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资本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3)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4)二、《资本论》的财富观概述 (5)2.1 财富的本质和分类 (6)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7)2.3 剩余价值理论 (8)三、《资本论》中的财富观分析 (10)3.1 财富的生产过程 (11)3.2 财富的分配过程 (12)3.3 财富的价值形成过程 (14)四、《资本论》的财富观对现实的启示 (15)4.1 财富观念的更新 (16)4.2 财富分配制度的改革 (17)4.3 财富价值的实现途径 (18)五、结论 (20)5.1 《资本论》财富观的理论贡献 (21)5.2 《资本论》财富观的现实意义 (22)5.3 《资本论》财富观的未来发展展望 (24)一、内容描述财富的本质:《资本论》财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来源于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财富的创造: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从而创造了财富。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对劳动者的剥削,实现了财富的增值。
这种剥削表现为剩余价值的抽取,即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其创造的价值。
财富的分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分配是不公平的,因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生产过程,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大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财富的消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消费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
在这种消费观念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品,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消费观念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通过对《资本论》中财富观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剥削现象等。
资本论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理解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内涵,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资本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践目的1. 深入理解《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包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商品生产等概念。
2. 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资本运作的特点和规律。
3. 探讨资本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调研我们选取了我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对当地的企业、工业园区、金融市场等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作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
2. 案例分析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分析其资本运作策略、竞争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同时,对比分析国内外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的异同。
3. 理论研讨组织了一次理论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共同探讨资本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与会人员就以下议题展开讨论:(1)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我国资本运作的特点和规律;(3)资本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实践结果1. 深入理解《资本论》的基本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我们对《资本论》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
2. 我国资本运作的特点和规律我国资本运作呈现出以下特点:(1)资本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创新活跃;(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渐完善;(3)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3. 资本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有力调控;(2)加强资本监管,防范金融风险;(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4)关注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学习《资本论》对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
资本主义是当前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制度,它的经济规律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而《资本论》则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从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到资本积累和危机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只有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改善社会生活。
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分析,涉及到劳动分工、商品交换、生产关系、市场竞争、经济危机等诸多方面。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我们面临着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等诸多困扰,而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路径。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合理和矛盾,而这些不合理和矛盾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对抗性矛盾,指出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路径。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和途径,为促进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主义的胜利和工薪阶层的解放,不论怎样,都要取决于工人阶级参与到自己历史命运中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变革的方向,为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和工薪阶层的解放提供理论支持。
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增强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现实启示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现实启示日期:•引言•传播历程•现实启示•挑战与问题•对策与建议目录CONTENTS01引言介绍《资本论》及其作者马克思,阐述《资本论》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和影响。
背景说明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目的背景与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梳理和分析《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自20世纪初至今,重点关注《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主要事件、代表人物和思想演变。
研究方法与范围范围研究方法02传播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论》被介绍到中国,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传入中国初步研究有限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对《资本论》进行初步研究,形成了一批早期研究成果。
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限制,早期传播主要在学术界和少数进步人士中产生影响。
030201早期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03指导实践《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01全面推广新中国成立后,《资本论》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领域的必修课程。
02系统研究中国学者对《资本论》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批有深度的学术成果。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
深入研究在坚持《资本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理论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指导新时代深化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至今)03现实启示深化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解,认清其剥削本质和历史局限性。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资本论》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资本论对当代经济的启示读后感
资本论对当代经济的启示读后感《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所著,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巨著对当代经济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资本论》对当代经济的启示。
首先,《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本质。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资本家通过私有制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社会财富不公平分配和阶级固化。
这对于我们认清当代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警示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不平等,应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社会公正和持续发展。
其次,《资本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性和无限扩张趋势。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地存在着危机和矛盾,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无限制的追求利润和市场扩张会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这对当代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我们必须警惕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增长模式,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调控,预防和化解经济危机的风险。
最后,《资本论》强调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力量。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的主力军,在阅读《资本论》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当代经济中,无产阶级的参与和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积极培养无产阶级的意识,提高其组织能力和自主权利,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民主价值而共同奋斗。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当代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既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效率提升,又存在着深刻的问题和矛盾。
我们需要从《资本论》中汲取启示,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价值观的经济制度和模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和人民共享的经济社会体系。
读完《资本论》后,我深刻认识到了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发展繁荣而努力的信念。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启示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启示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巅峰之作,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价值。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内在机制,理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并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启示,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学习《资本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资本论》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榨。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进而思考如何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经济秩序。
我们需要重视工人阶级的权益保护,推动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实现劳动价值的公平分配。
三、分析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做出了深刻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和价值的生成方式。
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更加理解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商品经济的弊端和问题,避免盲目追求物质消费而忽视人的需求和社会价值。
四、思考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借鉴。
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通过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得到最大发展,消除剥削和不平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与市场经济原则相结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剥削和压榨工人为基础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压迫,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撑他的观点,使得读者不得不对资本主义的黑暗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商品是价值的载体,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成为了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
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认为,只有通过
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世界。
这一理论激励了无数的革命者和社会主义者,成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指南。
在读完《资本论》后,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深切地感受
到了马克思的思想的力量和深刻。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使得我们对社会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展望。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想改变社会,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改变社会,实现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
读资本论的几点启示
有没有穷人的经济学?有没有关注穷人的命运,为穷人服务,帮助穷人走出困境、奔向小康、步入富裕的和谐康庄大道的经济学?有!那就是作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论》。
正当经济学界苦思寻觅,一个个无功而返之际,我们拂去落加在《资本论》上种种非难与误读的理论尘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阳光如此夺目,它必将照耀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坦途。
是的,经济学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穷人?我们能指望在中国大地大红大紫的主流经济学吗?全盘私有化,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国有企业破产与大型国有企业MBO,土地私有化,如此等等,精英们的这些主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举措已经给中国经济,已经给中国的贫富差距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几乎是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每一个劳苦大众都切身感受到了的。
如果有人说,正是这些令人质疑的理论与举措在制造穷人,我想也绝非空穴来风。
虽然直接说西方主流经济学就是富人的经济学尚缺乏科学论证,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决不是为穷人服务的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以及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主流经济学,从来都是注重经济现象分析,回避经济关系的研究,从来都是站在资本的立场上来看待改革与发展问题,从来都是回避乃至掩盖经济社会的生产关系本质,特别是对劳资关系讳莫如深。
如此庸俗化的经济学,我们穷人、我们劳苦大众能期盼它什么!谁都知道,《资本论》是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劳苦大众,是我们穷人的经济学,是我们的“圣经”[1]。
过去,我们更多地从政治、从革命角度理解《资本论》,其实如果我们与时俱进地从中国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解读《资本论》第一,《资本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整个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的成果,劳动是经济社会的“太阳”,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劳动的恩惠!从而在本质上回答了劳动在经济社会的位置,廓清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
这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劳动者,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科学的根本立场。
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一卷时,该书有一个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中经济利益关系及其现实启示——读《资本论》有感
< 资本论) 的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 实质上是分析经济利益的实现或经济利益关系的再生产 , 资本家 以剩余价值形式 占有的经济利益怎样才能实现呢?马克思首先在第一篇和第二篇 ,从微观角度考察了只有 保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也就是供、 销平衡 , 产、 才能实现经济利益 ,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 其次从宏观角度, 也就是从全社会来看 , 只有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 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保持适 当的 比 , 例 也就是说经济结构合理 , 才能实现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实现, 也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经济
.
一
、
<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而经济利益关 系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生产 关 系是 同生 产力 一定 发展 阶段相 联 系 的 , 人们 在生 产过 程 中发生 的必然 的 、 以人 的意 志为转 移 的 不 物 质性社 会关 系 。 简单 地说 , 生产 关系 就是 在物 质生 产过程 中形 成 的人与 人之 间 的关 系 。 产关 系也可称 之 生 为经 济关 系 , 法律 上的 用语就 是财 产关 系 ( 克思语 ) 而 “ 一 既定 社会 的经济 关系首先 表 现为利 益 ” 因 马 , 每 。
二、资本论> < 的全部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 系 < 资本论) 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 实际上是研究经济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的生产过程。在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之前 ,马克思首先研究了商品和货币。商品的交换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之间互相交换 自己的劳动 的经 济利 益关 系 。商 品之 间相交 换 的量 的关 系或 比例体 现 的是商 品生 产者 的私人 劳动 和社会 劳动 相 比较 的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资本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它不仅承载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也提出了一种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
尽管《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9世纪,但它的当代价值仍然非常突出。
首先,《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作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商品化、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占有等等。
这些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比如,在当前全球化与金融化的背景下,资本的力量越来越集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预警机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资本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社会组织的理论构想,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作为一本批判性的著作,马克思在书中勾勒了一种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
他认为,资本主义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动力,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虽然马克思的具体方案并不完善,但《资本论》对于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比如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加人性化的社会制度。
最后,《资本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人文学科等领域,人们仍然对《资本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
同时,它也成为了人们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书目,促进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审视。
总而言之,《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它的批判性思想、理论构想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对构建更加公正、可持续的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资本论》将继续为后人的研究和思考提供沃土,推动学术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作为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即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剩余价值的追逐。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裂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有着重要意义。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是由于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和剩余价值的极端追求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强调了调控市场、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第三,资本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拜神”和“货币崇拜”等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对于人们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习惯的影响。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将一切关系都转化为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利己主义和竞争,使人们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欲望成为主导。
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的特征和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四,资本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设想,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他强调了劳动者的创造性和劳动价值的平等分配,主张通过消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来推动社会进步。
这对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对新时代的启示
《资本论》对新时代的启示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撰写的经典著作,它对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论》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危机,这些分析对于理解当代全球化经济、金融危机等现象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剩余价值、经济危机等问题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当代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从社会政治角度来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社会分化、阶级冲突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压迫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这些分析对于当代社会的社会不平等、社会正义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此外,从思想理论角度来看,《资本论》提出了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强调了劳动者的解放和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这对于当代社会探讨人的自由、尊严、全面发展等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资本论》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新时代仍然具有
重要的启示。
它的经济分析、社会政治揭示和思想理论都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当代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资本论》,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律和社会矛盾,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资本论》中的现代国家思想要点及当代启示
总第225期‘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资本论“中的现代国家思想要点及当代启示李应瑞[收稿日期]㊀2021-08-04[作者简介]㊀李应瑞(1989 ),男,云南宣威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㊂[基金项目]㊀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A012) 中国之治 的世界意义研究㊂[摘㊀要]㊀政治批判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国家议题既是马克思建构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总前提和逻辑起点,又是他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必然结果,国家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内容㊂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专门探讨现代国家议题,但他在 资本一般 限度内探讨现代国家的阶级结构㊁经济职能㊁作用形式㊁国家形式及其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等问题,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了关于现代国家的基本问题㊂‘资本论“中的现代国家思想要点,对于妥善处理政府同市场的关系㊁更好地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以及批驳资产阶级理论家们对中国道路㊁中国制度的歪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㊂[关键词]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现代国家;中国制度[中图分类号]㊀F0-0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2)01-0013-10[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20102㊀㊀一㊁引言㊀㊀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是将国家问题限定在政治学领域,简单地从政治哲学层面来进行质性研究,或者是在政治科学框架内从事经验分析,似乎国家议题同政治经济学研究毫不沾边㊂实际上,政治经济学一词中的 政治 首先指的便是国家,政治批判同政治经济学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家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总前提和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来剖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必然结果,国家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内容㊂‘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科学巨著,既是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政治学㊁国家学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国家思想㊂本文将在概要性分析政治批判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耦合关系㊁明确现代国家议题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在1857-1859年间形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五篇计划 六册计划 关于现代国家议题的构3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1期想为线索,简要剖析‘资本论“手稿中的现代国家思想的要点及其当代启示㊂㊀㊀二、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尝试中的国家议题㊀㊀正如有学者表示青年马克思是 从政治国家下降到市民社会,从国家论下降到‘资本论“ ,中年马克思是 从资本上升到国家,从‘资本论“再回升到国家论 ,[1]从政治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而后又在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中从资本回升到国家,构成马克思研究现代国家的思想轨迹㊂起初正是为了解决国家问题,马克思才从政治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而在他尝试建构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思想进程中,现代国家议题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㊂政治经济学批判同现代国家问题研究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㊂第一,探寻国家与法的奥秘㊁解决现代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转向市民社会研究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原初动因㊂马克思是在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的影响下开始现代国家问题研究的㊂他在‘莱茵报“时期曾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视为政治批判的理论武器,但通过对普鲁士的现实国家制度及其实践状态的系统剖析,他初步捕捉到所谓物质利益同国家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到国家并不是所谓人类精神或自由理念的产物,并对现实国家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态度也从信奉转向怀疑㊁反思甚至批判性分析㊂特别是马克思在1843年初‘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通过考察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农民贫困问题,意识到人们研究国家状况时很容易陷入 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 的歧途,指出现实中存在着一些 既决定私人的行动,也决定个别行政当局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的方式一样不以他们为转移 的关系,[2]开始在传统抽象思辨研究范式之外初步把握到现代国家问题研究的新方向㊂但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清晰地把握到所谓物质利益的本质,特别是他在哲学层面还深受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导致他虽然触碰到揭示国家奥秘的门槛,却又不得不停留于经验层面的一般认识,亟待一次理论确证和升华㊂为了解答‘莱茵报“时期遇到的 物质利益难事 苦恼的疑问 ,马克思于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后重新回到书斋,在克罗茨纳赫时期进行了大量的历史与政治研究,摘录了大量关于现代国家问题的材料,初步厘清私有财产㊁所有制㊁阶级同国家间的关系,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确证了‘莱茵报“时期关于国家问题的一般认识,作出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的论断,明确了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解剖现代国家问题的研究方向㊂对此,他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序言“中指出: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 市民社会 ,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㊂ [3]简言之,正是为了解决‘莱茵报“时期遇到的现实国家问题㊁探寻国家与法的奥秘,马克思才在克罗茨纳赫时期进行了大量的历史与政治研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把握到现代国家问题的经济根源,揭示出近代市民社会对现代国家的决定性作用,进而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研究㊂第二,马克思在 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即1843-1857年尝试建构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国家议题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批判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㊂对此,可以结合马克思这一时期建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次尝试来简要把握㊂第一次尝试是写作‘巴黎手稿“时期㊂马克41‘资本论“中的现代国家思想要点及当代启示思在1844年揭示出国民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阶级属性,并打算以‘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撰写一部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著作,这一书名直接反映出政治批判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关联性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这一著作的部分手稿,马克思在其序言中写道: 我打算用不同的㊁独立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㊁道德㊁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整体的联系㊁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㊂由于这个原因,在本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㊁法㊁道德㊁市民生活等等的联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的这些题目的范围㊂ [4]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在首次尝试建构政治经济学体系时,便将国家㊁法等议题纳入其中,既要探讨各个议题之间的联系,又打算以一种 整体的联系 来构筑政治经济学体系㊂不过,他也表示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国家议题是以经济学本身所涉及的范围为限度,并不是要一般地㊁全面地探讨国家问题本身㊂第二次尝试是写作‘雇佣劳动与资本“时期㊂这一文献是马克思根据1847年12月的一次演讲稿撰写并刊载于1849年4月‘新莱茵报“的一篇社论,马克思在社论中直面那些歪曲他和恩格斯没有叙述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 的责难,表示他们过去 首先是从日常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阶级斗争 ,而在1848年以波澜壮阔的政治形式展开的阶级斗争景象被世人皆知的时候, 更切近地考察一下经济关系本身,也就正当其时了,因为这种经济关系既是资产阶级生存及其阶级统治的基础,又是工人遭受奴役的根由 ㊂[5]这一表述作为马克思重新恢复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宣言书,也充分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同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的阶级斗争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显著特征㊂同时,马克思在这篇社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著作的 三部分计划 ,即: (1)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工人遭受奴役的地位,资本家的统治;(2)各个中间市民阶级和所谓的市民等级在现存制度下必然发生的灭亡过程;(3)欧洲各国资产者阶级在商业上受世界市场霸主英国的奴役和剥削的情形㊂ [6]第三次尝试是写作‘伦敦笔记“时期㊂在与恩格斯合作创办㊁1850年1月开始出版的‘新莱茵报㊃政治经济评论“的 出版启事 中,马克思表示: 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 , 目前这个表面上平静的时期,正应当用来剖析前一革命时期,说明正在进行斗争的各党派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党派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㊂ [7]这一出版任务表明,只有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才能把握政治运动㊁国家问题的实质㊂而在1850年6月至1853年8月摘录的‘伦敦笔记“中,马克思进一步指明国家议题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㊂一方面,马克思摘录了大量国家立法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和调节㊁国家利用中央银行制度对经济调节的措施㊁ 非生产 阶级等涉及到国家经济职能的材料,这些摘录材料可以说是‘资本论“的准备材料,几乎都在‘资本论“中得到充分运用㊂另一方面,马克思再次思考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成问题,表示政治经济学著作应包括政治经济学 批判 ㊁社会主义者 批判 和政治经济学 历史 三卷㊂在这些构想中,国家议题始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㊂第三,马克思在1857-1859年形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计划中提出了写作单独的‘国家“篇(册)的构想,第一次正式确立国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形成了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现代国家问题研究的 主题索引 ,为解剖‘资本论“手稿中的现代国家思想要点提供了方法指引和基本思路㊂1857年8月,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导言“第三节阐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之后,明确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 五篇计划 ,其中国家议题属于第三篇,其要点包括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㊂就它本身来考察㊂ 非生产 阶级㊂税㊂国债㊂公共信用㊂人口㊂殖民5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1期地㊂向国外移民㊂ [8]马克思首先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简单地将现代国家视为生产财富的手段后写下 五篇计划 ,可见批判资产阶级理论家在国家问题上的错误㊁阐明资产阶级社会同现代国家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明确现代国家议题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的重要原因㊂在五篇计划中,‘国家“篇处在第三篇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㊂特别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探讨的国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而是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即现代国家㊂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单独的‘国家“篇的写作计划,明确了现代国家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㊂1857年11月中旬,马克思在写完‘货币章“并开始撰写‘资本章“不久后,调整了 五篇计划 ,原先属于‘国家“篇的 殖民地 一项被移到了 国家对外 , 向国外移民 这一项则彻底消失了㊂后来,随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他将 五篇计划 调整为 六册计划 ,正式提出‘国家“册的写作计划㊂在 五篇计划 中,‘国家“篇 属于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考察上升到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考察的逻辑中介和桥梁 ㊂[9]一方面,‘国家“篇作为前两篇的继续,是从一般的㊁抽象的规定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从国家形式层面概括一国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国的社会经济关系在政治领域的反映㊂另一方面,‘国家“篇相较于后两篇而言又是更为抽象的规定,‘国家“篇以一国的资本主义关系为基础,而‘国家对外“‘世界市场“则是以国与国之间的普遍交往为基础,是从一国上升到世界市场㊂在 六册计划 中,‘国家“册也是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㊂前三册是通过考察三大阶级存在的经济条件,阐明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结构,‘国家“册则是在此基础上从一国的社会经济关系㊁阶级关系上升到政治关系,探讨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问题,是从经济基础领域跨越到上层建筑领域㊂而相较于第五册㊁第六册来说,‘国家“册是从国家进一步上升到对外贸易㊁世界市场的起点,也是一种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到了第四册,国家成为行为的主体,到了第五册,国家之间发生经济关系,并且到了第六册国家则作为组成部分构成世界市场总体㊂ [10]同时,马克思关于现代国家议题的研究要点,也遵循着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方法,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把握㊂其中,第一层级即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或 国家和资产阶级社会 ,旨在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国家问题进行总体概括,阐明现代国家同资产阶级社会的关系,是‘国家“篇(册)的 一般的抽象的规定 ,是研究其他问题的起点㊂第二层级即 国家本身的考察 ,既探讨国家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又剖析国家形式㊁权力行使方式等问题㊂不过,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范围内探讨现代国家问题,所探讨的并不是一般国家问题㊂第三层级是更加具体地来考察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问题,主要涉及到赋税㊁国债㊁公共信用㊁人口㊁财政政策㊁公共管理等问题,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理论家曲解现代国家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回应㊂㊀㊀三㊁‘资本论“手稿中的现代国家思想要点㊀㊀虽然马克思提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 五篇计划 六册计划 ,但他并没有完成这一宏伟巨著㊂无论1857-1858年手稿,还是从1862年开始以‘资本论“为题而撰写的一系列经济学著作,所涉及内容都限定在 资本一般 范围内,‘资本论“ 只包括本来应构成第一篇第三章的内容,即‘资本一般“ ㊂[11]‘国家“册作为‘资本论“的 可能的续篇 ,是 资本一般 的具体展开㊂不过,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并没有专门探讨现代国家问题,但他在 资本一般 的限度内,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结构㊁资产阶级国家的作用形式和经济职能㊁国家形式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概要性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61‘资本论“中的现代国家思想要点及当代启示主义现代国家的所有制基础和资本逻辑,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明了资本主义将被共产主义替代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关于现代国家问题的一些重要观点㊂第一,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阶级结构㊂作为马克思剖析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论,阶级斗争理论依赖于对社会阶级结构准确地把握㊂在谈及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阶级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时,最经典的表述莫过于‘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的描绘,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2]而且资产阶级社会的其他一切等级阶级也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转化为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㊁斗争,构成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主要阶级斗争状态㊂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较为详实地描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㊁阶级冲突在现代社会不断扩大和加剧的现实景象,同时表示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极其复杂,每一个国家的阶级结构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中不是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㊂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论及阶级的片段指出: 雇佣工人㊁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㊂ [13]在他看来,即便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最高度的㊁最典型的发展的英国,社会阶级结构也还是没有以 纯粹的形式 (即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二元对抗)表现出来, 在这里,一些中间的和过渡的阶层也到处使界限规定模糊起来 ㊂[13]同时,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专门探讨了中间阶级问题,指出现代社会的中间阶级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人数将不断增加㊂在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在谈及经济危机问题时表示,他起初为了达到分析的目的而撇开现实社会中的实际社会阶级结构,即 社会决不仅仅是由工人阶级和产业资本家阶级组成的 ㊂[14]同时,他在评论马尔萨斯㊁大卫㊃李嘉图的相关表述中也谈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的中间阶级问题㊂比如,他在批判大卫㊃李嘉图试图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敌对矛盾的论述中表示: 介于工人为一方和资本家㊁地主为另一方之间的中间阶级不断增加,中间阶级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多半直接依靠收入过活,成了工人这一底层身上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安全和权力㊂ [15]如果说马克思起初只是为了达到分析目的,以及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目标的需要而在‘共产党宣言“等政治论著中对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㊁阶级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的话,那么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则回到了实际的社会阶级状况,较为系统地㊁完整地剖析了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内在关系,从现代社会三大主要阶级的社会经济条件来阐明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㊂特别是,马克思一方面表示中间阶级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直接地依靠收入来生活,给社会底层的雇佣工人们带来了沉重负担 ,另一方面又表示他们是社会稳定的有利因素,中间阶级的成长有利于增加 上流社会 的 社会安全和权力 ㊂第二,现代国家的作用形式及其经济职能㊂在‘国家“篇(册)的研究要点中,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㊁作用形式问题占据重要地位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探讨国家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驳斥亚当㊃斯密㊁大卫㊃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理论家关于现代国家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职能及作用形式的错误认识㊂在‘国家“篇中,马克思在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之下,罗列出 非生产 阶级 赋税 国债 公共信用 人口 等研究要点,这些要点几乎都与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紧密相关㊂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虽然没有专门探讨这些问题,但他在探讨 资本一般 时也顺带进行一些概括性论述,阐明了现代国家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地位和经济职能㊂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批判亚当㊃斯密关于国家只是 守夜人 的观点时,较为详细7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1期地探讨了现代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职能㊂一是在货币理论的论述中分析 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 的性质和形式问题时强调,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纸币㊁法币是以国家强制为保障,以国家信用为支撑, 货币符号本身需要得到客观的社会公认,而纸做的象征是靠强制流通得到这种公认的㊂国家的这种强制行动,只有在一国范围内或国内的流通领域内才有效,也只有在这个领域内,货币才完全执行它的流通手段或铸币的职能㊂ [16]二是在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论述中,分析资产阶级国家对工作日长度的强制调节和干预㊂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起初往往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实现的,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围绕着工作日长短问题而进行着不懈斗争,最终在国家力量的强制干预下才实现八小时工作制,保护童工等相关制度也在国家干预下逐步建立起来㊂三是在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论述中分析国家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干预㊂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㊁科技的进步㊁管理制度的创新而发展起来的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剩余价值生产新形式的需要,国家通过经济立法等方式来加强经济干预㊁组织协调㊂四是在关于资本原始积累及其过程的论述中探讨了国家作为 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分析国家暴力支持下的殖民制度㊁国债制度㊁现代税收制度㊁保护关税制度等问题㊂这些制度实践,是现代国家行使经济职能的具体作用形式㊂特别是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在探讨各种具体资本的分离及其相互竞争过程离不开现代国家的监督和协调时,论及了现代国家职能的二重性,表示现代国家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既是为了确保整个社会秩序的有序稳定,又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㊁实现自身特殊利益的现实需要,现代国家的职能兼具 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公共事务的执行 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有的职能 的二重性㊂[17]同时,他还在资本形式的分析中简要论述国家调节生产㊁监督社会资本等具体职能,概要分析了工厂立法㊁银行法㊁土地法㊁移民法㊁济贫法等国家立法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的作用㊂第三,国家形式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㊂1857年8月,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导言“第三节末尾写下 五篇计划 后,紧接着在第四节写道: 生产㊂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㊂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㊂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㊂法的关系㊂家庭关系㊂ [8]国家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问题,也构成了政治经济学体系下现代国家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㊂在1862年12月28日致路德维希㊃库格曼的信中谈及‘资本论“议题时,马克思也再次指出 不同的国家形式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问题㊂[11]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概要性论述㊂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一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国国家形式的最深的秘密和最隐藏的基础㊂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谈及资产阶级社会的国家形式时,一方面表示国家形式是以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不同的经济结构造就不同的国家形式㊂另一方面又强调国家形式还会受到一国的自然条件㊁种族关系㊁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纵然相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国家形式也会发生变异,也会存在程度差异, 相同的经济基础 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 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这些变异和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上已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㊂ [18]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理论层面概要性分析国家形式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还在1857-1858年手稿中以 巴师夏和凯里 为81。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由于劳动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压迫而感到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物化、异化和疏离感,他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种异化不仅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主性,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社会性和人类性。
马克思强调,异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普遍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剥削和疏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审视当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重新定义劳动价值与社会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劳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劳工权益、社会分配不公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劳动过程、他人和自身之间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劳动过程变成了异化的劳动过程,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对象。
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他人以及自身之间的关系。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丧失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为资本家利润最大化而劳动,导致劳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机械和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和满足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困境,强调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之间的疏离,为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劳动者遭受的剥削和异化问题提供了启示。
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中劳动问题的本质,为构建人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1. 引言1.1 引子《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资本论》不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是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剖析的必要手段。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资本论》并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当下的社会挑战。
引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为我们解释了当代社会经济现象的根源。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理解贫富不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等现实问题。
这种理论武装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社会现实,还能够为我们提供改变社会、争取人民福祉的理论基础。
学习《资本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资本论》,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启发思维,拓展视野,提升自我修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字数:228】1.2 目的学习《资本论》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掌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变当下社会现实。
通过学习《资本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源问题,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进而为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通过系统深入地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学习《资本论》不仅是一种理论研究,更是一种实践探索,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推动人类社会在未来走向更加自由、平等、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形态。
2. 正文2.1 重要性《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性体现在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第一阶段:商品经济
公式:W——W
W——G——W
经济发展主动力要素——物质财富
居主导地位观念——使用价值、实物
发展结果——商品危机(相对过剩)
第二阶段:货币经济
公式:G——W——G 经济发展主动力要素——货币
居支配地位的观念——价值、货币 发展结果——货币危机(通货膨胀)
(3)生产资料和资本的区别
资本一般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的区 别及其意义 所有制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 公有制的性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占 有形式的变化;剩余劳动的创造者 和占有者的矛盾之变化。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力特别 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 (劳动价值理论重要意义的延续)
主义观点。 坚持以人为本要正确认识以下 四个方面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贯穿着唯物辩证法。
这里的主题是贯穿着矛盾运动 的发展观。“ 五统筹 ” ,从根 本上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我国当 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利 益调整。
第三阶段:金融经济
公式: G——G 经济发展主动力要素——债务
居主导地位的观念——债务、信用 发展结果——金融危机(信用膨胀)
第四阶段:知识经济
公式: Z——G 经济发展主动力要素——知识 居主导地位观念——知识、信息 发展结果——知识大爆炸(信息 危机)
(4)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劳动价 值理论没有过时
(4)“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意义
个人所有制——个人私有 制和公有制——混合所有制 经济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和贫困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反贫困的思想。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体现在他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上。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他们应该得到公正的报酬和尊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剥削,他们的劳动价值被剥夺,导致贫困的产生。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者的权益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这是消除贫困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贫富分配不平等的批判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而大多数人则面临贫困和剥夺。
马克思认为,这种贫富分配不平等是社会不公正的体现,应该通过改革来解决。
他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共享财富的社会制度来达到贫富平等的目标。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还反映在他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上。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使得只有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而大多数人沦为无产者,受到贫困和剥削的压迫。
马克思主张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由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实现贫富平等和社会正义。
现实启示方面,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提醒我们关注和改善贫困问题。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实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但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公正的改革措施来减少贫困。
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的投资,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倡导社会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现实启示还表明,贫困问题不能仅仅通过经济手段解决,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的利益追求导致了贫困问题的存在,我们需要反思和反思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并寻找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和现实启示对于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提醒我们关注劳动者的权益,批判贫富分配不平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提出通过改革和建立共享财富的社会制度来解决贫困问题。
《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及其对管资本的启示
Culture《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及其对管资本的启示虽然受历史条件的局限,《资本论》对资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囿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其揭示的基本原理对于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张 欣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新要求、新部署。
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既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这有利于我们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系统阐释了资本的本质和逻辑,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资本”“如何管资本”,准确把握管资本的基本原则、体系建设、监管导向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从《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正本清源、厘清误区,并据此提出相应思考与建议。
《资本论》关于资本本质和逻辑的基本观点对于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流思路仍以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等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对此我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
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
”因此,研究“管资本”必须从《资本论》入手,追根溯源,科学把握资本的本质和逻辑。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管资本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资本”。
西方经济学由于意识形态和阶级性局限,普遍将资本视为生产要素(如货币、机器、厂房等)。
马克思最初也是将资本作为一种“物”看待。
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将资本定义为“积累的劳动”。
但是在分析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后,马克Culture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资本论》中马克思健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120222022年第1期《资本论》中马克思健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吴昌喻佳(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校浙江临安311300)摘要:对现实中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条主线,也深刻体现于马克思所著《资本论》之中。
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工人健康问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对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与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导致工人健康问题的发生,推翻资本主义压迫才能使工人健康摆脱资本的侵害与吞噬。
《资本论》所蕴含的马克思健康思想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机制、推进共同富裕应高度关注人民健康等。
关键词:工人马克思《资本论》资本启示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2.01.002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2)01-0011-03【收稿日期】2021-12-20【作者简介】吴昌(1989~),男,浙江临安人,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校助理讲师,硕士。
喻佳(1991~),女,浙江临安人,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校助理讲师,硕士。
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有许多地方论及到了工人健康的内容。
在其看来,人是现实的、鲜活的个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工人健康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关。
书中关于工人健康问题的讨论,“让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有助于揭示和把握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为人的解放提供了科学指引。
[1]重温《资本论》中马克思有关健康问题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在当代的变与不变,也对身处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我们应对种种困难与挑战、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工人健康问题关注的原因马克思所作《资本论》涉及了大量有关工人健康问题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资本论》中的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摘要: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资本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发展思想。
研究《资本论》中的发展思想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
本文通过阐述《资本论》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社会的系统、协调发展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旨在对我国当前社会以人为本的践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资本论;发展;现实启示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自诞生之初就开始去探讨发展问题。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不仅是一本经济学巨著,也是一本哲学巨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瑰宝。
它所蕴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社会的系统、协调发展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为我们今天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因此,研究和把握《资本论》中所包含的发展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资本论》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以人为本”的践行马克思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宿和落脚点,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资本论》中的发展思想是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对人存在的意义为终极标准的发展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这种发展思想的核心。
《资本论》揭示了发展的主题、实质与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的本身和结果才成为前提。
”[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首先,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到最终实现的社会。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
”[3]这里,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以及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次,马克思描绘了人类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前景,并指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4]此外,马克思又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正在践行“以人为本”,研究并掌握《资本论》所包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我国社会“以人为本”的践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资本论》中的人的发展思想为后人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对传统发展思想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否定。
社会发展以个人发展为前提,社会解放建立在个人解放的基础上,谈社会发展不能忽视人自身的发展。
因此,我们践行“以人为本”就要看到人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首要作用,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进程。
因此,不能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抽象谈人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此外,《资本论》中指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也提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把教育作为根本途径。
二、《资本论》中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思想与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有机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是社会和人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明确把人类社会称作社会有机体,认为有机体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形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5]这是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规律最简单的说明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
社会有机体的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是《资本论》发展思想的主线。
首先,任何社会都是层次严密、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
它都必须从一定的前提出发,都是完整的整体,并具有整体再生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为社会有机体下一次建构奠定基础。
其次,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结构时指出:“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的关系、统治形式等等。
”[6]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
再次,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具有辩证性。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7]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不能离开人的发展去空谈社会发展。
最后,《资本论》中阐述了社会生产的协调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这是社会发展协调性表现所在。
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角度强调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要按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进行安排,以实现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也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强调生产关系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合理调整。
对当今中国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资本论》中包含的社会有机体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首先,通过从发展的整体性出发,更有利于我们发现社会要素之间的彼此联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践行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更着眼于城乡协调,关注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解决好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分配的不平衡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进而促进我国的全面、协调发展。
其次,根据社会发展的辩证性,社会的发展为人提供了发展的外在条件,决定着人发展的限度。
而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人的个体发展的合力。
因此,我们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此外,社会生产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又为我们认识并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完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资本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人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理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对自然生产力的摧毁,对工人体力和智力造成的退化,以及土地资源枯竭的严重后果。
进而提出了人类要采取合理的生存方式,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指出劳动和自然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8]“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9]这说明了人和自然之间有着通过劳动来联结的密切的依存关系。
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对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10]再次,探讨并指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合理的生产关系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最小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的耗费进行生产,达到社会整体生产的良性循环。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11]自然是人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既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又要关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
《资本论》中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旨在告诉我们,要采取合理的生存方式,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虽然迅速,但经济增长依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因此,在当代中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尤为重要。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也在告诫我们,在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妥善处理人们在发展生产力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的矛盾。
在新时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可持续发展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在发展经济、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决不能采取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环生态的方式,而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此外,我们更要处理好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2][3][8][9][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0、930、203、57、552[4][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27、926-92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13[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21[12]王岩.论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以《资本论》研究对象为视角[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40卷04期.[13]张传开.浅论《资本论》中可持续发展思想[j].科学社会主义,200705.[14]李喆.《资本论》发展观的哲学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1104.[15]孙祈文.《资本论》科学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