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整理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无菌术:针对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其包括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消毒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不包括芽胞)。

浓度失调:指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

容量失调:指等渗性体液的增加或减少,只引起细胞外液量的变化,而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成分失调:指细胞外液中除Na+外其他离子的浓度改变,而渗透压不变。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本质: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分类: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过敏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

失血性休克:由大血管破裂或脏器出血引起的称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各种损伤或大手术后同时具有失血及血浆丢失而发生的称创伤性休克。

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正常或增高,有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

病人皮肤温暖干燥,称暖休克。

【类似休克代偿期】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CO和血容量减少。

病人皮肤湿冷,称冷休克。

【类似休克抑制期】全身麻醉:麻醉药从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经血液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呈现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吸入麻醉药:指经呼吸道吸人进人人体内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一般用于全身麻醉的维持,有时也用于麻醉诱导。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MAC 越小麻醉效能越强。

静脉麻醉药: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为静脉麻醉药。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1、无菌术(asepsis):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规范。

就是针对微生物及其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其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休克(shock):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症。

3、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外科多见和治疗较困难的一类休克。

可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称为内毒素性休克。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1)体温>38。

C或<36。

C;(2)心率>90次/分;(3)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4.3kPa;(4)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

5、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症(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6、急性肾衰竭(ARF):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日)内出现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病症。

7、少尿(oliguria):少于400ml/d;无尿(anuria):少于100ml/d。

8、尿毒症(uremia):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

9、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因肺实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10、急性肺损伤(ALI):与ARDS为同种综合征的两个发展阶段,早期表现为ALT,而ARDS为最严重阶段。

11、急性胃肠功能障碍(AGD):是继发于创伤、烧伤、休克和其他全身性病变的一种胃肠道急性病理改变,以胃肠道粘膜损害以及运动和屏障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外科总论是医学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以下是对一些外科总论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外科学:研究外科手术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外科学包含多个专科,如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

2. 外科手术:指通过手术切除、修补或重建身体组织和器官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外科学的核心内容。

3. 切口:在手术中切开皮肤和其他组织的位置和方式。

合适的切口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4. 麻醉:使患者在手术期间不感觉疼痛的药物和技术。

麻醉可以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腰麻等。

5. 无创手术:不需要进行传统手术的切口,通过内窥镜或其他介入器械进入体腔进行操作的手术方式。

6. 术前准备:为手术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在手术前准备患者的身体状况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7. 术中操作:指手术中医生进行的各种操作步骤,旨在达到治疗的目的。

8. 术后护理:包括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药物治疗、伤口护理、营养支持等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

9. 伤口感染:指术后伤口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

预防伤口感染是手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10. 合并症: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器官损伤等。

合并症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的机率。

11. 拟仿手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模拟实际手术操作,以培训医生的技术和熟悉手术的各个步骤。

12. 术中出血: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出血。

术中出血会增加手术难度,对患者造成危险,需要医生及时处理。

13. 切开和缝合时间:指伤口切开到最后缝合完成的时间,是评价手术操作技巧的指标之一。

14. 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理指标,通过监测生命体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15. 手术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手术风险,以便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外科总论涉及的名词众多,上述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对外科学及其相关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外科总论名解

外科总论名解

1、无菌术:即是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2、灭菌:系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3、消毒: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4、等渗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5、低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失钠,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6、高渗性缺水:水和钠虽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失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7、水中毒:系指机体入水总量超过排水量,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8、低钾血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引起以肌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的病症。

9、高钾血症:血清钾超过3.5mmol/L,称高钾血症,是一种短时间内可危及生命的体液失调。

10、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即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11、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所引起的病征。

12、呼吸性酸中毒:系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血液PaCO3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13、呼吸性碱中毒:系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PaCO3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pH值升高。

14、CRBC:浓缩红细胞。

15、自体输血:是指收集病人自身的血液,在需要时再进行再回输。

16、shock:是指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17、心排出量CO:是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可经Swan-Ganz导管应用热稀释法测出。

成人正常值为4~6L/min。

18、心脏指数CI:系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L/min·m2。

19、CVP:即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外科学总论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了外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的综合性研究。

在外科学总论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外科学的各个方面和领域。

1. 外科学: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和处理手术治疗的疾病和损伤。

外科学旨在通过手术干预来修复、改善或恢复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2. 手术:手术是外科医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进行切割、修复或重建来治疗疾病或损伤的一种方法。

手术可以是开放性的,需要外科医生进行直接切口操作,也可以是微创性的,使用小型仪器和摄像设备通过小孔进行操作。

3. 切口:切口是外科手术中外科医生在患者身体上进行的切割,以便进入和处理内部组织和器官。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手术的类型和需要。

4. 麻醉:麻醉是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或技术,以使患者失去疼痛感和意识。

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腰麻等不同类型,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状况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5. 创伤:创伤是指由外力引起的身体损伤,可以是外伤、事故或其他暴力行为导致的损伤。

外科医生在处理创伤时常常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止血、修复和重建等操作。

6.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指外科手术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身体评估、实验室检查、麻醉咨询、手术区域的消毒和术前禁食等。

术前准备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进行。

7.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指外科手术后的护理过程,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处理伤口、管理疼痛、预防感染和进行康复等工作。

术后护理的目标是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外科学总论不仅涵盖了上述名词的解释,还涉及了外科手术的种类、器械和技术、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科团队的合作等内容。

通过对外科学总论的学习,可以对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外科学名词解释

外科学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1.无菌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序列预防措施,包括灭菌、消毒、无菌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外科休克: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他是一个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所谓的有效循环血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储存于肝脾、淋巴血窦、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3.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其发病基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可由非感染型疾病诱发,如果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可逆转。

4.外科感染:病原体入侵机体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病原体有细菌和真菌,外科感染指发生在组织损伤,空腔器官梗阻和手术后的感染。

其特点: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要外科处理。

5.创伤: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6.心肺复苏:针对呼吸和心跳骤停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代替并诱发心脏的自主博动。

其成功不仅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更重要的是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治疗。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外科学总论是研究外科医学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等内容。

1. 外科学: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学科,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2. 外科医生:外科医生是专业从事外科治疗的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外科学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技巧。

3. 手术: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切除、修复、移植、重建等方式来治疗疾病,需要由专业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

4. 创面感染:创面感染是指手术切口或其他创伤部位发生感染的情况,常见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渗液等。

5.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特定部位,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的方法,常用于较小的手术或疼痛治疗。

6.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使整个身体麻痹,失去意识和疼痛感觉的方法,常用于大型手术或需要全身完全放松的病患。

7. 精细化手术:精细化手术是指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利用显微镜、激光器等高精准的工具,在微创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8. 纤维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是一种通过将支气管镜和光导纤维导入患者的呼吸道,观察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设备。

9. 外科切口:外科切口是指在手术操作时对患者进行切开的部位,常见的有横切口、纵切口等不同类型。

10.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指由于手术操作或创伤导致的切口、伤口或手术器械等部位发生感染的情况。

11. 外科并发症:外科并发症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疾病,如出血、再感染等。

12. 外科器械:外科器械是指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如手术刀、钳子、吻合器等。

13. 血管吻合:血管吻合是指通过手术将两段血管连接起来,使其重新恢复血流,常用于修复创伤或手术后血管缺血的情况。

14. 鼓室穿刺:鼓室穿刺是指通过手术将鼓室内的液体或气体抽取出来,常用于治疗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15. 异体移植:异体移植是指将来自于其他个体的组织或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常用于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

最新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最新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重点)1..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间的差值,即AG=UA—UC。

其主要组成是磷酸、乳酸及其它有机酸,其正常值为10~15mmol/L。

2.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致代谢性碱中毒,这是由于一方面k+由细胞内移出,与Na+,H+的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因此病人发生碱中毒,但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3.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4.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5.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6.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

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7.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8.CVP (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6~12cmH2O。

9.休克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

10.氧供依赖性氧耗:VO2随DO2而相应提高,反映DO2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应提高CO,直至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1.自体输血(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或称自身输血(autotransfusion),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

主要优点是既可节约库存血,又可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型实验。

2.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3.最低肺泡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MAC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麻醉药的MAC越小其麻醉效能越强。

4.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5.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指针对呼吸和心搏骤停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更重要的是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维持适当的脑组织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积极防治脑细胞的损伤,力争脑功能完全恢复。

故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CPCR)。

6.基本生命支持(BLS)又称初期复苏或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后挽救病人生命的基本急救措施。

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是BLS的主要措施。

成年病人BLS包括: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和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s)、尽早开始CPR、尽早电除颤。

7.高级生命支持(ALS):是基本生命支持的延续,是以高质量的复苏技术,复苏器械、设备和药物治疗,争取最佳疗效和预后的复苏阶段,是生命链中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呼吸支持、恢复和维持自助循环、CPR期间的监测(心电图、呼气末CO2、(P ET CO2)冠状动脉灌注压(CP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药物治疗。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与简答1、无菌术(asepsis是针对微生物及其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3、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

4、操作规则和管理制度:则是为了防止已经灭菌和消毒的物品、已行无菌准备的人员或手术区不再被污染所采取的措施。

5、低渗性脱水:水钠同时缺失,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135mmol/L。

6、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den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6、等渗性脱水(isotonicdehydration水和钠成比例消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7、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是指患者肾排水功能降低,或再输入大量水,使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加,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8、高钾血症:血清钾大于5.5 mmol/L,常见于摄入过多、肾排钾功能减退或细胞内钾外移。

9、低钾血症:血清钾小于3.5 mmol/L,常见于摄入不足、肾外丢失及钾与肾脏排出过多。

10、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acidosis由酸性物质的积累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造成。

11、呼吸性酸中毒: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PaCO2增高,导致高碳酸血症。

12、呼吸性碱中毒: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PaCO2降低,pH上升,致低碳酸血症。

13、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alkalosis是指细胞外液H+丢失或碱过多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为特征的酸碱紊乱。

14、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

外科学(总论):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1.无菌术:在手术穿刺、插管、注射及换药过程中,就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2.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的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取得平衡。

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另有一小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的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

4.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外科病人最常见,水和钠成比例的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可保持正常,但可造成细胞外液量的迅速减少。

5.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

6.输血并发症: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疾病传播,免疫抑制,大量输血的影响(低体温、碱中毒、暂时性低血钙、高血钾)7.延迟性溶血反应DHTR:多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一般症状不严重,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8.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输血反应中常见的一种,患者输血后主要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

9.自身输血: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优点是节约库存血、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验血型和交叉配合实验。

有回收式-、预存式-、稀释式-。

10.血浆增量剂: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技术制成的胶体溶液,可以代替血浆扩充血容量,分子量和胶体渗透压近似血浆蛋白,能在循环中保持适当浓度,不在体内积聚,如右旋糖酐。

11.休克:体内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症。

1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用带有分光光度血氧剂的改良式肺动脉导管,获得血标本进行混合静脉S-VO2, 判断体内氧供与氧消耗的比例。

13.中心静脉压(CVP):是反应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加简答题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加简答题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加简答题《外科学总论》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无菌术: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消毒: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3、灭菌: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4、等渗性脱水: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5、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6、低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7、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8、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9、代谢性酸中毒: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的丢失过多,导致机体血液中HCO3-原发性的减少,称代谢性酸中毒10、呼吸性酸中毒:肺泡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不能有效排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使体内二氧化碳蓄积造成PaCO2升高,血PH低于7.35的酸碱平衡失调状态11、输血: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而引起的血浆成分丢失或破坏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12、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13、冷休克: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而外周血管扩张使周围血管阻力亦降低,表现为高排低阻型即高动力型由于血管活性物质的生成及其作用,血浆外漏血液浓缩,血管痉挛,外周阻力增加,心排血量继续减少,表现为低排高阻型,即低动力型14、MOD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2)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2)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2)外科总论名词解释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

它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

21. 皮肤乳头状瘤(skin papilloma):系表皮乳头样结构的上皮增生所致,同时向表皮下乳头状伸延,易恶变为皮肤癌,如阴-茎乳头状瘤极易癌变为乳头状鳞状细胞癌。

22. 乳头状疣:非真性肿瘤,多由病毒所致。

表面是乳头向外突出,见多根细柱状突出物,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延伸。

有时可自行脱落。

23. 老年性色素疣(senile pigmental wart):多见于头额部、暴露部位或躯干,高出皮面,黑色,斑块样,表面干燥、光滑或呈粗糙感。

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延伸。

局部扩大增高、出血破溃则有癌变可能。

24. 皮肤基底细胞癌(skin basal cell carcinoma):来源于皮肤或附件基底细胞,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很少有血道或淋巴道转移。

亦可同时伴色素增多,呈黑色,称色素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如鼻梁旁、眼睫等处。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重点)2017-04-09 21:55 | #2楼1..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间的差值,即AG=UA—UC。

其主要组成是磷酸、乳酸及其它有机酸,其正常值为10~15mmol/L。

2.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致代谢性碱中毒,这是由于一方面k+由细胞内移出,与Na+,H+的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因此病人发生碱中毒,但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3.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4.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教学提纲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教学提纲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灭菌法(sterilization):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无菌术(asepticism):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

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消毒法(disinfection):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例如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围术期处理(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

高度重视围术期的处理,对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急症手术(急诊手术):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并争分夺秒进行的紧急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

如外伤性肠破裂、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限期手术:手术时间虽可选择,但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

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 择期手术: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手术。

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指缝合的无菌切口。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脾脏切除可能污染切口(Ⅱ类切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如胃大部切除术污染切口(Ⅲ类切口):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

如阑尾穿孔的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无化脓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指切口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容量失调:等渗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的变化,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外科学总论名解

外科学总论名解

外科学总论名解1.呼吸性碱中毒:是由于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排除过多,以致血PaCO2降低,最终引起低碳酸血症,血PH上升的酸碱平衡失调现象2.痈: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3.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面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

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毛囊与皮脂腺丰富的地方,脓栓形成是其感染的一个特征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为体温升高或降低,心率加快,白细胞溶解及减少,血压升高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甚至休克,或发生ARDS和MODS5.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分为两种:速发型,指原发急症在发病24h后有两个或更多的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功能障碍,见于原发病为急症且较严重;迟发型,先发生一个重要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继而发生更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多见于继发感染或存在持续毒素或抗原。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7.丹毒:皮肤淋巴网管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好发部位是下肢与面部。

8.甲沟炎: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常因微小创伤引起。

9.休克: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10.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引起11.感染性休克:是机体受到病原体入侵,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征,是外科多见和治疗较困难的一类休克12.急性肾衰竭(ARF):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日)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病症13.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14.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压代表了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的变化,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正常值为0.49~0.98kPa15.心肺复苏(CPR):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3)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3)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3)外科总论名词解释用,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16.ARF(急死肾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7. 血/气分配系数:指麻-醉-药气体与血液达到平衡状态时,单位容积血液中该气体的溶解量。

18.条件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

常见的如正常时在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拟杆菌等,污染到伤口、腹腔内、泌尿道内等,就可造成感染。

19.二重感染(super infection) 指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或抗生素后,原有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消灭或减少,此时在原有感染灶或自身其它部位的耐药细菌异常增殖,发展成明显的感染。

20.气性坏疽:是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多种梭菌引起的大面积肌肉坏死,故又称为梭菌性肌坏死,是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急性感染21.感染;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人体组织对该细菌极其毒素产生一系列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映。

22.软组织感染:是指发生于皮下、皮下组织、淋巴管和淋巴结、肌间隙极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等处软组织的外科感染。

23.疥(furuncle):和由金黄色葡萄求菌和表皮葡萄求菌等致病菌引起的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24.痈(carbuncle);是由金黄色葡萄求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极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疥融合而成。

25.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是皮下、经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26.脓肿(abscess):是在身体个部位发生急性感染后,病灶局部的组织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的脓液积聚,其周围有一完整的脓腔壁将脓液包绕。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Carbuncle:2、MODS:3、Surgical infection:4、Shock:5、General anesthesia:6、Furuncle:7、ARF:8、bacteremia:9、Local anesthesia: 10、高渗性缺水: 11、非特异性感染:12、闭合性创伤、开放性创伤:13、椎管内麻醉:14、Parenteral nutrition: 15、Acute Cellulitis: 16、消毒17、丹毒:18、Asepsis:19、ARDS:20、SIRS:21. transfusion associatedgraft versus hostdiseases,TA-GVHD22. water intoxication 23. MODS24. 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25. CPCR1、Carbuncle: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情况下,导致多个器官和系统同时或一个接一个的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这种序贯的临床过程被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Surgical infection: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

4、Shock: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种综合征。

5、General anesthesia:全身麻醉是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暂时使病人意识丧失,周身都不感到疼痛。

6、Furuncle: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7、ARF:急性肾衰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氮质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外科总论重点整理

外科总论重点整理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1、外科:医生能够以手术或手法治疗得疾病仅限于人体体表创伤、疮疡、骨或关节得伤病,这个医疗专业就称为外科。

2、无菌术:就就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得一系列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与一定得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3、灭菌:指杀灭一切活得微生物,包括芽孢。

4、灭菌法: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得物品上所附带得微生物。

5、消毒:指杀灭病原微生物与其她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6、容量失调:指等渗性体液得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量得变化,而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7、浓度失调:指细胞外液中得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微粒得浓度发生改变,也即就是渗透压发生改变。

8、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她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得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得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

9、水中毒:指机体得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与循环血量增多。

10、高渗性缺水:又称为原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11、低渗性缺水:又称为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

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12、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与钠呈比例地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得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13、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为低钾血症14、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即为高钾血症15、呼吸性酸中毒: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得二氧化碳,以致于血液中得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16、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得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以致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整理by 09级Mokie灭菌法(sterilization):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无菌术(asepticism):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

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消毒法(disinfection):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例如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围术期处理(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

高度重视围术期的处理,对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急症手术(急诊手术):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并争分夺秒进行的紧急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

如外伤性肠破裂、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限期手术:手术时间虽可选择,但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

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 择期手术: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手术。

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指缝合的无菌切口。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脾脏切除可能污染切口(Ⅱ类切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如胃大部切除术污染切口(Ⅲ类切口):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

如阑尾穿孔的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无化脓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指切口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容量失调:等渗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的变化,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浓度失调: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及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

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他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

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另一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高渗性缺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原发性缺水。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缺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

水和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3.5mmol/l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离子浓度高于5.5mmol/l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以致血液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以致血的二氧化碳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未被检测相互的阴离子的量称阴离子间隙,其主要组成是磷酸、乳酸及其它有机酸,其正常值为10~15mmol/L。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的丢失过多,导致机体血液中HCO3-原发性的减少,称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体内H+的丢失或碱性物质产生过多以及低钾等原因,造成体内HCO3-原发性的增多,称代谢性碱中毒。

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致代谢性碱中毒,这是由于一方面k+由细胞内移出,与Na+,H+的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因此病人发生碱中毒,但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有效循环血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的血量,不包括停滞于毛细血管床以及储存在肝脾等血窦中的血量。

其维持与三个因素有关:充足的血容量、足够的心排血量和适宜的外周血管压力。

休克(Shock);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

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CVP 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

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6~12cmH2O。

休克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

休克抑制期: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 VO2):用带有分光光度血氧计的改良式肺动脉导管,获得血标本进行混合静脉S- VO2,判断体内氧供与氧消耗的比例。

氧供依赖性氧耗:VO2随DO2而相应提高,反映DO2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应提高CO,直至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

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二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而致的休克。

冷休克: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

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血容量和CO减少,病人皮肤湿冷暖休克: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

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正常或增高,有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温暖干燥休克指数: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和轻重。

指数0.5多表示无休克;1.0~1.5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心脏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称心脏指数,正常值为2.5-3.5L/(min*m2)心脏骤停:心脏因急性一过性的原因突然终止搏血而致的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死亡”状态。

输血: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而引起的血浆成分丢失或破坏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血浆增量剂: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技术制成的血浆替代物,如右旋糖酐。

自体输血(◆自身输血):指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节约库存血,又可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分为回收式、预存式、稀释式~新鲜冰冻血浆:是全血采集后6小时内分离并立即置于-20~-30℃保存的血浆冰冻血浆:是新鲜冰冻血浆4℃下融解时,除去冷沉淀成分冻存的上清血浆制品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4℃下融解时不融的沉淀物,因故得名,主要用于血友病甲、先天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应激性溃疡(SU):应激性溃疡是指机体受到诸如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打击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肠粘膜缺血造成胃肠粘膜的损害。

临床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粘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或穿孔。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无少尿或无尿,每日尿量超过800ml。

但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与少尿型相比,其升高幅度低。

其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较少,预后相对为好。

主要由于肾单位损伤的量和程度以及体液动力学变化的不一致所致。

MOD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

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即急性呼吸迫综合征,是一种可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共同特点为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及肺部浸润性病变的X线征。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当炎症加剧时,过多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解放,酶类失常和氧自由基过多,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调,或加以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ARF:acute renal failure,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控制性降压:在安全范围内,应用药物或麻醉技术主动控制病人的血压在一较低水平,以减少手术失血或为手术创造条件,称为控制性降压。

基础麻醉:麻醉前使病人进生产方式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处理。

这种麻醉前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吸入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是指经过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内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复合麻醉:又称平衡麻醉,合并或配合使用不同药物或(和)方法施行麻醉的方法。

局部麻醉(部位麻醉、区域麻醉):指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响应区域痛觉丧失,运动障碍,而病人意识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