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C.怀利以相接(交接,交往) 答案 B

解析 遇:投合、符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先生之志则.大矣

B. 先生之号则.不可 何以 利吾国 D..

先生以 利说秦、楚之王

答案 D

解析 A 项,假设连词,如果/做;B 项,副词兼有判断作用,是/却;C 项, 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D 项,用。

3.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 苟为后义而先利

B.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C.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D.不耻相师

答案 C

解析 A 、B 、D 三项,都为意动用法;C 项,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何以利吾国?

B.孟子遇于石丘。

解析 B 项,状语后置句,A 、C 、D 三项,宾语前置。 5.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孟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

B.

“利”在孟子的思想

)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见) D.亦有仁义而已矣(只是)

苟为后义而先利 A.

孳孳为 善者

舜之徒 C.

而罢三军之师 C.沛公安在?

答案 B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

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C•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

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

答案C

解析本文没有比喻论证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做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B.愿闻其指

C.先生之号则不可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C

解析号:说法,理由。说:劝说。

指:通“旨”,意旨,意向号:号召。

然而:这样却。

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先生将何之

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C•说之将何如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A

解析A项,动词,去,往、至U; B、C、D三项为代词。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B.第二段,宋「•告诉孟子去楚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劝说楚王和秦王停止战争。

C•第三、四段,通过问答,宋说出了自己劝说二王的策略:“我将言其不利也。”

D.最后一段孟子指出,利用“利”去劝说二国必然失败,利用“仁义”去劝说二国必然成功,从而阐明了实行仁义的巨大作用。

答案D

解析强调不能用“利”劝说二王,而应用“仁义”。“必然失败” “必然成功”错误。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溃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乙文)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牛,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

(宋•李觏)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2)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生活),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

10.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的态度是| ;其理由是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 李觏的态度是| —|—1|—1|—| ;其理由是L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利不可言言利会误国

(2)可以言利谋利是人之常情

11.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_______________ 的说

理效果;而乙文画波浪线句则达到了___________ 的说理效果。

答案陈其利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使其自相矛盾)

12.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

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答案A、D

【参考译文】

利益的事情可以说说吗?回答: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欲望可以说吗?回答:欲望是人之常情,为什么不能说呢!说却不按照礼的规定,这就是贪婪与过分,罪过啦!不贪婪,不过分,却说不可说,难道不是贼害人的生命,违背人情吗?世俗社会不喜欢儒家就因为这个。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过激了,哪有讲求仁义却对生命不利的呢?他的书多次说到汤武凭借七十里百里的土地统治了天下,利益难道还

小吗!

三、文化经典专栏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