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表现、影像表现、诊断治疗、康复、注意事项及脆性骨折诊治和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简述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简述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骼结构疏松,导致骨骼易碎和容易出现骨折。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是女性。
下面将对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进行简述。
1. 骨折
骨质疏松导致骨骼变得脆弱和易碎,使得骨折成为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之一。
骨质疏松所造成的骨折通常发生在脊椎、髋部、手腕和肋骨等地方。
这些骨折通常是轻微的碎裂性骨折,但也可能是更严重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2. 身高减少
骨质疏松会导致脊椎骨骼变形和脊椎椎间盘变薄,从而导致身高减少。
这种身高减少通常是渐进的,但一旦身高减少超过2厘米以上,就应该考虑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3. 脊柱弯曲
骨质疏松还可能导致脊柱弯曲,这是因为椎体骨质减少和脊柱骨骼变形所造成的。
这种脊柱弯曲通常发生在胸部和腰部,导致患者的身体变形,并且可能引起背部疼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疼痛
骨质疏松可能导致骨骼疼痛,这是因为骨骼结构变得松散和骨折的缘故。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脊柱、髋部和手腕等地方,而且可能会
伴随着肌肉和关节疼痛。
5. 活动能力下降
骨质疏松还会导致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这是因为骨骼变得脆弱和易碎,使得患者不敢进行剧烈的运动。
这种活动能力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从而影响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包括骨折、身高减少、脊柱弯曲、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如果您有以上的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及早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避免骨折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性增加。
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其中,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见类型,尤其容易发生在脊柱部位。
一、OVF诊疗流程在进行OVF的治疗前,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肿瘤、结核等。
接着进行骨质疏松症和椎体骨折的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和骨密度检测(BMD)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来确认诊断。
在接诊患者时,需要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如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方面的检查。
治疗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补钙补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很有帮助。
对于脊柱骨折,卧床休息和减压可以缓解疼痛,而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和微创治疗(如PVP和PKP)则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
然而,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有在进行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会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疼痛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腰背酸痛或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翻身、起坐和行走。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等脊柱变形,而椎体压缩性骨折则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和心肺功能受损。
脆性骨折常发生在胸、腰椎等部位,而且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为了进行鉴别诊断,有时需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检查。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医生可以选择以下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来帮助分型、评估骨丢失速率和老年妇女骨折风险、选择干预措施和评估病情进展。
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进展
迥jE医药兰Q塑生12旦筮≥!鲞筮丝期望!匦丛型堡!!』!坠里堂:至Q塑,!型!!里璺竺堕!:丝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进展魏培健支忠继邸军【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5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86(2009)24—3417—03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OP最严重的后果,属脆性骨折,由于骨强度下降,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一般轻微暴力可造成的骨折。
此类骨折属完全性骨折,在老年人中常见,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其生活质量,致残率、致死率均显著增高,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目前我国正逐渐走向老龄化社会的阶段,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
本文将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进展作以下综述。
l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1.1OP的危险因素,人种的差异(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的危险高于黑人)及遗传因素¨。
、老龄化、女性绝经¨1;低出生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或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缺少阳光照射、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同时合并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泌乳素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缔组织疾病、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肝脏病、器官移植术后等)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等)。
1.2外伤暴力史和既往骨折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为脊柱、髋部和尺挠骨,长骨的骨折多有轻微暴力史,而椎体的骨折可由于身体自身的重力因素所导致,不一定有外加的暴力因素。
既往有过脆性骨折史(尤其是50岁以后)对于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有蓖要价值,它代表着骨骼本身质与量的下降以及存在着骨骼系统以外的骨折危险因素,如体能的下降、营养不良、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能力下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这些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p。
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临床表现在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患上了骨质疏松,在骨质疏松的早期因为表现不明显,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所以没有及时的治疗,可一旦有明显症状出现,病情往往已十分严重。
那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临床症状吧。
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临床症状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包括局限性疼痛、畸形和骨折。
疼痛多发生在胸段和下腰段,通常和疏松的程度相关,在上下台阶、姿势改变以及震动时可使疼痛加重。
随着骨质疏松的发展,可产生压缩性骨折,椎体从缩性骨折产生后,立即出现该部位的急性锐痛,一般没有明显的外伤史,如果不采取特殊治疗措施在3-4周后可逐渐缓解。
部分骨质疏松较轻患者常无症状,一般在拍X线片时才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
还有一种是背部慢性深部广泛性锐痛,同时还可有全身乏力等,疼痛常因脊住侧弯、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后突引起。
骨折部位以椎体、股骨颈和尺桡骨远端多见。
椎体压缩骨折可导致身高短缩,使胸椎后突症状更加明显,使肋弓和髂嵴之间的距离短缩。
优于胸廓畸形和疼痛,患者的呼吸幅度会有所下降,阻碍肺部的气体交换,而使肺部易感染。
同时由于胸郭畸形还可影响心脏功能。
四肢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有时可出现酸痛,长骨骨折时会导致局部疼痛。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措施1、防止缺钙:防止缺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骨质疏松的日常护理中需要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
如彻夜打游戏、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
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积极锻炼:多进行户外运动。
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都有利于钙的吸收。
运动中肌肉收缩、直接作用于骨骼的牵拉,会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
3、保持良好心情:骨质疏松的日常护理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
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罗先正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随着杜会入口老年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日常生活或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如肱骨近端、胫骨近、远端骨折。
脊柱骨折多发生在椎体,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如平地跌倒等。
与年青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
后者骨折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暴力损伤,有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
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腰背疼痛,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驼背畸形,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由于畸形、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碍,可使患者出现抑郁,甚至萌发自杀意念。
骨折多发生在T。
与L。
之间,以胸腰椎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提示全身骨微结构的退变。
骨强度的下降,新的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5%~50%。
因此,能否减少新的椎体骨折发争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评定标准。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骨折后第一年的病死率为20%,1/3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护理,不足1/3的患者能恢复剑骨折前的生活质量。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进展1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②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iN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③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2常规X线摄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我国多数医院,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要点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要点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密度减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
我国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骨密度的大样本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6.46%和29.13%,目前我国现有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超过1 000万,女性超过4 000万。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临床后果,好发于脊柱、髋部和腕部等,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造成严重的社会医疗负担,威胁人民健康。
X 线平片、CT、MRI和核医学等影像检查结果以及DXA、定量CT(QCT)等骨密度测量结果是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风险预测和疗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目前我国各医疗机构中骨密度测量设备分散在不同的科室,缺乏系统的检查规范和诊断专家共识,影响学术发展和患者就诊体验。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分类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老年骨质疏松症(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本专家共识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骨丢失本身没有症状,发生骨折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身高降低、驼背、活动受限及呼吸系统受累等。
由于骨质疏松早期无症状,因此更加需要对个体的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高低进行分层管理。
目前已有多种风险评估方法,常用的有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提出的“一分钟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以及骨折风险评价工具,如骨折风险评价(FRAX),后者综合考虑了骨密度、年龄、身高、体重和骨质疏松危险因子等参数,可直接登录其网站自行评估(https:///FRAX/tool. aspx?country=2)。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构造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丧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安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临床表现(一)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 影像学检查*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
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
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骨折 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骨折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
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引起骨质密度减少和骨组织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质脆弱和骨折易发性增加有关。
下面是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病史:了解病人的个人史、家族史、药物史、饮食史等情况,特别是病人是否曾有骨折史。
2.体格检查:检查病人的身高、体重、骨骼压痛等情况。
3.骨密度检查:可以采取量子束、超声波、骨密度仪等方式测定骨密度,危险分级评估。
4.影像学检查:X线、磁共振等能够检测骨折或病变。
5.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骨代谢指标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
二、治疗1.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骨质疏松或骨折,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2)康复训练:可进行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1)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手术进行复位。
(2)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主要是将金属板、钢钉等置入骨内固定骨折,使其恢复正常。
(3)关节置换: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采取关节置换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三、预防1.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蔬菜等。
2.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体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3.避免抽烟和饮酒:长期抽烟和饮酒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增加骨折风险。
4.药物预防:中度和高度危险的患者可采取药物预防,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进行预防和治疗。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5.06.021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2;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3;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骨科4;100730北京,卫生部北京医院骨科5;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6;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7△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邱贵兴Email :qguixing@126.com注: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1-375.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study first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2015,8(5):371-375.·诊疗指南·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邱贵兴1裴福兴2△胡侦明3△唐佩福4△薛庆云5△杨惠林6△陶天遵7△赵宇1△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一)骨质疏松症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1.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2.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3.骨形成与骨痂成熟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4.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5.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6.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骨折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骨折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骨折和骨质疏松是两种常见的骨骼疾病,有时会同时存在。
骨折是指骨头在承受外力时发生的破裂,而骨质疏松则是指骨头因骨密度下降而变得脆弱易碎。
骨折和骨质疏松的诊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例如医学影像学、骨密度测量等。
骨折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肿胀、局部变形等。
2.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
X线是最常用的骨折诊断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头的断裂情况。
CT和MRI则可以更准确
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程度。
3. 临床评分:包括AO/OTA骨折分类和Gustilo-Anderson分类等。
这些评分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密度测量:常用的方法包括DEXA和QCT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骨头的密度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
2. 临床评估:包括FRAX风险评估和T-Score评估等。
这些评估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风险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骨折和骨质疏松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分等。
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主要包括骨骼本身的因素和外在因素。骨骼本身的因素主要 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 。外在因素主要是由于跌倒、撞击等低能量或轻微创伤。
流行病学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随 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诊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将更加 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 的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多学科协 作将成为重要趋势,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协作,为患者 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诊疗服务。
远程医疗应用
药物治疗推荐
根据最新的临床证据和药物研究进展,指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 疗方案进行了更新和推荐,包括抗骨质疏松药物、止痛药物等的使用时 机和剂量调整。
国内外研究动态关注
发病机制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多种因素如遗传、 环境、生活习惯等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关系。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 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9
目录
Contents
• 骨质疏松性骨折概述 •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处理及预后评估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骨质疏松性骨折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是指由骨质疏松症导致骨 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暴 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04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非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是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领域的权威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
该指南于2024年发布,其中包含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全面内容。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身高减少、背痛、体位性脊柱变形等。
而影像学检查主要是通过骨密度检测(如DEXA)和骨折类型(如脊椎骨折)来确定。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目标是减轻疼痛、修复骨折、预防再骨折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体位矫正、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骨形态发生蛋白类药物等。
其中,对于高危骨折患者,强烈推荐使用抗骨吸收剂。
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包括非药物预防和药物预防。
非药物预防主要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改善营养、戒烟限酒等。
药物预防主要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和抗骨吸收剂等。
根据指南,对于50岁以上有骨质疏松风险因素的女性和男性,强烈推荐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特殊人群: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即妊娠期、青少年、高龄等人群给出了特殊的诊疗建议。
对于妊娠期妇女,根据指南,应合理控制钙的补充,并且避免长期补充维生素D。
对于青少年,应重视骨密度的监测,并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高龄人群,应该进行个性化的骨折风险评估,并针对性地给予治疗和预防。
综上所述,2024年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面介绍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于临床医生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希望通过该指南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水平,减少骨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课件
药物治疗方法
包括使用抗骨吸收药物、 促进骨形成药物以及双重 作用药物等。
药物治疗效果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药物 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骨质疏 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非药物治疗原则
以改善生活方式、增强骨骼健康 为主要目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
。
非药物治疗方法
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规律的运 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等
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鉴别诊断
软组织损伤
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与软组织损伤进行鉴别。软组织损伤通 常表现为局部肿胀和疼痛,但不会出现畸形或功能障碍。
其他原因引起的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骨折进行鉴别。如创 伤、肿瘤等引起的骨折,其症状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0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量减少 、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 增加而引起的骨折。
分类
按部位可分为髋部骨折、椎体骨 折、桡骨远端骨折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 原因,其他因素包括外伤、长期卧床 、激素治疗等。
病理机制
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变薄、断裂,骨 皮质变薄,从而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 骨折。
包括电刺激、超声、温泉疗法等,有 助于减轻疼痛和促进愈合。
职业治疗
针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行 走、穿衣、洗澡等。
心理支持
骨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支持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 部分。
营养指导
合理的营养摄入对骨折愈合至关重要 ,因此营养指导也是康复治疗的一部 分。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202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2024骨质疏松性骨折也称为脆性骨折,是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的外力就易发生骨折,属千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
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鹘部、挠骨远端和脓骨近端。
01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1、卧床制动发生快速骨丢失,进一步减少骨量;2、骨代谢异常,骨折愈合缓慢,延迟愈合与骨不连发生率高;3、骨折愈合质量差,再次骨折风险高;4、骨折复位困难,固定效果不理想,内植物把持力差,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
02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危险因素1、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降低;2、骨质疏松性骨折阳性家族史;3、高龄或绝经后女性;4、过度肥胖或瘦弱;5、长期素食低钙或低奶制品饮食;6、老年人跌倒;7、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噬嗤婉二酮类和抗癫病药物影响骨代谢;8、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和精神障碍等慢性疾病;9、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运动量<30min·d-1、户外活动<lOmin·d-1, 长期饮酒、吸烟、饮用含咖啡因饮料或浓茶等。
03临床诊断1、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也可判断骨质疏松的情况,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可见樑形变或“双凹征",部分见椎体内可见“真空征”或假关节形成。
对千部分细微而不是特别明显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CT检查:常用千判断骨折的程度、移位和粉碎程度,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后壁是否完整、椎管内是否存在压迫等;3、MRI检查可诊断隐匿性骨折和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Tl WI 为低信号,T2W 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4、全身骨扫描:适用千无法行MRI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也有助千判断责任椎体或鉴别其他类型的病理性骨折;5、骨密度检查:常用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包括双能X射线吸收法、定量CT、定量超声等;6、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钙磷镁、性激素、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尿钙、尿磷和尿肌酐等;(2)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如血清碱性磷酸酶、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钙素等骨吸收标志物(如I型胶原狻基末端肤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相关检查、诊断与治疗、康复、注意事项及常见脆性骨折诊治换和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加、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
概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 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5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 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①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再骨折发生的风险高。
④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有合并症,全身状况差,并发症多,治疗复杂。
临床表现1、骨折。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特有的表现。
2、身高变矮、驼背。
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较早出现骨量减少,发生压缩性骨折,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3、疼痛。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1、X 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2、CT 平扫+ 三维:常用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粉碎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周壁是否完整、椎管内的压迫情况,还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
3、MRI:常用于判断椎体压缩骨折是否愈合、疼痛责任椎及发现隐匿性骨折,并对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较大意义。
4、全身骨扫描(ECT):适用于无法行MR 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骨密度检查凡是拟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可以进行骨密度检查(DXA)。
骨折治疗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
理想的骨折治疗是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加重局部损伤而将骨折整复,骨折固定应尽可能不妨碍肢体活动。
早期功能锻炼以及配合用药,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骨质疏松基础治疗1、调整生活方式①科学膳食:保证每日膳食丰富、营养均衡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生活方式。
注意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②充足日照:一般将面部及双臂皮肤暴露照射15~30 min 即能满足合成的需要,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③合理运动:长期坚持有规律地负重行走或跑步、爬楼梯,可以增加椎体的骨密度。
因此,无论男女老少,只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及体力劳动,均可减少由于增龄而导致骨量丢失。
若卧床1 周椎骨矿含量降低0.9%,当骨矿物质含量减少30% 时极易发生骨折。
因此,老年人手术后或严重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尤其要避免长期绝对卧床,提倡早日下床活动。
老年人行动不便,户外运动及日照减少,使维生素 D 合成降低,60 岁以上老年人血中1,25(OH)D 的含量比20 岁青年人下降30%,维生素D 合成降低可使肠道钙磷的吸收下降,使骨形成及骨矿化降低。
④预防跌倒:由于跌倒往往是造成骨折的最常见危险因素,所以中老年高危人群和家属应提高防护意识,避免走楼梯,家庭走道保持通畅,卫生间安装夜灯、安全扶手、铺防滑垫;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
⑤积极治疗原发病:伴有影响骨代谢的内科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或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甲强龙等)的患者,需督促其定期至医院检测骨密度,必要时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
⑥心理健康评估治疗:骨质疏松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常被忽略,主要包括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恐惧、自信心丧失等心理异常。
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也会造成社交障碍等心理负担。
应重视和关注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并视情况干预,使患者正确认识骨质疏松症,帮助其消除心理负担。
2、基本骨营养补充剂①钙剂:推荐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 mg,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 mg,因此平均每日钙剂的元素钙补充量为600~800 mg。
②维生素D:推荐剂量为800~1000IU(20~25μg)/d。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1、抑制骨吸收药物①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
②降钙素类(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
③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雷洛昔芬)。
④绝经激素治疗(雌激素补充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
2、促进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等)。
3、其他药物:活性维生素D 及其类似物(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四烯甲萘醌、雷奈酸锶等。
4、中药: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苷和人工虎骨粉。
脊椎压缩性骨折一般发生在45 岁以后,以绝经后妇女最多见,60~70 岁发病率最高,此后发病率并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为常见的部位,胸腰椎多见,骨折主要发生在胸或腰椎移行处,以 T12 最多见,其次为L1。
上位胸椎也可发生,颈椎骨折几乎没有。
由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脊椎压缩性骨折,其部位仅限于椎体,不影响椎弓,故导致脊髓损伤的情况罕见,所以一般无下肢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及反射改变等神经损害表现。
椎体骨折的形状如鱼椎样变形、楔状椎变形、扁平椎变形等。
脊椎压缩性骨折其中85% 有疼痛等症状,而15% 可无症状,体检脊柱局部有压痛. 尤其是体位改变时疼痛明显,卧床休息时减轻或消失。
根据Genant 等将X 线分型标准将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分为轻度(20% ~ 25%)、中度(25% ~ 40%)和重度(> 40%)。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症状和体征较轻,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度椎体压缩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治疗可采用卧床、支具及药物等方法,但需要定期进行X 线片检查,以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
2、手术治疗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 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适用条件:非手术治疗无效,疼痛剧烈;不稳定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骨折不愈合或椎体内部囊性变、椎体坏死;椎体血管瘤;不宜长时间卧床;能耐受手术者。
可达到减轻疼痛、稳定脊椎和早期活动的目的。
对高龄患者宜考虑早期手术,可有效缩短卧床时间,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绝对禁忌证:不能耐受手术者;无痛、陈旧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凝血功能障碍者;对椎体成形器械或材料过敏者。
相对禁忌证:椎体严重压缩性骨折,椎管内有骨块;有出血倾向者;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者;与椎体压缩骨折无关的神经压迫引起的根性痛。
①椎体成形术(PVP)②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③切开手术。
对有神经压迫症状和体征、严重后凸畸形、需行截骨矫形以及不适合行微创手术的不稳定椎体骨折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髋部骨折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是骨质疏松症骨折最严重并发症。
髋部骨折多发生于 60 岁以上的女性,70 岁以上发病率剧增,女性多于男性。
此种骨折与年龄及骨质疏松的程度成正比。
伤后常卧床不起,易发生肺炎、压疮和静脉炎等并发症。
骨折后第 1 年内的死亡率高达 20% ~ 25%,存活者中超过50% 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可明确诊断。
髋部骨折的特点:①死亡率高:由于患者年龄高,常伴随多种老年疾病,伤后容易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死亡率高。
②骨坏死率及不愈合率高:股骨颈囊内骨折由于解剖上的原因,骨折部位承受的扭转及剪切应力大,影响骨折复位的稳定性;又由于股骨头血供的特殊性,骨折不愈合率高;骨折后股骨头缺血,还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其发生率约为20%~40%。
③致畸致残率高:髋部转子间骨折常留有髋内翻、下肢外旋、缩短等畸形,从而影响下肢功能,其发生率高达50%。
④康复缓慢:高龄患者由于体能恢复差,对康复和护理有较高的要求。
因为以上特点,髋部骨折的治疗不仅是对骨折本身的治疗,还应针对并发症和伴随疾病进行处理。
髋部骨折治疗目的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目的是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恢复患者的负重功能,减少卧床时间。
1.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常采用Garden 分型评估骨折的稳定性和移位程度。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推荐无手术禁忌尽早手术治疗,包括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对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的稳定型骨折或合并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可以酌情采用外固定架或非手术治疗。
①对于年龄 <65 岁的患者:应首选闭合复位内固定,如果复位不满意,则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内固定的方式多选择3 枚空心螺钉。
而对于Pauwels 角过大或基底型骨折等极度不稳定的患者,可以选择动力髋螺钉,同时应用一枚空心螺钉防止旋转。
②对于年龄在 65-75 岁之间的患者:如果骨质良好,且伤前活动良好,也可以先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如果骨质疏松,则应行关节置换;预期寿命较长、伤前活动良好者,或者合并髋关节疾病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预期寿命较短、伤前活动较差者,可行股骨头置换术。
③对于年龄在 75 岁以上的患者:采取关节置换术,大多采取单极或双极股骨头置换。
2、粗隆间骨折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通常常采用Evans 分型和 AO 分型。
如患者无手术禁忌,建议早期行手术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为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方式有髓内(PFNA、Intertan)和髓外固定,从生物力学角度,髓内固定更具优势。
常用于判断椎体压缩骨折是否愈合、疼痛责任椎及发现隐匿性骨折,并对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较大意义。
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以骨松质为主,明显受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发病年龄自 45 岁开始,50~65 岁发病率剧增,65 岁以后降低,女性多于男性。
此种骨折,闭经影响较增龄影响更明显。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骨折后出现腕关节上方明显肿胀、疼痛,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手指作握拳动作时疼痛加重,有移位的骨折常有典型的畸形。
1、保守治疗。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可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或外固定器固定。
手法复位技巧:通常采取闭合手法复位。
首先背伸腕关节,向远端牵引,随后用拇指挤压远端骨折块的背侧,持续加压及牵引下慢慢伸直腕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