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2.2王何必曰利版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孳.孳为善(zī)孟轲.(kē)千乘.(shèng)B.徒.弟(tú)迁徙.(xí)跋涉.(shè)C.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D.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解析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2021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2课 王何必曰利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第二课 |王何必曰利一、夯实双基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叟.(shǒu)庶.(shù)人千乘.(shènɡ)B.不餍.(yàn) 遗.(yí)其亲宋(kēng)C.构.(ɡòu)兵说.(shuō)而罢之然而不|.王.(wànɡ)D.孳孳.(zī) 蹠(zhí) 利与善之间.(jiān)【答案】B(A.叟:sǒu;C.说:shuì;D.间:jiàn)2.以下加点的词 ,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 ,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 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 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 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A(B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3.以下句子中的 "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何以.利吾国 ?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答案】BD(BD都当 "用〞讲;A用来;C连词 "来〞)4.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蒙故业 ,因遗.策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深追先帝遗.诏 .【答案】BD(BD死人遗|留下来的A遗弃;C丧失 ,损失)5.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 ,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A.天油然.作云 ,沛然下雨B.河东凶亦然.C.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D.吴广以为然.【答案】B(例句与B都当 "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表示容许 ,是的;D 正确)6.以下句子中的 "徒〞字 ,与 "舜之徒〞的 "徒〞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是鲁孔丘之徒与B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C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D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答案】 C(A 弟子:B 白白地;题干与C 都是 "类〞的意思;D 空)7.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 ,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先生之号.那么不可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B.⎩⎪⎨⎪⎧利与善之间.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何以利吾家.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D.⎩⎪⎨⎪⎧ 苟为后.义而先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案】 D(两个 "先〞 "后〞都是意动用法)8.以下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本文的三那么短文 ,都运用了正反比照说理的方法 ,使文章论证有力 ,中|心突出 .B .前两那么短文中的 "仁义〞 ,与第三那么短文中的 "善〞 ,其内涵是一致的 .C .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 .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 .D .孟子数落宋的真正目的 ,是希望宋能用 "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 .【答案】 C(C 项中 "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是对的 ,可后半局部 "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国君接纳的原因〞是错误的 ,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内容 ,而不是形式 ,是孟子的重仁义轻利的主张不合时宜 .)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2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 ,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 ?〞9.以下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孟子见.梁惠|王见:拜见B.上下交征.利征:谋取C.不夺不餍.餍:吃D.万乘之国.国:国|家【答案】C(餍:满足 .)10.以下句中加点的 "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鸡鸣而.起A.不远千里而.来B.亦有仁义而.已矣C.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答案】A(A项与例句中的 "而〞都是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 .B项 ,助词 ,而、已、矣三个助词连用 ,加强语气 .C项 ,连词 ,表并列关系 .D项 ,连词 ,表转折关系 .) 11.选出以下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C.|王曰: "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 .【答案】C(C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 .A项是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省略句 ,又是状语后置句 .)12.以下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孟子对梁惠|王说: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 ,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 "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 "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比照论证 ,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答案】A( "绝|对不要考虑利〞说法错误 .按孟子的观点 ,他是强调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3~16题 .徐鹿卿 ,字德夫 .博通经史 ,以文学名于乡 ,后进争师宗之 .嘉定十六年 ,廷试进士 ,有司第其对居二 ,详定官以其直抑之 ,犹置第十 .调南安军学教授 .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 ,鹿卿摭其言行 ,刻诸学以训 .立养士纲条 ,学田多在溪峒 ,异时征之无艺 ,农病之 ,鹿卿抚恤 ,无逋租者 .其后盗作 ,环城屋皆毁 ,惟学宫免 ,曰: "是无挠.我者 .〞真德秀守泉 ,辟宰南安 ,鹿卿以不便养辞 .德秀曰: "道同志合 ,可以拯民 ,何惮不来 ?〞鹿卿入白其母 ,欣然许之 .既至| ,首|罢科敛之无名者 ,明版籍 ,革预借 ,决壅滞 ,达冤抑 ,邑以大治 .德秀寻帅闽 ,疏其政以劝列邑 .岁饥 ,处之有法 ,富者乐分 ,民无死徙 .会岳珂守当涂 ,制置茶盐 ,自诡兴利 ,横敛百出 ,商旅不行 ,国计反屈.于初 .命鹿卿核之 ,吏争窜匿 .鹿卿宽其期限 ,躬自钩考 ,尽得其实 .珂辟置贪刻吏 ,开告讦以罔民 ,没其财 ,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 ,囚之半岁 .鹿卿悉纵舍而劝以其余分 ,皆感泣奉命 .鹿卿言罢浮盐经界硷地 ,先撤相家所筑 ,就捕者自言: "我相府人 .〞鹿卿曰: "行法必自贵近始 .〞卒论如法 .丞相史弥远之弟通判温州 ,利韩世忠家宝玩 ,籍.之 ,鹿卿奏削其官 .初 ,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 ,惟说素廉平 ,至|那么辨曲直 ,出淹禁 .大家不快其为 ,会乡人居言路 ,乃属劾惟说 .州索印纸 ,惟说笑曰: "是犹可以仕乎 ?〞自题诗印纸而去 .衢州郑逢辰以缪.举 ,鹿卿以委使不当 ,相继自劾 ,且共和其诗 .御史兼二人劾罢之 .及知泉州 ,改赣州 ,皆辞 .丞相杜范遗书曰: "直道不容 ,使人击节 .君不出 ,岂以冯惟说故耶 ?惟说行将有命矣 .〞鹿卿乃出 .上眷遇弥笃而忌者浸多 ,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 ,历诋宰相至|百执事 ,鹿卿初不知也 ,遂力辨上前 ,因乞去 ,上曰: "去 ,那么中奸人之计矣 .〞令临安府根捕 ,事连势要 ,狱不及竟 .鹿卿居家孝友 ,喜怒不形 ,恩怨俱泯 ,宗族乡(dang) ,各得欢心 .居官廉约清峻 ,毫发不妄取 ,一庐仅庇风雨 .谥清正 .(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四?) 1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是无挠.我者挠:扰乱B.国计反屈.于初屈:穷尽C.利韩世忠家宝玩 ,籍.之籍:登记D.衢州郑逢辰以缪.举缪:错误【答案】C(籍:抄没 .)14.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部说明徐鹿卿居官廉约清峻的一组是( )①鹿卿抚恤 ,无逋租者②躬自钩考 ,尽得其实③富者乐分 ,民无死徙④行法必自贵近始⑤至|那么辨曲直 ,出淹禁⑥毫发不妄取 ,一庐仅庇风雨A.①③④ 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答案】B(①是说明徐鹿卿为政有方 ,体恤民情;③是徐鹿卿的政绩;⑤是冯惟说之事 .)15.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徐鹿卿博通经史 ,名扬乡里 .参加廷试因文章过于直率遭到详定官贬抑 ,在担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 ,尊重士人 ,重视教化 ,抚恤农民 ,在盗贼作乱中使学宫幸免 .B.徐鹿卿孝敬母亲 ,忠于职守 .他征得母亲同意才容许真德秀请自己去南安任职的要求 ,使县邑大治 ,得到已担任福建路长官的真德秀赞许 ,以其政绩劝勉各县 .C.徐鹿卿爱民如子 ,不畏强势 .岳珂驻守当涂时 ,横征暴敛 ,陷害平民 ,商旅不通 ,徐鹿卿受命核实 ,官吏闻风逃窜 ,受害平民感泣涕零 ,将余财分给他人 .D.徐鹿卿性情耿直 .他因错误举荐人而遭御史弹劾、罢免 ,经丞相杜范劝说才出来任职 ,因皇上的恩遇招致越来越多人的妒忌 ,请求罢去官职但没有得到理宗的允许 .【答案】D(鹿卿是因为 "委使不当〞先自劾 ,又和诗而遭弹劾的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家不快其为 ,会乡人居言路 ,乃属劾惟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直道不容 ,使人击节 .君不出 ,岂以冯惟说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卿大夫之家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快 ,正值乡人聚集一起提意见 ,于是嘱请弹劾冯惟说 .(2)直道不能被人所容 ,使人击节叹息 .你不出任就职 ,难道是因为冯惟说的缘故吗 ?【参考译文】徐鹿卿 ,字德夫 .广泛地通晓经史 ,以擅长文学名于乡里 ,后来的学者争以他为宗师 .嘉定十六年 ,参加廷试 ,考中进士 ,有关官署按其对策决定他名列第二位 ,详定官因其文章直露而加以贬低 ,结果置第十位 .徐鹿卿调南安军学教授 .张九成曾以直言相道被贬谪居 ,徐鹿卿选择他的言行 ,刻石树立在学校以此为校训 .建立养士的纲常条纪 ,学田多分布在溪峒 ,时时征赋没有准那么、限度 ,农民为此感到痛苦不堪 ,徐鹿卿去抚恤民众 ,结果没有拖欠租赋的人 .后来盗贼作乱 ,围绕城邑的屋宇皆被毁坏 ,只有学宫幸免 ,故徐鹿卿说: "是没有谁来扰乱我们的 .〞真德秀担任泉州知州 ,请他在南安任职 ,徐鹿卿以不便养母为借口推辞 .真德秀说: "志同道合 ,可以拯民 ,你还担忧什么而不来呢 ?〞徐鹿卿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母亲 ,她欣然容许了这个要求 .到职后 ,首|先就罢免了没有名目的科敛负担 ,注明版籍 ,革除预借 ,疏决壅塞阻滞 ,通达冤抑 ,其县邑大治 .真德秀不久担任福建路长官 ,疏列他的政绩 ,以劝勉各县 .逢歉收年 ,处理得法 ,富有的愉快地分出财物 ,民众没有死亡、迁徙的 .正当岳珂驻守当涂 ,制置茶盐 ,诡称为国谋利 ,横征暴敛百出 ,商旅不敢通行于此地 ,国|家收入反不如其初 .朝廷命徐鹿卿核实这件事 ,官吏争相逃窜隐匿 .徐鹿卿宽定其期限 ,亲自审查勾考 ,全部了解了其实际情况 .岳珂辟置贪官酷吏 ,揭人隐私陷害百姓 ,没收他们的财产 ,平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 ,被囚禁了半年 .徐鹿卿全部释放而劝他们将余财分给贫民 ,都感泣涕零 ,奉命而行 .徐鹿卿建议罢去浮盐经界卤地 ,先撤相家所筑 ,被捕者自己说: "我是相府人 .〞徐鹿卿说 ":行法一定得从近依富贵的人开始 .〞最|后还是依法处分 .丞相史弥远的弟弟担任温州通判 ,用韩世忠家传的珍宝玩物获利 ,籍没之 ,徐鹿卿奏请削夺了他的官职 .起初 ,徐鹿卿邀请衢州推官冯惟说来婺州断狱案 ,冯惟说平素廉洁、直率 ,到后那么区分曲直 ,查出湮没已久的禁查之事 .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快 ,正值乡人聚集一起提意见 ,于是嘱请弹劾冯惟说 .州官索要揭发冯惟说的盖有手印的文书 ,冯惟说笑道: "这种现状下还可以做官吗 ?〞自己在盖有手印的状纸上题诗后离开了 .衢州郑逢辰因错误地举荐了人 ,徐鹿卿因为委任使者不当 ,两人相继自己奏请免职 ,又相互和诗酬唱 .御史把他们二人弹劾、罢免 .后任泉州知州 ,改任赣州知州 ,都辞不就职 .丞相杜范送书信给他说:"直道不能被人所容 ,使人击节叹息 .你不出任就职 ,难道是因为冯惟说的缘故吗 ?冯惟说即将有新的任命了 .〞徐鹿卿于是才出来任职 .皇上对他诚恳地关心 ,以致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妒忌 ,有的撰拟假的奏疏假托徐鹿卿的名义给以传递 ,挨个诋毁宰相以及各种大小官员 ,徐鹿卿开始不知道 ,后来就在皇上面前洗刷自己 ,请求罢去官职 ,理宗皇上对他说: "你离职而去 ,正好中了奸人的计策 .〞诏令临安府根绝|捕拿造假疏的人 ,因事件与一些有势力的要人有牵连 ,案件没有依法追查到底 .徐鹿卿居家忠孝友睦 ,喜怒不表露于形 ,恩怨都能泯灭不言 ,宗族亲属 ,乡里(dang)人 ,都得欢喜之心 .担任官职廉洁、简约、清正、严峻 ,不随便拿取一点点东西 ,一栋草庐刚能遮挡风雨 .谥号 "清正〞 .四、(高|考)热点17.阅读下面文字 ,请根据画线句仿写 .先贤哲人的言论经受了千百年岁月考验 ,今天仍然启迪着我们 .比方谈到 "勤〞 ,就说 "业精于勤 ,荒于嬉〞 ,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学习和勤奋 ,而荒废那么来自嬉戏 .它告诫人们应该勤奋 ,勤奋是学有所成的必备条件 .比方谈到"________〞,就说"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方谈到 "俭〞 ,就说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意思是从前的贤德的国|家与大夫之家 ,勤俭的多成功 ,奢侈的多失败 .它告诫人们要勤俭 ,勤俭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18.在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概括本段文字的寓意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一只狐狸发现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 ,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 .于是它饿了三天让自己瘦下来 .终于进来了 ,狐狸尽情享受美味的果实 .可是 ,一顿饱餐之后 ,它发现自己又出不去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个老木匠即将退休 ,老板舍不得他 ,要他再建一座房子再走 .老木匠虽容许 ,但心已不在工作上 ,用的是差料 ,出的是粗活 .当房子建好 ,老板说这就是他退休的礼物 .没想到建的竟是自己的房子,他既羞愧又懊悔.其实,人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赤裸来去 ,无法带走任何财富与盛名(2)每一件事都是为自己而做 ,要做就做到最|好19.仿照下面的例如 ,再写两个句子 ,使其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例如:在大海的黑夜里 ,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在森林的黑夜里 ,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时间的黑夜里 ,顽强的生命便是闪电;在历史的黑夜里 ,哲人的思想便是闪电 .五、读写创新20.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万物都在融合中不断地开展 ,人类的文化、思想、情感等也在连续不断地融合 .观点、经验可以融合;习惯、风俗等也可以融合……请以 "融合〞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题自拟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佳作赏读】见证融合- -一只夏朝铃的自述我是铃 ,一只夏朝的铃 .公元前2004年 ,我出生于夏都阳城一座规模不大的作坊里 .我属于青铜器一类 ,形状和现在的铃铛差不多 ,是用来装饰和配乐的 .我出生的那一年 ,风调雨顺 ,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我看见自己被摆放在最|尊贵的位置上 ,脚下匍匐的是那些漂亮的陶瓷和光洁的玉石 .我听见一个同样尊贵的男子说我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我融合了铁与铜的优势 . "融合 ,融合〞 ,我喃喃自语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很迷茫 ,只知道它让我有了与众不同的尊贵 ,仅此而已 ,但却没想到它与我漫长的一生不离不弃 ,形影相随 .白衫浸血的年代那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那是一个白衫浸血的年代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斗转星移 ,物是人非 ,我已流落到南方的一座普通小镇上 .我常用略带沧桑的眼看那些从我的故土以及更北的地方涌来的移民在这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长成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南腔北调的人在这儿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开垦出一片比中原更让人向往的乐土 .他们的眸子里越来越多的共同让我感到似乎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萌动 ,如种子的力量 .有一位史学家在许多年后的史书里记载过这种融合的力量 .我听着这个并不陌生的词 ,心里充满了对上苍的感恩 .于是刀光剑影渐渐暗淡 ,鼓角铮鸣渐渐远去 ,白衫无血在风中飘拂 .我甚至|梦见自己回到了出生时那个春暖花开的午后 ,依稀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梦回唐朝隋末的花注定在初唐枯萎 ,初唐的花注定在中唐盛开 .很多年在庄生化蝶 ,蝶化庄生的迷幻中悠悠而去 ,我已是唐时明月下的一个文物了 .我常看见:新罗的诗人来了 ,日本的僧人走了;南亚的菩提来了 ,印度的刀豆走了;波斯的歌剧来了 ,罗马的杂技走了……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相遇又分开 .许多的精彩在这里变得更加精彩 ,许多的辉煌在这里变得更加辉煌 .人说唐诗如盛唐的气势 ,一泻千里 ,浩浩荡荡如奔腾的黄河水 .但谁又知是什么铸就了盛唐 ,是那博采众长的融合 ,还是那融会贯穿的继承 ?我只知道很多年后的一个康乾盛世由于闭关锁国 ,由于拒绝|融合 ,由于摒弃交流而成为历史上一朵转瞬即逝的昙花 ,红颜薄命似的让人悲哀 .是耶 ,非耶 ?梦回唐朝 .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是铃 ,一只夏朝的铃 .21世纪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午后 .这么多年来 , "融合〞一词已成了放在我心头的一块和田美玉 .每每提及 ,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暖的感动 .我常常恍惚地觉得历史是一棵大树 ,我站在枝头微笑 ,一脸阳光灿烂的样子 .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 .常听人提及那个充满时尚感的词 - -多元化 ,但我却在心中窃笑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 , "多元化〞仅是"融合〞的一个小弟而已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但更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 .不再是简单的铁与铜的融合 ,不再是简单的民族间的融合 ,不再是简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 .时代赋予她更新的意义 ,那是蒙娜丽莎微笑里的纳米技术 ,是苹果树上绽开的桃花 ,是街舞里流动的欧美乐感……【名师点评】阅读完本文 ,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奇思和文采 .一样是写融合 ,作者的妙就在于他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或者说见证者的角度上 ,用近乎口述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上民族的融合、经济的融合、文化的融合 ,并且这一切在作者笔下显得大气而又富有诗意 ,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文史知识 .另外 ,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也使文意衔接自然 ,时间推进自然流畅 ,值得同学们借鉴 .。
2021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
2021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更上一层楼筑基达标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家(家庭) B不夺不餍(满足) C吾闻秦楚构兵(交战)D怀利以相接(交往)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的一项是() A宋�窘�之楚 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其孰能讥之乎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3.辨析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用法。
遗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留待作遗施秦无亡矢遗镞之费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A不远千里而来 B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谨庠序之教 5.翻译下列句子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③欲知舜与��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8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有仁义而已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②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8.如何看待孟子?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一观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课时作业10:二、王何必曰利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闻秦楚构.兵构:交战。
B.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去:离开。
C.先生之号.则不可号:所用的提法。
D.利与善之间.也间:距离、差别。
答案B解析“去”是舍弃之意。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来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答案C解析C项“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C项介词,表比较,和。
D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答案A解析A项,一般句式;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__①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
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__②__。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__③__。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具有双重属性②必须受礼仪的规范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解析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
《第2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2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B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见) C .怀利以相接.(交接,交往) D .亦.有仁义而已矣(只是) 答案 B解析 遇:投合、符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苟为.后义而先利孳孳为.善者 B.⎩⎨⎧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C.⎩⎨⎧舜之.徒而罢三军之.师 D.⎩⎨⎧何以.利吾国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答案 D解析 A 项,假设连词,如果/做;B 项,副词兼有判断作用,是/却;C 项,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D 项,用。
3.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苟为后.义而先利 B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C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D .不耻.相师 答案 C解析 A 、B 、D 三项,都为意动用法;C 项,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何以利吾国?B .孟子遇于石丘。
C .沛公安在?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B解析 B 项,状语后置句,A 、C 、D 三项,宾语前置。
5.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
B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C.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
答案 C解析本文没有比喻论证。
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2.2王何必曰利 版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孳.孳为善(zī)孟轲.(kē)千乘.(shèng)B.徒.弟(tú)迁徙.(xí)跋涉.(shè)C.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D.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解析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 项,介词,对于。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2课 王何必曰利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第二课王何必曰利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叟.(shǒu)庶.(shù)人千乘.(shènɡ)B.不餍.(yàn) 遗.(yí)其亲宋(kēng)C.构.(ɡòu)兵说.(shuō)而罢之然而不王.(wànɡ)D.孳孳.(zī) 蹠(zhí) 利与善之间.(jiān)【答案】B(A.叟:sǒu;C.说:shuì;D.间:jià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 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 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 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A(B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何以.利吾国?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答案】BD(BD都当“用”讲;A用来;C连词“来”)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 .蒙故业,因遗.策。
C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 .深追先帝遗.诏。
【答案】 BD(BD 死人遗留下来的A 遗弃;C 丢失,损失)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 .河东凶亦然.C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 D .吴广以为然.【答案】 B(例句与B 都当“这样”讲;A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 表示答应,是的;D 正确)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是鲁孔丘之徒与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答案】 C(A 弟子:B 白白地;题干与C 都是“类”的意思;D 空)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先生之号.则不可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 利与善之间.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何以利吾家.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D.⎩⎪⎨⎪⎧ 苟为后.义而先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答案】 D(两个“先”“后”都是意动用法)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
高中语文 二、王何必曰利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二、王何必曰利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舜之徒.也徒:一类人B.利与善之间.也间:中间C.愿闻其指.指:意向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罢:使……停止解析:B项,间:差别。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而.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B.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怀利以.相挟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先生之.志则大矣D.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解析:C项,皆为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A项,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B项,介词,用/连词,来。
D项,动词,做/判断词,是。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D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曰利..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C.先生..将何之 D.何以利吾家.解析:A项,古义:这样却;今义:却。
B项,古义:为什么一定;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D项,古义:古代卿大夫的封邑;今义:家庭。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叟.!不远千里而来叟:对老年人的尊称B.上下交征.利征:索取C.弑.其君者弑:杀害D.苟.为后义而先利苟:苟且解析:D项,苟:如果。
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同步训练:2.2 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孳.孳为善(zī) 孟轲.(kē)千乘.(shèng ) B.徒.弟(tú) 迁徙.(xí)跋涉.(shè) C.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 ) D.滂沱.(tuó) 青霭.(ǎi ) 夜宿.(xiǔ)解析:B 项,“徙”应读“xǐ”;C 项,“薄”应读“bò”;D 项,“宿”应读“sù”。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徒:弟子。
解析:D 项,徒:类。
答案:D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 D.吴广以为然.解析:B 项与例句都是代词,“这样”。
A 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 项表示应答,是的;D 项为形容词,正确。
答案:B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2)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3)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答案:(1)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2)做臣下的人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最终完全抛开仁义,心怀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互相对待,这样而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
(3)要想知道舜这一类人跟跖这一类人的差别,没有别的,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啊。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练习题22王何必曰利 版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孳.孳为善(zī)孟轲.(kē)千乘.(shèng)B、徒.弟(tú)迁徙.(xí)跋涉.(shè)C、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D、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解析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高中课内阅读】新人教版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附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新人教版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附答案新人教版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22 《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一、夯实双基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叟(shǒu) 庶 (sh) 人千乘 (shn?) B .不餍(yn) 遗 (y) 其亲宋(kēng) 新人教版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同步练习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叟(shǒu)庶(shù)人千乘(shèn?)B.不餍(yàn)遗(yí)其亲宋(kēng)C.构(?òu)兵说(shuō)而罢之然而不王(wàn?)D.孳孳(zī)?(zhí)利与善之间(jiān)【答案】B(A.叟:sǒu;C.说:shuì;D.间:jià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A(B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何以利吾国?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D.以五十步笑百步【答案】BD(BD都当“用”讲;A用来;C连词“来”)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B.蒙故业,因遗策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D.深追先帝遗诏【答案】BD(BD死人遗留下来的A遗弃;C丢失,损失)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D.吴广以为然【答案】B(例句与B都当“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表示答应,是的;D正确)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之徒与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答案】C(A弟子:B白白地;题干与C都是“类”的意思;D空)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D(两个“先”“后”都是意动用法)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前两则短文中的“仁义”,与第三则短文中的“善”,其内涵是一致的C.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诸侯国君接纳的原因D.孟子数落宋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宋能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二王【答案】C(C项中“孟子说理喜欢开门见山”是对的,可后半部分“这正是孟子的主张不被很多国君接纳的原因”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是孟子的重仁义轻利的主张不合时宜)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2.2王何必曰利练习
二、王何须曰利一、夯基1.以下句中加点的解,不正确的一是 ()A.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使⋯⋯获得利益B.也无其 ,愿其指.指:意旨、意愿C.未有仁而其者也.:留D.孳孳善者 ,舜之徒也..孳孳 :勤恳、努力不懈的子答案: C分析: C , :弃。
2.以下各句子中加点的意和用法,同样的一是()A. ①孟子遇于石丘②秦、楚之王悦于利..B.①先生以利秦、楚之王② 利以相接..C.①先生之志大矣②先生之号不可以..D.①未有而后其君者也②但是不亡者,未之有也..答案: D分析: A,①介 ,在;②介 ,引作、行的象 ,。
B ,①介,用,拿;② ,相当于“而”,表修。
C ,① ,表示步关系 ,相当于“倒是”;②连词 ,表转折关系。
D 项 ,①②两个“而”都是连词 ,表转折关系。
3.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上下交征利..B.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C.先生之号则不可以..D.鸡鸣而起..答案: B分析: B 项,古义 :这样而。
今义 :连词 ,用在句子的开头 ,表示转折。
其他三项 ,古今义同样。
4.以下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 导学号 50730017)例句 :先生将何之A. 孳孳为善者 ,舜之徒也B.孟子遇于石丘C.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D.但是不亡者 ,未之有也答案: D分析:例句和 D 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A 项和 C 项是判断句 ;B 项既是状语后置句 ,也是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边的文字 ,达成第 5~7 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 “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 曰 : “王何须曰利 ?亦有仁 而已矣。
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 ‘何以利吾身 ? ’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万.? , .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2-2王何必曰利(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二王何必曰利(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取得。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 D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A.不远千里..而已矣..而来B.王亦曰仁义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解析C项,“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答案 C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3分) A.先生将何之B.秦、楚之王悦于利C.孟子见梁惠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A5.名句默写。
(2分)(1)____________,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___ 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2)怀仁义以相接也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见.梁惠王见:谒见,拜见。
B.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弑:杀害。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2课王何必曰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第2课 王何必曰利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A .叟.(shǒu) 庶.(shù)人 千乘.(shènɡ) B .不餍.(yàn) 遗.(yí)其亲 宋(kēng) C .构.(ɡòu)兵 说.(shuō)而罢之 然而不王.(wànɡ) D .孳孳.(zī) 蹠.(zhí) 利与善之间.(jiān) 【解析】 A .叟:sǒu;C .说:shuì;D .间:jiàn。
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A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 .何以.利吾国? C .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 .以.五十步笑百步。
【解析】 BD 都当“用”讲;A 用来;C 连词“来”。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A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 .蒙故业,因遗.策。
C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 .深追先帝遗.诏。
【解析】 BD 死人遗留下来的;A 遗弃;C 丢失,损失。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 .河东凶亦然.C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 D .吴广以为然.【解析】 例句与B 都当“这样”讲;A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 表示答应,是的;D 正确。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 先生之号.则不可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B .⎩⎪⎨⎪⎧ 利与善之间.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 .⎩⎪⎨⎪⎧何以利吾家.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D .⎩⎪⎨⎪⎧ 苟为后.义而先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 两个“先”“后”都是意动用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2.2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孳.孳为善(zī) 孟轲.(kē) 千乘.(shèng)B.徒.弟(tú) 迁徙.(xí) 跋涉.(shè)C.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D.滂沱.(tuó) 青霭.(ǎi) 夜宿.(xiǔ)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项,徒: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B、C三项皆为宾语前臵句。
D项,介词结构后臵句。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2.2 王何必曰利[书利华教育网]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A.孳.孳为善(zī)孟轲.(kē)千乘.(shènɡ)B.徒.弟(tú) 迁徙.(xí) 跋涉.(shè)C.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D.滂沱.(tuó) 暮霭.(ǎi) 夜宿.(xiǔ)解析B项“徙”应读“xǐ”。
C项“薄”应读“bò”。
D项“宿”应读“s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取得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解析D项“徒”,类。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C)A.不远千里..而来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解析“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C项介词,表比较,和。
D项介词,对于。
5.下列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解析A项为一般句式。
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
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
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B)A.何以利.吾国B.上下交征.利C.苟为后义而先.利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解析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
二、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C.怀利以相接(交接,交往) 答案 B解析 遇:投合、符合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先生之志则.大矣B. 先生之号则.不可 何以 利吾国 D..先生以 利说秦、楚之王答案 D解析 A 项,假设连词,如果/做;B 项,副词兼有判断作用,是/却;C 项, 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D 项,用。
3.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 苟为后义而先利B.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D.不耻相师答案 C解析 A 、B 、D 三项,都为意动用法;C 项,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利吾国?B.孟子遇于石丘。
解析 B 项,状语后置句,A 、C 、D 三项,宾语前置。
5.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
B.“利”在孟子的思想)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见) D.亦有仁义而已矣(只是)苟为后义而先利 A.孳孳为 善者舜之徒 C.而罢三军之师 C.沛公安在?答案 B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C•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
答案C解析本文没有比喻论证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做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B.愿闻其指C.先生之号则不可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C解析号:说法,理由。
说:劝说。
指:通“旨”,意旨,意向号:号召。
然而:这样却。
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先生将何之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C•说之将何如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A解析A项,动词,去,往、至U; B、C、D三项为代词。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B.第二段,宋「•告诉孟子去楚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劝说楚王和秦王停止战争。
C•第三、四段,通过问答,宋说出了自己劝说二王的策略:“我将言其不利也。
”D.最后一段孟子指出,利用“利”去劝说二国必然失败,利用“仁义”去劝说二国必然成功,从而阐明了实行仁义的巨大作用。
答案D解析强调不能用“利”劝说二王,而应用“仁义”。
“必然失败” “必然成功”错误。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溃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乙文)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牛,曷为不可言。
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
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宋•李觏)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2)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生活),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10.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的态度是| ;其理由是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 李觏的态度是| —|—1|—1|—| ;其理由是L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利不可言言利会误国(2)可以言利谋利是人之常情11.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_______________ 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波浪线句则达到了___________ 的说理效果。
答案陈其利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使其自相矛盾)12.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答案A、D【参考译文】利益的事情可以说说吗?回答: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欲望可以说吗?回答:欲望是人之常情,为什么不能说呢!说却不按照礼的规定,这就是贪婪与过分,罪过啦!不贪婪,不过分,却说不可说,难道不是贼害人的生命,违背人情吗?世俗社会不喜欢儒家就因为这个。
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过激了,哪有讲求仁义却对生命不利的呢?他的书多次说到汤武凭借七十里百里的土地统治了天下,利益难道还小吗!三、文化经典专栏(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4题。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13.—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 ___”,“哀哉”指的是“ rrrrn——答案放心求放心放其心而不知求14.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差别。
孟子的“放心”是指丧失本心,“求放心”是指要把丧失的本心寻找回来,使“心”的官能发生正常作用。
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是不必担心、安心之意,与孟子的“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
【参考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
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
研究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15、16题。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
”(《论语•先进》)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注】①放:依据。
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
15.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
16.关于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答案孔子认为要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
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子张问孔子关于善人的行为。
孔子说:“善人如果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那学问也就不能达到高深玄妙的境地。
”四、表达与交流17.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解析本题用一首小诗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按此情境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场景,并且要有人物“他”的心理描写。
小诗中提到的场景要素:小路、十八台阶、月光、蚂蚁;人物是“我”,但在描写场景的时候需要转换成“他”;人物的活动是:坐在台阶上数蚂蚁;人物的心理主要是“数回一个童年”。
从人物的心理可以推断出人物此时有些迷惘等。
结合以上几点,写成一段连贯的话即可。
18.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网络围观中貌似人人都有维护道德的责任感,一①—这种责任感大多只局限于对他人行为的评判,而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省察;②_ ,网络上有再多的道德理论,也往往难以转化为现实行动。
有道德热情的义愤填膺―③―重要,但我们更应该以夯实的责任意识为出发点,以敢于担当的实际行动为落脚点,—④__,网络围观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答案①但是②所以③固然④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