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教案11冯谖客孟尝君

大学语文教案11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重点虚词及实词。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预习、自读、质疑、教师点拨解决文言知识问题。

通过诵读、讨论、上网查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及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冯谖的优秀品质:有胆识,智慧、会利用时机,长于计谋等。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品。

2、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3、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请知道得更多的同学谈谈你了解的背景知识。

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齐国策士。

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土――知识分子阶层的通称,大有得一土而得天下,失一土而失天下的态势。

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

最著名的养士者如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本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

其中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关于这则故事,《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颇有出入。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写策士冯谖为孟尝君奔走出谋的活动,刻画了一个有政治才能和远见的策士形象,颂扬了士阶层在战国时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三、解题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四、通读全文采取学生举手和教师制定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国学常识一、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比较二、史书的重要体例作者面面观❖战国策的写作特色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辩丽恣肆,铺张扬厉,这些手法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写作很有影响。

其主要艺术特色有:(一)叙事生动,有许多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例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阐明了纳谏除弊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又耐人寻味;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

(二)文笔多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个性分明在许多篇章里,成功地描述了君王、后妃、谋臣、义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把他们的性格特征、身分、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秦策中写苏秦先以「连横」说秦王,转而又以「合纵」说六国,生动地描写出一个善于机变、惯于夸说,一切言行皆以「利」为准则的纵横家形象。

(三)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战国策中主要记谋臣策士们的说辞,他们为使听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尽量把话讲得无懈可击,并努力抓住对方最关心的重点,一语道破。

如赵策中记述触龙的说辞,他顺着赵太后的心思,从谈家常入手,然后引古论今,层层深入地分析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劝告,让她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

(四)善用比喻、夸张、寓言等技巧,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如楚策记庄辛说楚襄王,层层设喻,说明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又如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说明千里马常在,但伯乐难寻的道理。

这类寓言和比喻,写得饶富趣味,常隐寓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很多后来成了有名的成语。

此外,战国策还多用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气势贯通的特色。

形音义汇整一、义近词语二、同义成语三、形音义比较(一)一字(词)多义修辞纂要一、层递本文在修辞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段所用的层递法。

※第一次: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笑而受之。

第二次: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食之,比门下之客。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冯谖客孟尝君》。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友谊观。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原则,明辨是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冯谖客孟尝君》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

(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分析。

(3)课文寓意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冯谖客孟尝君》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寓意。

4. 案例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冯谖客孟尝君》。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友谊观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3.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形象教学:运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补充注释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补充注释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长铗归来乎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瓿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朞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 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主要记叙了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其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是一部体史书,作者不详,由时期编辑成册,确定书名。

2、战国四君子:楚国: 魏国:赵国: 齐国:二、文章理解1、为什么冯谖一上场行为举止异于常人?2、从全文看的叙事手法上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3、请分别概括冯谖和孟尝君的性格特点,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三、重点字词归纳:1.指出通假字使人属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而性懧愚券徧合以何市而反姑反国统万人乎梁使三反不拊爱子其民孟尝君不说后朞年寡人不祥无纤介之祸者2.古今异义1)左右以君贱之也/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左右曰/左右古:今:2)于是乘其车/于是冯谖不复歌/于是梁王虚上位于是古:今:3.词类活用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之西游于梁先生不羞衣冠而见之孟尝君怪其疾也左右以君贱之也不拊爱子其民孟尝君客我于是梁王虚上位4、虚词归纳(一)“以”的用法食以草具左右以告无以为家以为贪而不知足以何市而反矫命以责赐诸民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以责赐诸民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以故相为上将军(二)“乃”的用法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乃今日见之(三)“其”的用法倚柱弹其剑仅得免其死耳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齐其闻之矣(四)“而”用法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请而见之而性㤖愚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以何市而反驱而之薛晨而求见衣冠而见之因而贾利之未得高枕而卧也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 贫乏不能自存2.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3. 客何好?4. 食以草具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6. 诸侯先迎之者7. 以何市而反? 8.能为文收责于薛者9.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 10.孟尝君就国于薛五、重点句翻译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冯谖客孟尝君》全文;(2)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冯谖的智谋和胆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热爱;(3)懂得友谊、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及寓意;(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2)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3)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冯谖客孟尝君》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冯谖的智谋和胆识;(2)讨论文中体现的友谊、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3)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技巧。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知识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冯谖客孟尝君》;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调查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下节课分享。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分享:听取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了解,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冯谖的智谋和胆识,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一、教案简介《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古代汉语散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策划养士、收买人心的故事,展示了冯谖的智谋和远见,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养士风气之盛。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并从中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3)学会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培养爱才、惜才的观念;(2)明白待人接物要真诚、宽容、有智慧。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2)人物形象的把握;(3)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策》的其他篇章,如《唐雎不传》、《触龙说赵太后》等,激发学生对《战国策》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孟尝君、冯谖等,讨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品质。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语、句式等。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本课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待人才的态度,进一步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收集有关《战国策》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考察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 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考察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例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例
分组管理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立组 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学习和纪 律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精神。
课堂秩序维护
制定课堂纪律规定,加强课堂 秩序的维护,确保教学活动的 顺利进行。
激励措施
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如奖励制 度、表现优秀者上台分享等,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5
教学建议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改进
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 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 。
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案例分析
引入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
总结词
作业完成情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巩 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
VS
详细描述
教师布置与《冯谖客孟尝君》相关的作业 ,包括课文内容的梳理、重点词语的解释 、人物形象的分析等,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 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命运, 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孟尝君的故事和冯谖的经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 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文解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通过对课文的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冯谖在孟尝君门下所经历的起伏和变化,以及孟尝君的性格特点、政治智 慧和用人之道。
课堂互动
总结词:讨论交流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 己的见解,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冯谖客孟尝君导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导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导学案【文言识记】1、通假字而性懧愚()不拊爱子其民()寡人不祥()2、古今异义和重点词义揭其剑,过其友()()请而见之,谢曰()因而贾利之()冯谖先驱()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齐其闻之矣()被于宗庙之祟()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3、词类活用左右以君贱之也()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怪之()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先生不羞()于是梁王虚上位()因而贾利之()不拊爱子其民()西游于梁()4、特殊句式(倒装)食以草具()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迎君道中终日()贫乏不能自存()使吏召诸民当偿者()诸侯先迎之者()【人物分析】结合文本,仔细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冯谖:孟尝君:左右:【综合探讨】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对招贤养士这一历史现象的看法“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

”——侏英(春申君门客)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史记·孟尝君列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冯谖的形象,探讨其智慧与谋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冯谖的形象,理解其智慧与谋略。

2.教学难点:探讨冯谖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冯谖客孟尝君》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冯谖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故事梗概(1)请学生简要复述《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

(2)教师对故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分析冯谖形象(1)请学生从故事中找出冯谖的智慧与谋略表现。

(2)引导学生分析冯谖的性格特点,如忠诚、正直、勇敢等。

(3)分组讨论:冯谖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4.探讨冯谖的智慧与谋略(1)请学生举例说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

(2)引导学生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中汲取启示。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冯谖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冯谖的形象理解是否深刻?2.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哪些环节需要改进?3.学生对冯谖的智慧与谋略有何启示?如何将这种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满意度及建议。

六、教学资源1.教材:《语文》2.辅助资料:《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策》等。

3.网络资源:关于《冯谖客孟尝君》的学术论文、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冯谖的形象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同时,学生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中汲取了启示,对现代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一、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文史知识。

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二、理解“尽烧债券”情节体现的民本思想。

三、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理解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把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1、理解疑难字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两学时。

教学内容:一、《战国策》先秦散文的分类:先秦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战国策》属于先秦历史散文。

西汉以前的书名为《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长书》等。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战国初期—六国灭亡(前460—前220)共240年历史《战国策》是分国记事的国别体杂史,所记东周、西周、秦、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作者不可考。

现在流传的通行本《战国策》是北宋曾巩的补订本。

《战国策》记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家们游说诸侯相互辩难的言行。

善用文人自制的寓言故事和新奇比喻来说明深刻道理。

记叙生动形象,语言犀利流畅,推理透辟周详,人物描写传神,笔调颇为夸张。

由于突出文学性,作品局部有夸大和失实之处。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是一部优秀散文集。

对西汉以来史传文学和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对后世《史记》影响最大。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无书名无篇章名。

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有十四章记苏秦书信和言论,二章记载纵横家事,共二十七章,计11,000多字。

这是一部失传了2,100多年的佚书。

汉惠帝二年(前193)封长沙相为轪侯,轪侯利仓的少子保存了这部书,死后以它陪葬。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冯谖客孟尝君》学案2011-05-23 16:59:22| 分类:课堂教学|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冯谖客孟尝君》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学习内容基础模块《冯谖客孟尝君》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3、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学习方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诵读、探究、品味的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2学时)项目任务注意事项复习检测一、介绍作品: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

二、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三、关于孟尝君田文的父亲叫田婴,封靖郭君。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

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

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

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

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

自我检测,看预习的学习效果如何自主学习一、疏通文章,解释重点词句。

左右以君贱之也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左右皆恶之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食之,比门下之客使人给其以食用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驱而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文车二驷,服剑一二、翻译下列句子:以何市而反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三、分析文章结构,并归纳意思四、思考问题,正确回答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2、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五、[练习]一、填空题1.《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第1课时:疏通文意齐国有一人叫冯谖。

生活贫困不能养活自己。

孟尝君问:“有何爱好?”。

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

”又问:“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笑了笑,说:“好吧。

”。

手下的人,就给他吃粗劣的饭菜。

住了没多久,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

”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又过没多久,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

”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

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

”冯谖坐着车,高举着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孟尝君。

”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

”左右的手下,。

孟尝君知道后问他:“冯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有老母亲。

”孟尝君,不使她感到—。

这样,冯谖不再唱歌。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签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

孟尝君,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

”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

”于是。

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

”冯谖,。

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

,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

”“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

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

”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因此我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

(语文教案)《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冯谖客孟尝君是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

冯谖客孟尝君记叙了冯谖为稳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1冯谖客孟尝君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2、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帮助孟尝君稳固在他薛地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表达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而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3、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冯谖有着机智豪爽、深谋远虑和临机而断的性格。

4、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这是先抑。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

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成心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种手法防止了平铺直叙,造成文章的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姿态横生。

5、理解并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通假)孟尝君:贫困穷顿无法生存,托人请求孟尝君(2)左右以君贱(意动)之也,食(名词作动词)以草具:身边之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3)食(名词作动词)之,比门下之客:给他吃,和门下一般食客同样款待(4)孟尝君客(意动)我:孟尝君把我当客人看(5)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024年《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2024年《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2024年《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冯谖客孟尝君》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本、归纳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言文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贤士的品德与智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冯谖与孟尝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翻译。

古代文化背景与礼仪制度的理解。

文章深层思想情感的领悟与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贤士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客”和“君”的理解,引出文章标题《冯谖客孟尝君》的初步解读。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冯谖客孟尝君》,圈出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式。

教师提供文言文字典,辅助学生自行解决生字新词,同时提示学生关注文中难句的结构和含义。

3. 讲解与讨论教师逐段讲解文章内容,重点解释疑难词汇和句式,并穿插分析冯谖和孟尝君的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冯谖的行为动机和孟尝君的待客之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士人的处世哲学。

4.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典故和成语,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对比现代人与古代贤士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拓展延伸介绍与《冯谖客孟尝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战国时期的士人风气、孟尝君的其他事迹等。

邀请学生分享对古代文化、礼仪或贤士故事的了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直观感知。

通过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当堂完成一些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练习,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冯谖客孟尝君》优秀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优秀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一、《战国策》简介对《战国策》其实同学们并不陌生,许多寓言故事,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反璞归真、汗马功劳、挥汗成雨、门庭若市等等。

这些成语都有着一个寓言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已经凝结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中国微缩文化。

传统文化,很多都渗透在这些成语中。

之所以学习这些古典著作,就是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是成为中国文化人的基本素养。

在现代生活中也有时尚的文化,如赵本山小品文化,忽悠、缘分啊、谢谢啊、那是相当……,时间将来检验其文化的久远性。

而我们传统文学可以说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成为经典的语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外国人要学习中文,难学的就是这些文化,一个成语包含的文化内容之广泛深刻。

我们学习外语也是,真正学好外语的人,一定是通过那个国家的文化的。

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些经典原典的阅读。

(一)《战国策》成书过程《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又一部国别体杂史著作。

记载了从周贞王14年(前455年),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

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

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

未编订之前也称《国策》《国事》《长书》等。

(二)《战国策》主要内容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

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体现了纵横家思想: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三)《战国策》主要思想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一、背景及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2、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3、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二、熟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的读音:
有冯谖者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长铗归来左右皆恶之谁习计会愦于忧
载券契而行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予车五十乘遣太傅赍黄金文车二驷谄谀之臣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内容——见翻译稿:
四、知识积累:
1、虚词总结
代词,指冯谖——“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食之”“为之驾”“吾负之”“请而见之”
代词,指孟尝君——“诸侯先迎之者”
代词,指老百姓——“因而贾利之”
代词,这/事——“孟尝君怪之”“齐其闻之矣”“齐王闻之”
助词,的——“比门下之客”“宗庙之祟”“谄谀之臣”“区区之薛”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副)表加强肯定,“就是,便是”
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收责于薛乎?(副)表出乎意料,“竟,竟然”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副)表加强肯定,“就是,便是”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副)表晚于预期,“才,这才”
左右以君践之也,食以草具。

(连)因为;(介)把
左右以告。

(介)把
(冯谖)以责赐诸民。

(介)把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介)用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副)“只,仅仅”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介)把
以故相为上将军。

(动)使,让
表修饰“孟尝君笑而受之” “因而贾利之”“高枕而卧”
表并列“以为贪而不知足” “富而兵强”
表承接“请而见之”“驱而之薛”
代词,他的(冯谖)“倚柱弹其剑”“复弹其铗”“揭其剑”“过其友” (老百姓)“因烧其券” 代词,齐国的“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代词,他(冯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孟尝君怪其疾也”
代词,您的“不拊爱子其民”
副词,表推测,大概,可能“齐其闻之矣”
表方式——。

的方式“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无以为家”
固定说法,不久以后“居有顷”“后有顷”
2、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曰(属通嘱)能为文收责于薛(责通债)无纤介之福者。

(介通芥)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客何好?客何能?判断句:乃臣所以为君义也。

4、词语活用
孟尝君客我: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先生不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它羞耻。

晨而求见:名词作状语,在清晨。

孟尝君怪其疾也:意动用法,以之为怪。

衣冠而见之:名词作动词,穿戴好。

不抚爱子其民:名词意动用法,以……子。

因而贾利之:名词作动词,谋取利益。

西游于梁:名词作状语,向西。

于是梁王虚上位:使动用法使……空出来
因而贾利之:名词作动词,谋取利益。

或者是:名词做状语5、一词多义
名词,门客:比门下之客
动词,把……当作客人,意动:孟尝君客我
名词作动词,做客:冯谖客孟尝君
派人: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让:无使乏
名词,使者:遣使者
回头:孟尝君顾谓冯谖曰
顾念: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前往:孟尝君就国于薛
完成,齐备:三窟已就
担任: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替,给:为之驾
养活:无以为家
当作: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辅佐:寡人不足为也
作(乐):君姑高枕为乐矣!
五、内容理解:
1、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记叙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门客。

第二自然段,记叙冯谖做食客后,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记叙冯谖主动承担为孟尝君去薛收债的任务和出发的情况。

第四自然段,简叙冯谖到薛地焚券市义为孟尝君收债的经过。

第五自然段,记叙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薛地收债的结果。

第六自然段,谈到孟尝君被齐王罢免官职,回到薛地时,终于体会冯谖当日焚券市义的道理。

第七自然段,记述冯谖让孟尝君返国恢复相位。

第八自然段,记述冯谖凿就第三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突出冯谖的深谋远虑。

第九自然段,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贡献,全面肯定他的政治才能。

2、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

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

但是,冯谖毕竟是一个封建策士,他信奉“士为知已者死”的信箱,忠于个人,只是为封建贵族的个人利益出谋划策。

这一点局限性我们应当正确认识。

3、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
(1)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
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

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

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

(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