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

作者:陈文君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09期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上的大变革推动世界历史进入现代文明的发展阶段,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本文对于马克思思想较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等多个角度具体阐释资本主义生产下的生态危机,在《资本论》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中找到理论源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期更进一步在《资本论》中寻求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的理论启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资本论》;当代价值

《资本论》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快速发展的阶段。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生态问题虽没有发展成为突出问题,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向人们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与内在矛盾的同时,敏锐探析出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资本不断增值的欲望使得资本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激发了现代科学的生产性应用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

一、《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唯物主义具有自然观与历史观二重结构,其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基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范畴内立足于唯物主义自然观铺陈开来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态关怀,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去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运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社会变革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思维是马克思《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确证,有力的揭示出他的以实践为导向的生态世界观。

1.自然的先天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开始分析问题。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历史产生的,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也是作为自然力的一部分存在。在商品一节中,马克思强调“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

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自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建立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先决性条件上的。

2.人类劳动的主动性

劳动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和自然发生物质交换关系的中介与纽带。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本身具有天然的自然力,即身体的劳动能力,当人类把这种自然力作用于其他自然物质并且对外在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时,也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人们通过劳动为中介,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有别于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同时,也将自然界置于自己改造范围,将自然刻上人类的烙印。

(二)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一种生态维度和社会维度二者辩证统一的全新历史观,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视域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形成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另一方面人们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而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是最重要的核心。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在马克思看來,自然不是“一切存在物之总和”其外延是“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其核心是二者之间否定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生态维度与人类社会维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总体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整体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这种审视和反思自然与历史的总体辩证思维方法,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基本形成。马克思明确地提出要坚持“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坚持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是从自然生态维度和人类社会维度共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必须结果。

二、《资本论》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一)物质变换的生态批判主线

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思想是《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然”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进行生态批判的核心概念。从人类的产生、生存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都始终在场。但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时,人与自然间的物

质变换关系从人有条件的改造自然、不断演变到人对自然的剥夺和异化,马克思敏锐的以人的生产劳动为视角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物质变换过程的断裂及根源。

(二)物质变换的断裂及其根源

1.物质变换的断裂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借助于劳动资料作用于自然物从而使人与自然发生物质变换关系,由此人不仅改变了外在自然,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的内在自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断裂的分析从“人的周围自然”异化方面来看,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城乡对立、工业和农业对立;从“人的内在自然”异化方面来看,表现为人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异化。

2.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源

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局限性造成的必然结果。自然的人化经由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演变为自然的异化。正是这种异化使“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

(三)私有制下资本的无限扩张性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支配”从而从根本上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所造成的困局。最终,这种所有制关系也必然会“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马克思指出,这个前提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资本越发展,相应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与现存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经常的矛盾越尖锐。这个经常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固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源于私有制下资本的无限扩张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发展的鼎峰,同时也是私有制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资本能够实现自我增值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盲目扩张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破坏了人和自然传统和谐的“新陈代谢”,这种内在局限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是以资本家对“人的内部自然”——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和“对外部自然的掠夺、污染和毁灭”为生产实践的反生态特征。这种在大工业发展下的生产方式推动了资本扩张,激化了生产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一样是在它自有的生产方式内部和依靠它本身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

(四)资本逻辑对自然的破坏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不再是仅仅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获得利润,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而自然并非这种生产关系的归宿。在资本的无限积累过程中,自然物作为生产资料被无限地索取,生产力也推动了资本对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