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初期的货币危机和废两改元政策初探(精)

合集下载

浅论废两改元货币政策

浅论废两改元货币政策

浅论废两改元货币政策作者:姜璐来源:《消费导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废两改元”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对我国货币制度及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废两改元”的前期准备、推动过程、结果及改革内容的梳理、分析,揭示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废两改元政策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废两改元结束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银两制度,提高了我国货币制度的规范性,增加了货币流通的便利度,对人民生活、财政金融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由废两改元过程也可以看到我国货币政策一体化趋势。

关键词:废两改元银元本位经济发展我国货币制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货币并存,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改进和发展,呈现出一个逐渐收敛的趋势。

现今,关于我国货币一体化的讨论持续升温。

目前,我国现如今人民币、港元等多种货币并存的情况,货币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曾经解决我国货币危机,呈现货币一体化趋势的废两改元政策应该被深入解读,为我国货币制度发展提供借鉴。

1931-1933年问,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受阻,西方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纷纷舍弃了原先实行的货币制度。

国际社会的一系列变化让中国这个20世纪唯一实行银本位的国家受到严重的威胁和冲击。

而国内,由于中国长期实行“两”、“元”并行的货币制度,货币使用混乱,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整顿币制,结束混乱的局面,进行“废两改元”。

结果表明,此政策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当时的货币危局,改善了居民日常生活,而且对此后我国近代金融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作为我国币制统一的伟大尝试,废两改元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货币的一体化趋势。

一、“废两改元”的过程我国以银两作为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而“两”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时最基本的计数单位。

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研究

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研究

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研究作者:马银伶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5期[提要] 明清时期,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随着国外银元的涌入和国内自铸银元的发行,银两和银元并用,成色的差异和币种的繁多,造成我国近现代货币体系的混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在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之下,1933年国民政府终于成功实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为推动我国货币制度的转型和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梳理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重点探寻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原因及发展历程,并分析废两改元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废两改元;币制改革;货币体系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7年5月12日一、引言中国从古代至近代的货币体制,经历了一个从铜本位到银铜复本位的转变。

民国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非常紊乱,银两、银元并用,各类纸币和金属货币杂乱不堪,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废除银两货币在金融市场的流通,统一银元货币标准,实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历史背景(一)新航路的开辟,银元大量流入中国。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企图在贸易过程中获得财富。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点,中国对外贸易的需求并不旺盛,反而是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青睐。

随着大量商品的流出,西方国家的银元大量涌入中国,其计枚核值,且样式统一,成色和重量标准,相互交易时往往手续简便,因而中国商民十分乐用,西方银元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体现。

外国银元的涌入,一方面银元填补了国内外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外商与不法钱庄相互勾结,投机倒把,利用外国银元成色低于银两的机会,用外国银元大量套购银两,使得中国的白银危机日趋加重,原本已经紊乱的传统货币法制因此更加混乱。

民国币制改革始末:国家信用的重建与破产

民国币制改革始末:国家信用的重建与破产

民国币制改革始末:国家信用的重建与破产作者:江寒秋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46期废两改元:从袁世凯到宋子文尽管秦始皇时期,中国就提出了统一铸币权的经济手段,但实际上,此后的各个王朝不断在货币统一上反复折腾,一直未形成真正稳定的货币体系,连铸币权也是一直被官家和民间同时拥有。

直到民国初年,中国各地仍是诸侯割据。

大清龙洋和墨西哥鹰洋混用,汇票、外钞、黄金、碎银、珠宝甚至烟土等也成为流通货币。

统一货币特别是铸币权,这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市场加入现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混乱的货币品种和兑换体系使得中国的市场化和资产货币化程度非常低,中日甲午战争赔款支付中的大部分银两也是兑换成英镑,直接存入日本在海外的账户,后者大大推动了日本向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转变。

中国真正的统一币制和铸币权实际上是在三个曾经“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手上实现的,即袁世凯、宋子文和孔祥熙。

无论是出于军事统治、外部压力的需要,这三位用果敢手段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货币制度的建立,从这个角度,他们都是值得后人铭念的。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担任大总统。

为应付财政危机、国库亏空和充实军费,除了对外借债和提高税金外,袁世凯将大清银行改造为中央银行,立即推行币制改革,同时公布《国币条例》,设立币制局,垄断铸币权。

1914年12月,天津造币厂首先开铸新银元,印有袁世凯头像。

南京、武昌等造币厂跟进,“袁大头”银元大受民众欢迎。

1927年,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面临一个经济规模急剧增长的历史时期,无论市场容量、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规模、生产能力、消费能力和投资需求等都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阶段。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的资产货币化迅速提升,除了外资银行外,本土银行也有数百家,证券和股票交易非常活跃,上海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黄金交易量甚至超过法国和日本。

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美国留学归来,对西方社会的金本位制度非常熟悉,极力主张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强力主导推进改革。

国名党时期的货币制度

国名党时期的货币制度
国名党时期的货币制度 1、废两改元 2、法币改革 3、金圆券的改革
第一节 废两改元
• 1、背景 • 当时,银元流通,民族资本银行和外商 银行的银行劵流通,铜圆流通;大宗交易 与支付用”银两“计价,而各主要的商埠 的“银两”又轻重不一,造成了混乱。于 是在1993年采用了”废两改元“措施,即 把计价与流通的标准统一起来。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中央银行发布伍拾万元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中央银行伍仟元
第日战争爆发,而 后又接的是三年的解放战争,由于国 民党政府实行了通货膨胀政策,到 1948年法币贬值已严重到无法流通的 程度。该年8月19日缘簿币值改革,发 行“金圆券”,以1:3000000的比例收 兑法币。
大金额金圆券
各类“袁大头”
新银元民间俗称“袁大头”
第二节 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
• 1、放弃银本位 • 2、规定中国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 有无限法偿力 • 3、法币1元与15.5便士或0.2975美元 等值,以无限制买卖英镑和美元等。
国民党时期一些大额法币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中国银行伍佰元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交通银行壹佰元

清末两元之争与币制改革

清末两元之争与币制改革

清末两元之争与币制改革一两制银币是清末自铸银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光绪十年吉林希元将军铸造的中国第一套机制银币——厂平银币,采用的就是一两制。

银两是中国传统的白银货币,值大量少,几百年来,畅行于流通领域,无论是政府收支方面,还是民间普通交易活动。

然而,到了清末,与银两单位保持一致的一两制银元却受到了商民的抵制,无法顺利地在市场上流通。

十余年来,由于银元的“两”或“元”单位问题的不确定,清廷各派为此一直争论不休。

其间户部、湖北、奉天、吉林,北洋等造币厂也相继试铸过一两制银币,但都因种种原因,皆未被市场认可。

这不仅暴露出清末币制的混乱状况,而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新兴的改良观念与守旧的传统观念的碰撞。

一.一两制银元的铸造背景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厂铸造银币之后,各省纷纷开铸银元,式样平色,都不一致,导致流通困难。

且当时所铸银元是模仿墨西哥鹰洋,重量为七钱二分,与中国传统的银两制不符,造成了计算困难。

为此,其后不久就有人提出币制改革,建议改铸与银两制相符的一两制银币。

光绪二十二年(1886)九月总理衙门给事盛宣怀奏请改革币制:“墨西哥国以九成之银铸钱,运行中国,易我十成之银,岁耗以亿万计。

近来广东湖北北洋南洋先后铸造银元,分量轻重、悉准墨银,既不能废两为元,各库出入,及需元宝,必致无银可铸。

拟请在京师特设银元总局,以广东湖北天津上海为分局,开铸银币,每元重京平九成银一两,再酌铸金银及小银钱,使子母相权而行。

”(1)此外,顺天府伊胡监察御史王鹏运也提出了改革币制的建议。

1900年以后,世界银价暴落,跌至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而中国甲午、庚子两次战争所担负的巨额赔款,合计达六亿八千万两,折合英镑一亿零五百十八万一千八百八十四磅。

这意味着,中国不但损失了巨额白银,还有忍受磅亏造成的附加损失。

至此,清政府才意识到原有的银本位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

与此同时,英美各国在商业贸易中,颇感货币兑换的不便,为了扩大各自在华的经济利益,也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改革币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演变1910年的《币制则例》和1914年的《国币条例》均确立了银元为唯一主币的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之前,历届政府、银行公会也曾进行了数次废两改元的尝试,但均未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废两改元问题非常重视。

在1928年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与财政会议上通过决议,决定1929年7月1日起实施废两改元,但未如期实现。

直到1932-1933年间,经过政府和商界的多方努力,废两改元、统一货币单位的时机才成熟。

193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并公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重申了银元作为法定本位货币的地位。

4月5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从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令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①。

6月6日,《财政部咨各省市政府文》制订了用赋改征银币办法,按照这项规定,从上海开始,各地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先后议定详细实施办法,进行了废两改元改革②。

废两改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统一货币,便利交易,并利于中央银行纸币的推行,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为之后实行法币制度奠定基础。

关税用金单位计征是重要且成功的改革,中国财政由此免受外国银行投机风波影响,稳定了海关收入,国民政府也由此掌握了大量外汇储备,为1935年11月法币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1933年,金融界酝酿已久的中央造币厂终于建立,但控制权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而非在民族资本家手中,因此国民政府已开始着手加重金融权的控制权,法币改革势在必行。

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急剧下降。

为了迅速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英、美、日等国向中国大肆倾销商品,并广泛的占据了中国的主要原材料产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加剧了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地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挫败日本,也为了独占中国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美国开始加速向南京政府资本输出,并逐步在当时的财政中占据了左右全局的地位。

简评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简评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浅议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专业:15级中国近现代史姓名:巴永超学号:1521010620摘要:法币改革是国民政府时期做出的最重要的金融改革之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法币改革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从法币改革政策的出台及影响两个方面做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法币白银危机通货膨胀法币改革的计划由来已久,并非空穴来风,偶然为之。

早在1929年国民党“三大”会议上,宋子文便明确提出应将纸币的发行权收回中央政府手中,私人银行不得发行货币,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肯定和支持。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英、美,日,荷,澳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领域改革中均放弃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美国是本次危机中最大的受害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给本国带来的的巨大损害,美国采取了使美元贬值的经济政策。

在国际市场上用高价大量收购白银,使得国际银价迅速飙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这是法币改革的直接动因。

为了限制白银的外流,国民政府于1934年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两个税种,白银的正规的出口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因为走私活动的猖獗,并没有起到遏制白银外流的作用,随着白银的大量外流,一时间金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恐慌,物价猛跌,利息飞涨,银行出现强烈的挤兑风潮,中小银行纷纷停业或者倒闭,国内金融秩序出现混乱,法币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紧急下发通告,“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1]”。

次日在上海成立了由孔祥熙担任主席和各大银行董事担任委员的法币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

为了使法币兑换顺利进行,除了三大国有银行负责兑换外,国民政府财政部还委托全国各地的邮局,路局,电报局代为兑换,尽管如此,银元的兑换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完成,国内的华资银行大多都能遵守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将所持银币送交中央银行换取法币,但个别地方军阀任然拒绝使用法币,负隅顽抗。

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

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

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大家都熟悉秦始皇的大业,其中几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措施是“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铸币权,发行秦半两。

后者尽管初衷很好,但两千年前的商业很不发达,这种统一的意愿也仅仅表达了秦朝统天下的立场而已。

此后,虽然各个王朝不断在货币统上反复折腾,到底也没有形成真正稳定的货币体系,连铸币权也是官家和民间同时拥有。

到民国初年,中国各地仍是诸侯割据。

明清两代以白银为主体的货币制度,虽然经过多次币制改造,尤其是张之洞主导的“废两改银“,但仍没改变各种货币同时流通的现状。

当时,市场上使用的银两和各种铜钱的形状、成色,重量,类别,规格等差异诸多,大清龙洋和墨西哥鹰洋混用,汇票、外钞,黄金、碎银,甚至珠宝和烟土等也成为流通货币,给政府税收、商业交易民众消费等带来极大的交易成本。

这使民间钱庄林立,而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应付七八种不同货币,瞬间就要完成汇兑和交易,实在算得上是独门手艺。

统一货币,特别是铸币权,不仅是军事需要、政治需要,也是中国市场加入现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中国真正统一币制和铸币权实际上是在三个曾经臭名昭著的人物手上实现的,即袁世凯。

宋子文和孔祥熙。

无论出于军事统治和外部压力,还是时代视野和果敢手段,这三位都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货币制度的建立,都值得后人铭念。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担任大总统。

为应付财政危机、国库亏空和充实军费,除了对外借债和提高税金,袁世凯还将大清银行改造为中央银行,推行币制改革,公布《国币条例》,设立币制局,垄断铸币权。

1914年12月,天津造币厂首先开铸新银元,印有袁世凯头像。

南京,武昌等造币厂跟进,袁大头银元大受民众欢迎,到1920年,全国已经铸币新银元3.8亿元以上,基本驱逐了原来流通市面的“大清龙洋”与“墨西哥鹰洋”。

尽管各地仍然有不同金属货币或纸币发行,但袁大头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兑换和清偿货币,形成了银本位制度的现实基础。

袁大头银元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客观上也起到统全国市场的作用,在当时西方各国纷纷采用金本位制度的环境下,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银本位特区。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与币制改革12国际金融2宋扬20124371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成为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年的实施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通过组建国家中央银行谋求币制统一与发行集中,便成为国民政府货币现代化改革的首选路径。

但违背了历史进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经济和金融的衰退和混乱,加速了其统治政权的覆灭。

分析和探讨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成败,对我们现在发展经济、稳定金融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双向互动:中央银行组建与货币改革启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中国币制正处于清末民初新旧交错、杂糅并存的混乱状态下。

银元虽为法定本位币,但银两银元依然并存。

在流通中不仅存在两、元兑换问题,还存在元与元、两与两之间的兑换问题。

至于纸币,中外众家银行均享有发行权。

当时各发行行之间汇兑汇水尤重,一省之中纸币不能融通现象常有出现,而当地纸币,一出境界即成废纸。

其时银行所发纸币,为随时可兑换现金的兑换券,其价值依附于金属货币,其数量亦受制于准备金之多寡。

因此一旦超额发行,即将导致挤兑贬值,酿成金融风潮。

币制如此紊乱,给财政、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威胁国防安全。

对此国民党上层人士深有感悟,蒋介石明确表示,“币制不统一,对于国防最为危险,余筹思既熟,必使从速实施改革”。

1928年6月,全国经济会议召开。

与会代表从金融与财政、经济等角度出发,强烈呼吁政府整理货币,统一币制。

会议通过了关于整理纸币与硬币、废两改元的提案,将组织国家银行,集中所有纸币之发行作为整理财政。

政府试图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据此维持币制统一,整理财政,稳定金融,进而谋求政治、经济、军事的巩固,显示出当局对发行集中的重要意义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如何从货币史角度解释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

如何从货币史角度解释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

如何从货币史角度解释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在中国货币史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错误的思维,使得相关的研究存在不少误区。

晚近有的学者认为货币的退藏无损于“货币经济”;有的专注于各朝代的货币发行,却无视货币数量变动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作用;还有的从“手交货币”的方式论述货币“非对称性”的存在,主张各地域存在不同的通货偏好(所谓“自律性”),因此货币的多元纷歧不会造成市场的纷扰。

但是最近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以上的观点不仅不符合中国货币史发展的史实,反而给中国货币史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上的障碍甚至是结论上的错误。

如果采用正确的货币理论,中国货币史的研究不仅具有经济史的意义,还能在中国治乱兴衰的解释上打开新局面。

4月15日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彦良做客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做了一场讲座,题为“论点、论据与论证:货币史研究与货币理论概念的形成”。

围绕上述问题,他与华东师大师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讲座现场中国货币史研究缺乏货币理论中国货币史权威彭信威曾说:“货币史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货币史,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历史。

”讲座一开场,陈教授即引用此话并指出,历史上物价的变化牵动人民的生活、社会以及意识的改变,甚至王朝的兴衰。

然而价格与货币是一体的两面,且可说价格波动、变化的核心正是货币,由此可见货币史研究的重要性。

但以往中国货币史的研究却多以货币史与钱币学为核心,很少使用货币理论,尤其是不能注意到货币的“流动性”这一功能。

陈教授认为这样缺乏理论基础的研究方式,很难开掘出中国货币史的真正意义,更难以从货币史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

中国货币史权威彭信威陈教授说,从货币存在的本质着眼,“流动性”是其所以成为货币的理由。

而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具有的“流动性”的高低,亦可以从货币的数量以及流通的情况中判明。

明确了货币的流动性功能之后,可以推演出一个重要的认识:以流动性高的货币为交易媒介的“货币经济”,较之以流动性低的实物为交易媒介的“自然经济”,以及几乎完全没有流动性的“自给自足经济”,三者在运作的本质上有极大差距。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摘要:货币现代化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要条件.南京民国政府在1932-1935年间推动的货币制度改革是中国货币制度现代化的开端,它为抗战前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实施"废两用元"政策,民国政府统一了货币的对内价值,实现了货币发行的标准化;法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货币摆脱了传统的银本位制度,实现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而民国政府后期法币被迫退出流通市场,则说明以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行不通的.关键词:民国政府货币改革废两用元法币统一货币是国民经济保持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政府推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

1932至1935年,南京民国政府在重重困难之下,对货币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这次改革是中国货币现代化的开端,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废两用元”,它标志着金属作为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中国货币开始走向标准化;第二阶段是“法币政策”的推行,它意味着货币定价方式的彻底改变。

这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它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摆脱了30年代早期的大萧条。

后来由于连续战争,民国政府在缺少货币发行纪律约束情况下法币发行恶性膨胀,最终迫使法币退出了流通领域。

目前,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有吴玉文①、刘方健②在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时,论及当时的货币金融政策。

显然,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系统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现代化运动,对完善我国当前的货币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构建以银本位为基础的统一货币单位历史上,中国多数朝代实行金属本位制度,由朝廷规定货币金属的成色和重量。

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外国货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由于流通中货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货币之间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使得价值难以统一,兑换手续相当复杂。

这种币制的混乱不仅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也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工商财政的现代化。

”③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完善货币制度,改变过去滥发纸币、银票,随意滥铸制钱的状况。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改革-精品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改革-精品

我国货市政策的演变与改革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从以量为主到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这背后隐含了从外汇占款到土地信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货币政策又是怎么去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呢?本文将对货币政策的演变和改革进行详细的梳理。

一、外汇占款时期一以量为主的货币政策要了解外汇占款时期的货币政策,先得了解下外汇占款是怎么回事。

1993年以前,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是通过中央财政透支以及商业银行再贷款进行的, 但是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基础货币的投放逐渐转向以外汇占款为主导。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面临比较大的外汇缺口,外汇收支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外汇管理体制也随之拉开改革的序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是外汇留成制度,外汇由国家统一管理,同时也为那些出口企业留出了一定比例的外汇,这一时期,外汇制度虽然还是以计划管理为主,但是市场调节的萌芽也在产生。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就是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了外汇的上缴和留成。

这时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是强制性的,企业以及个人多余的外汇必须得卖给指定的商业银行,而这些商业银行又必须得把这些多出来的外汇卖给央行,央行为了购买这些外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向商业银行购买外汇的这部分资金就是外汇占款,而央行手里购买来的这部分外汇则形成了国家的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分别是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D、热钱。

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的贸易。

我们假设出口商张三出口了100万美元的袜子,换回了100万美元的外汇,但这100万美元是没办法在国内直接使用的。

假设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6.5,那么张三现在就得按照1:6.5的汇率把手里的美元换成650万人民币。

国民政府时期“废两改元”政策出台

国民政府时期“废两改元”政策出台

国民政府时期“废两改元”政策出台作者:逯慧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3期摘要:民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异常混乱,银元货币因为各个地区铸造的样式和标准不统一,种类达十数种之多。

这一时期,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大量发行纸币,加剧了中国货币体系的混乱,影响着国家金融货币体系的形成。

在国民政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利益集团钱庄、华商银行、外商银行对于废两改元这一举措出台都有自身的利益考量,以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为何这一举措可以顺利出台,一定程度上讲是各方面利益博弈后达成的相互妥协的结果,本文就三大利益集团之间与“废两改元”这一举措之间利益关系进行浅析。

关键词:利益集团;废两改元;国民政府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钱庄、外商银行和华商银行三股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钱庄利益集团代表着传统金融资本的力量;外商银行利益集团代表着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发展力量,并且发挥着主导作用;华商银行利益集团代表着近代中国现代金融资本的发展力量,在近代金融领域中快速崛起。

“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必然会牵动不同利益集团的之间的斗争,成为影响改革进程的力量。

一、利益集团与“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废两改元”之前国民政府的政权体系并未在全国得以建立,地方势力盘踞。

这些“独立王国”以及钱庄都发行自己的货币,成为地方军阀筹备军饷,剥削人民的工具。

“各個地方势力为了垫付庞大的军政开支,弥补财政亏空,纸币发行越来越多,纸币种类越来越乱,造成币值暴跌,物价升腾,流通的纸币几同废纸。

” 宋子文认为,中国应从控制劣币流通入手进行整理。

但是他并不急于出台“废两改元”币制改革措施,而是选择在时机成熟时将这一举措推出。

南京国民政府要赢得国内军事政治斗争的胜利,巨额资金支持是最为关键的保障。

面对严峻的财政危机必须通过改革实现中国货币体系的统一。

钱庄之诞生,由于扶植农村金融发轫。

然后随经济之进化,逐步推及之通都大邑”钱庄在中国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凭借传统经营方式,遍布在每一个角落。

中国经济史专题资料

中国经济史专题资料

评述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币制改革国民党执政时期进行的币制改革,比较重要的有三次:1933年的废两改元政策,1935年的法币改革和1948年由金圆券取代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实施的背景,一是南京国民政府执政初期混乱的货币状况,南京国民政府 1928 年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之后,所要面对的货币发行状况却十分“糟糕”。

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权体系在全国并没有自上而下的完全建立,其他地区的割据势力依然存在,这些“独立王国”以及一些诸如钱庄的私人机关都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这就使得许多形形色色的兑换单位,如银元、银两、铜铸币以及轻易就会贬值纸币等同时流通从根本上看,中国这一时期的币制混乱的根源在于中央政府没有有效控制的货币发行权和统一货币单位,对货币管理缺乏有力的措施,客观上造成了落后的称量货币与先进的符号货币共存的局面。

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与地方各类机构发行的货币并存。

其次,中国本国发行的货币与外国发行的货币并存。

第三,银元与银两两种货币单位并存,且兑换混乱,这也是中国币制混乱最为突出的表现。

银两在清代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实际交易中使用的银两则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种机构所各自铸造的元宝和银锭,其成色、大小、重量、形态各不相同,每次交易时均需鉴定成色,度量轻重,在不同的地区使用银两还要相互折合换算,使用异常不便。

这种复杂的虚银两制度就全国范围来看,这种货币制度的存在,严重妨害了中央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也阻碍着工商业的发展,因而这一亟待改革的混乱货币流通状况正是国民政府下决心实行废两改元的长期性因素。

二是废两改元实施的短期性因素——世界市场银价的下跌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危机的共同影响。

1929 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不会受到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

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这次经济危机在中国有其独特的表现——世界市场上银价的下跌而造成的国内经济压力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困境在此刻一同发生,而这些短期性因素的共同发生,也正是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的重要原因。

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研究

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研究

一、引言中国从古代至近代的货币体制,经历了一个从铜本位到银铜复本位的转变。

民国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非常紊乱,银两、银元并用,各类纸币和金属货币杂乱不堪,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废除银两货币在金融市场的流通,统一银元货币标准,实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历史背景(一)新航路的开辟,银元大量流入中国。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企图在贸易过程中获得财富。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点,中国对外贸易的需求并不旺盛,反而是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青睐。

随着大量商品的流出,西方国家的银元大量涌入中国,其计枚核值,且样式统一,成色和重量标准,相互交易时往往手续简便,因而中国商民十分乐用,西方银元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体现。

外国银元的涌入,一方面银元填补了国内外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外商与不法钱庄相互勾结,投机倒把,利用外国银元成色低于银两的机会,用外国银元大量套购银两,使得中国的白银危机日趋加重,原本已经紊乱的传统货币法制因此更加混乱。

(二)清政府自铸银元,银两、银元并用。

晚清开埠,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传统的白银称量货币制度的落后凸显,加剧了列强的投机钻营。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经过进步派与保守派的多次争论之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在广东引进英国铸币机器开设造币厂,开始铸造本国银元,通称“龙洋”,进入流通后大受民众欢迎。

清政府即谕令各省仿照广东成法鼓铸新币,至光绪朝末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引进外国先进设备铸造本省银元的热潮,数量非常大。

然而,自铸银元的推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货币体系的混乱,市场上银两和铜钱成色各异,大清龙洋和墨西哥鹰洋混用,汇票、外钞、黄金、碎银甚至烟土珠宝也称为流通货币,给汇兑和交易带来巨大的麻烦。

(三)“废两改元”争论初起,首次尝试失败。

废两改元 《中国金融简史》

废两改元   《中国金融简史》
1 元 = 100 分 1 分=10 厘
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 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同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 “孙中山头像”银元。
五、“孙中山头像”银元
六、废两改元的效果
就经济而言: 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有利于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的发展。
十一、法币
辅币有五种。镍币三种,分别为:20分 、10分、5分。 铜币两种,分为:1分、半分两种,成色铜95%,锡锌5%。
镍币
十二、经济独立与附庸中国与英国
• 法币本身没有法定的含金量 ,它的价值由外汇汇率体现 , 即通过与英镑的固定比值体现出来。 南京国民政府为保持法币币值的稳定 ,就必须在英国的银 行里存放大量外汇准备金才能不加限制的使用外汇。中国 的法币与英国的英镑密切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金融被拉入 了英镑集团 ,成为英镑的附庸。
十四、法币政策总结
1、实行白银国有 ,使官僚资本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和白银储。 四行的法币和信贷控制 ,它完成了对整个金融业的完全垄 断 2、法币政策把中国货币值通过与英镑、美元的汇率固定在 英、美的货币上 ,英、美就能够决定中国货币的价值。中 国货币制度表现出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 3、宋子文承认 ,到 1936 年 底止 ,国民政府收回的白银 ,除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银行原有的白银不计算 外 ,应当不下三亿元。
钱庄迫于压力同意了废两改 元。1933年3月2日财政部 发布《废两改元令》,并先 从上海实施。
1932年上半年,内地银元 涌入上海,导致洋厘下跌。 银两大量熔毁,工商界呼 吁废两改元。7月宋子文召 集银钱业座谈会达成共识。

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案

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案

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案
柏禹邮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2()1
【摘要】清末以来,银两、银元并用,货币极为紊乱。

1928年4月,浙江省政府提出“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改元案”,经财政部审议,拟先在上海及江、浙两省试办。

1932年7月,上海金融界提出废两改元,必须有充分准备。

至1932年3月10日,国民党政府下令废两改元先从上海施行,复下令于4月6日起,全国一律废两。

这一组资料,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的经过。

【总页数】6页(P51-55)
【关键词】废两改元;上海金融界;国民党政府;造币厂;银元;国民政府;银币;统一币制;中华民国;充分准备
【作者】柏禹邮
【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述评 [J], 王同起;
2.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币值因素——从法文化视角的考察 [J], 宋振凌
3.从两元并用到银元本位--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之“废两改元” [J],
4.国民政府时期\"废两改元\"政策出台\r——基于利益集团因素的分析 [J], 逯慧
5.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J], 陈海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废两改元中国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第2页]

废两改元中国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第2页]

废两改元中国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第2页]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又进攻上海,对上海金融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既使得上海金融市场处于瘫痪状态,又使得上海银行钱庄对于已经放出的贷款是否安全感到不安,同时又造成上海金融机构对内陆的贷款停止。

因此,上海的银元存底大量增加,1932年上半年,上海银元存量达5 446万元,呈过剩状态,银元价格不断下降。

1928年到1931年间,每100枚银元平均值银73两,1932年4月降为值银69两9钱5分。

全国舆论普遍认为,实行币制改革,机不可失,尤其上海各界,对于废两改元之原则,莫不一致赞同。

1932年7月7日,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银钱业代表谈话,说明废两改元的原则:(一)实行废两改元,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二)完全采用银元制度,旧铸银元,仍照旧使用;(三)一俟法价重量标准规定后,即开始鼓铸新币。

谈话当时,银钱两界“皆表示毫无疑义”,但事后,钱业界方面又略有不同意见,于是钱币司司长徐堪又到上海,与金融企业界巨头磋商。

7月22日,宋子文再与上海银钱业续商币制改革事,并决定组织一个废两改元研究会,由中央银行副总裁陈健庵为主席委员,任命中央银行贝淞荪、中南银行胡笔江、中国企业银行刘鸿生及西人凯末、麦照特、雷祺为委员,并邀请上海市商会钱业公会等代表参加。

研究会中所讨论主旨为:(一)新银币之重量与成色;(二)当在有效期间的银两契约其与银币折合之比率,如何规定;(三)应采取何种方法,可以使社会上一般人士对于此项变更,了解而信任。

27日,研究会在中央银行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新币制度,但由于意见不一,未有结果,遂决定30日召开第二次会议。

在这次讨论中,一部分人主张新币重量与成色,应根据1914年条例进行,即每元重7钱2分,含纯银6钱4分8厘,成色为9与1之比。

但主席委员认为,如果按照1914年条例,政府不堪负担,故新币拟减低重量为7钱另9厘,成色为纯银88 (即6钱2分3厘2毫)、铜12(即8分5厘8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初探【内容摘要】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

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终于实施了由来已久的“废两改元”政策。

虽然步履维艰,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

【关键词】货币危机废两改元币制统一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

这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它不仅导致了中国币值的升值和汇率的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

作为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废两改元”不仅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金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它的推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而且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做了准备。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必要的研究。

本文拟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1933年国民政府的“废两改革”进行梳理,并对其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 “废两改元”的准备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我国已开始用银铸币。

但因为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所以一直以秤重评色计价,“两”一直是计数基本单位。

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重量、成色均有一定标准,且按枚计数的外国银元如“本洋”1、“鹰洋”2等大量流入中国。

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甚至和中国银两进行不等价交换,致使大批生银流出中国,给中国近代的币制带来了混乱。

公元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以“裕国用! 保利权”为由,奏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正面有满汉 (光1又称“双柱洋”,是1519年西班牙铸造的货币,币面图案中有代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的两根柱子,每枚重约库平七钱二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流入中国。

2又称墨洋,是墨西哥1823年独立后开始铸造的货币。

它的币面图案是墨西哥国徽,——一只雄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着一条蛇。

1854年开始流入中国,很快取代了“本洋”的地位,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

绪元宝) 四字,周围有 (广东省造) 和库平 (七钱二分) 字样,背面中央有蟠龙纹,俗称“龙洋”,每枚含银九成。

清政府下令作为法币行使,流通于市场。

之后各省纷纷设局仿效,很快流通全国。

公元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 规定银元为本位币,以元为货币单位。

银元和银两的长期并存,造成了中国币制的极大混乱,也给政府的货币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早在清末民初,就出现“两”“元”之争。

特别是1914年颁布《国币则例》,明确了银元的“国币”地位之后,国内舆论“废两改元之议,即甚嚣尘上”。

因为《国币则例》1 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的货币,[1]但是沿用数百年的银两制度依然存在,银两银元并行的流通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从清末到国民党上台前期,中国仅在偿还外债中,因两、元混杂折合成金镑就蒙受巨额损失。

因此,这种两元并用的双重货币制度,严重影响国内财政金融的运行和国内外贸易的结算,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内民众强烈要求政府“废两改元”,统一币制。

1917年,上海商界人士苏筠尚、张知笙等便明确指出过“两”“元”并用的七点弊端,主张贸易往来改用银元。

[2]1918年上海银行公会成立后,尤其是1919年上海取消“鹰洋”行市之后,银行业人士和一些经济学金融学者在上海银行公会机关刊物《银行周报》上发表文章,主张实施“废两改元”,并开始筹建上海造币厂,为“废两改元”做准备。

但由于北洋政府的腐败、钱庄业的反对以及上海造币厂筹建的失败,“废两改革”根本无法实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浙江省政府委员马寅初再次提出了《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

应该说,马寅初的提案恰逢其时,因为此时的国民政府正在竭尽全力垄断全国的金融,而统一货币发行权是非常关键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该法案于1928年4月27日被国民政府第58次会议正式通过。

这表明了国民政府对“废两改元”的重视,也意味着屡议屡废、拖延了近20年的“废两改元”有望得以解决。

为了统一币制,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年召开全国经济与财政会议,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并拟定了10点实施意见,决定在半年内为此上海造币厂的建设,在开工鼓铸新银元后,于192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废两改元”[3]。

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该项改革计划未能如期实施。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财政专家甘末尔等来华为中国设计币制改革方案,并组成“中国财政设计委员会”,[4]研究涉及中国币制为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经过九个月的考察研究,甘末尔于同年11914年,北洋政府铸造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又称“袁头币”或“大头”,由于成色低于旧银元,很快流通全国。

11月向财政部提交了《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该草案于1930年3月由财政部长宋子文公布。

甘末尔在草案中建议中国实行金本位货币体制方案,即“该项计划仅把银币视为象征,仅在某些时候作为标准,而以黄金作为通用的交换标准。

”[5]但该草案公布后立即引起国内农、工、商业和金融业的强烈反对。

因为中国是银本位国家,白银是国内使用已久的主要通货,再加上我国黄金储备有限,国民政府根本无法在短期内以黄金为通货取代白银货币,因此,甘末尔的金本位计划在中国这个负债累累的用银大国根本无法实现。

尽管如此,国民政府仍以此草案为提案,在1931年请美国费城造币厂订制金本位货币的模型,并于1932年由新竣工的上海中央造币厂试铸金币。

但是国际银价的持续下跌,以及中国无法在短时期内发行大量金币,“甘末尔计划”最终因无法实施而不了了之。

(二)“废两改元”的实施“甘末尔计划”失败后,为了整顿混乱的货币现状,1932年7月7日,财政部长宋子文来到在上海,在其宅第召集了银、钱业代表会议。

在会上,宋子文明确表示“废两改元”、势在必行,并确定了“废两改元”的三点原则:1、废除银两制度,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2、完全采用银元制度后,旧铸银元可照旧使用;3、俟政府决定每元法价后,再行详细研究新币币值。

[6]这些原则的确定,实际上迈出了“废两改元”的第一步。

但是,由于银两制和银元制并存是钱庄业维持其传统优势和特权的重要原因,因此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设想遭到了上海钱庄业的坚决抵制。

虽然在政府的压力下,上海钱庄业在原则上表示同意“废两改元”,但却一再强调银元制也存在种种弊端,而银两制又是中国多年的习惯,一旦废除,可能会影响商业的前途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平稳过渡。

因此,他们主张在实行“废两改元”之前,政府必须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政治清明、切实整顿软硬币、取消治外法权及外商银行发现纸币的特别权益、统一造币制度、统一发行等[7],否则“若于仓猝之间,突然宣布废两改元,将见市面立起纷扰,各业争事投机,物价失序,金融紊乱,是利未见而害即呈,效未显而弊已著”;[8]为此,上海钱庄业大力呼吁“社会舆论,主持公道”。

[9]为了消除钱庄的抵触情绪,国民政府财政部钱币司司长徐堪专门到上海,就“废两改元”的具体内容与上海银钱界进一步磋商。

7月22日,宋子文再次来到上海,进一步确定了实施“废两改元”须解决的三个问题:1、新银币重量、成色及法价;2。

尚在有效期之银两契约,其于银币折合之比率,如何规定;3。

应采用何种方法可使社会一般人对于此项变更了解而信任。

此外,还决定成立以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为主席、包括国内银行代表和外国专家的六人研究委员会,讨论“废两改元”的具体实施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该研究会就银元的重量、成色和银两的兑换等提出研究意见,向国民政府提出实行改革的建议。

研究会认为,基于当时全国各地银两的汇兑都必须以上海的“规元”1为中间标准,所以推行“废两改革”应从上海开始。

因为一旦上海的“规元”废除,那么也就意味着各地的银两自动废除,所以财政部确定的率先从上海实施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令》,表示自1933年3月10起,首先从上海开始实施“废两改元”。

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1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值换算率。

”[10]对于新银币于上海“规元”法定兑换率的计算公式,《废两改元令》明确规定:银本位币一元=纯银23、493448公分上海规元每两含纯银33、599公分23、493448/33、599=0、6992305每银本位币一元=上海规元0、6992305两加铸费2、25%=上海规元0、0157327两每银本位币=上海规元0、715两即7钱1分5厘这一法令的出台,标志着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的正式实施。

4月5日、4月6日,国民政府先后发布《废两改元令》、《废两改元布告》、《训令》等文告,规定从当年4月6日起在全国正式推进“废两改元”。

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规定由该年4月6日起,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交易和契约票据,概用银元,停用银两。

“兹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其在是日以前原定以银两为收付者,在上海以外各地方,应按四月五日申汇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一元为标准,以银币收付。

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公私款项之手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

至持有银两者,得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以资便利。

”[11]这样,就从法律上取消了银两作为货币的资格,标志着银元本位制度的真正确立。

同时,为了利于“废两改元”的推行,国民政府下令取缔上海公估局及熔铸1“规元”是上海的计数单位,其势力远驾于银元之上。

由于上海工商业、金融业在全国的中心地位,沿江海各埠,莫不唯其马首是瞻,各地洋厘行市以及各埠间的汇兑调拨无不以规元为转移。

其他如:完纳赋税、商贾贸易,虽以银元收解,但也必折成“规元”方可转账;贸易折合、帐册计算等,均以“规元”为标准,几乎被认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计算本位宝银的银炉坊;通令各海关,凡有以银条、银块、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出口的,除中央造币厂的厂条外,一律征税2 25%;规定在4月6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以及公私款项之收付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如有发生争执,各司法机关应将主张以银两收付的请求驳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