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舟过安仁》教学设计6篇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舟过安仁》(板题)齐读目标。解题:小船过安仁县。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师: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听录音。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

易错字:篙(gāo)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师: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船了划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大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2、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的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交给老师)

默写古诗。

要求:坐姿端正,把字端正

生默写→组长检查→师抽查→订正

七、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两儿童――――聪明、有智慧

教学反思: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先解决读音:篙、棒、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时间在飞逝,劲头在

增加,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习古诗

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3、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2、借助插图。

3、发挥想象)

(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老师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这首诗的那两个男孩,教师巡视。

(2)选择表演到位的一对同桌到全班表演。

・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