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课件朦胧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朦胧诗的出现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诗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二、朦胧诗的定义
朦胧诗,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坛广受争议,影响深远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以一批成长于文革时期的青年诗人为主力军,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来隐示情思,其诗境朦胧、主题多义,显示出较强的探索性。

又被时人称为“新诗潮”。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三、朦胧诗的论争
1.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公刘用文字表达了他的焦虑)
2.1980年,《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该文作者批评新潮诗朦胧、晦涩、难懂,并将这些青年诗人的创作称之为“朦胧体”。

朦胧诗也因此得名。

3.《在新的崛起面前》
谢冕将整理的发言,以《在新的崛起面前》为题发表。

他以“历史见证人”的姿态,和对于“五四”的“自由、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的想像,来吁请“宽容”:“对于这些`古怪`的诗”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急着出来`引导`”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概括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为:
1.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2.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
3.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身的劳动场景
《崛起的诗群》------- 徐敬亚
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

从现代倾向,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从形式到内容把朦胧诗的艺术主张系统化,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

这三篇文章都使用了“崛起”一词,也是为朦胧诗呐喊助威的著名文章,被统称为“三个崛起论”,与朦胧诗一样遭到严厉的批评。

三崛起被看作是有代表性的错误理论认为他们程度不同,并越来越系统的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和路线,比起文学领域中其他的错误理论,更完整,更放肆,因而不能低估,他们给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带来的混乱和损害。

但这种严厉警告在此时已难以产生威慑效果,朦胧诗影响迅速扩大,并确立了他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

论争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四、朦胧诗的特质及意义
•1、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3、“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1)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
(2)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3)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五、朦胧诗的特点:
思想内容方面: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

“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北岛)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艺术特征方面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出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舒婷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条线索----而这在50年代之后一直受到“压抑”。

她的诗或借助外部来映照内心的音影,或捕捉生活现象所引起的情感反应。

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性情感在她诗中的“回归”,以及人们较为熟悉的浪漫派诗歌的艺术方法,这些是她的诗在“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中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舒婷诗作的特点
• 1.写迷惘和觉醒的内心冲突对立情感因素的碰撞、纠缠以及寻求解脱的努力的心理过程。

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篇作品将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唱出了忧伤中的希望和沉重中的信念,充满献身的理想精神。

• 2.追求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生命。

的独立性。

如《致橡树》、《神女峰》• 3.其诗歌语言清新,不落俗套,诗的意象多采用她生活地域的自然景物,多使用修辞性词语,多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

•总体风格:婉约深沉
《致橡树》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

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
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

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
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
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
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
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
内涵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
他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
引用“谌赫”的话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
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

那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体现了他对纯净
的渴望。

•他早期的短诗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意识。

但他很快离开了直接关照社会现实的视点,而是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

顾城诗作的特点
•(1)顾城诗歌善于敏感地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传达出对于生命的体验,如《远和近》、《弧线》。

•(2)他注重意象的营造,常常采用与他的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建构起梦幻般的诗美境界。

•(3)他还习惯于运用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和奇特的象征表达对大自然的美妙感受。

•顾城诗作风格,既不同于舒婷的婉约深沉,也不同于北岛的冷峻凝重,而是浓重的悲凉、痛苦的迷茫。

•《远和近》:这首诗在十年浩劫几年后所做,在文革期间,人与人这件充满了斗争与怀疑,人们每天都惶惶不可终日人际关系被严重扭曲,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常关系与隔阂。

•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一代人》:表达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战胜黑暗的决心。

•黑暗与光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了触目惊心的效果,渗透出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1978年以后,顾城生活在域外的欧美等国。

现实生活和诗的冲突更加尖锐,孩童式的诗意的维持也越发的困难。

他的诗,呈现了为维护其确立的姿态,而变得越来越不自然的特征,悲剧的象征已经显露。

到1993年10月,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他杀害了妻子然后自杀。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好像爱一个女神一样。

但后来很不幸地,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

顾城和英儿,谢烨在一个诗会认识。

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力挺顾城。

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

谢烨对于顾城很骄傲,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等。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后来顾城对英儿说:我们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

这话谢烨也听见了,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肯定给伤透了。

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

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

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他和英儿的感情仅限于精神层面。

他在岛上等着英儿和他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

没有想到,来到他面前的竟然是个物质女孩。

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

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

顾城特别痛苦。

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

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

顾城很感激他们。

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

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

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

顾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

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

所以很不高兴。

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据顾城自己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

顿时心里明亮了。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

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他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谢烨已经受够了顾城,她决定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

本来计划等顾城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

但如果顾城不死,这个计划就被破坏了。

[2]
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

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

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

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

他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北岛诗作的特点
•(1)真实大胆地表达了整整一代人对“文革”的批判和怀疑。

北岛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怀疑与否定的精神,那种毫不妥协的拒绝与超越的批判意识。

•总体风格:冷峻凝重
•(2)北岛的诗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情绪变化层次分明,那种理性的力量与明朗俊逸的情调结合得恰到好处。

《回答》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这是一个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亡的世界。

“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

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

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

《回答》给了我们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逆境有时候可以成为一种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发挥蓄积已久的潜力。

所以,与其抱怨环境的不公,不如满怀希望地畅想未来,让自己发光。

“有希望就会有未来”,这正是对生命最好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