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是实验报告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评估实验中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
的差异,并说明可能的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

误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测量结果的
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改进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

在误差分析部分,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误差类型:列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类型,如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仪器误
差等。

说明每种类型误差的特点和影响。

2. 误差计算:对每个测量结果进行误差计算,并给出误差值和误差范围。

常见的误差
计算方法包括标准差、相对误差等。

3. 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分析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的精度、环境条件等。

对于每个因素,可以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4. 误差控制和改进方法:根据误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的建议。

例如,可以通过提高仪器精度、增加测量次数、改进操作方法等方式来减小误差。

5. 结果讨论和解释:根据误差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说明误差对结
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误差分析部分应该清晰、详细地描述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并给出
合理的解释和建议。

同时,还可以通过图表、实验数据等形式来支持误差分析的结论。

3圆度误差测量的实验报告

3圆度误差测量的实验报告

圆度误差测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圆度仪测量圆柱体的圆度
2了解圆度仪的使用。

二实验仪器
光学分度头电感测激仪刻度
值6〞。

1μm 测量范围:360度。

±30μm 被测工件直径:φ
25 公差等级:8级圆度公差:
9μm
三实验原理:
圆度仪是测量圆度误差的专用高精度仪器,仪器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个高精度的旋转轴系。

与被测实际圆进行比较的理想圆,就是由这个轴系旋转产生的。

理想圆的半径。

就是测量时仪器上的传感器测头与被测实际圆的接触点到旋转轴系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高精度圆度仪的精度可达0.05微米测量时,被测件轴线与可转工作台的轴线对准并一起旋转,与被测件圆轮廓接触的传感器测头静止不动。

新型的圆度仪都配有计算机,有
的可能同时按最小区域圆法,最小二
乘圆法以及最小外接圆法和最大内
接圆法测量圆度。

除可在影屏上显示
被测圆轮廓的图形外,还可以用数显
装置和打印机出示测的的圆度误差
值,误差图形及有关数据。

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误差实验报告

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误差实验报告

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误差实验报告示例文章篇一:《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误差实验报告》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我做的这个超有趣的电工仪表使用与测量误差实验,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实验开始前,老师就像个指挥官一样,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仔细地讲解各种电工仪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同学们,这万用表啊,就像是个神奇的魔法棒,能测出电路中的各种数据!”老师一边说,一边拿起万用表给我们演示。

我心里直犯嘀咕:“真有这么神奇?”终于轮到我们自己动手啦!我和同桌小明兴奋得不行。

我拿起万用表,小心翼翼地摆弄着,感觉自己就像个小电工。

“哎呀,我这怎么测不出来啊?”小明着急地叫了起来。

我看了看他,笑着说:“你是不是没调对挡位啊?”小明挠挠头:“可能是吧,这也太难搞啦!”我赶紧帮他检查,还真被我发现了问题。

我们接着测量电阻,我眼睛紧紧盯着万用表的显示屏,心里紧张得要命,生怕出错。

“哇,测出来啦!”我高兴地喊了起来。

再看看旁边的小组,小红和小刚也在为测量电压的问题争论不休。

小红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读数!”小刚却反驳道:“不对不对,你看清楚啦!”这实验过程中啊,真是状况百出,可把我们忙坏啦。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测量任务。

但是,当我们对比测量结果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测量误差!这可把我们愁坏了。

“为啥会有误差呢?”我自言自语道。

小明想了想说:“是不是我们操作不熟练呀?”我摇摇头:“也许是仪表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呢?”这时候老师走了过来,听到我们的讨论,笑着说:“孩子们,测量误差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哦。

比如仪表的精度、环境的影响,还有你们的测量方法等等。

”经过老师这么一解释,我们恍然大悟。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电工仪表的使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认真仔细,还得掌握好多知识和技巧。

就像盖房子一样,每一块砖都要放对地方,才能建成牢固的大厦。

我们在使用电工仪表的时候,每一个操作步骤都不能马虎,不然就会得到不准确的结果。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用于总结、分析和呈现实验过程和结果。

其中,误差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识别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实验报告误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误差来源的分类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其来源有多种可能。

一般来说,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和测量设备的固有偏差而引起的,比如温度的不均匀分布、仪器漂移等。

随机误差是由于无法控制或随机变化的因素而引起的,比如人为误差、环境干扰等。

二、误差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误差的大小和影响,可以使用各种指标和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1. 绝对误差:即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绝对值,常用于评价单个数据的精度。

2. 相对误差:即绝对误差除以真值,以百分数表示,常用于评价多个数据的平均精度。

3. 标准差:是样本值的离散程度的度量,反映测量数据的分散情况,可用于评估随机误差的大小和稳定性。

4. 方差分析:可用于对比实验组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变异原因和来源,识别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三、误差改善和纠正方法如果发现误差较大或偏差较明显,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或纠正。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1. 增加重复测量:通过多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少随机误差。

2. 校准仪器:及时检查、校准和维护仪器,可以降低系统误差和漂移。

3. 控制环境:保持实验室的稳定环境和恒定条件,可以减少人为和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比较标准:在某些实验中,可以选择一个公认的标准来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帮助评估误差大小和可靠性。

总之,误差分析是实验报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善和纠正误差。

通过严谨的误差分析和改善措施,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可信的依据。

元件测量实验报告误差

元件测量实验报告误差

一、实验背景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元件的准确测量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和工程应用效果的关键。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一定数量的电阻元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电阻元件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类型。

2.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3. 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1. 数字多用表2. 标准电阻3. 导线4. 待测电阻元件5. 温度计6. 计时器四、实验原理电阻元件的测量主要依据欧姆定律,通过测量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元件的电流,计算出电阻值。

实验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因素:1.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精度。

2. 测量环境的温度、湿度等。

3. 电阻元件的稳定性。

五、实验步骤1. 将待测电阻元件接入电路,确保电路连接正确。

2. 使用数字多用表分别测量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元件的电流。

3. 记录测量数据。

4. 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电阻值。

5.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测量数据| 序号 | 电压(V) | 电流(A) | 电阻(Ω) || ---- | -------- | -------- | -------- || 1 | 2.00 | 0.50 | 4.00 || 2 | 2.10 | 0.51 | 4.19 || 3 | 2.05 | 0.50 | 4.10 || 4 | 2.08 | 0.49 | 4.17 || 5 | 2.05 | 0.50 | 4.10 |2. 误差分析通过对比多次测量结果,可以发现电阻元件的测量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量工具的精度:数字多用表的精度有限,导致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2)测量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电阻元件的阻值,从而导致测量误差。

(3)电阻元件的稳定性:电阻元件的阻值随时间变化,稳定性较差,导致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位置误差的测量——实验报告

位置误差的测量——实验报告

位置误差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零件有关位置误差的含义和基准的体现方法。

2. 掌握有关通用量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用量具齿轮跳动检查仪、平板、千分表、百分表、千分表架、V型块、直角尺、钢板尺等三、实验内容及说明1、平行度误差的测。

连杆小孔轴线对大孔轴线的平行度1)连杆孔的平行度要求如图1-15所示2)测量方法如图1-16所示平行度误差为将零件转位使之处于图中0度位置,使两心轴中心与平板等高,然后在测出0度位置的平行度误差。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零件平行度误差是否合格2. 垂直度误差的测量十字头孔轴线对孔轴线以及对侧面B的垂直度要求,如图1-17所示。

1)轴线对轴线的垂直度误差的测量如图1-18所示。

将测量表架安装在基准孔心轴上部,在距离为L2两端用千分表测得读数分别为M1,M2,则该零件轴线对轴线的垂直度误差为:2) 轴线对侧面B的垂直度误差测量如图1-19所示。

被测孔轴线用心轴模拟,先将心轴穿入零件被测孔,以零件顶面为支撑面,放在三个千斤顶上。

再用一直角尺,使其一面放在平板上,另一面与基准面B靠拢,同时调节千斤顶使其与基准面贴合为止,这说明基准面B与平板垂直。

然后用千分表分别测出图中L2长度两端读数M1,M2,则垂直度误差为根据以上结果,判断两项垂直度要求是否合格3. 圆跳动误差的测量被测零件圆跳动公差要求如图1-23所示,其测量方法如图1-24所示1)径向圆跳动误差的测量:将工件旋转一周,记下千分表读数的最大差值。

共测三个截面,取其中最大跳动量作为该表面的径向圆跳动误差值,并判断该指标是否合格2)端面圆跳动误差的测量:分别在端面靠近最大直径处和较小直径处测量,每测一处,转动工件一转,读取指示表的最大最小读数差,取其较大者作为该端面的圆跳动误差值图1-15图1-16图1-17图1-1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四、数据分析1. 单位(mm)实验内容L1L21L22L2M1M2F允许值是否合格孔轴线平行度0度位置36.262.059.0157.2 1.191 1.1950.000920.25合格孔轴线平行度90度位置36.279.578.5194.2 1.981 2.4650.09020.1合格孔轴线与端面垂直度93.860.060.0213.80.7100.5260.08070.06不合格孔轴线与孔轴线垂直度93.878.077.8249.60.8390.8890.01880.06合格图1-19图1-23图1-242. 单位(µm )3. 单位(µm )五、思考题1. 求垂直度、平行度误差时为什么要有L1/L2,L1、L2分别指什么?L2指被测心轴长度;L1指被测工件孔的长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研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实验可了解如何在实验中处理数据以及如何评定实验误差。

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分别在天平、游标卡尺、万能表等实验仪器上取数,计算出测量数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偏差,并分析误差来源。

1. 实验步骤1.1 天平测量将一块铁片置于天平盘上,进行三次称量,记录每次的质量值。

将数据带入Excel进行平均值、标准偏差等计算。

1.2 游标卡尺测量1.3 万能表测量2. 实验结果及分析对于天平测量、游标卡尺测量和万能表测量所得的测量值进行平均值、标准偏差的计算,结果如下:表1. 测量数据统计表| 项目 | 测量数据1 | 测量数据2 | 测量数据3 | 平均值 | 标准偏差 || :---: | :---: | :---: | :---: | :---: | :---: || 天平质量测量 | 9.90g | 9.89g | 9.92g | 9.90g | 0.015g || 游标卡尺测厚度 | 1cm | 1cm | 1cm | 1.00cm | 0.002cm || 万能表测电阻| 575Ω | 577Ω | 578Ω | 577Ω | 1.00Ω |从数据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三次实验所得数据相近,平均数与标准偏差较为准确。

天平测量的数据波动较小,标准偏差仅为0.015g,说明该仪器测量精确度较高;游标卡尺测量的数据也相比较准确,标准偏差仅为0.002cm,说明该仪器测量稳定性较好;万能表测量的数据较为不稳定,标准偏差较大,为1.00Ω,可能是由于接线不良,寄生电容等误差较大造成。

3.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如标准偏差、最大值、最小值等。

在实际实验中,应注重数据精度和测量误差的评估,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此之外,应加强对实验仪器的了解,并合理利用其特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误差是难免的。

任何测量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分析误差对于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实验报告误差的分析方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误差的概念和如何正确处理。

一、误差的概念和分类误差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不准确性、实验条件的不稳定性或者操作者的技术问题等导致的。

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这种误差一般是可预测和可纠正的。

例如,在实验测量温度时,如果温度计未经校准或者环境温度波动较大,就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

随机误差,也称为偶然误差,是由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引起的。

这种误差在重复测量中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由于无法找到明确的原因,只能通过多次测量来进行统计处理。

例如,在实验中由于环境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许多小的干扰,这些干扰会在不同测量中产生随机误差。

二、误差的分析方法1. 重复测量法重复测量法是最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差。

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的集中性,而标准差则反映了数据分散程度,从而评估误差的大小。

通过多次测量可以获得更可靠的结果,并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2. 误差传递法误差传递法用于计算多个变量的函数时的误差分析。

当一个物理量通过一系列测量和计算得到另一个物理量时,误差也会传递过程中积累。

通过对每个参量的误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计算出最终结果的误差范围。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复杂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3. 不确定度评定法不确定度评定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多种误差贡献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分析测量过程中各种误差来源,并使用统计学和数理方法,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分析。

每个误差来源都被分配一个权重,以反映其贡献度。

不确定度评定法能够更全面地描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为进一步的数据处理提供基础。

三、误差分析的意义正确的误差分析对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引言: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探索未知。

然而,实验中难免会存在误差,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仪器的精度、实验者的技术水平、环境因素等。

本文将对实验报告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一、误差类型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的固有缺陷或实验条件的不完善导致的,这种误差在多次实验中保持不变。

例如,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或实验室的温度控制不稳定都会引起系统误差。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其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

例如,实验者的手颤抖或仪器的读数波动都属于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来减小,通过统计方法求取平均值可以降低随机误差的影响。

二、误差来源1. 仪器误差仪器的精度是实验中最常见的误差来源之一。

例如,天平的刻度不准确、量筒的刻度不清晰等都会导致仪器误差。

为了减小仪器误差,我们可以选择更精确的仪器或者进行仪器校准。

2. 实验操作误差实验者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法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实验者在读数时的视角、操作时的力度等都可能引起误差。

为了减小实验操作误差,我们应该提高实验者的技术水平,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遵循实验室的规范。

3. 环境误差实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误差。

为了减小环境误差,我们应该控制实验环境的稳定性,例如使用恒温器、湿度控制器等设备。

三、误差分析方法1. 误差传递法误差传递法是一种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它通过计算各个误差源的贡献,来估计最终结果的误差。

例如,如果某个实验结果是通过多个测量值相加得到的,那么可以通过计算每个测量值的误差,再将误差进行累加,得到最终结果的误差。

2.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误差分析方法,它通过对多次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来确定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度。

例如,可以计算实验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进而评估实验结果的误差范围。

随机误差实验报告

随机误差实验报告

随机误差实验报告随机误差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误差。

其中,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随机误差的研究,了解其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如何进行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一组数据,分析其中的随机误差,并探讨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器材: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测量仪器、计算机等。

2. 实验步骤:a. 首先,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b. 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所得数据。

c.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一组数据,用于后续的误差分析。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1.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a. 计算平均值:将多次实验的结果求平均值,得到实验数据的平均数。

b. 计算标准偏差:通过计算实验数据的标准偏差,可以得到数据的离散程度。

c. 绘制误差柱状图:将每次实验的结果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绘制成柱状图,以直观展示随机误差的大小。

2. 结果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 随机误差的存在使得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b. 随机误差的大小与实验条件、测量仪器的精度等因素有关。

c. 通过对多次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减小随机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误差源分析1. 实验条件:实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随机误差的变化。

例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

2. 仪器误差: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也是产生随机误差的重要因素。

仪器的使用不当、老化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的不规范或误差也会导致随机误差的产生。

例如,读数的误差、操作的不稳定等都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减小随机误差的方法1. 提高仪器精度:选择合适的仪器,并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度。

2. 重复实验:通过多次实验,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报告误差

实验报告误差

实验报告误差篇一: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一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 问题与解题思路:假定该测量列不存在固定的系统误差,则可按下列步骤求测量结果1、算术平均值2、求残余误差3、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4、判断系统误差5、求测量列单次测量的标准差6、判别粗大误差7、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8、求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9、写出最后测量结果(二) 在matlab中求解过程:a =[24.674,24.675,24.673,24.676,24.671,24.678,24.672,24.674] ;%试验测得数据x1 = mean(a) %算术平均值b = a -x1 %残差c = sum(b) %残差和c1 = abs(c) %残差和的绝对值bd = (8/2) *0.0001 %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误差,利用c1(残差和的绝对值)% 3.5527e-015(c1) xt = sum(b(1:4)) - sum(b(5:8)) %判断系统误差,算的xt= 0.0030.由于xt较小,不存在系统误差dc = sqrt(sum(b.^2)/(8-1)) %求测量列单次的标准差dc = 0.0022sx = sort(a) %根据格罗布斯判断准则,先将测得数据按大小排序,进而判断粗大误差。

g0 = 2.03 %查表g(8,0.05)的值g1 = (x1 - sx(1))/dc %解得g1 = 1.4000g8 = (sx(8) - x1)/dc %解得g8 = 1.7361 由于g1和g8都小于g0,故判断暂不存在粗大误差 sc = dc/sqrt(8) %算术平均值得标准差 sc = 7.8916e-004t=2.36; %查表t(7,0.05)值jx = t*sc %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jx = 0.0019l1 = x1 - jx %测量的极限误差 l1 = 24.6723l2 = x1 + jx %测量的极限误差 l2 = 24.6760(三)在matlab中的运行结果实验二测量不确定度一、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步骤:1. 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列出对测量结果影响显著的不确定度分量;2. 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并给出其数值和自由度;3. 分析所有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关性,确定各相关系数;4. 求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自由度;5. 若需要给出伸展不确定度,则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包含因子k,得伸展不确定度;二、求解过程:用matlab编辑以下程序并运行clcclear allclose allD=[8.075 8.085 8.095 8.085 8.080 8.060];h=[8.105 8.115 8.115 8.110 8.115 8.110];D1=sum(D)/length(D);%直径的平均数h1=sum(h)/length(D);%高度的平均数V=pi*D1^2*h1/4; %体积fprintf('体积V的测量结果的估计值=%.1fmm^3',V);fprintf('不确定度评定: ');fprintf('对体积V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显著的因素主要有:\n');fprintf('直径和高度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u1、u2,采用A类评定\n');fprintf('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u3,采用B类评定\n');%%下面计算各主要因素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fprintf('直径D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自由度v1\n');M=std(D)/sqrt(length(D));%直径D 的平均值的标准差u1=pi*D1*h1*M/2v1=6-1fprintf('高度h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自由度v2\n');N=std(h)/sqrt(length(h));%高度h 的平均值的标准差u2=pi*D1^2*N/4v2=6-1fprintf('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u3,自由度v3\n');u3=sqrt((pi*D1*h1/2)^2+(pi*D1^2/4)^2)*(0.01/sqrt(3) )v3=round(1/(2*0.35*0.35))fprintf('不确定度合成:\n');fprintf('不确定度分量u1,u2,u3是相互独立的\n');uc=round(sqrt(u1^2+u2^2+u3^2)*10)/10%标准不确定度v=round(uc^4/(u1^4/v1+u2^4/v2+u3^4/v3))%自由度fprintf('展伸不确定度:\n');fprintf('取置信概率P=0.95,可查表得t=2.31,即包含因子k=2.31\n');fprintf('体积测量的展伸不确定度:\n');P=0.95k=2.31U=round(k*uc*10)/10fprintf('不确定度报告:\n');fprintf('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体积测量的不确定度,其测量结果为:\n V=%.1fmm^3 uc=%.1fmm^3 v=%1.f\n',V,uc,v);fprintf('用展伸不确定度评定体积测量的不确定度,其测量结果为:\n V=(%.1f ±%.1f)mm^3 P=%.2f v=%1.f\n',V,U,P,v);fprintf('其中±后的数值是展伸不确定度U=k*uc=%.1fmm^3,是有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1fmm^3及包含因子k=%.2f\n',U,uc,k);三、在matlab中运行结果如下:篇二: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目录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 (2)1 测量与误差 ................................................ ................................................... (2)2 误差的处理 ................................................ ................................................... (6)3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 (10)4 实验中的错误与错误数据的剔除 ................................................ . (13)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 156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 (17)习题 ................................................ ................................................... .. (25)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1 测量与误差1.1 测量及测量的分类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

圆柱度误差实验报告

圆柱度误差实验报告

圆柱度误差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和分析圆柱度误差的实验数据,来了解该误差对零件质量的影响和圆柱度测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圆柱度误差是指圆柱零件表面与其理论圆柱轴线之间的最大偏离量。

圆柱度误差是一种重要的表征零件偏差的指标,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零部件尤为重要。

本实验通过测量零件的直径,在不同位置上选择不同直径测量点来实测圆柱度。

借助测量仪器计算圆柱度误差,进而分析其对零件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校验测量仪器的准确性,确保量具的可靠性。

2. 样品准备:挑选合适的圆柱零件作为测量样品。

3. 确定测量点:在零件表面选择若干不同位置作为测量点。

4. 进行测量:使用测量仪器对选定的测量点进行直径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5. 计算圆柱度误差:将所得直径测量数据代入计算公式中,使用计算仪器计算圆柱度误差。

6. 数据分析和处理:根据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对圆柱度误差进行分析和处理。

7. 结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分析圆柱度误差对零件质量的影响,并对圆柱度测量的方法进行评价。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零件的圆柱度误差。

根据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得知零件的几何特性,如是否圆形对称等。

如果圆柱度误差较小,零件的质量就会比较高。

如果误差较大,则说明零件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加工。

控制圆柱度误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加工工艺的调整: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参数,尽量减小圆柱度误差。

2. 加工设备的改善:提高加工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减少加工误差。

3. 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的每个环节进行管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4. 严格控制加工环境:保持加工环境的干净、整洁和稳定,减少外界因素对零件质量的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圆柱度误差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

圆柱度误差是评价零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量和分析圆柱度误差,可以得到零件的几何特性和质量水平。

误差测量与分析实验报告

误差测量与分析实验报告

误差测量与分析实验报告误差测量与分析实验报告引言误差是科学实验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它可能来自于仪器的精度、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准确测量和分析误差对于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测量仪器的使用和误差分析,探究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目的1. 理解误差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3. 学会分析和处理误差。

实验器材和方法1. 电子天平、卷尺、显微镜等测量仪器;2. 各种物体和标准样品;3. 重复测量、零误差校正、平均值计算等方法。

实验过程1.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2. 对每个测量仪器进行零误差校正;3. 进行重复测量,记录每次测量结果;4. 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误差的分类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固有的不准确性或者操作方法的不当而引起的,它在多次测量中始终保持相同的方向和大小。

随机误差则是由于环境因素、操作者技术水平等不可预测的因素引起的,它在多次测量中呈现随机分布。

2. 仪器误差的影响不同测量仪器具有不同的精度和灵敏度。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电子天平、卷尺和显微镜等仪器进行测量。

通过对比不同仪器的测量结果,我们发现电子天平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和稳定,而卷尺和显微镜的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3. 误差分析与处理在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多次重复测量,并计算了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通过对比不同测量结果的差异,我们可以判断误差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误差的大小与测量对象的特性有关,例如物体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误差的概念和分类,并掌握了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误差分析的技巧。

实验结果表明,仪器的精度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对测量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进行零误差校正,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和数据处理。

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报告

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报告

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直线度误差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了解直线度误差的定义、计算和表达方法;3. 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实验装置:1. 三点法测量仪;2. 双平台千分尺;3. 镜座;4. 定位块;5. 试块。

实验原理:直线度误差是指实际直线轨迹与理论直线轨迹间的偏离程度,通常用最大偏离量(Max. deviation)或最大偏离值(Max. deviation value)来表示。

而直线度误差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三点法、双平台千分尺法、激光干涉仪法等。

三点法是指通过在测量物体上取三个点并以其中两个点作基准线,再利用第三个点来检测其距离这个基准线的偏差,从而计算直线度误差。

实验步骤:1. 安装试块:将试块安装在镜座上。

2. 安装三点法测量仪:首先将测量仪装在试块上,再调整测量仪的高度和水平,使其稳定且垂直于试块表面。

然后,将定位块移至试块表面上并压紧,以保证定位块和试块表面平行。

3. 测量基准线:选择试块上两点作为基准线,并用双平台千分尺测量其距离。

将将测量仪放置在该基准线的中点上,并将其调整垂直于基准线。

4. 测量误差:将测量仪沿着基准线移动,同时记录另一个点到基准线的距离。

重复该过程数次,并计算最大偏离量或最大偏离值。

实验结果:经过反复测量,本组实验数据如下:| 点号 | 到基准线的距离(mm) ||------|----------------------|| P1 | 0.03 || P2 | 0.06 || P3 | 0.02 || P4 | 0.05 || P5 | 0.04 |通过计算可得,最大偏离量为0.06mm,最大偏离值为0.05mm。

实验结论:在三点法测量仪的帮助下,本组实验成功测量出了试块的直线度误差,并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得出试块的偏差程度较小,较为符合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测量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方法,为今后的实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测量小钢球的体积的误差实验报告

测量小钢球的体积的误差实验报告

测量小钢球的体积的误差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排水法测量小钢球的体积,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理解并掌握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排水法测量小钢球的体积。

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小钢球,通过测量水的体积变化来计算小钢球的体积。

根据物理学原理,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量筒(250ml)、小钢球、水、电子天平、塑料杯、计时器、洗耳球、尺子四、实验步骤与操作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小钢球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将小钢球放入量筒中,并记录水的体积。

使用洗耳球将量筒中的水全部吸出,并测量水的体积。

计算小钢球的体积,即水的排开体积。

使用尺子测量小钢球的直径和高度,计算其体积并与测量值进行比较。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小钢球的质量为10g。

量筒中水的初始体积为100ml。

小钢球放入量筒后水的体积为120ml。

使用洗耳球吸出量筒中的水后,水的体积为80ml。

小钢球的体积为40ml。

使用尺子测量小钢球的直径和高度计算得到体积为41.2ml。

实验误差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小钢球体积基本一致,误差较小,符合预期结果。

误差可能来自于测量设备的精度、操作过程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

在后续实验中可以继续优化操作流程和提高测量设备的精度来减小误差。

六、误差来源与讨论本实验中误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测量设备的精度误差:电子天平和量筒的精度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尽量选择精度较高的测量设备,并在使用前进行校准。

操作误差:在将小钢球放入量筒和取出量筒的过程中,少量水可能会溅出,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尽量将小钢球迅速放入和取出量筒,并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平稳。

数据处理误差:在计算小钢球体积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近似计算方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使用更加精确的计算方法来处理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差测量与处理课程实验
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年月
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正态分布
设被测量的真值为0L ,一系列测量值为i L ,则测量列中的随机误差i δ为
i δ=i L -0L (2-1)
式中i=1,2,…..n.
正态分布的分布密度 ()()
2
2
21
f e
δ
σδσπ
-=
(2-2)
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2
2
21
F e d
δ
δ
σδδσπ
--∞
=⎰
(2-3)
式中σ-标准差(或均方根误差); 它的数学期望为
()0
E f d δδδ+∞
-∞
==⎰
(2-4)
它的方差为
()22f d σδδδ
+∞
-∞
=⎰
(2-5)
(2)算术平均值
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
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 121...n
i
n i l l l l x n n
=++=
=∑ 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
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
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
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
1
1
n n
i
i
i i v l nx ===-∑∑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
1
n
i
i v
==∑0
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

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
i
i v =∑为零;

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
i
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
n
i
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2)残余误差代数和绝对值应符合:
当n 为偶数时,
1n
i i v =∑≤
2
n
A; 当n 为奇数时,
1
n
i i v =∑≤0.52n A ⎛⎫- ⎪⎝⎭
式中A 为实际求得的算术平均值x 末位数的一个单位。

(3)测量的标准差
测量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差,也可以称之为均方根误差。

1、测量列中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2222121
...n
i
n
i n
n
δ
δδδ
σ=+++=
=

式中 n —测量次数(应充分大)
i δ—测得值与被测量值的真值之差
21
1
n
i
i v
n σ==
-∑
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x n
σ
σ=
3、 标准差的其他计算法 别捷尔斯法:
1
1.253
(1)
n
i
i v
n n σ==-∑
三、实验内容:
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9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序号 i l /mm
i v /mm
22/i v mm
1 2 3 4 5 6
24.774 24.778 24.771 24.780 24.772 24.777
7 8 9 24.773 24.775 24.774
按下列步骤求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
2、求残余误差
3、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
4、判断系统误差
5、求测量列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6、判别粗大误差
7、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8、求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9、写出最后测量结果
四、实验总结
运行编制的程序,分析运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计算算数平均值
L=[24.774,24.778,24.771,24.780,24.772,24.777,24.773,24.775,24.774 ];
format short
averageL=mean(L);
disp(['数据的平均值averageL=',num2str(averageL)]);
%计算残余误差
vi=L-averageL;
n=length(vi);
disp('各残余误差如下所示:');
%校核算术平均值和其残余误差
for k=1:n
disp(num2str(vi(k)));
end
sumvi=sum(vi(k));
if sum(L)==n*averageL
disp('平均值计算正确');
elseif sum(L)>n*averageL&sumvi>0&sumvi==sum(L)-n*averageL
disp('平均值计算正确');
elseif sum(L)<n*averageL&sumvi<0&sumvi==sum(L)-n*averageL
disp('平均值计算正确');
else disp('平均值计算错误');
end
%判断系统误差
if mod(n,2)~=0
h=(n+1)/2;
else
h=n/2;
end
vi1=vi([1:h]);vi2=vi([(h+1):end]);
sumvi1=sum(vi1);sumvi2=sum(vi2);
delta=sumvi1-sumvi2;
if delta<=1e-2
disp('此次测量无系统误差');
else
disp('此次测量有系统误差');
end
%求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xgm1=std(L);disp(['单次测量的标准差:',num2str(xgm1)]);
xgm11=1.253*sum(abs(vi))/sqrt(n*(n-1));
u=xgm11/xgm1-1;
if abs(u)<2/sqrt(n-1)
disp('再次确定测量列无系统误差');
else
disp('再次确定测量列有系统误差');
end
%判别粗大误差
for m=1:n
c=0;
if abs(vi(m))>=3*xgm1
disp(['第',num2str(m),'个数',num2str(L(m)),'含有粗大误差']); L(m)=[];
c=c+1;
else
end
end
if c==0
disp('无粗大误差');
end
%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xgm2=xgm1/sqrt(n);disp(['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num2str(xgm2)]);
%求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t=2.31;
Blimx=t*xgm2;
%写出最后测量结果
disp(['最后测量结果是:',num2str(averageL),'±',num2str(Blimx)]);
运行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数据的平均值averageL=24.7749
各残余误差如下所示:
-0.00088889
0.0031111
-0.0038889
0.0051111
-0.0028889
0.0021111
-0.0018889
0.00011111
-0.00088889
平均值计算正确
此次测量无系统误差
单次测量的标准差:0.0029345
再次确定测量列无系统误差
无粗大误差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0.00097816
最后测量结果是:24.7749±0.00225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