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生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1.2《雷雨》作品意义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 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 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 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 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 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 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 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
《雷雨》作品意义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 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 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 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 《雷雨》、《日出》、《原野》、《北 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 பைடு நூலகம்,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 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 上最轰动热烈的巅峰时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 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 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 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 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 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 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 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 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 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话剧“三部曲”是什么素材
曹禺话剧“三部曲”是什么曹禺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如果说,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成熟的标志之一,则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
这些剧作,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曹禺(公元1910年~公元1996年),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
他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于1933年,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如果说,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成熟的标志之一,则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
这些剧作,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曹禺(公元1910年~公元1996年),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
他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于1933年,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一鸣惊人的《雷雨》《雷雨》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也许它写得太像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震撼力。
《雷雨》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也许得力于希腊悲剧的启示,或由于易卜生戏剧的影响,以及对佳构剧的熟谙,但它决不是模仿,而是来自作者对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愤懑,以及他那雷雨般的诗情。
因此,我们在那扣人心弦的悬念中,也许可以领略中国传奇的魅力,而在火爆的场面中,却可以透视一个中国戏剧诗人特有的热情和个性,特别是它的戏剧语言,洗炼、纯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高中语文1.2《雷雨》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①。
纵观曹禺笔下的女性:无论是最具“雷雨”②式性格的繁漪,还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陈白露,她们的人生悲剧,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繁、陈二人都是受到过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接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聪明、美丽、热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
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过真正人的生活。
可同时,她们对现实又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她们厌恶自己所处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但又无路可走,最终被黑暗所吞噬。
繁漪这个长期受传统道德熏陶的“中国旧式女人”③,何以跟继子发生乱伦?这种病态的性爱,只能从病态的社会寻找根源。
从作者写繁漪“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1忽然来的力量。
”④这一段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
在她被骗嫁给周朴园后,不幸落入周公馆这口“残酷的井”⑤,从此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
比她大二十岁的周朴园把她视为自己的统治对象,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使她过着孤寂、空虚、痛苦的生活,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的空气。
周公馆的围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除了家人,繁漪不能与任何外人接触;公馆内的氛围郁闷、窒息、阴森,要扼杀一切生机。
这里,是一片感情的荒漠;在这里,繁漪渐渐地被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⑥。
作者一开始就赋予繁漪“脸色①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坟》②曹禺《雷雨·序》③④⑤⑥曹禺《雷雨》2苍白,沉静忧郁,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女的失望的痛苦与怨望”①的外形特征。
如果没有周萍的出现,繁漪也许会和《家》中的梅表姐和瑞珏等一些受中国传统思想束缚的女性一样渐渐地麻木,渐渐地枯萎,进而悄悄地死去。
高中语文 1.2《雷雨》的诞生过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雷雨》的诞生过程知了在树丛中噪鸣着,树叶儿一动也不动。
好闷热的天气!清华园里寂静得很,骄阳似火的日子,回家度假的人都走了。
留下的人也躲在宿舍里。
但是,此刻曹禺却躲在图书馆二楼阅览室里写他的第一部剧作《雷雨》,已经到了最后杀青的时候,眼看这孕育了五年的小生命就要诞生了。
郑秀也留在学校里复习功课,他们正热恋着。
她也盼着《雷雨》的问世。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
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
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
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
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
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
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
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
我有无数的人像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
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下种结成果实,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校——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举度过的。
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
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
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
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
高中语文1.2雷雨曹禺的话剧创作之路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曹禺的话剧创作之路《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周朴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方面。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
只要能弄钱,他什么都做得出来。
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
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蘩漪独立的人格和起码的尊严,他关心的也不是妻子的健康,而只是自己的意志。
周朴园与前妻侍萍的关系,更充分暴露了他伪善的本质,年轻时他诱骗了侍萍,当他以为侍萍已经投河自尽后,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纪念自己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爱,不仅将自己儿子的取名为“周萍”,保留了侍萍生周萍时的房间模样,甚至喜欢关窗的习惯,而且还一直把侍萍当作“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要为她修一座墓。
高中语文 1.2《雷雨》巴金慧眼识曹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1.2《雷雨》巴金慧眼识曹禺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巴金慧眼识曹禺巴金与曹禺是至交,是挚友,巴金还是曹禺走上文学道路的引路人。
他俩的深情厚谊长达60多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谱写了感人的篇章。
识宝当伯乐1933年,曹禺创作了他的传世名作《雷雨》。
在《雷雨》脱稿后,曹禺并不想发表。
一位朋友建议他不妨把此稿件寄给在《文学季刊》当编辑部主任的章靳以,他是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的同学。
章靳以收到稿件后,因曹禺是他的要好朋友,不好意思将此稿件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就将稿子搁在自己的抽屉里达半年多时间。
巴金于1933年9月从上海抵达北平。
在那里,他开始走上写作之路,创作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后经叶圣陶审阅发表于《小说月刊》。
所以,也可以说,叶圣陶先生是发现巴金的伯乐。
此后,巴金的创作才华如泉喷涌,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写了十本长短篇小说集,已成为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不断有刊物向他约稿。
也从那时起,他懂得了扶植人才、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他是应约来北平的。
在那里,他创作了小说《电》,发表于《文学季刊》,并被该刊聘为编辑委员。
一天,编辑部主任章靳以将《雷雨》交给巴金审阅。
巴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
他被剧本深深地感动了!就像以往他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剧本抓住了他的灵魂,他为它落泪。
巴金由衷地佩服曹禺,认为他有大的才华。
经过巴金、郑振铎、章靳以的多方设法,避开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重重封锁和禁令,《文学季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载了《雷雨》(署名曹禺),引起了广阔读者的争阅。
之后,全国各地以及国外一些地方陆续演出此剧。
在巴金的热情支持下,《雷雨》很快由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就这样,巴金成了曹禺话剧创作才华的最先发现者,在这方面他功不可没。
海内存知己1936年,曹禺与郑秀在南京举行订婚仪式,巴金特地从上海赶去参加了这次仪式,为挚友祝福。
曹禺的《日出》发表后,报上的剧评一篇又一篇,都称赞这部剧作。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聆听夏里亚宾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曹禺聆听夏里亚宾曹禺喜欢音乐,对旋律与节奏有着极其特殊的敏感。
童年时代,他住在天津意租界二马路“万公馆”时,就非常爱听从远处传来的法国教堂的钟声。
有时候他还特地到教堂里,专门聆听教堂的音乐。
但他从未刻意研究过这门艺术,而仅仅是随意欣赏,凭着自己的直觉去感受,去体会,并陶醉在那美妙、深邃的意境里。
音乐能抚慰人的心灵,激发美好的感情。
随着自身音乐素养的逐步提高,曹禺在写作中也善于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意图。
处女作《雷雨》的原著有“序幕”和“尾声”,可是后来演出时一般都被删掉了。
在序幕里,背景音乐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作者是想把观众带到遥远的过去。
尾声中又响起这支乐曲,也是为了再把观众带回到一个更古老、更幽静的境界里。
曹禺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必须给读诗的人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
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
在许多幻想不能让观众接受的时候,追到非常遥远的过去,让观众像是听神话,听故事似的,来观看我的这个剧目,所以我不得已用了“序幕”和“尾声”。
1934年,在巴金的关怀下《雷雨》发表了。
曹禺从北平回到故乡天津,执教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第二个剧本《日出》。
两年后,即1936年8月,他便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执教。
在天津最后半年的生活里,他有一件无法忘怀珍贵记忆,那就是在这年年初,观赏了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来津举行的独唱音乐会。
夏里亚宾1873年出生于俄国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只读过几年小学。
他以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至今尚无人能与之匹敌。
他天赋很高,又十分勤奋,十月革命前他的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唱、作俱佳,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舞台形象。
1918年,夏里亚宾是第一位被苏维埃政府授予“人民演员”光荣称号的艺术家。
他于1922年出国演出。
本来他是要返回祖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再回国。
高中语文 1.2《雷雨》讲述曹禺创作《雷雨》背后的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讲述曹禺创作《雷雨》背后的故事1936年,上海,卡尔登大戏院。
话剧《雷雨》演出获得空前成功。
茅盾赠诗曹禺赞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70年后,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闻中心摄制的电视专题片《海上惊雷雨》,为百年话剧的历史梳理打开了一扇窗。
图书馆里“降生”《雷雨》《雷雨》先有腹稿。
曹禺夫人李玉茹回忆:“构思花了5年。
他先写每个人物的小传,宿舍床铺底下的草稿都堆满了,这些小传也几易其稿。
”最终完成《雷雨》写作是在清华图书馆。
曹禺女儿万方回忆:“很多年后,爸爸回到清华图书馆,指着一个座位,说他写《雷雨》的时候就坐在那儿。
他说要感谢当年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他允许他在图书馆写作,甚至闭馆后也允许他留下来写。
”中国话剧史一个“响雷”在《雷雨》之前,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远没普及。
学者丁罗男说:“中国话剧的成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雷雨》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以前的剧作家无法达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曹禺把话剧写作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上海从事话剧工作的胡导当年在卡尔登大戏院观看了《雷雨》的演出。
他回忆:“那是上海的第一次公演,真的震动了我。
此前我也已经看过不少戏,但《雷雨》的剧本是那么抓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七旬”《雷雨》更“滂沱”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副院长指出,很多人知道《雷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戏的演出史,电视片《海上惊雷雨》弥补了这一缺憾。
复旦大学教授周斌说:“《海上惊雷雨》通过个案剖析,带出了对百年中国话剧发展演变的回顾和反思。
在这种梳理中,也带着创作者的反思和评价。
未来的中国话剧发展,应该传承哪些回避哪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石川指出:“话剧在20世纪中国的文化史上,地位突出。
但在今天好像被边缘化了,所以尤其需要电视这种大众媒体把这个文化经典,面向大众进行普及。
”。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 悲剧有滋味 人生不是滋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曹禺:悲剧有滋味人生不是滋味虽然我们很难将曹禺与莎士比亚进行对比,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他们都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
当许多名噪一时的显赫之作逐渐被淡忘的时候,曹禺却还在新生。
《雷雨》决定了我后来的生活直到上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时候,才第一次听到曹禺的名字。
看到同学们谈论《雷雨》、《日出》的兴高采烈,我在羞愧中悄悄阅读完刚刚修订出版的《曹禺剧作选》。
我其实很难理解曹禺剧作所描述的世界,但是,剧本中语言的精妙、结构的紧密、感情的强烈、特别是像《雷雨》中的繁漪那样的桀骜,周冲那样的纯真,还有剧作中那些我不甚明了的神秘感,还是深深地触动了我。
后来,我知道了曹禺许多“特征”:10岁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19岁读完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写《雷雨》之前读过250部世界名剧的嗜书狂,15岁就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平时不爱说话到了舞台上却如鱼得水,我对他更是增加了一份好奇。
所以,当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便选择了曹禺的《雷雨》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虽然,我的论文,仍然按照当时课堂上提供的指导,努力寻找《雷雨》中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用这些概念为饱受指责的《雷雨》正名,并没有真正找到《雷雨》的精神,但是这个选择,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后来的生活。
大学毕业,我开始师从曹禺研究专家华忱之教授,成为了“文革”后的第三届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生。
最光彩的作品都是悲剧在读博士期间,随着生活阅历和文学阅历的增加,我才开始慢慢懂得曹禺。
我在《名作欣赏》上写了一篇重读曹禺《原野》的短文《野性的呼唤》。
文章发表后,我收到歌剧院一位导演的来信,说曹禺先生看到了这篇短文,认为是对他的《原野》的一种更接近他本意的阐释,所以他们邀请我去看由曹禺女儿万方改编的歌剧《原野》的演出。
在我的判断中,曹禺所有的创作中,最光彩的作品都是悲剧。
《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那些代表着曹禺最高成就的作品,都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和激情的景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1.2《雷雨》创作背景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 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首先,戏剧即 冲突。《雷雨》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 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雷雨》的 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其次, 《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 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的,那么无论它 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 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 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 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 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 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一升发出 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味。
《雷雨》创作背景
剧作家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 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 的创作,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虽然它是曹 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 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 “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 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 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 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 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高中语文 1.2《雷雨》戏剧家曹禺的成长道路和创作生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戏剧家曹禺的成长道路和创作生涯天津是近代中国戏剧的摇篮之一,戏剧大师曹禺不仅在这登台表演,而且还把自己编写的剧本搬上舞台,建构起属于他自己的戏剧世界。
曹禺原名万家宝,一九二二年,年仅十三岁的他进入南开中学求学,由于健康欠佳,不久便休学了。
两年后,重返校园的曹禺加入了在华北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南开新剧团。
当时的风气,男女不能同台表演。
曹禺十六岁登台,多饰女角。
反串女角受欢迎在导演张彭春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数年的磨练,曹禺的表演技巧日臻成熟,在《压迫》等剧作中崭露头角。
令他感触颇深的是,一九二七年十月,他在易卜生的《国民公敌》一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部戏表现的是正直的医生为了制止含有传染病菌的泉水浴场继续贻害他人,与当权者斗争,反被诬为“国民公敌”的事。
曹禺认真排练数月,仔细揣摩人物心理,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人物性格特徵。
但时任直隶督办的褚玉璞,以为该剧暗讽自己,乃勒令禁演。
直至一九二八年,褚玉璞倒台后,张彭春将《国民公敌》易名为《刚愎的医生》,于三月二十日易卜生诞辰百周年纪念日演出,一连三场,场场满座。
曹禺精湛的演技,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为了庆祝南开二十四周年校庆,剧团又演出了易卜生的《傀儡家庭》,由曹禺扮演主角娜拉,此剧在天津,尤其在教育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时人评价:“此剧意义极深……最佳者是两位主角万家宝君及张平群先生,大得观众之好评。
”而天津妇女会认为该剧对于提倡女权、促进女性解放必有裨益,因此还特邀其公演。
足见曹禺堪称校园演艺明星。
南开新剧团时期的演出活动,为曹禺以后的戏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自传中回忆:“南开新剧团的活动,激发了我对戏剧事业的兴趣,慢慢离开学科学的打算,终于走上了从事戏剧的道路。
”从看戏、演戏到写戏,是古今中外许多戏剧名家走过来的路,曹禺也没有例外。
经过幼时继母的薰陶,和南开新剧团时期的演出实践和艺术积淀,曹禺逐渐萌生戏剧创作的念头,立志要写出活的人,有灵魂的人。
为此,他勤奋学习,广泛吸收,将各戏剧大师的独特招数,熔为一炉,同时还认真向生活学习。
高中语文 1.2《雷雨》周朴园的蜕变给我们的启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周朴园的蜕变给我们的启示周朴园是曹禺的名作《雷雨》的主人公。
在剧中,它是一个“成功”的资本家,又是一个很有权威的家长。
作为情人,它的始乱终弃把鲁侍萍逼上了绝路,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作为丈夫,他的冷酷无情使繁漪濒临崩溃的边缘;作为父亲,他的专制蛮横让两个儿子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并最终毁灭了他们!总之,《雷雨》中所有悲剧的根源似乎都指向了一个人——周朴园,所有人的灾难都和周朴园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周朴园就是悲剧幕后的元凶!然而,纵观全剧,我却总在想,看《雷雨》,除了看到周朴园的罪恶以外,我们是否还应关注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周朴园是怎样成为“周朴园”的?周朴园年轻时曾到德国留学,他不可能不受西方文明思想的影响,他对侍萍说“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说明当年他与侍萍的恋爱不无真情。
可是为什么三十年后会从内到外都与昔日判若两人?除了环境的影响甚至压迫外,他自己对自己蜕变应负怎样的责任呢?从他的蜕变中我们应该汲取怎样的教训呢?首先,我想到的是责任的意识。
我们无法知道周朴园当初与侍萍的恋爱是怎样的情形,但从三十年后仍摆着侍萍的照片、保持着侍萍的习惯中看,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他们的爱情是有感情基础的。
但当时,他恐怕没有考虑(或很少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对这份感情负责任,对侍萍负责任。
事实上,他当时的确没有这个能力。
最终,他按照父母的意图娶了一位千金小姐,他牺牲了自己的感情同时也牺牲了侍萍一生的幸福。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告诫那些爱情至上的年轻人:当你还没有能力为爱情负责的时候,最好给彼此留一条退路。
因为,爱情是两个人的游戏,谁也不可能“一人做事一人当”。
一旦出现问题,受到伤害最大的将是自己最爱的那个人,那样的话于心何忍呢?同时我还想到了人性,想到了“善”。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
我想人生来可能本无所谓善恶的。
但人在成年以前所受到的教育却多半属于善的教育。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纪念馆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纪念馆简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曹禺纪念馆简介曹禺纪念馆坐落在湖北省潜江市马昌湖畔的曹禺公园内。
马昌湖十里荷池,清风飘香,乃曹禺祖居所在地。
曹禺先辈万徵有诗云:“我家世居马昌湖,荷花深处是吾庐。
翠叶悦目连天碧,红白花开上万株……〞曹禺纪念馆的前身是创立于1989年的潜江市曹禺著作陈列馆。
2004年正值曹禺的惊世之作《雷雨》发表70周年,中国文联、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曹禺故里联合举办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以示纪念。
为承办这一文化盛事,潜江市兴建了曹禺纪念馆。
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欣然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曹禺纪念馆是我国目前惟一的一所综合展示曹禺杰出奉献的文化名人纪念馆。
曹禺纪念馆共两层,馆舍面积为3000平方米。
第一层气势恢弘的大厅中央屹立着曹禺铜像,两侧石壁之上镌刻着《曹禺生平》和曹禺的名篇《我是潜江人》,大厅右侧是取自曹禺的父亲万德尊的诗词集《杂货铺》之名的参观接待厅,左侧是名人书画厅。
第二层中央是取自曹禺名剧《雷雨》和散文集《迎春集》之名的会议厅和会客厅,两个主体展览厅位居其左右。
这里珍藏着曹禺的著作、手稿、照片等各类实物资料3000余种〔件〕,3个展区473米展线,按创作篇、演出篇、管理篇、教育篇、知音篇、乡情篇、缅怀篇等章,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全面介绍了曹禺的生平、创作及其剧作的广泛影响,充分展示了一代戏剧大师的人文魅力。
创作篇以“曹禺的创作准备〞、“早期三部曲〞、“从《全民总发动》到《艳阳天》〞、“曹禺后期的艺术创作〞为题,全面展示曹禺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创作。
曹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1910年9月24日出生,湖北潜江人。
曹禺从3岁起就常随继母看戏,在童年的心田里播下了热爱戏剧的种子。
1922年至1928年,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生活6年,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直至1933年毕业。
曹禺博览中外文学名著,观摩大量的中外名剧演出,参与多方面的舞台实践,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了成为杰出戏剧家之前的创作准备。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雷雨》创作回顾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曹禺写《雷雨》是为反封建。
我生长在封建气氛很浓的家庭里,我周围的亲属、朋友,差不多都是封建社会里的核心人物,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黑暗,使我感到可厌、可恨,不能自制。
写《雷雨》的时候,我还在大学念书。
初生之犊不怕虎。
我只有一个反封建的思想,便开始思索结构,有时甚至动笔了。
我不是一幕一幕顺着写的,而是对哪一段最有感情就先写,怕感情流失掉。
我先写的是第三幕周萍到四凤家敲窗一段,后写周朴园逼周蘩漪吃药,再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看起来,象是拼凑,但实际上,我有了一个详尽的结构,我心中反封建的主题思想是十分明确、清晰的。
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也是一个“人”。
周朴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他是封建家庭专制主义的代表,但并不是没有人性。
例如他对鲁侍萍(即鲁妈)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
三十多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象他后来的儿子周萍那样胡闹。
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
这女孩子当时漂亮、伶俐,还读过些书。
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得懂他讲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
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
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了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
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剧本第二幕中,鲁侍萍有这样两句台词:“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我在这里不用“你”,而用“你们”,就包含了这个意思。
鲁侍萍被赶走后,经过三十年的变迁,周朴园的地位变了,人也变得凶狠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侍萍的感情。
所以,他保留了她的照片,牢记着4月18日是她的生辰,客厅的摆设仍保持着三十年前的老样子。
高中语文 1.2《雷雨》中国话剧的发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中国话剧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
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
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
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
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
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
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
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
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
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
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和语文教师谈《雷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曹禺和语文教师谈《雷雨》一部内涵深沉的作品,总是长久地引起人们探究它的兴趣。
而要探究它的奥秘,最好的办法又莫过于请作家自己来陈述作品的创作意图。
不久前,蜚声中外文坛的著名剧作家曹禺同志来杭讲学,《语文战线》编辑部特地请他为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介绍他的名剧《雷雨》的创作。
万老(曹禺同志原名万家宝)年满七十,仍然有着年轻人热情爽朗的性格。
他欣然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从已经排得满满的日程中专门抽出半天时间与我们座谈。
这次座谈的话题是从《雷雨》新近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开始的。
万老浏览了高中第四册的课本,指着入选的《龙须沟》、《威尼斯商人》、《窦娥冤》等剧本,连声说:“好啊,选得多好啊!”接着又对着《雷雨》摇了摇头:“就是我的差,不该把我的选进去!”剧作家谦虚的态度,打消了我们胆怯的心理。
大家告诉万老,中学生很喜欢这个剧本,但是由于他们年轻,还不太理解《雷雨》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生活。
“应该解释一下——”万老沉吟了片刻说,“《雷雨》反映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那一段生活。
这个戏包含着反封建的东西在里面,主要的是妇女解放的问题。
那时候,我不大主张写社会问题剧,只想就自己所知道的现象谈一谈。
中国妇女几千年来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虐待,中间发生了无数悲剧。
”万老侃侃而谈。
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死别,说到陆游、唐婉的生离;从《红楼梦》里少女们的反抗,说到秋瑾与封建家庭的斗争。
他的旁证博引的谈话,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妇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迫害、求解放的历史。
他说:“到1919年那个时候,封建社会已经几千年过去了,但是妇女要求恋爱婚姻自由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周朴园是当时黑暗势力的代表,他不仅有地主的一套,还加上买办的思想,主要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
哪怕到德国留过学,甚至读过一点社会经济学,但这种封建意识仍然深深埋在他的脑子里。
我写的这个戏是拿蘩漪、侍萍、四凤这三个妇女的命运作对比,蘩漪和侍萍在当时是很典型的。
蘩漪是受五四时代影响的阔小姐,读过一点新的东西,又不大通。
高中语文 1.2《雷雨》“摄魂者”的风范—记戏剧大师曹禺的几件轶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摄魂者”的风范——记戏剧大师曹禺的几件轶事“他由我们这腐烂的社会里雕塑出那么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责贬继之抚爱,真像我们这时代突然来了一位摄魂者……”这是1937年“文艺奖金审查委员会”对当时的获奖作品——话剧《日出》的作者、年仅26岁的曹禺的评语。
据考证,这段评语出自于郭沫若、巴金等人之笔。
70多年过去了。
一代戏剧大师曹禺也已作古十余年了,但这段评语仍然不失为是评价曹禺剧作及其笔下描绘的人世百态的最佳措辞。
我在1989年就是以《摄魂》为名,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树钧合作撰写并出版了35万余字的关于曹禺的文学传记(中国青年出版社版)。
该书出版后曾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并在《广播电视报》举办了专题征文讨论和评奖。
后又被改名为《曹禺》而列入“中国现代名人传记系列丛书”,并且再版了两次。
1990年该书被列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回忆我撰写《摄魂》一书的过程,曹禺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当年真可谓垂范于我们这些无名小辈。
从我与他的结识,到接受我的采访,以至后来与我结成忘年交的一幕幕场景,使我每每忆及都会热泪盈眶……1984年,我应上海青年报社“成功者的足迹”专栏之约,撰写戏剧大师曹禺年轻时发奋成才的故事,后因曹禺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多,而“成功者的足迹”专栏版面小,故改由《上海文化艺术报》(现改名为《上海文化报》)约稿发连载传记。
因为原是写小故事,可以从现成资料上汲取素材,而要改为写连载文学传记,则必须采访当事人和传主曹禺本人。
于是我便千方百计打听曹禺的联系地址和足迹。
同年10月,我打听到时任全国文联主席的曹禺到沪参加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的一个关于纪念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全国性会议。
于是,我便在活动的最后一天下午,冒昧地早早来到上海延安西路的文艺会堂门口专候。
会议持续到了傍晚,我在会堂门口那萧瑟初寒、梧桐叶落的街边踯躅到了月光新起,心中一次又一次构思着如何抓紧曹禺出门来的短暂时机,用最简明扼要、又最完整的表述方式向这位“中国的莎士比亚”做自我介绍和说明来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生平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
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
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
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
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
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
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
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
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
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文论说文范等课程。
他在到育德中学任教之前,将《雷雨》的剧本送到了《文学季刊》。
一部《雷雨》让他苦苦构思了近5年,苦心写作半年,五易其稿。
写成后将剧本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
靳以与巴金共同负责《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文学季刊》的主编是郑振铎。
靳以人很正直,他觉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没好意思将《雷雨》剧本向主编推荐,稿子一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
这期间,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学尽心教学,但他始终放不下心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直到他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雨》还是石沉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与巴金一起谈论《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巴金说:我们要注意文坛的新人,组稿面要宽一些。
靳以便将曹禺的《雷雨》交给巴金。
巴金当晚就读完,被深深打动,把剧本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在当年《文学季刊》的第三期发表。
之后很快由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在日本东京上演,东京神田一桥教育馆发行了《雷雨》的日译本,成为畅销书。
鲁迅看了日译《雷雨》剧本颇为兴奋,对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田汉、洪深和一个新出的左翼戏剧家曹禺。
正在东京的郭沫若观看了《雷雨》的演出后亲自为《雷雨》的日译本作序说,《雷雨》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
曹禺由此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一跃成为中国剧坛的巨星。
曹禺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
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
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曹禺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
1915年,5岁的曹禺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
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
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
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
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
其诗作《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和《南风曲》有着郭沫若《女神》的影响。
1927年他还参加了丁西林、田汉和易卜生剧作的排演。
曹禺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是1934年以后的事,但在1928年,曹禺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后,就开始了《雷雨》的构思。
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
同年夏天,曹禺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大学。
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金、靳以去看京剧。
年底,与钱锺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编辑。
1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
曹禺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
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
年底生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
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
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邢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雷雨〉》,大加赞赏。
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
1936年,在曹禺尚未写出第二部作品《日出》时,《雷雨》即作为《曹禺戏剧集》(第一种)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因此,《日出》不仅是巴金的期待,也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种派别的几乎所有大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靳以、李广田、朱光潜、杨刚、荒煤和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中国通"谢迪克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
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1936年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
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
1937年4月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
10月,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
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
暑假期间,创作《蜕变》。
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
初冬率剧校师生赴重庆演出《蜕变》,蒋介石看后下令禁演。
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人》,翌年公演。
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金的《家》。
1943年8月,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作准备,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
1946年,与老舍同时接到美国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并两次会见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
1947年返回上海,后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自导演。
1948年底,到香港。
1949年初经中共地下党安排经烟台到北平。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
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1951年自编《曹禺选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作大量修改。
同年任《剧本》、《人民文学》编委。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的国家剧院)成立,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