我们认真研读大纲并学好教材,尊重教材。
从而体现教学的严谨性。
1研读大纲,为用教材教明确方向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德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大纲的具体要求。
首先,要准确理解中职德育四门必修课的课程性质,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为目的。
其次,要领会中职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掌握课程是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敬业诚信的职业人为核心。
以中职生逐步扩展的职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职业生涯,道德法律,经济政治,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设计。
此外,还要全面解析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辩证地看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全面研读大纲,全面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
做到脑中有纲,为”用教材教”明确方向。
2学好教材,为”用教材教”提供前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
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学好教材。
走进课本,跳出教材
须 跳 出 教 材 ,即 要 学 习 教 材 的 新课改立足 实践 、强调 实用 、
倡 导 教 师灵 活 运 用教 材 的理 念 ,为
产 ”——为 了 消费 这 一 主题 。 同 时 ,通过对各课的剖析 ,我们可以
“ ”而 不 只 是 “ ” 理 形 ,然后 再 对 课 本 的 “ ”加 以变 通 应用 。如 课 本 理
素影响着商 品价格 、商品价格 的变
动又影响着什么这两个角度来加以 理解 ;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 是从消费
、
走 进课 本
的知识 、 消费的行为来解读的。
第 二 步 ,小 处入 手
断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我国在 国际 上 的地位 。 ”通过准确地 把握 、仔 细地解读 ,我们不难发现 ,在这三 句话 中,除第一句之外 ,其余 的两
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生 活与消费 , 以 “ 为什么要生产”为主题 ;第二 单元生产 、劳动 和经营 ,是 以 “ 是 谁 生产”为主题 ;第三单元收入与 分配谈的是 “ 为谁生产 ”的问题 ;
如何才能做到从小处人手?我 主张
围绕 “ 准” “ ” “ 细 牢”三个字来 做 文章。 “ ” 准 ,即是要精 准地把 握课本的内容。这里的 “ 准”包括
第 二是 意思上 的 “ ” 准 。只有准确 地把握课本的字 面和意思 ,才能更 好 理解 把握教 材 的 内容 。 “ ” 细 ,
第 四单 元 面对 市场经 济 ,则强 调
“ 怎样生 产 ”的问题 。也 就是 说 , 全书四个单元分别从不同的知识维 度,对生产这一 主题进行展开 。可
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 ,调整为 “ 只
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建立起雄
厚 的物 质 技 术 基 础 ,从 而 巩 固社 会
教育质量5个维度
教育质量5个维度大家好,我是24号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教育质量5个维度》。
在参加演讲比赛之前我还真没听过教育质量应具有哪5个维度。
于是只能去查阅资料。
半天才弄明白教育质量的五个维度包括: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这几点。
不管这些维度有哪些,其实在我看来,这些维度的提出是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的去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更好的去服务学生,让学生喜欢你。
下面就学业发展这上维度,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在学业上有发展首先教师的课要上得朴实有效。
在执教的头几年里,我深有体会,不管是听公开课,还是自己上公开课,总想让课堂设计到最完美,音乐、课件、说唱弹跳……真可谓“热热闹闹”,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得出来。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把课上得朴实一些,课要教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有效的东西。
二要整体把握教材,针对学生设计教学。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
其实在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的是孩子们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协助解决。
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充足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这样既能立足教材又能很好地利用教材所蕴藏的资源。
其三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
让孩子在上课时入境才能情真意切。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本内容,由景入情,启发想象,步入情境。
所以一节好课,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来。
四精心设计拓展练习。
老师们应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我们要做的是必须上好课。
做好以上几点,让学生喜欢你并不难。
学生喜欢上课了,爱学习了,他们的学业还业是负担吗?学业发展还会是空谈吗?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新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其解决方法
新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其解决⽅法刚踏出校门⾛上⼯作岗位的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主要有以下⼏个:困惑⼀:刚⾛进办公室,⼏个前辈教师就跟我说“对这⾥的学⽣,你不能太善良了,不能笑对他们,不然他们就会觉得你是好欺负的,以后想改变形象就难了”。
我记住了,在与学⽣接触的时候很少对他们笑,⼀进课室就严肃起来。
刚开始学⽣们都挺怕我的,可半个⽉后,有部分学⽣就开始搞怪了,课堂纪律也变差了,甚⾄有部分成绩好的学⽣也在私底下说我是“纸⽼虎” 、“苦⽠⼲”,觉得我⼀点都不可爱。
我很困惑,我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学⽣⾯前,才更好呢?困惑⼆:作为⼀名新⽼师,我担任三个班的英语课,同时还兼任⾳练课等副科课,⼀周17节课,改不完的作业本。
我感觉很难找到时间去听课、去反思、去学习充电了,也没有时间对学⽣进⾏个别教育。
我担⼼⾃⼰会不断重复错误⽽不⾃知,担⼼⾃⼰得不到进步,也担⼼⾃⼰三个班的成绩跟学习氛围搞不好我应该如何调整有限的时间,让⾃⼰在忙碌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呢?困惑三:理论上教师应该⽴⾜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教材,可我感觉⾃⼰是被教材牵着⾛了,不确定哪些知识内容应该增加,哪⾥可以删减。
通过学习,我⼤致找到了解决这些困惑的⽅法:第⼀,每个⽼师都有⾃⼰的风格,有些适合⾛严肃路线,但有些更适合⾛亲民路线,所以我没必要跟别⼈⼀摸⼀样,我只要找到适合⾃⼰的风格,不断调整与学⽣的相处⽅式就可以了。
第⼆,作为新⽼师,兼任其他科⽬的课更有利于了解学⽣的学校⽣活以及学校的教学运转,对⾃⼰科⽬的教学也有⼀定的帮助。
只是刚上岗的我还没调整好⾃⼰的时间,通过多与其他⽼师沟通,多请教有经验的⽼师,就可以更好的安排时间了。
第三,⽴⾜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教材,是⼀个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师的成长。
作为⼀个新⽼师,我不能要求⾃⼰⼀下⼦就能做到专家型⽼师那么专业,可以创造教材。
但我可以找同⼀科⽬的前辈学习,同时还可以找学⽣了解⼀些情况,先要把“⽴⾜教材”做好,争取在不断的学习中能够超越教材,最后才去创造教材,不能操之过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后坑小学庄琼霞
立足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发性。
对于教科书的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讲到“本课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着这个理念,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并努力超越教材。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大力拓展课本丰富的文本内涵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教材。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程更加贴进生活,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经验和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1.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
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虽是静态的,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
这就要求教师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
如教学《我在长大》一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由图中学生身高的变化,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从自己身高、体重、衣服的变化,从自己本领的增加,从自己变得懂事等方面证明自己长大了。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精心地处理教材的留白
《品德与生活》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的。
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跳跃、交叉等现象,就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点。
对于教材中的留白,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
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
对于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活动时的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
对儿童而言,最有教
育意义的教材是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
留白使得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园地,让儿童参与对话中,教师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
这样一来,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造。
二、充分利用家乡生活特色选取教育素材,让课堂与社会、家庭相连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特有的生活出发,选取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人的生活,让他们学着观察、感受、研究社会,从而达到引领他们学会生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时,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家乡的名胜古迹,教师展示本地古城揽胜的照片,如鲤鱼岛、走马埭、青龙断桥、古街五百铺等,鼓励学生叙述各自所知道的古城逸闻趣事,活跃课堂。
然后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布置准备好的自己在旅游中拍摄的照片,在班级办一次“我在旅游中”展览会。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向往,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进而挖掘本地地域文化资源、习俗遗风,如可歌可泣“无头节”、“投石为站”冬至日等具有地域特色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俗,再研究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
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同时,关注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发挥家长在学生身心成长历程中的作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点。
如教学《我在长大》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谁关心者我们、爱护着我们,让我们幸福、快乐地成长时,大部分同学都讲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疼爱,当一位同学讲到母亲为了给自己治病,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时,许多同学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同学们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效果出人意料得好。
三、开发环境资源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细看现行的实验教材,可以清楚地发现教材在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
这也正是教师联系本地和儿童实际,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开发环境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另外,要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
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建
立校外活动基地,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
2.挖掘社区资源,大胆建立社会网络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
教师应做到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让山山水水、让社区中各种公共设施都能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
例如敬老院,它是社会福利机构之一,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知道它的社会意义、筹建过程、日常管理等内容;进而调查了解本地区其他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
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活动,体会社会对老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从而激发对弱势人群的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同时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会获取到各种信息,并对各种信息做出反馈,从而也锻炼了他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节、假日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去参与社区、乡村里举办的各种娱乐活动;与家长一起参观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等场所。
这种方式不但能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真正的社会生活,更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而服务。
四、借助先进的网络资源和媒体
《品德与生活》在活动组织上,也应尽可能地借助网络环境和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丰富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我在长大》一课时,可以先播放《小鹿斑比》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同时本课的教学以小鹿斑比为主线,通过小鹿斑比举行森林探险活动,学生要想参加探险活动,必须用证据证明自己长大,这样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动画片《小鹿斑比》中,小鹿斑比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范例。
这样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使得教学效果倍增。
《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努力延伸课堂教学,唯有如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