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_刘梅英

合集下载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2、福利经济学
作为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庇古,除了以精确、 明晰的表述,忠实地传播马歇尔的学说外,还在 其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福利经济学,被称为福利经 济学之父。 他从边际效用基数论出发,提出国民收入量愈大、 国民收入分配愈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的 命题。他还区别“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 会纯产值”两个概念,来说明怎样使生产资源在 各生产部门的配置达到最适度的一点,从而使国 民收入总量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最大,这使剑桥 学 派 带 有 浓 厚 的 改 良 主 义 色 彩 。
4、马歇尔的方法论
①用“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所谓连续原理 分析经济现象,认为在经济现象、经济概念 之间都存在连续关系,没有严格区分; ②用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和数学中的“增量” 概念来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 价格的决定,同时,在分析时,假定其他条 件不变,使用所谓局部均衡法;
4、马歇尔的方法论
3、进一步发展
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 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 是比古典经济学更为合理、也更为精致的理论体 系。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经 济大萧条当中,却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3、进一步发展
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 与之不同的经济理论。那些理论后来被看作宏观经济 学的直接理论前驱,为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 产生和问世奠定了某种基础。 那些理论和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典的维克赛尔,缪 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也出现了 约瑟夫•熊彼特,欧文•费雪那样的经济学家。
三、福利经济学和 庇古,A.C.
Arthur Cecil Pigou (1877~1959) Bigu
1、简介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发展长河中,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两个重要的阶段,它们的理论和观点对经济的理解和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诞生于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初,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典经济学强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

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机制能够引导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分配理论方面,古典经济学家们关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并认为工资、地租和利润分别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的报酬。

古典经济学还着重探讨了经济增长的问题。

他们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储蓄则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

此外,分工的深化也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逐渐受到挑战和修正,新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

新古典经济学在 19 世纪末期兴起,并在 20 世纪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瓦尔拉斯等。

新古典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在价值理论上,新古典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转而采用边际效用价值论。

它强调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边际效用的评价。

在市场理论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引入了数学方法,通过建立供求曲线和均衡模型来分析市场的运行。

它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关系,实现市场的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还对生产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它关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认为企业会根据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要素的投入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分配理论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报酬,利息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的报酬,地租是土地的边际生产力的报酬。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加注重微观层面的分析,强调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的微观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演变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演变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演变途径作者:任思李和锋来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4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把古典经济学关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的理念精髓抛弃,专门研究既定分工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永恒和最完美的制度,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的经济学。

但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这一支)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又不断演化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逻辑矛盾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宏观经济学(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马歇尔在英国学派、奥国学派和洛桑学派基础上创立的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坚持“经济人”假设和“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主张自由竞争能够达到市场出清、实现充分就业,反对国家干预。

在宏观层次上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说(派)主要包括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但真正能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相衔接的宏观经济学乃是理性预期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虽然在政策主张上与新古典主义不谋而合,但其理论内核则是完全相背或不完全等同的。

二、新古典主义理论宏观体系的发展过程1.货币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坚持经济自由原则,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想的经济制度,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但也并不主张完全放任的无政府主义,因为货币主义者强调“惟有货币要紧”(only money matters),而凯恩斯主义者则强调“货币也要紧”(money matters too),两句话不过一字之差而已。

托宾就认为,现在几乎没有人会主张:“货币不要紧,货币政策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没有关系。

”虽然货币主义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同凯恩斯主义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甚至是相背的,但两派都坚持“需求创造供给”,都属于西方宏观经济学需求管理的范畴,这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是不相容的;并且以friedman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更注重于经验数据的统计检验,在逻辑和内容上仍然缺乏微观基础,所以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不能看作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宏观扩展。

第三章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挑战

第三章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挑战



在杰文斯看来,人们仅具有两个特征使其被称为 经济人。

3、效用价值论

杰文斯是从人的欲望以及满足出发来论述其主观 效用价值论的。 他用个人欲望满足的心理感觉来解释商品、效用、 价值等范畴,
认为商品是能够提供快乐或避免痛苦的物品,



认为效用是快乐的产物。


(1)效用
1、瓦尔拉斯的生平与著作
莱昂·瓦尔拉斯 (1834-1910) 洛桑学派的创始人,边际效 用论的首创者之一,法

《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 (1874)

2、关于经济学的一般观点

瓦尔拉斯对经济学进行了重新分类。他认为,交换 价值、工业和财产是由物质在数量上的有定限或稀 少而引起的三种一般现象。三者都同社会财富相关。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3、边际效用论的提出 瓦尔拉斯《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 法国的瓦尔拉斯各自独立研究,创建了以边际效用 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 边际效用学说的产生,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 命(经济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变化称作经济学上 的“边际革命”),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了现 代西方经济学的新阶段。到20世纪初,经济学的面 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本着作篇幅不大,却足以同《国富论》、《纯粹经 济学要义》媲美。由于该书阐述了边际效用理论,故 而门格尔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经济学开创者之一。 当时,德国历史学派排斥理论,认为经济学不过是一 种数据的堆积,目的在于为国家服务。
1883年,他出版了第二部著作《关于社会科学、尤其 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由这本书所引起的 奥地利学派与德国历史学派关于经济学方法的论战持 续到20世纪初而偃旗息鼓。

第六讲经济学的演化与演化经济学

第六讲经济学的演化与演化经济学

1. 21世纪的经济学去向何方?
• 自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后100年间,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呈现出急剧狭窄 化和形式化的趋势。20世纪最后30年,这 门学科已经遭受数学形式主义的蹂躏,经 济学家们不去把握和解释真实的经济结构 和经济过程,而是潜心去建立与现实相去 甚远的模型。
1.1经济学形式主义的局限
• 放弃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进行形式主义的理论训 练,使得经济学家失去了判断与理解实践问题和 复杂情况的直觉能力。这使得经济学在重大的经 济转型和危机面前束手无策,比如石油危机、东 欧剧变和亚洲金融危机。
• 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学理论在这一时期没有发 展。许多理论已经公诸于众,许多新定理得以证 明,进行了无数的回归分析。这些都是数学带来 的进步,这是不能忽略的。但关键问题是,主流 大学经济学系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当今世界的 紧要问题上。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智力资源 没有实现最优化配置。
• 从前述新古典经济学的四个根本缺陷可以 看出,新古典经济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同时,也不能简单地把“社会”、“文 化”、“道德”等新古典经济学所缺乏的 因素嫁接到它身上去。问题是该理论的核 心部分存在着不可救药的缺陷,这就需要 经济学的核心发动一场革命,位于正统经 济学中心的瓦尔拉斯式的机械论假定,必 须被取代。
• 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1:新古典经济学是不 了解市场。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不是 市场,而是各种选择序列中给定的个人偏 好的结果。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家而言,他 们这个学科的一切就是研究有关始终如一 的选择及其结果。这个学科本质上不是在 研究市场,至少在财富和制度的意义上是 这样。
• 新古典经济学缺乏有关财产、合同、交换 和市场等恰当的概念。当它试图讨论交换 和市场时,叙述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各人获 得的效用的增加,而不是在法律制度框架 内产权的转移。当制度出现时,新古典理 论则主要是在制度为效用最大化的个人提 供的激励、信息和限制的意义上来讨论。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演进,为人们解决了许多经济问题。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古典经济学兴起于18世纪末的英国。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不应过多干预,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经济效率和最大福利。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古典经济学的后期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

穆勒提出了“边际效用”概念,强调人们在决策时考虑边际成本与收益。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边际效用理论和供求理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供求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分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三、凯恩斯主义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爆发,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观点产生怀疑。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国家干预”和“总需求管理”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以避免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四、新兴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后期,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兴经济学逐渐兴起。

新兴经济学包括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增长。

五、现代经济学的挑战尽管西方经济学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诸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金融风险等新的经济问题也需要经济学家们去研究和解决。

同时,现代经济学也对经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目录[隐藏]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现代西方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编辑本段]新古典经济学★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 assical Economics)★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和六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和六次革命
其思想和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门格尔(奥)、杰文斯(英)、瓦尔拉斯 (法)、马歇尔(英) 标志: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边际效用 论的出现(边际革命)是经济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核心思想:自由放任是最高准则,资源配置是研究中心, 研究价格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它是古典经济 学的延续和深化,但研究方法和角度都是全新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贵族化)倾向:用一系列 假设、概念、数学建立严谨、精致、标准化的分析框架 使其对现实缺乏解释力。
基本观点:农业是收入与财富的唯一来源;与重商主义相反, 只注重生产领域的研究,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倡导 “自然秩序”
2、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年代:17中—19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的亚 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法国的萨伊等 标志: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斯密因此 被称为经济学之父。 核心内容:研究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从 而缓解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经济 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经济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古典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 济学体系,主张市场自发调节,提出 “看不见的手” 原理。
第第第第第第 六五四三二一 次次次次次次 预货斯凯边古 期币拉恩际典 革主法斯革革 命义革革命命
革命命 命
4.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
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 论》)的发表。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使经济学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具体又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恩斯革命时期。凯恩斯革命被称为经济史上的第 三次革命。 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 和新剑桥学派(罗宾逊、斯拉法)的争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 了相当大的影响。斯拉法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被认为是经济 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第三阶段: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货币主义革命被认为是 经济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被认为是经济史上的第 六次革命。创立: 威廉·第 发展: 亚当·斯密 终结: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比较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比较研究

前言 :经济学研究是 一 门 系统 学 问 的研 究 ,其 源 自于 《国富论 》
中 ,且 在 经 历 了 几 个 发 展 阶 段 后 形 成 了 众 多 派 别 。 纵 观 经 济 学 发 展 历
史 ,其 新兴古典经济学 的衍 生与新 古典 经济 学始 终存 在着 某些 不 同之 处 ,针 对此 现象 ,当代经济学专 家开始 对其展 开 了全 面的研 究与 了解。 以下就是对新 古典 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 比较的详细 阐述 ,望其 能 为相关 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并 由此带动新 兴古 典经济 学考察 的不断深入。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与 新 兴 古 典 经 济 学 的 差 异 ( 一 ) 二 者 研 究核 心不 同 从 大量 的研究 数据中可以看出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 典经济学 之 间存在 的一定 的差 异 ,而研究核 心的不 同即 为二者 间差 异 的主要体 现。 经过经济学者 的大量研究 可以看出 ,在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 经济学进行 转化 的过程 中其研 究核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即在新古 典经济学 中 将资源配置 问题化 为了 自身研究重点。而导致研究核心发生 转变的原 因 主要归咎于 马歇尔专 家在 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 中存 在着数学 工具较为匮乏等 问题 ,最终 导致 其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 中将重 点转移 到 了资源配置层 面。然而新 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 的研究 重点 的 选择存在着异议 ,进 而致使 其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突破 了新 古典经 济学研究 中的限制 ,并借 助现代 化研究 工具展开了对分工与专业 化问题 的重点研究 …。 ( 二 ) 二 者 分 析 框 架不 同 就 当前 的现状来看 ,新 古典 经济学 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 的分 析框架 也存在着某些不 同之处 ,即新兴古典经济 学在 开展实际研究 的过 程 中认 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 由于其 自身研究 重点定位的不准确导致 其分析 框架 的设置也存在着不足 之处 ,因而新兴 古典经济学在设定分析 框架过 程 中强调 了对 于纯消 费者 和生产者 的绝对 两分 限制 了经 济学 的解 释力 , 同时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 中利用 了供求边 际分析 方法对资源 配置等 问题展开 了详 细阐述 ,而在新古典 经济学 中却无 法对 经济发展 问题进行 剖析 。其次 ,新古典经济学在实 际研究过程 中是 利用 生产 函数来 对厂商 的生产情况进行描绘 的,因而其对专业化经济概 念来 说无丝毫作 用。在 此背景下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 的过程 中必然会摒弃 新古典经济 学的 分析框架 ,构建符合 自身研究特征 的新 型经济分 析框 架 ,且通过 经济化 概念的形式体现厂商生产状况 。

第三讲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讲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

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

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

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

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

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

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

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解析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转变及其启示

解析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转变及其启示

宏观经济解析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转变及其启示赵 悦1 王 敏2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构建,需要对国际经济学科领域中相关经济学范式进行分析和借鉴。

本文以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和转变历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由此转变而带来的一系列启示,以期为我国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学框架提供有参考意义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转变与启示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013-02前言通过对新阶段所掌握的经济学理论和经验来看,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与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这一点在我们对西方经济学进行研究时显得尤为明显。

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学是经过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之后所产生的理论,其脱胎于实践当中,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现实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也成为了促进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不断革新的哲学思潮也对其发展与转变有一定的影响。

一、古典经济学经济学专业中,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最早发迹于十七世纪中期,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工业革命的萌芽与兴起促进了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扩张为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和相关基础,也产生了对经济学的研究需求。

同时代哲学思潮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也是古典经济学萌芽后不断革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哲学思潮是古典经济学取得成就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溯时,两位对古典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体系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摘要: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跨越了主流经济学理性人、最优、均衡的藩篱,提出历史演化、满意、多样性假说,并借用生物学基因的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的运作,为解释经济系统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研究框架,使经济学面临着更大的革命。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演化经济学是对经济系统中新奇事物的创生、传播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经济科学新范式,而且将成为各种异端的综合(贾根良语)。

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

本文主要从演化经济学的内涵及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的角度,考察其理论框架的形成及影响。

一、演化经济学的内涵及特征演化经济学是借鉴达尔文生物学的进化隐喻和拉马克的遗传变异学说,引进物理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经济社会系统形成、发展的动态演化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广义来讲,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老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而狭义上的演化经济学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演化思想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变异、选择理论(以纳尔逊和温特为代表)、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演化理论(包括混沌理论等)和演化博弈论。

演化经济学将技术变迁看作是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核心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

演化理论关注的焦点是某一变量或一组变量如何随历史而变化,如何在理论上理解所观察的变化背后的动态过程。

特别是,可以通过解释它是如何达到当前状态来理解某一变量或系统的当前状态。

这些变量或系统要经受某些随机变异或扰动,但也存在着对变异进行系统性筛选的机制。

二、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处于正统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借助原子本体论和机械论隐喻,信奉决定论的哲学观,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支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均衡的研究上,导致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定:(给定)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浅谈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浅谈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浅谈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一、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二、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及其原因三、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四、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五、演化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启示一、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演化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通过对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学习的研究,强调了经济行为和制度的演化过程。

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演化经济学更强调经济体系中的动态元素,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路径依赖的影响。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达维德.科尔曼、约翰.杰尼斯、布莱恩.阿瑟、乔治.A.阿克洛夫等人创立和发展。

在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经济体系就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自适应系统。

二、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及其原因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新古典经济学视经济体系为一个静态平衡状态,多将经济体系比作市场机器,忽略了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而演化经济学强调,经济体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经济体系与其中的个体、组织、制度之间存在着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种相互作用过程被看作是经济演化的主要推动力。

(2)动态凝聚力的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和均衡性,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协调各种经济行为,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而演化经济学则强调了动态的凝聚力,指经济体系内个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适应的过程,这种学习和适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进发展的。

(3)模型设定的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主要采用适用数学分析方法,通过优化行为模型或等价交换模型来描述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而演化经济学则采用了更加符合经济体系特点的模型,力图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角度对经济体系进行描述,比如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代理人模型、演化博弈模型等。

三、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一个演化主体和两个演化维度。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3
三、凯恩斯方法
到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通过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米勒(John Stuart Mill)、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和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等 人的不断充实完善,在理论体系上日臻完美。但是,到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碰到了一个无 法回答的难题:由“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自由市场经 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深重的经济衰退呢?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 下应运而生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and Money)一书,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 济体系的确立。
8
五、新古典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 有两大缺陷 :一是在实践方面难以解释“滞胀”等经 济现象,难以解决因国家干预政策而造成的大量的政 府财政赤字问题,因而受到货币主义的诘难;二是在 理论方面,缺乏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尤其是缺 少一块微观经济学基础。凯恩斯理论起源于解决现实 问题,而把理论体系的严密性考虑放在第二位。20世 纪60年代中叶以来。以克洛尔(R.W.Clower)、巴罗 (R.J. Barro)和格罗斯曼(H.I.Grossman)以 及后来的贝纳西(J.P.Benassy)等人为代表的非均 衡理论学派,以短期的固定价格为基本假定,用配额 均衡(Rationing Equilibrium)代替价格均衡,试 图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基础。
1
二、古典方法
经济学说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是1776年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 的发表,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从宏观经济学往回追溯的角度来看 ,《国富论》确立了被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家称为古典方法 的哲学基础。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 手”的概念,即市场力量自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 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优状态。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人和企业都根据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原则 进行交换活动,然而市场整体能产生一组最优的价格。交 换结果使得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优。

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一、简答1、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制度经济学对它做了哪些改进?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来源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来源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来源孙莉经济0902 0120915940533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代表人物、学说的形成等,从而得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来源。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思想理论来源一、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古典主义在一片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的浪潮中兴起。

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革命,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张伯伦革命”摒弃了摒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于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预期革命”的理论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有重要影响,政府干预对宏观政策是无效的。

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来源新古典经济学家主要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就是需要和需要的满足,人们既然有需要,那就必须求得其满足。

但需要只能在消费待定物品时才能得到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就不能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自然,以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物品。

欲望和欲望的满足是经济活动的目的。

人类的欲望和自由支配满足欲望的资料,是人类经济的出发点和目标。

需要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需要和需要的满足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把需要当作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马歇尔指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

”他还明确指出:“它(经济学)主要是研究那些欲望和人类本性的其他情感,他们的外部表现是以这样的一种形式成为活动的种种动力,以致这些动力的力量或数量能够相当正确的加以估计和衡量。

”需要是价值理论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家构建其需要理论的目的是为其主观效用价值理论提供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

演化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演化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演化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商孟华;刘春英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演化经济学方法论采用个体群思维方法研究经济问题,以达尔文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借鉴批判实在论,强调回溯法.这使得其理论体系具有侧重于哲学思辨性而缺乏实证检验性,侧重于解释而缺乏明确的预测性的特点.个体群思维方法使得演化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较广的可拓展领域.达尔文主义体现了唯物论的哲学思想,更具现实性.演化经济学方法论是构建和保护演化理论的基本指导原则,也导致了它与主流经济学的强烈分歧,从而使得演化经济学处于边缘化和异端的地位.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具体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工具.
【总页数】6页(P163-168)
【作者】商孟华;刘春英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科学系,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8
【相关文献】
1.演化经济学与自组织方法论——分析范式与方法的融合 [J], 潘妍妍
2.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梳理:方法论、微观、中观和宏观 [J], 黄凯南
3.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反思 [J], 陈若航;陈荣虎
4.演化经济学再甄别:方法论层级与生物学隐喻 [J], 邓久根
5.论演化经济学方法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J], 杨虎涛;陈国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7期总第284期当代财经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NO.7,2008SerialNO.284———————————————收稿日期:2008-04-25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指导项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064572162)作者简介:刘梅英,厦门大学在读博士后,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研究;蔡玉莲,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研究。

演化经济学是相对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而不断成长起来的一种非主流的或者说是异端的研究范式之一。

随着经济学各种范式的冲突和较量,1981年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Boulding)出版了《演化经济学》,理查德・纳尔逊(R.Nelson)和悉尼・温特(S.Winter)1982年出版了《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引人注目地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标志着演化经济学的诞生。

[1-2]早在80年代以前,美国制度主义先驱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Veblen)发表著名的学术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演化科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演化经济学”术语,宣布了制度主义的“演化经济学”研究议程。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从不同侧面指出经济学中演化分析的重要性。

1991年《演化经济学》杂志创刊,演化经济学著述日增。

多普菲和福斯特等学者已出版了不少演化经济学的著述,[4-5]大大推进了演化经济学的发展。

在对新古典研究范式的理性-个人主义-均衡分析框架提出挑战的过程中,被认为异端的演化经济学的制度-历史-社会结构分析框架日益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分析方法,加上反主流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的声浪也日益唱响,[6]21世纪的经济学可能会从新古典经济学转向演化经济学,从而进行革命性变革。

演化经济学是对经济系统中新奇事物的创生、传播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经济科学新范式,[2]而且将成为各种异端的综合(贾根良语)。

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

本文主要从演化经济学的内涵及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的角度,考察其理论框架的形成及影响。

一、演化经济学的内涵及特征演化经济学是借鉴达尔文生物学的进化隐喻和拉马克的遗传变异学说,引进物理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经济社会系统形成、发展的动态演化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广义来讲,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老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而狭义上的演化经济学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演化思想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变异、选择理论(以纳尔逊和温特为代表)、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演化理论(包括混沌理论等)和演化博弈论。

演化经济学将技术变迁看作是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核心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

[7]演化理论关注的焦点是某一变量或一组变量如何随历史而变化,如何在理论上理解所观察的变化背后的动态过程。

特别是,可以通过解释它是如何达到当前状态来理解某一变量或系统的当前状态。

这些变量或系统要经受某些随机变异或扰动,但也存在着对变异进行系统性筛选的机制。

纳尔逊总结了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两个共同特征:(1)关注经济的动态过程,不仅要看到均衡,更为重要的是,要说明均衡是如何达到的;(2)承认“路径依赖”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

演化经济理论假定,存在着强有力的惯性趋势,使选择过程中的幸存者得以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刘梅英1,蔡玉莲2(1.厦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厦门361005;2.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029)摘要: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跨越了主流经济学理性人、最优、均衡的藩篱,提出历史演化、满意、多样性假说,并借用生物学基因的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的运作,为解释经济系统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研究框架,使经济学面临着更大的革命。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7-0024-05保留。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也存在着持续引入新变异的力量。

[4]二、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处于正统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借助原子本体论和机械论隐喻,信奉决定论的哲学观,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支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均衡的研究上,导致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定:(给定)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从此出发,研究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

这种最优化和外生性,排除了新知识的创造、企业家的作用、技术变迁和主导部门重要性的变化等问题,将技术变迁视作与经济学家无关的黑箱,使对技术变迁的源泉、性质和过程等关键性问题的讨论完全被忽略掉了。

[8]以纳尔逊、弗里曼、多西等人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家既借用生物进化的隐喻,又借用现代宇宙理论、量子力学理论以及混沌理论等,对经济系统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与生物自然选择过程类比,试图对整个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进行重构。

其基本的思路是:将技术变迁视作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坚持从演化的、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

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而言,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存在(being)的经济学,那么,演化经济学就是研究生成(becoming)的经济学,它可以被定义为对经济系统的创生、传播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科学。

[9]演化经济学在对事实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信念(信念是科学范式的内核)与古典经济学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演化对均衡的超越演化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演化过程,过去的时间与未来的时间是不对称的,社会经济过程与生物进化过程的不可逆性极为类似,演化意味着新质要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创生。

多西和梅特卡夫认为,个人或组织等行为者的目前行动将对未来决策过程或系统的未来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路径产生重大影响。

时间不可逆、结构转变和熵过程与滞后概念密切相关。

即系统如果发生了变化,虽然导致这种变化的力量已经消失,系统也不会完全回到最初状态,这是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

就制度和组织而言,新古典经济学重视企业平衡状态的研究,而轻视达到均衡的过程研究。

演化经济学假定企业的决策是连续的,每个企业决策时充分考虑未来的预期及其竞争对手的策略行为。

“路径依赖”说明锁定效应和次优行为可以持久存在。

历史突出了经济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不确定性和时间不可逆等重要特征。

(二)满意对最优的超越新古典经济学在原子论和机械力学基础上,在假定经济人完全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描述了均衡状态下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求解在一定外部环境控制下的最优控制和最优路径。

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考虑由于认识的有限性而造成的不可预见性。

因此,建立在均衡基础上的理性人假设脱离了社会现实。

演化经济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为基本思想,强调经济变迁的动态过程,在有限理性假定的基础上,接受了马奇在行为主义企业理论中的满意假说,指出最优难以实现,均衡只是暂时的。

经济系统向着均衡靠拢,均衡可能是多重的。

究竟到达或渐近哪一种均衡依赖于进化的路径。

演化经济学非常强调随机因素对经济社会系统及经济人的影响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即使不存在不确定因素,因其是以随机变量的形式出现在数学方程内,并给定随机变量的分布,理性代理人仍可找到最优化行为。

而演化经济学认为,随机因素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决策和搜寻革新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使长期最优化决策难以实现,进化过程的长期趋势难以预测。

理性与有限理性,最优与满意,它们成为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前提假定的重要反叛和超越。

自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深受物理学的影响,在假定最大化行为的前提下,它们集中研究机制均衡问题。

尽管凯恩斯从非均衡思想出发,从有效需求原理来构造宏观经济理论,通过非均衡思想建立了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并对均衡思想有所冲击。

然而,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使微观与宏观对接,并仍在均衡框架内进行分析。

后凯恩斯主义尽管从非均衡、动态、关注制度文化角度来分析经济过程,但主流经济学一直被均衡思想和范式所支配,并建立了以均衡分析为核心的经济分析体系。

20世纪80年代后,演化思想又促使人们在主流经济体系之外发展经济演化理论。

从亚当・斯密、马歇尔、熊彼特、凡勃伦、哈耶克等人的思想演变中可看出,经济学正在进行着从均衡走向演化的范式变迁。

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这种变迁折射着两种思想交锋的历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模式的超越。

总之,经济学各流派的研究方法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精髓是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

[10]这是对演化经济学不确定性引起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假说的最好概括。

(三)多样性对同质性的超越演化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由于“新奇”创生而形成的多样性思考。

因此,其研究方法是关注超经济人的个体群思考。

与个体群思考相对立,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使用类型学思考的方法。

类型学思考是把所有的变异都看作是对理想类型的偏离,看作是由于暂时的干涉力量所导致的畸变。

所以,为了集中在现象真实的本质上,类型学思考就把基本类型和它们的具体例子之间的差异看作是某种可以忽视的东西。

在个体群思考中,多样性并不是把基础性的实在隐藏起来的“干涉并发症”,而是基础性的实在本身,是演化赖以发生的基础。

可见,演化经济学把个人选择置于多样化行为的群体之中,强调了主观偏好的特异性和行为的异质性对“新奇”创生和创新过程的重要性。

[11]三、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演化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经济社会系统演变的科学,必须具备一个分析问题的中心线索,即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它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定———(给定)经济人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的局限性,认为在经济变化的过程中,新偏好的形成、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即“新奇”的创生)是关键因素,是经济变迁过程的内生性因素。

正如Hodgson(1997)指出:“作为社会经济演化的一个恰当概念,正确地评价新奇的突现及其传播的关键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12]演化经济学在其理论体系中抓住了“新奇”对经济系统的关键意义,认为在经济学中,“新奇”就是新的行动可能性的发现,它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

如果新的行动可能被采纳,那么这种行动就被称为创新。

贾根良总结指出,“新奇”创生的内生化,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