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向善经世致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真向善经世致用

——从历史学的属性和功能看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以推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育部组织专家历经近三年数十次反复的研讨论证,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炼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一提法与现行的课程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引发了一线教师热烈的讨论和冷静的思考。笔者以为,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要基于对历史学所独有的学科属性和教育功能的清晰认知。有鉴于此,特撰此文,尝试从学科属性和功能的视角切入来探讨和加深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如何给历史学这门学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目前,在中国史学理论界有影响力的说法大体有如下几种:白寿彝先生的“重现说”,认为“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史学的任务却是要从历史的遗骸或残迹中去重认那曾经活生生的历史,并以文字为主要手段将它重现出来”。赵吉惠先生的“解释说”,认为“历史学是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鉴别、分析,对历史实践或历史过程所做的判断、解释、说明”。庞卓恒先生的“规律说”,认为“历史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和过程的探寻和描绘,揭示寓于其中的历史规律的一

门学科”。李振宏先生则进一步把“规律说”深化为“科学说”,认为“历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通过对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它们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真实性等显著且重要特征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最后是具有集大成特色的蒋大椿先生的“整合说”,认为“历史学乃是作为研究主体的历史学家通过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手段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历史研究这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即历史知识”。“历史是一门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内在地融合了实证性、抽象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学”。

国外的历史理论学界则更多地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研讨历史学科的特征,以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和爱德华·卡尔为代表。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而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借鉴这些学者的观点,笔者尝试从历史学科的研究任务和目标、学科思维特点、学科属性与方法以及学科价值取向四个视角来探讨历史学科所独有的特点与功能,加深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理解。

1、保存人类集体记忆,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学科目标的高远性

作为个体的人类,是通过保持自己的记忆来识别和认知自己,而对人类整体的认知则需要借助历史这门特殊的学科。历史学通过记录人类的过往,承担着保存人类集体记忆的基本功能。正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说,写作历史“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而“东方的史学之父”司马迁,也本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的宗旨撰成了三千年的中国通史,为中华文明保存了极其重要的民族早期的历史记忆。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只有通过历史,一个民族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国家历史的书写不但起到了保存民族集体记忆的功能,而且对于民族的自我认识和反思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在民族危亡之际,历史的书写在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钱穆先生说:“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在抗日烽火中写出了致敬中国文化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传世之作《国史大纲》。联系到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价值观的表述,经过多次讨论,最终提炼为“家国情怀”。希望高中生能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能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是历史学科的最高目标。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到梁启超先生“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从古罗马通史大家波里比阿研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得到一种方法和根据,用以推测未来”,到现代史学大家汤因比以“挑战与应战”探讨人类文明的动力;从当代学界流行的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用以揭示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的趋势,到处于核心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阐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历史学在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趋势等规律性问题所作的探讨和思考。修订中的高中课程标准也明确把“探寻历史真相,掌握历史规律,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作为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2、动态观察与整体把握

——学科思维的纵横编织历史学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就是对于历史现象按其发展过程做顺时纵向考察,把握其演进全过程。对这一思维模式的把握,首先要基于对历史时间的深入理解。钱穆先生在1943年所写的《中国今日所需要的新史学与新史学家》一文中,把传统的点状“历史时间”创造性地发展为线状的“历史思维”。他说:“历史乃一时间性的学问。历史上的时间与以瞬息变化为特征的心理物理时间不同,历史时间则具有持续性、绵延性,它在持续变动发展中有着一种凝然常在的

特殊性,惟有在时间的持续变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时间所具有的内涵和特性。”在西方,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年鉴学派提出“长时段理论”,把对历史考察的重心从短时段的历史突发事件,延伸到中时段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周期性变动,并最终延伸到对自然环境、地域条件、文化传统等变化极慢的历史长时段考察,由此也把线性“历史时间”发展为立体的“历史时空思维”。

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的基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对高中生而言,要把握和应用好这一思维模式,首先要求有准确的时空定位,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要有准确的认识,并掌握一些梳理历史时空知识的技巧,比如读懂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年表和历史演变图谱等。进一步的要求则要有良好的时空意识,能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入特定的历史时段和历史环境中进行理解、解读和评价,而时空意识的最高水准,则是能从联系、发展与变迁的角度观察历史,并最终能贯通古今,达到“借助现在,理解过去,借助过去,充分地理解现在”的目的。

人类社会过往的一切重要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风俗、民族关系等等,都是历史学所关注的领域。古人讲“六经皆史”,“天地间无非史而已”,近人又讲“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这些都说明了历史学科研究领域的包罗万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