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32 林中小溪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林中小溪》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会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尝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领会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的人生信念。
2.理解的生活信念和人生抱负。
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同学领会大自然得美。
2.把握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秀丽风光为表现对象。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学问,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宠爱和对祖国的宠爱之情。
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2.对同学的答复赐予确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洁介绍。
3.对同学的答复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呈现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制造力。
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颤抖,涟漪,潺潺,干枯,簌簌,萦绕。
注音并解释。
点名让一位同学完成。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秀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秀丽。
2.指出同学在朗读中消灭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3.讲解:本文的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秀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
在本文中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秀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表达了大自然的秀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同学争辩沟通。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秀丽,一方面是由于文章的语言很美丽,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
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5.讲解:对大自然布满了宠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表达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
《林中小溪》教案

《林中小溪》教案【精华】《林中小溪》教案4篇《林中小溪》教案篇1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4、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对无形的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朗读或语言赏析表现出来。
2、学生能够通过参考书或与其它同学的交流,获得本文作者人生信念的认识,但是作者是如何由景悟理的过程,得通过老师的引导进一步明确,否则就只是简单的背主题了。
3、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
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他人的评论开始做起。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学习:1、自读课文,疏通字词;2、收集有关作者的介绍、评论;3、尝试阅读一些作者的其它文章(文集)。
课堂学习一、导入:1、教师引导: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
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
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
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
2、请同学结合预习进一步简单介绍作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作适当的强调: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
《林中小溪》优秀教案

《林中小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林中小溪》。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林中小溪》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诗歌分析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林中小溪》,提问:“你们对林中小溪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让学生勾画出诗歌中形象的描绘,如“林中小溪”、“绿意盎然”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林中小溪”比喻为“银色的丝带”。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林中小溪”代表了生命的流动和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如“林中小溪”带来的宁静和美好。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林中小溪”。
(2)分享自己的描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林中小溪》的意境和韵律。
(2)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保护环境。
7. 布置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林中小溪》。
(2)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林中小溪”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林中小溪》教案

《林中小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林中小溪》。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溪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溪的形成和作用。
(2)运用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林中小溪》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 小溪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林中小溪》。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小溪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小溪的形成和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林中小溪》的文本。
2. 与小溪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小溪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小溪的了解和印象。
2. 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林中小溪》。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探讨小溪的特点和生态环境:(1)学生分组讨论小溪的形成和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小溪相关话题的口语练习。
(2)学生完成有关小溪的填空题和问答题。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林中小溪》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学生分享他们对小溪的感悟和思考。
(3)教师提出保护小溪和生态环境的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通过课文《林中小溪》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优秀5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学生领略大自然得美。
2.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颤动,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
注音并解释。
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
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1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能够理解林中小溪的特点和生态环境;2.能够描述小溪中生物的种类和特征;3.能够分析小溪的水质和水体的流动状态;4.能够掌握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小溪生态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林中小溪的特点和生态环境;2.小溪中的生物种类和特征;3.小溪的水质和水体的流动状态;4.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小溪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引入小溪的概念和观察小溪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思考小溪中的生物和水质等问题。
第二步:介绍林中小溪的特点和生态环境1.分析林中小溪的形成原因和生态系统特点;2.介绍小溪周围的植被和土壤状况;3.引导学生思考小溪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步:探究小溪中的生物种类和特征1.分析小溪中的鱼类、昆虫、微生物等生物种类和特征;2.介绍鱼类在小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引导学生进行小溪观察和生物分类的实践活动。
第四步:分析小溪的水质和水体的流动状态1.分析小溪水质的成因和水体的流动状态;2.介绍小溪中的溶解氧、水温、酸碱度等指标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进行小溪水质观测和水流速度测量的实验。
第五步:掌握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小溪生态环境的能力1.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掌握科学研究小溪生态环境的能力;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设计相应的观察和实验方案。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学生的课堂表现;2.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报告;3.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溪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入、分析和实践等。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学生对小溪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小溪的生态环境。
《林中小溪》教案

《林中小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溪的特点和林中的生态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溪的特点和林中的生态环境。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和深入理解。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林中小溪》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林中小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小溪和林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教师引导。
5. 小组活动:(1)小组合作,创作关于林中小溪的短文或绘画。
(2)组内分享,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2. 拓展作业:(1)收集关于小溪和林中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参加一次户外活动,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林中小溪教案

林中小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普里什文及其作品。
学习文中白描和拟人化的写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受小溪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小溪所展现出的勇往直前、不断奋进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领会小溪的精神内涵。
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写景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体会作者的人生信念。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溪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景致,比如奔腾的江河、巍峨的山峰、广袤的草原等等。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片森林,去聆听一条小溪的歌声。
(板书课题:林中小溪)2、作者简介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 20 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作家。
他善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围绕林中小溪写了哪些内容?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描写小溪的语句,说说小溪具有怎样的特点。
示例:“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
(2)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小溪流经途中的景色的?明确: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小溪流经途中的树木、花草、落叶等景色,与小溪的灵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小溪的生机勃勃。
5、探究主题,理解情感(1)思考:小溪在奔流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它是如何克服的?(2)讨论:小溪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理解小溪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像小溪一样勇往直前,不断奋进。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1_教案教学设计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学生领略大自然得美。
2.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颤动,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
注音并解释。
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
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
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2篇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文借景抒情、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在生活中有随手摘录的习惯,有意思,有道理的,都记下来。
首先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么一段:(齐读)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弹落到了我的身上,不知从哪儿飞来,击中我的心灵,于是给我留下了许多弹伤。
当我的生命已近暮年,这些数不尽的伤口开始愈合了,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
【苏联】普里什文《思想的诞生》偶然看到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这段话,我觉得很有哲理。
尤其是“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这一句,委屈烦闷忧伤寂寥的时候,人会痛苦会思索,于是就诞生了思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作家在曾经受伤的时候写的一篇散文《林中小溪》。
板书:散文二、初读课文1、检查预习指名认读生词教师强调:“涟漪”是连绵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
“潺潺”、“簌簌”是拟声词。
“和煦”的“煦”四点底在下面,上下结构,“分道扬镳”的“镳”四点底在右下方,左右结构。
齐读两遍2、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
刚开春的时候,我从那条可爱的小溪边走过。
下面就是我在那儿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3、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作者的所见所闻(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
所见所闻:遇到障碍(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遇到大的障碍(第一次冲击)(第二次冲击)静的漩涡——溪水的会聚——一片宽阔的洼地——两岸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从高崖落下——冲倒百年云杉(坦途)(第三次冲击)——林中景色——分流汇合。
《林中小溪》教案

《林中小溪》教案《林中小溪》教案汇编5篇《林中小溪》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生动的语言;(2)学习以自我感情变化和思想的深化为线索的写法;理解情景相生,由情而悟的特点,找出感悟和情景间的对应关系;2、过程与方法(1)吟哦讽诵。
本文文意浅白,几乎没有生僻词语,生动精妙的语言要靠多读去体会。
(2)设身处地设置情境,亲身感受。
可通过音乐欣赏、画面欣赏甚至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林间小溪旁,去听、去看、去切身体会自然美,去感受水流带给我们的生命的启迪。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坚定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文章精美的语言;拟人手法的运用;白描的手法2、难点某些场景的象征意义;贯穿始终的作者心理的感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班得瑞”乐园的《仙境》、《寂静山林》。
有人这样评价“班得瑞”的音乐:“当演奏声响起,四下空间便随着你的心事起伏微妙地变化。
空气变轻了,往事变近了,长久贴在心上的忧伤如今变得连自己也讪笑了。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寂静山林》,听一听来自原始森林的声音。
2、学生欣赏《寂静山林》音乐带,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寂静山林》音乐带中,有来自欧洲原始森林的风声、鸟鸣和林间溪流的水声。
学生一定会沉醉其中,有所感动。
优美的文字同样能再现山水的美丽,同样能引起所无尽的遐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和普里什文一起,走近林中小溪。
(二)自读自测,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颤动(chàn)潺潺(chán)涟漪(yī)粼粼(lín)分道扬镳(biāo)干涸(hé)簌簌(sù)惬意(qiè)车辙(zhé)翩翩起舞(piān)涟漪:细小的波纹。
萦绕:缠绕回旋。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2、了解作者和他的札记。
《林中小溪》教案

《林中小溪》教案实用的《林中小溪》教案3篇《林中小溪》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学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方法。
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体会文中蕴含深刻的语言,领悟作者是怎样化身为小溪去体察的。
4、反复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点分析: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难点分析:1、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时安排:二教时教前准备:1、读课文,用图示法标绘出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
2、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教学思路:一、导课激趣指名背诵《鼎湖山听泉》中,自己所喜欢的精彩文段。
美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感悟。
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林中小溪》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二、检查预习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其余同学拿出所画的图示,静心聆听,让自己虽作者的文笔,一起沿小溪而行。
三、理清思路听了同学的朗读,请对照自己所画的图示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静静的漩涡(一颗倒树、几只小甲虫),水流汇聚(黄色花蕾,)——一棵树,溪流中的小草——一片宽阔的洼地(大灌木、云杉和白杨的种子)——两岸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小白杨树林,悬崖落下——冲刷百年云杉——空地(小黄花、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黑星黄粉蝶)——分流汇合】四、研读赏析1、随着这条林间小溪一路流淌,我们对这条小溪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这条小溪的认识如何,并结合具体文句谈谈看法。
自信执著: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额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
林中小溪 教案教学设计

林中小溪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关于小溪的基本知识,包括小溪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生态环境等。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溪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小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溪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小溪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准备小溪生态系统的相关资料。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溪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小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新课导入:介绍小溪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生态环境。
3. 案例分析:分析小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小溪的保护措施展开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总结小溪的特点和保护措施,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小溪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思考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2. 观察身边的河流或小溪,记录其生态环境,分析其保护措施。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小溪的生态环境,亲身体验保护小溪的重要性。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组织人员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小溪保护的认识。
十、课程总结1.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所学知识,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
2. 强调小溪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023最新-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教案【优秀8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文林中小溪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中小溪》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2、难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普里什文(又译作普里希文)(1873~1954)苏联作家。
2、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在林中小溪畔漫步的经历,如果没有的话请你和苏联作家普里什文一起作一次林间之游,观赏一下俄罗斯原始森林的风光。
二、赏析课文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最喜欢的或者自己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请老师给配上音乐。
2、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讨论并归纳:“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
划出小溪流过的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提问: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讨论并归纳: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不要怀疑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3、课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请画出[讨论并归纳:“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
《林中小溪》九年级语文教案优秀3篇

《林中小溪》九年级语文教案优秀3篇林中小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继续训练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并有所感悟。
2、整体感知小溪流向大海的过程,体会情与景交融的美好境界。
3、感受小溪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感受小溪的形象,并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发。
4、吟哦讽诵,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欣赏文章由景而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3、用白描和拟人的手法表现小溪和森林之美,领会作者是怎样化身小溪去体察的。
教学过程:课前先学:1、阅读全文,了解作者写林中小溪主要写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2、文中的景色描写形象如画,抒发的情感激昂而深刻,请选取某些片段吟哦讽诵,认真体会、感悟。
口语训练:搜集、筛选、组合材料,写一段介绍家乡的风景、特产、风俗、民情的话,在课前读给大家听(鼓励脱稿)导学读标:1、能够正确、流畅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够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把读、思、悟结合起来,有所收益。
3、体会文章写景的特点,理解作者一些激情洋溢的抒情、议论性句子的含义。
把文章初步读懂。
释疑解难: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组织学生有选择地讨论、解决。
精读探究:教师: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有小溪吗?你心目中的小溪是什么样的呢?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用他那细致而饱含热情的文笔,把大自然中森林的美和小溪的活力和展现在我们面前,他赋予了大自然以灵魂和生命,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用文字为我们编织的神奇的艺术世界吧!请同学们先讲讲了解作者写林中小溪主要写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主要写了小溪向大海奔流的过程,写作的角度是小溪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师:文中的景色描写形象如画,抒发的情感激昂而深刻,请选取片段吟哦讽诵,并说出自己的体会、感悟。
(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与谈感受时明确文中所反应的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体现出来的活力和精神品质,明确文中使用的白描手法和拟人手法。
《林中小溪》教案5篇

《林中小溪》教案5篇《林中小溪》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__生动的语言;(2)学习以自我感情变化和思想的深化为线索的写法;理解情景相生,由情而悟的特点,找出感悟和情景间的对应关系;2、过程与方法(1)吟哦讽诵。
__文意浅白,几乎没有生僻词语,生动精妙的语言要靠多读去体会。
(2)设身处地设置情境,亲身感受。
可通过音乐欣赏、画面欣赏甚至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林间小溪旁,去听、去看、去切身体会自然美,去感受水流带给我们的生命的启迪。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坚定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__精美的语言;拟人手法的运用;白描的手法2、难点某些场景的象征意义;贯穿始终的作者心理的感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班得瑞”乐园的《仙境》、《寂静山林》。
有人这样评价“班得瑞”的音乐:“当演奏声响起,四下空间便随着你的心事起伏微妙地变化。
空气变轻了,往事变近了,长久贴在心上的忧伤如今变得连自己也讪笑了。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寂静山林》,听一听来自原始森林的声音。
2、学生欣赏《寂静山林》音乐带,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寂静山林》音乐带中,有来自欧洲原始森林的风声、鸟鸣和林间溪流的水声。
学生一定会沉醉其中,有所感动。
优美的文字同样能再现山水的美丽,同样能引起所无尽的遐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和普里什文一起,走近林中小溪。
(二)自读自测,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颤动(chàn)潺潺(chán)涟漪(yī)粼粼(lín)分道扬镳(biāo)干涸(hé)簌簌(sù)惬意(qiè)车辙(zhé)翩翩起舞(pi ān)涟漪:细小的波纹。
萦绕:缠绕回旋。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2、了解作者和他的札记。
普里什文是一位出色的农艺师,丰富的林学知识帮助他读懂自然界这本大书;他又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
《林中小溪》九年级语文教案

《林中小溪》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林中小溪》,使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能正确理解小说的主题,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2.掌握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以此为基础,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2.理解和领悟小说的主题;3.提高写作能力,以此为基础,提高写作水平。
教具准备1.教材:《中学语文九年级》或其他版本九年级语文教材;2.课件:关于小说基本特征、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PPT;3.其他:黑板、彩笔、练笔纸、活页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林中小溪》;2.老师展示PPT,讲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如人物、情节、主题、结构等,并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步:讲解(15分钟)1.老师讲解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并以具体例子解释;2.老师讲解小说的主题,如《林中小溪》中的主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小说中描绘的山林、小溪是怎样形象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第三步:阅读(20分钟)1.学生阅读《林中小溪》;2.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同时注意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3.学生可以标注自己所觉得精彩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第四步:讨论(20分钟)1.学生就所阅读的小说进行讨论,讨论主要内容有: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小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有何作用;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增强对小说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写作(30分钟)1.学生写一篇题为《林中小溪》的读后感或小说仿写,要求:体现小说的主题和修辞手法,标点符号和语法正确,符合语言规范;2.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写诗等方式表达对小说的感悟。
第六步:总结(5分钟)1.老师概括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说的基本特征、修辞手法和主题;2.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写的读后感或小说仿写,同时指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是否符合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九科目语文备课刘玉富审核刘艳课题林中小溪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7月13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感受小溪平和而又顽强的性格2、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3、体会作者对小溪的喜爱、赞美之情学习重点:1、感受小溪平和而又顽强的性格2、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感情2、感受小溪平和而又顽强的性格学习程序:一、走近作者:普里什文,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作家,也是公认的语言大师,散文诗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他说:“我笔下写的是大自然,自己心中想的却是人。
他笔下的大自然生机勃勃,色彩斑斓。
二、追溯背景:普里什文在国外求学时,在巴黎遇到俄罗斯女大学生兹马里科娃,但他们相爱两个星期又分手了。
回国后,恋人美的形象却反应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事物中。
由于心中充满爱,大自然所有细节都难逃他的眼睛。
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三、预习课文,解决字词1、导读:文中“林中小溪”可以说是爱的化身,请你也带着这种爱,去感受林中小溪的纯净与美丽。
请你在阅读中放飞你的心情,与作者一起喜悦与感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颤.动__________ 潺.潺__________ 涟漪._________粼.粼___________ 干涸._._________ 簌.簌_________惬.意___________ 车辙.__________ 频.频_________吝啬.___________ 和煦._________ 翩.翩_________分道扬镳._.________ 梦魂萦绕.________四、学习新课: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2、围绕下列问题,研读课文:①在作者心目中,小溪跟森林是怎样的关系?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们的生命之流有那些相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认为小溪是森林的心灵,他把小溪当作有感情、有人格精神的人来写,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小溪有哪些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找出作者感情变化和思想升华的语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林中小溪遇到几次阻碍?表现它那些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你觉得林中小溪是怎样的小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随堂作业:1、根据注音写汉字:Chàn( )动分道扬biāo()水流飞jiàn()干hã( ) qiâ( )意阳光和xǜ( )2、找出下列词语中错别字并改正。
百花争艳梦魂莹绕纹丝不动枝条繁冒毫不在乎不干示弱另觅路径艳阳郎照收紧肌肉不甘寂漠3、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优美的句、段抄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小溪平和而顽强的性格2、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学习程序:一、检查旧课:1、根据注音写汉字:涟yī( ) qiâ( )意车zhã( ) 吝sâ( )和xù( ) jiã()尽 xuán涡分道扬biāo2、你感受到小溪有哪些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二、合作探究下列问题:阅读课文12~25节,回答下列问题:1、第14节中写道:小溪“继续前行,而留下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水塘是怎样的态度?下文对灌木是怎样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作者写到一系列物象,如“仅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的大灌木……”找出这些物象,并分析这些物象分别象征了怎样的生活?这样写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19~21节,作者用怎样手法描写小溪?这样写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选文中大洋指什么?为什么反复说早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结合文中小溪流进大洋的经历,你认为作者意在追求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链接: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溪水苏雪林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在欢迎我们的身影。
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一样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影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之中。
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涓涓的月儿谈心。
她明澈晶莹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默啊!在夏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