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范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db4c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0.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故事开始时,宋朝的时代是指哪位皇帝的时期?A. 宋太宗B. 宋真宗C. 宋高宗D. 宋仁宗答案:B2.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繁华的都市B. 一个美丽的仙境C. 一个荒芜的沙漠D. 一个隐匿的山谷答案:D3. 故事中的桃花源居民过着怎样的生活?A. 贫困苦难B. 繁荣富裕C. 快乐安逸D. 劳动繁重答案:C4.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居民是如何发现的?A. 偶然闯入B. 梦中出现C. 从传说中得知D. 跟着溪水流淌找到答案:A5.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杨万里B. 陶渊明C. 陆游D. 王羲之答案:B二、简答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从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美丽安乐的桃花源,他将这个地方的情况告诉了外界,人们来到桃花源后,惊叹于这里的美景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2. 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外面世界有何不同?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
他们无忧无虑,不受外界的干扰,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们没有纷争和压力,不需要工作、纳税或服兵役,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
3. 桃花源中的居民是如何发现的?他们是如何与外界隔离的?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是被渔夫从偶然进入的溪流中发现的。
这个地方被高山环绕,溪水绕过山巅形成一片隐秘的山谷,外界无法找到入口。
居民们没有离开过桃花源,他们把山谷入口封堵住,让外界无从寻找。
三、分析题1. 《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什么?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是怎样的?答案:《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追求理想生活和远离喧嚣。
故事将桃花源描绘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里面的居民没有被现实所约束,享受自由和宁静的生活。
对我而言,这个主题提醒人们在当下喧嚣的社会中,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安宁。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40f08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6.png)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宏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我整理了《桃花源记》阅读相关的练习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遗忘了路程的远近。
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漂亮,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风光)感到非常惊讶,接着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终点。
桃林的终点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光明了。
(呈此时此刻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织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8d4bdf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c.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地联系起来,经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日子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日子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日子别满。
以下是为大伙儿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翼可以帮助大伙儿!《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1 一、基础练习题1.给下列生字注音豁()髫()俨()诣()骥()邑()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1)交通(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2)妻子(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3)绝境(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4)这样(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5)不管(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6)鲜美(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3.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4)便要还家()(5)便扶向路()(6)欣然规往()4.按原文填空复行数十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________。
黄发垂髫________。
二、提高练习题[N18七]5.比较下列各组加粗词的词性和意义。
6.“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模样”等,有时也可别译。
分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2)屋舍俨然(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4)欣然前往练习题答案及点拨考查字音、古今词义差异、词意和背诵等。
答案:一、1.hu^ ti2o y3n y@ j@ y@2.(1)古今:交织相通今义:交通运输(2)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子(3)古义:与世隔绝的地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界(4)古义:像如此今义:如此(5)古义:别用讲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6)古义:明艳漂亮今义:滋味鲜美3.(1)沿着(2)觉得—奇妙(3)尽(4)同“邀”邀请(5)原来(6)打算4.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二、5.①动词:舍弃名词:房舍[来源:学,科,网Z,X,X,K] 难道②动词:做标记名词:标志④动词:寻觅副词:没多久③副词:就,于是副词:竟,⑤动词:作为介词:对向6.(1)开阔、敞亮的模样(3)悠闲、安详的模样(2)整齐的模样(4)激动、愉快的模样《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529a1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5.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未果:问津: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05c40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e.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65f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c.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179a0ffc4ffe473368ab89.png)
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5复前行() 6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 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33欣然规往() 34未果()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 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1fef0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8.png)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篇一」《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
作者是____朝的____。
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29318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7.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桃花源记经典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经典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d8240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f.png)
《桃花源记》经典习题及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交错纵横)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6分)(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3)乃不知有汉( ) (4)芳草鲜美( )(5)屋舍俨然( ) (6)便扶向路( )(7)寻病终( ) (8)悉如外人( )(9)便要还家() (10)鸡犬相闻( )(11)咸来问讯() (12)皆叹惋()6.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0a51b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8.png)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篇一」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0f8a4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e.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
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
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
”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
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
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
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弼曰:“此守臣职也。
”辞不受。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
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
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英宗立,召为枢密使。
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2d6f6bb9f3f90f76c61bee.png)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bacd3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a.png)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安排: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一)导语: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
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桃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006e3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c.png)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释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整齐的样子。
②通“邀”,邀请。
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3.A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等等。
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d4f9a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7.png)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之一,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隐世桃源、人间仙境的美好景象,给人们带来了诗意和遐想。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练习题一: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人间仙境?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4. 为什么主人公要来到桃花源?5. 故事结尾有什么寓意?答案一:1.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安静美丽,山水环绕,四季花开,苍鹰翱翔。
2. 桃花源被形容为人间仙境,因为它完全与外界世界隔绝,充满了宁静、自然和美好的景色,没有烦恼和矛盾,宛如人间仙境。
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渔夫。
4. 主人公来到桃花源是因为他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隐秘的地方,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也渴望过上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
5. 故事结尾表达了人们渴望与世隔绝、追求真实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对人间乐土的想象和向往。
练习题二: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是怎样的?2. 故事中的山川地貌有什么特点?3. 为什么桃花源被人称为“水陆丛林”?4. 桃花源里的居民生活如何?5. 桃花源记中有哪些描写具体细节的句子?答案二:1. 桃花源中的桃花盛开美丽,四季常青,花香扑鼻,形成一片粉红色的海洋。
2. 故事中的山川地貌呈现出陡峭悬崖、飞流直下的瀑布和溪流,形成秀丽的自然景观。
3. 桃花源被人称为“水陆丛林”,是因为它由水流环绕,陆地与水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 桃花源里的居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与外界没有联系,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以生态种植和狩猎为生。
5. 例如:“余按箕踞而啸,所以自娱;寻常行步,不离时节。
” 这句话描写了主人公在桃花源中的自在舒适生活,表达了其与世隔绝、悠闲自得的状态。
练习题三:1. 桃花源记中的寓意是什么?2. 故事中作者对人间的观点是什么?3. 桃花源与现实世界有什么不同之处?4. 作者用怎样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5. 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桃花源的认知有什么变化?答案三:1. 桃花源记寓意着人们对自然美好生活和避世境地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和对世界的理想化心态。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2篇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08836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1.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上)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它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下面是一些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王安石答案:A2. 桃花源记是哪个时期的作品?A. 先秦时期B. 汉朝C. 魏晋时期D. 唐朝答案:C3. 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他试图将这个乐土向外界公之于众,结果却引发了什么?A. 桃花源的人民拒绝他的要求B. 外界的人民纷纷前来寻找桃花源C. 桃花源被外界的人民侵占D. 他被外界的人民当成骗子答案:C4.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有山有水有人烟B. 无山无水无人烟C. 有山有水无人烟D. 无山无水有人烟答案:C5. 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居民以何种方式生活?A. 水稻种植B. 渔猎打猎C. 采摘桃花D. 养蚕织布答案:D二、判断题1.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诗人在梦中所见的桃花园。
()答案:错误2. 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试图将桃花源向外界公之于众。
()答案:正确3. 桃花源记以诗文形式刻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答案:正确4. 桃花源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直接揭示了社会现实。
()答案:错误5. 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在于描绘了人追求安居乐业的理想境界。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有何不同?答: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纯净无染的地方,而现实社会则充满了各种纷扰、矛盾和困扰。
桃花源的居民和谐共处,拥有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而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种种压力和困难。
2. 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有何感受?答:主人公对桃花源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产生了向往和羡慕之情。
他在桃花源中体味到了生活的纯净和自由,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同时,主人公也试图将桃花源向外界公之于众,意图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这样的生活。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6941c9b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5.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正确答案)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解析:【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正确答案)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解析:【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正确答案)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解析:【解析】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着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5复前行() 6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 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33欣然规往() 34未果()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 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民生活,,。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四问答题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为顺序,从到,再到,到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着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尽头) 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四问答题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