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稿》 王策三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读现代教育论 王策三 观后感

读现代教育论 王策三 观后感

读现代教育论王策三观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读现代教育论王策三观后感》《现代教育论》是著名教育学家王策三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现代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思考,引发了许多人对教育体制的思考和反思。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并产生了很多感悟和观点。

王策三在书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本质的问题。

他认为,现代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王策三对现代教育的批判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现状。

他指出,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如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这让我深感我们需要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深刻的变革和改进,建立起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

王策三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

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输入输出关系,而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系统工程。

通过阅读《现代教育论》,我对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深刻的变革和创新,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读现代教育论王策三观后感》现代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理论家们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持续进行研究和探讨。

在这个领域中,王策三的《现代教育论》被广泛认可为一部重要的著作。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现代教育论》中,王策三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读后感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读后感

英文回答:Modern Theory of Education, a major educational theorem by educator Wong Chi, Wang Zai, systematically addre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presents many forward—looking and targete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In—depth readings have been inspired and education awareness has been further raised。

The book provides a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modern education,including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condensing of these factors has led to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context in which education development takes place, and of the fact that educational reform requires aprehensive thinking that cannot be viewed in a one—sided manner。

The Modern Theory of Education also explores in depth the objectives and meaning of education, suggesting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a process that promotes the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not just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of their innovative, practic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_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笔记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_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笔记

现代教育论笔记(黄济、王策三)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就是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教育。

从多维角度分析,从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区别分析,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手工工具”;现代教育:生产性、普及性、多样性“现代机器大工业”。

从现代化程度分析:三个层面:数量、规模、条件的先进程度;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化。

从现代教育与商品经济关系角度分析,商品经济导致现代教育的新特征:科学性、发展性、民主性、国际性。

培养目标的现代化——现代教育两个带根本性的特征: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

教育的民主性向纵深发展——教育的普及化;教育机会均等,受教与参与;教育法制化,以法治教;质量发展,机会与成果平等;内部教育民主发展,师生关系;民主化与民族化、国际化的关系。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社会力量;国际竞争与合作(国际化);教育技术的发展。

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大教育观的诞生是开放性的重要表现,具体表现:现代教育制度和组织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封闭性;结构适应观念是现代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性越来越强的重要表现,只有合理的教育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结构,如数量和质量效益统一问题。

教育功能的现代化,扩展和增强——教育功能的范围和力量,是与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丰富和强有力等相联系的;教育的功能是发展、变化形成的;教育功能是统一发挥的,即社会功能和培养人的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统一。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主体地位日益增强,不再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先行者,即教育先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先行原因:首先,社会结构变化迅速,教育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联系越来越密切。

其次,教育自身,由于外部的积极影响,也由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科学的进步,功能增强,不仅有了更强的适应力,而且有了创造力,特别是预见力。

教学论稿王策三

教学论稿王策三

第一章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英语didactics .据考证,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人,是17世纪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们把这个术语理解为教学的艺术。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学记》,不仅内容讲的就是教学论,而且学记这个词和今天的教学论这个词差不多。

在古代汉语中,学与教学乃至教育都是通用的。

而且记就是论述,记述的意思,就是教学论的意思。

近教学论不是具体学科的教学法,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法,。

它是关于教学一般原理。

者是它的特征。

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与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如何保证教学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简言之,教学论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教学论的科学化不能离开对各种具体问题如教学任务,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但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只有与科学化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第一节从个别的教学思想,论著到形成独立的学科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记》既知教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罗马昆体良《雄辩家的教育》誉为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论著。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中世纪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

教学论真正的建立。

者也表明,教学论对教学这一客观对象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节与心理学建立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佩斯泰洛奇和德国的赫尔巴特开展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学论和心理学建立起联系,表明它已不再停留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也不像夸美纽斯那样,表明已经=不再将教学现象与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牵强的类比。

《教学论稿》王策三,考研,考博知识汇总

《教学论稿》王策三,考研,考博知识汇总

第一章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1.教学论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如何保证教学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2.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1)从个别的教学思想、论著到形成独立的学科《学记》、昆体良《雄辩家的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与心理学建立起联系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都努力把教育学建立于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3)“新教育”的出现和两大派的长期争论“新教育”思潮,标榜反对传统教育,要为教育和教学寻找一种科学的方法。

主知主义: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论传统,只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

提倡“主意主义”或“行动主义”:主张活动课程,主张儿童主动地积极地从活动中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强调自由的、个别化的教学。

这种教育思潮的出现,引发了两大派——“传统派”和“进步派”的长期争论,即两个“三中心”的对立:1.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对立2.系统书本知识和个人直接经验的对立3.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4)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的主要特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它把教学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的发展教育体系,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跟广大学校的教学实践保持着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

第二章当前世界范围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第一节共同的背景和课题一、共同的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空间科学为标志,生产和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重大革命,一起了所谓“知识爆炸”的现象。

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性质发生着更深刻的变化,变得更具有治理或科学的性质。

2.由于生产和科技发生新的重大革命,加上多少代以来的长期积累,与教学论有关的许多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第二节一些教学改革试验和理论主张一、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苏联)一、中心思想和主要教学原则1.中心思想: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或者说致力于探索新的途径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读书会分享——读王策三著《教学论稿》和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之思考与感悟

读书会分享——读王策三著《教学论稿》和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之思考与感悟

Excel in Sharing Reading Experiences——Reflections and Feelings on Reading Scripts for Teaching Theory by Wang Ce-san and Teaching Theory by Li
Bing-de
作者: 刘历红[1,2]
作者机构: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
心,河南郑州450003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与文化
页码: 108-11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解决方式;感悟;读书方法
摘要:研读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论稿》和李秉德先生的《教学论》,感悟是:读书没有捷径,却有窍门,即认真研读,吃透精神,才能与作者有效对话;带着问题读书,收获最大;要重视对目录的分析和编者的话等内容的研读,以尽快掌握全书概貌;要想方设法尽快运用,以检验成效;善于分析,敢于质疑将收获更多。

在研究生学习的初始阶段,补短较之扬长更为迫切。

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思潮

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思潮

以《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从上小学开始,在那个懵懂的年纪就依稀记得人们对于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争论。

这么多年过去了,关于这方面的话题也一直是炙手可热的。

但是究竟何为应试教育,何为素质教育,脑海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拜读了王策三先生的这篇文章之后,有一点恍然大悟之意。

下面就几个小点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争论了这么多年,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但是,究竟何为应试教育,何为素质教育,我想争论者自己的脑海中也未必有个明确的定义。

应试教育,是人们对于我国实行了很多年的教育制度的称呼,简言之,大多数人脑海中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以提高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目标。

而大家眼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能让大家脱离苦海,不再受题海战术的煎熬,不再有升学压力,无忧无虑,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因此,很多人打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旗号,义愤填膺痛斥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之罪可谓“罄竹难书”:摧残个性,把人变成“考试机器”;“分数至上”使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发考试财”成暴利产业;学生压力太大,甚至因为分数自杀……应试教育,成了承载万人唾骂的垃圾筐。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甚至称,应试教育是学生犯罪的罪魁祸首。

声名狼藉的应试教育又添一条罪状。

也因此,出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向应试教育开战”这样的言论。

在他们心目中,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

但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核心是知识教育,因此,顺着这些人的逻辑,素质教育就是与知识教育势不两立、要把知识降位、甚至要将知识教育改变才能达到的一种教育,再极言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非知识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这不仅是对应试教育,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断章取义,误解、歪曲。

基础教育中的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为未来社会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这种人既包括各专业领域中的高级人才,也包括具有较高素养的普通劳动者。

读现代教育论 王策三 观后感

读现代教育论 王策三 观后感

读现代教育论王策三观后感**读《现代教育论》王策三观后感**《现代教育论》是王策三教授的力作,深入探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不禁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王策三教授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观后感。

首先,王策三教授在书中强调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必须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动态,勇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

其次,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例如,王策三教授提倡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共鸣,因为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此外,王策三教授在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他认为,教育评价应从单一的考试成绩向多元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王策三教授对教师素养的强调。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提升教师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好地肩负起教育使命。

总之,《现代教育论》王策三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论资源,还启发了我对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学论稿王策三

教学论稿王策三

第一章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英语didactics .据考证,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人,是17世纪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们把这个术语理解为教学的艺术。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学记》,不仅内容讲的就是教学论,而且学记这个词和今天的教学论这个词差不多。

在古代汉语中,学与教学乃至教育都是通用的。

而且记就是论述,记述的意思,就是教学论的意思。

近教学论不是具体学科的教学法,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法,。

它是关于教学一般原理。

者是它的特征。

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与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如何保证教学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简言之,教学论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教学论的科学化不能离开对各种具体问题如教学任务,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但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只有与科学化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第一节从个别的教学思想,论著到形成独立的学科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记》既知教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罗马昆体良《雄辩家的教育》誉为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论著。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中世纪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

教学论真正的建立。

者也表明,教学论对教学这一客观对象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节与心理学建立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佩斯泰洛奇和德国的赫尔巴特开展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学论和心理学建立起联系,表明它已不再停留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也不像夸美纽斯那样,表明已经=不再将教学现象与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牵强的类比。

读后感

读后感

读《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有感读罢文章,反思良多。

难道“素质教育便是轻视知识”吗?王策三先生深入研究后,详细指出“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的不同看法与论断分析。

我就此文考虑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1、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是否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体,应试教育的核心是知识教育,要把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是一股以“轻视知识”为特点的教育思潮。

就当下热门课程改革问题,新课标下提出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然后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根本转变,落实到实处。

势力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素质教育根本无法真正得到贯彻。

由于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使得传授知识者,老师,授课的中心有所转移,把学生是否切实学到科学知识这个最基本的标准变为次要,反而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并更注重师生交流。

文中王策三先生批判到对素质教育真正定义的理解问题时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把知识降位,甚至把知识教育改变才能达到教育”。

2、针对“素质教育”走入误区,探讨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文中王策三先生用事实说话,举出实例,在调查研究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十分清楚”,“72%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名不符实”,“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有53.47%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作为孩子前途的选择”,这就导致家长认为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而总结当前要求下的素质教育,貌似是认为学习不好也不会被社会淘汰,学习好反而不重要似的。

素质教育好像就是减负,文化课减了多少,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加了多少。

针对以上误区如何走出,王策三先生指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定义,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

这里的素质包括情感,道德,体格等各方面。

素质与知识并列,坚决摒弃错误认识,全面深刻认识教育的目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教学论稿》王策三读书笔记

《教学论稿》王策三读书笔记

《教学论稿》王策三读书笔记《教学论稿》王策三读书笔记>第一章教学论逐步科学化的历程的基本线索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一般原理。

教学论科学化的过程:1、个别的教学思想、论著特点:分散的、个别的,教学经验的总结。

2、成为独立学科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3、与心理学建立联系18世界末和19世纪初,裴斯塔罗齐首次提出,赫尔巴特正式奠定,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

4、新教育出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种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以前的教学论都是仅仅依据理论的推导,或者偶然的经验,确定教师活动、教材的使用和学校工作的组织,这是不科学的。

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实验,研究儿童身心特点,用实验所得的结果与数据,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论传统,是主知主义的,即只是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对的。

应以意志活动为教育的基础,即主意主义或行动主义。

因此他们主张活动课程,主张儿童主动的积极的从活动中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强调自由、个别化的学习。

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对立;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的对立;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

5、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当前世界范围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一些教学改革实验和理论主张:1、赞可夫实验教学论体系主要思想:教学必须担负使学生掌握知识和个性得到发展的双重任务。

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思想: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处理问题。

实施过程:综合掌握教学任务,并在研究学生在某一时刻的实际可能的基础上,使任务具体化;选择在该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研究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规定的教学计划的实施;依据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教学论稿王策三

教学论稿王策三

第一章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英语didactics .据考证,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人,是17世纪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们把这个术语理解为教学的艺术。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学记》,不仅内容讲的就是教学论,而且学记这个词和今天的教学论这个词差不多。

在古代汉语中,学与教学乃至教育都是通用的。

而且记就是论述,记述的意思,就是教学论的意思。

近教学论不是具体学科的教学法,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法,。

它是关于教学一般原理。

者是它的特征。

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与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如何保证教学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简言之,教学论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教学论的科学化不能离开对各种具体问题如教学任务,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但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只有与科学化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第一节从个别的教学思想,论著到形成独立的学科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记》既知教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罗马昆体良《雄辩家的教育》誉为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论著。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中世纪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

教学论真正的建立。

者也表明,教学论对教学这一客观对象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节与心理学建立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佩斯泰洛奇和德国的赫尔巴特开展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学论和心理学建立起联系,表明它已不再停留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也不像夸美纽斯那样,表明已经=不再将教学现象与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牵强的类比。

读《教学论稿》有感

读《教学论稿》有感

读《教学论稿》有感增城区富鹏小学寒假里,我仔细阅读了王策三教授所著的《教学论稿》一书,通过静心的阅读,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教育的专业知识,如教学论科学化的历程、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对指导实际教学有非常大的意义。

王策三教授著的《教学论稿》, 源于他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教育探索实践,充满着他个人的理论体验与感悟,字里行间因透着一股浓浓的生命浩气。

虽然其后至今出版了若干的教学论教材和著作,但要说站的视点之高、理想之大、材料之实和为学之诚,能与它相比的不多。

本书共分十三章,其内容包括: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当前世界范围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为教学论的进一步科学化而努力、教学的基本概念等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不论是对才开始关注教学论的初学者,还是对教学论已有一定研究的人员,都有或引入门径,或温故知新的作用。

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为一体,是一本经典之作,教育领域必读之本;是教师的学习必备。

在第十三章“教学效果的检查”第三节提到了试卷分析的意义,使我对自己工作以来所做的试卷分析进行了思考,一直以来每次做试卷分析都是带着完成任务的观点或是仅仅关注于自己所教班级在年级段中的位置而已,但通过对这一节书的阅读使我意识到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在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教师试卷分析的粗细,决定着下一步教学成绩的优劣。

“细节决定成败”。

到位的试卷分析,对今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导向作用。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还有王策三先生对课堂讲授形式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论述,非常有意义。

目前,许多人没有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盲目地将教师系统讲授判断为“满堂灌”。

在这个方面,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师系统讲授并不注定是满堂灌而很可能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学生听讲也并不注定被动而很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因为在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思考、记忆等,思维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教学论稿读书笔记

教学论稿读书笔记

教学论稿读书笔记【篇一:第六章课堂教学读书笔记】第六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含义(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一)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二)教学理论流派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1)起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2)代表人物及著作达尼洛夫——《教学论》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王策三——《教学论稿》3)基本观点①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②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③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④语言呈主的教学方法2.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1)起源: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2)代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3)斯金纳的基本主张: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②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行为后应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 评估行为? 安排相倚关系? 实施方案? 评价方案③程序教学的方法程序学习的处理的两种形式? 直线式包含四个特征:1. 小步骤进行:2. 呈现明显的反应:3. 及时反馈:4自定步调学习 ? 分支式3. 认知教学理论1)代表:布鲁纳,奥苏伯尔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①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想的价值和可修正性,以试图得出假设的激活效应? 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 培养学生自我促进? 培养学生“经济地运用心智”? 培养理智的诚实②教学原则: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动机原则: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 结构原则: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学习? 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③学科知识结构——四个好处? 如果学生知道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它的逻辑组织,就能理解这门学科? 如果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有助于学生把学习的内容迁移到其他情景中 ? 如果把教材组织成结构的形式,就有助于学生记忆具体细节的知识? 如果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经验和对结构的合理陈述,即便是年幼的儿童也能学习高级的知识,从而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④发现教学方法4. 情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1)代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2)基本主张:①教学目标: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②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五个阶段? 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 ? 形成见识: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 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 整合: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做出较为积极地行动,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③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四个要素? 学生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有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来自内部的? 学习是渗透性的?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信任他? 课堂中的气氛是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以便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想法④师生关系的品质教师的作用:? 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想要学什么? 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维持某种蕴酿学习过程的心灵气氛教师的态度品质——真诚,接受,理解第六章课堂教学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关于王策三老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论断的思考

关于王策三老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论断的思考

关于王策三老师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我有一些疑问和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关于现今的教育模式的定位。

文章中提到,如今的教育方式是符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应试教育”的核心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

他认为,“教育、课程改革是要从应试教育的此岸到达素质教育的彼岸,从这一个转变到另一个,因此,‘要把知识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概言之,素质教育就是与知识教育势不两立、要把知识降位、甚至要将知识教育改变才能达到的一种教育,再极言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非知识教育。

”根据后面的政府一些政策提出来的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可以看出,所谓的素质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还应包括德育、技能、体魄、创新等一系列的素质。

王策三一直在为“应试教育”辩护,但他只是看到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出了很多博士、硕士等诸多人才,本科生更是批量化“生产”,但他难道忘记了钱学森临终前说的那段话了吗?我们现在缺的是创新性人才!而不是他眼中的所谓的博士和博士后!而且我们所讲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什么“轻视知识”的概念,只是将被我们一直提倡却又一直不曾注重的关于德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拿到台面上,付诸于实践。

为什么我国近年来一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高智商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归根到底都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应试教育”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这是如今许多人眼中的“好学生”的形象,“三好学生”早就变成了“一好学生”。

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理念,学习不好,就没有出息,学习就是为了上大学,就是为了高考。

至此,所有学生十几年都在为一个目标奋斗——高考。

一心埋在书本、考试中间,那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被那鲜红的分数所取代,以至于一些学生的心理都发生了扭曲。

试问,这样的“学习机器”我们要来何用?其次,是关于“知识本位论”。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还有“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教学论稿王策三

教学论稿王策三

教学论稿王策三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第一章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英语didactics .据考证,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人,是17世纪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们把这个术语理解为教学的艺术。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学记》,不仅内容讲的就是教学论,而且学记这个词和今天的教学论这个词差不多。

在古代汉语中,学与教学乃至教育都是通用的。

而且记就是论述,记述的意思,就是教学论的意思。

近教学论不是具体学科的教学法,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法,。

它是关于教学一般原理。

者是它的特征。

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与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如何保证教学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简言之,教学论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教学论的科学化不能离开对各种具体问题如教学任务,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但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只有与科学化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第一节从个别的教学思想,论着到形成独立的学科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记》既知教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罗马昆体良《雄辩家的教育》誉为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论着。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中世纪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

教学论真正的建立。

者也表明,教学论对教学这一客观对象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节与心理学建立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佩斯泰洛奇和德国的赫尔巴特开展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学论和心理学建立起联系,表明它已不再停留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也不像夸美纽斯那样,表明已经=不再将教学现象与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牵强的类比。

让思维在《教学论稿中》飞扬

让思维在《教学论稿中》飞扬

让思维在《教学论稿中》飞扬英民学校武兵我教书十几载,尝遍了教学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第一次与王策三老教授所著的《教学论稿中》有了思维的碰击,可谓知己难寻啊!老教授所讲的“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的过程”等更触动了我的心弦,给我更多灵感去从本质上了解“教学”这一神圣的名词,下面我就从以上两点浅谈我的鄙陋微言。

一、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不管是对社会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培养,教学都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庄子曾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由此可见,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已成为两千多年前令人头疼的问题。

这也恰是知识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所谓“书山虽有路,学海广无涯。

”这也正是这矛盾的本质所在。

倘若不加以解决,任凭加剧,则21新世纪的我们岂不是每天都要重复前人的脚步,千篇一律地度完一生。

悲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发展,我们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它才能担当起解决此矛盾的重任,因为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拓、探索更多的知识,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前进。

与此同时,青少年打破了古人“几十年寒窗苦读”的局限,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学技能,有了教师的指引,再也不用像古人一样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即为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实现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教学巅峰。

王策三教授说:“教学过程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的确,教学过程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人类对自然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把我即体现了世界观。

哲学上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影响并决定着方法论。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是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认识即为“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形而上学,不是唯心主义,而是马克思所支持的客观唯物辩证法的体现。

教学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遵循着唯物辩证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学过程不是圆圈式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或者说是后浪推前浪的前进,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读书需慎思之明辨之——研读王策三先生《教学论稿》

读书需慎思之明辨之——研读王策三先生《教学论稿》

读书需慎思之明辨之张莎莎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摘要:从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论稿》感悟研读之道:读书没有捷径,却有窍门,即认真研读,吃透精神,才能与作者有效对话;带着问题读书,收获最大;要重视对目录的分析和编者的话等内容的研读,以尽快掌握全书概貌;善于分析,敢于质疑将收获更多。

关键词:比较质疑交流2020年第1期(第1卷)发展教育学No.12020(Vol.1)在拿到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论稿》时,惊喜地发现与同事的书目《教学原理》应该是同类型的书目。

我把两书放在一起。

先从目录入手,以框架图的方式,比较二者体系框架的异同(见下表)。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它们的侧重点和教学论的发展脉络。

通过表能清楚地看到,两书有5点不同。

深入研读、认真分析这5点差异,必然会使我们对教学论的真正认识有所裨益。

这恰是两书价值所在。

女,1994.12,河南焦作人,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院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专创”融合视野下健康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项目编号:ZWYJ202020。

ghts Reserved.发展教育学·第1卷第1期首先,详细论述教学论科学化的历程是《教学论稿》的独特价值。

作者用了3章80页占近1/4以上的篇幅,深入阐述教学论的科学化的问题,多次强调:“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与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如何保证教学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简言之,教学论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王策三,2005:2)真是用心良苦,其中还蕴涵着对教学论专业化的期待。

正是对教学论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厘清,才为教学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后来的教学论著作才能不断向纵深迈进,才能不断细化、延伸,不断发展、创新。

其次,《教学原理》并未明确为教学原则分章说明,而《教学论稿》也并未明确为教学价值观、思想观分章说明,但差异中的2和3似乎又有某些关联。

教学论稿王策三

教学论稿王策三

教学论稿王策三第一章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英语didactics .据考证,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人,是17世纪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们把这个术语理解为教学的艺术。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学记》,不仅内容讲的就是教学论,而且学记这个词和今天的教学论这个词差不多。

在古代汉语中,学与教学乃至教育都是通用的。

而且记就是论述,记述的意思,就是教学论的意思。

近教学论不是具体学科的教学法,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法,。

它是关于教学一般原理。

者是它的特征。

教学论的根本问题,与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如何保证教学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简言之,教学论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教学论的科学化不能离开对各种具体问题如教学任务,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但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只有与科学化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第一节从个别的教学思想,论著到形成独立的学科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记》既知教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罗马昆体良《雄辩家的教育》誉为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论著。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中世纪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

教学论真正的建立。

者也表明,教学论对教学这一客观对象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节与心理学建立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佩斯泰洛奇和德国的赫尔巴特开展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学论和心理学建立起联系,表明它已不再停留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也不像夸美纽斯那样,表明已经=不再将教学现象与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牵强的类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论稿》王策三读书笔记
>第一章教学论逐步科学化的历程的基本线索
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一般原理。

教学论科学化的过程:
1、个别的教学思想、论著
特点:分散的、个别的,教学经验的总结。

2、成为独立学科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与心理学建立联系
18世界末和19世纪初,裴斯塔罗齐首次提出,赫尔巴特正式奠定,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

4、新教育出现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种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以前的教学论都是仅仅依据理论的推导,或者偶然的经验,确定教师活动、教材的使用和学校工作的组织,这是不科学的。

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实验,研究儿童身心特点,用实验所得的结果与数据,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论传统,是主知主义的,即只是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对的。

应以意志活动为教育的基础,即主意主义或行动主义。

因此他们主张活动课程,主张儿童主动的积极的从活动中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强调自由、个别化的学习。

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对立;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的对立;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

5、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当前世界范围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
一些教学改革实验和理论主张:
1、赞可夫实验教学论体系
主要思想:教学必须担负使学生掌握知识和个性得到发展的双重任务。

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主要思想: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达到最优处理问题。

实施过程:综合掌握教学任务,并在研究学生在某一时刻的实际可能的基础上,使任务具体化;选择在该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研究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规定的教学计划的实施;依据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3、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
主要思想: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早期教学,从小开始,螺旋上升;发现学习;遵循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几项原则。

4、美国恢复基础教育运动
5、程序教学
基本因素:主动积极地反映;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
局限性:重结果,不重过程;不能发挥学生的创作性;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6、暗示教学
基本原理:一方面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包括教师这个最重要的信息源所发出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充分调动和发掘大脑无疑是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

第三章为教学论的进一步科学化而努力
改进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1、要在克服简单化的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2、要研究事实,充分占有材料,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3、重视开展教学实验
4、应该肯定推论——验证,把它作为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之一
5、认真提高总结经验的水平:从实际出发,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重视多样性,不回避矛盾;把握事实总和;有理论分析
6、正确实行古今中外法
第四章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它既是教育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或形式)。

教学要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除了它自身内部条件而外,在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以及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

教学的一般任务:
第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第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一般任务具体化:
1、落实到整个教学工作体系中。

2、教学论阐明各项任务以及执行任务的各种措施之间的具体联系。

3、根据形势新发展和新鲜教学经验,不断丰富一般任务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又不同于一般认识或其他形式的认识,有其特殊性。

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是教育的认识。

三个基本特点:
1、间接性——学习间接经验,间接的区经验。

2、有领导——学生的认识由教师领导着进行。

3、教育性——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是接受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
1、师生系统的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
讲、听、读、记、练
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
感知,加工,表现(实验教学论)
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杜威设计教学法)
3、折中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
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认识(范例教学)
伸展活动——提出课题——表演
第六章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理的任务及特点在于说明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要从教学原理中做出实际的结论,提出行动的要求。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统一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直观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第七章课程的历史发展
课程的历史发展、课程的概念和结构、课程的设计方法三章重点讨论课程问题。

属于课程论的范围。

课程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精华。

也就是我们在教学的一般任务中提到的知识、能力、思想,也就是教学过程中提到的人类社会历史经验或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简言之,即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教学论包括课程论。

课程看作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教学内容的教学论是空洞的,课程事实上接受着、也应该接受教学过程规律的支配。

课程论基本上概括为两大类型,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从整体上讲,学科课程论比较地更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更能保证学生较好的认识世界。

应该说,更好的认识世界,这是课程论要解决的根本任务,因为提高能力,创造新生活等等都是以更好的认识世界为基础和前提的。

而努力学习科学,并且分科学习,主要按照各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学习书本理论,就能比较好的满足这种要求,创造这样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
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就拿前面所例举的分歧和矛盾来说,如果只顾学科本身的体系或只顾社会的要求,全然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把准备生活和现实生活截然分开,只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不结合实践,各课间之讲分立,不讲联系,只顾学生学得知识而不问只是如何获得的方法和过程,等等。

如果这样,矛盾必然尖锐化,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

再从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单纯的或纯粹的学科课程论,单纯的或纯粹的活动课程论,实施上都不存在,全面考察任何一个课程计划整体的时候,都是兼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

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个学派的分歧
1、培养目标和课程方面的分歧
形式教育课程设置偏重古代汉语、数学、逻辑等,忽视一般学科,尤其轻视自然学科。

带有新人文主义色彩,以培养包含古代历史研究和美育的丰富的人性为目标。

实质教育课程设置重视自然学科、现代汉语,轻视古代语言和古代史之类的学科。

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强调社会的和经济的理由,反映了市民即当时的资产阶级培养人的要求。

2、偏重知识和偏重能力的分歧
形式教育论主要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悟性、理性、思维能力。

实质教育论认为应交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

3、哲学认识论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分歧
形式教育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唯理论。

实质教育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经验论。

4、心理学上官能派和联想派的分歧
形式教育论有一个支柱就是心理学的官能派理论,人的心理的各种能力是彼此分别独立的实体,可以分别进行训练,经过训练提高了能力后,可以迁移到任何别的对象上去。

实质教育论的一个心理学根据就是联想心理学,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系列经验、观念的联系或联结。

实用主义教学论
它主张活动课程,教材和教法浑然一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可以说是统一的。

组织的好的活动教学,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评价等环节,的确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同时又学会一些方法,了解学习过程,锻炼了应付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种办法不能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因而也谈不到真正的发展智力,特别是深刻的理论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