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校园地狱:马加爵杀人的心理分析
马加爵心理分析
马加爵心理分析马加爵心理分析发表时间:2004-12-29 18:04:30马加爵心理分析一名大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就连杀四人,简直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
他会不会是精神病?对此,有人分别在温州大学和浙江东方学院作了《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现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
一、人格障碍根据马加爵杀人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和畏罪逃跑等情况,可以断定他没有精神病。
但碍。
最近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马加爵与诱杀17名中学生的黄勇和疯狂作案26起、杀死多人的杨新海都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那么,什么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呢?请看《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计划的旅行;(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9)危害别人时缺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以上九条标准,马加爵一条也够不上。
所以说,他不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更象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2)表情呆板,情感冷淡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3)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4)缺乏愉快感;(人际关系;(6)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7)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七条以外,其它全部符合。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摘要: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一案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
一场对马加爵杀人心理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随之产生。
带着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关注以及对暴力犯罪原因的兴趣,笔者从马加爵个人入手分析了个体暴力犯罪的心理学成因。
从马加爵的本人入手,从他的性格、犯罪人格、犯罪心理历程以及人生观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马加爵;性格;人格;不完全社会化;敌意短短几天之间,云南大学的一件学生被害案件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
笔者在2004年2月23日的新浪网新闻中心上看到了这个案件的相关报道。
四个鲜活的生命被扼杀在大学校园中,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腐烂模糊,经过法医鉴定,这四个学生是被人用钝器击打致死,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然后放在宿舍的橱柜中的。
与此同时,对案件的各种猜测和传言被各种媒体转载,流传于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直到杀人凶手落入法网,人们才最终相信,行凶者是被害人的四年同窗——马加爵。
马加爵一案,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在全国上下产生的巨大影响,案件发生之初就已经震惊全国。
在案情不断发展的同时,媒体、高校、社会各界,都出现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一些学者也就此问题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各个领域进行了新的研究。
此案目前一审已经审结宣判。
由于被害人以及犯罪人身份的特殊性,同时,案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和杀人者行为的残忍,就是这个案件倍受重视的原因,也使得笔者产生了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对马加爵进行分析的想法,并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
按照行为方式分类来看,马加爵此案属于很严重的暴力犯罪。
暴力犯罪也就是犯罪性暴力,就是“非法使用武力的行为,包括形式杀人、伤害、抢劫、强奸和其他的性侵害”。
在以往对暴力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研究中对行为人认知特点的描述均为: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低,认知内容有缺陷,具有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本案中的犯罪人马加爵,他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学生,经过了大学四年的高等学府教育,从常理上来認定,他不应该存在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太低这样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他会犯下这样令人惊讶的罪行,恐怕要从他本身的个体差异入手来分析。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1马加爵案件1.1马加爵案件简介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警方接到报警,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的柜子内发现4具尸体,接警后,办案民警迅速来到现场勘查取证。
经尸检及现场调查后得知,死亡4人为云南大学学生,四人为同学关系,死者分别是:邵瑞杰,唐学李,龚博,杨开红,4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死亡,案发现场发现一个石工锤,经检验后确定,正是此起案件的作案工具。
四人死亡时间不一,唐学李最早死亡,其次是邵瑞杰,然后是杨开红,最后是龚博。
而同宿舍内的另一名学生马加爵却不知去向,是死是活也不清楚。
警方分别调查了死亡4人最后出现的地方,接触的人及目击证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该案发宿舍及同寝室的学生马加爵,宿舍地面,墙上,也有明显被清洗过血迹的痕迹。
同时,警方在寻找失踪学生马加爵的踪迹时,有目击证人反映,在案发之后,曾看见他离开学校。
警方调查马加爵于案发前后的行踪发现,在案发前,马加爵曾经在银行取过两次钱,分别是350元和100元,另外警方调查其上网数据时发现,马加爵曾浏览过江西赣州,湖南邵阳,广东广州等地的地理,交通情况,并浏览了假身份证制作等相关信息。
警方怀疑他是预谋杀人,前期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由于此案的恶劣性质,加上学校人员,媒体的大肆传播及发酵,此案很快便传遍全国,造成全国轰动。
而同时,公安部也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20万通缉马加爵。
在经过多方分析后,警方初步判定马加爵于案发后,很可能是逃往了广东。
警方随即部署力量前往广东,但来晚一步,马加爵嗅到风声,已经逃离,3月15日晚,警方接到线民举报,发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很像是马加爵,办案民警很快来到现场,发现一名流浪汉正坐在路边吃馒头,在民警上前盘问时,马加爵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晚19点30分左右,马加爵在三亚被抓获。
被捕后的马加爵供述了整起事件的起因,在案发之前,马加爵曾同邵瑞杰一起打牌,但是在中途时,邵瑞杰突然说马加爵出老千,马加爵一直都把邵瑞杰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在大学内唯一的朋友,他没想到邵瑞杰会这样说自己,于是,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邵瑞杰还讥讽马加爵的人品差,所以龚博(另一名被害人,与马加爵并无过节)生日的时候才没有请他,马加爵一下怒火中烧,原来在他们心中,一直都是这么看待我的,争吵过后,马加爵躺在床上,越想越不是滋味,也是从那时起,马加爵心里就生起了杀意,而当时定下的目标便是邵瑞杰及龚博。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二)马加爵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发 生器”。
马加爵不良性格因素: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自小形成的内倾型性格
(三)被朊友抙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犯罪心理恶化的“导 火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属亍高层次的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亍较低层次的需 要,需要层次越低,满足需要的动机越强烈。
尊重(可以忍) 马加爵在自尊呾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得不满足时,他会
产生怨恨,并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练肌肉、喜欢动武、打篮球)但现实 并没有让他的需要得到满足,选择把自己 封闭 起来。
归属 (不可以忍) 在大学生活中,他仍有精神依托,那就是如他一样贫困
而又不怎么出色的同学如邵瑞杰等,他认为这些与他同处不受重视地位的同 学才是他真正的朊友,才是他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但案发前玩牌口角中被 刺激(“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怩龚博过生日都不请 你……。”)内心极自尊又极自卑的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感到自 己的无助、失落,被遗弃感产生。积怨难忍,产生犯罪动机。
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各阶段都存在利益倾向的差异,都存在获利阶层呾失利群体,都 存在大量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对个体来讲,它只是外在的东西,并 不会强加亍个人的心理之中,形成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关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 制也充分说明了,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指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对外界消极 因素的选择性反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简介本文对马加爵的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探讨其犯罪动机和心理状态,希望能够揭示出他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为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加爵的背景马加爵,男,某市某区人,自幼喜欢虐杀动物,并在成年后将犯罪行为升级到对人的伤害,包括杀人、强奸等。
他在犯罪中展现出极大的暴力倾向和对受害者的冷酷无情。
犯罪动机分析动机1:虐待成长经历马加爵的虐待成长经历是其犯罪动机之一。
在其童年时期,他可能经历了家庭暴力、虐待或其他不良成长环境,导致他对他人的恶意行为产生了扭曲的认知。
他可能通过虐待和杀戮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痛苦,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动机2:权力欲望和控制欲犯罪心理学中,一些罪犯表现出对权力和控制的极度渴望。
马加爵可能通过对受害者实施暴力和控制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并通过这种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自尊心。
犯罪的心理特征特征1:冷酷无情马加爵在犯罪行为中展现出冷酷无情的特征,他对受害者毫不留情,展现出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
特征2:精密策划马加爵的犯罪行为往往经过精心策划,他可能运用各种技巧来追踪和选择受害者,并在犯罪行为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特征3:无法体验他人情感马加爵可能具有缺乏同理心和无法体验他人情感的特征。
他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满足感和快感,这种情感缺失可能是他犯罪的动力之一。
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心理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
这些信息可以为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预防措施针对这样的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工作:1.家庭环境改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环境,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避免虐待和暴力行为对儿童的伤害。
2.社区关怀: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潜在的罪犯寻找其他途径来释放压力和消除犯罪冲动。
3.教育宣传:加强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犯罪心理的认识和了解,增强防范意识。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分析是研究和解释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方法。
马加爵事件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心理学分析,以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
1:事件概述:对马加爵事件的事实描述以及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进行详细梳理。
2:个人背景分析:对马加爵的个人背景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经历、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对事件的影响。
3:心理评估:通过使用各种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对马加爵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
包括智力测试、人格评估、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以揭示他的心理状态。
4:动机分析:分析马加爵行为背后的动机,通过深入了解他的动机和目的,以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
5:社会影响分析:分析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马加爵事件带来的恐慌和不安感,以及对社会心理的潜在影响。
6:心理治疗角度分析:根据对马加爵的心理分析,提出适合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方案,以促进他的心理健康恢复。
7:预防措施建议:根据对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建议,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相关资料:
1:马加爵个人资料
2: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
3:相关法律文件和案件判决书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及其与个体心理状态和动机之间关系的学科。
2:心理评估: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过程。
3:动机:指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可能是满足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动力来源。
4:心理治疗: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手段,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1. 引言马加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名狼藉的犯罪分子,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探讨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2. 个人背景马加爵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
他在学校表现平庸,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到犯罪活动,并逐渐陷入了犯罪的泥沼。
3. 行为模式分析根据对马加爵犯罪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他的行为模式。
首先,他选择了靠近高风险地区进行犯罪,这样可以更容易逃避警方的追捕。
其次,他喜欢选择单独作案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最后,他善于利用技术手段,比如窃听、跟踪等,来获取犯罪所需的信息。
4. 动机分析对于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缺乏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可能导致了他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
其次,他在学校中的失败和社会的歧视,可能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最后,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缺失,可能导致了他对道德规范的忽视,从而采取了犯罪行为。
5. 心理特征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具有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只顾自己利益,无视他人感受。
其次,他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没有任何悔意。
最后,他具有一定的智商和技术能力,这使得他能够更加巧妙地进行犯罪活动。
6. 心理诊断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对马加爵做出心理诊断。
他可能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出自私、无责任感和缺乏情感的特点。
此外,他还可能存在心理上的创伤和心理压力,这可能是他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7. 预防和治疗建议针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有以下几点预防和治疗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贫困家庭和边缘青少年的关注和教育,提供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帮助,防止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其次,应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最后,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应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摆脱犯罪的阴影。
马加爵仇恨杀友心理过程、原因分析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马加爵仇恨杀友心理过程、原因分析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加爵仇恨杀友心理过程、原因分析,深入解读马加爵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状态,以心理学视角分析出现以上原因。
而马加爵事件也引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笔者认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一系列培养目标。
[关键词]:马加爵心理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2004年6月17日上午, 重大杀人犯马加爵在云南省昆明市被执行死刑,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校园凶杀案已经尘埃落定。
但是此案的发生, 无疑留下无尽的思考。
一、马加爵仇恨杀友心理过程(一)荫芽阶段。
这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是自卑。
自卑的原因: 一是家境贫寒。
家在农村,父母是农民, 没有稳定的收入, 经济拮据。
马加爵上学时,父母给过6000元钱后, 再也没有给过他一分钱, 马加爵曾自述说:“我虽然是大学生, 我却绝不能与十哥相比……, 很多人比我老练, 让我很自卑……。
”。
二是相貌不扬。
马加爵外表给人阴沉不舒服的感觉, 不愿与女同学交流和接触,怕被人看不起。
三是受到歧视。
由于城乡的差距,文化的差别,心里有落差, 尽管很想与同学融合在一起, 也试着说一些笑话,但每次招来同学的嘲笑。
马加爵自述说: “他们都说我很怪, 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 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
别人都在嘲笑我。
”四是常被冷落。
马加爵说:“他们(学友) 看不起我,老在背后议论我”。
有一次,马加爵因没有鞋子穿,连续几天不好意思到教室听课,直到助学贷款发下来, 他才买了一双拖鞋, 重新出现在课堂上。
这期间,同学们竟没有一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解决上课堂的鞋子。
五是人生失败。
云南大学规定4年本科要修满162个学分, 3年多的时间,马加爵只修了140个学分,而且有多门课是重修, 这对马加爵曾是家乡的骄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和失败。
马加爵曾自述说:“我觉得太失败了”。
马加爵在逃亡的时候录给他姐姐的录音带, 他说姐姐我和你说一句心理话,我最大的疑惑就是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王菲有一句歌词,一百年前没有你也没有钱,一百后你也不是你我也不是我, 人早死晚死都是死, 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所以说,马加爵对生命的疑惑和淡漠,对人生失败是其活着没有意义,犯罪的根本原因。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1.案件概述马加爵杀人案,是指发生在某地的一起连环杀人案,共涉及10名受害者,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12年。
马加爵是案件中的主要嫌疑人,通过对其犯罪行为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犯罪心理和动机。
2.背景调查2.1 嫌疑人个人背景马加爵,男性,现年45岁,曾在某市工作。
嫌疑人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但社交能力较差,在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挫折感。
2.2 受害者背景受害者均为年轻的女性,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
他们大多数是单身,有些是大学生或在校学生,存在各类社交关系,但无法找到类似之处。
3.犯罪心理分析3.1 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嫌疑人具有恒定的沉稳个性,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内心的压力会逐渐积累,导致情绪爆发。
3.2 犯罪动机分析马加爵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和排斥,内心愤怒和不满导致他对年轻女性产生了深深的憎恶情绪。
他通过杀害女性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权力感。
4.犯罪心理学分析4.1 犯罪手段嫌疑人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杀人手段,并且在每次作案后会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布局,能够展示他对犯罪过程的掌控能力。
4.2 作案动机通过对受害者的调查,发现马加爵在作案前会进行一定的物色和观察,选择那些与自己产生冲突或无法控制的女性作为目标。
5.心理分析与研究5.1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马加爵对受害者的憎恨心理以及他对犯罪过程的满足感。
5.2 心理帮助与预防针对类似的犯罪行为,应加强对潜在犯罪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相关的心理帮助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阻止潜在犯罪的发生。
6.附件附件1:马加爵案件相关文件附件2:受害者调查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陪审团:指由法院选任的一组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特殊团体,负责在部分案件中拿出裁决。
2.刑事犯罪:指违犯刑法规定,以罪事人身、财产权益为对象的违法犯罪行为。
3.犯罪心理学: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一门学科,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他们犯罪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2004 年,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
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起刑事案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更能揭示出背后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问题。
马加爵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对艰苦。
贫困可能导致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在成长过程中,他或许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可能在他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时,被进一步放大。
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
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他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当遇到人际矛盾时,他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选择将负面情绪积压在内心。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马加爵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没有能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防御方式。
他可能过度使用了逃避、压抑等消极的防御机制,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以极端的暴力行为爆发出来。
社会比较心理也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大学中,学生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各种比较,如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社交能力等。
马加爵可能在这些比较中感到自己处于劣势,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不平衡。
此外,马加爵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与他长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有关。
家庭、朋友和学校如果能够及时发现他的心理困扰,并给予关心和帮助,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但在现实中,他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从人格特质的角度分析,马加爵可能存在一些偏执、冲动的特质。
这些特质在特定的情境下被激发,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校和家庭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车辆工程081 韩越虽然马加爵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可是同为高校学生,我还是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马加爵事件背后的原因。
看了马加爵事件的相关资料,看到了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马加爵事件的分析,看到了不同记者写的文章,大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我认同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的“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
综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导致马加爵杀人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有其社会大环境的作用,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缺少同情、温暖、友爱;有其从小生活的环境与进入大学后环境的极大反差的作用,比如,在村子里,大家都知道马加爵学习好,一般人都以学习成绩评价一个人,农村更是如此。
对于村子里这唯一的高才生,大家见了面一定是友好问候,那么马加爵看到大家的友好,心中自然舒畅,至少不会有被人冷落嘲笑的感受,对于别人的友好,他至少没有理由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可是上了大学,村子里唯一的高才生变成了很多高才生中的普通一员,再加上大学里不是单单靠学习成绩生活的,同学们也没有必要和理由要夸他,赞美他,这与以前别人对他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不再是生活中的主角,他很不适应这样。
有其人格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有其归因问题,如他和同学之间有矛盾了,总是觉得别人嘲笑他,把原因都归给他人,却很少反省自己。
一种行为的发生,往往存在很多原因。
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我想重点阐述一下人际沟通在马加爵选择用杀人方式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看完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和对其父母的采访,以及他写给十四叔十四婶的信,我觉得马加爵在与人沟通的能力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而这种沟通上的问题,是导致最后杀了四个同学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来看下他与家人沟通方面的问题。
在采访中,马父说“马加爵只在2000年回过一次家,以后便只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打过电话,他说他想利用放假时间在云南打工挣点钱…我们很后悔,一直以为他在云南一切都平安无事,所以也很少打电话找他,每次都是互相报个平安,问候几声就挂电话了。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与反思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与反思2月13~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宿舍用重锤杀害了他的四个同窗舍友,制造了一起全国高校罕见的令国人震惊的骇人听闻的四人命案。
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
马加爵事件,对他自己,对他的家庭,对死难者及其家人,对我们的教育都是一个悲剧,教训十分惨痛,发人深省。
“马加爵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大学生的马加爵存在哪些人格缺陷和不解的心结?”“风华正茂的马加爵又为什么会去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同学?”“马加爵事件留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本文就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作些分析。
一、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杀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马加爵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有障碍的,即病态的人格和扭曲的性格。
他的人格障碍类型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它的形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累积过程,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良心态的累积,它的发生与幼年的心理发育不良、儿童期精神创伤及成长经历中人际关系的失败有密切的联系。
心理发育不良源于早年亲子关系的失败,主要表现亲人对孩子的需求的误读或漠视,即他的情感依附对象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所表达的含义,不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合适的反应。
(一)表面朴实却敏感多疑,极度自卑在父母眼中马加爵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在中学老师眼中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诚实、朴实的青年。
表面朴实的他对他的外表、家庭及周围的同学很敏感,他具有严重的自卑情结。
他觉得自己家族里几个兄弟姐妹,人人都比他强,很是自卑。
在信里他写到“虽然是大学生,我却绝对不能与十哥相比,心里很沉重”;在学校里,他也觉得很沉重,“读书读到哪年才能出头。
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
他的班主任认为,马加爵自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经济上的贫穷,一个是因为其貌不扬的外表。
不仅如此,马加爵的自卑还表现在他从不愿意和别人提及他的家庭,每当说起这个话题他总是会借故躲开。
性格内向的马加爵几乎没有和班里的女生聊过天,也从不主动和女生说话。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正文:一、背景介绍马加爵事件是指近期发生在某地的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案件涉及多名被害人遭受侵害甚至失去生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舆论讨论。
本文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心理过程,为解决类似事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心理学分析⒈事件前的心理状态在事件发生前,马加爵可能存在一些心理状态或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人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可能是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
⒉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在事件发生过程中,马加爵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愤怒等。
这些心理反应有可能导致他做出极端的行为。
⒊事件后的心理影响马加爵可能在事件后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如心理阴影、自责、抑郁等。
这些心理影响可能对他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干预和治疗建议针对马加爵事件中的心理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干预和治疗措施:⒈心理疏导和支持针对马加爵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失控等问题,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通过倾听和沟通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⒉心理评估和诊断对马加爵进行心理评估和诊断,了解他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心理疾病,为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⒊心理治疗和康复针对马加爵的具体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康复,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相关调查报告、心理评估报告、心理治疗记录等。
如有需要,可联系相关人员获取相关附件。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刑事案件: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以犯罪行为形式表现的案件。
⒉侵害:指对他人权益进行非法侵犯或侵害的行为。
⒊心理动因:指影响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内部或外部因素。
⒋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时间上、阶段上的变化过程。
⒌心理创伤:指人在遭受重大压力或创伤后,心理上产生的持久性,难以适应的问题。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1:简介
1.1 背景介绍
1.2 犯罪案件概述
2:犯罪行为分析
2.1 杀人动机分析
2.2 作案手段与准备
2.3 犯罪心理分析
2.4 犯罪心理学术理论探讨
3:个人背景调查
3.1 马加爵的家庭背景
3.2 教育经历与职业情况
3.3 人际关系与社交活动
4:犯罪心理剖析
4.1 马加爵的心理特征
4.2 早期偏好与行为倾向
4.3 马加爵的受害者选择模式
4.4 犯罪手法的变化与适应能力
5: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5.1 社会环境的影响
5.2 生活压力与心理反应
5.3 自我认同与归属感
5.4 地理、文化与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6:法律心理学分析
6.1 证据的分析与评估
6.2 罪责与负刑能力判断
6.3 犯罪心理学在法律定罪中的应用
7:犯罪预防策略
7.1 早期犯罪预防
7.2 心理健康辅导与治疗
7.3 社会支持与正面影响力
7.4 犯罪侦查与安全防范
附件:
附件一、马加爵的个人犯罪记录
附件二、相关调查报告与证据材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正当防卫:指的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合法权
益而实施的防御行为。
2:行为动机: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动机或目的。
3:罪责刑事责任能力: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自己的犯罪
行为负有的刑事法律责任。
4: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与刑事司法系统有关的心理学科。
从心理中介因素分析马加爵犯罪行为
从心里中介因素分析马加爵犯罪行为经济管理学院0909112 32 赵倩1.认知评价马加爵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是最终导致他如此冷漠地杀害四条生命的本质原因,这是马加爵犯罪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
既然100年后早死迟死都一样,那么,身边的人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差别呢?当他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就这样随意地轻易地置人于死地。
当他意识到自己犯了罪的时候,他就希望赶快死,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生观才是他无情感反应的必然原因,也是他真正的杀人动机,而不是贫穷。
2.社会支持据报道,事情的起因是在一次打牌时,别人说马加爵作弊,随后相互发生了口角,大家就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都给他说了,甚至还提到“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的话。
据他父亲回忆,他从来没有跟马加爵做过深入的交谈。
在马加爵上大学期间,父亲只给他写过一封信。
马加爵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也从来不告诉父母,最典型的例子是得了奖状也不向父母汇报,往抽屉里一塞,就象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
父母对儿子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直到从抽屉里发现了奖状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
由此可见,马加爵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马加爵的父母为什么会忽视自己的孩子?一个原因是家境贫寒,整天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也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即性格孤僻、情感淡漠。
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加爵的人格障碍就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马加爵被捕以后全家出动去向被害人家属道歉一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家人也是非常“偏执”的。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是一个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这表现在他情绪化地处理问题。
与父亲吵架后,写日记诅咒父亲,与同学发生争执将其杀害,这都有所表现。
4.心理坚强马加爵心理不过坚强,他并不容易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应激和压力对于他行为和情感的干扰明显。
马加爵犯罪心理剖析
马加爵犯罪心理剖析一、马加爵基本案情简介2004年2月13日至15日,因生活琐事矛盾,积怨已久的马加爵用铁锤先后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逃匿。
经公安部通缉,马加爵3月15日晚在海南三亚落网。
4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马加爵,今年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2004年2月上旬,马加爵在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与其同学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等人为琐事争执,认为邵瑞杰、杨开红等人说自己为人差、性格古怪等,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名声受到诋毁,原因都是邵瑞杰、杨开红、龚博等人所致,感到很绝望,于是决意杀害邵瑞杰、杨开红、龚博。
因担心同宿舍的唐学李妨碍其作案,决定将4人一起杀害。
被告人马加爵购买了铁锤,并制作了假身份证,到昆明火车站购买了火车票,以便作案后逃跑。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被告人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把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
马加爵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社会影响,人们在为四名无辜的大学生的惨死感到惋惜的同时,同时也为马加爵杀人的手段之残暴感到惊愕,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贫苦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起了杀人之心呢?一个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下面我就从本学期学习的犯罪人格理论来分析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用控制理论来分析对此类犯罪人的行为矫治方法。
二、马加爵犯罪的心理原因我们从大量对马加爵性格的分析和报道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马加爵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典型的障碍性人格,具体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两种典型的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定义特征是对他人普遍的和无根据的猜疑,这类患者深信他人长期试图欺骗或利用他们,通常会具有刺探性的观察别人,对批评或着潜在的批评也非常敏感。
他们非常排斥对他们的疑虑和合理的反对,而认为反对者也是陷害自己的阴谋的一部分。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通过对马加爵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探讨,探究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通过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并帮助未来类似案件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马加爵正文:马加爵,男,27岁,高中肄业,无业,因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马加爵犯罪的背后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在探究这些因素时,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经历马加爵的个人经历与他的犯罪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了解,马加爵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进入社会后也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生活困顿。
这使得他对社会存在着一定的不满和不信任,通过犯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得以滋生。
此外,马加爵还存在很强的攀比心理和优越感,他希望通过犯罪来展示他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二、家庭环境马加爵的家庭环境也是导致他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一直不太和谐,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母亲还曾经因为家庭暴力离开家。
这种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和亲人离别的经历使得马加爵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对外界表现出了一定的胆怯和抵触情绪,但同时他也很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
三、社会环境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也是马加爵犯罪的外在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社会中,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就业难题和经济压力,这让他们面临着犯罪的风险。
特别是在城市内部分地区,一些陋习的存在使得犯罪人员更容易藏匿和作案,这也为马加爵的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个人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的不满和不信任加深。
其次,家庭的不和谐和亲人的离别让他缺乏安全感。
最后,社会环境的问题为他提供了作案的便利。
因此,在未来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积极开展社会矫正工作,帮助类似犯罪潜在人群解决心理问题和经济困境,切实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于学校、家长,请重视“校园地狱”。你们其实都经着过,要么你们是好事人,要么你们是被欺负者,要么你们是旁观者……你们都曾经知道,“校园地狱”的滋味,不要以为,你们过来了,你们的孩子,或者你们孩子折磨的对象,也都可以过来。
实际上,欺负人的人和被欺负的人都有可能“过不来”,马加爵案是一个教训。
我在北大上的本科,班里同样有7、8个好事者。同样,班里也恰巧有那么两个比较滑稽的人。一个是大胖子,名言是“从来没有吃饱过”,人有些自私,几乎没有人喜欢他;另一个是笨,之所以上了北大,是因为当时军训一年,没有人报考,他胆子一大,就报了,结果刚过重点线就来,他的笨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上。
他人即地狱。在相当程度上,人类是很卑鄙的,人必须学会保护自己。而且,好事人团体无处不在,他们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羞辱他们可以羞辱的人。这一点在校园里尤甚。在社会上,如果不是成心要整一个人,成人都懂得留点余地;但在校园里,年轻的好事人无所顾忌,他们在羞辱人时尤其自然,尤其不留余地。
马加爵案是一个惨重的案件,5 条年轻的生命逝去了,他们数以百计的亲人这个时候也无疑于身处地狱。
真的是拼命。
小学五年级时,那一天下着雨,我们都在院子里玩,一个学生惹毛了我,我一把刀子就投了过去。刀子插在教室的门上,还在晃悠,当时整个大院那一边立刻鸦雀无声。更早一段时间,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打架,我力气小,他把我压到了地下。但我一把抓住了他的长发,反过来又把他按在地下,接着按着他的头撞地,用了我最大的力气。
我的同学B 学习不好,抽烟喝酒,有时偷同宿舍同学的钱。但善于见风施舵,而且孔武有力,在班里那些好事人中颇有人缘。这些好事人,我想我们都见过,经历过。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自然地聚集了几十号人,就自然会有几个或十几个这样的人。他们热爱人类,但那种爱不是珍惜那种,而是爱好那种,他们离不开人。见到强者,他们阿谀奉承,见到弱者,他们欺压,见到滑稽的弱者,他们更是想尽一切手段,欺压加凌辱。
但我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五年纪之前,我性格孤僻,而且有点特立独行,总有人看我不顺眼。再加上我力气小,总有人欺负我,我也总打不过他们,于是受了四年气。
被我按头撞地的那个,是四年级时退班退到我们班里的,他欺负了我好多次。但那一次,我打怕了他,而且那一次发生在教室里,大家都看到了,估计我当时红着眼的样子吓住了不少人。所以,那一次后,很少再有人敢欺负我,而我也从此明白,只要你拼命,哪怕你没力气,也没人敢惹你。
谈到马加爵案,人们更关注的,是马加爵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家庭。但在我看来,这里面还有更普遍的道理,与其说它是一个经济或阶级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心理、人性问题。
我来自农村,也来自贫困家庭,我的本科班上,我是惟一一个父母都是农村户口的学生。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嘲笑过我的这些因素,实际上,也很少有人会嘲笑我的其它特征,因为好事人团体知道,那可能会付出代价——我挖苦人的本领,一般人难比;再急了,我会拼命。
最地狱的,是我在学校社团里认识的中文系一个哥们,他人不爽快,做事总吞吞吐吐,而且猜疑心重,又一点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在宿舍里被严重孤立。我是学心理学的,因此他多次找我来诉苦。来的时候,嘴上总是一排燎泡,诉苦的内容也从来都是宿舍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他的那些宿舍同学也可归入我所说的“好事者”。他们的人性不能说恶,但他们总是不放过嘲弄人的机会,同时还有一个是多少有点滑稽的那种,那么这种宿舍关系对后者绝对是一种地狱。
[案例分析]校园地狱:马加爵杀人的心理分析
时间:2010-3-24 点击:135 发布:丁庆如
作者:武志红
他人即地狱
高中时,我的一个同学A被另一个同学B恶作剧地塞到了床地下。
我的高中名义上是省级重点高中,但实际上是地区级的重点高中,生源都是农村的。我的同学A 体形细弱,体育课统统要补考,跑步姿势非常可笑,别人是胳膊肘弯着跑,他的胳膊肘是直着,弯着的是手腕,跑起步来像一只鸭子,非常滑稽。他还有其它很多滑稽的地方,而且人没有什么血性,所以经常被人嘲弄。
四年结束后,他们两个都对我说过,如果没有我这个朋友,他们可能熬不过大学四年,会自杀。可惟一构成他们自杀理由的,却是和他们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大胖子的宿舍里常发生战争,6 个人,谁都和谁打过架。
但相对说来,我这两个同班同学还不是最“地狱”的,他们多少还会处理人际关系,我们班那些好事人也没有做得太过分。
工作了三年后,慢慢地忘记了学校生活,但马加爵案再次构起了我这些回忆。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肯定是被欺负了四年,到最后终于爆发了。
各媒体的报道也证明,马加爵的确活在这种“地狱”里。他形象不好,他家里穷,他性格孤僻……这些都足以构成那些无处不在的“好事人”群体无情嘲弄的对象。
马加爵供认,是一次打麻将,他们骂他作弊,才让他起了杀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学四年里,他这种杀心不知道起了多少次了——他给姐姐的一封信也写着“我想杀”,这次麻将事件不过是重新唤起了他心中的杀机。
不幸的是,A和B是一个宿舍的。那个宿舍6个人,5个是B那种的。可以想象,那种宿舍对A 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地狱。
我和他们不在一个宿舍。有一次,我们三个碰巧都去了另外一个宿舍。他们先去,我去的时候,刚好看到我的同学A 灰头土脸地从床底下钻出来,一脸茫然,我的同学B 和另外两个在一旁狂笑。我问别人,才知道A 被B 塞到了床底下。
我虽然知道A 一直被他们欺负,但从未想到会到这种地步。我自己心中似乎被某种东西塞满,就要爆破了……正在这时候,这个宿舍的老大回来了。他更孔武有力,但非常富有同情心。接下来,他和B 干了一架。
在某种程度上,我和A 有许多相像之处。我的体育课,除了引体向上,其它都是铁定要补考的。但很少有人敢来欺负我,因为我会和他们拼命。
不管我的猜测是不是符合道理,我都想警告:
那些校园里的好事人团体,请你们适度停止嘲弄他人的习惯,请你们适度尊重一下那些在你们眼中似乎只值得嘲笑的人。
那些活在校园地狱里的人,请你们立即反击你的同学的欺辱,宣泄你们的恨意,不要等到最后用极端的方式报复。立即回击是你们赢得尊敬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力量有限,请寻找其他帮助,譬如心理咨询,譬如学校,譬如家长,譬如媒体。如果实在只能靠自己,学一下拿破仑,用拼命的气魄回击那些常来欺负你的人。
我那两个大学同班同学,我那个社团的伙伴,乃至我那个被塞到床地下的高中,他们的心中其实都起过杀机。
我回忆不起小学时自己的心态了,但只怕,我那个时候就有了杀机。但幸运的是,通过按头撞地,通过扔刀子,我明白,只要你有血性,这些好事人不敢惹你,他们反而会怕你尊敬你。所以,当长大后拥有了杀人能力,我知道怎么对付这些好事人团体,他们很少来惹我,即便惹了,我也一开始就回击了,也就不会积攒到最后,用杀人这种最极端的方式来个“一次性报复”了。
但人的习惯总难改变。于是,又发生了雨中那一幕。刀子或许比头撞地的形象更鲜明,自此以后,小学里常惹我的那班好事人再没人欺负我一次。
他人即地狱——我经常在校园里发现这一点。那些无处不在的好事人团体,总是揪住自己同学的各种客观或主观的缺陷,给予地狱般的折磨。
穷是他们嘲笑的对象,结巴是他们嘲笑的对象,大鼻子是他们嘲笑的对象,笨也是他们嘲笑的对象……其实,只要有机会,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嘲笑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