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剖面图。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分布规律性及生活中的一些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的形成分析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但对于文科学生也言,物理知识的欠缺、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固以及地理各知识点的不融会,虽然是复习课,本节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热力环流是因为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因为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协助作用。

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因为是复习课,必须要求全体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地画图并理解气压的分布规律,为了促动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知识的巩固,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实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实行分析,而实例中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即使学生对零散地理知识实行了整合,也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模式,确定计分标准激励学生集体的凝聚力。

共设计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实行阐述,当阐述完毕后先由本组同学实行补充,再组间实行质疑和补充,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能够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水平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及局地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水平和理解问题的水平。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点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大气环境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是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研究大气运动相关知识及天气、气候知识的基础内容。

如果学生不能将其知识真正的理解肯掌握,会对今后的研究产出不利影响。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力求通过研究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进而解释生活中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山谷风形成,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大气运动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并且能够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

进而在试题给出一地热力环流状况时,能够判断该地的气压、气温高低状况,海陆、山谷和城郊的分布状况;能够推知该环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海陆风、山谷风图,培养绘图能力;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和典型实例的成因的分析、描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研究、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重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因果关系的真确理解。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容易产生错误。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高一的研究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到现在已经有些模糊不清。

虽说提起来并不陌生,但是让他们具体分析问题,就表达的不是很到位。

拟利用多媒体举行知识梳理、讲解,加深学生对这局部知识的理解,能够解决试题中、糊口中的一些问题。

五、教学方法启发法、图示分析法、绘图法、讨论对比法。

6、讲授进程讲授流程教师活动学糊口动设想意图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感触所学知识与实际糊口联系密切了解所学知识在高中天文研究中的重要性,再次激发学生研究本节知识的求知许多同学都去过海滨城市,在那里感觉空气是比较潮湿的,但白天和夜晚是有区别的,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爽?另外,我们家观看图片,引里为什么将冷空调、暖气安装在房屋的不同部起回顾、思考位?这些都与我们今天复的热力环流知识有关。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昌江矿区中学赵香燕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并且能够进行具体实例分析;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探究能力及绘图能力;2、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和典型实例的成因分析、描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绘图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热力环流知识修改后的《奔跑》歌曲引出复习课题,引起对该知识的回忆。

(二)展示考纲: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影响;3、掌握近地面气温与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的关系。

(三)梳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侦查小能手、巧破诸葛)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绘制出相应的环流示意图,并说说其形成过程。

(五)师讲解等压面的形变规律,考点演练。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队热力环流相关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本单元的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七)布置作业: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区之间会有热力环流出现,说说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八)板书设计:(思维导图)热力环流复习学案一.热力环流1、形成过程:2、总结:冷热不均空气运动同一平面差异空气运动1、侦查小能手: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

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个嫌疑犯甲和乙。

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

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背后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王宾站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王宾站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什么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怎么产生的?2.能否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图和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学会准确的读图、绘图方法,提升读图、绘图、析图水平。

2.使用所学原理,解释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准确的环境观。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热力环流产生的过程。

学习难点: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相关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导入设计个案情片段:小明到海边露营,夜里小明钱包不见了,于是找来了警察。

警察确认了两名嫌疑犯,录口供时:嫌疑犯甲说:我当时在海边散步,面朝大海,风吹着我脸庞,好舒服,钱包不是我偷的。

嫌疑犯乙说,当时我坐在海边,面朝大海,风从我身后吹过来,我觉得好冷,然后就回去睡觉了,钱包不是我偷的。

当录完口供后,那名警察说,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在说谎,说谎的那个人就是真凶。

(一)知识准备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气压与密度成正相关。

3.同一水平面,大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4.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上升,近地面密度减小,气压降低;遇冷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5.等压面指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6.大气的运动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二)自主学习1. 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哪里?2. 同一水平面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 热力环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思考:1.假若A地受热,B、C两地冷却,此时大气首先会怎么样运动?2.垂直运动后,高空中同一水平高度上空气密度和气压如何变化?3.此时高空同一高度空气是怎样运动的?4.此时近地面空气气压是如何变化的?5.此时近地面空气的流向是怎么样的?归纳:绘制热力环流图总结:冷热不均大气运动同一水平面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四).学以致用:1、海陆风大陆大陆白天:夜晚:2、城市风3、山谷风白天:夜晚:(五).练习:1.如右图近地面A 、B 两地受热不均:(1)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2)把1至7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2.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 地与b 地的气压(P )和气温(T )( ) A .P a >P b ;T a >T b B .P a <P b ;T a <T b C .P a <P b ;T a >T b D .P a >P b ;T a <T b八.板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带状气压区 垂直气流图 例:等高面ab c d近地面高 空北北Q1、大气不均匀受热引起热力环流2、气压的变化规律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同水平面上:等压面向高处凸,气压高;等压面向低处凹,气压低。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热力环流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认识主要的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3.掌握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培养同学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2.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3.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节: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40分钟)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气象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气象图上的风向、气压等信息,引发同学们对气象现象的思考。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介绍赤道附近的高温带和两极地区的低温带,以及大陆和海洋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3.分组探究(15分钟):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其附近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整理成报告。

鼓励同学们使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体资源,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信息。

第二节: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40分钟)1.回顾(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同学们回顾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介绍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介绍热带风系统的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和信风,以及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

3.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并用一个流线图展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形态。

4.分组讨论(10分钟):将同学们再次分组,讨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对他们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和气温有什么影响。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第三节: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0分钟)1.分享讨论(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3.视频资料:播放热力环流的动态演示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动力学”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动力学”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动力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 理解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热力环流动力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 认识热力环流动力学在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 高中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理想气体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模型。

- 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关键参数。

- 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应用案例和实践技巧。

3. 教学方法
- 授课结合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 利用示例和案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动力学的计算方法和模拟技巧。

- 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介绍热力环流动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 第二课时:讲解理想气体的性质和热力学模型。

- 第三课时:引入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参数。

- 第四课时:介绍热力环流动力学的应用案例和实践技巧。

- 第五课时: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评价
- 设计课堂实时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结合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估其合作能力和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 定期进行作业和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热力环流动力学的掌
握情况。

以上为高三一轮复习“热力环流动力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安排。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热力环流动力学的
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热力环流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热力环流,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3.理解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应用。

4.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热力环流现象;5.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热力环流数据的处理和分析;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利用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征: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定义和特征,理解热力环流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等的关系。

2.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包括地表温度差异的产生和大气运动的规律。

3.热力环流的应用: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应用,如气候形成、风向变化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理教材,提供系统的热力环流知识框架和案例分析。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纯熟绘制热力环流表示图;理解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成绩导入→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分析归纳运动规律→列举实践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成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先生探求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2.等压线的曲折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活动探求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成绩导入)多媒体展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一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故事中表现了甚么地理知识?(讲授新课)(板书)二.热力环流:(过渡)要学习热力环流,我们先了解下方几个概念。

(板书)1.几个常用概念: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分量。

(多媒体展现)高度降低,气压减小。

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值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留意)同一高度(程度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各点所构成的面。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现(总结)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承转)学习了上面几个概念,下方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的构成。

(板书)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方式)(2)构成过程:(多媒体展现)(强调)在展现构成过程中,留意观察空气密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和等压面的变化。

(教师总结板书)(过渡)热力环流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象。

如海陆之间、城郊之间都有可能构成热力环流。

(先生活动)多媒体展现“海陆风的构成”,完成活动内容。

略(案例探求)“城市风的构成”(教师引导)郊区人口密集,有众多的工厂、汽车、建筑物等,人为释放的热量多,所以,郊区气温较高。

(案例探求)“对流雨的构成”(多媒体展现)(解决成绩)多媒体展现“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引导先生分析为甚么天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的缘由。

热力环流高三复习学案设计

热力环流高三复习学案设计

热力环流 导学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把A 、B 、C 、D 四点气压按高到低顺序排列:2、归纳:图文转换热力环流形成的整个过程。

(强调地表冷热不均是发生热力环流的关键因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寻找“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①在图中绘制A 、B 两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对比A 、B 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2对比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受力分析与风向特征(以北半球为例)(1)高空风绘图要点:(2)近地面风绘图要点:3: 绘制风向和判断风力大小思考:若你是天气预报员, 490hP492hP494hP496hP 498hP 1002hP 1004hP 1006hP 1008hP 1010hP1002hP 1004hP 1008hP 1000hP 998hP 996hPA B 1006hP你应该如何预报甲、乙两地的风力和方向,说说你的想法?三、分析案例:热力环流与风《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探究: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1.海陆风:在图中陆地与海洋之间画热力环流图,并标出陆地与海洋冷热状况,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压。

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吹向,属于风(海或者陆)属于风(海或者陆)《军港之夜》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2.城市风:有统计资料显示:上海、纽约年平均气温要比近郊高1.1℃,柏林要高1.0℃,费城要高0.8℃,莫斯科、巴黎、洛杉矶要高0.7℃,华盛顿要高0.6℃。

根据材料信息,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并考虑:若在图中布置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该在ABCD四位置中哪个位置布置相对比较好?城市风:近地面风由吹向。

自主检测】读图5“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1~2题。

1.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2.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A .水循环B .大气受热过程C .热力环流D .大气垂直分层3.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转偏向力B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C 水平气压梯度力D 因纬度不同造成的地面热量差异4.下图中,属于北半球风向的有( )读图1“中国某海滨地区不同时间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完成5~6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分布规律性及生活中的一些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的形成分析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但对于文科学生也言,物理知识的欠缺、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固以及地理各知识点的不融会,虽然是复习课,本节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由于是复习课,必须要求全体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地画图并理解气压的分布规律,为了促进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知识的巩固,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实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进行分析,而实例中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即使学生对零散地理知识进行了整合,也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模式,确定计分标准激励学生集体的凝聚力。

共设计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进行阐述,当阐述完毕后先由本组同学进行补充,再组间进行质疑和补充,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及局地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各局地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组排学生进行观点阐述→本组学生对知识进行补充→其他组质疑,本组解答应→其他组进行补充。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即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也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局地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宣布分组及课堂形式
1、分组:按学习兴趣小组分组,共分为四组,且每组的座位坐在一起。

2、课堂形式:小组间竞赛的形式(分抢答题和必选题)
抢答题:每题10分
必选题:每组100分,本组学生代表阐述和补充完后,由其他组质疑(质疑组每个有价质问题加10分),若本组无法科学解释,每题扣本组10分,后由其
他组补充,每补充一点加10分。

(二)课程知识学习
【引入】播放歌曲《军港之夜》,要求学生认真欣赏歌曲。

抢答题1:结合所学大气运动知识,请指出歌词与地理理论不相符合的部分。

预设答案:晚上应该吹陆风,因此歌曲中的海风你慢慢地吹应为陆风慢慢吹。

【过渡】为什么晚上吹的是陆风而不是海风?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热力环流》。

【板书】热力环流
一、夯实基础
抢答题2: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预设答案:冷热不均。

抢答题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预设答案:热力环流。

A组必选题:讨论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二、拓展应用
B组必选题:讨论分析山谷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从山顶、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小比较和山谷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两方面分析)。

C组必选题:讨论分析海陆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对滨海地区的气候影响以及将时间延伸为不同季节的风向情况)。

D组必选题:讨论分析城市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城市风存在对城市的环境影响及在城市规划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间为五分钟,然后各组排代表发言,发言时间为不超过五分钟。

发言后组内补充,再由组间质疑,组内回答,最后由组外补充。

【讨论题预设答案】
A组:
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分布特点:
1、气压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

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总是呈对出现的。

3、高气压处等压面凸向高空,低气压处等压面凸向近地面。

B 组:
山谷风对环境的影响:
1、山顶的温差小于山谷。

2、使谷地和盆地内形成地形逆温,易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3、气流上升往往形成降水。

C 组:
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影响:
使温差减小,降水增多。

海陆风的时间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