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最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预防犯罪(课件)(共30张PPT)

预防犯罪(课件)(共30张PPT)

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管制
不关押,限制自由,人民和群众监督改造
拘役
1-6个月就近关押
有期徒刑
剥夺一定时期人身自由,监狱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个人所有财产的部分或全部 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
区分几组概念
❶ “罚金”与“罚款”相同吗? ❷ “拘役”与“拘留”相同吗? ❸“刑罚”与“刑法”相同吗?
罚款、拘留------行政处罚------行政违法(一般违法) 罚金、拘役------刑 罚------刑事违法(严重违法/犯罪)
二、加强自我防范
※6.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笔记区
?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
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 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 防患于未然。
课堂小结
刑法------法律名称
刑 规定
结果 犯

刑罚------是对违法刑法的处罚 法


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 即使犯罪也不受刑罚处罚
小艺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犯罪与年龄无关;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 重危害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 行为也不要紧。
冒充女子与同事网恋5年索财20万
诈骗罪
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 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 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 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 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 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 罚金。

预防犯罪 课件(25张幻灯片)

预防犯罪 课件(25张幻灯片)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
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 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
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 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 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 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 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尽到监护责任是家长的责任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谢谢您的聆听
“朋友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加强自我防范 15
刑事 责任 年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 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P55-56
一般 属于 违法
行为
属于
犯罪 行为
王某乘坐杜某驾驶的出租车时,向 杜某索要手机打电话遭到拒绝,王 某对杜某实施殴打致其轻微伤,杜 某逃走,王某趁机将出租车开走。
查找资料并与同学讨论:
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 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是犯罪的最本质 特征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是前二者的必然 后果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 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 属于犯罪行为。
殴打他人, 造成轻微伤 害的
殴打他人而 导致他人重 伤甚至死亡
治安管 违反 理处罚

2024年扫黑除恶PPT课件

2024年扫黑除恶PPT课件

07
结论与展望
总结扫黑除恶的经验与成果
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量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等 措施,确保扫黑除恶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
坚持依法严惩、打早打小、除恶务尽,对黑恶势力犯罪保持高压态 势,有效遏制了黑恶势力的发展蔓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通过加强基层治理、推进网格化管理、加强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等措 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黑恶势力的滋生。
加强法律监督
强化检察机关对涉黑涉恶案件的监督,确保 公正司法。
加强普法宣传
通过普法宣传,提高群众对扫黑除恶工作的 认知度和参与度。
04
扫黑除恶的实践探

公安机关的实践经验
01
02
03
04
线索摸排与核查
通过广泛收集线索,加强信息 研判,及时发现和打击黑恶势
力犯罪。
专案攻坚
针对重大、复杂、疑难的黑恶 势力犯罪案件,组织专案组进
加强执法队伍的作风建设,树 立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形 象。
加强执法队伍的装备建设,提 高执法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 制,实现扫黑除恶工作的持续开
展。
加强扫黑除恶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黑恶势力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扫黑除恶国际合作,共同打 击跨国黑恶势力犯罪。
2024年扫黑除恶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扫黑除恶的历史与现状 • 扫黑除恶的法律法规 • 扫黑除恶的实践探索 • 扫黑除恶的案例分析 • 扫黑除恶的未来发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犯罪PPT教学课件

犯罪PPT教学课件

案情:
2004年11月1日晚10时许, 张某、范某、柴某等人到舞厅蹦迪。 在蹦迪的过程中,范某突然去摸领舞 小姐的腿,舞厅工作人员欲将范某推 出舞池,双方发生冲突。张某、柴某 等人对舞厅服务员进行殴打,张某掏 出匕首对着一服务员猛刺过去,没想 到在张某旁边的柴某正用脚去踹该服 务员,张某的刀正好捅进柴某的腿内。 因伤及动脉,柴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 死亡。
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对服务员的行为应 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误伤同伙的行 为应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行为触犯数 罪名,属于想象竞合,应从一重以过失致 人死亡罪处断。
第二种意见认为,对张某的行为应定为 故意伤害罪(既遂)。
本案中,张某有伤害他人的直接故意, 有持刀捅人的伤害行为,同时造成了他 人被捅伤的直接后果。尽管实际造成的 伤害后果并非是其追求的伤害后果,但 无论是谁被伤害,二者在法律上的价值 都是相同的,即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质。 张某的行为属于行为人预想的结果与实 际结果性质相同但不一致的打击错误。 这种错误是行为过程中的偏差,不影响 行为人的故意心理。因此,张某同样构 成故意伤害罪(既遂)。
不 对社会的危 危害不大 同 害程度不同 情节轻微
危害大 情节轻微
点 应承担法律 行政制裁 责任不同
刑罚处罚
处罚的机关 行政机关 不同
人民法院
联系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红苹果的溃烂给你什么启示?
(三)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1、社会危害性 2、刑事违法性 3、应受刑罚处罚性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犯罪的构成要件 4、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5、什么是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
你是任何看待??? 谈一谈你的观点?.
一、犯罪的构成要件 (一)犯罪及其特征 1、犯罪的概念: 就是危害社会,触犯刑法,

《刑法》完整课件(精品课件).ppt

《刑法》完整课件(精品课件).ppt

刑事 责任
饭中。邓某吃饭后在午睡时毒发身亡。经查, 何某在作案时正好是14岁生日这一天。
年龄 问题:14周岁生日当天投毒杀人的该不该定罪?
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自然 人主

பைடு நூலகம்
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阶段,对于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律 不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刑事责
令其停车。被告人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
途两次急刹车,将贾某摔下。李某见贾某被摔后,
不仅不停车,反而驾车离开现场。贾某被摔成重型
闭合性颅脑损伤,抢救无效而死亡。
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罪过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问题:李某的行为是故意杀人吗?
分析: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李某
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概念
犯罪主体对于他所实施的危 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 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 罪动机等因素。
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精品ppt课件,下载后可编辑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犯 是刑法所
罪 保护的而
客 体
为犯罪行 为所侵害 的社会主
概 义社会关
念 系。
犯罪客体是刑法 所保护的那一部 分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 行为所侵害的社 会关系。
正正 确确 定量 罪刑

202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件

202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件
单位犯罪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 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判处刑罚。
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的区别
主要在于前者是自然人之间的共同犯罪行为,而后者则是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的犯罪行 为。
18
05
2024/2/2
9
犯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故意 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2024/2/2
罪名的概念与分类
罪名是对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可分为类罪名、具体 罪名和选择性罪名。
罪状的概念与分类
罪状是对犯罪行为的详细描述,可分为叙明罪状、简单罪状、引证 罪状和空白罪状。
罪名与罪状的对应关系
罪名与罪状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罪名对应一个罪状。
21
刑法分则的法定刑与量刑情节
刑法分则概述
2024/2/2
19
刑法分则的体系结构
2024/2/2
总则与分则的关系
01
总则指导分则,分则是总则的具体化。
犯罪构成与犯罪行为的分类
02
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和犯罪行为特征进行分类。
罪名与罪状的对应关系
03
罪名是对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罪状是对犯罪行为
的详细描述。
20
刑法分则的罪名与罪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PPT课 件

2024年度《刑法》完整ppt课件

2024年度《刑法》完整ppt课件

2024/3/23
徇私枉法、民事枉法 裁判、执行判决裁定 失职与滥用职权罪
24
05
刑法分则的适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2024/3/23
25
量刑情节与量刑方法
量刑情节
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法定情节如自首、立功、累犯等,酌定情节如犯罪动机、手段、社会危害性等。
附则
规定刑法的生效时间、解释权等。
5
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 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 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 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 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
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 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 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 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 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犯 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20分类
犯罪既遂
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 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 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
部构成要件。
2024/3/23
犯罪预备
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 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犯罪未遂
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 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
态。
10
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 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 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2024年度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2024年度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20
犯罪心理学在审判工作中的应用
评估被告人心理状况
个性化量刑建议
通过心理评估,了解被告人的心理特 征、情绪状态等,为法庭审判提供辅 助依据。
根据被告人的心理特点和犯罪行为性 质,提出个性化的量刑建议,实现刑 罚的公正和合理。
判断证人证言可信度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
2024/3/24
21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2024/3/24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犯罪心理矫治的效果评估
再犯率
通过统计犯罪者矫治后的再犯率,评估矫治 效果的好坏。
心理状况改善程度
采用心理测评工具,对犯罪者矫治前后的心 理状况进行比较,观察其改善程度。
社会适应性提高程度
观察犯罪者矫治后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评 估其社会适应性的提高程度。
2024/3/24
矫治满意度
了解犯罪者对矫治过程和效果的满意度,作 为评估的参考依据。
家庭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培养孩子 健康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社会环境
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减少社会不公和贫富 差距,降低犯罪诱因。
2024/24
学校教育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 生的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
法律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形成威慑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 共同点
一般违法
犯罪
不 对社会的危 同 害程度不同 点 应承担法律
责任不同
处罚的机关 不同
联系
关系
一般违法
犯罪
共同点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不 对社会的危 同 害程度不同
点 应承担法律 责任不同
处罚的机关 不同
联系
关系
一般违法
犯罪
共同点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犯罪过失分为自信过失和疏忽 大意的过失
一、案情 案例1:
? 被告人胡某,农民。
? 胡某与本村魏某通奸,达到不可分离的热恋程度。 两人预谋毒害胡某的妻子李某,然后结为夫妻。某 日中午,胡某从地里回家,见李某在院子里摘豆角, 厨房里煮着米饭,认为毒死李某的机会已到,急忙 从里屋拿出“ 1605”农药瓶,往饭锅里倒了十来滴, 然后往院外走,告诉李某他出去办事,饭做好后先 吃别等他。李煮好饭后,正在炒菜,这时胡某的儿 子(8岁)从外边玩耍回来,嚷着肚子饿,李某便先 给儿子盛了一碗饭,儿子吃了几口,便喊肚子疼, 一会儿便死了。
? 犯罪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态度。 ? 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态度。
?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 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 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 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P180 案例)-----
第五课 刑法 第一节 犯罪
一、犯罪的构成要件
【目标】
? 1、犯罪的概念 ? 2、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 3、犯罪的构成要件 ? 4、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 5、什么是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失、直接故意和
间接故意
出示自学思考题(一)
阅读P172页第二节小字,想一想:李 某的行为具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性?这里的“严重”该如何界定? (提示:看这种行为有没有触犯 )
你是任何看待??? 谈一谈你的观点?.
一、犯罪的构成要件
?
?(一)犯罪及其特征
?1、犯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念:
?就是危害社会,触犯刑法,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
?
? 第二,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 第三,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 第四,犯罪主观方面:它是指犯罪主 体对自己所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 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动 机和目的等因素。
? 从主观方面看犯罪分为 :犯罪的
故意和犯罪的过失
? 犯罪的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 发生的心理态度。
? 如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这就是一种故意犯罪行为。故意犯罪可分为直接故意 和间接故意两种。(P179案例)
? 1、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 2、犯罪是违犯刑法的行为。 ? 3、犯罪是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 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任何一种犯罪行为都必须 同时具备 这三个基特征
当回小法官
? 1、杀人、放火、投毒。 ? 2、隐匿、毁弃或者非法拆开他人信件,侵犯
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 ? 3、出于开玩笑将朋友的一封家信拆开。 ? 4、趁课间休息偷同学文具盒里的十元钱。 ? 5、在校园内抢动、敲诈同学的钱财。 ? 6、打架斗殴致成轻伤。
案情:
? 2004年11月1日晚10时许, 张某、范某、柴某等人到舞厅蹦迪。 在蹦迪的过程中,范某突然去摸领舞 小姐的腿,舞厅工作人员欲将范某推 出舞池,双方发生冲突。张某、柴某 等人对舞厅服务员进行殴打,张某掏 出匕首对着一服务员猛刺过去,没想 到在张某旁边的柴某正用脚去踹该服 务员,张某的刀正好捅进柴某的腿内。 因伤及动脉,柴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 死亡。
2、犯罪构成的要素:
? 主要包括四个要素 ? 第一,犯罪客体:它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
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 第二,犯罪客观方面:它是指刑法规定的
犯罪行为所必需具备的各种外在表现或客 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以及行 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P177案例)
? 第三,犯罪主体:它是指实施犯罪行 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 位。
山东青年捡到一张医 保卡后在取款机上疯
狂取款60万
思考:如果捡了 60万元现金不返 还别人属于什么 违法行为?
不当得利是违反民 法的行为
(二)犯罪的构成要件
? 1、犯罪构成的概念:
? 为了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 提供法律标准,我国刑法规定了犯 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客观和主观要 件的总和即犯罪构成。
意见:
?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对服务员的行为应 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误伤同伙的行 为应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行为触犯数 罪名,属于想象竞合,应从一重以过失致 人死亡罪处断。
第二种意见认为,对张某的行为应定为 故意伤害罪(既遂)。
?本案中,张某有伤害他人的直接故意, 有持刀捅人的伤害行为,同时造成了他 人被捅伤的直接后果。尽管实际造成的 伤害后果并非是其追求的伤害后果,但 无论是谁被伤害,二者在法律上的价值 都是相同的,即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质。 张某的行为属于行为人预想的结果与实 际结果性质相同但不一致的打击错误。 这种错误是行为过程中的偏差,不影响 行为人的故意心理。因此,张某同样构 成故意伤害罪(既遂)。
问题
? 上述案例中,被告人是否应当对被害 人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被告人的主观 心理态度是故意、过失?为什么?
三、研讨
? 上述案例是典型的故意杀人案 .
? 案例中的被告人胡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致其妻 死亡,并且希望其妻死亡,因而其投毒杀妻的行 为系出于故意;胡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致其 孩子死亡,但是容认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因而 其投毒杀子的行为同样是出于故意
不 对社会的危 危害不大 同 害程度不同 情节轻微
危害大 情节轻微
点 应承担法律 行政制裁 责任不同
刑罚处罚
处罚的机关 行政机关 不同
人民法院
联系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