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3.1《扬州慢》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doc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doc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注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高二语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频道为你整理了《⾼⼆语⽂扬州慢原⽂及翻译》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语⽂扬州慢原⽂及翻译(原⽂阅读) 出处或作者:姜夔 淳熙丙⾟⽇,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语⽂扬州慢原⽂及翻译(对照翻译) 淳熙丙⾟⽇,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序)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都,在⽵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都是荠菜麦⼦⼀派青青。

⾃从⾦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今还讨厌说起旧⽇⽤兵。

天⽓渐渐进⼊黄昏,凄凉的画⾓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定吃惊。

即使“⾖蔻”词语精⼯,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处处寂静⽆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年知道它替什么⼈开花繁⽣!⾼⼆语⽂扬州慢原⽂及翻译(原⽂翻译)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都,在⽵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扬州慢》答案

《扬州慢》答案

高二语文课案——《扬州慢》答案三. 题解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四、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五、正文分析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高二语文扬州慢课文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扬州慢课文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扬州慢课文原文及翻译【导语】《扬州慢》是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的一首代表作,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语文扬州慢课文原文及翻译》,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原文篇一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叹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傍晚,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注释篇二荠麦:荠菜和麦子。

弥望:满眼。

戍角:军中号角。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

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风景幽静。

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春风十里:借指往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这首词作于1176年。

废池: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

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杰出的鉴赏水平。

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⒃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夜,玉人何处教XX”。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执教:年级学科:高二语文执教班级:高二(2)班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三、学习流程(一)了解古文典籍对扬州的介绍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二)学生回顾所学诗歌中涉及到的有关扬州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三)导入本课所学诗歌《扬州慢》凡乱后感怀之作,词人所恒有。

白石之精到处,凄异之音,沁入纸背,复能以浩气行之,由于天分高而酝酿深也。

——(俞陛云《宋词选释》)(四)学生自主阅读《扬州慢》,并请学生展示阅读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五)小组活动,解读赏析诗歌内容、技巧“空城”,点明一篇主意。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明月夜空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竹西佳处杨柳依依歌舞喧嚣名都春风十里楼宇林立人群熙攘二十四桥明月夜几世繁华烟花古巷荠麦青青屋宇荡然人烟稀少雪后芜城四顾萧条废池乔木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空城清角吹寒低沉哀婉一片沉寂凄凉冷月无声疏淡清冷凄寂萧条桥边红药寂寞独开无人玩赏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六)体悟作者情感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知识点

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知识点

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知识点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知识点《扬州慢》是中国作家汪国真的一篇诗作,以扬州慢节奏的生活为主题,描绘了扬州美丽的风景和它独特的悠闲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扬州慢》的知识点。

一、题材背景《扬州慢》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取景于江苏扬州。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风景秀丽的旅游城市。

作家通过描绘扬州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繁忙都市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二、意境描绘《扬州慢》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扬州的独特风景和悠闲生活态度。

诗中以“青楼”、“绿柳”、“芳草”等词语描绘扬州的美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

三、修辞手法《扬州慢》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意更加深远。

比如“高车驷马”,以“高车”、“驷马”形容车马的快速行驶,通过对比突出了扬州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四、语言特色《扬州慢》运用了江南方言,使诗作更具地域特色。

例如,“丐者无衣”中的“丐者”代表乞丐,“无衣”表示衣不蔽体,通过方言的运用,使诗作更加贴近扬州当地的语言环境。

五、主题思想《扬州慢》通过对扬州慢节奏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繁忙都市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作者借助扬州慢的生活方式,传达了对宁静、自然与精神寄托的追求,呼唤人们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内心的宁静。

六、艺术价值《扬州慢》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音韵优美的诗句,将自然风景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同时,作品对大众生活方式的思考也具有现实意义。

七、影响与传承《扬州慢》作为一篇经典之作,其影响深远。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化旅游,都受到了《扬州慢》的启发和影响。

作品中扬州的风景和慢生活的理念传递给了更多人,也使扬州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之一。

以上是关于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的一些知识点介绍。

通过对《扬州慢》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思考。

2023最新-《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

2023最新-《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扬州慢》优秀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高二语文《扬州慢》精品PPT

高二语文《扬州慢》精品PPT

诵读提示: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过 \ 春风\十里。尽 \ 荠麦\青青。 • 自 \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 •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纵 \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念 \ 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姜夔《扬州慢》
内容
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 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
杜元郎嘉俊草赏草,,算封而狼今居、胥重,到赢须得惊仓。皇纵北豆顾。 四蔻十词三工年,,青望楼中梦犹好记,,难烽赋火深扬情州。路二。十可四堪桥回 首仍,在佛,狸波祠心下荡,、一冷片月神无鸦声社。鼓念。桥凭边谁红问药,,廉 颇年老年矣知,为尚谁能生饭!否?
高二语文《扬州慢》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扬州慢》精品课件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 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 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 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
高二语文《扬州慢》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扬州慢》精品课件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与序中哪句感觉很像? 让你想起学过的哪句诗?好在哪里?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
高二语文《扬州慢》精品课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用
①以昔日的繁华, 反衬了今日的荒 凉,反而使词更 沉郁,内容更丰 厚。有力地表达 了作者对扬州昔 盛今衰的感伤。 ②形象更加鲜明, 增加了文采 。 ③表崇拜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扬州慢PPT课件完美2

【人教版高中语文】扬州慢PPT课件完美2
•明确:“空城”——破败荒 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扬州慢》PPT课件完 美2
人教版高中语文《扬州慢》PPT课件完 美2
•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 诗句。
•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 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 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 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 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 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 词词眼。
人教版高中语文《扬州慢》PPT课件完 美2
人教版高中语文《扬州慢》PPT课件完 美2
创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
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
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
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
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
人教版高中语文《扬州慢》PPT课件完 美2
人教版高中语文《扬州慢》PPT课件完 美2
•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 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 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 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 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 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 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 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 我何以堪?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高二语文扬州慢

高二语文扬州慢
婚礼如期举行,作为家乡的出行者,我被他们以一种隆重的礼节邀请。在已经作废了的老铁路旁边,砖混结构的新居林立着,但也夹杂一些旧屋,因某种原因,那些旧屋依旧包裹着自己的故事静静地躺 在那里,与现代的建筑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其间也有舅婆家泥土筑起的老屋,那房子看上去老得不能再老了,房子有些倾斜,房上老瓦被风吹起,落下细碎的粉抹,让人感到几分沧桑,时光在消失, 旧屋寄存于古老的木架房梁和青灰瓦片里,它总是停留在人们生活的某个时刻,安静地躺在年轻的阳光下,散发着持久而美丽的光芒。小二哥仨的童年便留在这老屋里,恩情也在老屋里。其实,我们这 代人的童年,是苦难和幸福的童年,恩情是土地的恩情,苦难既是一种伤痛,也是一种财富。我的许多乡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苦难,才有了他们的背井离乡、奋发图强。并不是作为孙子的小二没有能力 将此屋拆去重建,而是因舅婆执意不让拆此老屋,怕她儿女们的灵魂逢年过节找不到家。孙子们很懂老人的情节,于是依了她,将新房傍着老屋建起,有点像某些旧城的改造,保留着旧城貌,开发了新 城区。三层楼的房子高大而宽敞,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将那老屋反衬得非常矮小,有点像舅婆站在新房的门口,将过去辛酸的日子毫无保留地铺展在现代的阳光下。其实她生活节律里,已经习惯了清 苦,从她手上的皮肤及表情不难看出,劳动是如何让她的生命得到了延长,我见到她时,她正与夕阳一起坐在大门口,露出几分的惬意,孙子结婚对她而言,确实是件欣慰的事,小二见我来了,急忙过 来接应,把我从那个风景里接走了。短信群发 http

高二语文扬州慢

高二语文扬州慢
最大体育平台网站 阵阵风,缕缕风,尽情吹,尽情的似一曲音乐,漫过天空,覆盖陆地海洋,雨一样落下来,流淌进小溪,流淌进江河,一汩汩清澈地继续流淌。慢慢地变得汹涌,变得澎湃,变得一发不可收。
此刻的风不再只限于脸上吹拂,而是慢慢拂过你的胸口。再次抬起头,看到风好似将一片片白云撕碎,温柔地一片一片撕碎,温柔的好似母亲的手儿,在一片一片撕着一片片棉花,那样温柔地洒下 来,扑入你的胸口。给你暖的同时也给你敲打,更你敲打的同时也给你鼓励。
也许你没有想到吧,有一天会发现,你自己也像风一样自由,像风一样坚定,像风一样即能温柔如水也能强大无比。
想想,风可是母亲手里的藤条,可是是观音手里的杨柳,也可是催马的马鞭,也可是一道道闪电。风即可以恨铁不成钢,风也可以带领你对婆娑世界看淡看轻,更可以催促你跨上战马去征战,让你 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或许你会变得有些迷茫,不知前方路怎么走,不知人生有多少苦,几多无常,甚至,你会惧怕有一天会面临死亡。其实生死之间,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恐惧,本就是自然规律,有生自然就有 死。
试想,一粒盐,放入水中,很快化掉了,盐不见了,这就是盐的死吧。可是,只是不见了盐的形体,水却是变咸了,盐溶进了水里。那么,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译⽂、注释和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译⽂ 淳熙年丙申⽉冬⾄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

进⼊扬州,⼀⽚萧条,河⽔碧绿凄冷,天⾊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

我内⼼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创了这⽀曲⼦。

千岩⽼⼈认为这⾸词有《⿉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有游览胜地⽵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从⾦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的⼤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惊。

纵使有⾖蔻芳华的精⼯词采,纵有歌咏青楼⼀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四桥依然完好毫⽆损伤,桥下波⼼荡漾⼀弯冷⽉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 注释 ⑴扬州慢:词牌名,⼜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度曲,后⼈多⽤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冬⾄。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军营中发出的号⾓声。

⑹千岩⽼⼈:南宋诗⼈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

姜夔曾跟他学诗,⼜是他的侄⼥婿。

⿉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离”表⽰故国之思。

高二语文教案扬州慢

高二语文教案扬州慢

扬州慢[教学构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

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景(色)、声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寂寞红药声―― 清角吹寒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6. 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高二语文扬州慢

高二语文扬州慢
从尹家老宅的建筑风貌和特点来推断,尹氏家族非富即贵,或者兼而有之。也许他们的祖上曾是富甲一方的豪绅,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抑或其它原因而从南方某地迁徒到了稻坪村定居(因其建筑风 格均为典型的徽派建筑,据此推断尹氏先祖为徽商的可能性很大);也许是朝庭的高官,由于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而告老还乡,最后选择了这么 必有一失”,尽管尹家老宅如此僻静清幽,防御功能如此完善,曾经八面威风、一呼百应、以带领南乡农民打盐店而威震江湖的尹志尹老爷,最终还是没能躲过仇家的追杀而命丧黄泉。
如今物是人非,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尹家老宅、尹家绣楼、尹家书院、尹氏祠堂等等,虽历经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在稻坪村的这片土地上。而创造了尹氏家族辉煌的先祖们,却早已躺在了稻坪村的 黄土陇头而灰飞烟灭了。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像这种有印记的官窑烧制的砖瓦是很难买到的,他们只能去买私窑的产品。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或者富豪大户,才有可能用这样的建筑材料。而且,古代建筑工程上的等级制度 十分森严,无论从大门的种类、门楣的匾额、门窗的抹数、四合院的院数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如果稍有不慎,超越了等级界限,弄不好就会带来牢狱之灾甚至灭门惨祸。如何判断上半场大 小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姜夔《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

PPT展示扬州风光。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解题、作者、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

见文章注释12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三、整体鉴赏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全文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

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五)、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感情基调:悲切感伤,黍离之悲【当堂练习】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在《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杜牧《赠别》里的诗句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令人感叹。

(2)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的句子,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阅读提升层次(B)]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32672073】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

具体表现在:“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

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放在全篇的层面来理解,它又是委婉的抒情。

借花写人,言近意远,令人深思。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词人把花人格化,红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反衬了物是人非、感时伤乱的情怀,悲怆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