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病人的心理特点
1、愤懑不平 2、孤独感 3、自卑自怜 4、敏感多疑
第三节 残疾与康复心理
一、残疾心理
1、心理社会因素与残疾
➢ 心理社会因素 ➢ 个性特征
2、残疾者的心理状态
➢ 心理危机 ➢ 自卑、抑郁
➢ 依赖、退化 ➢ 忧虑、期盼
3、某些残疾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 脑损伤病人 ➢ 烧伤毁容病人 ➢ 器官移植病人
1、急危重症病人心理反应的原因 2、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表现 3、濒死病人的心理特点 4、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支持
四、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
1、发现期 2、确诊期 3、治疗期
休克-恐惧期 否认-怀疑期 愤怒-沮丧期 接受-适应期
第二节 常见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五、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
1、精神病人的一般心理 ➢ 孤独、恐惧、禁闭和不安全感 ➢ 忧虑、悲观 ➢ 负疚、自卑和被遗弃感 2、精神病人的特殊心理
1、疼痛引起的心理行为改变 2、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恐惧和焦虑 抑郁
注意、暗示、情绪状态、早期经验、人格 特征、对处境的认知评价。
二、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
1、术前病人的心理特点 担忧、焦虑和恐惧,害怕疼痛及手术发生意外。
2、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
第二节 常见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三、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特点
6、诱导启发
第一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二)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 (三)病人的认知特征 (四)病人的情绪特征 (五)病人的意志特征 (六)病人的个性改变 二、病人一般心理需要
➢ 确保安全的需要 ➢ 爱与归属的需要 ➢ 心身康复的需要 ➢ 尊重的需要
第二节 常见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一、疼痛病人的心理特点
医学心理学第10章 病人的心理问题
• 5、自卑心理 • 6、恐惧心理
第二节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 1、主观感觉异常 • 2、焦虑心理 • 期待性焦虑、分离性焦虑、阉割性焦虑 • 3、恐惧心理 • 4、退化心理 • 5、孤独心理
• 6、抑郁心理 • 7、依赖心理 • 8、否认心理 • 9、愤怒心理 • 10、怀疑心理 • 11、期待心理
• 二、病人的一般心理需要 • 1、需要尊重和受到平等对待 • 2、需要关心和被接纳,保持情感交流 • 3、需要提供信息 • 4、需要和谐的环境,适当的活动与刺激 • 5、需要安全和早日康复
• (三)濒死病人的心理特点 • 1、否认期 • 2、愤怒期 • 3、协议期 • 4、抑郁期 • 5、接受期
• (四)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支持 • 1、沉着稳重,分秒必争 • 2、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 3、做好心理支持和调适
• 四、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 • 1、发现阶段 • 2、确诊阶段 • (1)休克-恐惧期 • (2)否认-怀疑期 • (3)愤怒-沮丧期 • (4)接受-治疗期 • 3、治疗阶段
• 3、反抗 • 4、抑郁自卑 • (三)儿童病人的表现 • 1、发病阶段 • 2、治疗阶段 • 3、恢复阶段
• 二、青年病人的心理问题 • (一)青年病人的特点 • (二)青年病人的心理反应 • 1、否认和愤怒 • 2、悲观和焦虑 • 3、情绪不稳定
• 三、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 • (一)老年病人的特点 • (二)老年病人的心理反应 • 1、否认心理 • 2、焦虑心理 • 3、自尊心理 • 4、退化心理
• (三)某些残疾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 1、脑损伤病人 • 2、器官移植病人 • 3、肢残病人 • 4、听力残疾病人 • 5、老年病人
• 二、康复病人心理 • (一)康复心理的作用 • 1、康复心理在常见病和慢性病中的作用 • 2、康复心理在老年病人中的作用 • 3、康复心理在残疾病人中的社会干预 • (1)心理危机的处置 • (2)常见康复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
病人心理(心理学资料)
病人心理一、病人角色的概念一个人被疾病的痛苦所折磨,并有康复和治疗的需要和行为。
二、病人角色的适应不良1 、角色行为阙如: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
2 、角色行为冲突:当个体患病并且需要从其他角色转换为病人角色时,不同角色要求之间可能出现冲突,导致个体无法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3 、角色行为减弱:已经进入病人角色的个体,由于更强烈的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不从心的活动,表现出对疾病不够重视或考虑不充分,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4 、角色行为强化:病人安心于已适应的病人角色现状,在疾病已经基本康复的情况下,无法顺利完成病人角色向正常角色转换的过程。
5 、角色行为异常:病人因疾病折磨,经常会感受到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病人受到不良心境的影响,出现出人意料、异乎寻常的行为,表现为角色行为异常。
三、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1 、对认知的影响病人会把注意力才能够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由于感知觉的指向性、选择性、理解性和范围的改变,病人对疾病的各种症状的敏感性都会增强,对症状的反应也更加明显,对任何的点滴变化都会顾虑重重。
2 、对情绪的影响病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
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尤为突出。
3 、对意志特征的影响病人患病后体力下降,活动能力受到限制,以及消极的自我暗示的作用,病人往往感到软弱无力、情感脆弱,甚至一反常态,变得特别被动、顺从和依赖,做事犹豫不决,各种意志品质都受到影响,希望更多的亲人朋友的探视。
4 、对人格特征的影响患者患病前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他对疾病的反应,而疾病也会对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暂时或长久的影响,甚至使患者表现出原本没有的人格特征。
四、病人常见的心理状态焦虑、恐惧、悲哀、孤独、绝望、不合作、否认、自尊紊乱、疼痛等。
五、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1 、否认期:病人对自己得病感到震惊和否认,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
2 、愤怒期: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时,感到愤怒,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同时可能无意识地迁怒于他人。
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人患病之后,只要意识清楚,也同样在头脑中时时刻刻进行着心理活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因为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恰恰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表现,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的心理活动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如下:1.主观感觉异常:(内容详见医学心理学书P228页)所谓主观感觉异常,就是指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
除病体反应外,主要因为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于工作和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躯体状况不太留意;病人一旦患了病,就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
由于躯体活动少,环境又安静,感受性也提高了。
不仅对声、光、温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
比如,一会觉得枕头低,一会觉得被子沉,一会埋怨床单不平展,不时总翻身。
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
正常人认为鲜美的味道,却可能引起病人反感;正常人认为美丽的颜色,病人看了却感到讨厌;甚至正常人的嬉笑也会引起病人的厌烦。
2.心境不佳、情绪不佳心境乃是具有传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
病人生了病,是桩不愉快的情绪刺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
心境不佳,就会看啥啥不顺眼,听啥想啥都心烦。
基于这种心境,容易出现焦虑,激怒或消沉。
所以,有的病人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变得任性起来。
病人的这种情绪反应,男性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女性多表现为抑郁哭泣。
尤其当遇到病情有变化,或做特殊检查,或准备手术时,情绪更易激惹,以致焦虑、恐惧、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也有的把内心烦躁转化为外部行为,如有的突然梳洗打扮,有的理发刮脸,有的挥笔大量写信,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东西来,也有的长时间向窗外眺望,还有的蒙头大睡等等。
外科病人的一般心理及护理应对
可 能 的 心 理 帮 助 …, 增 强 其 安全 感 及 战 胜 病 症 的 信 心 , 以
期 顺 利 渡过 住 院 治 疗 这一 困难 进 段 。
1 术 前 阶 段
2 术 后阶 段
1 1 心理特点:病人从入院到手 术这一 时段 ,因病情的折 .
在 具 体 的术前 准备 时 ,病 人的 心理 会有 一些 特殊 情 况,例如:对手术 的既期 待又惧怕 ,使之坐 卧不安 ,食不 甘味 ,夜 不能寐 ,继而通过 身体的神经 内分 泌系统影 响到
[]李旭 术后疼痛 的护理 [] 内蒙古医学杂志,2 0 . 8 3 :16 1 7 2 T.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 4— 4 .
磨 ,加 之 对 医 院 陌 生 环 境 的 不 适 应 , 表现 为 痛 苦 、焦 虑 、 烦 躁 、 情 绪 不 稳 定 、缺 乏 安 全 感 ;对 病 症 的 担 忧 ,对 未 来 的不 确 定 , 更 加 重 了其 上 述 的 心 理 问题 ,加 大 了对 将 要 进 行 的各 种 治 疗包 括 手 术 的恐 惧 感 ,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就 会 变 得
1 2 措施 :针对 以上情况,护理应从最基本 的问题着手 , .
逐 渐 深 入 。 首先 ,护 士 应 以热 情 的 态度 做 自我 介 绍 , 帮 助 病 人 适 应 环 境 及 医 院 的有 关 规 章 制 度 , 使 其 具 有 安 全 感 、
亲切 感,消除病人对 医院的陌生及恐惧 心理。其次 ,针对
而往往忽视 了病人的心理需求 ,甚 至导致病人产生无助 的 感觉 ,因此 ,改善医院环境 ,创造一种温 馨的就医氛 围, 对术后病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 的康复都是十分有益的。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 躯体疾病与心理状态的关系说到躯体疾病,大家脑海中可能浮现出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咳嗽、发烧,或者是某个地方的隐隐作痛。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病痛对心理的影响可是非常深远的!就像一颗坏苹果,放在好苹果旁边,不用多久,那些好苹果也会受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身体的病痛会让我们的情绪也跟着“起伏不定”,甚至是“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时而高峰,时而低谷。
1.1 焦虑与恐惧首先,焦虑这个家伙,总是跟在躯体疾病的后面,像个不速之客。
你可能会想,“我只是咳嗽了一下,真没必要担心吧?”但心里总会有个小声音在说:“要是我得了重病怎么办?”于是,就开始不停地上网查资料,甚至查到深夜,把自己搞得更加焦虑。
可见,焦虑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慢慢把人缠住,搞得喘不过气来。
1.2 抑郁的来袭再说说抑郁,真的是躯体疾病患者的“老朋友”。
当身体出问题时,生活的乐趣也会随之缩水。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时常不适,哪还有心情去参加聚会,或者是和朋友喝茶聊天呢?这种感觉,就像是把一个热闹的派对变成了冷冰冰的寂静。
于是,有些患者可能就会出现“我是不是一无是处”的想法,久而久之,这种负面情绪就像恶性循环,越来越深。
2. 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不过,尽管情况看起来有点悲观,但人们的适应能力真的是让人刮目相看。
很多患者会试图通过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这些心理挑战。
就像打游戏一样,有些人选择正面迎击,有些人则会使用“隐形斗篷”躲避现实。
2.1 否认与逃避比如,有些患者会选择“否认”,就像个小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生病,甚至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我就是有点小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种方法看似管用,实际上却是在自欺欺人。
虽然短期内可能让心情轻松一点,但从长远来看,问题依旧在那里,不可小觑。
2.2 寻求支持还有一部分患者,会选择寻求他人的支持。
他们可能会跟朋友、家人倾诉,甚至加入一些支持小组。
就像“人多力量大”,有时候聊聊病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故事,心里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会轻松不少。
各疾病阶段的心理护理方法
各疾病阶段的心理护理方法1.入院阶段:患者主要心理为否认、愤怒、敌对、反感、陌生、害怕。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去的病人的信任。
采取主动热情,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为病人解决面临的困难,用适当的语言技巧认真地解释所出现的症状,体贴尊重病人,使病人体会到医院的温暖,安心住院。
为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2.治疗阶段:病人主要心理为自知力无或下降,不相信他人,对住院环境不适应,症状丰富。
掌握病情动态变化规律。
对兴奋冲动毁物的病人,以亲切耐心的态度,镇静而温和的语言,多方面了解病人的需要,帮助病人建立社会能接受的行为模式,自导病人用非破坏性行为表达或发泄。
对其在幻听、妄想,支配下出现的过激行为要及时疏导和阻止。
对不合作的病人,对耐心的解释劝说,讲明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帮助病人稳定情绪,将病人不配合治疗的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对严重自杀的病人,要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帮助病人分析病态的思维方式,鼓励病人参加集体活动,消除自杀想法,积极配合治疗。
3.康复阶段: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变化和精神负担是多种多样的,如感到疾病对生活的不良影响,担心出院后社会、同事、朋友甚至家人不能接纳自己,担心自己能否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
重视病人的心理问题,注意倾听的技巧及时做好心理上的疏导,指导病人制定近期、远期的康复目标,让其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克服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掌握一些科学适宜的方法完善性格,教会病人正确处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生活事件,避免有害的应激源造成对自身不良影响。
协助病人维持心身平衡,使其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有处于接受治疗和管理的最佳状态,达到维持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标。
专业范本可能没有涵盖全面,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病人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
病人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病人在生病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病人不仅患有某种疾病,同时还会面临诸如生命安全、身体形象、社会关系等问题。
与此同时,病人的心理活动还会受到个人的性格、经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
接下来将要讨论的就是病人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一、焦虑情绪随时存在焦虑情绪是病人在病痛中最常见的心理展现。
病人往往会因为病情恶化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极度的不安。
尤其是一些重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常常会让病人感到无助和恐惧。
此时,病人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甚至会出现恐惧或想死的念头。
对此,我们应该帮助病人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加强其心理承受力。
二、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过度的担忧,它让病人感到自己无法胜任社交场合,担心自己的疾病或身体的局部会带来不适和尴尬。
社交焦虑使得病人被人误解、孤立和排斥,让他们感到更加无助和恐惧。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医疗团队中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是引导病人参加社交活动,进一步缓解其社交焦虑。
三、希望与绝望交替在病痛之中,病人往往会感到希望与绝望不断地交替出现。
病人可能会寻求专业的帮助,并且充满着对生命的希望。
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也随之感到无望和绝望,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这时,我们应该帮助病人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他们能够坚强地面对疾病、接受治疗。
四、愤怒和挫败疾病会给病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能够像以前那样去工作、娱乐,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这时,病人会感到愤怒和挫败。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病人的情感,协助他们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总之,病人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干预。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利用幽默和禅学技术、人际沟通等社会技巧可以优化病人心理状态,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帮助家庭成员和健康专业人士与病人交流、合作。
患者心理
患者就医心理特点患者共同的就医心理特点由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种种不便及自身不具备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到门诊就医一般具有以下心理特点:心胸狭窄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在患病之后常常感到苦恼、忧虑,常向他人诉说自己的病情。
而性格开朗,平常比较乐观的人患病之后往往表现为满不在乎,对检查、治疗、用药等都不大重视。
渴望获得尊重心理:由于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从健康角度讲,病人在心理和行为控制上处于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和照顾,渴望获得尊重和医务人员的帮助,及早得到确诊及治疗,尽早康复。
归属心理: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非常希望尽快被医务人员理解、认识、接纳,以满足个人焦虑、担心、紧张、忧郁心理离开原来熟悉的单位环境及同志关系,作为病人面对医院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加之自身疾病的困扰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具有焦虑、担忧、紧张、忧郁等心理。
的归属感。
患者心理状态在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在疾病的态度上也各有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因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对待疾病的态度认真进行心理分析表明:患者对待疾病的心理状况可大致分为三类:1.紧张型:患者表现恐惧心理,思想高度紧张,甚至有濒死感,并留临终遗嘱,多见于性情不太开朗的人。
2.松弛型:患者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态感觉或体验,此类型多见于平素体健而突然发病,对疾病缺乏认识,较为年轻的患者。
3.平稳型:患者表现为比较合作,并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治疗和护理,正确对待疾病,多见于性情温和的患者,这类患者一般恢复较快。
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要分析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在心理护理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精神变化的观察,如有1例患重症肝炎的患者,先兆症状明显,担心自己去世后,家中已坏的房屋无人翻修,思想负担沉重,经护士了解到此情况后,与其兄联系,一方面对患者进行安慰,另一方面尽快装修好房子,使患者解除了思想包袱,安心养病,从此,患者症状逐日减轻,病情好转出院。
入院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及护理体会
入院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及护理体会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的医疗护理也越来越完善,而在入院治疗中,对于病人的心理护理也日益重要。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护理体会,希望能够对入院病人的心理活动及护理工作有所启发。
首先,对入院病人来说,最初的感受可能是惊恐和不安。
在这个时候,作为护士,我们需要非常关心病人的感受,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安慰。
这也许只需要一句温暖的问候,只需一句鼓励的话语,就可以让病人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心,极大地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其次,随着入院时间的推移,病人可能会陷入无聊、无助和孤独感。
他们失去了自由,被限制着行动和活动。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帮助病人缓解这种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多聊聊天,给病人看看报纸或电视,还可以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重要的是,我们不但要关注病人身体的健康,也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情绪状态,让他们感到自己安全,并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掌握控制力。
同时,入院病人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其治疗进程和康复效果,因此心理健康对于病人自我控制和恢复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让病人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治疗技能,例如深呼吸、冥想、放松等,尽可能减轻他们的不适感和疼痛,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对治疗进程有益,而且可以帮助病人面对治疗期间的压力。
最后,对于入院病人来说,我们最好的护理方式是关注他们、倾听他们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一份真心的关怀和陪伴可以让病人的治疗之路更加顺利,并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恢复健康。
同时,我们需要及时渲染就诊信息及护理服务,加强病人的信任感,让病人更加坚定继续治疗和康复的信念。
总之,入院治疗对于病人来说是艰难又无奈的遭遇,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入院病人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及情感关怀,让他们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感到被爱和被关注,真正的为他们做到“医护两家亲”。
医患沟通-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1
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 3.1 病人心理的一般特点
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外界环境,而病人的心理活动则更 多地指向自身疾病。
• 病人的心理一般有以下特点: • (一)主观感觉异常,或焦虑、恐怖
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过分敏感,甚至焦虑、恐怖。 有调查发现,63%的内科病人出现焦虑。 • (二)情绪不稳定 病后,易情绪不佳,男病人可为小事而吵闹,女病人多为抑
Maternal health Personality in pregnancy traits
Trauma
Bereavement
Cultural demands Poverty
Migration
Retirement
Infections
Exam failure
Being robbed
37
Biological
5
了解患者就医的一般心理特点
患者因病而使其个性、情绪及行为被扭曲或使潜在 的心理弱点突出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求医心切 高度的自我中心 明显的负性情感反应:基本焦虑
自我良好感的丧失 悲伤 恐惧 易激惹 愤怒
6
关于患者
• 医疗费用不能太高。 • 尊重他们的人格、隐私等权利。 • 求医心切对医学的期望值较高,不希望后果不好。 • 耐心解释病情的服务态度。 • 个别患者有钱、有权,认为医务人员就必须为其
仅6天的婴儿动造瘘手术,遭到患儿父亲陈刚反对。
• 8月25日,陈刚带孩子到广州儿童医院,医生开了8毛
钱的石蜡油后,孩子病情好转,陈刚因此认为深圳儿
童医院误诊,并向媒体报料,引发“八毛钱治十万元
的病”大讨论。
44
• 9月7日,深圳儿童医院表态说坚持自己的诊断, 认为孩子还需要手术治疗,而陈刚坚持医院错误 诊断的观点。而且,坚称孩子腹胀已消除,状况 不错。
患者心理及应对措施
案例分析
20
17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精神支持疗法 纠正消极的认知结构 积极从事体育锻炼 争取社会支持
18
对患者心理问题的一般干预措施
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采光、色泽、音乐、优 美的环境等。
尊重个体的尊严与人格:与患者平等交往。 倾听与交流。 挖掘患者的积极因素:使病人对康复充满信心
并尽量自我护理。
8
分析一下图片中患者有哪些心理反应?
9
特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Hale Waihona Puke 10危急重症病人的心理特点
1)危急重症病人的一般心理表现:烦躁、 焦虑、抑郁、激惹性增高、敏感多疑、谈 吐犹豫、心慌意乱,或故作镇静以掩盖焦 虑。偶可见幻听、妄想及萌发轻生的念头。
2)濒死病人心理活动分期:濒死病人心理 活动一般分为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 抑郁期和接受期5期。
1
病人角色的基本特征 社会角色退化 自控能力下降 求助愿望强烈 合作意愿增强
2
病人角色适应问题 病人角色冲突 病人角色强化 病人角色缺如 病人角色消退 病人角色恐惧 病人角色隐瞒 1. 病人角色假冒
3
病人的认知特征 1)感知觉特征: ①躯体感受性提高或降低 ②时空知觉异常 ③幻觉或错觉 2)记忆特征:许多病人有程度不等的记忆减退,不
11
危急重症病人的心理支持
①沉着稳重、分秒必争; ②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③做好心理支持和调适(给病人恰当的安慰和耐
心的心理指导,从而缓解病人紧张、恐惧、焦虑 等情绪反应;充分理解危急重症病人的过激行为; 运用认知疗法,改变病人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情绪; 尽量创造舒适、安全、优美的治疗环境,支持鼓 励病人,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了解病 人的心理问题,满足其合理要求)。
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在心理上必然有反应,概括起来,病人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一、抑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
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多少都伴随着丧失,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
不过,病人抑郁情绪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有的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或哭叫连天;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严重的抑郁又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
这是一种无路可走、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多发生在患有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
Seligman认为,当一个人对情境失去了控制力,并深知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情绪。
这种情绪状态多数是不稳定的,因而只要病情略见好转,或外界环境稍加改善就能烟消云散。
不过,这种情绪状态在少数人身上也可以持续存在,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有的还可诱发继发性疾病。
二、焦虑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难免因故焦虑。
病人患病,当然更避免不了焦虑情绪。
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
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的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
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与心理再度达到安全稳定为止。
引起病人焦虑的因素很多。
例如,疾病初期对病因及疾病转归,尤其是预后不明确,可导致与疾病无关的焦虑,或是对病因、疾病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忧。
这时,如果医生、护士不及时向病人讲清楚,就会出现夸大病情严重性的倾向。
正如Fletcher讲的:“无可奉告,并非好事,它会诱发病人的恐惧。
”某些病人对带有机体威胁性的检查和治疗,对诸如癌症等预后不良的疾病均可引起强烈的焦虑反应。
例如,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入院之后就盼尽快手术,一旦通知他明天作手术,他反而焦虑恐慌起来。
在对住院病人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多数病人进入医院有焦虑反应,他们看到重病人的情况,听到病友的介绍,看到为抢救危重病人而来回奔忙的医生护士,不禁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恐怖感,好像自己也面临巨大的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学考点知识-病人一般心理活动特点
2021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学考点知识病人一般心理活动特点距离考试已经没有多久了, 为了做好备考复习, 下面由为你精心准备了“2021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学考点知识: 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 持续关注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患病之后, 只要意识清楚, 也同样在头脑中时时刻刻进行着心理活动, 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病人与安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 因为安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 而病人恰恰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表现, 安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 而病人的心理活动那么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 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所谓主观感觉异常, 就是指病人患病之后, 由于病体的反响, 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 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
除病体反响外, 主要因为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 对自己的躯体状况不太留意;病人一旦患了病, 就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 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
由于躯体活动少, 环境又安静, 感受性也提高了。
不仅对声、光、温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 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
比方, 一会觉得枕头低, 一会觉得被子沉, 一会埋怨床单不平展, 不时总翻身。
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
正常人认为鲜美的味道, 却可能引起病人反感;正常人认为美丽的颜色, 病人看了却感到讨厌;甚至正常人的嬉笑也会引起病人的厌烦。
心境乃是具有传染性的, 比拟微弱而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
病人生了病, 是桩不愉快的情绪刺激, 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
心境不佳, 就会看啥啥不顺眼, 听啥想啥都心烦。
基于这种心境, 容易出现焦虑, 激怒或消沉。
所以, 有的病人动不动就生气, 动不动就发脾气, 甚至变得任性起来。
病人的这种情绪反响, 男性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 女性多表现为抑郁哭泣。
病人的心理活动分析
・
2 0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 人 的 心理 活 动 分析
李 佳 ( 牡丹 江 医学 院公卫 学 院 , 龙江 牡 丹 江 17 1 ) 黑 5 0 1
摘要 通过挖掘 病人 无意识的心理过程 , 将其 召回到意识 范围内, 除潜抑作 用 , 穿防御机制的伪装, 破 揭 使病人真 正 了解 症 状 的 真 实 意 义 , 可 使 症 状 消 失 。这 个 转 变 工 作 , 是 心理 分析 治 疗 。 便 就 关 键 词 病 人 ; 理 活动 ; 心 意识 [ 中图分类号 ] R 9 43 [ 文献标识 码] B 学科 分类 代 码 : 10 0 94 文 章 编 码 :0 1 t 12 1 ) 3— 25— 2 10 ~8 3 ( 0 2 0 0 0 0 可 以说 , 病人 的心 理、 生理 和治疗 复杂地 交织着 , 互相影 响、 互相制约 。因此 , 同青 年、 老人 、 童、 儿 妇女 、 人等 人群 犯
法救治 。对别 人的好言相 劝半信半 疑 , 至 曲解 原 意 , 虑 甚 疑 重重 , 担心误诊 , 怕吃错了药、 打错 了针 。有的凭 自己一 知半
解 的 医学 和 药 理 知 识 , 断 药 物 , 断 预 后 。 害 怕 药 物 的 副 推 推 作用 。担心偶 尔 的医疗 差错 或意 外不 幸 降落 在 自己身上 。 身体某部位稍 有异常感觉 , 乱作猜测 。如果 严 重偏 执 , 便 甚 至出现病理性 的妄想。 有 些 病 人 文 化 程度 低 , 乏 科 学 的 生 理 、 理 知 识 , 往 缺 药 往 以封建迷信来理解 自己生理机能的不正常现象。当病 程和他 自己预想 的不一致时 , 便陷入迷茫之中 , 甚至惶惶不可终 日。 14 孤独感 : . 病人住 院后 , 开 了家 庭和工作 单位 , 离 周围接 触的都是陌生人 。他们 希望尽快熟悉环境 , 希望 尽快 结识病 友 , 希望 亲 友 的 陪 伴 。长 期 住 院 的 病 人 由 于 感 到 生 活 无 还 聊 , 味 , 望 病 友 之 间 多交 谈 , 望有 适 当 的文 化娱 乐 活 动 乏 希 希 以活跃病房生活 。 15 被动依赖 : . 进入病人角 色之后 , 大都产生一 种被动依 赖 的心 理 状 态 。这 是 因 为 , 人 一旦 生 了病 , 一个 自然 就 会 受 到 家 人和周 围同志 的关心照顾 , 即使 往常在家中或单位 地位不 高 的成 员 , 现在 也 突然 升 为 被人 关 照 的 中心 。同 时 , 过 自我 暗 通 示。 病人 自己也变得软绵绵的不象 以往那样生气勃勃 , 变得 被 动、 顺从、 娇嗔 、 依赖 , 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 。 当前 护 理 学 新 的理 论 观 点认 为 , 人 患 病后 所 产 生 的 被 病 『 转 第 2 6页 l 下 0
病人的心理特点
四、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
1、发现期 2、确诊期 休克-恐惧期 否认-怀疑期 愤怒-沮丧期 接受-适应期
3、治疗期
第二节 常见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五、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
1、精神病人的一般心理 孤独、恐惧、禁闭和不安全感 忧虑、悲观 负疚、自卑和被遗弃感 2、精神病人的特殊心理
六、传染病人的心理特点
注意、暗示、情绪状态、早期经验、人格 特征、对处境的特点 担忧、焦虑和恐惧,害怕疼痛及手术发生意外。
2、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
第二节 常见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三、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特点
1、急危重症病人心理反应的原因
2、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表现
3、濒死病人的心理特点 4、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支持
1、愤懑不平 2、孤独感 3、自卑自怜 4、敏感多疑
第三节 残疾与康复心理 一、残疾心理
1、心理社会因素与残疾 心理社会因素 个性特征 2、残疾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危机
自卑、抑郁 脑损伤病人 烧伤毁容病人
依赖、退化 忧虑、期盼
肢体残疾病人 听力残疾病人
3、某些残疾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安慰剂与安慰剂效应 三、药物心理依赖
1、药物心理依赖的临床表现
2、产生药物心理依赖的因素 人格、疾病、药物、群体、社会
四、促进药物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措施
1、加强宣传解释 2、给药前心理指导 3、积极暗示 4、合理用药
4、针对性用药 5、戒断药物,防止再依赖 6、诱导启发
第一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一)病人角色 社会角色退化
1、病人角色的基本特征 自控能力下降 求助愿望强烈 合作意愿增强
2、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3、病人的角色适应 角色冲突 角色强化 角色缺如 角色消退
病人的心理变化
病人的心理变化1认知方面的变化准确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前提条件是个体适当的心理平衡而疾病所引起的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因此疾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损害病人的认知功能,甚至会造成认知障碍。
在感知方面,意识清醒的病人可以表现迟钝,也可以表现过于敏感的情况。
例如,有些病人品尝不出食物的香味,而另一些病人可能对某些刺激极为敏感,以致产生错觉和幻觉;有疑病倾向的病人可以强烈地察觉到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肠管的蠕动等;枯燥的住院生活可以使病人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有些病人也可发生定向障碍。
在记忆方面,病人的记忆力常可受到疾病应激的影响,有些病人不能准确地回忆病史,不能记住医嘱,甚至刚说过的话,刚放在身边的东西,病人也难以记起。
在思维方面,特别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可受到损害,病人的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在许多问题上表现犹豫不决,即使是面对不太重要的抉择,有些病人可能草率做出一个决定,但不久这一决定又成为病人苦恼的根源。
2情绪方面的变化在各种心理变化中,个体的情绪变化是最常见的,主要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
2. 1焦虑和恐惧这两类情绪在病人中最常见,它们都包含紧张不安、担心和害怕的成分。
可在许多情况下发生,如就诊、等待检查和检查结果、等待诊断消息、等待医护处置、等待手术和治疗效果以及预想疾病影响等。
适度的焦虑与恐惧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性、调动人的防御机制以应付环境的挑战。
但过度的焦虑和恐惧是有害的,因为它们可使病人过于敏感、行为失控、过分关注自身状况。
因此医护人员应努力帮助病人控制过度的焦虑与恐惧,包括尽可能消除紧张源提供必要的信息、科学的医学知识以及情绪支持。
2. 2愤怒反应愤怒所导致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病人内心的紧张与痛苦。
但攻击并不能消除障碍,有时还会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使医护人员和家属减少同病人的接触与联系,这对病人是不利的。
此外,愤怒与前述的恐惧常常伴有“应激反应”式的生理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和心排血量的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等,这对病人身体恢复常常是有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在心理上必然有反应,概括起来,病人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一、抑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
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多少都伴随着丧失,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
不过,病人抑郁情绪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有的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或哭叫连天;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严重的抑郁又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
这是一种无路可走、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多发生在患有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
Seligman认为,当一个人对情境失去了控制力,并深知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情绪。
这种情绪状态多数是不稳定的,因而只要病情略见好转,或外界环境稍加改善就能烟消云散。
不过,这种情绪状态在少数人身上也可以持续存在,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有的还可诱发继发性疾病。
二、焦虑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难免因故焦虑。
病人患病,当然更避免不了焦虑情绪。
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
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的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
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与心理再度达到安全稳定为止。
引起病人焦虑的因素很多。
例如,疾病初期对病因及疾病转归,尤其是预后不明确,可导致与疾病无关的焦虑,或是对病因、疾病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忧。
这时,如果医生、护士不及时向病人讲清楚,就会出现夸大病情严重性的倾向。
正如Fletcher讲的:“无可奉告,并非好事,它会诱发病人的恐惧。
”某些病人对带有机体威胁性的检查和治疗,对诸如癌症等预后不良的疾病均可引起强烈的焦虑反应。
例如,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入院之后就盼尽快手术,一旦通知他明天作手术,他反而焦虑恐慌起来。
在对住院病人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多数病人进入医院有焦虑反应,他们看到重病人的情况,听到病友的介绍,看到为抢救危重病人而来回奔忙的医生护士,不禁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恐怖感,好像自己也面临巨大的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他们希望对疾病做深入的调查,但又怕出现可怕的后果;他们反复询问病情,但又对诊断结果半信半疑,忧心忡忡,也可以产生焦虑。
总之,病人生了病,是桩不愉快的情绪刺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
心境不佳,就会事事处处不顺眼,总感到心烦意乱,基于这种心境,就容易出现焦虑或消沉的情绪反应。
在男性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在女性则多表现为抑郁哭泣。
尤其,当遇到病情有变化,或做特殊检查,或准备手术时,情绪更易激惹,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动辄生气,甚至任性。
也有的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如有的人突然梳洗打扮、理发刮脸,有的挥笔大量写信,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东西来,也有的长时间向窗外眺望,还有的蒙头大睡等。
完全消除病人的焦虑是不容易的,何况轻度的焦虑状态对治疗疾病还有益处。
但是,医生与护士对极端焦虑和长期处在焦虑之中的病人要格外重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以免妨碍对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其它疾病。
三、怀疑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
患病后常变得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或无法救治。
对别人的好言相劝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原意。
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怕吃错了药、打错了针。
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
害怕药物的副作用。
担心偶尔的医疗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
身体某部位稍有异常感觉,便乱作猜测。
如果严重偏执,甚至出现病理性的妄想。
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往往以封建迷信来理解自己生理机能的不正常现象。
当病程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迷茫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医护人员需在和病人交谈中,或从其病友的反映中发现病人的种种疑虑,努力予以解决。
给药打针时,在病人面前要表现出严谨的态度,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医护人员之间在病人面前交谈,尽可能做到大方、自然,以减少病人的猜疑。
对那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的病人更要作耐心的讲解,并要劝告那些对医学似懂非懂的亲友不要在病人面前乱作解释。
四、孤独感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
医生只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
这样,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
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希望尽快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
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有的病人夜间不易入睡,烦躁不安,有的起来踱步,有的多次按信号灯借故与值班人员说几句话。
医护人员应当理解病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病人,使他安静入睡。
社会信息剥夺和对亲人依恋的需要不能满足是病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设备和管理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允许亲友经常探视或昼夜陪护。
五、被动依赖病人进入病人角色之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状态。
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即使往常在家中或单位地位不高的成员,现在也突然升为被人关照的中心。
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软绵绵的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
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去;一向意志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即使做惯了领导工作和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现在对医务人员的嘱咐也百依百顺。
这时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坚强的意志是病人同疾病作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护人员一方面要使病人感到医院、医务工作者是可以信赖的,另一方面也要帮助病人提高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
否则,一旦他们觉得失去同情,得不到足够的照顾时,就会变得心情沮丧,以至加重病情。
当前护理学新的理论观点认为,病人患病后所产生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故提出“健康自控”说,主张发挥病人在病程转归当中的积极主动性。
他们认为,医院都喜欢病人照医嘱办事,唯命是从,并以为这就是好病人,而坚持“自理权”者往往受批评。
实际上,后者比前者的疾病恢复快、效果好。
因此,他们主张不应迁就姑息病人的依赖心理,而应尽量鼓舞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自理。
六、否认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
尤其是对癌瘤等预后不痕的疾病,否认心理更为常见。
例如,有位主任医师,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却矢口否认,当她看到病历上写的诊断时,还说经治医生写错了。
有的医护人员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某些病人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
大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
否认犹如瞳孔对光的反射,一旦遇到外界的强光刺激,瞳孔就自行收缩,以此来防视网膜免受过分的刺激。
病人的否认也有类似作用,当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
严重烧伤病人,急性小儿麻痹病人以及癌症病人易于出现否认反应。
在一项对冠心病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有明显的否认反应者,死亡率较无此反应者要低(Hackett 等,1968)否认虽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又起贻误病情的消极作用。
例如,有位女青年身患肺癌,自己却矢口否认,拒绝治疗,半年时间就因脑转移而死亡。
有人对乳腺癌的女患者进行调查,发现那些延误诊治的人,大都是带有否认倾向的人。
七、同情相怜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和亲和的需要。
国外有位心理学家以女大学生做被试,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发现人越在危难之时,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亲和力越强。
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验证。
医务人员都能看到,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
他们很容易团结,而且这种团结大都不讲究职位高低、年龄大小等,只要是病人,就能一律平等、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他们关心病友的病情变化,乐于向医务人员介绍病友的痛苦症状,并乐于帮助病友克服困难。
例如,有位年过花甲的老教授,因冠心病住进了一个有七位病友的病室。
其中有工人、农民、干部,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仅有21岁,他们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当一个病友出院,他们都依依惜别,相互嘱咐、安慰并留下地址,愿保持永久联系。
病友之间这种相互怜悯与亲和,可以免除大家的孤独感,增强安全感,还有助于活跃病房空气,调节病人心境,对治疗疾病无疑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同病相怜有时也起消极作用。
例如,一个病友的病情恶化了,全病室立即变得死寂可怕,人人心头上笼罩着一片乌云。
一旦有的病友因抢救无效而去世,他们就更加恐怖和伤感。
另外,病友之间的消极暗示也往往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互相介绍治病的偏方和所谓经验,干扰医生的正确治疗等。
八、侥幸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侥幸心理。
例如,疾病初期不少人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总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
尤其那些对病感不敏感的人,侥幸心理尤为严重。
有些已经明确诊断的人。
也往往存在侥幸心理。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自己疾病的诊断仍在半信半疑,因而,有时不按医嘱行事;二是缺乏医学知识又缺乏科学态度的人,说什么“别听大夫吓唬人,上帝不一定和我过不去”。
其实,这样贻误病情和导致不良后果的病人是经常有的。
因此,医务人员应当针对病人的具体心理,仔细解释,耐心说服,尽量使病人树立对疾病的科学态度,克服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