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二章神经调节第一节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第二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浙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第二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
传导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
1.人体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1.生命观念——①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的分析,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形成结构与功能观;②通过对突触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认同突触结构特点与功能的适应。

2.科学思维——①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总结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并比较分析神经元的种类与功能;②通过构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的概念图,建立对神经系统的整体认识,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观点;③基于对蛙坐骨神经腓肠肌兴奋的研究,提炼动作电位的传播过程,认同动作电位的传播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④通过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的分析,明晰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的原因及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⑤基于模型与建模,构建动作电位产生的模型,形成对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性认知,分析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与特点。

3.社会责任——通过了解兴奋剂和毒品的作用机理,认识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提升社会责任感。

2.神经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
基本单位
3.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
生动作电位
4.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
号的形式传导
5.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通
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知识点(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的种类、特性
1.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
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2)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种类及特性
(1)神经元的结构、种类及特性
①结构模型
②神经元的种类
—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别称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功能通过特化的神经末梢,接
受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
并将信息传递给脑或脊髓
连接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
经元
将信息由脑或脊髓传向肌
肉或腺体
联系
③基本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2)动作电位的传播与电流表指针偏转
图示:
①静息时,电表上没有电位差(图1),说明坐骨神经纤维上的两个电极是相等电位。

②当在坐骨神经一端(a)给予刺激时(图2),靠近刺激端电极处(b)先变为负电位(图
3),接着恢复到等电位。

(图4)。

③传至另一端电极处(c)又变为负电位(图5),接着又恢复到等电位(图6)。

由此可见,动作电位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一个动作电位的传播。

1.判断
(1)周围神经神经系统可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
(2)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的。

(× )
(3)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皮层和脊髓组成。

(× )
(4)传入神经一般用于支配骨骼肌的运动。

(× )
(5)神经元的大小、形态差异不明显。

(× )
(6)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
(7)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直接构成的。

(× )
(8)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神经中枢B.树突
C.神经元D.轴突
解析:选C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3.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下面选项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
①脑②脑神经③脊髓④脊神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4.下图是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图中胞体的结构标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 分析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胞体的结构标号是②。

1.神经元的形态是否都相同,通过查阅资料,列举常见神经元类型?
提示:不同神经元形态差异比较大。

如下图所示,主要有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
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下图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试根据神经元的结构,分析两个神经元的支配关系。

提示: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其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因此可判断,神经元B的神经末梢(或轴突末梢)支配神经元A。

基于图形变化的动作电位分析(以电流表电极均置于膜外为例,假设电位计指针左偏为正峰)
(1)模式化图形
(2)图形解读
①未受刺激,电位计指针不发生偏转,此时不存在电位变化(图1所示)。

②当刺激到达左侧电极时,刺激部位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此时两电极之间出现电位差,
电位计指针向左偏转,出现正峰(图2所示)。

③刺激传导至两电极之间,此时两电极之间不存在电位差,电位计指针不偏转,波峰消失(图3所示)。

④刺激传导至右侧电极,刺激部位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此时两电极之间出现电位差,电位计指针向右偏转,出现负峰(图4所示)。

⑤刺激传导离开右侧电极,右侧电极电位恢复内负外正,电位计指针不偏转,波峰消失(图5所示)。

考向1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面关于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的树突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B.长的树突和轴突都可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即为神经
C.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D.神经元比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少
解析:选B 神经元的树突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A正确;轴突和它表面的髓鞘共同构成神经纤维,B错误;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并对其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的功能,C正确;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D正确。

考向2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种可兴奋细胞
B.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
C.一般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D.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解析:选B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A正确;神经元的长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B错误;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C正确;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D正确。

3.如图为神经元结构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轴突,丙是细胞体,戊是树突
B.丁结构能把信息从细胞体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
C.图示神经元轴突外面还有神经胶质细胞
D.该结构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析:选A 甲是树突,戊是神经末梢,A错误;丁结构是轴突,能把信息从细胞体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B正确;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C正确;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正确。

[考向易错]
有关神经元结构与功能认识的3点易错
(1)神经元一般由树突、轴突、胞体三部分构成,但神经元在形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别。

(2)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细胞数量众多,但支持细胞数量更多。

(3)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但不只是神经元具有这种能力,肌肉细胞也可以兴奋产生电信号。

考向3 灵敏电位计指针偏转与电位变化
4.若在图甲所示的神经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图乙灵敏电位计的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解析:选A 当刺激还未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位计指针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位计指针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时,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电位计指针偏转情况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5.将一灵敏电位计的电极置于蛙坐骨神经腓肠肌的神经上(如图1),在①处给予一适宜强度的刺激,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

若在②处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测得的电位变化是( )
解析:选B 电刺激①处,电位计的左侧接点先兴奋,与右侧接点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电位计的指针偏向左。

兴奋继续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之后电位计的右侧的接点产生兴奋,电位发生改变,与左侧接点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电位计的指针偏向右,电流两次经过灵敏电位计,电位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如图2。

若在②处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电位计的右侧接点先兴奋,与左侧接点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电位计的指针偏向右。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之后电位计的左侧的接点产生兴奋,电位发生改变,与右侧接点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电位计的指针偏向左。

因此在②处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测得电位与图2相反。

知识点(二)|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的概念与产生
(1)动作电位的概念:指经历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2)具体过程
2.膜电位的变化与离子浓度
(1)膜内外离子浓度与膜的通透性
①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膜外钠离子浓度大,膜内钾离子浓度大。

②神经细胞对不同离子通透性不同,造成膜内、外电位差异。

(2)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
①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如蛋白质为大分子,这些大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②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逆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泵出3个钠离子,从膜外泵进2个钾离子;③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膜内的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扩散到细胞外,但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外的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

(3)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1.判断
(1)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
(2)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不同时开放。

(√)
(3)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Na+通透性高。

(× )
(4)复极化时,神经细胞膜电位是内负外正。

(√)
(5)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易化扩散运输Na+和K+。

(× )
(6)神经细胞膜会出现极化状态的原因是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

(√) 2.未受到任何刺激时,神经细胞膜电位为( )
A.外正内正B.外正内负
C.外负内正D.外负内负
解析:选B 神经元未受刺激时,即为静息状态,此时神经纤维膜两侧存在的电势差,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即静息膜电位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3.Na+通道打开引起Na+内流是产生神经冲动的原因。

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是( ) A.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胞吞
解析:选B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通过通道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流动,不消耗能量,所以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属于易化扩散。

4.下列哪项检测方法可以测定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 )
解析:选C 要测静息电位,将电位计的两个电极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外侧,另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内侧,由于内外两侧存在电势差,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

所以只有C
是测内外的电势差,属于静息电位。

1.如图表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请分段对细胞膜两侧出现的暂时性电位变化进行分析:
(1)ab段,神经细胞静息时,K+通道开放,其顺浓度梯度以易化扩散方式外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bc段和cd段,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膜上Na+通道打开,其顺浓度梯度以易化扩散方式大量内流。

膜内外的电位出现反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de段,K+通道打开,其顺浓度梯度以易化扩散方式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

同时在Na+­K+泵的作用下将Na+泵出去,将K+交换进来。

(4)Na+­K+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可通过消耗ATP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

据此推测它以主动转运方式将细胞内的Na+泵出,将细胞外的K+泵入。

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为下一次兴奋做准备。

2.将蛙坐骨神经纤维置于生理溶液中,测得其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若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溶液中的Na+浓度,请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至少测量3次)。

提示: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膜对Na+通透性的变化造成的,即细胞内外Na+浓度差,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中Na+浓度越大,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和时间均较短,反之Na+浓度差越小,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具体图示如下: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1)a点之前——静息电位:此时K+通道打开,K+外流(属于易化扩散),Na+通道关闭,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电位差为负值;呈内负外正。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呈内正外负;a点到c 点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导致膜电位发生变化,cd段仍表现为外负内正,d点为“0”电位,de段逐渐变为外正内负,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

2.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1)Na+/K+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关系
①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

细胞外Na +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

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

(2)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静息电位绝对值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不变增大
Na+降低不变变小
K+增加变小不变
K+降低增大不变
考向1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1.下列关于体液中Na+、K+与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内外液中Na+、K+分布均匀,使膜内外电位差表现为零
B.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受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D.Na+、K+进出神经细胞时,都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解析:选A 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A错误,B正确;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C正确;Na+、K+进出神经细胞时,不论是易化扩散还是主动转运,都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D正确。

2.下图表示神经元细胞膜上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有关的三种转运蛋白,其中①②蛋白只有接受特定刺激才会开放,③蛋白一直开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侧为细胞外侧,Na+浓度高于乙侧
B.膜两侧K+浓度梯度的形成与③有关
C.若②开放受阻,则动作电位的恢复受影响
D.相邻部位膜电位变化可引起①开放
解析:选B 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即甲侧为细胞外侧,乙为细胞膜内侧,A 正确;膜两侧K+浓度梯度的形成与Na+­K+泵载体蛋白有关,而③属于离子通道蛋白,B错误;若②开放受阻,影响K+外流,则动作电位的恢复受影响,C正确;兴奋传导时,会使相邻部位膜电位变化,导致①开放,引起Na+内流,D正确。

[考向易错]
关于神经冲动的产生的2点易错
(1)神经细胞膜外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兴奋产生的前提,且神经兴奋的各时刻均是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K+浓度膜内高于膜外。

(2)神经兴奋复极化时,需注意膜电位的变化,复极化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考向2 动作电位产生图示分析
3.如图为动作电位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c均处于极化状态
B.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零
C.图中b、d点时Na+胞外浓度高于胞内,K+胞内浓度高于胞外
D.图中c~e属于复极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ATP
解析:选C a~c段上升是由Na+内流所致,处于去极化状态,A错误;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不为0,B错误;图中b、d点时Na+胞外浓度仍高于胞内,K+胞内浓度仍高于胞外,C正确;图中b~c处于去极化状态,是Na+内流所致,c~e属于复极化过程,是K+外流所致,二者都是易化扩散,不消耗ATP,D错误。

4.如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示意图,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
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D.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解析:选D 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A正确;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则钠离子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 点上移,B正确;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钠离子内流,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相同位点的电位变化,D错误。

考向3 膜外Na+、K+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影响
5.将枪乌贼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B.电刺激枪乌贼巨大轴突,不一定会产生动作电位
C.若细胞膜对K+通透性变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D.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解析:选C 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导致Na+的内流减少,进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A正确;电刺激枪乌贼巨大轴突,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若细胞膜对K+通透性变大,则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发生变化,C错误;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K+外流受阻,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D正确。

6.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

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
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
D.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解析:选C 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一般情况下,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为负值,甲图的静息电位为-70,说明细胞内K+浓度比组织液中高,动作电位是Na+内流造成的,表现为内正外负,为正值,甲图的动作电位为+50,说明组织液中Na+浓度比细胞内高,A错误;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比甲图的高,静息电位和甲图相同,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多,即E液中Na+浓度更高,但是E液中K+的浓度和组织液中一样,B错误;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少,即E液中Na+浓度更低,丙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相同,说明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中相同,C正确;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比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钾离子更多,即E液中K+浓度更低,甲和丁图的动作电位相同,说明丁图中Na+浓度与组织液中相同,D错误。

知识点(三)| 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
1.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传导实质:神经纤维表面从兴奋处开始,由近及远不断产生电位变化(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过程。

(2)传导过程
①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
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

②局部电流又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

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电信号)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一直传到神经末梢。

(3)兴奋的传导方向:在动物体外实验中,刺激神经纤维某处,兴奋由刺激点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4)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并且在传导过程中信号不衰减、具有绝缘性。

2.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1)突触的概念
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以及它们之间微小的缝隙;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称为神经肌肉接点,也称之为突触。

(2)突触的结构(完善图示内容)
(3)兴奋传递过程
①信号转变:电信号使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这种化学信号通过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电位变化,所以突触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②作用机理: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4)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和原因
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判断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2)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部分组成。

(× )
(3)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得慢。

(× )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是通过扩散实现的。

(× )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通过的结构是( )
A.树突B.突触
C.突触前膜D.突触后膜
解析:选B 树突只属于下一个神经元,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通过突触结构,B正确;突触前膜只属于上一个神经元,C错误;突触后膜只属于下一个神经元,D错误。

3.如图为离体神经元的结构简图,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只在a处B.a、b两处
C.只在b处D.不能确定
解析:选B 由图可知,在神经纤维上给予一强刺激,a、b处和刺激点位于同一个神经元上,因此,a、b处都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

4.如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模式图,兴奋传递的方向正确的是( )
A.④→③→② B.④→②→①
C.②→④→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②突触前膜→③突触间隙→④突触后膜。

1.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迅速起跑,某同学绘制了某兴奋神经纤维上的电荷分布情况,具体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