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D病人体外循环中血液粘滞度η的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HD病人体外循环中血液粘滞度η的研究

目的。探讨并验证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液粘滞度η的计算。方法:利用动态静脉压和静态静脉压求出Δp,并利用泊肃叶公式求出η。结果:42例内瘘病人的平均η为0.04±0.008,。η与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色素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与胆固醇、甘油三酯不相关;与血流量、动态静脉压呈正相关,与静态静脉压不相关。结论: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液粘滞度η可以通过泊肃叶公式求出,且有其特殊意义。

标签:MHD病人;体外循环;血液粘滞度

泊肃叶公式是流体力学中一个著名的公式,用来解释液体在一段刚性的圆形管道中流量、压力和阻力的相关关系,被描述为Q=π×r4×Δp/(8ηL),其中Q为流量,r为管道的半径,p为压力,η为血液粘滞度,L为管道的长度。在血液透析治疗中,体外循环血路的长度是固定的,内瘘穿刺针或留置导管的口径也是固定的,这就为我们利用泊肃叶公式计算血液粘滞度η提供了便利。为此,我们对如何计算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的血液粘滞度η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使用内瘘透析的维持性血透病人42名,均来自于本中心维持性血透病人。其中30男,12女,年龄32-73岁,透析时间2-16年不等。用贝朗DIALOG2000+血透机,杭州惠邦双极反渗透系统供水(纯水电导3us),常州华岳浓缩A、B液,广州贝恩格朗1.6平米透析器及血路管,贝朗16G内瘘穿刺针进行透析治疗,每人每周血透三次,每次4.1小时。血流量240-280ml/分,透析液流量500ml/分。42例病人平均URR为0.69±0.06,C反应蛋白均为阴性。

研究方法。1,提取动态静脉压:在透析开始后半小时以内执行。停血泵,此时静脉夹关闭,待静脉压数值稳定后读取。2,提取静态静脉压:在血泵关闭的状态下,从静脉夹中取出血路,此时静脉压显示数值下降,待其稳定后读取数值。3,测量血路静脉壶至内瘘针尖的距离为2.4m,16G穿刺针的直径为1.6mm。4,当日空腹静脉血监测血常规及血液生化。5,计算公式为

η=3.14*r4*Δp/Q*8*L,

r=1.6/2=0.8mm,即内瘘针的半径,L=2.4m,Δp=动态静脉压-静态静脉压,Q为透析血流量。在上述公式中代入各项数值,计算η值。6,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

结果。

结论:在血液透析中,体外循环的血液粘滞度η为0.04±0.008,其与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色素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与血小板、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无相关。在透析中,η与血流量和动态静脉压呈正相关有統计学意义,和静态静脉压无相关。

讨论:1,泊肃叶公式可以被简述为Q=ΔP/R。其中R是阻力,R=8ηL/(πr )1,由此可见管道的长度L、口径r和液体的粘滞度η是形成阻力的三要素。在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中,前两个要素是可测的,而η的获得有一定难度。我们此次利用动态静脉压和静态静脉压的压力差通过计算来获得η是一种尝试。目前研究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的资料极为罕见,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还有待于更进一步验证。

2,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η与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色素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但与胆固醇,甘油三酯不相关,与国钰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这说明我们计算

η的思路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在血液透析中,由于超滤导致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会有很

大的变化,其必然会引起η的变化。有了计算η的方法,就为研究短时间内η的变化给机体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便利。

3,王晓征等人的研究证明,血液粘滞度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压水平,是影响血压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解释大约11%的血压水平的变异3。在血液透析中,血压升高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我们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透中最高血压比透前血压高(10~20)mmHg。这种血液升高究竟是否能用η的变化来解释,十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在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中,我们可以利用动态静脉压和静态静脉压的差别来计算血液粘滞度η,而η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机体的一系列变化,十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玉柱。血液净化通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2]国钰梅,张建萍。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中的相关性分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1)。

[3] 王晓征,聂鑫,等。血液粘滞度对血压水平的影响。中原医刊,2007,7。

[4] 王质刚。血液净化血。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