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习题解析及解答
初中数学规律题(全部有解析)

规律题应用知识汇总“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
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
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
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一、基本方法——看增幅(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
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
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
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
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
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
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绝对值练习题答案及解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练习题答案及解析绝对值(温习知识点)1.2.4绝对值1、定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例如,图1.2-8中A,B两点分别表示10和-10,它们与原点的距离都是10个长度单位,所以10和-10的绝对值都是10,即|10|=10,|-10|=10。
(课本P11)在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是原点,显然|0|=0。
2、性质(课本P1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即(1)如果a0,那么|a|=a;(2)如果a=0,那么|a|=0;绝对值(习题)1.2.4绝对值(1)写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12,-29,-4.6,15/7,-6/7,-169,0上面的数中哪个数的绝对值最大?哪个数的绝对值最小?(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在数轴上,表示它的点越靠右。
2.当a0时,|a|总是大于0。
(3)当ac时,化简|a-b|+|b-c|。
(4)检测5个排球,其中质量超过标准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克数记为负数。
从轻重的角度看,哪个球最接近标准?+5,-3.5,+0.7,-2.5,-0.6(5)如果|x|=2,那么x一定等于2吗?如果|x|=0,那么x等于?绝对值(答案及解析)1.2.4绝对值(1)答案12,29,4.6,15/7,6/7,169,0;-169的绝对值最大,0的绝对值最小。
解析考点:绝对值定义解题技巧:正数和0的绝对值写原数,负数的绝对值去-。
(注意:化简后)解题步骤:|12|=12,写原数|-29|=29,去符号-|0|=0,写原数其他过程省略小结:有理数的绝对值0;正负数的绝对值0。
(2)答案错,对解析考点:绝对值定义、绝对值性质说明: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解题步骤: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在数轴上,表示它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离原点越远,不一定越靠右。
说明:a0,|a|=a;a=0,|a|=0;a0,|a|=-a。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1.如果,A B 两个整式进行加法运算的结果为3724x x -+-,则,A B 这两个整式不可能是( )A .3251x x +-和3933x x ---B .358x x ++和31212x x -+-C .335x x -++和341x x -+-D .3732x x -+-和2x -- C解析:C【分析】由整式的加法运算,把每个选项进行计算,再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 选项、333251933724x x x x x x +----=-+-,不符合题意;B 选项、333581212724x x x x x x ++-+-=-+-,不符合题意;C 选项、333541x x x x -++-+-=3724x x -++,符合题意;D 选项、337322724x x x x x -+---=-+-,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加法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整式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解题. 2.若2312a b x y +与653a b x y -的和是单项式,则+a b =( ) A .3-B .0C .3D .6C 解析:C【分析】 要使2312a b x y +与653a b x y -的和是单项式,则2312a b x y +与653a b x y -为同类项; 根据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即可得到关于a 、b 的方程组;结合上述提示,解出a 、b 的值便不难计算出a+b 的值.【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26{3a b a b +=-=, 解得:3{0a b ==, 所以303a b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同类项的定义,掌握同类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3.某公司今年2月份的利润为x万元,3月份比2月份减少8%,4月份比3月份增加了10%,则该公司4月份的利润为(单位:万元)()A.(x﹣8%)(x+10%)B.(x﹣8%+10%)C.(1﹣8%+10%)x D.(1﹣8%)(1+10%)x D解析:D【分析】首先利用减小率的意义表示出3月份的利润,然后利用增长率的意义表示出4月份的利润.【详解】解:由题意得3月份的产值为(1﹣8%)x,4月份的产值为(1﹣8%)(1+10%)x.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正确理解增长率以及下降率的定义是关键.4.某文具店三月份销售铅笔100支,四、五两个月销售量连续增长.若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该文具店五月份销售铅笔的支数是()A.100(1+x)B.100(1+x)2C.100(1+x2)D.100(1+2x)B解析:B【解析】试题分析:设出四、五月份的平均增长率,则四月份的市场需求量是100(1+x),五月份的产量是100(1+x)2.故答案选B.考点:列代数式.5.如图,用若干大小相同的黑白两种颜色的长方形瓷砖,按下列规律铺成一列图案,则第7个图案中黑色瓷砖的个数是()A.19 B.20 C.21 D.22D解析:D【分析】观察图形,发现:黑色纸片在4的基础上,依次多3个;根据其中的规律,用字母表示即可.【详解】第个图案中有黑色纸片3×1+1=4张第2个图案中有黑色纸片3×2+1=7张,第3图案中有黑色纸片3×3+1=10张,…第n个图案中有黑色纸片=3n+1张.当n=7时,3n+1=3×7+1=22.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解题关键在于观察图形找到规律.6.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1﹣1=0B .2(a ﹣3b )=2a ﹣3bC .a 3﹣a=a 2D .﹣32=﹣9D 解析:D【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去括号、同底数幂的乘方即可解答.【详解】解:A .﹣1﹣1=﹣2,故本选项错误;B .2(a ﹣3b )=2a ﹣6b ,故本选项错误;C .a 3÷a =a 2,故本选项错误;D .﹣32=﹣9,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去括号和简单的提取公因式,掌握去括号时符号改变规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228ab a π-B .222ab a π-C .22ab a π-D .224ab a π- C解析:C【分析】 本题首先求解矩形面积,继而求解空白部分的圆形面积,最后作差求解阴影面积.【详解】由已知得:矩形面积为2ab ,空白圆形半径为a ,故圆形面积为2a π,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2ab a π-.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几何图形阴影面积的求法,涉及矩形面积公式以及圆形面积公式运用,求解不规则图形面积时通常利用割补法.8.1261年,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用图中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比欧洲的相同发现要早三百多年,我们把这个三角形称为“杨辉三角”,请观察图中的数字排列规律,则,,a b c 的值分别为( )1111211464115101051331151161a b c A .1,6,15a b c === B .6,15,20a b c ===C .15,20,15a b c ===D .20,15,6a b c === B 解析:B【分析】由数字排列规律可得:除去每行两端的数字外,每个数字都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据此解答即可.【详解】解:根据图形得:除去每行两端的数字外,每个数字都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所以156a =+=,51015,101020b c =+==+=.故选:B .【点睛】本题以“杨辉三角”为载体,主要考查了与整式有关的数字类规律探索,找准规律是关键. 9.如图,填在下面各正方形中的4个数之间都有相同的规律,根据此规律,m 的值是( )A .38B .52C .74D .66 C 解析:C【分析】 分析前三个正方形可知,规律为右上和左下两个数的积减左上的数等于右下的数,且左上,左下,右上三个数是相邻的偶数.因此,图中阴影部分的两个数分别是左下是8,右上是10.【详解】解:8×10−6=74,故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解决本题的难点在于找出阴影部分的数.10.一个多项式与²21x x -+的和是32x -,则这个多项式为( )A .253x x -+B .21x x -+-C .253x x -+-D .2513x x -- C解析:C【分析】 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去括号合并即可得到结果.【详解】∵一个多项式与x 2-2x+1的和是3x-2,∴这个多项式=(3x-2)-(x 2-2x+1)=3x-2-x 2+2x-1=253x x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整式的加减,熟知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下列变形中,正确的是( )A .()x z y x z y --=--B .如果22x y -=-,那么x y =C .()x y z x y z -+=+-D .如果||||x y =,那么x y = B 解析:B【分析】根据去括号法则、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绝对值的性质逐一判断即可.【详解】A :()x z y x z y --=-+,选项错误;B :如果22x y -=-,那么x y =,选项正确;C :()x y z x y z -+=--,选项错误;D :如果||||x y =,那么x 与y 互为相反数或二者相等,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去括号法则、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绝对值性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12.若关于x ,y 的多项式2237654x y mxy xy -++化简后不含二次项,则m =( ) A .17 B .67 C .-67D .0B 解析:B【分析】将原式合并同类项,可得知二次项系数为6-7m ,令其等于0,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原式=()2236754x y m xy +-+, ∵不含二次项,∴6﹣7m =0,解得m =67.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项式的系数,解题的关键是若不含二次项,则二次项系数6-7m=0. 13.﹣(a ﹣b +c )变形后的结果是( )A .﹣a +b +cB .﹣a +b ﹣cC .﹣a ﹣b +cD .﹣a ﹣b ﹣c B 解析:B【分析】根据去括号法则解题即可.【详解】解:﹣(a ﹣b +c )=﹣a +b ﹣c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去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是“-”,去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运用这一法则去掉括号.14.下列说法:①在数轴上表示a -的点一定在原点的左边;②有理数a 的倒数是1a ;③一个数的相反数一定小于或等于这个数;④如果a b >,那么22a b >;⑤235x y 的次数是2;⑥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和0;⑦27m ba -与2abm 是同类项.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A解析:A【分析】根据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可判断①,根据特殊例子0没有倒数可判断②,根据负数的相反数可判断③,根据特殊例子a=1,b=-2,可判断④,根据单项式次数的定义可判断⑤,根据有理数的分类判断⑥,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判断⑦.【详解】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 <0时,-a >0,故①错误;0没有倒数,故②错误;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正数大于负数,故③错误;若a=1,b=-2,a b >,但是22a b <,故④错误; 235x y 的次数是3,故⑤错误; 0属于整数,故⑥这种分类不正确;27m ba -与2abm 是同类项,⑦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和代数式的相关概念,熟记这类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15.已知3a b -=-,2c d +=,则()()a d b c --+的值为( )A .﹣5B .1C .5D .﹣1A解析:A【分析】先把所求代数式去掉括号,再化为已知形式把已知代入求解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a-d )-(b+c )=(a-b )-(c+d )=-3-2=-5,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去括号、添括号的应用.先将其去括号化简后再重新组合,得出答案. 1.如图是用棋子摆成的“上”字:如果按照以下规律继续摆下去,第n 个“上”字需用______枚棋子. (4n+2)【分析】先数出前三个上字各所需棋子数然后规律即可解答【详解】解:∵第一个上字需用6枚棋子第二个上字需用10枚棋子第三个上字需用14枚棋子∴依次多4个∴第n 个上字需用(4n+2)枚棋子故答解析:(4n+2).【分析】先数出前三个“上”字各所需棋子数,然后规律即可解答.【详解】解:∵第一个“上”字需用6枚棋子,第二个“上”字需用10枚棋子,第三个“上”字需用14枚棋子,∴依次多4个∴第n 个“上”字需用(4n+2)枚棋子.故答案为:(4n+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观察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请观察下列等式的规律:111=11323⎛⎫- ⎪⨯⎝⎭,1111=-35235⎛⎫ ⎪⨯⎝⎭, 1111=-57257⎛⎫ ⎪⨯⎝⎭,1111=-79279⎛⎫ ⎪⨯⎝⎭, …则1111...=133********++++⨯⨯⨯⨯______.【解析】试题 解析:50101 【解析】试题1111++++13355799101⨯⨯⨯⨯ =111111111111)()()()23235257299101-+-+-++-(=111111111++)23355799101---++-( =111)2101-( =11002101⨯ =50101. 3.某数学老师在课外活动中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首先发给A 、B 、C 三个同学相同数量的扑克牌(假定发到每个同学手中的扑克牌数量足够多),然后依次完成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A 同学拿出二张扑克牌给B 同学;第二步,C 同学拿出三张扑克牌给B 同学;第三步,A 同学手中此时有多少张扑克牌,B 同学就拿出多少张扑克牌给A 同学. 请你确定,最终B 同学手中剩余的扑克牌的张数为______.7【分析】本题是整式加减法的综合运用设每人有牌x 张解答时依题意列出算式求出答案【详解】设每人有牌x 张B 同学从A 同学处拿来二张扑克牌又从C 同学处拿来三张扑克牌后则B 同学有张牌A 同学有张牌那么给A 同学后解析:7【分析】本题是整式加减法的综合运用,设每人有牌x 张,解答时依题意列出算式,求出答案.【详解】设每人有牌x 张,B 同学从A 同学处拿来二张扑克牌,又从C 同学处拿来三张扑克牌后, 则B 同学有()x 23++张牌,A 同学有()x 2-张牌,那么给A 同学后B 同学手中剩余的扑克牌的张数为:()x 23x 2x 5x 27++--=+-+=.故答案为:7.【点睛】本题考查列代数式以及整式的加减,解题关键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根据运算提示,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4.如图,是由一些点组成的图形,按此规律,在第n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_____.n2+2【详解】解:第1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3;第2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3+3;第3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3+3+5;第4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3+3+5+7;…第n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3+3+5+7+…+(2解析:n2+2【详解】解:第1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3;第2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3+3;第3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3+3+5;第4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3+3+5+7;…第n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3+3+5+7+…+(2n﹣1)=n2+2.故答案为:n2+2.【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5.已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a+b)千米/时,逆流速度为(2a-b)千米/时,则顺流速度为_____千米/时3b【分析】顺流速度静水速度(静水速度逆流速度)依此列出代数式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依题意有(千米时)故顺流速度为千米时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加减的应用整式的加减步骤及注意问题:1整解析:3b【分析】顺流速度=静水速度+(静水速度-逆流速度),依此列出代数式+++--计算即可求解.()[()(2)]a b a b a b【详解】解:依题意有+++--a b a b a b()[()(2)]=+++-+a b a b a b[2]=+++-+2a b a b a b=(千米/时).3b故顺流速度为3b千米/时.故答案为:3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加减的应用,整式的加减步骤及注意问题:1.整式的加减的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一般步骤是:先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2.去括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括号外的数字因数要乘括号内的每一项;二是当括号外是“-”时,去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6.有一列数:12,1,54,75,…,依照此规律,则第n个数表示为____.【分析】根据分母是从2开始连续的自然数分子是从1开始连续的奇数解答即可【详解】这列数可以写为因此分母为从2开始的连续正整数分子为从1开始的奇数故第n个数为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找解析:211nn-+.【分析】根据分母是从2开始连续的自然数,分子是从1开始连续的奇数解答即可.【详解】这列数可以写为12,33,54,75,因此,分母为从2开始的连续正整数,分子为从1开始的奇数,故第n个数为211nn-+.故答案为:211nn-+.【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找出分子分母的联系,得出运算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7.观察下列各等式中的数字特征:53-58=53×58,92-911=92×911,107-1017=107×1017,…将所发现的规律用含字母a,b的等式表示出来是_____.-=×【分析】从大的方面看两个数的差等于两个数的积从小的方面看所有的分子都相同可设两个分母分别为ab分子用ab表示即可【详解】观察发现都是两个分数的差等于两个分数的积设第一个分式为则第二个分式的分子解析:ab-aa b+=ab×aa b+【分析】从大的方面看,两个数的差等于两个数的积.从小的方面看,所有的分子都相同,可设两个分母分别为a,b,分子用a,b表示即可.【详解】观察发现,都是两个分数的差等于两个分数的积.设第一个分式为a b,则第二个分式的分子与第一个分式的分子相同,而分母恰好是a b +,∴用含字母a b ,的等式表示出来是a b -a a b +=a b ×a a b +. 故答案为:a b -a a b +=a b ×a a b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类规律的探索,解决此类探究性问题,关键在观察、分析已知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寻其规律.8.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项:22222x xy y -+-=-(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根据添括号的法则解答【详解】解:故答案是:【点睛】本题考查了去括号与添括号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添括号与去解析:222x xy y -+【分析】根据添括号的法则解答.【详解】解:222222(2)x xy y x xy y -+-=--+.故答案是:222x xy y -+.【点睛】本题考查了去括号与添括号,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添括号与去括号可互相检验.9.求值:(1)()()22232223a a a a a -++-=______,其中2a =-;(2)()()222291257127a ab ba ab b -+-++=______,其中12a =,12b =-; (3)()()222222122a b ab a b ab +----=______,其中2a =-,2b =.60【分析】先根据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化简然后再代入求值即可【详解】(1)原式=当时原式=;(2)原式=当时原式=;(3)原式=【点睛】本题考查整式的化简求值掌握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是解题的关键解析:6 0【分析】先根据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化简,然后再代入求值即可.【详解】(1)原式= 2222342268a a a a a a a --+-=-,当2a =-时,原式=()()228241620--⨯-=+=;(2)原式=222222912571272242a ab b a ab b a ab b -+---=--, 当12a =,12b =-时,原式=22111111224266222222⎛⎫⎛⎫⎛⎫⨯-⨯⨯--⨯-=+-= ⎪ ⎪ ⎪⎝⎭⎝⎭⎝⎭; (3)原式=22222222220a b ab a b ab +-+--=.【点睛】本题考查整式的化简求值,掌握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是解题的关键.10.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 【分析】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半径为R 的半圆面积减去直径为R 的圆的面积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点睛】本题考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熟记公式并根据题意找出阴影部分面积为半径为R 的半圆面积减去直径为R 的圆的面积解析:21π4R【分析】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半径为R 的半圆面积减去直径为R 的圆的面积,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2221=()224R R S R πππ-=阴影 【点睛】本题考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熟记公式并根据题意找出阴影部分面积为半径为R 的半圆面积减去直径为R 的圆的面积是解题关键.11.请根据给出的x ,-2,y 2组成一个单项式和一个多项式________________-2xy2;-2x+y2;【分析】根据单项式的定义和多项式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单项式的定义: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解析:-2xy 2;-2x+y 2;【分析】根据单项式的定义和多项式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单项式的定义: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详解】由x 、-2、y 2组成一个单项式,这个单项式可以为-2xy 2,由x 、-2、y 2组成一个二项式,这个二次项式可以为-2x+y 2.故答案为:-2xy 2;-2x+y 2;【点睛】此题考查单项式,多项式,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1.已知222242,325A ab b a B b a ab =--=-+,当11.5,2a b ==-时,求34B A -的值. 解析:12【分析】根据题意,先根据整式的混合运算法则化简34B A -,再将a ,b 的值代入即可.【详解】()()2222222234332544296151684B A b a ab ab b a b a ab ab b a -=-+---=-+-++=22172b a ab --, 当11.5,2a b ==-时,原式22111931172 1.5 1.517224242⎛⎫⎛⎫=⨯--⨯-⨯-=⨯-+=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化简求值,熟练掌握整式的混合运算法则以及有理数的运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当0.2x =-时,求代数式22235735x x x x -+-+-的值。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AB AD CB CD AC BD ==、相交于点O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OD OB =;②点O 到CB CD 、的距离相等;③BDA BDC ∠=∠;④BD AC ⊥A .4B .3C .2D .1B解析:B【分析】 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ACD ≌△ACB ,△ABO ≌△ADO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在△ABC 和△ADC 中,∵AB AD BC CD AC AC ⎧⎪⎨⎪⎩===,∴△ABC ≌△ADC (SSS ),∴∠BAC=∠DAC , ∠DCA=∠BCA∴点O 到CB 、CD 的距离相等.故②正确在△ABO 与△ADO 中AB AD BAC DAC OA OA ⎧⎪∠∠⎨⎪⎩===,∴△ABO ≌△ADO (SAS ),∴BO=DO ,∠BOA=∠DOA∵∠BOA+∠DOA=180°∴∠BOA=∠DOA=90°,即BD AC ⊥故①④正确;∵AD≠CD∴BDA BDC ∠≠∠,故③错误所以,正确的结论是①②④,共3个,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点O 是△ABC 中∠BCA ,∠ABC 的平分线的交点,已知△ABC 的面积是12,周长是8,则点O 到边BC 的距离是( )A .1B .2C .3D .4C解析:C【分析】 过点O 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连接OA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OE =OF =OD 然后根据△ABC 的面积是12,周长是8,即可得出点O 到边BC 的距离.【详解】如图,过点O 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连接OA .∵点O 是∠ABC ,∠ACB 平分线的交点,∴OE =OD ,OF =OD ,即OE =OF =OD∴S △ABC =S △ABO +S △BCO +S △ACO =12AB ·OE +12BC ·OD +12AC ·OF =12×OD×(AB +BC +AC )=12×OD×8=12 OD=3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面积求法,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正确表示出三角形面积是解题关键.3.如图,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若ABC S 12=,DF 2=,AC 3=,则AB 的长是 ( )A .2B .4C .7D .9D解析:D【分析】求出DE的值,代入面积公式得出关于AB的方程,求出即可.【详解】解:∵AD平分∠BAC,DE⊥AB,DF⊥AC,∴DE=DF=2,∵S△ABC=S△ABD+S△ACD,∴12=12×AB×DE+12×AC×DF,∴24=AB×2+3×2,∴AB=9,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4.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E,AD=CB,要使△ADE≌△CBE,需添加一个条件,则添加的条件以及相应的判定定理正确的是()A.AE=CE;SAS B.DE=BE;SASC.∠D=∠B;AAS D.∠A=∠C;ASA 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结合全等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来判断.【详解】解:A.添加AE=CE后,根据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不符合题意;B.添加DE=BE后,根据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不符合题意;C.添加∠D=∠B,根据AAS可证明△ADE≌△CBE,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添加∠A=∠C,根据AAS可证明△ADE≌△CBE,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AS、ASA.关键在于应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应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5.如图,已知AC⊥BC,DE⊥AB,AD平分∠BAC,下面结论错误的是()A .BD +ED =BCB .∠B =2∠DAC C .AD 平分∠EDCD .ED +AC >AD B解析:B【分析】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断A ;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判断B ;证明△AED ≌△ACD ,由此判断C ;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AC+CD>AD ,由此判断D .【详解】∵AC ⊥BC ,DE ⊥AB ,AD 平分∠BAC ,∴DE=DC ,∠BAD=∠DAC ,∵BD+DC=BC ,∴BD+ED=BC ,故A 正确;∵∠C=90︒,∴∠B+∠BAC=90︒,∴∠B+2∠DAC=90︒,故B 错误;∵DE ⊥AB ,∴∠AED=∠C=90︒,又∵∠BAD=∠DAC ,DE=CD ,∴△AED ≌△ACD ,∴∠ADE=∠ADC ,∴AD 平分∠EDC ,故C 正确;在△ACD 中,AC+CD>AD ,∴ED +AC >AD ,故D 正确;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各知识点并应用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点D 在线段BC 上,若1802ACE ABC x ∠=︒-∠-︒,且BC DE =,AC DC =,AB EC =,则下列角中,大小为x ︒的角是( )A .EFC ∠B .ABC ∠ C .FDC ∠D .DFC ∠ C解析:C【分析】 先证明()ABC CED SSS ∆≅∆得到B E ∠=∠、FCD FDC ∠=∠,再根据1802ACE ABC x ∠=︒-∠-︒可得2CFE x ∠=︒;然后根据外角的性质可得2EFC FDC FCD FDC ∠=∠+∠=∠即可解答.【详解】解:在ABC ∆和CED ∆中,AC CD AB CE BC ED =⎧⎪=⎨⎪=⎩,()ABC CED SSS ∴∆≅∆,B E ∴∠=∠,FCD FDC ∠=∠1802180ACE ABC x E CFE ∠=︒-∠-︒=︒-∠-∠,2CFE x ∴∠=︒,2EFC FDC FCD FDC ∠=∠+∠=∠=2x ︒,FDC x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弄清题意、理清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如图,AB BC ⊥,CD BC ⊥,AC BD =,则能证明ABC DCB ≅的判定法是( )A .SASB .AASC .SSSD .HL D解析:D直接证明全等三角形,即可确定判断方法.【详解】解:∵AB BC ⊥,CD BC ⊥,∴ABC 与△DCB 均为直角三角形,又AC DB =,BC CB =, ∴()ABC DCB HL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属于基础题.8.如图,在△ABC 中,点E 和F 分别是AC ,BC 上一点,EF ∥AB ,∠BCA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D ,∠MAC 是△ABC 的外角,若∠MAC =α,∠EFC =β,∠ADC =γ,则α、β、γ三者间的数量关系是( )A .β=α+γB .β=2γ﹣αC .β=α+2γD .β=2α﹣2γB解析:B【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EFC=β,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CB=2∠BCD ,根据∠ADC 是△BDC 的外角,得到∠ADC=∠B+∠BCD ,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MAC=∠B+∠ACB ,于是得到结果.【详解】解:∵EF ∥AB ,∠EFC=β,∴∠B=∠EFC=β,∵CD 平分∠BCA ,∴∠ACB=2∠BCD ,∵∠ADC 是△BDC 的外角,∴∠ADC=∠B+∠BCD ,∵∠ADC=γ,∴∠BCD=γ-β,∵∠MAC 是△ABC 的外角,∴∠MAC=∠B+∠ACB ,∵∠MAC=α,∴α=β+2(γ-β),∴β=2γ-α,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正确的识别图形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AB=4cm,AC=BD=3cm,∠CAB=∠DBA,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当△ACP与△BPQ全等时,则点Q的运动速度为()cm/s.A.0.5 B.1 C.0.5或1.5 D.1或1.5D解析:D【分析】设点Q的运动速度是x cm/s,有两种情况:①AP=BP,AC=BQ,②AP=BQ,AC=BP,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详解】解:设点Q的运动速度是x cm/s,∵∠CAB=∠DBA,∴△ACP与△BPQ全等,有两种情况:①AP=BP,AC=BQ,则1×t=4-1×t,则3=2x,解得:t=2,x=1.5;②AP=BQ,AC=BP,则1×t=tx,4-1×t=3,解得:t=1,x=1,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方程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是解此题的关键.10.下列命题,真命题是()A.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解析:A【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即可.【详解】解:A、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本选项说法是真命题;B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本选项说法是假命题;C 、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但不一定全等,本选项说法是假命题;D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本选项说法是假命题;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点C 在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于点D ,且2CD =,如果E 是射线OB 上一点,那么CE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2【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解【详解】解:如图由垂线段最短定理可知:当CE ⊥OB 时CE 的长度最小∵点C 在∠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CE=CD=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是基础题目解析:2【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解 .【详解】解:如图,由垂线段最短定理可知:当CE ⊥OB 时,CE 的长度最小,∵点C 在 ∠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CE=CD=2,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是基础题目,熟练掌握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解题关键.12.如图,△ABE ≌△ADC ≌△ABC ,若∠1=130°,则∠α的度数为________.10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然后根据周角等于求出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从而得解【详解】解:(对顶角相等)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析:10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1BAE ∠=∠,ACB E ∠=∠,然后根据周角等于360︒求出2∠,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2α∠=∠,从而得解.【详解】解:ABE ADC ABC ∆≅∆≅∆,1130BAE ∴∠=∠=︒,ACB E ∠=∠,23601360130130100BAE ∴∠=︒-∠-∠=︒-︒-︒=︒,180DFE E α∴∠=︒-∠-∠,1802AFC ACD ∠=︒-∠-∠,DFE AFC ∠=∠(对顶角相等),1801802E ACD α∴︒-∠-∠=︒-∠-∠,2100α∴∠=∠=︒.故答案为:100︒.【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准确识图,找出对应角是解题的关键.13.已知在△ABC 中,AB =9,中线AD =4,那么AC 的取值范围是____1<AC <17【分析】作出图形延长AD 至E 使DE =AD 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 和△ECD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B =CE 再利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解析:1<AC <17【分析】作出图形,延长AD 至E ,使DE =AD ,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 和△ECD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B =CE ,再利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AC 的取值范围.【详解】如图,延长AD 至E ,使DE =AD ,∵AD 是△ABC 的中线,∴BD =CD ,在△ABD 和△ECD 中,BD CD ADB EDC AD DE =⎧⎪∠=∠⎨⎪=⎩,∴△ABD ≌△ECD (SAS ),∴AB =CE ,∵AD =4,∴AE =4+4=8,∵AC +CE >AC >CE -AE ,∴9-8<AC <8+9,∴1<AC <17,故答案为:1<AC <17.【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遇中线,加倍延”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在△ABC 中,∠ACB =120°,BC =4,D 为AB 的中点,DC ⊥BC ,则点A 到直线CD 的距离是_____.4【分析】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BCD=延长CD 到H使DH=CD 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AD=B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H=BC=4【详解】∵DC ⊥BC ∴∠BCD=∵∠ACB=∴∠ACD=如图延长CD解析:4【分析】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BCD=90︒,延长CD 到H 使DH=CD ,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 AD=B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AH=BC=4.【详解】∵ DC ⊥BC ,∴ ∠BCD=90︒,∵ ∠ACB=120︒,∴ ∠ACD=30︒,如图,延长 CD 到 H 使 DH=CD ,∵ D 为 AB 的中点,∴ AD=BD ,在 ΔADH 与 ΔBCD 中,CD DH ADH BDC AD BD =⎧⎪∠=∠⎨⎪=⎩,∴ ΔADH ≅ΔBCD(SAS),∴ AH=BC=4,∠AHD=∠BCD=90°,∴点A 到CD 的距离为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在△ABC 中,∠ABC 的平分线与外角∠ACE 的平分线交于点D ,若∠D =20°,则∠A =_____.40°【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ABC =2∠DBC ∠ACE =2∠D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D =∠DCE ﹣∠DBE ∠A =∠ACE ﹣∠ABC 即得出∠A =2∠D 即得出答案【详解】∵∠ABC 解析:40°【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ABC =2∠DBC ,∠ACE =2∠D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D =∠DCE ﹣∠DBE ,∠A =∠ACE ﹣∠ABC .即得出∠A =2∠D ,即得出答案.【详解】∵∠ABC 的平分线交∠ACE 的外角平分线∠ACE 的平分线于点D ,∴∠ABC =2∠DBC ,∠ACE =2∠DCE ,∵∠DCE 是△BCD 的外角,∴∠D =∠DCE ﹣∠DBE ,∵∠ACE 是△ABC 的外角,∠A =∠ACE ﹣∠ABC =2∠DCE ﹣2∠DBE =2(∠DCE ﹣∠DBE ),∴∠A =2∠D =40°.故答案为:40°.【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利用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来判断题中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如图,AC//BD ,OA ,OB 分别平分BAC ∠和ABD ∠,OE AB ⊥,垂足为E ,如果OE 5=,那么AC 与BD 的距离是________【分析】过点作于作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OM ⊥BD进而可证得MN 为AC 和BD 的距离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OE=OM=OE 即可求得MN 的长度【详解】解:如图过点作于作于∵分别平分和∴又∥∴又∴三点共解析:10【分析】过点O 作OM AC ⊥于M ,作ON BD ⊥于N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OM ⊥BD ,进而可证得MN 为AC 和BD 的距离,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OE=OM=OE ,即可求得MN 的【详解】解:如图,过点O 作OM AC ⊥于M ,作ON BD ⊥于N .∵OA 、OB 分别平分BAC ∠和ABD ∠,OE AB ⊥,∴OM OE ON 5===,又 AC ∥BD ,OM AC ⊥,∴OM BD ⊥,又ON BD ⊥,∴M ,O ,N 三点共线,∴ AC 与BD 之间的距离为MN=OM ON 10+=.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求平行线间的距离、角平分线的性质、八个基本事实,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作出AC 和BD 之间的距离是解答的关键.17.如图,点P 是AOC ∠的角平分线上一点,PD OA ⊥,垂足为点D ,且5PD =,点M 是射线OC 上一动点,则PM 的最小值为__.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PM ⊥OC 时PM 最小∵OP 平分PD=5∴PM=PD=5故答案为:5【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掌握点到直线的所有 解析: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PM ⊥OC 时,PM 最小,∵OP 平分AOC ∠,PD OA ⊥,PD=5,∴PM=PD=5,故答案为:5.【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掌握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是解题的18.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图中所标1、2、3、4),你认为将其中的哪一块带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大小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应该带第____块去,这利用了三角形全等中的____原理.ASA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方法解答【详解】解:由图可知带第4块去符合角边角可以配一块与原来大小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故答案为:4;AS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是基础题熟记三角形全等的判解析:ASA【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方法解答.【详解】解:由图可知,带第4块去,符合“角边角”,可以配一块与原来大小一样的三角形玻璃. 故答案为:4;ASA【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是基础题,熟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9.如图,在Rt △ABC 中,∠C =90°,D 、E 分别为边BC 、AB 上的点,且AE =AC ,DE ⊥AB .若∠ADC =61°,则∠B 的度数为_____.32°【分析】由HL 可证明△ADE ≌△ADC 得出∠ADE =∠ADC =61°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DE ⊥AB ∴∠AED =90°=∠DEB 在Rt △ADE 和Rt △ADC 中∴解析:32°【分析】由HL 可证明△ADE ≌△ADC ,得出∠ADE =∠ADC =61°,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DE ⊥AB ,∴∠AED =90°=∠DEB ,在Rt △ADE 和Rt △ADC 中,AD AD AE AC =⎧⎨=⎩, ∴Rt △ADE ≌Rt △ADC (HL ),∴∠ADE =∠ADC =61°,∴∠BDE =180°﹣61°×2=58°,∴∠B =90°﹣58°=32°.故答案为:3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20.如图,ABC ∆中,90,6,8ACB AC cm BC cm ∠=︒==,点P 从点A 出发沿A C -路径向终点C 运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运动.点P 和Q 分别以每秒1cm 和3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 和Q 作PE l ⊥于,E QF l ⊥于F .则点P 运动时间为_______________时,PEC ∆与QFC ∆全等.或【分析】对点P 和点Q 是否重合进行分类讨论通过证明全等即可得到结果;【详解】如图1所示:与全等解得:;如图2所示:点与点重合与全等解得:;故答案为: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解析:1或72【分析】对点P 和点Q 是否重合进行分类讨论,通过证明全等即可得到结果;【详解】如图1所示:PEC ∆与QFC ∆全等,PC QC ,683∴-=-t t ,解得:1t =;如图2所示:点P与点Q重合,PEC与QFC∆全等,638∴-=-t t,解得:72t=;故答案为:1或7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如图,在△ABC中,AC=BC,∠ACB=90°,点D在边BC上(不与点B,C重合),过点C作CE⊥AD,垂足为点E,交AB于点F,连接DF.(1)请直接写出∠CAD与∠BCF的数量关系;(2)若点D是BC中点,在图2中画出图形,猜想线段AD,CF,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解析:(1)∠BCF=∠CAD;(2)AD=CF+DF,证明见解析【分析】(1)由余角的性质可求解;(2)过点B作BG∥AC交CF的延长线于G,由“ASA”可证△ACD≌△CBG,可得CD=BG,AD=CG,由“SAS”可证△BDF≌△BGF,可得DF=GF,可得结论.【详解】解:(1)∠BCF=∠CAD,理由如下:∵CE⊥AD,∴∠CED=∠ACD=90°,∴∠CAD+∠ADC=90°=∠ADC+∠BCF,∴∠CAD=∠BCF;(2)如图所示:猜想:AD =CF +DF ,理由如下:过点B 作BG ∥AC 交CF 的延长线于G ,则∠ACB +∠CBG =180°,∴∠CBG =∠ACD =90°,在△ACD 和△CBG 中,∵CAD BCF AC BC ACD CBG ∠=∠⎧⎪=⎨⎪∠=∠⎩,∴△ACD ≌△CBG (ASA ),∴CD =BG ,AD =CG ,∵D 是BC 的中点,∴CD =BG =BD ,∵AC =BC ,∠ACB =90°,∴∠CBA =∠CAB ,∴∠CBA =45°,∴∠FBG =∠CBG ﹣∠CBA =90°﹣45°=45°,∴∠FBG =∠FBD ,在△BDF 和△BGF 中,BF BF FBD FBG BD BG =⎧⎪∠=∠⎨⎪=⎩∴△BDF ≌△BGF (SAS ),∴DF =GF ,∵AD =CG =CF +FG ,∴AD =CF +DF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余角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添加合适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2.已知:MON α∠=,点P 是MON ∠平分线上一点,点A 在射线OM 上,作180APB α∠=︒-,交直线ON 于点B ,作PC ON ⊥于点C .(1)观察猜想:如图1,当90MON ∠=︒时,PA 和PB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2)探究证明:如图2,当60MON ∠=︒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PA ,PB 之间另外的数量关系.(3)拓展延伸:如图3,当60MON ∠=︒,点B 在射线ON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请直接写出线段OC ,OA 及BC 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解析:(1)PA=PB ;(2)成立证明见解析;(3)OA=BC+OC【分析】(1)作PD ⊥OM 于点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PC=PD ,证明△APD ≌△BP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证明;(2)作PD ⊥OM 于点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PC=PD ,证明△APD ≌△BP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证明;(3)仿照(2)的解法得出△APD ≌△BPC ,从而得出AD=BC ,再根据HL 得出Rt △OPD ≌△RtOPC ,得出OC=OD ,继而得出结论.【详解】(1)作PD ⊥OM 于点D ,∵点P 在∠MON 的角平分线上,且PC ⊥ON 于C ,∴PC=PD ,∵∠MON=90°,∴∠APB=90°,∠CPD=90°,∴∠APD+∠BPD=90°,∠BPC+∠BPD=90°∴∠APD=∠BPC ,∵∠PDA=∠PCB=90°,在△APD 和△BPC 中,APD BPC PD PCADP BCP ∠=∠⎧⎪=⎨⎪∠=∠⎩∴△APD ≌△BPC (ASA ),∴AP=BP .(2)(1)中的结论还成立理由如下:如图2,作PD ⊥OM 于点D ,∵点P 在∠MON 的角平分线上,且PC ⊥ON 于C ,∴PC=PD ,∵∠MON=60°,∴∠APB=120°,在四边形OCPD 中,∠CPD=360°-90°-90°-60°=120°,∴∠APD+∠BPD=120°,∠BPC+∠BPD=120°∴∠APD=∠BPC ,∵∠PDA=∠PCB=90°,在△APD 和△BPC 中,APD BPC PD PCADP BCP ∠=∠⎧⎪=⎨⎪∠=∠⎩∴△APD ≌△BPC (ASA ),∴AP=BP .(3)OA=2BC-OB .理由如下:如图3,作PD ⊥OM 于点D ,同(2),可证△APD ≌△BPC ,∴AD=BC ,点P 在∠MON 的角平分线上,且PC ⊥ON 于C ,∴PC=PD ,在Rt △OPD 和RtOPC 中,PC PD OP OP =⎧⎨=⎩∴Rt △OPD ≌△RtOPC ,∴OC=OD ,∴OA-AD=OD=OC ,∴OA-BC=OC ,∴OA=BC+O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类比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3.在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叫做格点,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1)在图1中计算格点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__________;(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2)ABC 是格点三角形.①在图2中画出一个与ABC 全等且有一条公共边BC 的格点三角形;②在图3中画出一个与ABC 全等且有一个公共点A 的格点三角形.解析:(1)6;(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分析】(1)用割补法求解即可;(2)根据“SSS”画图即可;(3)根据“SSS”画图即可;【详解】解:(1)5×3-12×3×3-12×2×2-12×5×1=6, 故答案为:6;(2)①如图,'A BC 即为所求,②如图,''AB C 即为所求,【点睛】本题考查了“格点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熟练掌握“SSS”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如图,已知AB ∥CD ,BE 平分∠ABC ,DE 平分∠ADC ,∠BAD =80°,试求: (1)∠EDC 的度数.(2)若∠BCD =n °,试求∠BED 的度数.(用含n 的式子表示)(3)类比探究:已知AB ∥CD ,BE 、DE 分别是∠ABC 、∠ADC 的n 等分线,ABE ∠=1ABC n ∠,1CDE ADC n∠=∠,∠BAD =α,∠BCD =β,请猜想∠BED = .解析:(1)40︒;(2)1402BED n ∠=︒+︒;(3)1()αβ+n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解;(2)过点E 作EF ∥AB ,则EF ∥AB ∥CD ,由AB ∥CD ,BE 平分∠ABC ,推出12BEF ABE n ∠=∠=︒,利用EF ∥CD ,求得∠FED =∠EDC =40°,即可得到 1402BED n ∠=︒+︒;(3)过点E 作EF ∥AB ,则EF ∥AB ∥CD ,利用AB ∥CD 推出∠ABC =∠BCD =β,∠ADC =∠BAD =α,求得1ABE n β∠=,111FED CDE ADC BAD n n n α∠=∠=∠=∠=,利用EF ∥AB ,求出1BEF ABE n β∠=∠=,即可得到1()BED n αβ∠=+. 【详解】解:(1)∵AB ∥CD ,∴∠ADC =∠BAD =80°,又∵DE 平分∠ADC ,∴1402EDC ADC ∠=∠=︒;(2)如图,过点E 作EF ∥AB ,则EF ∥AB ∥CD ,∵AB ∥CD ,∴∠ABC =∠BCD =n °,又∵BE 平分∠ABC ,∴12ABE n ∠=︒, ∵EF ∥AB , ∴12BEF ABE n ∠=∠=︒, ∵EF ∥CD ,∴∠FED =∠EDC =40°,∴1402BED n ∠=︒+︒. (3)1()αβ+n.如图,过点E 作EF ∥AB ,则EF ∥AB ∥CD ,∵AB ∥CD ,∴∠ABC =∠BCD =β,∠ADC =∠BAD =α,∴1ABE n β∠=,111FED CDE ADC BAD n n n α∠=∠=∠=∠=, ∵EF ∥AB , ∴1BEF ABE n β∠=∠=, ∴1()BED nαβ∠=+. 故答案为:1()αβ+n .【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熟记平行线的性质并正确引出辅助线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25.已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BC AC =.直角顶点C 在x 轴上,锐角顶点B 在y 轴上,过点A 作AD x ⊥轴,垂足为点D .当点B 不动,点C 在x 轴上滑动的过程中.(1)如图1,当点C 的坐标是()1,0-,点A 的坐标是()3,1-时,请求出点B 的坐标; (2)如图2,当点C 的坐标是()1,0时,请写出点A 的坐标;(3)如图3,过点A 作直线AE y ⊥轴,交y 轴于点E ,交BC 延长线于点F .AC 与y 轴交于点G .当y 轴恰好平分ABC ∠时,请写出AE 与BG 的数量关系.解析:(1)(0,2);(2)(-1,-1);(3)BG=2AE ,理由见详解【分析】(1)先证明Rt∆ADC ≅Rt∆COB ,结合条件,即可得到答案; (2)先证明∆ADC ≅∆COB ,结合点B ,C 的坐标,求出AD ,OD 的长,即可得到答案; (3)先证明∆BGC ≅∆AFC ,再证明∆ABE ≅∆FBE ,进而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点C 的坐标是()1,0-,点A 的坐标是()3,1-,∴AD=OC ,又∵AC=BC ,∴Rt∆ADC ≅ Rt∆COB (HL ),∴OB=CD=2,∴点B 的坐标是(0,2);(2)∵AD ⊥x 轴,∴∠DAC+∠ACD=90°,又∵∠OCB+∠ACD=90°,∴∠DAC=∠OCB ,又∵∠ADC=∠COB=90°,AC=BC ,∴∆ADC ≅ ∆COB (AAS ),∵点C 的坐标是()1,0∴AD=OC=1,∵点B 的坐标是(0,2),∴CD=OB=2,∴OD=2-1=1,∴点A 的坐标是(-1,-1);(3)BG=2AE ,理由如下:∵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BC AC =,AE y ⊥轴,∴∠BCA=∠ACF=90°,∠AEG=90°,∴∠GBC+∠BGC=90°,∠GAE+∠AGE=90°,又∵∠BGC=∠AGE ,∴∠GBC=∠FAC ,在∆BGC 和 ∆AFC 中,∵∠GBC=∠FAC ,BC AC =, ∠GBC=∠FAC ,∴∆BGC ≅∆AFC (ASA ),∴BG=AF ,∵BE ⊥AF ,y 轴恰好平分ABC ∠,∴∠ABE=∠FBE ,∠AEB=∠FEB=90°,BE=BE ,∴∆ABE ≅∆FBE ,∴AE=FE ,∴AF=2AE∴BG=2AE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一线三垂直”模型,是解题的关键.26.在学习了“等边对等角”定理后,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探究了同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的数量关系,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较长的边所对的角较大”,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即,如图:当 AB >AC 时,∠C >∠B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一般情况,继续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请你补充完整:(1)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线.①如图1,若AB =AC ,则∠BAD =∠CAD ;②如图2,若AB ≠AC ,当AB >AC 时,∠BAD ∠CAD .(填“>”,“<”,“=”)证明:∵ AD 是BC 边上的高线,∴∠ADB =∠ADC =90°.∴ ∠BAD =90°-∠B ,∠CAD =90°-∠C .∵AB >AC ,∴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BAD ∠CAD .(2)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①如图1,若AB =AC ,则∠BAD =∠CAD ;②如图3,若AB ≠AC ,当AB >AC 时,∠BAD ∠CAD .(填“>”,“<”,“=”)证明:解析:(1)①见解析,②∠B<∠C ,>;(2)①见解析;②<【分析】(1)①由HL 证明Rt △ABD ≌Rt △ACD 可得结论;②由AB >AC 得∠C >∠B 即可得出结论;(2)①由SSS 证明△ABD ≌△ACD 可得结论;②作辅助线证明△BDE CDA ≅∆,得BE CA =,∠BED CAD =∠,证得∠BAD BED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①证明:∵AD 是BC 边上的高线∴∠ADB=∠ADC=90°,在Rt △ADB 和Rt △ADC 中AB AC AD AD =⎧⎨=⎩∴Rt △ABD ≌Rt △ACD∴∠BAD =∠CAD ;②证明:∵ AD 是BC 边上的高线,∴∠ADB =∠ADC =90°.∴ ∠BAD =90°-∠B ,∠CAD =90°-∠C .∵AB >AC , ∴ ∠B<∠C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BAD > ∠CAD .故答案为:∠B<∠C ,>;(2)①证明:∵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CD在△ABD 和△ACD 中AB AC AD AD BD CD =⎧⎪=⎨⎪=⎩∴△ABD ≌△ACD∴∠BAD=∠CAD②如图,延长AD 至点E ,使AD=ED ,连接BE ,∵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中线,∴BD CD =在△BDE 和△CDA 中,BD CD BDE CDA ED AD =⎧⎪∠=∠⎨⎪=⎩∴△BDE CDA ≅∆∴BE CA =,∠BED CAD =∠,又AB AC >,则AB BE >∴∠BAD BED <∠∴∠BAD CAD <∠.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7.如图,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B ED AC FD =.求证:(1) AC DF =(2)FB CE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E ,∠ACB=∠DFE ,根据AAS 证出△BAC ≌△EDF ,可得AC=DF ;.(2)由△BAC ≌△EDF ,可证BC=EF ,进而可得FB=CE .【详解】证明:(1)∵AB//ED ,AC//FD ,∴∠B=∠E ,∠ACB=∠DFE ,在△BAC 和△EDF 中ACB DFE B EAB DE ∠=∠⎧⎪∠=∠⎨⎪=⎩, ∴△BAC ≌△EDF (AAS ),∴AC=DF ;(2)∵△BAC ≌△EDF ,∴BC=EF ,∴BC-FC=EF-FC ,∴FB=C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注意: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 ,ASA ,AAS ,SSS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8.如图,点D ,E 分别在AB 和AC 上,DE//BC ,点F 是AD 上一点,FE 的延长线交BC 延长线BH 于点G .(1)若∠DBE =40°,∠EBC =35°,求∠BDE 的度数;(2)求证:∠EGH >∠ADE ;(3)若点E 是AC 和FG 的中点,△AFE 与△CEG 全等吗?请说明理由.解析:(1)∠BDE =105°;(2)见解析;(3)全等,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DEB=∠EBC=35°,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EGH >∠ABC ,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C=∠ADE ,即可得出答案;(3)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的“SAS”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解:∵DE//BC ,∠EBC =35°,∴∠DEB =∠EBC =35°,又∵∠BDE+∠DEB+∠DBE =180°,∠DBE =40°,∴∠BDE =105°;(2)证明:∵∠EGH 是△FBG 的外角,∴∠EGH >∠ABC ,又∵DE//BC ,∴∠ABC =∠ADE ,∴∠EGH >∠ADE ;(3)全等.证明:E 是AC 和FG 的中点,∴AE =CE ,FE =GE ,在△AFE 和△CEG 中,AE CE AEF CEG FE GE =⎧⎪∠=∠⎨⎪=⎩,∴△AFE ≌△CGE (SAS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60道Word版含解析

(2)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6+x=3(m﹣3)是“商解方程”,求m的值.
4.已知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的解为 ,那么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的解 =______.
5.(1)
(2)
6.如果方程 的解与方程 的解相同,求式子 的值.
7.接种疫苗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针对疫苗急需问题,某制药厂紧急批量生产,计划每人每小时生产疫苗500剂,但受某些因素影响,某车间有10名工人不能按时到厂.为了应对疫情,该车间其余工人加班生产,由原来每天工作8小时增加到10小时,每人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不变,这样每天能完成预定任务.
(1)已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3x+k=0是“恰解方程”,则k的值为;
(2)已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2x=mn+n是“恰解方程”,且解为x=n(n≠0).求m,n的值;
(3)已知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3x=mn+n是“恰解方程”.求代数式3(mn+2m2﹣n)﹣(6m2+mn)+5n的值.
35.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6.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2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5天完成,现在先由甲、乙合作若干天后,剩下的部分由乙独做,先后共用12天,请问甲做了多少天?
17.一艘轮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而行,用了 ,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而行,用了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 ,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18.如图,在一条不完整的数轴上从左到右有点A,B,C,其中AB=2BC,设点A,B,C所对应数的和是m.
10.新冠疫情肆虐春城期间,全市有大批志愿者不畏艰险加入到抗疫队伍中来.“大白”们的出现,给封控小区居民带来了信心,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已知某社区在甲小区原有志愿者23名,在乙小区原有志愿者17名.现有来自延边州支援该社区的志愿者20名,分别去往甲小区和乙小区支援,结果在甲小区的志愿者人数比乙小区志愿者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多5名,求延边州志愿者去往甲小区的人数.
初中数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经典试题及答案1. 试题一:求平方根将以下数分别求出它们的平方根:a) 9b) 16c) 25d) 36答案及解析:a) √9 = 3b) √16 = 4c) √25 = 5d) √36 = 6解析:平方根的定义是与一个数乘积为该数的平方的非负数。
对于给定的数,我们可以通过求平方根来找到它的平方根。
例如,在本题中,9的平方根是3,因为3乘以3等于9。
同样地,16的平方根是4,25的平方根是5,36的平方根是6。
2. 试题二:等差数列求和求下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 5, 8, 11, ...我们首先观察到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3,即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差为3。
因此,我们可以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于该题目。
通项公式:a_n = a_1 + (n-1)d其中,a_n表示第n项,a_1表示第1项,d表示公差。
根据题目给定的等差数列,我们可以得到:a_1 = 2d = 3我们接下来使用前n项和公式求解,该公式为:S_n = n/2 * (a_1 + a_n)将题目给定的数值代入公式:S_n = n/2 * (2 + (2 + (n-1)*3))简化得到:S_n = n/2 * (4 + 3n)所以,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 = n/2 * (4 + 3n)3. 试题三:比例与百分数计算现有一本数学书,共有300页。
其中,60%的页数为练习题。
请问该书练习题页数有多少?将60%转化为小数形式,即:60% = 0.60。
我们可以使用百分数与数值的乘法来计算题目中的要求。
题目中给出的总页数为300页,我们用该总页数乘以0.60即可得到练习题页数:练习题页数 = 300 * 0.60 = 180页所以,该数学书的练习题页数为180页。
4. 试题四:解方程求解以下方程:3x + 7 = 22答案及解析:我们可以通过移项与化简的方法求解该方程。
首先,我们将方程中的常数项7移到另一侧,得到:3x = 22 - 7继续计算得到:3x = 15最后,我们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系数3,即可求解出x的值:x = 15/3x = 5解答:方程3x + 7 = 22的解为x = 5。
初中数学八下习题与解析6-4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6.4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选择题1.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08°,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则这个多边形是 (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3.如果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倍,它的内角和是2160°,那么原来的多边形的边数是( )A.5 B.6 C.7 D.84.一个多边形最少可分割成五个三角形,则它是________边形()A.8 B.7 C.6 D.55.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一半,则它的边数为()A.7 B.6 C.5 D.4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共为540°,则它的边数为()A.5 B.4 C.3 D.不确定7.若等角n边形的一个外角不大于40°,则n的值为()A.n=8 B.n=9 C.n>9 D.n≥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角星,它的五个锐角的度数和是()A.50°B.100° C.180° D.200°9.用三块正多边形的木板铺地,拼在一起并相交于一点的各边完全吻合,其中两块木板的边数都是8,则第三块木板的边数应是()A. 4 B.5 C.6 D.810.如果只用正三角形作平面镶嵌(要求镶嵌的正三角形的边与另一正三角形有边重合),则在它的每一个顶点周围的正三角形的个数为()A. 3 B. 4 C. 5 D. 6二、填空题11.在四边形ABCD中,∠A=∠D,∠A∶∠B∶∠C=3∶2∶1,则∠A=.1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是4:1,它的边数是,顶点的个数是,对角线的条数是.13.若四边形ABCD的相对的两个内角互补,且满足∠A∶∠B∶∠C=2∶3∶4,则∠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14.若一个n边形的内角都相等,且内角的度数与和它相邻的外角的度数比为3∶1,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_.15.若一个十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相等,则它的每个外角的度数为________°,每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_°.16.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08°,那么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17.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等于____ ___°.18.若一个多边形的各边都相等,它的周长是63,且它的内角和为900°,则它的边长是_____.19.多边形的内角中,最多有________个直角.20.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共216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21.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能够铺满地面,每个顶点周围有_____个正三角形和_____个正方形三、解答题22.如图4-124所示,求∠A+∠B+∠C+∠D+∠E+∠F的度数.23.一个凸多边形的内角的度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恰好依次增加相同的度数,其中最小角是100°,最大角是14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24.已知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和为2160°,求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25.在四边形ABCD中,∠A=∠C=90°,∠B与∠D的度数比是3:2,求∠B,∠D的度数.26.已知和多边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与其余各内角度数总和为600°,求该多边形的边数.27.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有7条对角线,m边形有m条对角线,p边形没有对角线,q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相等,求q(n-m)p的值.28.如图4-125所示,已知六边形ABCDEF中,∠A=∠B=∠C=∠D=∠E =∠F=120°.试说明AB+BC=EF+ED.29.某科技小组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它能根据指令要求进行行进和旋转,某一指令规定:机器人先向前方行走2 m,然后左转60°,若机器人反复执行这一指令,则从出发到第一次回到原处,机器人共走了多少米?30.我们知道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做(n-3)条对角线,这(n-3)条对角线把三角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如图1.图1如图2,在n边形的边上任意取一点,连结这点与各顶点的线段可以把n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图2想一想,利用这两个图形,怎样证明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参考答案1.B2.B3.C4.B 5.B 6.C 7.D 8.C 9.A 10.D11.120°12.10 10 35 13.60,90,120,90 14.八 15.36,144 16.五 16.120 17.9 18.四 19.12 20.3,221.提示:延长BC交EF于M,所以∠A+∠B+∠BMF+∠F=360°,又因为∠DCB+∠D+∠E=∠B MF,所以∠A+∠B+∠DCB+∠D+∠E+∠F=360°.22.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由题意知(100+140)2n︒︒=(n-2)·180°,解得n=6.答: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6.23.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由题意,得(n-2)·180°+360°=2160°,解得n=12.∴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为12n(n-3)=12×12×(12-3)=54.即这个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为54.24.解:∵∠A+∠C=90°+90°=180°,∴∠B+∠D=360°-(∠A+∠C)=360°-180°=180°.设∠B=(3x)°,则∠D=(2x)°,∴(3x)°+(2x)°=180°,解得x=36,∴3x=108,2x=72.即∠B=108°,∠D=72°.25.解:设边数为n,这个内角为α,依题意有(n-2)·180°-α+180°-α=600°,∴α=90°n-390°,又∵0°<α<180°,°0°<90°n-390°<180°,∴4 13<n<613,∵n为正整数,∴n=5或n=6.答:边数为5或6.26.解:由已知可得37(3)2(3)2(2)180360nm mmp pq-=⎧⎪-⎪=⎪⎨-⎪=⎪⎪-︒=︒⎩,,,,所以n=10,m=5,p=3,q=4,所以q(n-m)p=4×(10-5)3=500.27.解:如图4-126所示,向两方分别延长AB,CD,EF,得△PQ R.∵∠PAF=180°-∠BAF=180°-120°=60°,同理∠AFP=60°,∴∠P=60°,∴△PAF为等边三角形.同理△BCQ,△DE R均为等边三角形.∴△PQ R也为等边三角形,∴PQ=P R,AP=PF,BC=BQ,DE=R E,∴PQ-PA=RP-PF ,即AQ =FR,∴AB+BQ=FE+RE,∴AB+BC=EF+ED.29.解:如图4-127所示,由题意可知机器人从出发到第一次回到原处的行走路线是一个正多边形,设边数为n,则60°·n=360°,解得n=6.又2×6=12(m),∴机器人共走了12 m.30.略。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及解析

一、概念易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方程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A .23x y z -=B .1213a y-=+ C .225x x -= D .2x y =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的次数都为1次,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得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 符合要求,故答案选D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A.3x-2y=9B.2x+y=6z D.x-3=4y 2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二元一次方程满足的条件:含有2个未知数,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A.是二元一次方程;B.是三元一次方程;C.是分式方程;D.2y 是二次,故应选A.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3.下列方程组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A .53x y x z +=⎧⎨=⎩C.434x y xy x y -+=⎧⎨-=⎩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 、有三个未知数,所以A选项不正确;B 、第一个方程不是整式方程,故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C 、未知项xy 的次数为2,故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D 、符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故选D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4.方程35kx y +=有一组解21x y =⎧⎨=⎩,则k 的值为( ) A B C .1-D .1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把方程的这一组解代入方程可得:2k+3=5,解方程可得k=1.故选D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5.把方程3x+2y=4,化为用含字母y 的代数式表示x 的形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因为3x+2y=4,所以3x=4-2y ,D . 考点:列代数式.二、填空题(题型注释)6.已知57x y =⎧⎨=⎩是方程kx ﹣2y ﹣1=0的解,则k 的值为 . 【答案】3【解析】试题分析:把57x y =⎧⎨=⎩代入方程kx ﹣2y ﹣1=0,得5k ﹣14﹣1=0,解得k=3.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7.2元的人民币x 张,5元的人民币y 张,共120元,这个关系用方程可以表示为 .【答案】2x+5y=120.【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等量关系“2元人民币的数量+5元人民币的数量=120”即可得方程2x+5y=120.考点:列二元一次方程.8.请你写出二元一次方程1=-y x 的一个解是 .【答案】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假设x=1,则1-y=1,解得y=0.故答案为:x=1,y=0.(答案不唯一)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9.已知2x+y=2,用关于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y= .【答案】2-2x.【解析】试题分析:由2x+y=2移项得y=2-2x.考点:等式的性质.难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数值是二元一次方程x-3y=4的解的是( )A.11x y =⎧⎨=-⎩B.21x y =⎧⎨=⎩C.12x y =-⎧⎨=-⎩D.41x y =⎧⎨=-⎩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将x=1,y=-1代入方程左边得:x-3y=1+3=4,右边为4,本选项正确;B 、将x=2,y=1代入方程左边得:x-3y=2-3=-1,右边为4,本选项错误;C 、将x=-1,y=-2代入方程左边得:x-3y=-1+6=5,右边为4,本选项错误;D 、将x=4,y=-1代入方程左边得:x-3y=4+3=7,右边为4,本选项错误.故选A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2.已知xy≠0,下列各式:①x-3=y-32x+2y=0,其中一定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两边都减3,故①正确;②x=y≠±5时,故②错误;③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故③正确;④x=y≠-xy≠0,故④错误,故选B.考点:等式的性质.3mn+m=7;⑤x+y=6.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①中分母含有未知数,所以不是二元一次方程;②是二元一次方程;③中分母含有未知数,所以不是二元一次方程;④中mn项的次数是2,所以不是二元一次方程;⑤是二元一次方程.所以二元一次方程有2个.4.已知∠A、∠B互余,∠A比∠B大30°,设∠A,∠B的度数分别为x°,y°,下列方程组中符合题意的是()A.180,30x yx y+=⎧⎨=-⎩B.180,30x yx y+=⎧⎨=+⎩C.90,30x yx y+=⎧⎨=+⎩D.90,30x yx y+=⎧⎨=-⎩【答案】C【解析】∠A,∠B互余,所以x+y=90.∠A比∠B大30°,所以x-y=30°即x=y+30.故选C.二、填空题5.已知4x2m﹣n﹣4﹣5y n﹣1=8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 ,n= .【答案】3.5;2.【解析】试题分析:因为4x2m﹣n﹣4﹣5y n﹣1=8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所以可得:n﹣1=1,2m﹣n﹣4=1,解得:n=2,m=3.5.故答案为:3.5;2.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6x的代数式表示y为________.【解析】将二元一次方程1432x y+=两边同时乘12,得3x+4y=6,再将其变形,得634xy-=.7.在方程3x-4y=10中,如果2y=4【答案】3【解析】由2y=4,得4y=8.把4y=8代入3x-4y=10,得3x-8=10,x=6三、解答题8.已知12x y =-⎧⎨=⎩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解,则这个方程可以是. 【答案】2x+y=0【解析】试题分析: 由﹣1和2列出一个算式,即可确定出所求方程.答案不唯一,如2x+y=0等,故答案为:2x+y=0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9.(本题4+6分)某校运动会需购买A 、B 两种奖品.若购买A 种奖品3件和B 种奖品2件,共需60元;若购买A 种奖品5件和B 种奖品3件,共需95元.(1)求A 、B 两种奖品单价各是多少元?(2)学校计划购买A 、B 两种奖品共100件,购买费用不超过1150元,且A 种奖品的数量不大于B 种奖品数量的3倍.设购买A 种奖品m 件,购买费用为W 元,写出W (元)与m (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求出自变量m 的取值范围,并确定最少费用W 的值.【答案】(1)A 、B 两种奖品单价分别为10元、15元(2)m W 51500-=,7570≤≤m ,1125元.【解析】试题分析:(1)设A 、B 两种奖品单价分别为x 元、y 元,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即可;(2)根据条件可写出w 与x 的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购买费用不超过1150元,且A 种奖品的数量不大于B 种奖品数量的3倍,列出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可得到x 的取值范围,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可确定w 的最小值. 试题解析:解:(1)设A 、B 两种奖品单价分别为x 元、y 元,由题意,得32605395x y x y +=⎧⎨+=⎩, 解得:1015x y =⎧⎨=⎩. 答:A 、B 两种奖品单价分别为10元、15元.由题意,得1015(100)W m m =+-10150015m m =+-15005m =-由1500511503(100)m m m -≤⎧⎨≤-⎩,解得:7075m ≤≤.因为m 为整数,所以m 的值为70、71、72、73、74、75 由一次函数15005W m =-可知,W 随m 增大而减小∴当75m =时,W 最小,最小为150********W =-⨯=(元)考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3.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二、代入法、加减法解方程组易一、选择题1.方程组23x y a x y +=⎧⎨-=⎩的解为5x y b =⎧⎨=⎩,则a 、b 分别为( )A .a=8,b=﹣2B .a=8,b=2C .a=12,b=2D .a=18,b=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计算题.此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方程组的解即为能使方程组中两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将x 与y 的值代入方程组即可求出a 与b 的值.解:将x=5,y=b 代入方程组得:1053b a b +=⎧⎨-=⎩, 解得:a=12,b=2,故选C.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解以下两个方程组:①21758y x x y =-⎧⎨+=⎩,862517648s t s t +=⎧⎨-=⎩,较为简便方法的是() A.①②均用代入法 B.①②均用加减法C.①用代入法,②用加减法D.①用加减法,②用代入法【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是用x 表示y 的形式,用代入法解答合适;②中的方程中的t 项互为相反数,用加减法比较合适;故选C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对于方程组⎩⎨⎧⋯-=⋯=-②①12352x y y x 把②代入①,得( ) A .2x -10x+5=3 B .2x -10x -1=3C .2(2x -1)一5y=3D .2x -10x -5=3【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用2x-1代替方程①中的y 可得2x-5(2x-1)=3,去括号得,2x -10x+5=3,故答案选A .考点:代入消元.4.若二元一次方程2x+y=3,3x -y=2和2x -my=-1有公共解,则m 取值为( )A .-2B .-1C .3D .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方程组可得:x=1,y=1,将x 和y 的值代入2x -my=-1可得:2-m=-1,解得:m=3.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5.解方程组35123156x y x y +=⎧⎨-=-⎩比较简便的方法为( ) A .代入法 B .加减法 C .换元法 D .三种方法都一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这两个方程中,x 的系数相同,则利于加减消元法比较简单.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m 为正整数,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023102y x y mx 有整数解,则m 2的值为( )A 、4B 、49C 、4或49D 、1或49【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解:, ①+②得:(3+m )x=10,即x=③,把③代入②得:y=④,∵方程的解x 、y 均为整数,∴3+m 既能被10整除也能被15整除,所以31,m +=±或35m +=±,解得m=-4,-2,2,-8,因为m 为正整数,所以m=2.所以m 2=22=4.故选:A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整数解.7.若x 、y 满足方程组3735x y x y +=⎧⎨+=⎩,则x ﹣y 的值等于( ) A .﹣1 B .1 C .2 D .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3735x y x y +=⎧⎨+=⎩①②, ②﹣①得:2x ﹣2y=﹣2,则x ﹣y=﹣1,故选A【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填空题8.若2x y 2|4x 3y 7|0+++=(﹣)﹣,则8x ﹣3y 的值为 . 【答案】5.【解析】试题分析:已知2x y 2|4x 3y 7|0+++=(﹣)﹣,可得x+y=2,4x+3y=7,把这两个方程联立可得方程组2437x y x y +=⎧⎨+=⎩,解得x=1,y=1,所以8x ﹣3y=5.考点:a 和2a 的非负性;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9.方程组120x y x y +=⎧⎨+=⎩的解是 . 【答案】21x y =⎧⎨=-⎩ 【解析】试题分析:方程1-方程2得:-y=1,所以y=-1,代入方程2得x=2,所以方程组的解是21 xy=⎧⎨=-⎩.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10.方程组23328y xx y=-⎧⎨+=⎩的解是【答案】21 xy【解析】试题分析:将①代入②得:3x+2(2x-3)=8,解得:x=2,将x=2代入①得:y=4-3=1.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1.方程组52239x yx y-=⎧⎨+=-⎩的解为.【答案】31 xy=-⎧⎨=-⎩【解析】试题分析:52239x yx y-=⎧⎨+=-⎩①②,①×2-②得:-13y=13,所以y=-1,把y=-1代入①得x+5=2,所以x=-3,所以方程组的解是31 xy=-⎧⎨=-⎩.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三、解答题12.解方程组:230 311x yx y+=⎧⎨-=⎩.【答案】32 xy=⎧⎨=-⎩.【解析】试题分析: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试题解析:230 311x yx y+=⎧⎨-=⎩①②由②得:y=3x-11③,将③代入①:2x+9x-33=0,解得:x=3,把x=3代入③得:y=-2,则原方程组的解是32 xy=⎧⎨=-⎩.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3.(7分)解方程组231 328x yx y+=⎧⎨-=⎩.【答案】21 xy=⎧⎨=-⎩【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了消元的思想,消元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试题解析:解:231328x yx y+=⎧⎨-=⎩①②,①×2+②×3得:13x=26,即x=2,把x=2代入①得:y=﹣1,则方程组的解为21xy=⎧⎨=-⎩.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4.解方程组:(1)3215x yx y-=⎧⎨+=⎩(2)43524x yx y+=⎧⎨-=⎩.【答案】(1)63xy=⎧⎨=⎩;(2)21xy=⎧⎨=-⎩.【解析】试题分析:两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试题解析:(1)3215x yx y-=⎧⎨+=⎩①②,①+②得:3x=18,即x=6,把x=6代入①得:y=3,则方程组的解为63 xy=⎧⎨=⎩;(2)43524x yx y+=⎧⎨-=⎩①②,①×2+②×3得:11x=22,即x=2,把x=2代入②得:y=-1,则方程组的解为21 xy=⎧⎨=-⎩.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5.解方程组33814x yx y-=⎧⎨-=⎩①②.【答案】21x y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观察,采用代入法比较简单.试题解析:由①得:x=3+y ③,把③代入②得:3(3+y )﹣8y=14,所以y=﹣1.把y=﹣1代入③得:x=2,∴原方程组的解为21x y =⎧⎨=-⎩.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一、选择题1.方程组23x y k x y k-=+⎧⎨+=⎩的解适合方程x+y=2,则k 值为( )A .2B .-2C .1D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解:23x y k x y k -=+⎧⎨+=⎩①②,①+②得,x+y=k+1,由题意得,k+1=2,解答,k=1,故选C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二元一次方程组2521x y x y -=⎧⎨-=⎩的解为( ) A .13x y =⎧⎨=-⎩ B .21x y =⎧⎨=-⎩ C .31x y =⎧⎨=-⎩ D .31x y =⎧⎨=⎩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利用加减消元法或代入消元法进行求解.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甲、乙两人同求方程ax -by=7的整数解,甲正确地求出一个解为⎩⎨⎧-==11y x ,乙把ax -by=7看成ax -by=1,求得一个解为⎩⎨⎧==21y x ,则a,b 的值分别为( ) A 、⎩⎨⎧==52b a B 、⎩⎨⎧==25b a C 、⎩⎨⎧==53b a D 、⎩⎨⎧==35b a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把甲的解代入ax-by=7可得a+b=7,把乙的解代入可得a-2y=1,由它们构成方程组可得721a b a b +=⎧⎨-=⎩,解方程组得52a b =⎧⎨=⎩. 故选B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已知⎩⎨⎧==12y x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18my nx ny mx 的解,则2n m -的平方根为( ) A .4 B .2 CD .±2【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把⎩⎨⎧==12y x 代入方程组⎩⎨⎧=-=+18my nx ny mx ,可得2821m n n m +=⎧⎨-=⎩,解这个方程组可得32m n =⎧⎨=⎩,因此2m-n=4,所以可求得4的平方根为±2.故选D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平方根5.已知 2 1x y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81mx ny nx my ⎩-⎨+⎧==的解,则 ) A 、±3 B 、3 C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将x和y 的值代入方程组求出m 和n. 试题解析:将x=2,y=1代入方程组得:2821m n n m +-⎧⎨⎩=①=②①+②×2得:5n=10,即n=2,将n=2代入②得:4-m=1,即m=3,∴m+3n=3+6=9故选C.考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算术平方根.6.方程组的解x 、y 满足x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B C D 【答案】D 43283y x m x m +=⎧⎨-=⎩【解析】试题分析:解方程组43283yx mx m+=⎧⎨-=⎩得因为x>y,故选:D.考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2.不等式的解集.7.已知2,1xy=⎧⎨=⎩是二元一次方程组8,1mx nynx my+=⎧⎨-=⎩的解,则2m-n的算术平方根是()A.4 B.2CD.±2【答案】B【解析】将2,1xy=⎧⎨=⎩代入二元一次方程组8,1mx nynx my+=⎧⎨-=⎩中,得28,21,m nn m+=⎧⎨-=⎩解这个方程组得3,2,mn=⎧⎨=⎩则2m-n=2×3-2=4,4的算术平方根是2.二、填空题8.已知(3x+2y-5)2与│5x+3y-8│互为相反数,则x=______,y=________.【答案】1;1【解析】试题分析:两个非负数之和为零,则说明这两个数为零.根据题意可得:325538x yx y+=⎧⎨+=⎩,解得:x=y=1.考点:非负数的性质.9.若-3x a-2b y7与2x8y5a+b是同类项,则a=________,b=________.【答案】2-3【解析】由题意可知28,57,a ba b-=⎧⎨+=⎩解得2,3.ab=⎧⎨=-⎩10.若方程组4,2ax byax by-=⎧⎨+=⎩与方程组234,456x yx y+=⎧⎨-=⎩的解相同,则a=________,b=________.【解析】解方程组234, 456, x yx y+=⎧⎨-=⎩得11.一个大正方形和四个全等的小正方形按图①、②两种方式摆放,则图②的大正方形中,未被小正方形覆盖部分的面积是(用a,b的代数式表示)【答案】ab【解析】试题分析: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x 1,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2,由图①和②列出方程组得,⎩⎨⎧=-=+bx x a x x 212122 大正方形中未被小正方形覆盖部分的面积=22=ab . 故答案为:ab .考点:1、方程组 2、正方形面积 3、整式的运算三、简答题12.解下列方程组(1)41216x y x y -=-+=⎧⎨⎩ (2)()()()3155135x y y x -=⎧+-=+⎪⎨⎪⎩. 【答案】(1)72x y ==⎧⎨⎩;(2)57x y ==⎧⎨⎩.【解析】试题分析:(1)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2)方程组整理后,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试题解析:(1)41216x y x y -=+=⎨-⎧⎩①②, ①+②×4得:9x=63,即x=7,把x=7代入①得:y=2,则方程组的解为72x y ==⎧⎨⎩; (2)方程组整理得:383520x y x y -=-=-⎧⎨⎩①②,①-②得:4y=28,即y=7,把y=7代入①得:x=5,则方程组的解为57x y ==⎧⎨⎩. 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3.解方程组:2()3()34()3153x y x y x y x y+--=⎧⎨++=+⎩. 【答案】方程组的解是21x y =⎧⎨=⎩. 【解析】试题分析:方程组整理后,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试题解析:方程组整理得:2()3()34()3()15x y x y x y x y +--=⎧⎨++-=⎩①② ①+②得x+y=3③,把③代入①,得x-y=1④,③+④得:x=2,③-④得:y=1,则原方程组的解是21x y =⎧⎨=⎩.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4.求满足方程组24014320x y m x y --=⎧⎨-=⎩中的y 值是x 值的3倍的m 的值,并求的值。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1.若12a =,3b =,且0a b <,则+a b 的值为( ) A .52 B .52- C .25± D .52± D 解析:D【分析】 根据a b判断出a 和b 异号,然后化简绝对值,分两种情况求解即可. 【详解】 ∵0a b< ∴a 和b 异号又∵12a =,3b = ∴12a =,3b =-或12a =-,3b = 当12a =,3b =-时,15322+-=-a b = 当12a =-,3b =时,15322+-+=a b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绝对值,有理数的除法,和有理数的加法,关键是根据a b判断出a 和b 异号. 2.下列说法中,①a - 一定是负数;② a -一定是正数;③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④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⑤两个数的差一定小于被减数;⑥如果两个数的和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正数正确的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A解析:A【分析】根据正数和负数、绝对值、倒数等相关的性质,逐一判断即可.【详解】①-a 不一定是负数,若a 为负数,则-a 就是正数,故说法不正确;②|-a|一定是非负数,故说法不正确;③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为±1,说法正确;④0的平方为0,故说法不正确;⑤一个数减去一个负数,差大于被减数,故说法不正确;⑥如果两个数的和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正数,故说法正确.说法正确的有③、⑥,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理数的加法、正数和负数、绝对值、倒数,能熟记相关的定义及其性质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3.丁丁做了4道计算题:① 2018(1)2018-=;② 0(1)1--=-;③ 1111326-+-=;④11()122÷-=-请你帮他检查一下,他一共做对了( )道 A .1道B .2道C .3道D .4道A 解析:A【分析】根据乘方的意义以及有理数的减法、乘法、除法法则,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即可判断.【详解】①2018(1)1-=,故本小题错误;②0(1)1--=,故本小题错误; ③1113267-+-=-,故本小题错误; ④11()122÷-=-,正确; 所以,他一共做对了1题.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方、加法以及除法法则,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4.数轴上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分别为-4和2,若要使点A 到点B 的距离是2,则应将点A向右移动( )A .4个单位长度B .6个单位长度C .4个单位长度或8个单位长度D .6个单位长度或8个单位长度C解析:C【分析】A 点移动后可以在B 点左侧,或右侧,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到2距离为2的数为2+2=4或2-2=0∴-4移动到0需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移动到4需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故选C .本题考查了数轴表示距离,分两种情况一左一右讨论是本题的关键.5.在-1,2,-3,4,这四个数中,任意三数之积的最大值是( )A .6B .12C .8D .24B解析:B【分析】三个数乘积最大时一定为正数,二2和4的积为8,因此一定要根据-1和-3相乘,积为3,然后和4相乘,此时三数积最大.【详解】∵乘积最大时一定为正数∴-1,-3,4的乘积最大为1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法,两个负数相乘积为正数,先将两个负数化为正数是本题的关键.6.已知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将a 、b 、-a 、-b 从小到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a <-b <a <bB .-b <-a <a <bC .-b <a <b <-aD .a <-b <b <-a D 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数轴表示数的方法得到a <0<b ,且|a|>b ,则-a >b ,-b >a ,然后把a ,b ,-a ,-b 从大到小排列.【详解】∵a <0<b ,且|a|>b ,∴a <-b <b <-a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负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小.7.若21(3)0a b -++=,则b a -=( )A .-412B .-212C .-4D .1C解析:C【解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可得a-1=0,b+3=0,求出a 、b 后代入式子进行计算即可得.【详解】由题意得:a-1=0,b+3=0,解得:a=1,b=-3,所以b-a=-3-1=-4,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熟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那么每个非负数都为0是解题的关键.8.若一个数的绝对值的相反数是17-,则这个数是( ) A .17- B .17+ C .17± D .7± C解析:C【分析】根据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相反数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详解】∵相反数为17-的数是17,而17-或17的绝对值都是17, ∴这个数是17-或17. 故选C.【点睛】熟知“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相反数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下列算式中,计算结果是负数的是( )A .3(2)⨯-B .|1|-C .(2)7-+D .2(1)- A 解析:A【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的式子可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详解】解:3(2)6,故选项A 符合题意,|1|1-=,故选项B 不符合题意,(2)75-+=,故选项C 不符合题意,2(1)1-=,故选项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10.下列有理数大小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 .11910⎛⎫-->-⎪⎝⎭ B .010>- C .33-<+D .10.01->- A 解析:A【分析】先化简各式,然后根据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判断即可.【详解】 ∵1199⎛⎫--= ⎪⎝⎭,111010--=-,11910>-, ∴11910⎛⎫-->-- ⎪⎝⎭,故选项A 正确; ∵1010-=,010<, ∴010<-,故选项B 不正确; ∵33-=,33+=, ∴33-=+,故选项C 不正确; ∵11-=,0.010.01-=,10.01>,∴10.01-<-,故选项D 不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正数都大于0;②负数都小于0;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1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22-2-21÷=B .311-2-8327⎛⎫= ⎪⎝⎭C .1352535-÷⨯=- D .133( 3.25)6 3.2532.544⨯--⨯=- D 解析:D【分析】 根据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可判断A 、B ,根据有理数的乘除运算可判断C ,利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即可判断D .【详解】A 、()22-2-2441÷=-÷=-,该选项错误;B 、33343191217-2-332727⎛⎫⎛⎫==-=- ⎪ ⎪⎝⎭⎝⎭,该选项错误; C 、1335539355-÷⨯=-⨯⨯=-,该选项错误; D 、13132713273( 3.25)6 3.25 3.25 3.25 3.25()32.5444444⨯--⨯=-⨯-⨯=-⨯+=,该选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注意:(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12.已知实数m 、n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m >0B .n <0C .mn <0D .m -n >0C解析:C【解析】从数轴可知m 小于0,n 大于0,从而很容易判断四个选项的正误.解:由已知可得n 大于m ,并从数轴知m 小于0,n 大于0,所以mn 小于0,则A ,B ,D 均错误.故选C .13.一个数大于6,另一个数比10的相反数大2,则这两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 A .18B .1-C .18-D .2C 解析:C【分析】本题可先通过比10的相反数大2确定其中一个数,继而按照题目要求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一个数比10的相反数大2,∴这个数为1028-+=-.A 选项:18(8)26--=,因为26大于6,故符合题意;B 选项:1(8)7---=,因为7大于6,故符合题意;C 选项:18(8)10---=-,因为10-小于6,不符合题意,故选该选项;D 选项:2(8)10--=,因为10大于6,故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的运算,此类型题理清题意最为重要,当涉及不确定性问题时,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次注意计算仔细.14.计算(-2)2018+(-2)2019等于( )A.-24037B.-2 C.-22018D.22018C 解析:C【分析】直接利用偶次方,奇次方的性质化简各数得出答案.【详解】解:(-2)2018+(-2)2019=(-2)2018+(-2)2018·(-2)=(-2)2018·(1-2)=-22018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偶次方的性质,正确化简各数是解题关键.15.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A.-3-7=-3+7=4B.4.5-6.8=6.8-4.5=2.3C.-2-13⎛⎫-⎪⎝⎭=-2+13=-213D.-3-12⎛⎫-⎪⎝⎭=-3+12=-212D解析:D【分析】本题利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求解各选项,即可判断正误.【详解】A选项:3710--=-,故错误;B选项:4.5 6.8 4.5( 6.8) 2.3-=+-=-,故错误;C选项:1122()21333---=-+=-,故错误;D选项运算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按照对应法则仔细计算即可.1.若a、b、c、d、e都是大于1、且是不全相等的五个整数,它们的乘积2000abcde=,则它们的和a b c d e++++的最小值为__.【分析】先把abcde=2000化为abcde=2000=24×53的形式再根据整数abcde都大于1得到使a+b+c+d+e尽可能小时各未知数的取值求出最小值即可【详解】解:abcde=2000=解析:【分析】先把abcde=2000化为abcde=2000=24×53的形式,再根据整数a,b,c,d,e都大于1,得到使a+b+c+d+e尽可能小时各未知数的取值,求出最小值即可.【详解】解:abcde=2000=24×53,为使a+b+c+d+e尽可能小,显然应取a=23,b=2,c=d=e=5或a=22,b=22,c=d=e=5,前者S=8+2+15=25,后者S=4+4+15=23,故最小值S=23.故答案为:23.【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质因数分解,能把原式化为abcde=2000=24×53的形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已知四个互不相等的整数a,b,c,d满足abcd=77,则a+b+c+d=___________.【解析】77=7×11=1×1×7×11=-1×1×(-7)×11=-1×1×7×(-11)由题意知abcd的取值为-11-711或-117-11从而a+b+c+d=±4故答案为±4解析:4±【解析】77=7×11=1×1×7×11= -1×1×(-7)×11= -1×1×7×(-11),由题意知,a、b、c、d的取值为-1,1,-7,11或-1,1,7,-11,从而a+b+c+d=±4,故答案为±4.3.数轴上表示有理数-3.5与4.5两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_.8【解析】试题分析:有理数-35与45两点的距离实为两数差的绝对值解:由题意得:有理数−35与45两点的距离为|−35−45|=8故答案为8解析:8【解析】试题分析:有理数-3.5与4.5两点的距离实为两数差的绝对值.解:由题意得:有理数−3.5与4.5两点的距离为|−3.5−4.5|=8.故答案为8.4.在数轴上,若点A与表示3-的点相距6个单位,则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9或3【分析】根据题意得出两种情况:当点在表示-3的点的左边时当点在表示-3的点的右边时列出算式求出即可【详解】分为两种情况:①当点在表示-3的点的左边时数为-3−6=−9;②当点在表示-3的点的解析:−9或3【分析】根据题意得出两种情况:当点在表示-3的点的左边时,当点在表示-3的点的右边时,列出算式求出即可.【详解】分为两种情况:①当点在表示-3的点的左边时,数为-3−6=−9;②当点在表示-3的点的右边时,数为-3+6=3;故答案为:−9或3.【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的应用,注意符合条件的有两种情况,不要漏数.5.全球平均每年发生雷电次数约为16000000次,将16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_____.【解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大于10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解析:71.610⨯【解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大于10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小于1时,n是负数.16000000 =71.610⨯.6.绝对值小于2018的所有整数之和为________.0【分析】根据绝对小于2018可得许多互为相反数的数根据互为相反数的和等于可得答案【详解】解:绝对值小于2018的所有整数的和:(-2017)+(-2016)+(-2015)+…+0+1+2+…+2解析:0【分析】根据绝对小于2018,可得许多互为相反数的数,根据互为相反数的和等于,可得答案.【详解】解:绝对值小于2018的所有整数的和:(-2017)+(-2016)+(-2015)+…+0+1+2+…+2017=0,故答案为0.【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先根据绝对值小于2018写出各数,再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得出答案.7.运用加法运算律填空:212+1(3)3-+612+2(8)3-=1(22+____)+[ ____+2(8)3-].【分析】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两数之和为0以及同分母的分数相加的原则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2++6+=)++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掌握加法法则和运算律是解题的关键解析:1621(3)3-【分析】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两数之和为0以及同分母的分数相加的原则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212+1(3)3-+612+2(8)3-=1(22+162)+[1(3)3-+2(8)3-].故答案为:162;1(3)3-.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掌握加法法则和运算律是解题的关键.8.填空:166-18-1800【分析】由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则;;;;故答案为:1;1;6;6;18;18;0;0【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解析:1 6 6 -18 -18 0 0【分析】由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则331÷=,1313⨯=; (12)(2)6-÷-=,1(12)()62-⨯-=; 1(9)182-÷=-,(9)218-⨯=-; 0( 2.3)0÷-=,100()023⨯-=; 故答案为:1;1;6;6;-18;-18;0;0.【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解题.9.在括号中填写题中每步的计算依据,并将空白处补充完整:(-4)×8×(-2.5)×(-125)=-4×8×2.5×125=-4×2.5×8×125______=-(4×2.5)×(8×125)______=____×____=____.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101000-10000【分析】分别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以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求出即可【详解】(-4)×8×(-25)×(-125)=-4×8×25×125=-4×25×8×解析: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0 1000 -10000【分析】分别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以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求出即可.【详解】(-4)×8×(-2.5)×(-125)=-4×8×2.5×125=-4×2.5×8×125(乘法交换律)=-(4×2.5)×(8×125)(乘法结合律)=-10×1000=-10000.故答案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10,1000,-1000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律,正确掌握运算法则和乘法运算律是解题的关键.++-+++-++++-=_____.【分析】第1 10.计算:(1)(2)(3)(4)(2019)(2020)个数与第2个数相结合第3个数与第4个数相结合……第2019个数与第2020个数相结合进行计算即可【详解】原式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法的结合律根据加数的特点将从第一个开始的每相邻两-解析:1010【分析】第1个数与第2个数相结合,第3个数与第4个数相结合,……,第2019个数与第2020个数相结合进行计算即可.【详解】=-+-++-=-----=-.原式(12)(34)(20192020)11111010-.故答案为:1010【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法的结合律,根据加数的特点,将从第一个开始的每相邻两个数结合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1.分别输入1-,2-,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运算,则输出的结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输入→+4 →(-(-3))→-5→输出0【分析】根据图表运算程序把输入的值-1-2分别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当输入时输出的结果为;当输入时输出的结果为故答案为:①1;②0【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基础题读懂图表理解运解析:0【分析】根据图表运算程序,把输入的值-1,-2分别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当输入1-时,输出的结果为14(3)514351-+---=-++-=;当输入2-时,输出的结果为24(3)524350-+---=-++-=.故答案为:①1;②0【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基础题,读懂图表理解运算程序是解题的关键. 1.计算:(1)2×(-3)3-4×(-3)(2)-22÷(12-13)×(-58) 解析:(1)-42;(2)15【分析】(1)先算乘方、乘法,再算加减法即可;(2)先算括号和乘方,再算乘除即可.【详解】(1)原式 =2(27)12⨯-+=-54+12= 42-.(2)原式 =154()68-÷⨯- =5468⨯⨯=15.【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运算,掌握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是关键.2.已知数轴上的点A ,B ,C ,D 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 ,b ,c ,d ,且()()22141268+++=----a b c d .(1)求a ,b ,c ,d 的值; (2)点A ,C 沿数轴同时出发相向匀速运动,103秒后两点相遇,点A 的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求点C 的运动速度;(3)A ,C 两点以(2)中的速度从起始位置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与此同时,D 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数轴正方向开始运动,在t 秒时有2BD AC =,求t 的值;(4)A ,C 两点以(2)中的速度从起始位置同时出发相向匀速运动,当点A 运动到点C 起始位置时,迅速以原来速度的2倍返回;到达出发点后,保持改后的速度又折返向点C 起始位置方向运动;当点C 运动到点A 起始位置时马上停止运动.当点C 停止运动时,点A 也停止运动.在此运动过程中,A ,C 两点相遇,求点A ,C 相遇时在数轴上对应的数(请直接写出答案).解析:(1)14a =-,12b =-,6c =,8d =;(2)点C 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3)4t =或20;(4)23-,223-,10-. 【分析】(1)根据平方数和绝对值的非负性计算即可;(2)设点C 运动速度为x ,由题意得:101042033x AC +⨯==,即可得解; (3)根据题意分别表示出AC ,BD ,在进行分类讨论计算即可;(4)根据点A ,C 相遇的时间不同进行分类讨论并计算即可;【详解】 (1)∵()()22141268+++=----a b c d ,∴()()221412+6+80+++--=a b c d , ∴14a =-,12b =-,6c =,8d =;(2)设点C 运动速度为x ,由题意得:101042033x AC +⨯==, 解得:2x =,∴点C 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3)t 秒时,点A 数为144t -+,点B 数为-12,点C 数为62t +,点D 数为8t +,∴()62144202AC t t t =+--+=-,()81220BD t t =+--=+,∵2BD AC =, ∴①2020t -≥时,()2022202t t +=-,解得:4t =; ②20-2t <0时,即t >10,()202220t t +=-,解得:20t =; ∴4t =或20.(4)C 点运动到A 点所需时间为()614102s --=,所以A ,C 相遇时间10t ≤,由(2)得103t =时,A ,C 相遇点为102144-33-+⨯=,A 到C 再从C 返回到A ,用时()()()6146147.548s ----+=;①第一次从点C 出发时,若与C 相遇,根据题意得()852t t ⨯-=,203t =<10,此时相遇数为20226233-⨯=-;②第二次与C 点相遇,得()()87.52614t t ⨯-+=--,解得8t =<10,此时相遇点为68210-⨯=-; ∴A ,C 相遇时对应的数为:23-,223-,1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动点问题,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3.给出四个数:3,4--,2,6,计算“24点”,请列出四个符合要求的不同算式. (可运用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可用括号;注意:例如4(123)24⨯++=与(213)424++⨯=只是顺序不同,属同一个算式.)算式1:_________________;算式2_______________;算式3:_________________;算式4_______________;解析:()()342624,-⨯-+⨯=()()342624,-⨯-+-=()()643224,⨯-⨯-+=()()()()43624624.-⨯--÷=-⨯-=【分析】由241212,=+ 可得()342624,-⨯-+⨯=由()2438=-⨯-,可得()()342624,-⨯-+-=由()24124,=-⨯- 可得()()643224,⨯-⨯-+=由()2446=-⨯-,可得()()()()43624624-⨯--÷=-⨯-=,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算式1:()()3426121224,-⨯-+⨯=+=算式2:()()()()34263824,-⨯-+-=-⨯-=算式3:()()()()643224124,⨯-⨯-+=-⨯-=算式4:()()()()()()43624334624,-⨯--÷=-⨯--=-⨯-=故答案为:()()342624,-⨯-+⨯=()()342624,-⨯-+-=()()643224,⨯-⨯-+=()()()()43624624.-⨯--÷=-⨯-=【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注意本题答案不唯一,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同时考查了学生的逆向思维.4.计算:(1)13 |38|44⎛⎫--+- ⎪⎝⎭(2)2202111 (1)236⎛⎫-+⨯-÷⎪⎝⎭(3)221 10.51 339⎛⎫⨯-÷⎪⎝⎭(4)157 (48)2812⎡⎤⎛⎫-⨯--+⎪⎢⎥⎝⎭⎣⎦解析:(1)4;(2)13;(3)14-;(4)26.【分析】(1)先把绝对值化简,再进一步计算可得答案;(2)先计算乘方、除法转化为乘法,再进一步计算即可;(4)先算括号里面的,再把除法化为乘法,进一步计算即可;(4)利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再进一步计算即可.【详解】(1)13 |38|44⎛⎫--+- ⎪⎝⎭=13 544 --=5-1 =4;(2)2202111 (1)236⎛⎫-+⨯-÷⎪⎝⎭=1 1269-+⨯⨯=-1+4 3=13;(3)221 10.51 339⎛⎫⨯-÷⎪⎝⎭=211 1()1 369⨯-÷=519() 3610⨯-⨯=14 -;(4)157 (48)2812⎡⎤⎛⎫-⨯--+⎪⎢⎥⎝⎭⎣⎦=157 (48)()(48)(48)2812 -⨯---⨯+-⨯=24+30-28=2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甲、乙两车分别从A 地出发匀速行驶到B 地,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甲、乙两车离开A 城的距离(km)y 与甲车行驶的时间(h)t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A B 两地相距480km ;②乙车比甲车晚出发1小时,却比甲车早到1小时;③乙车出发后4小时时追上甲车;④甲,乙两车相距50km 时, 3.5t =或4.5.A .1B .2C .3D .4B解析:B【分析】 观察图象可判断A 、B ,由图象所给数据可求得甲、乙两车离开A 城的距离y 与时间t 的关系式,可求得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可判断C ,分四种情况讨论,求得t ,可判断④,继而解题.【详解】①由图象可知,A 、B 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为480km ,故①正确;②甲行驶的时间为8小时,而乙是在甲出发1小时后出发的,且用时6小时,即比甲早到1小时,故②正确;③设甲车离开A 城的距离y 与t 的关系式为=y kt 甲,把(8,480)代入可求得=60k ,=60y t ∴甲设乙车离开A 城的距离y 与t 的关系式为=m y t n +乙,把(10)(7480),、,代入可得 07480m n m n +=⎧⎨+=⎩解得8080m n =⎧⎨=-⎩=8080y t -乙,令=y 甲y 乙可得:60=t 8080t -,解得=4t ,即甲、乙两直线的交点横坐标为=4t ,此时乙出发时间为3小时,即乙车出发3小时后追上甲车,故③不正确;④当=50y 甲时,此时5=6t ,乙还没出发, 又当乙已经到达B 城,甲距离B 城50km 时,43=6t ,当=50y y -甲乙,可得60808050t t -+=,即802050t -=,当802050t -=时,可解得3=2t ,当802050t -=-时,可解得13=2t , 综上可知当t 的值为56或436或32或132,故④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共2个,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掌握一次函数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学会构建一次函数,利用方程组求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是中考常见考点,难度较易.2.如图①,在长方形MNPQ 中,动点R 从点N 出发,沿着N P Q M →→→方向运动至点M 处停止.设点R 运动的路程为,x MNR ∆的面积为y ,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5MN =B .长方形MNPQ 的周长是18C .当6x =时,10y =D .当8y =时,10x =D解析:D【分析】 本题通过右侧的图象可以判断出长方形的边长,然后选项计算,选项A 、B 、C 都可证正确,选项D ,面积为8时,对应x 值不为10,所以错误.【详解】解:由图2可知,长方形MNPQ 的边长,MN=9-4=5,NP=4,故选项A 正确;选项B ,长方形周长为2×(4+5)=18,正确;选项C ,x=6时,点R 在QP 上,△MNR 的面积y=12×5×4=10,正确; 选项D ,y=8时,即1852x =⨯,解得 3.2x =, 或()185132x =⨯-,解得9.8x =, 所以,当y=8时,x=3.2或9.8,故选项D 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分类讨论,对运动中的点R 的三种位置都设置了问题,是一道很好的动点问题,读懂函数图象是解题关键.3.将直线2y x =-向下平移后得到直线l ,若直线l 经过点(),a b ,且27a b +=-,则直线l 的解析式为( )A .22y x =--B .22y x =-+C .27y x =--D .27y x =-+C解析:C【分析】可设直线l 的解析式为y=-2x+c ,由题意可得关于a 、b 、c 的一个方程组,通过方程组消去a 、b 后可以得到c 的值,从而得到直线l 的解析式.【详解】解:设直线l 的解析式为y=-2x+c ,则由题意可得: 227a c b a b -+=⎧⎨+=-⎩①②, ①+②可得:b+c=b-7,∴c=-7,∴直线l 的解析式为y=-2x-7,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设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后再由题意得到含有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并由方程或方程组得到待定系数的值是解题关键.4.甲乙两地相距3600m ,小王从甲地匀速步行到乙地,同时,小张从乙地沿同一路线匀速步行前往甲地,两人之间的路程(m)y 与小王步行的时间(min)x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的折线段AB BC CD --所示,已知小张先走完全程.结合图象,得到以下四个结论:①小张的步行速度是100m/min ;②小王走完全程需要36分钟;③图中B 点的横坐标为22.5;④图中点C 的纵坐标为2880.其中错误..的个数是( ) A .1 B .2C .3D .4B解析:B【分析】根据小张先走完全程可知,各个节点的意义,A 代表刚开始时两人的距离,B 代表两人相遇,C 代表小张到达终点,D 代表小王到达终点,根据这些节点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详解】解:由图可知,点C 表示小张到达终点,用时36min ,点D 表示小王到达终点,用时45min ,故②错误;∴小张的步行速度为:360036100(/min)m ÷=,故①正确;小王的步行速度为:36004580(/min)m ÷=,点B 表示两人相遇,∴3600(10080)20(min)÷+=,∴两人20min 相遇,(20,0)B ,故③错误;∵362016(min)-=,∴从两人相遇到小张到终点过了16min ,∴16(10080)2880()m ⨯+=,∴小张到达终点时,两人相距2880m ,∴点C 的纵坐标为2880,故④正确,∴错误的是②③,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5.已知点()11,P y -、点()23,Q y 在一次函数(21)2y m x =-+的图像上,且12y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12m <B .12m >C .m 1≥D .1m <A 解析:A【分析】 由题目条件可判断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则可得到关于m 的不等式,可求得m 的取值范围.【详解】解: ∵点P (-1,y 1)、点Q (3,y 2)在一次函数y=(2m-1)x+2的图象上,∴当-1<3时,由题意可知y 1>y 2,∴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2m-1<0,解得m <12,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得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解题的关键.6.已知直线()1:0l y kx b k =+≠与直线()2:30l y mx m =-<在第三象限交于点M ,若直线1l 与x 轴的交点为()10B ,,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33k -<<B .03k <<C .04k <<D .30k -<<B解析:B【分析】 由直线1l 与x 轴的交点为()10B ,可得直线1l 轴的表达式为y =kx−k ,则1l 与y 轴交点(0,−k ),再由直线()2:30l y mx m =-<在第三象限交于点M 得出(0,−k )在原点和点(0,−3)之间,即可求解.【详解】解:∵直线()1:0l y kx b k =+≠与x 轴的交点为B (1,0),∴k +b =0,则b =−k ,∴y =kx−k ,直线()2:30l y mx m =-<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3),则1l 与y 轴交点(0,−k )在原点和点(0,−3)之间,即:−3<−k <0,解得:0<k <3,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确定1l 与y 轴交点位置.7.如图,直线443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C 在OB 上,若将ABC 沿AC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x 轴上的点D 处,则点C 的坐标是( )A .(0,1)B .20,3⎛⎫ ⎪⎝⎭C .30,2⎛⎫ ⎪⎝⎭D .(0,2)C解析:C【分析】 先求得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3,0)、(0,4),由此可求得AB =5,再根据折叠可得AD =AB =5,故OD =AD ﹣AO =2,设点C (0,m ),则OC =m ,CD =BC =4﹣m ,根据222CO OD CD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直线y =43x +4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 ∴当x =0时,y =4;当y =0时,x =﹣3,则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3,0)、B (0,4),∴AO =3,BO =4, ∴在Rt ABC 中,AB =22AO BO +=5, ∵折叠,∴AD =AB =5,CD =BC ,∴OD =AD ﹣AO =2,设点C (0,m ),则OC =m ,BC =4﹣m ,∴CD =BC =4﹣m ,在Rt COD 中,222CO OD CD +=,即2222(4)m m +=-,解得:m =32, 故点C (0,32),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题目将图象的折叠和勾股定理综合考查,难度适中.8.直线y kx b =+经过一、三、四象限,则直线y bx k =-的图象只能是图中的( ) A . B . C . D .D 解析:D【分析】先根据直线y kx b =+经过一、三、四象限判断出k 和b 的正负,从而得到直线y bx k =-的图象经过的象限.【详解】解:∵直线y kx b =+经过第一、三、四象限,∴0k >,0b <,∴0k -<,∴直线y bx k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根据系数的正负判断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的方法.9.下列一次函数中,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增大的是( )A .–1y x =-B .0.3y x =C . 1y x =-+D .y x =-B解析:B【分析】一次函数y kx b =+中,当0k >时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增大;当0k <时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减小,据此对各选项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A .∵y=-x-1中k=-1<0,∴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 B .∵y=0.3x 中k=0.3>0,∴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正确;C .∵y=-x+1中k=-1<0,∴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D .∵y=-x 中k=-1<0,∴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性质,熟知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0.一艘轮船在航行中遇到暗礁,船身有一处出现进水现象,等到发现时,船内已有一定积水,船员立即开始自救,一边排水一边修船,假设轮船触礁后的时间为x 分钟,船舱内积水量为y 吨,修船过程中进水和排水速度不变,修船完工后排水速度加快,图中的折线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中:①修船共用了38分钟时间;②修船过程中进水速度是排水速度的3倍;③修船完工后的排水速度是抢修过程中排水速度的4倍;④最初的仅进水速度和最后的仅排水速度相同,其中正确的信息判断是(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D解析:D【分析】 当0≤x≤10时,可求出修船时的进水速度,当10≤x≤26时,可求出修船时的出水速度从而判断①②,当x≥26时,可求出修船后的出水速度,即可判断③,进而可判断④.【详解】有图像可知:第10分钟时,进水速度减小,即第10分钟开始修船,第26分钟时不再进水,即第26分钟停止修船,所以修船共用了16分钟时间,故①错误;当0≤x≤10时,进水速度=40÷10=4(吨/分),当10≤x≤26时,应进水:4×16=64(吨),实际进水:88-40=48(吨),则排水速度=(64-48)÷16=1(吨/分),所以修船过程中进水速度是排水速度的4倍,故②错误;当x≥26时,排水速度=88÷(48-26)=4(吨/分),所以修船完工后的排水速度是抢修过程中排水速度的4倍,故③正确;由当0≤x≤10时,进水速度=40÷10=4(吨/分),x≥26时,排水速度=88÷(48-26)=4(吨/分),可知:最初的仅进水速度和最后的仅排水速度相同,故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图像,掌握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C (0,6)的直线AC 与直线OA 相交于点A (4,2),动点M 在直线AC 上,且△OMC 的面积是△OAC 的面积的14,则点M 的坐标为_____. (15)或(-17)【分析】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C 的解析式得到OCOB 的长设M 的坐标为用OC 作底用含m 的式子表示和的面积利用已知条件求得m 的值即可得到M 的坐标【详解】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解得:解析:(1,5)或(-1,7)【分析】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C 的解析式,得到OC 、OB 的长.设M 的坐标为(),6m m -+,用OC 作底,用含m 的式子表示OMC 和OAC 的面积,利用已知条件14OMC OAC S S =△△求得m 的值,即可得到M 的坐标.【详解】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kx b =+()()064,2C A ,,642b k b =⎧∴⎨+=⎩,解得:16k b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6y x =-+∴B 点的坐标为:()6,0M 在直线AC 上∴设M 点坐标(),6m m -+在OMC 中,OC=6,M 到OC 的距离1h m = ∴1116322OMC S OC h m m =⋅⋅=⨯⋅= 在OAC 中,OC=6,A 到OC 的距离24h = ∴211641222OAC S OC h =⋅⋅=⨯⨯= 14OMC OAC S S =13124m ∴=⨯ 1m =11m =或21m =-M ∴的坐标为(1,5)或(-1,7).故答案为:(1,5)或(-1,7).【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一次函数解析式:①设出一次函数解析式的一般形式;②把已知条件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③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的值,代入解析式得到一次函数解析式. 12.已知直线11:n n l y x n n+=-+(n 是不为零的自然数).当1n =时,直线1:21l y x =-+与x 轴和y 轴分别交于点1A 和1B ,设11AOB (其中0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的面积为1S ;当2n =时,直线2l :3122y x =-+与x 轴和y 轴分别交于点2A 和2B ,设22A OB 的面积为2S ;……依此类推,直线n l 与x 轴和y 轴分别交于点n A 和n B ,设n n A OB 的面积为n S .则1S =________,123n S S S S +++⋅⋅⋅+=________.【分析】首先求得S1S2Sn 的值然后由规律:×=−求解即可求得答案【详解】当n =1时直线l1:y =−2x +1与x 轴和y 轴分别交于点A1和B1则A1(0)B1(01)∴S1=××1=∵当n =2时直线l 解析:1422n n + 【分析】 首先求得S 1,S 2,S n 的值,然后由规律:11n +×1n =1n −11n +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当n =1时,直线l 1:y =−2x +1与x 轴和y 轴分别交于点A 1和B 1,则A 1(12,0),B 1(0,1), ∴S 1=12×12×1=14, ∵当n =2时,直线l 2:y =−32x +12与x 轴和y 轴分别交于点A 2和B 2, 则A 2(13,0),B 2(0,12), ∴S 2=12×13×12, ∴直线l n 与x 轴和y 轴分别交于点A n 和B n ,△A n OB n 的面积为S n =12×11n +×1n , ∴S 1+S 2+S 3+…+S n =12×12×1+12×13×12+…+12×11n +×1n =12×(1−12+12−13+…+1n −11n +) =12×(1−11n +) =22n n +. 故答案为:14,22n n +. 【点睛】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找到规律:△A n OB n 的面积为S n =12×11n +×1n 与11n +×1n =1n −11n +.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点E ,//CD x 轴,若AC BD =,6CD =,AED 的面积为6,点A 为(2,)n ,BD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1(0)y kx k k =++≠,则AC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y=-x+【分析】先根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证明▱ABCD 是矩形计算BD 的解析式得点A 和C 的坐标从而可得结论【详解】解:在▱ABCD 中∵AC=BD ∴▱ABCD 是矩形∴∠ADC=90°∵S △A 解析:y=-23x+253. 【分析】先根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证明▱ABCD 是矩形,计算BD 的解析式,得点A 和C 的坐标,从而可得结论.【详解】解:在▱ABCD 中,∵AC=BD ,∴▱ABCD 是矩形,∴∠ADC=90°, ∵S △AED =6,∴S ▱ABCD =AD•CD=4×6=24,∴AD×6=24,∴AD=4,∵A (2,n ),∴D (2,n-4),B (8,n ),B (8,n-4)∵BD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1(0)y kx k k =++≠ ∴21=n-481k k k k n ++⎧⎨++=⎩,解得:237k n ⎧=⎪⎨⎪=⎩, ∴BD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23x+7, ∴A (2,7),C (8,3),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mx+a ,则2783m a m a +=⎧⎨+=⎩,解得:23253m a ⎧=-⎪⎪⎨⎪=⎪⎩, ∴AC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23x+253. 故答案为:y=-23x+253.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坐标和图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4.如果一次函数(2)1y m x m =-+-的图像经过第一、二、四象限,那么常数m 的取值范围为____.【分析】根据一次函数y=(m-2)x+m -3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可得函数表达式中一次项系数小于0常数项大于0进而得到关于m 的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即可得答案取值范围【详解】∵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二四 解析:12m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y=(m-2)x+m -3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可得函数表达式中一次项系数小于0,常数项大于0,进而得到关于m 的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即可得答案取值范围.【详解】∵一次函数(2)1y m x m =-+-的图像经过第一、二、四象限,∴2010m m -<⎧⎨->⎩, 解得:1<m <2,故答案为:1<m <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y=kx+b (k≠0)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对于一次函数y=kx+b (k≠0),k >0,b >0时,图象在一、二、三象限;k >0,b <0时,图象在一、三、四象限;k <0,b >0时,图象在一、二、四象限;k <0,b <0时,图象在二、三、四象限;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5.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坐标为(2,2),点B 坐标为(﹣1,1),在x 轴上有点P ,使得AP+BP 最小,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00)【分析】先作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再连接AC求出AC 的函数解析式再把y=0代入即可【详解】解:如图作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再连接AC 点B 坐标为(﹣11)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的坐标为(-1- 解析:(0,0)【分析】先作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再连接AC ,求出AC 的函数解析式,再把y=0代入即可.【详解】解:如图,作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再连接AC ,点B 坐标为(﹣1,1),∴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的坐标为(-1,-1),在x 轴上有点P ,∴线段BP 和CP 关于x 轴对称,∴BP=CP ,∴AP+BP= CP+AP ,当AP+BP 取最小值时,最小值即为线段AC 的长,点A 坐标为(2,2),设直线AC 的方程为:y=kx+b ,∴代入A 、C 的坐标,221k b k b +=⎧⎨-+=-⎩,解得10k b =⎧⎨=⎩, ∴AC l y x =:,点P 的纵坐标为0,代入y=0,∴x=0,∴点P 的坐标为(0,0),故答案为:(0,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最短路线问题,综合运用了一次函数的知识,熟练掌握最短路线问题的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6.已知直线y =x+b 和y =ax ﹣3交于点P (2,1),则关于x 的方程x+b =ax ﹣3的解为________.x =2【分析】交点坐标同时满足两个函数的解析式而所求的方程组正好是由两个函数的解析式所构成因此两函数的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解【详解】∵直线y =x+b 和y =ax ﹣3交于点P (21)∴当x =2时x+b =解析:x =2【分析】交点坐标同时满足两个函数的解析式,而所求的方程组正好是由两个函数的解析式所构成,因此两函数的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解.【详解】∵直线y =x+b 和y =ax ﹣3交于点P (2,1),∴当x =2时,x+b =ax ﹣3=1,∴关于x 的方程x+b =ax ﹣3的解为x =2.故答案为:x =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熟练掌握交点坐标同时满足两个函数的解析式是解题关键.17.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0,2A ,()2,0B ,C 为AB 的中点,P 是OB 上的一个动点,ACP ∆周长最小时,点P 的横坐标是______.【分析】根据中点坐标公式求得C 点坐标作点A关于x 轴的对称点A′连接A′C 交x 轴于点P 此时△ACP 周长最小求直线A′C 的解析式然后求其与x 轴的交点坐标从而求解【详解】解:∵为的中点∴C 点坐标为(11) 解析:23【分析】根据中点坐标公式求得C 点坐标,作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连接A′C ,交x 轴于点P ,此时△ACP 周长最小,求直线A′C 的解析式,然后求其与x 轴的交点坐标,从而求解.【详解】解:∵()0,2A ,()2,0B ,C 为AB 的中点,∴C 点坐标为(1,1)作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连接A′C ,交x 轴于点P ,此时△ACP 周长最小, 由对称的性质可得A′点坐标为(0,-2)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kx+b ,将(0,-2),(1,1)代入解析式可得21b k b =-⎧⎨+=⎩,解得:2=3b k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3x-2,当y=0时,3x-2=0,解得23x =∴点P 的坐标为(23,0) 故答案为:23.【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是关键. 18.在计算机编程中有这样一个数字程序:对于二个数a ,b 用min{,}a b 表示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例如:min{1,2}1-=-,则min{1,22}x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分析】分别画出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在时有最大值求出此时的值即可【详解】解:令函数联立得函数图象如下根据函数图象可知当时min{x+1-2x+2}的最大值为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与一元解析:43【分析】分别画出函数1y x =+,22y x =-+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min{1,22}x x +-+在13x =时有最大值,求出此时的值即可.【详解】解:令函数1y x =+,22y x =-+, 联立122y x y x =+⎧⎨=-+⎩得1343x y ⎧=⎪⎪⎨⎪=⎪⎩, 函数图象如下,根据函数图象可知, 当时13x =,min{x+1,-2x+2}的最大值为43, 故答案为:43.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能借助图形分析是解题关键. 19.若()11,A x y ,()22,B x y 是一次函数(1)2y a x =-+图像上的不同的两个点,当12x x >时,12y y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当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分析即可【详解】解:因为A (x1y1)B (x2y2)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不同的两个点当x1>x2时y1<y2可得:解得:a <1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解析:1a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1)2y a x =-+,当10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分析即可.【详解】解:因为A (x 1,y 1)、B (x 2,y 2)是一次函数(1)2y a x =-+图象上的不同的两个点, 当x 1>x 2时,y 1<y 2,可得:10a -<,解得:a <1.故答案为:1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函数经过的某点一定在函数图象上.解答该题时,利用了一次函数的图象y=kx+b 的性质:当k <0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k >0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k=0时,y 的值=b ,与x 没关系.20.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点(4,3)A 且与直线2y x =平行,则此函数的表达式为____.【分析】先求出k 再求出b 即可得到解答【详解】解:由题意可得k=2∴有y=2x+b ∵y=2x+b 的图象经过A (43)∴有2×4+b=3解之可得:b=-5∴所求的函数表达式为y=2x-5故答案为y=2x解析:25y x =-【分析】先求出k,再求出b,即可得到解答.【详解】解:由题意可得k=2,∴有y=2x+b,∵y=2x+b的图象经过A(4,3),∴有2×4+b=3,解之可得:b= -5,∴所求的函数表达式为y=2x-5,故答案为y=2x-5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熟练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是解题关键.三、解答题21.小慧家与文具店相距960m,小慧从家出发,沿笔直的公路匀速步行12min来到文具店买笔记本,停留3min,因家中有事,便沿原路匀速跑步6min返回家中.(1)小慧返回家中的速度比去文具店的速度快多少?(2)请你画出这个过程中,小慧离家的距离y与时间x的函数图象;(3)根据图象回答,小慧从家出发后多少分钟离家距离为480m?解析:(1)80m/min;(2)答案见解析;(3)6分钟或18分钟.【分析】()1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列出等式96096080(m/min)612-=即可求解;()2根据题中已知,描点画出函数图象;()3根据图象可得小慧从家出发后6分钟或18分钟离家距离为480m.【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96096080(m/min) 612-=答:小慧返回家中的速度比去文具店的速度快80m/min (2)如图所示:(3)根据图象可得:小慧从家出发后6分钟或18分钟分钟离家距离为480m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能够理解题意,准确画出函数图象,并从图象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2.天府七中科创小组进行了机器人行走性能试验,在试验场地有A 、B 、C 三点顺次在同一笔直的赛道上,甲、乙两机器人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同向出发,经过7min 同时到达C 点,乙机器人始终以60m/min 的速度行走,如图是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y (m )与他们的行走时间x (min )之间的图象,请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m ,甲机器人前2min 的速度为________m/min . (2)若前3min 甲机器人的速度不变,求出前3min ,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y (m )与他们的行走时间x (min )之间的关系式.(3)若前3min 甲机器人的速度依然不变,当两机器人相距不超过28m 时,求出时间a 的取值范围.解析:(1)70,95;(2)3570y x =-;(3)1.2 2.8t ≤≤或4.67t ≤≤.【分析】(1)根据图象结合题意,即可得出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70m .设甲机器人前2min 的速度为xm/min ,根据2分钟甲追上乙列出方程,即可求解;(2)先求出F 点的坐标,再设线段EF 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将()2,0E 、()3,35F 两点的坐标代入,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3)设()0,70D ,()2,0E ,根据图象可知两机器人相距28m 时有三个时刻(0~2,2~3,4~7)分别求出DE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GH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再令28y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由题意可知,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70m ,设甲机器人前2min 的速度为m /min x ,根据题意得2(60)70x -=,解得95x =.(2)若前3min 甲机器人的速度不变,由(1)可知,前3min 甲机器人的速度95m/min , 则点F 纵坐标为:(32)(9560)35-⨯-=,即()3,35F ,设线段EF 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为:y kx b =+,将()2,0E ,()3,35F 代入,得20335k b k b +=⎧⎨+=⎩,解得3570k b '=⎧⎨=-⎩, 则线段EF 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为:3570y x =-.(3)如图:设()0,70D ,()7,0H ,∵()0,70D ,()2,0E ,∴线段DE 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为:3570y x =-+,()4,35G ,()7,0H ,∴线段GH 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为:3524533y x =-+, 设两机器人出发min t 时相距28m ,由题意得:357028t -+=或357028t -=,或352452833t -+=, 解得: 1.2t =或28t =.或 4.6t =, 1.2 2.8t ∴≤≤或4.67t ≤≤时,两机器人相距不超过28m .【分析】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3.如图,已知直线113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以线段AB 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 ABC △,90BAC ∠=︒.(1)A 点坐标为________,B 点坐标为________;(2)求直线BC 的解析式;(3)点P 为直线BC 上一个动点,当S 3S AOP AOB =时,求点P 坐标.解析:(1)(3,0);(0,1).(2)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12x+1.(3)点P 的坐标为(4,3)或(-8,-3).【分析】 (1)分别代入y=0,x=0,求出与之对应的x ,y 的值,进而可得出点A ,B 的坐标; (2)过点C 作CE ⊥x 轴于点E ,易证△ABO ≌△CAE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点C 的坐标,根据点B ,C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BC 的解析式; (3)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 △AOP =3S △AOB ,即可求出点P 的纵坐标,再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即可求出点P 坐标.【详解】解:(1)当y=0时,-13x+1=0, 解得:x=3,∴点A 的坐标为(3,0);当x=0时,y=-13x+1=1, ∴点B 的坐标为(0,1).故答案为:(3,0);(0,1).(2)过点C 作CE ⊥x 轴于点E ,如图所示.∵△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OBA+∠OAB=90°,∠OAB+∠BAC+∠EAC=180°,∴∠OBA=∠EAC .在△ABO 和△CAE 中,90AOB CEA OBA EACAB CA ∠∠︒⎧⎪∠∠⎨⎪⎩====, ∴△ABO ≌△CAE (AAS ),∴AE=BO=1,CE=AO=3,∴OE=OA+AE=4,∴点C 的坐标为(4,3).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kx+b (k≠0),将B (0,1),C (4,3)代入y=kx+b ,得:143b k b ⎧⎨+⎩==, 解得:121k b ⎧⎪⎨⎪⎩==,∴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12x+1. (3)∵S △AOP =3S △AOB ,即12OA•|y P |=3×12OA•OB , ∴12×3|y P |=3×12×3×1, ∴y P =±3. 当y=3时,12x+1=3, 解得:x=4,∴点P 坐标为(4,3);当y=-3时,12x+1=-3, 解得:x=-8,∴点P 的坐标为(-8,-3).∴当S △AOP =3S △AOB 时,点P 的坐标为(4,3)或(-8,-3).【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1)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点A ,B 的坐标;(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点C 的坐标;(3)利用三角形的面积结合S △AOP =3S △AOB ,求出点P 的纵坐标.24.科学研究发现.地表以下岩层的温度y (℃)与所处深度x (千米)之间近似地满足一次函数关系.经测量,在深度2千米的地方,岩层温度为90℃;在深度5千米的地方,岩层温度为195℃.(1)求出y 与x 的函数表达式;(2)求当岩层温达到1805℃时,岩层所处的深度.解析:(1)3520y x =+;(2)岩层所处的深度是51km【分析】(1)设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 b =+,把()2,90,()5,195带入求解即可; (2)当1805y =时,求出x 的值即可;【详解】解:(1)设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 b =+,2905195k b k b +=⎧⎨+=⎩, 解得,3520k b =⎧⎨=⎩, 即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3520y x =+;(2)当1805y =时,18053520x =+,解得,51x =,即当岩层温达到1805℃时,岩层所处的深度是51k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25.“龟兔赛跑”的故事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图中的线段OD 和折线OABC 表示“龟兔赛跑”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请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1)填空:折线OABC 表示赛跑过程中_____________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线段OD 表示赛跑过程中_______________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赛跑的全程是_______________米. (2)乌龟用了多少分钟追上了正在睡觉的兔子?(3)兔子醒来,以48千米/时的速度跑向终点,结果还是比乌龟晚到了0.5分钟,请你算算兔子中间停下睡觉用了多少分钟?解析:(1)兔子;乌龟;1500;(2)14分钟;(3)28.5分钟【分析】(1)利用乌龟始终运动,中间没有停留,进而得出折线 OABC 和线段OD 的意义和全程的距离;(2)根据乌龟的速度及兔子睡觉时的路程即可得;(4)用乌龟跑完全程的时间+兔子晚到的时间−兔子在路上奔跑的两端所用时间可得.【详解】()1龟兔赛跑中,兔子在途中睡了一觉,通过图像发现AB 段S 没有发生变化,∴折线OABC 表示赛跑过程中兔子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线段OO 则表示赛跑过程中乌龟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赛跑的全程是1500米.()150025030V ==龟米/分钟, 50700,t ⨯=14t =.答:乌龟用了14分钟追上了正在睡觉的兔子.()83,48t v =千米/时800=米/分钟, 150********t -==分钟, 300.5129.5+-=分钟,29.5128.5-=分钟, 答:兔子中间停下睡觉用了28.5分钟.【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理解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表示的意义,从函数图象准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6.如图,点(2,)A m -是直线33y x =--上一点,将点A 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1)若直线33y x =--与y 轴交于点C ,求直线BC 的表达式;(2)若直线3(0)y kx k =-≠与线段AB 没有交点,直接写出k 的取值范围. 解析:(1)533yx ;(2)-3<k <53且k≠0 【分析】(1)将点A 代入直线33y x =--,求出点A 坐标,再根据坐标平移得到点B 坐标,结合点C 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2)直线3(0)y kx k =-≠与线段AB 没有交点,结合AC 和BC 的表达式可得k 的取值范围.【详解】解:(1)∵点A 在直线33y x =--上,∴m=-2×(-3)-3=3,即点A 坐标为(-2,3),∵将点A 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点B 的坐标为(3,2),在33y x =--中,令x=0,则y=-3,即点C 坐标为(0,-3),设BC 的表达式为y=ax+b ,。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根式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根式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数轴上的点可近似表示(4630-)6÷的值是( )A .点AB .点BC .点CD .点D 【答案】A 【解析】【分析】先化简原式得45-5545【详解】原式=45-由于25<<3,∴1<45-<2.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估算无理数的大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估算无理数大小的方法.2.把(1a b b a --根号外的因式移到根号内的结果为( ). A a b -B b a -C .b a --D .a b --【答案】C【解析】【分析】先判断出a -b 的符号,然后解答即可.【详解】∵被开方数10b a≥-,分母0b a -≠,∴0b a ->,∴0a b -<,∴原式(()211b a b a b a b a b a=--=-⋅=--- 故选C .【点睛】 2a =|a |.也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成立的条件以及二次根式的乘法.3.a的值为()A.2 B.3 C.4 D.5【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两最简二次根式能合并,得到被开方数相同,然后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详解】根据题意得,3a-8=17-2a,移项合并,得5a=25,系数化为1,得a=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最简二次根式,利用好最简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是解题的关键.4.下列各式中计算正确的是()A+=B.2+=C=D.22=【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选项,分别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加法运算、二次根式的化简、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选出正确答案.【详解】解:不是同类二次根式,不能合并,故本选项错误;B.2=D.2=1,原式计算错误,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在进行此类运算时,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5.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A.=B1b=(a>0,b>0)C=D .=【答案】B【解析】 【分析】a≥0,b≥0a≥0,b >0)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A 、B 1b (a >0,b >0),故原题计算正确;C ,故原题计算错误;D 32故选: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关键是掌握计算法则.6.已知n 是整数,则n 的最小值是( ).A .3B .5C .15D .25【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解:=Q 也是整数,∴n 的最小正整数值是15,故选C .7.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 .2+b =2bB =C .(2a 2)3=8a 5D .a 6÷ a 4=a 2【答案】D【解析】解:A .2与b 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错误;B 不是同类二次根式,不能合并,故错误;C.(2a2)3=8a6,故错误;D.正确.故选D.8.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A3B±6CD.3+=【答案】A【解析】【分析】原式各项计算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详解】A、原式=|-3|=3,正确;B、原式=6,错误;C、原式不能合并,错误;D、原式不能合并,错误.故选A.【点睛】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9.(的结果在()之间.A.1和2 B.2和3 C.3和4 D.4和5【答案】B【解析】【分析】的范围,再求出答案即可.【详解】(==22∵45<∴223<<(的结果在2和3之间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无理数大小的估算,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求无理数的近似值.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10.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 +b |-2()b a -,其结果是( )A .2a -B .2aC .2bD .2b -【答案】A【解析】【分析】2a ,再结合绝对值的性质去绝对值符号,再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解:由数轴知b <0<a ,且|a|<|b|,则a+b <0,b-a <0,∴原式=-(a+b )+(b-a )=-a-b+b-a=-2a ,故选A .【点睛】2a . 11.估计262值应在( ) A .3到4之间B .4到5之间C .5到6之间D .6到7之间 【答案】A【解析】【分析】先根据二次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得到一个二次根式后再利用夹逼法对二次根式进行估算即可得解. 【详解】 解:226122=∵91216<< 91216<<∴3124<<∴估计值应在3到4之间. 故选:A【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乘法、无理数的估算,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2、k 、72|2k ﹣5|的结果是( )A .﹣k ﹣1B .k +1C .3k ﹣11D .11﹣3k 【答案】D【解析】【分析】求出k 的范围,化简二次根式得出|k-6|-|2k-5|,根据绝对值性质得出6-k-(2k-5),求出即可.【详解】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2、k 、72, ∴72-12<k <12+72, ∴3<k <4,,=-|2k-5|,=6-k-(2k-5),=-3k+11,=11-3k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二次根式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去绝对值符号,题目比较典型,但是一道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13.下列各式中,不能化简的二次根式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A 、B 选项的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或小数;D 选项的被开方数中含有能开得尽方的因数9;因此这三个选项都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所以只有C 选项符合最简二次根式的要求.【详解】解:A =,被开方数含有分母,不是最简二次根式;B 10=,被开方数含有小数,不是最简二次根式;D =,被开方数含有能开得尽方的因数,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所以,这三个选项都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故选:C .【点睛】在判断最简二次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1)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只要含有分数或小数,就不是最简二次根式;(2)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的每一个因式(或因数),如果幂的指数大于或等于2,也不是最简二次根式.14.a =-成立,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 .0a ≤B .0a ≥C .0a <D .0a >【答案】A【解析】【分析】由根号可知等号左边的式子为正,所以右边的式子也为正,所以可得答案.【详解】得-a≥0,所以a≤0,所以答案选择A 项.【点睛】本题考查了求解数的取值范围,等号两边的值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9≤,则x 取值范围为( ) A .26x ≤≤B .37x ≤≤C .36x ≤≤D .17x ≤≤【答案】A【解析】【分析】先化成绝对值,再分区间讨论,即可求解.【详解】9, 即:23579x x x x -+-+-+-≤,当2x <时,则23579x x x x -+-+-+-≤,得2x ≥,矛盾;当23x ≤<时,则23579x x x x -+-+-+-≤,得2x ≥,符合;当35x ≤<时,则23579x x x x -+-+-+-≤,得79≤,符合;当57x ≤≤时,则23579x x x x -+-+-+-≤,得6x ≤,符合;当7x >时,则23579x x x x -+-+-+-≤,得 6.5x ≤,矛盾;综上,x 取值范围为:26x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题的关键是分区间讨论,熟练运用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16.下列各式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x <0)【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详解】A3,不是二次根式;B1<0,无意义;C的根指数为2,且被开方数2>0,是二次根式;D的被开方数x <0,无意义;故选:C .【点睛】a≥0)叫二次根式.17.2a =-,那么( )A .2x <B .2x ≤C .2x >D .2x ≥【答案】B【解析】(0)0(0)(0)a a a a a a ><⎧⎪===⎨⎪-⎩,由此可知2-a≥0,解得a≤2.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明确被开方数的符号,然后根据性质2(0)0(0)(0)a aa a aa a><⎧⎪===⎨⎪-⎩可求解.18.实数,a 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22||a ab b+++的结果是()A.2a-B.2b-C.2a b+D.2a b-【答案】A【解析】【分析】利用2,a a=再根据去绝对值的法则去掉绝对值,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解:0,,a b a bQ<<>0,a b∴+<22||a ab b a a b b∴+++=+++()a ab b=--++a ab b=---+2.a=-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二次根式与绝对值的化简运算,掌握化简的法则是解题关键.19.下列根式中属最简二次根式的是()A.21a+B.12C.8D.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最简二次根式是指无法进行化简的二次根式.A、无法化简;B、原式=;C、原式=2;D、原式=.考点:最简二次根式20.若代数式1y x =-有意义,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 ) A .0x ≥B .0x ≥且1x ≠C .0x >D .0x >且1x ≠【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分式的意义,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分母不等于0,可以求出x 的范围.【详解】根据题意得:010x x ≥⎧⎨-≠⎩ , 解得:x≥0且x≠1.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苏科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正数与负数积累运用练习题分析解答

苏科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正数与负数积累运用练习题分析解答1.某人用400元购买了8套儿童服装,准备以一定的价格出售,如果以每套60元的价格为标准,超出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记录如下:(单位:元)+2,﹣3,+2,﹣1,﹣2,+1,﹣2,0.(1)当他卖完这8套服装后的总收入是多少?(2)盈利(或亏损)了多少元?【分析】(1)以55元为标准记录的8个数字相加×8,即可求出结论;(2)若盈利,就用卖衣服的总价钱﹣400就是盈利的钱,若亏损,就用400﹣买衣服的总价钱,就是亏损的钱.【解答】解:(1)+2﹣3+2﹣1﹣2+1﹣2+0=﹣3,8×60﹣3=477(元),答:这8套服装后的总收入是477元;(2)477+(﹣400)=77(元),答:盈利77元.【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注意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2.某中学附近某水果超市最近新进了一批百香果,每斤8元,为了合理定价,在第一周试行机动价格,卖出时每斤以10元为标准,超出10元的部分记为正,不足10元的部分记为负,超市记录第一周百香果的售价情况和售出情况: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1﹣2+3﹣1+2+4﹣3每斤价格相对于标准价格(元)售出斤数2035103015550(1)这一周超市售出的百香果单价最高的是星期六,最高单价是14元.(2)这一周超市出售此种百香果的收益如何?(盈利或亏损的钱数)(3)超市为了促销这种百香果,决定从下周一起推出两种促销方式:方式一:购买不超过5斤百香果,每斤13元,超出5斤的部分,每斤打8折;方式二:每斤售价12元.高老师决定买30斤百香果,通过计算说明用哪种方式购买更省钱.【分析】(1)通过看图表的每斤价格相对于标准价格,可直接得结论;(2)计算总进价和总售价,比较即可;(3)计算两种购买方式,比较得结论.【解答】解:(1)这一周超市售出的百香果单价最高的是星期六,最高单价是:10+4=14(元).故答案为:六,14;(2)1×20﹣2×35+3×10﹣1×30+2×15+4×5﹣3×50=﹣150(元),(10﹣8)×(20+35+10+30+15+5+50)=2×165=330(元),﹣150+330=180(元);所以这一周超市出售此种百香果盈利180元;(3)方式一:(35﹣5)×13×0.8+13×5=325(元),方式二:30×12=360(元),∵325<360,∴选择方式一购买更省钱.【点评】本题考查了正负数的应用及有理数的计算.计算本题的关键是看懂图表了理解图表.盈利就是总售价大于总进价,亏损就是总售价小于总进价.3.“地摊经济”刺激了经济的复苏.今年国庆周期间,小王用2000元购进了一批商品,在夜市摆地摊售卖8天,全部销售完毕.每天的收入以300元为标准,超过的钱数记作正数,不足的钱数记作负数,8天的收入记录如下:+62,+40,﹣60,﹣38,0,+34,+8,﹣54.(单位:元)(1)收入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多多少钱?(2)小王这8天的地摊收入是盈利还是亏损?盈利或亏损多少钱?【分析】(1)根据正负数的意义列式计算即可;(2)求出总收入和利润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1)+62﹣(﹣60)=122(元),答:收入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多122元;(2)62+40﹣60﹣38+0+34+8﹣54=﹣8(元),总收入为300×8﹣8=2392(元),2392﹣2000=392(元),答:小王这8天的地摊收入是盈利了,盈利392元.【点评】本题考查正负数的意义,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4.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医用防护服销量大幅增加,某工厂为满足市场需求计划每天生产5000件防护服,下表是二月份某一周的生产情况(超产为正,减产为负,单位:件).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增减+100﹣200+400﹣100﹣100+350+150(1)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600件;(2)该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制,每生产一件支付工资2元,本周该工厂应支付工人的工资总额是多少元?【分析】(1)根据正负数的意义确定星期三产量最多,星期二产量最少,然后用记录相减计算即可得解;(3)求出一周记录的和,然后根据工资总额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1)400﹣(﹣200)=600(件).故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600件.故答案为:600;(2)5000×7+(100﹣200+400﹣100﹣100+350+150)=35600(个),2×35600=71200(元).答:本周该工厂应支付工人的工资总额是71200元.【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的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5.国庆节前,大润发超市关河店购进一批白菜,共有20筐,以每筐25千克为标准,超过或不足的千克数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记录如下:与标准质量的差值(单位:千克)﹣3﹣2﹣1.501 2.5筐数242336(1)20筐白菜中,最重的一筐比最轻的一筐多重多少千克?(2)与标准质量比较,20筐白菜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3)若白菜每千克售价5.9元,则该超市出售这20筐白菜可卖多少元?(结果保留整数)【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求得最重的一筐比最轻的一筐重多少千克;(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求得20筐白菜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3)根据(2)中的答案和题意,可以求得出售这20筐白菜的钱数.【解答】解:(1)最重的一筐超过2.5千克,最轻的差3千克,求差即可2.5﹣(﹣3)=5.5(千克),故最重的一筐比最轻的一筐多重5.5千克;(2)列式2×(﹣3)+4×(﹣2)+2×(﹣1.5)+3×0+1×3+6×2.5=﹣6﹣8﹣3+3+15=1(千克),故20筐白菜总计超过1千克;(3)用(2)的结果列式计算5.9×(25×20+1)=2956(元),故这20筐白菜可卖2956元.【点评】本题考查正数和负数,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正数和负数在题目中的实际意义.6.如图,一只甲虫在5×5的方格(每小格边长为1)上沿着网格线运动.它从A处出发去看望B、C、D处的其它甲虫(A,B,C,D都在格点上).规定: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如果从A到B记为:A→B(+1,+4),从B到A记为:B→A(﹣1,﹣4),其中第一个数表示左右方向,第二个数表示上下方向,那么图中:(1)A→C(+4,+4),B→C(+3,0),C→D(+1,﹣3);(2)若这只甲虫的行走路线为A→B→C→D,则该甲虫走过的路程是12;(3)若这只甲虫从A处去甲虫P处的行走路线依次为(+3,+2),(+2,﹣1),(﹣2,+3),(﹣1,﹣2),请在图中标出P的位置.(4)若图中另有两个格点M、N,且M→A(2﹣a,b﹣5),M→N(4﹣a,b﹣3),则N →A应记为什么?【分析】(1)根据规定及实例可知A→C记为(+4,+4),B→C记为(+3,0),C→D记为(+1,﹣3);(2)根据点的运动路径,表示出运动的距离,相加即可得到行走的总路径长;(3)按题目所示平移规律,通过平移即可得到点P的坐标,在图中标出即可.(4)根据M→A(2﹣a,b﹣5),M→N(4﹣a,b﹣3),可知4﹣a﹣(2﹣a)=2,b﹣3﹣(b﹣5)=2,从而得到点A向右走2个格点,向上走2个格点到点N,从而得到N→A应记为什么.【解答】解:(1)∵规定: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A→C记为(+4,+4),B→C记为(+3,0),C→D记为(+1,﹣3);故答案为:+4;+4;+3;0;+1;﹣3;(2)据已知条件可知:A→B表示为:(+1,+4),B→C记为(+3,0),C→D记为(+1,﹣3);∴该甲虫走过的路线长为1+4+3+1+3=12.故答案为:12;(3)P点位置如图所示.(4)∵M→A(2﹣a,b﹣5),M→N(4﹣a,b﹣3),∴4﹣a﹣(2﹣a)=2,b﹣3﹣(b﹣5)=2,∴从而得到点A向右走2个格点,向上走2个格点到点N,∴N→A应记为(﹣2,﹣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坐标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理解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时,如何用坐标表示.7.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战士的冲锋舟加满油,沿东西方向的河流抢救灾民,早晨从A地出发,晚上到达B地,约定向东为正方向,当天的航行路程记录如下(单位:千米):14,﹣9,+8,﹣7,13,﹣6,+12,﹣5.(1)请你帮忙确定B地位于A地的什么方向,距离A地多少千米?(2)救灾过程中,冲锋舟离出发点A最远处有多远?(3)若冲锋舟每千米耗油0.5升,油箱容量为28升,求冲锋舟当天救灾过程中至少还需补充多少升油?【分析】(1)把题目中所给数值相加,若结果为正数则B地在A地的东方,若结果为负数,则B地在A地的西方;(2)分别计算出各点离出发点的距离,取数值较大的点即可;(3)先求出这一天走的总路程,再计算出一共所需油量,减去油箱容量即可求出途中还需补充的油量.【解答】解:(1)∵14﹣9+8﹣7+13﹣6+12﹣5=20,∴B地在A地的东边20千米;(2)∵路程记录中各点离出发点的距离分别为:14千米;14﹣9=5千米;14﹣9+8=13千米;14﹣9+8﹣7=6千米;14﹣9+8﹣7+13=19千米;14﹣9+8﹣7+13﹣6=13千米;14﹣9+8﹣7+13﹣6+12=25千米;14﹣9+8﹣7+13﹣6+12﹣5=20千米.∴最远处离出发点25千米;(3)这一天走的总路程为:14+|﹣9|+8+|﹣7|+13+|﹣6|+12|+|﹣5|=74千米,应耗油74×0.5=37(升),故还需补充的油量为:37﹣28=9(升).【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正数与负数的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用正负数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注意所走总路程一定是绝对值的和.8.某出租车驾驶员从公司出发,在南北向的人民路上连续接送5批客人,行驶路程记录如下(规定向南为正,向北为负,单位:km):第1批第2批第3批第4批第5批5km2km﹣4km﹣3km10km(1)接送完第5批客人后,该驾驶员在公司什么方向,距离公司多少千米?(2)若该出租车每千米耗油0.2升,那么在这过程中共耗油多少升?(3)若该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行驶路程不超过3km收费10元,超过3km的部分按每千米加1.8元收费,在这过程中该驾驶员共收到车费多少元?【分析】(1)根据有理数加法即可求出答案.(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即可求出答案.(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1)5+2+(﹣4)+(﹣3)+10=10(km)答:接送完第五批客人后,该驾驶员在公司的南边10千米处.(2)(5+2+|﹣4|+|﹣3|+10)×0.2=24×0.2=4.8(升)答:在这个过程中共耗油4.8升.(3)[10+(5﹣3)×1.8]+10+[10+(4﹣3)×1.8]+10+[10+(10﹣3)×1.8]=68(元)答:在这个过程中该驾驶员共收到车费68元.【点评】本题考查正负数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正负数的意义,本题属于基础题型.9.小车司机蔡师傅某天下午的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富泸公路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单位:千米)如下:+14,﹣3,+7,﹣3,+11,﹣4,﹣3,+11,+6,﹣7,+9(1)蔡师傅这天最后到达目的地时,距离下午出车时的出发地多远?(2)蔡师傅这天下午共行车多少千米?(3)若每千米耗油0.1L,则这天下午蔡师傅用了多少升油?【分析】(1)把所有行车里程相加,再根据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解答;(2)求出所有行车里程的绝对值的和;(3)将(2)中的结果乘以0.1即可.【解答】解:(1)14﹣3+7﹣3+11﹣4﹣3+11+6﹣7+9=38(千米)答:蔡师傅这天最后到达目的地时,距离下午出车时的出发地38千米;(2)14+3+7+3+11+4+3+11+6+7+9=78(千米)答:蔡师傅这天下午共行车78千米;(3)78×0.1=7.8(L)答:这天下午蔡师傅用了7.8升油.【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的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10.世界杯比赛中,根据场上攻守形势,守门员会在门前来回跑动,如果以球门线为基准,向前跑记作正数,返回则记作负数,一段时间内,某守门员的跑动情况记录如下(单位:m):+10,﹣2,+5,﹣6,+12,﹣9,+4,﹣14.(假定开始计时时,守门员正好在球门线上)(1)守门员最后是否回到球门线上?(2)守门员离开球门线的最远距离达多少米?(3)如果守门员离开球门线的距离超过10米(不包括10米),则对方球员挑射极可能造成破门.请问在这一时间段内,对方球员有几次挑射破门的机会?【分析】(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可得答案;(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可得每次与球门线的距离,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可得答案;(3)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可得答案.【解答】解:(1)+10﹣2+5﹣6+12﹣9+4﹣14=0,答:守门员最后正好回到球门线上;(2)第一次10,第二次10﹣2=8,第三次8+5=13,第四次13﹣6=7,第五次7+12=19,第六次19﹣9=10,第七次10+4=14,第八次14﹣14=0,19>14>13>10>8>7,答:守门员离开球门线的最远距离达19米;(3)第一次10=10,第二次10﹣2=8<10,第三次8+5=13>10,第四次13﹣6=7<10,第五次7+12=19>10,第六次19﹣9=10,第七次10+4=14>10,第八次14﹣14=0,答:对方球员有三次挑射破门的机会.【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数和负数,(1)利用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利用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理数的大小比较,(3)利用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一、选择题1.若实数a 、b 满足a+b=5,a 2b+ab 2=-10,则ab 的值是( )A .-2B .2C .-50D .5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先提取公因式ab ,整理后再把a+b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当a+b=5时,a 2b+ab 2=ab (a+b )=5ab=-10,解得:ab=-2.考点:因式分解的应用.2.把代数式322363x x y xy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A .(3)(3)x x y x y +-B .223(2)x x xy y -+C .2(3)x x y -D .23()x x y -【答案】D【解析】此多项式有公因式,应先提取公因式,再对余下的多项式进行观察,有3项,可采用完全平方公式继续分解.解答:解:322363x x y xy -+,=3x (x 2-2xy+y 2),=3x (x-y )2.故选D .3.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 .22()()()(1)a b a b a b a b +-+=++-B .236(36)x xy x x x y --=-C .223311(4)44a b ab ab a b -=- D .256(1)(6)x x x x --=+- 【答案】D【解析】【分析】 利用提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法分别进行分解即可.【详解】A. 22()()()(1)+-+≠++-a b a b a b a b ,故此选项因式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 23-6-(3-6-1)=x xy x x x y ,故此选项因式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 223211(4)44-=-a b ab ab a b ,故此选项因式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 256(1)(6)x x x x --=+-,故此选项因式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要求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一般来说,如果可以先提取公因式的要先提取公因式,再考虑运用其他方法进行分解.4.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 .2(a ﹣b)=2a ﹣2bB .221(a b)(a b)1-=-+++a bC .2224(2)x x x -+=-D .22282(2)(2)x y x y x y -=-+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变形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分解因式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详解】解:由因式分解的定义可知:A. 2(a ﹣b)=2a ﹣2b ,不是因式分解,故错误;B. 221(a b)(a b)1-=-+++a b ,不是因式分解,故错误;C. 2224(2)x x x -+=-,左右两边不相等,故错误;D. 22282(2)(2)x y x y x y -=-+是因式分解;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定义,熟知因式分解的定义和分解的规范要求是解题关键.5.多项式225a -与25a a -的公因式是( )A .5a +B .5a -C .25a +D .25a -【答案】B【解析】【分析】直接将原式分别分解因式,进而得出公因式即可.【详解】解:∵a 2-25=(a+5)(a-5),a 2-5a=a (a-5),∴多项式a 2-25与a 2-5a 的公因式是a-5.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公因式,正确将原式分解因式是解题的关键.6.将多项式4x 2+1再加上一项,使它能分解因式成(a+b )2的形式,以下是四位学生所加的项,其中错误的是( )A .2xB .﹣4xC .4x 4D .4x【答案】A【解析】【分析】分别将四个选项中的式子与多项式4x 2+1结合,然后判断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即可得答案.【详解】A 、4x 2+1+2x ,不是完全平方式,不能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故符合题意;B 、4x 2+1-4x=(2x-1)2,能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故不符合题意;C 、4x 2+1+4x 4=(2x 2+1)2,能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故不符合题意;D 、4x 2+1+4x=(2x+1)2,能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式,熟记完全平方式的结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7.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A .m (a +b )=ma +mbB .a 2+4a ﹣21=a (a +4)﹣21C .x 2﹣1=(x +1)(x ﹣1)D .x 2+16﹣y 2=(x +y )(x ﹣y )+16【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可得答案.【详解】A 、是整式的乘法,故A 不符合题意;B 、没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故B 不符合题意;C 、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故C 符合题意;D 、没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意义,判断因式分解的标准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8.下列各式中,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 .2161x +B .221x x +-C .2224a ab b +-D .214x x -+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必须是三项式,其中有两项能写成两个数的平方和的形式,另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A. 2161x +只有两项,不符合完全平方公式;B. 221x x +-其中2x 、-1不能写成平方和的形式,不符合完全平方公式;C. 2224a ab b +-,其中2a 与24b - 不能写成平方和的形式,不符合完全平方公式;D. 214x x -+符合完全平方公式定义, 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完全平方公式,正确掌握完全平方式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9.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x 3﹣x =x (x 2﹣1)B .x 2+y 2=(x+y )(x ﹣y )C .(a+4)(a ﹣4)=a 2﹣16D .m 2+4m+4=(m+2)2 【答案】D【解析】【分析】逐项分解因式,即可作出判断.【详解】A 、原式=x (x 2﹣1)=x (x+1)(x ﹣1),不符合题意;B 、原式不能分解,不符合题意;C 、原式不是分解因式,不符合题意;D 、原式=(m+2)2,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以及公式法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要熟练掌握.10.若△ABC 三边分别是a 、b 、c ,且满足(b ﹣c )(a 2+b 2)=bc 2﹣c 3 , 则△ABC 是( )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b ﹣c )(a 2+b 2)=bc 2﹣c 3,∴(b ﹣c )(a 2+b 2)﹣c 2(b ﹣c )=0,∴(b ﹣c )(a 2+b 2﹣c 2)=0,∴b ﹣c=0,a 2+b 2﹣c 2=0,∴b=c 或a 2+b 2=c 2,∴△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选D .11.一次课堂练习,王莉同学做了如下4道分解因式题,你认为王莉做得不够完整的一题是( )A .x 3﹣x=x (x 2﹣1)B .x 2﹣2xy+y 2=(x ﹣y )2C .x 2y ﹣xy 2=xy (x ﹣y )D .x 2﹣y 2=(x ﹣y )(x+y )【答案】A【解析】A. 提公因式法后还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应为:原式=x(x+1)(x−1),错误;B. 是完全平方公式,已经彻底,正确;C. 是提公因式法,已经彻底,正确;D. 是平方差公式,已经彻底,正确.故选A.12.下列各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x 2+(﹣2)2=(x ﹣2)(x+2)B .x 2+2x ﹣1=(x ﹣1)2C .4x 2﹣4x+1=(2x ﹣1)2D .x 3﹣4x=2(x ﹣2)(x+2)【答案】C【解析】【分析】分别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以及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得出即可.【详解】A .﹣x 2+(﹣2)2=(2+x)(2﹣x),故A 错误;B .x 2+2x ﹣1无法因式分解,故B 错误;C.4x 2﹣4x+1=(2x ﹣1)2,故C 正确;D 、x 3﹣4x= x(x ﹣2)(x+2),故D 错误.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提取公因式法与公式法分解因式以及分解因式的定义,熟练掌握相关公式是解题关键.13.已知a b >,a c >,若2M a ac =-,N ab bc =-,则M 与N 的大小关系是( ) A .M N <B .M N =C .M N >D .不能确定【答案】C【解析】【分析】计算M-N 的值,与0比较即可得答案.【详解】∵2M a ac =-,N ab bc =-,∴M-N=a(a-c)-b(a-c)=(a-b)(a-c),∵a b >,a c >,∴a-b >0,a-c >0,∴(a-b)(a-c)>0,∴M >N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整式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并灵活运用“作差法”比较两式大小是解题关键.14.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2211x x +=+B .()22211x x x +-=- C .()()22x 22x 1x 1=-+- D .()2212x x x x -+=-+ 【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因式分解的定义以及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即可得到正确结论.【详解】解:D 选项中,多项式x 2-x+2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因式分解;选项B ,A 中的等式不成立;选项C 中,2x 2-2=2(x 2-1)=2(x+1)(x-1),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因式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的方法.15.下列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 .21a +B .20.040.09y --C .22x y +D .22x y -【答案】D【解析】【分析】判断各个选项是否满足平方差的形式,即:22a b -的形式【详解】A 、C 都是22a b +的形式,不符;B 中,变形为:-(20.04+0.09y ),括号内也是22a b +的形式,不符;D 中,满足22a b -的形式,符合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平方差公式,注意在利用乘法公式时,一定要先将式子变形成符合乘法公式的形式,我们才可利用乘法公式简化计算.16.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为( )A .ab+ac+d =a (b+c )+dB .(x+2)(x ﹣2)=x 2﹣4C .6ab =2a ⋅3bD .x 2﹣8x+16=(x ﹣4)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定义判断,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A 、等式右边不是整式积的形式,故不是因式分解,故本选项错误;B 、等式右边不是整式积的形式,故不是因式分解,故本选项错误;C 、等式左边是单项式,不是因式分解,故本选项错误;D 、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因式分解的意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17.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长,且满足222244a c b c a b -=-,则ABC ∆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答案】B【解析】【分析】移项并分解因式,然后解方程求出a 、b 、c 的关系,再确定出△ABC 的形状即可得解.【详解】移项得,a 2c 2−b 2c 2−a 4+b 4=0,c 2(a 2−b 2)−(a 2+b 2)(a 2−b 2)=0,(a 2−b 2)(c 2−a 2−b 2)=0,所以,a 2−b 2=0或c 2−a 2−b 2=0,即a =b 或a 2+b 2=c 2,因此,△ABC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提取公因式并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得到a 、b 、c 的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18.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A .()()2224x x x +-=-B .2222()a ab b a b -+=-C .()11am bm m a b +-=+-D .()21(1)1111x x x x ⎛⎫--=--- ⎪-⎝⎭【答案】B【解析】【分析】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即可得到本题的答案.【详解】A .属于整式的乘法运算,不合题意;B .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符合题意;C .右边不是乘积的形式,不合题意;D .右边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不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将多项式写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掌握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9.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A .2(3)(2)6x x x x +-=+-B .24(2)(2)x x x -=+-C .2323824a b a b =⋅D .1()1ax ay a x y --=--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可得答案.【详解】解:A .是整式乘法,故A 错误;B .是因式分解,故B 正确;C .左边不是多项式,不是因式分解,故C 错误;D .右边不是整式积的形式,故D 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意义,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20.计算(-2)2015+(-2)2016的结果是 ( )A .-2B .2C .22015D .-22015【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2) 2015+(-2)2016=(-2) 2015×(-2)+(-2) 2015=(-2) 2015×(1-2)=22015.故选C.点睛:本题属于因式分解的应用,关键是找出各数字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期末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点M(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N的坐标是: ( ) A.(-2,-3) B.(-2, 3) C.(2, 3) D.(-3, 2)2.116的平方根是( )A.±12B.±14C.14D.12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则∠DBC的度数为( )A.10°B.15°C.18°D.30°4.如图,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分别交于点A、点B,AC⊥AB于点A,交直线b于点C.如果∠1=34°,那么∠2的度数为()A.34°B.56°C.66°D.146°5.已知方程组5430x yx y k-=⎧⎨-+=⎩的解也是方程3x-2y=0的解,则k的值是()A.k=-5 B.k=5 C.k=-10 D.k=106.已知方程组276359632713x yx y+=⎧⎨+=-⎩的解满足1x y m-=-,则m的值为()A.-1B.-2C.1D.27.如图所示的表格是某次篮球联赛部分球队的积分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队名比赛场数胜场负场积分前进1410424光明149523远大147a21卫星14410b钢铁 14 0 14 14 ……………A .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B .卫星队总积分b =18C .远大队负场数a =7D .某队的胜场总积分可以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8.点 P (m + 3,m + 1)在x 轴上,则P 点坐标为( ) A .(0,﹣2)B .(0,﹣4)C .(4,0)D .(2,0)9.如图,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AB ∥DF 的是( )A .∠A+∠2=180°B .∠1=∠AC .∠1=∠4D .∠A=∠310.已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231ax by ax by +=⎧⎨-=⎩的解为11x y =⎧⎨=-⎩,则a ﹣2b 的值是( ) A .﹣2B .2C .3D .﹣311.方程组23x y a x y +=⎧⎨-=⎩的解为5x y b =⎧⎨=⎩,则a 、b 分别为( )A .a=8,b=﹣2B .a=8,b=2C .a=12,b=2D .a=18,b=812.如图,把一个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若∠1=50°,则∠2=( )A .20°B .30°C .40°D .50° 13.关于x 的不等式x-b>0恰有两个负整数解,则b 的取值范围是A .32b -≤<-B .32b -<≤-C .32b -≤≤-D .-3<b<-214.如图,将△ABC 沿BC 边上的中线AD 平移到△A'B'C'的位置,已知△ABC 的面积为9,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为4.若AA'=1,则A'D 等于( )A .2B .3C .23D .3215.若x <y ,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A .x 1y 1-<-B .3x 3y <C .x y 22< D .2x 2y -<-二、填空题16.若将点A (1,3)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点B , 则点B 的坐标为_______.17.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5cm 、20cm 、25cm ,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_____ cm .18.已知点P (3﹣m ,m )在第二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20.《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现在的传本共三卷,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和筹算乘除法;卷中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卷下记录算题,不但提供了答案,而且还给出了解法,其中记载:“今有木、不知长短,引绳度之,余绳四尺五寸,屈绳量之,不足一尺,木长几何?”译文:“用一根绳子量一根长木,绳子还剩余4.5尺,将绳子对折再量长木,长木还到余1尺,问木长多少尺?”设绳长x 尺,木长y 尺.可列方程组为__________.21.如图,直线//a b ,点B 在直线上b 上,且AB ⊥BC ,∠1=55°,则∠2的度数为______.22.如图,点A ,B ,C 在直线l 上,PB ⊥l ,PA=6cm ,PB=5cm ,PC=7cm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是_____cm.23.如图,直线1l ∥2l ,αβ∠∠=,1∠=35°,则2∠=____°.24.步步高超市在2018年初从科沃斯商城购进一批智能扫地机器人,进价为800元,出售时标价为1200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超市准备打折销售,但要保证利润率不低于5%,则至多可打_____折.25.如果点M (a-1,a+1)在x 轴上,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三、解答题26.已知△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将△ABC 向右平移6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A 1B 1C 1.(图中每个小方格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1)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A 1B 1C 1; (2)直接写出△A 1B 1C 1各顶点的坐标 (3)求出△A 1B 1C 1的面积27.为了扶贫户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某实验学校校友会在今年开学初,到新华书店采购文学名著和自然科学两类图书.经了解,购买30本文学名著和50本自然科学书共需2350元,20本文学名著比20本自然科学书贵500元.(注:所采购的文学名著价格都一样,所采购的自然科学书价格都一样) (1)求每本文学名著和自然科学书的单价.(2)若该校校友会要求购买自然科学书比文学名著多30本,自然科学书和文学名著的总数不低于80本,总费用不超过2400元,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购书方案. 28.已知,点、、A B C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AD BE(1)如图①,当,58118A B ︒︒∠=∠=时,求C ∠的度数;(2)如图②,,AQ BQ 分别为,DAC EBC ∠∠的平分线所在直线,试探究C ∠与AQB ∠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在(2)的前提下且//AC QB ,QP PB ⊥,直接写11,,DAC ACB CBE ∠∠∠的值2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0),(b ,0),且满足()()22130a b ++-=现同时将点A ,B 分别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分别得到点A ,B 的对应点C ,D ,连接AC ,BD . (1)求点C ,D 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 的面积;(2)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 ,连接MA ,MB ,使S △MAB =S 四边形ABDC ?若存在这样一点,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3)点P 是射线BD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 ,D 重合),连接PC ,PA ,求∠CPA 与∠DCP 、∠BAP 之间的关系.30.某商贸公司有A 、B 两种型号的商品需运出,这两种商品的体积和质量分别如下表所示:体积(立方米/件) 质量(吨/件) A 型商品0.8 0.5 B 型商品21(1)已知一批商品有A、B两种型号,体积一共是20立方米,质量一共是10.5吨,求A、B两种型号商品各有几件?(2)物资公司现有可供使用的货车每辆额定载重3.5吨,容积为6立方米,其收费方式有以下两种:①按车收费:每辆车运输货物到目的地收费600元;②按吨收费:每吨货物运输到目的地收费200元.现要将(1)中商品一次或分批运输到目的地,如果两种收费方式可混合使用,商贸公司应如何选择运送、付费方式,使其所花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元?【参考答案】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B2.A3.B4.B5.A6.A7.D8.D9.B10.B11.C12.C13.A14.A15.D二、填空题16.(﹣1﹣1)【解析】试题解析:点B的横坐标为1-2=-1纵坐标为3-4=-1所以点B的坐标是(-1-1)【点睛】本题考查点的平移规律;用到的知识点为:点的平移左右平移只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平17.【解析】【分析】过C作CD⊥AB于D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详解】如图设AB=25是最长边AC=15BC=20过C 作CD⊥AB于D∵AC2+B18.m>3【解析】试题分析:因为点P在第二象限所以解得:考点:(1)平面直角坐标;(2)解不等式组19.抽样调查【解析】【分析】根据抽样调查的定义可直接得到答案【详解】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故答案为抽样调查【点睛】本题主20.【解析】【分析】本题的等量关系是:绳长-木长=45;木长-绳长=1据此可列方程组求解【详解】设绳长x尺长木为y尺依题意得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关键在于列出方程21.【解析】【分析】先根据∠1=55°AB⊥BC求出∠3的度数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BC∠1=55°∴∠3=90°-55°=35°∵a∥b∴∠2=∠3=35°故答案为:35°【22.【解析】【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外的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可得答案【详解】解:∵PB⊥lPB=5cm∴P到l的距离是垂线段PB的长度5cm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23.145【解析】【分析】如图:延长AB交l2于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ED=∠1根据可得AE//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ED+∠2=180°即可求出∠2的度数【详解】如图:延长AB交l2于E∵l24.【解析】【分析】本题可设打x折根据保持利润率不低于5可列出不等式:解出x的值即可得出打的折数【详解】设可打x折则有解得即最多打7折故答案为7【点睛】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读懂题目找出题目中的不等关25.-1【解析】【分析】根据x轴上的点纵坐标等于0列出方程求解得到a的值【详解】∵点M(a-1a+1)在x轴上∴a+1=0解得a=-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熟记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等于0三、解答题26.27.28.29.30.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解析【参考解析】**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试题解析:已知点M(2,-3),则点M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2,3),故选B.2.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计算即可.【详解】14,14的平方根是12,∴116的平方根是1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还是0,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3.B解析:B【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三角板的特点,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D=45°,进而得出答案.【详解】由题意可得:∠EDF=45°,∠ABC=30°,∵AB∥CF,∴∠ABD=∠EDF=45°,∴∠DBC=45°﹣30°=1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这一点是解题的关键.4.B解析:B【解析】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BAD=180°,再根据垂直的定义求出∠2的度数.详解:∵直线a∥b,∴∠2+∠BAD=180°.∵AC⊥AB于点A,∠1=34°,∴∠2=180°﹣90°﹣34°=56°.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此题难度不大.5.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方程组5430x yx y k-=⎧⎨-+=⎩的解也是方程3x-2y=0的解,可得方程组5320x yx y-=⎧⎨-=⎩,解方程组求得x、y的值,再代入4x-3y+k=0即可求得k的值.【详解】∵方程组5430x yx y k-=⎧⎨-+=⎩的解也是方程3x-2y=0的解,∴5320x yx y-=⎧⎨-=⎩,解得,1015xy=-⎧⎨=-⎩;把1015xy=-⎧⎨=-⎩代入4x-3y+k=0得,-40+45+k=0,∴k=-5.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题意得出方程组5320x yx y-=⎧⎨-=⎩,解方程组求得x、y的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6.A解析:A【解析】【分析】观察方程结构和目标式,两个方程直接相减得到x-y=-2,,整体代入x-y=m-1,求出m的值即可.【详解】解:276359 632713x yx y+=⎧⎨+=-⎩①②②-①得36x-36y=-72则x-y=-2所以m-1=-2所以m=-1.故选:A.【点睛】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关于x,y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问题,观察方程结构和目标式,巧妙变形,运用整体的思想求解,能简化计算,应熟练掌握.7.D解析:D【解析】【分析】A、设胜一场积x分,负一场积y分,根据前进和光明队的得分情况,即可得出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之即可得出结论;B、根据总积分=2×得胜的场次数+1×负的场次数,即可求出b值;C、由负的场次数=总场次数-得胜的场次数,即可求出a值;D、设该队胜了z场,则负了(14-z)场,根据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即可得出关于z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z值,由该值不为整数即可得出结论.【详解】A、设胜一场积x分,负一场积y分,依题意,得:10424 9523x yx y+⎧⎨+⎩==,解得:21xy⎧⎨⎩==,∴选项A正确;B、b=2×4+1×10=18,选项B正确;C、a=14-7=7,选项C正确;D、设该队胜了z场,则负了(14-z)场,依题意,得:2z=14-z,解得:z=143,∵z=143不为整数,∴不存在该种情况,选项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题的关键.8.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点在x轴上的特征,纵坐标为0,可得m+1=0,解得:m=-1,然后再代入m+3,可求出横坐标.【详解】解:因为点P(m + 3,m + 1)在x轴上,所以m+1=0,解得:m=-1,所以m+3=2,所以P点坐标为(2,0).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点在坐标轴上的特征,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点在坐标轴上的特征.9.B解析:B【解析】【分析】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逐一判断,容易得出结论.【详解】A选项:∵∠2+∠A=180°,∴AB∥D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选项:∵∠1=∠A,∴AC∥D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不能证出AB∥DF;C选项:∵∠1=∠4,∴AB∥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选项:∵∠A=∠3,∴AB∥D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选B.【点睛】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推出两被截直线平行.10.B解析:B【解析】【详解】把11xy=⎧⎨=-⎩代入方程组231ax byax by+=⎧⎨-=⎩得:231a ba b-=⎧⎨+=⎩,解得:4313 ab⎧=⎪⎪⎨⎪=-⎪⎩,所以a−2b=43−2×(13-)=2.故选B. 11.C 解析:C 【解析】试题解析:将x=5,y=b代入方程组得:10{53b ab+=-=,解得:a=12,b=2,故选C.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12.C解析:C【解析】【分析】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求得∠3的度数,然后求得∠2的度数.【详解】∵∠1=50°,∴∠3=∠1=50°,∴∠2=90°−50°=40°. 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熟悉掌握性质是关键.13.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得不等式恰好有两个负整数解,即-1和-2,再结合不等式计算即可.【详解】根据x 的不等式x -b >0恰有两个负整数解,可得x 的负整数解为-1和-20x b ->x b ∴>综合上述可得32b -≤<-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非整数解,关键在于非整数解的确定.14.A解析:A【解析】分析:由S △ABC =9、S △A′EF =4且AD 为BC 边的中线知S △A′DE =12S △A′EF =2,S △ABD =12S △ABC =92,根据△DA′E ∽△DAB 知2A DE ABDS A D AD S ''=(),据此求解可得. 详解:如图,∵S △ABC =9、S △A′EF =4,且AD 为BC 边的中线,∴S △A′DE =12S △A′EF =2,S △ABD =12S △ABC =92, ∵将△ABC 沿BC 边上的中线AD 平移得到△A'B'C',∴A′E ∥AB ,∴△DA′E ∽△DAB , 则2A DE ABD S A D AD S ''=(),即22912A D A D '='+(), 解得A′D=2或A′D=-25(舍),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平移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移变换的性质与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15.D解析:D【解析】【分析】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即可.【详解】若x <y ,则x ﹣1<y ﹣1,选项A 成立;若x <y ,则3x <3y ,选项B 成立;若x <y ,则x 2<y 2,选项C 成立; 若x <y ,则﹣2x >﹣2y ,选项D 不成立,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不等式的性质,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6.(﹣1﹣1)【解析】试题解析:点B 的横坐标为1-2=-1纵坐标为3-4=-1所以点B 的坐标是(-1-1)【点睛】本题考查点的平移规律;用到的知识点为:点的平移左右平移只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平解析:(﹣1,﹣1)【解析】试题解析:点B的横坐标为1-2=-1,纵坐标为3-4=-1,所以点B的坐标是(-1,-1).【点睛】本题考查点的平移规律;用到的知识点为:点的平移,左右平移只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平移只改变点的纵坐标,上加下减.17.【解析】【分析】过C作CD⊥AB于D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详解】如图设AB=25是最长边AC=15BC=20过C作CD⊥AB于D∵AC2+B解析:【解析】【分析】过C作CD⊥AB于D,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详解】如图,设AB=25是最长边,AC=15,BC=20,过C作CD⊥AB于D.∵AC2+BC2=152+202=625,AB2=252=625,∴AC2+BC2=AB2,∴∠C=90°.∵S△ACB=12AC×BC=12AB×CD,∴AC×BC=AB×CD,∴15×20=25CD,∴CD=12(cm).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应用.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突破点.18.m>3【解析】试题分析:因为点P在第二象限所以解得:考点:(1)平面直角坐标;(2)解不等式组解析:m>3.【解析】试题分析:因为点P在第二象限,所以,30{mm-<>,解得:考点:(1)平面直角坐标;(2)解不等式组19.抽样调查【解析】【分析】根据抽样调查的定义可直接得到答案【详解】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故答案为抽样调查【点睛】本题主解析:抽样调查【解析】【分析】根据抽样调查的定义可直接得到答案.【详解】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故答案为抽样调查.【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抽样调查的定义,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这种调查方式叫抽样调查.20.【解析】【分析】本题的等量关系是:绳长-木长=45;木长-绳长=1据此可列方程组求解【详解】设绳长x尺长木为y尺依题意得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关键在于列出方程解析:4.5 11 2x yx y-=⎧⎪⎨=-⎪⎩【解析】【分析】本题的等量关系是:绳长-木长=4.5;木长-12绳长=1,据此可列方程组求解.【详解】设绳长x尺,长木为y尺,依题意得4.5 11 2x yx y-=⎧⎪⎨=-⎪⎩,故答案为:4.5 11 2x yx y-=⎧⎪⎨=-⎪⎩.【点睛】此题考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关键在于列出方程.21.【解析】【分析】先根据∠1=55°AB⊥BC求出∠3的度数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BC∠1=55°∴∠3=90°-55°=35°∵a∥b∴∠2=∠3=35°故答案为:35°【解析:【解析】【分析】先根据∠1=55°,AB⊥BC求出∠3的度数,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 ⊥BC ,∠1=55°,∴∠3=90°-55°=35°.∵a ∥b ,∴∠2=∠3=35°.故答案为:3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用到的知识点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初中数学解空间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解空间几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题一:立体与空间几何关系已知ABCD为矩形,AE=EF,EF与CF垂直,且垂足分别为E和F,求证AE⊥CD。
解答:思路:观察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矩形ABCD和AEF之间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几何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关系来推导出AE⊥CD。
解法步骤:1. 连接AC和BD,由于ABCD为矩形,所以AC与BD相互垂直,且交点为O。
2. 连接EF,假设交点为H。
3. 由条件可知,EF与CF垂直,并且垂足分别为E和F,所以EH与CF垂直,且交点为G。
4. 由矩形的性质可知,AG与BC垂直。
5. 由直角三角形AGC和AHE可知,AG⊥AC,而AH⊥AC,所以AG与AH重合,即AG和AH重合,即G和H重合。
6. 设G和H重合后的点为P。
7. 由于P点为EF的垂足,所以PE⊥EF。
8. 由于P点是G和H重合后的点,即G和H重合,所以PG=GK,其中K为CD的中点。
9. 由于矩形的性质可知,AE与DK垂直。
10. 综上所述,根据步骤9,可得AE⊥CD。
解析题二:平面和空间几何关系已知P、Q、R、S为平面uvw的四个点,其中PQ⊥RS,且PR和PS的距离相等,求证QR⊥SR。
解答:思路:通过观察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平面几何中的性质来推导QR⊥SR的结论。
解法步骤:1. 连接PS和QR,分别交于点A。
2. 连接PR和QS,分别交于点B。
3. 由题意可知,PQ⊥RS,所以AP⊥PS,BS⊥PR。
从而可得,AP 和BS是平行线。
4. 因为AP和BS是平行线,所以APBS构成平行四边形。
5.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QR和AS平行,并且QR的长度等于AS的长度。
6. 由步骤5可知,QR和AS平行,同时QR和PS垂直。
7. 根据垂直平面的性质可知,QR⊥SR。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步骤,可以得出QR⊥SR的结论。
答案:解析题一答案:根据推导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E⊥CD。
解析题二答案:根据推导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QR⊥SR。
初中生数学习题大全及答案

初中生数学习题大全及答案初中生数学习题大全及答案数学是一门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好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解题能力,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数学习题及其答案。
一、整数与有理数1. 将-3/4与2/3比较大小。
解答:首先,我们需要将两个分数化为相同的分母。
-3/4乘以3/3得到-9/12,2/3乘以4/4得到8/12。
显然,-9/12小于8/12,所以-3/4小于2/3。
2. 计算-5 + (-3) + 2 + (-1)。
解答:将所有的负数相加,再将所有的正数相加。
-5 + (-3) + 2 + (-1) = -9 + 1 = -8。
二、代数式与方程式1. 计算3x - 2y,其中x = 4,y = 5。
解答:将x和y的值代入代数式中,得到3x - 2y = 3(4) - 2(5) = 12 - 10 = 2。
2. 解方程2x + 5 = 13。
解答:首先,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得到2x = 13 - 5 = 8。
然后,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系数2,得到x = 8/2 = 4。
三、几何1. 计算矩形的面积和周长,已知长为5cm,宽为3cm。
解答:矩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面积= 5cm * 3cm = 15cm²。
矩形的周长等于长的两倍加宽的两倍,所以周长 = 2 * 5cm + 2 * 3cm = 10cm + 6cm =16cm。
2.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边长分别为3cm,4cm,5cm。
解答:根据勾股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满足a² + b² = c²,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将三边长代入公式,3² + 4² = 9 + 16 = 25,而5² = 25,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概率与统计1. 从一副标准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求抽到红心的概率。
初中数学练习题解一元二次方程

初中数学练习题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将对一些典型的初中数学练习题进行解析。
1. 解一元二次方程:x^2 - 5x + 6 = 0我们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或求根公式来解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尝试因式分解法:将方程分解为两个括号:(x - 2)(x - 3) = 0根据零乘法,要使积为零,必须有一个或两个括号中的因式为零。
因此,我们有两个解:x = 2 或 x = 3。
接下来,我们使用求根公式来解该方程:根据求根公式,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 的解为:x = (-b ± √(b^2 - 4ac)) / (2a)对于本题,a = 1,b = -5,c = 6。
代入公式计算可以得到:x = (5 ± √(25 - 24)) / 2= (5 ± √1) / 2因此,我们得到同样的解:x = 2 或 x = 3。
2. 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和与乘积: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 x1 和 x2,我们需要求解它们的和与乘积。
设方程为 ax^2 + bx + c = 0,根据求根公式,我们可以得到:x1 + x2 = -b / ax1 * x2 = c / a例如,对于方程 x^2 + 4x + 3 = 0,我们可以得到:x1 + x2 = -4 / 1 = -4x1 * x2 = 3 / 1 = 33. 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用来判断方程的解的情况。
设方程为 ax^2 + bx + c = 0,判别式的表达式为Δ = b^2 - 4ac。
判别式Δ 的值表示了方程的根的情况:- 当Δ > 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当Δ = 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当Δ < 0 时,方程没有实根,而是有两个虚根。
4.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中数学习题解析与讲解

初中数学习题解析与讲解一、整数运算1. 加法和减法整数的加法运算是指有正负号的整数相加,其规律如下:- 正数与正数相加,结果仍为正数。
- 负数与负数相加,结果仍为负数。
- 正数与负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符号,并将绝对值较小的数字从绝对值较大的数字上减去。
例题:计算(-5) + 7 = ?2. 乘法和除法整数组合运算是指整数组成一列或多列进行计算,其中包括乘法和除法。
在使用括号进行优先级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规则:- 先乘后除原则在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了乘号和除号时,应按照从左往右顺序依次进行这两个操作。
例题:简化表达式4 × (-2) ÷ (-1) = ?二、分式与代价问题1. 分式公式推导分式是有理數。
高級別數學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正确答案。
但這就要求我們遵循某種規則或模型來導出結果。
例题:求解分式3a/(b+c)的倒數。
2. 代价问题代价问题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数学应用问题,通常需要基于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和计算,以确定最优解。
在解决代购费用方面的问题时,以下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处理:- 确定变量及其含义在开始之前,请确保您了解各个变量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并为每个变量选择合适的符号。
例题:假设A工厂生产一件商品需要x万元,若要得到m件该商品,则总共花费多少钱?三、平方根与立方根1. 平方根概念在数学中,“平方根”指数字对本身进行两次乘法运算后得到原始数字。
正如首字母“平”所示,在一个完美的正方形中堆放相同大小物品,可以将它看作是从百分比角度衡量某事物。
例题:求49的平方根和8^2?2. 立方根概念“立方体”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著名游戏《我的世界》,其中玩家可以构造不同尺寸和形状的虚拟立体结构。
然而,在数学中,“立方根”指数字对本身进行三次乘法运算后得到原始数字的操作。
例题:求27的立方根和3^3?总结:本文主要解析和讲解了初中数学的一些典型问题。
首先介绍了整数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习题解析及解答
介绍
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数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后续的高中和大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许多初中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
本文将提供一些常见数学习题的解析和解答,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一、数学习题类型
1.1 算术题
算术题是初中数学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算术题主要涉及基本的运算法则,包括加减乘除等。
解答算术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数字的运算规则和计算方法,并且注意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的准确性。
1.2 代数题
代数题是初中数学中较为复杂的题型之一。
代数题主要涉及代数表达式、方程式和函数等内容。
解答代数题需要学生理解代数符号的含义,掌握代数运算的规则以及方程的解法和函数的性质。
1.3 几何题
几何题是初中数学中抽象程度较高的题型。
几何题主要涉及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内容,如图形的性质、角的关系和三维立体图形的计算等。
解答几何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几何概念和几何定理,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1.4 统计与概率题
统计与概率题是初中数学中相对较新的题型之一。
统计与概率题主要涉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图表的分析以及随机事件和概率的计算等内容。
解答统计与概率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概率计算的原理与方法。
二、解析与解答技巧
2.1 算术题解析与解答技巧
•使用适当的运算法则:在解答算术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适当的运算法则。
例如,如果题目涉及两个数的相加,就要使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运算顺序:在复杂的算术题中,学生需要注意运算的顺序。
可以利用括号或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来确定运算的顺序,以避免计算错误。
•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在解答算术题后,学生应该仔细检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重新计算或使用逆运算的方法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2 代数题解析与解答技巧
•理解代数符号的含义:在解答代数题时,学生需要理解代数符号的含义,如变量、常数和系数等。
只有理解了代数符号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进行代数推理和计算。
•掌握代数运算的规则:代数运算有着一定的规则,如加减法的运算法则、乘法的分配律和指数运算的性质等。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运算规则,并正确运用到解答题目中。
•熟练解方程和不等式:解答代数方程和不等式是代数题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题方法,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绝对值不等式等。
2.3 几何题解析与解答技巧
•熟悉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解答几何题需要学生熟悉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
只有掌握了几何图形的性质,才能正确地应用到解题过程中。
•注意几何图形的标记和符号:几何题中常常会有各种标记和符号,如角的度数、边的长度和图形的面积等。
学生需要注意这些标记和符号的含义,以便正确地解答问题。
•运用几何计算公式:在解答几何题时,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几何计算公式,如计算面积、周长、体积和角度等的公式。
运用这些公式可以更快地解决几何问题。
2.4 统计与概率题解析与解答技巧
•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解答统计与概率题首先需要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包括制作图表和计算相关的统计量。
•分析统计图表:统计图表通常可以提供有关数据分布和趋势的信息。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统计图表,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正确应用到解答问题中。
•熟练计算概率:概率题主要涉及随机事件和概率的计算。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概率计算方法,并熟悉常见的概率分布和概率模型。
三、示例题目与解答
3.1 算术题示例
题目:小明去超市买了2.5公斤苹果,每公斤售价8元,他支付了多少钱?解答:苹果的总售价可以通过苹果的重量乘以售价来计算。
所以,小明支付的钱数等于2.5公斤苹果的重量乘以每公斤的售价:
2.5 * 8 = 20 元
所以,小明支付了20元。
3.2 代数题示例
题目:解方程2x + 5 = 13。
解答:对于方程2x + 5 = 13,我们需要找到使等式成立的x的值。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减去5来移项,得到2x = 8。
然后,通过除以2来消除系数,可以得到x = 4。
所以,方程的解为x = 4。
3.3 几何题示例
题目:一张长方形的地板,长为6米,宽为4米。
如果需要铺上正方形的瓷砖,每块瓷砖的边长为0.5米,需要多少块才能铺满整个地板?
解答:首先,我们可以计算出地板的面积为6 * 4 = 24平方米。
然后,我们可以计算出每块瓷砖的面积为0.5 * 0.5 = 0.25平方米。
最后,通过地板的总面
积除以每块瓷砖的面积,可以得到所需的瓷砖数量:
24 / 0.25 = 96块
所以,需要96块瓷砖才能铺满整个地板。
3.4 统计与概率题示例
题目:在一次调查中,有100人参与其中。
其中60人喜欢足球,40人喜欢
篮球,有30人既喜欢足球又喜欢篮球。
那么至少喜欢一种球类运动的人数是
多少?
解答:根据题目的描述,我们可以将人员分为以下三个类别:只喜欢足球的人数为60 - 30 = 30人;只喜欢篮球的人数为40 - 30 = 10人;同时喜欢足球
和篮球的人数为30人。
所以,至少喜欢一种球类运动的人数为30 + 10 + 30 = 70人。
结论
数学习题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解析和解答不同类型的数学习题,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
式。
在解答数学习题时,学生应该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并灵活运用到解答过程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才能更好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本文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