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5.3 认识方程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
认识方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掌握方程的意义,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于联系。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能从具体情景中找到等量关系,并能用方程表示。
3、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方程在数学史上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热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认识方程的特点,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引起求知欲望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数学问题,(板书:方程)你听说过方程吗?关于它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孩子们这么多的问题一起来认识方程吧。
(补全板书:认识方程)二、什么是方程?探究方程本质。
1、写等式出示天平师:认识吗?师:之前,我们在学习什么内容的时候用到过它?生;等式(师板书:等式)师:会写等式吗?写几个试试。
在写等式的时候,鼓励同学们可以写一些特别的,或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在学习等式的时候学生已经很频繁地见到过含有字母或是含有图形的等式了,所以他们是能写出含有字母或是符号的等式,只是那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字母和图形背后究竟代表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像这样的等式其实就是方程。
)请几个学生将自己的等式写到黑板上去师:大家仔细看看,黑板上的是否都是等式呢?你怎么看出来的?(此问题是想让学生回顾什么是等式,同时也确认黑板上那些含有字母或图形的也同样是等式)2、探索字母和图形等背后真正的意义,从而归纳什么是方程通过分类把等式分成了普通等式和“特殊”的等式,并请学生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师:这是同学们从外形上看出的不同,那这些字母和图形究竟代表着什么?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请第一个等式的作者说说,如果给你一个天平,你的等式会在天平上怎样呈现?生1:比如天平一端放了3个苹果,另一端放了一个30克的砝码和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候天平平衡了。
师:那你的X代表的是什么?生:一个苹果的质量,师:那这个苹果的质量是已知的吗?生:未知的师:所以x在这里其实代表的是什么数?生:未知数师:如果苹果变成香蕉?变成桃子?X变成Y变成Z?生:依然是未知数,师:其实不管怎么变,脱掉它们华丽的外衣,它就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孩子们咱们研究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辨识方程,并能够用方程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对方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的辨识3. 方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辨识。
2. 教学难点: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鞭等。
2. 教学资料:教科书、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方程的概念(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方程的组成:未知数、已知数、运算符号。
(3)方程的特点:等号两边相等。
3. 方程的辨识(1)辨识方程:通过观察等式两边是否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方程。
(2)辨识方程的例子:讲解并举例说明如何辨识方程。
4. 方程的应用(1)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未知数。
(2)应用实例:讲解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方程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重要性。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并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的辨识3. 方程的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
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辨识方程,并能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教学目标•认识方程的概念•能够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通过方程求解未知数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能够通过方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方程求解未知数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小学学过哪些与线性方程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2. 认识方程教师给出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有字母或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让学生思考等号两边的字母或数是否相等。
3. 一元一次方程教师使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可以先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比如ax+b=0,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然后,让学生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了解未知数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很多,逐一讲解:•移项法:将含有未知量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使得未知量单独在一边,即可求解。
•相加相减法:通过将两个等式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量,得出另一个未知量的解。
•系数法:通过系数的乘、除、加、减等基本运算,得出未知量的解。
4. 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列举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未知数。
5. 总结本课主要通过具体的例子介绍了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了解了未知数的概念和解法,这对学习数学及学习未来化学、物理等科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后习题。
其中,注意体会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方程求解未知数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再以实际问题为例进行练习。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2.掌握方程的基本形式;3.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4.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式;2.教学难点: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与展示(10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介绍方程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米诺骨牌”的例子,向学生展示方程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与演示(30分钟)1.方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并可以结合实例表示方程的基本形式2.解方程的方法:相加减法法;代入法;消元法。
3.根据实例,进行演示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理解。
3. 练习与巩固(60分钟)1.PPT提供方程练习题,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2.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3.在时间内,对于做错题的学生进行讲解和纠正,强化对于题目的理解。
4. 课堂讨论(20分钟)1.教师对学生共同完成的题目进行讲解;2.总结方程的定义及基本的解法;3.学生进行答疑,确认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通过PPT提供方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巩固,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1.方程的定义;2.解方程的方法;3.练习题目。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PPT讲解、实例演示等,灵活地使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练习和巩固,班级大多数学生增强了其对于方程的基本理解。
当然,存在部分学生(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方程的解法,教师会采取更多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同时,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会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题目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效果提升到最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3. 方程的解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难点:方程的解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方程的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 演示法:演示方程的解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的重量关系?2. 讲解方程的概念(1)教师讲解方程的概念: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举例说明:如3 5 = 8,这是一个等式,但不是方程;而3x 5 = 14,这是一个方程。
3. 讲解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1)等式: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联系:方程是等式的一种特殊形式,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通过解方程得到具体的数值。
4. 演示方程的解法(1)教师演示解方程的方法:将方程两边的已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未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边,然后求解未知数。
(2)举例演示:解方程3x 5 = 14。
5. 练习题(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若是,请解出未知数。
① 4 7 = 11② 3x - 2 = 7③ 5y 8 = 2y - 3(2)小明有10元钱,买了一些铅笔和橡皮,铅笔每支3元,橡皮每块2元,共花费9元。
问小明买了多少支铅笔和多少块橡皮?6. 小组讨论(1)讨论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程的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方程的解法。
8. 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并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并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解方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天平,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并提出问题:“天平的平衡状态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天平的平衡状态可以用等号表示,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等式,如:2 3 = 5,5 - 2 = 3等,并提问:“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等式都是用等号连接的两个表达式,且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3)教师引出方程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2x 3 = 7,x - 2 = 4等。
(4)学生尝试找出一些方程,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3. 解方程(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2x 3 = 7,并提出问题:“如何求解这个方程?”(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指导,并总结解方程的方法。
(3)教师出示一些方程,如:3x - 5 = 2,4x 6 = 10等,学生尝试求解。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方程,学生独立求解。
(2)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什么是方程?如何求解方程?”(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方程是用等号连接的两个表达式,求解方程的方法是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
6.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3 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道方程的概念和本质。
2.掌握用数学语言表达方程的方法。
3.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方程的概念、表达方式以及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数学知识,比如什么是算式、方程、未知数等等,以此为基础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概念讲解通过课本P70的图示和文字,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方程,以及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被称作方程。
3. 表达方式通过课本P71的例题,向学生解释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方程。
4. 解决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课本P72的例题,向学生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重点讲解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方程的方法。
5. 练习通过课本P73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和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6. 提出问题通过课本P74的问题,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提出疑问和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四、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并不十分理解。
2.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不够熟练。
3.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场景不够了解。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措施:1.对方程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讲解,并通过真实的例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2.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了逐步讲解,重点强调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能够掌握解题方法。
3.通过题目的选择和布置,让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的了解。
通过这些措施,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他们对方程的理解和解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认识方程︳西师大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新课标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第三节“认识方程”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方程的定义,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能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等式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区别,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例如:“小明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如果苹果的数量是香蕉的两倍,那么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2. 概念讲解:介绍方程的定义,解释等式的概念,强调方程和等式的区别。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如何解方程,例如:“2x +3 = 7”,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方程练习题,巩固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长方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可以设计如下:方程的概念等式方程的解法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通过应用拓展,让学生能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但部分学生对方程的理解还有待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巩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辨识方程,知道方程与等式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与等式的区别3. 方程的辨识4. 方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的辨识。
2. 教学难点: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式表示两个量相等,那么方程又是什么呢?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 讲授新课(1)方程的概念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
例如:2x 3 = 7,这里的2x 3和7是两个相等的量。
(2)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是等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含未知数。
等式则可以是具体的数值相等,也可以是表达式相等。
(3)方程的辨识方程的辨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方程中必须含有未知数;② 方程中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③ 方程两边用等号连接。
(4)方程的应用方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华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x元,总共花费了7元,我们可以列出方程3x = 7,然后求解x的值。
3. 练习巩固让学生做一些辨识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区别以及方程的辨识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1. 教材课后练习题2. 家长签字确认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与等式的区别3. 方程的辨识4. 方程的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方程。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方程的辨识”。
方程的辨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方程。
以下对“方程的辨识”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方程的辨识要点1. 方程中必须含有未知数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其中一个量通常用未知数表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认识方程【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请看大屏幕,它是谁?(天平)谁来告诉老师,天平在日常生活中是干什么用的?(称物体的质量)这节课我们就用天平来做演示,学习新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二、温故而知新,复习引入1.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什么是等式?A(1)4030=70(2)X8=12(3)αβ=αβ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2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 a: 天平平衡,指针指向正中间的刻度,说明两边物体质量相等。
b:天平失去平衡,天平左(右)边下沉,右(左)边上翘,指针向下沉那边倾斜,说明左(右)边的质量比右(左)边的质量大怎么样了?(平衡)三,教学新知:1课件出示第四幅图:学习例1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两边物体一样重)两边物体一样重,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把这时候的现象表示出来?(5050=100)(板书)谁来给这个式子取个名字?(等式)这个名字很好听(板书等式)2.课件出示第五幅图:学习例2:根据天平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写出式子。
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50千克的物体,右盘上放了100g重的砝码,不平衡。
这时候的天平怎么样了?(不平衡)那边轻,那边重呢?(左重右轻)这种现象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50>100)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不是)好,左边重,右边轻,老师想到了在右边加一个重50千克的物体,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们猜到了吗?(一样重)有这种肯能。
很好。
那你们会不会用不同的式子把后面这三种可能性表示出来呢?第二种:50=150,第三种50<2021 第四种2=2021好的,很好,这四种不同的情况都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识别方程。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方程的意义。
2. 识别方程。
3.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2.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都含有未知数。
3.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探究方程的意义(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方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这些方程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是相等的。
3. 教师总结:“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等式。
”4.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识别方程(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
2. 学生判断后,教师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方程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判断方程的方法是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以及是否含有未知数。
”四、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2. 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运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总结出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3. 教师总结:“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程的意义、识别方程的方法以及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教学背景数学是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而方程是将代数式等式化的一种符号表示方法。
方程在数学以及其它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这个教学设计针对五年级下册的数学课程中的方程认识环节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
2.掌握方程的一般形式。
3.学会实例演练,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师以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
3.教师通过讲述、演示、实践等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达到实践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2.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课堂故事的形式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步骤二:认识方程•按照递进的顺序向学生阐述什么是方程,以及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解释等式和方程的区别,并举出相关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之处。
步骤三:学习方程的解法•通过课本中给出的具体实例来学习如何使用方程解决问题。
•通过讲解解法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加深理解。
步骤四: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老师的带领和具体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方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题或者任务,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方程的解法。
步骤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深化知识的理解。
教学评判评价方式1.日常观察法2.课堂练习评价标准1.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2.学生给出实例的解法是否正确。
3.学生能否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方程进行解决。
参考资料1.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数学方程教学策略,第三版》(胡丹蓉等,人民邮电出版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简单应用,能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方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方程。
(2)掌握方程的简单应用,能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方程中未知数的作用,能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方程的解法,能正确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教学用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天平,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提出问题:“天平的左右两边为什么会平衡?”(2)学生回答:“因为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3)教师总结:“是的,天平的平衡状态告诉我们,左右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程,就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2. 探究方程的意义(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方程:2x 3 = 7,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式子,提出问题:“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这个式子中有未知数x,并且左右两边相等。
”(3)教师总结:“是的,这个式子就是一个方程。
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在这个方程中,未知数x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3. 掌握方程的简单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5元钱,买了一个苹果后还剩下2元钱,请问苹果多少钱一个?”(2)学生列出方程:5 - x = 2,求解得到x = 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认识方程︳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认识方程。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介绍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将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和解方程的方法。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将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电子幻灯片和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方程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问它在行驶了2小时后的位置是多少?我会让学生们思考一下,然后给出答案。
3. 练习:在讲解完方程的解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解答,以便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方程来解决。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方程的定义和解方程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1:已知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它在行驶了2小时后的位置是多少?答案:120公里作业题2:已知一个人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他在行驶了3小时后的位置是多少?答案:15公里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引入环节的实际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
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的问题,因为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能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方程的概念。
在练习环节,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解答。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应该能够覆盖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并且难度要适中,既能够挑战学生们的思维,又不会过于困难让他们感到挫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的定义,学习数学中方程的符号和解的概念。
2.学习利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方程的定义和符号;2.如何利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联系实际问题,应用方程求解。
教学内容一、方程的概念和符号1.方程的定义: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例如:8x - 6 = 10。
2.方程的符号:我们用字母(如x,y,z等)表示未知数。
二、解方程1.方程的解: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8x - 6 = 10,那么x=2就是方程的解。
2.方程的解法:利用逆运算、移项等方法来求解方程。
三、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方程,例如:小张的年龄比小李大5岁,且小张的年龄是小李年龄的2倍,求小张和小李两个人的年龄。
2.利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如:假如小明今年8岁,过几年他的年龄是多少岁?2.教学过程:通过实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和符号。
3.课后作业:完成书本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鉴定1.教学成果: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和符号,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思考题小玲比小张多10岁,两年前她的年龄是小张的两倍,那么现在她的年龄是多少岁?请利用方程进行求解。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概念和符号及其相关运算,能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五方程第3课时认识方程教案
第 3 课时认识方程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
教师:课件,投影仪。
学生:草稿本。
一、故事导入1.故事引入。
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片段。
(1)提问:曹操要称出大象的重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出:大象的重量等于船上石头的重量,但大象不能分开称,而石头却可以分多次称,所以曹冲用称石头的办法,就可以得出大象的重量。
(2)如果曹冲称得石头的重量是2吨,而大象的重量我们用x表示,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大象与石头之间的重量关系吗?学生很容易得出:x=2或2=x(3)追问:同学们写出的式子里有什么?它表示什么含义?引导学生回答出:式子里有x,表示大象的重量是未知的;式子里有等号,表示大象的重量与x相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写的等式里,含有一个未知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板书课题:认识方程。
二、互动新授(一)教学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例1情境图)1.提出要求:同学们请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回答出:叔叔买的电视机重15kg,担子另一头的大米重20kg。
2.提问:你们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写出等式吗?(1)学生分析情境图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写出等式。
(2)小组交流,各自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写出的等式。
(3)反馈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等式:电扇重+15=2020-15=电扇重20-电扇重=153.追问:如果电扇重x千克,你们还能写出等式吗?试一试。
(1)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写等式。
(2)举手汇报自己写出的等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x+15=2020-15=x20-x=15质疑:上节课我们也学过等式,如:17=55-38,刚才写的等式与“17=55-38”这样的等式有什么区别?学生观察写出的等式,寻找各个等式的区别之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
2. 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
2.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 解方程的方法:加减法、乘除法、移项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2. 讲解方程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能够识别方程。
3. 讲解方程的解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方程的解,理解解方程的意义。
4. 讲解解方程的方法(1)加减法: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使方程简化。
(2)乘除法: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使方程简化。
(3)移项法:将方程一边的项移到另一边,改变符号,使方程简化。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2)让学生解方程,体会解方程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
6.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四、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2. 解方程题:解方程,并写出解题过程。
3. 应用题: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等式是否是方程。
2. 培养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的解法3.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等式是否是方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
2. 演示法:通过示例演示方程的解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4.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个苹果,花了9元,每个苹果多少钱?学生回答:每个苹果3元。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表示这个问题,即3x=9,这里的3x=9就是一个方程。
2. 讲解方程的概念。
方程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未知数,通过求解未知数,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3. 演示方程的解法。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解方程。
示例1:2x 3=9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移项和化简,求解未知数x。
示例2:5x-2=3x 7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移项和化简,求解未知数x。
4. 练习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1: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是方程。
2 3=54x-6=8练习题2:解下列方程。
3x 4=105x-2=3x 45.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程。
实际问题:小华买了4本书,花了16元,每本书多少钱?学生分组讨论,求解方程。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一)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一)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是什么,能够描述问题;2.掌握等式的基本概念;3.能够用单变量方程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4.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方程和等式的基本概念;2.掌握用单变量方程解决加减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方程。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认识方程和等式的基本概念课堂活动1:引入通过一个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描述问题的方式,从而引出方程和等式的概念。
例如:“小明今天跑了10圈,小红跑了5圈,小红想知道自己要跑多少圈才能跑赢小明,请问小红应该怎么做?”课堂活动2:合作探究1.教师让学生两两配对讨论方程和等式的概念,探索等式的特征,如何表示等式、不等式;2.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出方程和等式的概念。
2. 掌握用单变量方程解决加减问题的方法课堂活动1:引入举例一个简单的加减问题,引出用单变量方程解决加减问题的思路。
例如:“一些苹果和梨加起来总共12个,其中苹果比梨多4个,请问苹果和梨各有几个?”课堂活动2:练习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让学生用单变量方程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中总结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2.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包上表示视力的数据,根据视力的变化求出每个年龄段的人数等。
五、教学效果评估1.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和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思维质量和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2.在课后布置练习题,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方程和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深入了解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单变量方程解决加减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对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能够有所了解。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练习时仔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背后的本质意义,发挥创造性思维,做到灵活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5.3《认识方程》教案7西师大版
认识方程方程的意义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用自制的天平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不必用精密的天平来演示,因为仪器小,学生不易看清,也不容易取得平衡,反而浪费时间。
)有些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天平,应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办法,并说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物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保持平衡,以及天平平衡时指针应该在什么地方等。
然后可按一下步骤演示。
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使水色鲜艳些),这时天平出现倾斜.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仍然是杯子和水重。
教师提议,设水重x克,那么杯子和水比200克还重,可以用式子表示:100+x〉200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请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请问: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了?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教师提议,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给它起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由此引出“方程"。
接着,请每个同学都试着写出一个方程,再打开课本看看插图中的小朋友们写了哪些方程。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2)“做一做”的判断练习,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打“√"或“x”。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是方程"或“不是方程”的理由。
(3)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
学生如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可让他们自己去查参考书或上网搜索。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5.3 认识方程◆教学内容教材第81-82页“认识方程和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三的相关内容。
◆教材提示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1.在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2.认识方程的特征。
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对应是三点:知识点一: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知识点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知识点三:认识什么是方程。
在方程形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式,启发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这种等量关系,最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各个量组成等量关系式,从而轻松地完成方程的形式的教学。
在建立方程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各个量的意义,分析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稿纸、笔。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创设情境。
(1)出示一个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天平的工作原理。
(2)在天平的左边放2个小苹果,右边放一个大梨子。
使天平平衡。
提问:这里天平平衡了,说明了什么?(两边的物体重量相等)追问: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
板书:2个苹果的重量=一个梨子的重量。
再问:如果用χ表示一个苹果的重量,两个苹果的重量就用什么表示?如果梨子的重量为300克,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2χ=300(3)同学们写出的式子里有什么?它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回答:式子里的χ表示一个苹果的重量,2χ表示两个苹果的重量;而两个苹果的重量与一个梨子的重量相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写的等式里,含有一个未知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板书课题:方程设计意图:用操作天平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到等量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形成等量关系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渗透了等式和未知数两个概念,为方程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一天,叔叔到城里买了电视机、电风扇等电器,他买完了电器,高高兴兴地挑着往家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叔叔买的电器吧!提问:同学们请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叔叔买的电视机重15千克,担子另一头的大米重20千克)(2)你们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写出等式吗?①学生分析情境图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写出等式。
②小组交流。
各自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写出的等式。
③反馈汇报:板书:电扇重+15=20 20-15=电扇重 20-电扇重=15(3)如果电扇重χ千克,你们还能写出等式吗?试一试。
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写等式。
②举手汇报自己写出的等式。
板书:χ+15=20 20-15=χ 20-χ=15(4)质疑:想一想刚才写的等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等式有什么区别?①学生观察写出的等式,寻找这些等式的特点,寻找等式的区别之处。
②指名汇报:今天学习的等式中含有未知数χ,而以前的等式没有未知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找出数量关系得到等量关系,并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后面的方程的定义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例2(1)课件出示教材81页情境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
(2)6万元可以买多少张?列出算式:6÷1.2=5(张)(3)提问:你是根据要么等量关系写出这个算式的?学生回答:因为“单价×数量=总价”,所以“总价÷单价=数量”。
追问:如果用y表示买的张数,1张1.2万元,y张是多少元?你能再写出等式吗?汇报:y张是1.2y元,因为是用6万元买了y张,所以可以写出等式为1.2y=6。
3.揭示方程的定义(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像χ+15=20 、1.2y=6……这样的等式,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说一说,在方程“1.2y=6”中,哪些是已知数?哪些是未知数?(3)小结:在列方程的时候,已知数要列入方程中,未知数也要列入方程中,即未知数与已知数一样参与列式。
4.尝试练习(1)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方程,你们能写出哪些不同的方程?请独自写一写。
(2)学生独立写方程,教师巡视。
(3)指名全班汇报。
对学生汇报中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犯同样错误。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写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过程中,感知方程的特征,逐步理解方程概念的本质,揭示方程的定义。
(三)巩固新知:1.完成82页“课堂活动”第1题。
(1)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每幅图中小动物的话,分析它们说得对不对。
(2)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后,和同伴交流,说清楚各自的想法。
(3)指名全班汇报。
2. 完成82页“课堂活动”第2题。
(1)请同学们审清每句话,分析各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
(2)学生寻找数量关系,并与同伴交流数量关系。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4)指名全班汇报,学生汇报预测:3.完成82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先分析每一个等式,找出方程,再连线。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习题;1.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的括号里画“○”,不是方程的式子后面的括号里画“△”。
8+3x( ) 9+x>20( ) 8+3=11( ) 10x=0( ) 2.看图列方程。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
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约32吨,森林公园有x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约7936吨。
等量关系式:列方程:长方形的长是12米,宽是x米,周长是38米。
等量关系式:列方程:答案:1.△△△○ 2.3x=39 4x+4.8=123.32x=7936 (12+x)×2=38(五)课堂小结你这节课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小结:1.认识了方程,知道了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要看它是不是等式,二要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学生通过总结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复习巩固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1.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2、3题。
2.列方程。
(1)x的3倍减去5等于13。
(2)比x小36的数是70。
(3)20加上x的4倍的和等于30。
(4)x的30.2倍是1.51。
3.看图列方程。
妈妈用去x元。
方程答案:2.3x-5=13 x-36=70 20+4x=30 30.2x=1.513. X+12.5=5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方程的认知课,而对本节抽象的方程知识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充分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首先设置了用天平的工作原理,体会相等的关系,从而引出等量的关系,再通过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初步感知方程;然后又通过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再次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二、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辨析关系,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要求学生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含未知数的等式相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感知方程的特点,形成方程的概念。
三、对方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表面趋向本质的渐进过程。
所以在学生了解方程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尝试练习、课堂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感知方程是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是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是等量关系。
◆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1.故事引入。
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片断(1)提问:曹操要称出大象的重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引导学生思考:大象的重量等于船上石头的重量,但大象不能分开称,而石头去可以分多次称,所以曹冲用称石头的办法,就可以得出大象的重量。
(2)如果曹冲称得石头的重量是2吨,而大象的重量我们用χ表示,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大象与石头之间的重量关系吗?学生得出:χ=3或3=χ(3)追问:同学们写出的式子里有什么?它表示什么含义?回答:式子里有χ,表示大象的重量不知道;式子里有等号,表示大象的重量与χ相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写的等式里,含有一个未知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板书课题:方程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故事情节中渗透了等式和未知数两个概念,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二)数学资源1、根据下面两个式子,求A、B。
A+A+A+B+B=17 A+A+B+B+B=18A=()B=()2、有8个鱼缸中放着数量相同的鱼,如果从每个鱼缸中取出5条来,则8个鱼缸中所剩下的鱼的总数正好等于原来3个鱼缸中鱼的总数。
原来每个鱼缸有()条。
答案:1.A=3 B=4 点拔:把两式相加得:5A+5B=5(A+B)=35,所以A+B=7,这里把A+B=7代入1式,得2(A+B)+A=17,解出A=3,再把A=3代入1式,得出B=4。
2.设原来每个鱼缸有X条。
8(X-5)=3X 解得:X=8。
(三)说课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方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初中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
因此,“认识方程”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情分析认识方程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知识。
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经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
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算术的方法,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式,一步步引入到代数式,最后形成方程。
(3)教学目标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