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主观题(猜测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期末考试主观题(猜测版)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1、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一种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
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一种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
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一种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
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正向促进作用,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等。
3、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4、教育的人口功能:指教育对调控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二、简答题:
注:简答题按点给分,要先写清基本要点,每个点可以适当展开,但不要写太多。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1、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是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2、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指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3、古代教育的特征:
(1)等级性:不同阶级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
(4)刻板性:教育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象征性: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知识,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
(6)非生产性: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
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政策、制度等确立,内容、方法等选择,效果等评价,都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
(2)激励作用:目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包含着对学生成才的期望和要求,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检查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检查学生的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目的必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持什么教育目的论,如何看待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的层次系统: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展
开略)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相统一。
(2)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3)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坚持素质教育根本方针,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重视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论述题:
注:论述题每个点必须展开论述,详细分析,适当举例,只列出基本要点会扣掉一大半分。
1、论述教育发展是如何受社会影响的。
(1)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指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受其制约。
教育的产生发展、教育性质和目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均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要求。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生产力发展制约教
育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变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和思想道
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4)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观念影响教育价值观;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的确立;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使用。
2、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正向作用,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等。
(2)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适当展开)
(3)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适当展开)
(4)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有助于调控人口数量;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5)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
的作用。
第五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1、怎样理解全面发展教育及其构成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五育各有特定的任务和功能,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价值也各不相同。
(3)五育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每一育都包含着认知、品行、审美和健体的要求。
(4)五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彼此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具体而言,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离不开知识技能教育;
体育为各育的事实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
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德智体的发展和提
高。
(5)因此,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劳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
注:材料题需要将教育原理知识与材料内容的分析相结合。
只分析材料没有运用所学原理知识,只能给一个感情分;只写出原理知识不分析材料,只能得一半分。
1、结合人的身心发展特征/规律,分析材料(不是顺应了身心发展规律,就是违背了身心发展规律,或两方面都有)
人的身心发展特征有:
(1)顺序性:遵循一定顺序,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等。
教育要循序渐进,不揠苗助长。
(2)阶段性:不同年龄有不同特征和发展任务。
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3)不平衡性: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发展不平衡,身心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平衡。
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身心是互补关系,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身体技能起调节作用。
教育要长善救失,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5)个体差异性:个体间发展程度和速度不同。
教育要因材施教。
(6)整体性:身心各方面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且相互作用。
教育要把学生看作整体,全面发展。
2、材料如何体现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共同要求,个性化是个体自己独特的发展需求,教育只有完成这两方面的功能,才能造就一个既符合社会要求又具有个性的人。
(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有:教育促使个人形成社会价值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使个体学习社会规范,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使个体掌握社会技能,塑造社会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3)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表现有: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提升人的自主性;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3、根据材料,应如何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共同要求,个性化是个体自己独特的发展需求,教育只有完成这两方面的功能,才能造就一个既符合社会要求又具有个性的人。
(2)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首先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是教
育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3)其次,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
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
(4)再次,要坚持教育创新。
坚持教育观念创新,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观念和多样化人才观念,确立适合的教育才是好教育的教育观。
坚持教
育模式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育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
教学组织从划一性到个性化。
(5)最后,要纠正教育实践中的失当行为。
提高教师素质,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改善师生关系,改变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等等。
(自由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