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三年级《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4章第1节“水结冰了”。

主要内容涉及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和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基本条件和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活中水结冰现象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格、水、色素、温度计、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观察日记、记录表、画笔、颜料、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格制作彩色冰块,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温度等特性。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冰块的外观、温度变化,讨论结冰的条件。

4.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

5.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温度计、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6. 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结冰的现象,分析结冰的条件。

2. 答案作业答案包括结冰现象的描述、条件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水结冰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了解其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板书设计:1. 水结冰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的特性2. 观察记录表冰块外观温度变化结冰条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安全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完整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具体章节为《水结冰了》。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水的结冰过程及条件;冰的特性及其与水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过程及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活中水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冰的特性。

教学重点:水结冰的过程及条件,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水的变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显微镜、幻灯片等。

学具:观察日记、画笔、纸张、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冰箱里的冰块,引导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温度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冰是怎么来的吗?冰和我们有关系吗?”2. 例题讲解:(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讲解水结冰的过程及条件。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热水冷却后结冰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冰的晶体结构。

4. 讲解冰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冰与水的区别。

5. 小组讨论:讨论生活中见过的水的变化现象,分享观察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2. 水结冰的过程及条件。

3. 冰的特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冰箱,记录冰块的变化过程。

(2)思考:为什么冰块在冰箱里不容易融化?2. 答案:(1)冰块在冰箱里的温度较低,不易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

(2)冰箱内的低温环境减缓了冰块的融化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难点是否讲解清楚。

2. 学生反思:对水的三态变化、冰的特性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生活中水的变化现象的积极性。

3.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调查家里的冰箱,了解冰箱对冰块保存的影响。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水结冰的条件:低温2. 水结冰的过程:液态水变为固态冰3.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蒸发、降水、融化三、教学重点:1. 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2.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现象。

四、教学难点:1. 水结冰的原理。

2. 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水、冰箱、杯子、温度计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杯子、一张纸、一支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季节的状态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

3. 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冰箱中结冰的过程。

4.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思考水结冰对自然界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水结冰知识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水在低温下会(结冰/融化)。

2. 选择题: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会(上升/下降)。

3. 简答题:水结冰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八、课后作业:1. 观察家附近的水源,记录下水的状态变化。

2. 结合家庭成员,讨论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为的教学做好调整。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结冰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结冰的过程。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总结能力。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结冰。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结冰的过程。

(2)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PPT、实验器材(水、杯子、冰箱等)。

(2)实验指导书。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水的凝固现象。

(2)准备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凝固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结冰。

(2)学生分享提前了解的水结冰的知识。

2. 实验探究(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 交流分享(1)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4. 知识拓展(1)教师讲解水结冰的原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3. 教师批改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与同学的互动。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实验报告评价:检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水结冰现象的理解。

七、安全与环保1. 安全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小心使用实验器材,避免热水溅伤。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3节《水结冰了》,主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结冰。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原因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他们对冰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凝固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导入课堂:“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在哪些情况下水会结冰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激发他们对冰的认知和好奇心。

第二环节:新课呈现展示一张描绘水结冰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块冰块,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冰的特点和形态。

引导学生发现冰是由透明的块状物质组成的。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准备好以下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水-冰块1. 将两个杯子中的水温度调整到相同的温度。

2. 将一个杯子放置在常温环境中,另一个杯子放置在冰箱中。

3. 让学生预测哪个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并记录下来。

4.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示例:学生A:我觉得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因为冰箱里的温度更低。

学生B:我觉得两个杯子中的水会同时结冰,因为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

第四环节:讨论学习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找出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因。

解释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

示例:老师:实验结果是什么?哪个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学生A: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 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 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物质的变化”。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过程,以及冰的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冰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冰的性质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冰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冰的形成过程,观察和描述冰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盐、勺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冰块,引导他们观察冰的外观、触感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水有什么关系呢?2.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冰为例,阐述冰的形成过程。

分析冰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冰与水的联系。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将热水倒入杯子,观察水蒸气的产生;将冰块放入盐水中,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实验结果。

4. 知识拓展讲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袋、冰雕等。

引导学生思考冰对环境的影响,如冰川融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3. 冰的性质和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冰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冰雕。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特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冰川融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及冰的形成过程。

2. 冰的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的深入讲解。

3. 实验环节的设计与操作,确保学生能够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会结冰的现象。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科学术语,描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实验、讨论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总结的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帮助学生掌握水在不同温度下会结冰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合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子活动状态。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两个一样大小的塑料杯、冷冻器、盐、水2. 教学课件3. 实验记录表四、教学过程步骤一:新课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课程内容,提问:“在寒冷的冬天,你有没有发现水会变成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水变成冰的原因,鼓励他们提供自己的观点。

步骤二:实验观察(15分钟)1. 准备两个一样大小的塑料杯,将一杯水倒入另一杯中。

2. 将一杯水放入冷冻器中,另一杯放在室温环境下。

3. 鼓励学生预测冷冻器中的水和室温下的水会有什么状态上的变化。

4. 等待适当的时间,观察并记录两杯水的变化情况。

5.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是如何改变的,并与他们之前的预测进行对比。

步骤三:实验解释(2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两杯水的实验结果,问他们水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解释水结冰的原理:水在低温下,分子活动减慢,与周围的分子粘结在一起形成固体。

3. 通过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分子的状态变化和结冰原理。

步骤四:合作探究(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

2. 每组选择一个温度范围,如使用冷水、常温水、热水。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以及冰的特性。

详细内容涉及水的三态转换过程、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探讨冰的形成原因及冰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点;2. 知道冰的形成条件,理解冰的特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及特性。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热水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冰、水、水蒸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水的三态变化;2. 讲解: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点、冰的形成条件及特性;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结冰现象,记录实验数据;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冰的形成原因;5. 举例:介绍冰的用途,如制冷、保鲜等;6.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图;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2. 水的凝固点:0℃;3. 冰的形成条件:温度低于0℃,水分子减缓运动,形成冰晶体;4. 冰的特性:透明、硬度大、密度小、熔点0℃。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水的三态变化、冰的用途。

答案:例如,夏天冰块使饮料变得凉爽(冰的用途),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水的三态变化)。

2. 课后实验:在家中尝试制作冰块,观察冰的形成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条件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冰的用途,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中的第1课《水结冰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 理解水的凝固点,掌握冰的特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难点:水的凝固点的理解,冰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块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感受冰的冷,引发学生对冰的好奇心。

2. 教学新课(1)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化。

(2)水的凝固点讲解水的凝固点,让学生了解水在0℃时会结冰。

(3)冰的特性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冰的特性,如:透明、硬度大、冷等。

3. 例题讲解以冰的形成过程为例,讲解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将热水倒入杯子中,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记录温度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点:0℃3. 冰的特性:透明、硬度大、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答案:如冰箱中的水结冰,原因是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

2. 作业题目:思考为什么冰块可以制冷?答案: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和冰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冰的特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保鲜等。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500字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500字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500字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结冰的温度和形态变化,认识冰的物理性质。

(2)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态,并能简单比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水结冰的温度和形态变化,认识冰的物理性质。

(2)难点:学生能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态,并能简单比较。

4. 教学方法:讲授、观察、讨论、实验。

5.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与学生互动,问学生们在冬天有没有看过河面或者水塘上出现过冰?为什么水会结成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结冰了》。

(2)讲授:①. 给学生普及水结冰的基本知识,即水结冰的温度,熟悉冰的形态、物理性质;②.介绍普通的冰和可爱的雪花冰;③.对比普通的冰和雪花冰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们发现冰状态和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实验:①. 实验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冷水和热水冷却的时间差异,让学生理解冰的温度,了解冷水冷却较快的原因。

②.实验过程:a.学生分组制作冰棒;b.教师分组分发橡胶管,让学生们分别用手/暖气/吹风机等多种方法融化冰块;c.学生们利用冰块来对比不同状态时的形状,绘制图表,摄影并记录比较结果。

(4)总结与评价:根据不同冰块的形态、冰的物理性质和实验结果,学生们总结研究发现;评价探究结果,以及通过实验发现感受和吸收新的知识。

二、反思本次科学公开课教学从引入开始,教师贴近实际生活,线性讲述的科学知识穿插着小组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学科理论与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合理操作艺术,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交流合作以及图形比较等方面,能更加深入体验并理解本次教学的内容。

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本次公开课还有以下需要完善的地方:1. 对于情感目标的落实不足。

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对自由探究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让探究的过程更加自我激发和内心驱动。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优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优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这一章节。

详细内容涉及物质状态变化,特别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凝固过程。

我们将学习冰形成条件、特性以及与水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解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基本原理。

2. 认识冰形态、性质,并解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冰形成条件及冰特性。

2. 教学重点:水凝固成冰过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提前放在冰箱里冰块,思考冰是如何形成。

(2)分享观察到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冰与水之间关系。

2. 例题讲解(1)讲解冰形成条件:低温、水存在。

(2)介绍冰特性:透明、坚硬、冷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冰块在室温下逐渐融化过程,并记录下来。

(2)讨论冰融化成水过程中,温度、形态等发生哪些变化。

4. 实验探究(1)将热水倒入冰格,放入冰箱冷冻,观察热水凝固成冰过程。

(2)讨论冰在生活中应用,如冰袋、冰雕等。

六、板书设计1. 冰形成条件:低温、水存在。

2. 冰特性:透明、坚硬、冷。

3. 水凝固成冰过程:液态水→固态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过程,描述温度、形态等变化。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冰在生活中应用,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冰形成条件、特性以及与水关系,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其他状态变化,如融化、汽化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解冰在自然界中分布及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是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深度,再次是实验探究引导,是作业设计有效性。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一:课题: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结冰。

2.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杯、水、冰块。

2.温度计。

3.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回忆起水的不同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并询问他们水可以变成固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观察:将一杯水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记录当前室温。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然后,将冰块放入水杯中,继续观察并记录变化。

3.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认识到水在低温下可以结冰。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结冰的温度是多少。

提醒他们水的冰点是零度摄氏度。

4.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将两杯水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如一个放置在冰箱里,另一个放置在室温下。

学生预测并记录水结冰的时间。

5.结论和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确认低温可以加速水的结冰过程。

提醒学生结冰是物质由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并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

6.拓展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更多的探究,如尝试不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结冰时间、用盐或糖对水结冰的影响等。

7.总结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强调水的冰点和结冰是物质状态转变的过程。

教学延伸:1.学生可尝试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冰水、常温水和热水。

2.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的冰点和熔点,例如金属、蜡等。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二:课题: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结冰。

2.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杯、水、冰块。

2.温度计。

3.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回忆起水的不同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并询问他们水可以变成固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观察:将一杯水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记录当前室温。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然后,将冰块放入水杯中,继续观察并记录变化。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低温下会结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凝固现象2. 影响水结冰的因素3. 实验操作技能4. 生活实践中的应用5. 科学小故事教学重点:1. 水的凝固现象及影响因素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难点:1. 水的凝固现象的理解2. 实验操作技能的运用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2.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3. 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水的凝固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低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二、探究水的凝固现象(10分钟)1. 教师讲解水的凝固现象,引导学生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三、影响水结冰的因素(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什么因素会影响水结冰呢?2.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影响水结冰的因素,如温度、水的纯净度等。

四、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操作技能。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五、生活实践中的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结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吗?2.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水结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季防滑、冰镇饮料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凝固现象,探究影响水结冰的因素,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了解水结冰在生活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科学小故事(5分钟)故事名称:《小水滴的冰岛之旅》故事内容:讲述小水滴在冰岛的冒险之旅,了解了水结冰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涉及教材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三节“水的三态”。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水的固态——冰的形成过程、性质以及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掌握冰的基本性质,了解水循环过程中的固态表现。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变化现象,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过程及水循环过程中固态表现的理解。

教学重点:冰的形成条件、性质及在自然界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雕、冰川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冰这种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冰的形成条件、性质以及冰在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冰川、冰雹等。

3. 实践操作:(1)将热水倒入杯子,观察水蒸气的产生,然后将杯子放入冰箱,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2)让学生观察冰块,描述冰的形状、颜色、硬度等,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4. 例题讲解:讲解冰的形成过程、性质及在自然界中的现象,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13 水结冰了2. 内容:(1)冰的形成条件:低温、水(2)冰的性质:透明、硬、冷(3)冰在自然界中的现象:冰川、冰雹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冰箱中冰的形成过程,描述冰的性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冰的形成条件、性质及水循环过程中固态表现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了解冰川融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威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究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凝固点。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

2.难点:让学生探究并总结水凝固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块、温度计、容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水的凝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凝固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水凝固的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凝固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冻食品、冰雕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的凝固现象和水凝固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和观察,撰写实验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水的凝固现象和水凝固的规律。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温度降低时会结冰的特性,以及冰和水的不同状态。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水的这一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初步的认知,但对于水的结冰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的结冰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温度降低时会结冰的特性。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结冰的过程和条件。

2.难点:水结冰的原因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水的结冰过程,了解水的状态变化。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水结冰的原因。

3.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材料(水、杯子、冰箱等)。

2.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水结冰的图片,如河面结冰、冰雕等,引导学生关注水的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教科书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水结冰的过程和条件。

同时,展示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结冰的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温度降低时结冰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水结冰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会在温度降低时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他物质的凝固现象。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结冰的现象和原因。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的水结冰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3课《水结冰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物体的状态变化》中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水的凝固现象,探讨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理解凝固现象及其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状态变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凝固过程及特点。

教学重点:观察水结冰的实验现象,探讨凝固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块、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滴管等)、投影仪。

学具:实验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触摸冰块,感受冰的冷。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冰是怎么形成的吗?冰和水的状态有什么不同?2. 例题讲解(1)讲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凝固现象。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分析凝固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2)讨论:水结冰时,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2)强调凝固是物体状态变化的一种,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凝固有关。

5. 板书设计(1)板书课题:水结冰了(2)板书内容:① 水的凝固过程② 凝固的特点③ 水结冰的实验现象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凝固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原因。

2. 答案:(1)现象:冰块融化成水。

(2)原因:温度升高,冰的固态变为水的液态。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凝固现象。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凝固现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2)探讨其他物体状态变化(如熔化、汽化、升华等)的原理和特点。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主题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现象,以及结冰过程中的水的性质变化。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冰的生成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水的性质的基础知识,如水的颜色、透明度、流动性和溶解能力等。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过接触冰雪的经验,对水结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结冰的现象,并能够描述结冰过程中水的性质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结冰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愿意主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结冰的现象,并能够描述结冰过程中水的性质变化。

2.难点:学生能够用科学语言描述水结冰的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索水结冰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水结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过程。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水和一个冰箱,教师准备一些冰块和记录表格。

2.环境准备:教室内温度适中,避免学生感到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水结冰的现象?水结冰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水结冰的现象,并展示一些水结冰的图片,让学生对水结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单元《水世界》中,探索第6课《水结冰》。

通过学习,我们将详细掌握水在低温下如何变成冰,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解水结冰条件,掌握冰特性,理解冰与水之间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特性,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水结冰条件,观察和分析冰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冰块,热水,冷水,盐,色素,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温度计,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从冰箱中取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外观,激发学生好奇心。

a. 让学生描述冰外观。

b. 提问:你们知道冰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水结冰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冰特性。

a. 讲解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水分子运动减缓,逐渐凝固成冰。

b. 讲解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等。

3. 随堂练习:进行冰实验,巩固学生对冰特性理解。

a. 实验一:冰融化。

让学生观察冰块在不同环境下融化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b. 实验二:冰颜色。

在冰块中加入色素,观察冰块颜色变化,理解冰透明性。

六、板书设计1. 水结冰2. 内容:a.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b. 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c. 冰与水关系: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描述冰外观和特性。

b. 请解释水结冰条件。

c. 请举例说明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

2. 答案:a. 冰外观:透明,有光泽;特性: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

b.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

c. 冰与水相互转化:冰融化成水,水结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水结冰条件和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关系。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

水结冰了【教学目标】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cm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

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三、小结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3.冰还是水吗?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3课。

教材用冬天水面的冰、屋檐下的冰等场景引入,唤起学生“温度低时,水会结冰”已有认知,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水结冰后的变化”,从而开展一系列“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

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猜想;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创设温度不断下降的环境,观察水结冰的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然后是学生进行“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观察活动。

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后的变化以及冰还是原来的水吗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本课作为《水》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上节课对水加热过程的观察,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一定认识。

本课研究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向周围放热,凝固成冰的过程。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建构“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的经历。

他们知道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

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可以变成冰,也不曾仔细观察过冰的特点,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的;也很少有学生知道水结冰后的其他变化,如体积变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出示情景图片:冬天屋檐下的冰、水面的冰。

提问一:这个场景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
提问二:到了冬天,水容易结冰,原因是什么?
2.出示一支试管(内有清水)。

提问:如果让试管里水的温度一直不断下降,会怎样?
3. 揭示课题:水结冰了。

设计意图:运用冬季场景,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冬天的环境温度低,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并将水结冰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水结冰的过程
1. 出示实验材料:一支试管(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清水)、一个冰杯、食盐、温度计。

(幻灯片给出提示: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吗?
2. 引导小组讨论:
(1)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怎样才能知道?
(2)预测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3. 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浸入碎冰前,在试管的水面处做标记;
(2)持续测量水温,直到结冰;
(3)完全结冰后,标记冰柱的高度。

4.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 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汇报句式: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6. 小结:温度下降,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体积变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和交流水结冰的温度和水结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水温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他各种变化。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成冰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观察二:水和冰的异同点
1. 观察冰的特点。

引导:观察试管中的冰,简单说说冰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归纳。

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 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

4.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先开展观察冰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温度、光滑度、硬度、易融化等,再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冰和水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

三、研讨
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1.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 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 冰还是水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希望通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

【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温度下降
【记录单】
记录单一水结冰时的温度记录
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记录单二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
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
相同和不同。

通过填写维恩
图,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
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
交叉的空白处,学生对水和
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将有
更直观的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