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原文及译文解析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B.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C.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D.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字,乳名,小名,父母给吃奶时期的孩子起的昵称,与表字不同,并不正式。
下官原文
下官戏本凡官员自称,皆曰“下官”。
《汉书·贾谊传》:大臣罢软不胜任者,曰下官不职。
下官二字始此,然非官员之自称也。
其以之自称,高江村《天禄识余》谓始于梁武帝改称臣为下官。
按此说非也。
《南史·刘穆之传》:宋以前郡县为封国者(诸王所封之国),其内史相并于国主称臣,去任便止。
孝建中,乃创制称为下官。
《宋书》:武帝孝建二年定制,诸王封国者二十四条,内一条,凡封内官只称下官,不得称臣,罢官则不复追叙。
《通典》及龚熙正《续释常谈》皆引之。
然《晋书》:成帝时,庚亮欲废王导,与郗鉴书:“公与下官,并荷托付,大奸不扫,何以见先帝于地下?”《晋载记》:靳准对刘粲曰:“下官急欲有所言。
”安帝时,刘敬宣答诸葛长民书曰:“下官常虑福过灾生。
”王诞说卢循曰:“下官与刘镇军情味不浅,”王镇恶乘利趋潼关,乏食欲还,沈林子怒曰:“下官授命不顾,今日之事,当为将军办之。
”则晋时已有此称。
盖晋时仕宦者皆自称下官,惟王国之僚属见其王则称臣,至宋则并令王国之僚属见王亦称下官耳。
(《宋史·洪湛传》:群臣请建储,太宗曰:“若立太子,则东宫僚属皆须称臣,形迹之间,易生摇惑。
”然则宋时东宫官见太子已称臣矣。
)他如宋文帝使沈庆之领队防,刘湛谓曰:“卿在省岁久,比当相论。
”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
”又庆之与萧斌议兵事,曰:“众人虽知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
”元颢藉梁兵破洛阳,自立。
沛郡王欣欲附之,崔光韶曰:“元颢引寇兵覆中国,岂惟大王所宜切齿,下官亦未敢仰从。
”曹景宗醉后,对梁武帝误称下官,帝大笑。
此皆六朝时仕宦称下官之故事也。
又按《五代史补》:宋彦筠谓李知损曰:“众人何为号足天下为罗隐?”对曰:“下官平素好为诗,其格致大抵如罗隐故耳。
”然则五代时尚相沿有此称也。
今仕途中不复称下官,凡知府自称卑府,府以下皆称卑职。
按程《三柳轩杂识》:淳熙间,高昙进对,上称其“不为高谈”,梁相戏云:“高昙不为高谈,以何对?”周益公对云:“卑牧且为卑牧。
《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
秀之少孤贫,有志操。
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
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
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
后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
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
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
世祖镇襄阳,以为襄阳令。
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
世祖遣秀之修复,由是大丰。
二十五年,除梁州刺史。
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
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
事宁,迁益州刺史。
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
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
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
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
明年,迁丹阳尹。
时秀之从叔穆之赊市百姓物,不还钱,市道嗟怨。
秀之以为非宜,陈之甚切,虽纳其言,竟不从用。
广陵王诞为逆,秀之入守东城。
其年,迁尚书右仆射。
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为土人所诛,遣秀之慰劳,分别善恶。
事毕还都,出为安北将军。
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事未行,八年卒,时年六十八。
上甚痛惜之,赠侍中、司空,谥为忠成公。
上以其莅官清洁,家无余财,赐钱二十万,布三百匹。
(节选自《宋书·刘秀之传》译文: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
刘秀之从小孤苦贫寒,但是有志向操守。
刘秀之十岁左右时,和一群小孩在住处前水边嬉戏,忽然有条大蛇游来,势头非常凶猛,小孩没有不跌倒惊叫的,只有刘秀之站着不动,大家都很惊异。
周测十四 刘穆之
• 译文:义熙十三年病重,皇上降诏让正直黄门郎 探问穆之病情。十一月刘穆之去世,时年五十八 岁。高祖受禅称帝之后,回想起昔日助他的功臣, 加穆之谥号为文宣公。宋太祖元嘉九年,穆之在 高祖庙享受香火。
•
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 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 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 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 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武帝的书法平常就比较拙笨,穆之说:“这 虽然是小事,然而你所写的字将会传向遥远的四 方,希望您稍微再注意一些。”武帝不能注意, 又因为天生如此,一时改正不了。穆之就说: “您只管放开笔写大字,一个字写满一尺也没什 么不妥。写大了以后有足够的包容,并且那气势 也壮美。”武帝听从了他的话,一张纸写不到六 七个字便满了。
• • • • • •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屈:委屈 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属:恰逢 C.长民果有异谋 异谋:阴谋 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画策:谋划决策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卿谓谁 堪其选 /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 / 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急须一 府主簿,何由得之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 皆云太尉 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 【小题3】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 ①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②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③一毫不以负公 ④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⑤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⑥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⑥ D.②③⑤ • 小题1】A【小题2】B【小题3】C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 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得到了高祖赏识, 并立刻展开工作。 • 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 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这样可以掩盖某 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 • 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 才华是了然于胸的。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证实了高 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 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但性格豪奢, 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说,除了这一缺 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 • 【小题4】A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书 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译文: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
年少时喜欢《书》、《传》。
刘穆之通览广博。
等到高祖刘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说:“没有超过刘穆之的。
”于是就立刻派信使快马征召他。
高祖对穆之说:“我刚刚举起大义之旗,正到了艰难的时候,很是急需一名军吏,您说谁能担当此任?”刘穆之说:“你的军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在这种紧张仓促的情况之下,恐怕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
重读《宋书·刘穆之传》
重读《宋书·刘穆之传》作者:朱永嘉来源:《读书》2014年第02期我在各种隔离室蹲了六年以后,一九八二年被关进提篮桥监狱,身体没有自由,心灵还是可以有自由驰骋之天地的,监狱与隔离室不同,可以冷眼观察那里群体的世界,只要你不在心理上虐待自己,那里的事也是很有趣的,现在先不说这些事。
我心想这下子可好了,可以跳出是非之界,还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了。
记得一九七五年时,毛泽东二次重读《晋书》,于是我在狱中重读《晋书》与《宋书》,在读书过程中又圈又批,做了不少读书札记,今日又随手翻检这些札记,仍感有趣。
如果细读《宋书·刘穆之传》,可以把晋、宋之间的许多事串起来。
记得毛泽东三次要我们写作组为他注释印行《刘牢之传》,刘牢之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有一句名言:“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
”最早是在一九七二年末,合印《谢安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牢之传》这四篇传记时,刘牢之这个人所指是船还没有沉,老鼠先搬家的陈伯达,讲的是为人不能反复无常。
我们知道,北府兵是刘牢之带出来的,这支部队在淝水之战中是立有大功的,刘牢之上吊自杀以后,这支部队哪里去了?他们并没有失踪,实际上在晋宋交替之际,这支部队还起了关键的作用。
以宋代晋的是刘裕,他是刘牢之北府兵的参军,能征善战。
与刘裕一起策划打败桓玄的,是何无忌,而他是刘牢之的外甥。
还有一个人是刘毅,此人《晋书》有传,是他们在一起商量起兵反对在东晋末掌握实权并图谋篡权的桓玄。
关于刘毅,史传称其“少有大志,不脩家人产业”,我在《晋书·刘毅传》的天头上批了一句话说:“刘裕与刘毅做了刘牢之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刘牢之的败是败在行事无信上,而不是败在反对桓玄篡权这一点上,那时桓玄篡权的阴谋暴露还不充分。
桓玄听到他们起兵以后,他说:“刘裕勇冠三军,当今无敌。
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樗蒲一石百万。
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
共举大事,何谓无成!”他们起兵的军事实力,便是刘牢之留下来的北府兵。
宋书卷四十二
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王弘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
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初,穆之尝梦与高祖俱泛海,忽值大风,惊惧。
俯视船下,见有二白龙夹舫。
既而至一山,峰崿耸秀,林树繁密,意甚悦之。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
”高祖曰:“吾亦识之。
”即驰信召焉。
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
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
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
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
高祖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高祖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
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尚书仆射孟昶。
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
沈先见穆之,具说朝议。
穆之伪起如厕,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
”高祖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曰:“卿云沈言不可从,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
公兴复皇祚,勋高万古。
既有大功,便有大位。
位大勋高,非可持久。
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籓之将邪?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本欲匡主成勋,以取富贵耳。
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
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
宋史·刘恕传原文及翻译.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
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③,皆取以审证。
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偕司马光游万安山④,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⑤,家多书,恕枉道借览。
次道日具馔⑥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⑦吾事。
”悉去之。
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家素贫,无以给旨甘⑧,一毫不妄取于人。
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
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⑨,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⑩,悉封还之。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注释]①刘恕(1032~1078):《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
③历数:历史典故。
地里:地理。
族姓:家族名姓。
公府案牍:公案文书。
④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南侧,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
⑤宋次道知毫州:宋次道担任毫州知州。
⑥馔(zhuàn):饮食,吃喝。
⑦殊废:不要打扰。
⑧无以给旨甘: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
⑨故茵辱:旧褥子。
⑩颖:颖州,即今安徽阜阳市。
译文:刘恕,字道原。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
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
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
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
”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
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
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
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
刘穆之传原文翻译赏析_刘穆之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刘穆之传原文翻译赏析_刘穆之传阅读答案的意思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人,东莞莒县人,世代住在京口。
开始做琅笽府主簿,曾经梦见和宋武帝在海里泛舟遇到大风,惊慌地俯视船下,见到有两条白龙保护着船。
随后到了一座山下,山峰秀丽高耸,心里十分高兴。
后来武帝攻克了京城,向何无忌征求一名府主簿,何无忌推荐刘穆之。
武帝说:“我也认识他。
”于是派人驰马去召他。
当时刘穆之听到京城有叫声,早晨走到路边,正好与派来的使者相会,穆之直直地看着,久久没有说话,然后返回房中,毁掉布裙做成裤子,前去见武帝,武帝对他说:“我刚刚开创正义的大业,急迫地需要一位军吏,谁是合适的人选?”刘穆之说:“没有能超过我的。
”武帝笑着说:“卿如果能屈尊就任,我的事业就成功了。
”于是就在座位上受聘。
跟随平定建邺,各项大事的处理,都是很快确定,全是刘穆之的建树,于是便经常受到武帝的咨询。
刘穆之也竭尽忠诚,没有什么遗漏。
当时晋朝的法制松弛,禁令不能实行,大族豪家,依势横行;更加上司马元显政令谬误,桓玄律条繁密。
刘穆之根据实际研讨对策,随着地方特点加以矫正,不满十天,风俗顿改。
调任尚书祠部郎,又重任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兼堂邑太守。
因为平定桓玄的功劳,封西华县五等子。
等扬州刺史王谧死后,武帝按次序应该入朝辅政。
刘毅等人不想让武帝入辅。
提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刺史,有人想让武帝在丹徒领州,把朝内的事交给孟昶。
派尚书右丞皮沈拿这两种提议去问武帝。
皮沈先对刘穆之说了,刘穆之假装上厕所,便秘密地写信告诉了武帝,说皮沈的话不可听从。
武帝见了皮沈后,让他暂且出去,叫来刘穆之询问。
刘穆之说:“您今天怎么还能谦虚,以致变成守卫藩镇的军将呢?刘、孟诸公都是由平民起家,共同创立大业,事情都是一时互相推戴,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君臣名分。
势均力敌,最终要互相吞并。
扬州关系着国家的根本,不可以送给别人。
先前授给王谧,事情是出于机变的考虑,现在如果再授给别人,便要受制于别人。
一旦失去权柄,便没有机会再得到了。
《宋史·刘述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刘述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宋史·刘述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刘述字孝叔,湖州人。
举进士,为御史台主簿,知温、耀、真三州,提点江西刑狱,累官都官员外郎,六年不奏考功课。
知审官院胡宿言其沉静有守,特迁兵部员外郎,改荆湖南北、京西路转运使,再以覃恩①迁刑部郎中。
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甫退,述乃言甫为言官无所发明,且擿其隐慝。
帝曰:“甫遇事辄争,裨益甚多,但外人不知耳。
甫谈卿美不辍口,卿无言也。
”王安石参知政事,述兼判刑部,安石争谋杀刑名,述不以为是。
及敕下,述封还中书,奏执不已。
安石白帝,诏开封府推官王克臣劾述罪。
于是述率御史刘琦、钱顗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
盖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无忌惮之心故也。
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
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世子孙,守而勿失;乃欲事事更张,废而不用。
愿早罢逐,以慰安天下元元之心。
曾公亮位居丞弼②,不能竭忠许国,反有畏避之意,阴自结援以固宠,久妨贤路,亦宜斥免。
赵抃\则括囊拱手,但务依违大臣,事君岂当如是!”疏上,安石奏先贬琦、顗监处、衢州③盐务。
公亮疑太重。
司马光乃上疏曰:“臣闻孔子曰:‘守道不如守官。
’孟子曰:‘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朝廷既违众议而行之,又以守官之臣而罪之,臣恐失天下之心也。
”开封狱具,述三问不承。
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
帝不许,以知江州。
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有删减)[注]①覃恩:广施恩泽,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
②丞弼:辅佐的职位。
③处、衢:二州在浙江境内。
译文:刘述字孝叔,是湖州人。
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御史台的主簿,在温州、耀州、真州做过知府,又提举检点江西的刑罚诉讼,后来做到都官员外郎,六年时间里也不上奏对朝廷官员的考核事项。
主管审官院的胡宿说他为人沉静有操守,特地提拔他任职兵部员外郎,改任荆湖南北、京西路转运使,第二次因为朝廷广施恩泽升迁为刑部郎中。
《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译文: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
年少时喜欢《书》、《传》。
刘穆之通览广博。
等到高祖刘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说:“没有超过刘穆之的。
《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徐羡之傅亮檀道
《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徐羡之傅亮檀道《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徐羡之傅亮檀道徐羡之,字宗文,东海郯人也。
祖宁,尚书吏部郎,江州刺史,未拜卒。
父祚之,上虞令。
羡之少为王雅太子少傅主簿,刘牢之镇北功曹,尚书祠部郎,不拜,桓修抚军中兵曹参军。
与高祖同府,深相亲结。
义旗建,高祖版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
与谢混共事,混甚知之。
补琅邪王大司马参军,司徒左西属,徐州别驾从事史,太尉咨议参军。
义熙十一年,除鹰扬将军、琅邪内史,仍为大司马从事中郎,将军如故。
高祖北伐,转太尉左司马,掌留任,以副贰刘穆之。
初,高祖议欲北伐,朝士多谏,唯羡之默然。
或问何独不言,羡之曰:“吾位至二品,官为二千石,志愿久充。
今二方已平,拓地万里,唯有小羌未定,而公寝食不忘。
意量乖殊,何可轻豫。
”刘穆之卒,高祖命以羡之为吏部尚书、建威将军、丹阳尹,总知留任,甲仗二十人出入。
转尚书仆射,将军、尹如故。
十四年,大司马府军人朱兴妻周坐息男道扶年三岁,先得痫病,周因其病发,掘地生埋之,为道扶姑女所告,正周弃市刑。
羡之议曰:“自然之爱,虎狼犹仁。
周之凶忍,宜加显戮。
臣以为法律之外,故尚弘物之理。
母之即刑,由子明法,为子之道,焉有自容之地。
虽伏法者当罪,而在宥者靡容。
愚谓可特申之遐裔。
”从之。
高祖践阼,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上初即位,思佐命之功,诏曰:“散骑常侍、尚书仆射、镇军将军、丹阳尹徐羡之,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诸军事、抚军将军、江州刺史华容侯王弘,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作唐男檀道济,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傅亮,侍中、中领军谢晦,前左将军、江州刺史宜阳侯檀韶,使持节、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河北诸军事、后将军、雍州刺史关中侯赵伦之,使持节、督北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北徐州刺史南城男刘怀慎,散骑常侍、领太子左卫率新淦侯王仲德,前冠军将军、北青州刺史安南男向弥,左卫将军滠阳男刘粹,使持节、南蛮校尉佷山子到彦之,西中郎司马南郡宜阳侯张邵,参西中郎将军事、建威将军、河东太守资中侯沈林子等,或忠规远谋,扶赞洪业;或肆勤树绩,弘济困难。
《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十四◎孔季恭羊玄保
《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十四◎孔季恭羊玄保《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十四◎孔季恭羊玄保孔靖,字季恭,会稽山阴人也。
名与高祖祖讳同,故称字。
祖愉,晋车骑将军。
父誾,散骑常侍。
季恭始察郡孝廉,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镇军司马,司徒左西掾。
未拜,遭母忧。
隆安五年,于丧中被起建威将军、山阴令,不就。
高祖东征孙恩,屡至会稽,季恭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高祖后讨孙恩,时桓玄篡形已著,欲于山阴建义讨之。
季恭以为山阴去京邑路远,且玄未居极位,不如待其篡逆事彰,衅成恶稔,徐于京口图之,不忧不克。
高祖亦谓为然。
虞啸父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季恭初求为府司马,不得。
及帝定桓玄,以季恭为内史,使赍封板拜授,正与季恭相值,季恭便回舟夜还。
至即叩扉告啸父,并令扫拂别斋,即便入郡。
啸父本为桓玄所授,闻玄败,震惧,开门请罪。
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
季恭到任,务存治实,敕止浮华,翦罚游惰,由是寇盗衰止,境内肃清。
征为右卫将军,加给事中,不拜。
寻除侍中,领本国中正,徙琅邪王大司马司马。
寻出为吴兴太守,加冠军。
先是,吴兴频丧太守,云项羽神为卞山王,居郡听事,二千石至,常避之;季恭居听事,竟无害也。
迁尚书右仆射,固让。
义熙八年,复督五郡诸军、征虏、会稽内史。
修饰学校,督课诵习。
十年,复为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又让不拜。
顷之,除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
十二年,致仕,拜金紫光禄大夫,常侍如故。
是岁,高祖北伐,季恭求从,以为太尉军咨祭酒、后将军。
从平关、洛。
高祖为相国,又随府迁。
宋台初建,令书以为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又让不受,乃拜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
及受命,加开府仪同三司,辞让累年,终以不受。
永初三年,薨,时年七十六。
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子山士,历显位,侍中,会稽太守,坐小弟驾部郎道穰逼略良家子女,白衣领郡。
元嘉二十七年,卒官。
弟灵符,元嘉末,为南谯王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尚书吏部郎。
刘穆之传翻译赏析_刘穆之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刘穆之传翻译赏析_刘穆之传阅读答案的意思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地人,汉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人。
世代居住在京口。
年青时喜好《书》、《传》,博览而精通群书,济阳江诏很了解他。
江诏当时作建武将军、琅王牙内史,他让刘穆之作了府主簿。
起初,刘穆之曾梦见与高祖一起在海上航行,忽然遇上大风,又惊又怕,低头看船下,见有两条白龙,夹船而游。
不久到了一座山,山峰耸立,树林茂密,心中很是高兴。
待高祖攻克京城,问何无忌:“我急需一名府主簿,你看谁合适呢?”无忌答:“没有比刘道民更合适的人了。
”高祖说:“我也知道这个人。
”马上派人叫穆之。
当时刘穆之听到京城有叫闹声,早晨起来准备去看看,刚到路口,正好碰到了送信人。
穆之看着信,久久不发一词,然后回到自己的屋里,换下粗布衣服去见高祖。
高祖对他说:“我的事业刚刚开始,正感到艰难,急需一名军吏,您看谁可担当此任?”穆之说:“贵府刚建,军吏实在需要一个有才之士,仓促之际,也许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
”高祖笑着说:“你能委屈自己,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
”于是当场任命穆之为府主簿。
收复了京邑,高祖刚到,各类大的决定,都是仓促间和穆之商定的。
高祖把穆之当作心腹,大小事情都向穆之请教。
穆之也尽忠尽力,一无隐瞒遗漏。
当时晋朝朝纲松弛,禁令无人遵守,权豪贵族,仗势横行,百姓穷困,无地存身。
更甚者是司马元显政令腐败,桓玄束缚百姓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机,加以改正,不到十余天,风气顿改。
于是穆之被提升为尚书祠部郎兼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并出任堂邑太守。
因为平桓玄有功,封为西华县五等子爵。
东晋义熙三年(407),扬州刺史王谧去世,按理高祖接任,但刘毅等人从中作梗,商量着让中领军谢混作扬州刺史,或想让高祖在丹徒州为官,把朝内事托付给尚书仆射孟昶,并派尚书右丞相皮沈以这两种意见征询高祖。
皮沈先见刘穆之,向他转述了朝中大臣的意见。
穆之起来假装上厕所,秘密对高祖说:“皮沈刚到,他说的意见不能听从。
”高祖见到皮沈后,叫他到外面等候,叫来穆之问道:“你说皮沈的话不可听从,这是什么意思呢?”穆之说:“晋朝政权已失,并非一天两天的事,加上发生桓玄篡位之事,天命皇权已不属晋朝。
文言文900个原文及翻译大全(2)
⽂⾔⽂900个原⽂及翻译⼤全(2)《说苑·介⼦推不受禄》原⽂及翻译《陈平之⽤》原⽂及翻译《⽥婴善剂》原⽂及翻译袁中道《听⾬堂记》原⽂及翻译《宋史·施师点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潚传》原⽂及翻译《明史·胡濙传》原⽂及翻译《宋史·陈韡传》原⽂及翻译《隋书·元胄传》原⽂及翻译㣿洵《彭州圆觉禅院记》原⽂及翻译《后汉书·刘茂传》原⽂及翻译《宋史·罗点传》原⽂及翻译《宋史·刘述传》原⽂及翻译《宋史·太祖本纪》原⽂及翻译苏轼《万⽯君罗⽂传》原⽂及翻译《北史·源⼦邕传》原⽂及翻译韩愈《送浮屠⽂畅师序》原⽂及翻译《宋史·赵⼦崧传》原⽂及翻译《后汉书·耿恭传》原⽂及翻译《明史·张鹏传》原⽂及翻译《宋史·张阐传》原⽂及翻译《汉书·傅喜传》原⽂及翻译李渔《饭粥》原⽂及翻译《新唐书·侯君集传》原⽂及翻译《晋书·罗含传》原⽂及翻译《资治通鉴·永元⼗四年冬,⼗⽉》原⽂及翻译《新唐书·柳浑列传》原⽂及翻译宋濂《游琅琊⼭记》原⽂及翻译《后汉书·郭太传》原⽂及翻译《三国志·任峻传》原⽂及翻译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原⽂及翻译《宋书·谢晦传》原⽂及翻译《后汉书·黄琼传》原⽂及翻译《明史·邹元标传》原⽂及翻译《梁书·明⼭宾传》原⽂及翻译《隋书·⾖卢毓传》原⽂及翻译《北史·杨津传》原⽂及翻译《宋史·刘勔传》原⽂及翻译《宋史·包拯传》原⽂及翻译《明史·韩爌传》原⽂及翻译《明史·袁忠彻传》原⽂及翻译《魏书·张蒲传》原⽂及翻译《明史·罗喻义传》原⽂及翻译《宋史·徐处仁传》原⽂及翻译《清史稿·熊赐履传》原⽂及翻译《明史·黄宗载传》原⽂及翻译《清史稿·赵国祚传》原⽂及翻译《明史·程启充传》原⽂及翻译《隋书·循吏·樊叔略传》原⽂及翻译《江⽔⼜东,经黄⽜⼭下》原⽂及翻译《成王封伯禽于鲁》原⽂及翻译《宋史·汪澈传》原⽂及翻译《宋史·张庭坚传》原⽂及翻译《晋书·颐和转》原⽂及翻译《汉书·周勃传》原⽂及翻译《宋史·陈襄传》原⽂及翻译《宋书·刘⼤夏传》原⽂及翻译《后汉书·班彪传》原⽂及翻译《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宁》原⽂及翻译《史记·义纵传》原⽂及翻译《宋史·彭乘传》原⽂及翻译《聊斋志异·郭⽣》原⽂及翻译《清史稿·骆秉章传》原⽂及翻译曾国藩《遵义黎君墓志铭》原⽂及翻译《宋史·段思恭传》原⽂及翻译《明史·周新传》原⽂及翻译《北史·李訢传》原⽂及翻译《周书·寇俊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崔⽇⽤传》原⽂及翻译《宋史·陈康伯传》原⽂及翻译《宋史·张美传》原⽂及翻译《晋书·王彪之传》原⽂及翻译《南村辍耕录·迈⾥古思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吴保安传》原⽂及翻译《晋书·朱序传》原⽂及翻译《宋史·许奕传》原⽂及翻译《明史·沈希仪传》原⽂及翻译《明史·谢迁传》原⽂及翻译《元史·吕思诚传》原⽂及翻译《宋史·卞衮传》原⽂及翻译《后汉书·谯⽞传》原⽂及翻译《旧唐书·萧俛传》原⽂及翻译《明史·张永明传》原⽂及翻译《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原⽂及翻译《明史·张家⽟传》原⽂及翻译《晋书·阳裕传》原⽂及翻译《南齐书·禇炫传》原⽂及翻译《明史·刘荣传》原⽂及翻译《元史·孔思晦传》原⽂及翻译《宋书·垣护之传》原⽂及翻译《宋史·苗授传》原⽂及翻译《宋史·何栗传》原⽂及翻译《汉书·杜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卢从愿传》原⽂及翻译《宋史·程公许传》原⽂及翻译《南史·萧⼦良传》原⽂及翻译《宋史·李兑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刘武周传》原⽂及翻译《宋史·张觷传》原⽂及翻译苏轼《南⽅多没⼈》原⽂及翻译《贞观⼆年,太宗谓侍⾂⽈》原⽂及翻译《汉书·武五⼦传》原⽂及翻译《明史·林聪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孙伏伽传》原⽂及翻译《宋史·范祖禹传》原⽂及翻译《旧唐书·第五琦传》原⽂及翻译归有光《封中宪⼤夫兴化府知府周公⾏状》原⽂及翻译《宋史·徐经孙传》原⽂及翻译《元史·董⽂⽤传》原⽂及翻译《宋史·孟宗政传》原⽂及翻译《清史稿·刘长佑传》原⽂及翻译《北史·乐运传》原⽂及翻译《宋书·何承天传》原⽂及翻译《新五代史·张敬达传》原⽂及翻译李鸿章《亡妹张夫⼈家传》原⽂及翻译《宋书·刘穆之传》原⽂及翻译《明史·魏源传》原⽂及翻译《新唐书·从谠传》原⽂及翻译《宋史·薛叔似传》原⽂及翻译《明史·吴时来传》原⽂及翻译《旧五代史·王晏球传》原⽂及翻译《宋史·尹继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娄师德传》原⽂及翻译《明史·童元镇传》原⽂及翻译《三房⼗四叔⾮不勤读》原⽂及翻译《后汉书·虞诩传》原⽂及翻译《元史·魏初传》原⽂及翻译《宋史·郭守⽂传》原⽂及翻译《宋史·黄震传》原⽂及翻译《梁书·谢举传》原⽂及翻译《新唐书·虞世南传》原⽂及翻译《明史·张宁传》原⽂及翻译《晋书·张闿传》原⽂及翻译《李彦仙传》原⽂及翻译《中⼤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原⽂及翻译《隋书·窦荣定传》原⽂及翻译《宋史·郭廷谓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潮传》原⽂及翻译《北史·段⽂振传》原⽂及翻译《说苑·政理》原⽂及翻译《汉书·⾼帝纪》原⽂及翻译孔融《论盛孝章书》原⽂及翻译《宋书·宗悫传》原⽂及翻译《宋书·何执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清史稿·李鸿章传》原⽂及翻译《宋史·程颢传》原⽂及翻译《秦观劝学》原⽂及翻译《陋室铭》原⽂及翻译《段太尉逸事状》原⽂及翻译《郎中令赵⾼恃恩专恣》原⽂及翻译《三国志·张温传》原⽂及翻译《宋史·乔执中传》原⽂及翻译朱鹤龄《西郊观桃花记》原⽂及翻译颜之推《名实篇》原⽂及翻译《宋史·范如圭传》原⽂及翻译《宋书·王诞传》原⽂及翻译《明史·徐阶传》原⽂及翻译《宋史·卢之翰传》原⽂及翻译姚鼐《登泰⼭记》原⽂及翻译《宋史·宇⽂昌龄传》原⽂及翻译归有光《先妣事略》原⽂及翻译书《孟德传》后原⽂及翻译《孟德传》原⽂及翻译《后⼗九⽇复上宰相书》原⽂及翻译《明史·陶琰传》原⽂及翻译《史记·张丞相列传》原⽂及翻译《宋史·王拱⾠传》原⽂及翻译《新唐书·严挺之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及翻译《新唐书·孟浩然传》原⽂及翻译《明史·张罗彦传》原⽂及翻译《宋史·陈恕传》原⽂及翻译《⼦产为政》原⽂及翻译《宋史·余良肱传》原⽂及翻译李肖《萧毕顺传》原⽂及翻译《马先⽣钧,字德衡》原⽂及翻译《宋史·党进传》原⽂及翻译《宋史·陈从信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魏谟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徐⽂远传》原⽂及翻译谢枋得《丞相留忠斋书》原⽂及翻译《明史·张淳传》原⽂及翻译《宋史·王应麟传》原⽂及翻译《宋史·丁谓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周纡传》原⽂及翻译《于是秦王⼤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原⽂及翻译《明史·胡俨传》原⽂及翻译《北齐书·阳斐传》原⽂及翻译《去宥》原⽂及翻译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及翻译《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霍峻等传》原⽂及翻译《宋史·陆诜传》原⽂及翻译《明史·廖庄传》原⽂及翻译《三国志·步骘传》原⽂及翻译《宋史·刘甲传》原⽂及翻译《元史·马亨传》原⽂及翻译《晋书·江统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张荐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郑覃传》原⽂及翻译《郑成功传》原⽂及翻译《明史·李时勉传》原⽂及翻译《宋书·沈怀⽂传》原⽂及翻译《汉书·张良传》原⽂及翻译《晋书·陶侃列传》原⽂及翻译元好问《送秦中诸⼈引》原⽂及翻译《汉书·苏武传》原⽂及翻译(⼆)《史记·信陵君离赵救魏》原⽂及翻译《后汉书·钟离意传》原⽂及翻译《宋史·王凯传》原⽂及翻译《宋史·杨⼤异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屈突通传》原⽂及翻译《三国志·吴范传》原⽂及翻译《明史·张任学传》愿⽂及翻译《王安⽯待客》原⽂及翻译王若虚《门⼭县吏晓堂记》原⽂及翻译刘⼤魁《程易⽥诗序》原⽂及翻译《宋史·许骧传》原⽂及翻译《南史·沈炯传》原⽂及翻译《明史·温纯传》原⽂及翻译《汤义仍先⽣⽂集序》原⽂及翻译《宋史·张逊传》原⽂及翻译《梁史·褚翔传》原⽂及翻译戴名世《蓼庄图记》原⽂及翻译《宋史·林光朝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长孙顺德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原⽂及翻译《南唐书·周本传》原⽂及翻译《谏说之难》原⽂及翻译《万⽊图》序原⽂及翻译《旧唐书·冯⽴传》原⽂及翻译《宋史·傅伯成传》原⽂及翻译《宋史·吴奎传》原⽂及翻译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原⽂及翻译苏轼《司马温公⾏状》原⽂及翻译《北史·薛聪传》原⽂及翻译曾巩《张久中墓志铭》原⽂及翻译《元史·敬俨传》原⽂及翻译《北史·庾信传》原⽂及翻译《隋史·杨善会传》原⽂及翻译《魏书·阳固传》原⽂及翻译《旧唐书·陆贽传》原⽂及翻译《后汉书·黄⾹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卢简辞传》原⽂及翻译《明史·赵世卿传》原⽂及翻译《宋史·虞允⽂传》原⽂及翻译《明史·张肯堂传》原⽂及翻译汪琬《传是楼记》原⽂及翻译《明史·唐胄传》原⽂及翻译《宋史·卢秉传》原⽂及翻译《隋书·燕荣传》原⽂及翻译《旧唐书·薛嵩传》原⽂及翻译《隋书·万宝常传》原⽂及翻译王世贞《⽵⾥馆记》原⽂及翻译《光武帝纪》原⽂及翻译《北齐书·斛律羡传》原⽂及翻译《明史·安磐传》原⽂及翻译宋濂《阅江楼记》原⽂及翻译《登扫叶楼记》原⽂及翻译《刘备⼊益州》原⽂及翻译《三国志·费祎传》原⽂及翻译《晋书·胡威传》原⽂及翻译《旧唐书·柳公权传》原⽂及翻译《宋史·李及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孟尝传》原⽂及翻译《明史·李充嗣传》原⽂及翻译《游龙鸣⼭记》原⽂及翻译《新五代史·孔谦传》原⽂及翻译布颜图《画树法》原⽂及翻译《明史·郑晓传》原⽂及翻译《宋史·梁克家传》原⽂及翻译叶适《留耕堂记》原⽂及翻译《元史·丘处机传》原⽂及翻译(⼆)《元史·丘处机传》原⽂及翻译资治通鉴之《春,⼆⽉,曹操攻黎阳》原⽂及翻译《宋书·孔觊传》原⽂及翻译《北齐书·卢潜传》原⽂及翻译《晋书·王沈传》原⽂及翻译《后汉书·梁慬传》原⽂及翻译《颜⽒家训·风操篇》原⽂及翻译《汉书·隽不疑传》原⽂及翻译《钱神论》原⽂及翻译《晋书·虞喜传》原⽂及翻译《商於⼦论治国》原⽂及翻译《宋史·郭逵传》原⽂及翻译汪⼠铎《记江乐峰⼤令事》原⽂及翻译《翱⾄零⼝北,有畜鸡⼆⼗⼆者》原⽂及翻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及翻译(三)《唐才⼦传·⽅⼲传》原⽂及翻译《周书·郑孝穆传》原⽂及翻译《南史·王规传》原⽂及翻译《美⼈赋》原⽂及翻译《明史·杨荣传》原⽂及翻译《元年,关中饥,⽶⽃直绢⼀匹》原⽂及翻译《晋书·刘弘传》原⽂及翻译《柳宗元》原⽂及翻译曾巩《⼴德湖记》原⽂及翻译《宋书·谢庄传》原⽂及翻译吴敏树《新修吕仙亭记》原⽂及翻译《凡⾳,⽣于⼈⼼者也》原⽂及翻译《宋书·谢弘微传》原⽂及翻译《宋史·蒋重珍传》原⽂及翻译《与致虚妹丈书》原⽂及翻译《周顗奔琅琊王睿》原⽂及翻译《⽵⼭》原⽂及翻译司马相如《⼦虚赋》原⽂及译⽂《初,魏⼈范睢从中⼤夫须贾使于齐》原⽂及翻译吕⼤防《合江亭记》原⽂及翻译陆陇其《崇明⽼⼈记》原⽂及翻译《明史·陈幼学传》原⽂及翻译王鏊《王⽂恪公笔记》原⽂及翻译《陈书·张种传》原⽂及翻译《霍丘知县阳湖左君》原⽂及翻译《楚襄王为太⼦之时》原⽂及翻译《宋史·苏缄传》原⽂及翻译《明史·杨信民传》原⽂及翻译《黄花岗七⼗⼆烈⼠事略序》原⽂及翻译袁枚《江宁两校官传》原⽂及翻译《宋史·席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王维传》原⽂及翻译杨⼠奇《翠筠楼记》原⽂及翻译《敬之识才》原⽂及翻译《⼦昂碎琴》原⽂及翻译《新唐书·马怀素传》原⽂及翻译《三国志·程昱传》原⽂及翻译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宋史·王沿传》原⽂及翻译《明史·⾦国凤传》原⽂及翻译《宋史·邹浩传》原⽂及翻译《明史·廖永安传》原⽂及翻译《晋书·谢安传》原⽂及翻译《汉书·霍去病传》原⽂及翻译《明史·张⽂锦传》原⽂及翻译王慎中《海上平寇记》原⽂及翻译《晋书·安平献王孚》原⽂及翻译《旧唐书·杜亚传》原⽂及翻译《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原⽂及翻译《新唐书·马燧传》原⽂及翻译《⾼帝求贤诏》原⽂及翻译《三国志·刘放传》原⽂及翻译《宋史·吕蒙正传》原⽂及翻译《晋书·傅咸传》原⽂及翻译《明史·崔铣传》原⽂及翻译《秦废封建》原⽂及翻译王充《论衡·⾃纪篇》原⽂及翻译《列⼦·说符》原⽂及翻译《明史·邹应龙传》原⽂及翻译王引之《汪容甫先⽣⾏状》原⽂及翻译《后汉书·赵憙传》原⽂及翻译《陈书·谢贞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翼传》原⽂及翻译程晋芳《⽂⽊先⽣传》原⽂及翻译《裴琰之传》原⽂及翻译《辽史·萧韩家奴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徽传》原⽂及翻译《李世民畏魏征》原⽂及翻译杨循吉《况侯抑中官》原⽂及翻译《新轩乐府引》原⽂及翻译《南齐书·垣崇祖传》原⽂及翻译《宋史·喻樗传》原⽂及翻译《周书·颜之仪传》原⽂及翻译王安⽯《⽥公墓志铭》原⽂及翻译《宋史·张景宪传》原⽂及翻译《宋学⼠⽂集·李疑传》原⽂及翻译《郁离⼦》序原⽂及翻译《宋史·种放传》原⽂及翻译《宋史·张邵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湘传》原⽂及翻译李渔《闲情偶记·卷五》阅读练习及答案欧阳修《养鱼记》原⽂及翻译《齐⼈说靖郭君》原⽂及翻译《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原⽂及翻译《明史·崔恭传》原⽂及翻译《宋史·王罕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晁传》原⽂及翻译宋濓《宣慰曾侯嘉政记》原⽂及翻译《魏书·张济传》原⽂及翻译《宋史·邵伯温传》原⽂及翻译《宋史·王觌传》原⽂及翻译《宋史·种谔传》原⽂及翻译《宋史·袁甫传》原⽂及翻译《韩雄传》原⽂及翻译《元史·王都中传》原⽂及翻译《新唐书·源乾曜传》原⽂及翻译姚鼐《答翁学⼠书》原⽂及翻译童轩《治溷⽣传》原⽂及翻译《宋史·赵禼传》原⽂及翻译《晋书·⽯鉴列传》原⽂及翻译《汉书·张骞传》原⽂及翻译《南史·张⾏信传》原⽂及翻译王⼠祯《登燕⼦矶》原⽂及翻译《宋史·⽂天祥传》原⽂及翻译(⼆)⽂天祥《游⽂⼭观⼤⽔记》原⽂及翻译《宋史·黄洽传》原⽂及翻译欧阳修《与⾼司谏书》原⽂及翻译《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及翻译《晋书·王导传》原⽂及翻译《赵简⼦传》原⽂及翻译《宋史·刘颖传》原⽂及翻译《元史·梁曾传》原⽂及翻译《明史·李汝华传》原⽂及翻译⽂同《屯⽥郎中⽯君墓志铭》原⽂及翻译《明史·仇钺传》原⽂及翻译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及翻译《元史·姜彧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沛传》原⽂及翻译《宋史·吕公绰传》原⽂及翻译《北史·达奚长儒传》原⽂及翻译《宋史·司马池传》原⽂及翻译《史记·晁错传》原⽂及翻译《宋史·韩通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韦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晋书·王舒传》原⽂及翻译《史记·陈豨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元澹传》原⽂及翻译《元史·谢让传》原⽂及翻译《南齐书·张融传》原⽂及翻译《周书·泉企传》原⽂及翻译《元史·安童传》原⽂及翻译《尉缭⼦·治本》原⽂及翻译《宋史·符彦卿》原⽂及翻译《旧唐书·郑善果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陆⽻传》原⽂及翻译《明史·叶旺传》原⽂及翻译《宋史·丰稷传》原⽂及翻译《宋史·萧注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刘⿊闼传》原⽂及翻译李渔《⾼低抑扬》原⽂及翻译《明史·胡⼴传》原⽂及翻译《⾦史·张⾏信传》原⽂及翻译《辽史·耶律安抟传》原⽂及翻译《宋史·李⼤性传》原⽂及翻译《宋史·吴芾传》原⽂及翻译《元史·赵世延》原⽂及翻译《宋史·王刚中传》原⽂及翻译《明史·李东阳传》原⽂及翻译《宋史·曾⼏传》原⽂及翻译。
宋书·列传·卷四十六 赵伦之
宋书·列传·卷四十六赵伦之赵伦之、到彦之阙、王懿、张邵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人也。
孝穆皇后之弟。
幼孤贫,事母以孝称。
武帝起兵,以军功封阆中县五等侯,累迁雍州刺史。
武帝北伐,伦之遣顺阳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子出峣柳,大破姚泓于蓝田。
及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安北将军,镇襄阳。
少帝即位,征拜护军。
元嘉三年,拜镇军将军,寻迁左光禄大夫,领军将军。
伦之虽外戚贵盛,而以俭素自处。
性野拙,人情世务,多所不解。
久居方伯,颇觉富盛,入为护军,资力不称,以为见贬。
光禄大夫范泰好戏谓曰:“司徒公缺,必用汝老奴。
我不言汝资地所任,要是外戚高秩次第所至耳。
”伦之大喜,每载酒肴诣泰。
五年,卒。
子伯符嗣。
伯符,字润远。
少好弓马。
伦之在襄阳,伯符为竟陵太守。
时竟陵蛮屡为寇,伯符征讨,悉破之,由是有将帅之称。
后为宁远将军,总领义徒,以居宫城北,每有火起及贼盗,辄身贯甲胄,助郡县赴讨,武帝甚嘉之。
文帝即位,累迁徐、兗二州刺史。
为政苛暴,吏人畏之若豺虎,然而寇盗远窜,无敢犯境。
元嘉十八年,征为领军将军。
先是,外监不隶领军,宜相统摄者,自有别诏,至此始统领焉。
二十一年,转豫州刺史。
明年,为护军将军,复为丹阳尹。
在郡严酷,吏人苦之,或至委叛被录赴水而死;典笔吏取笔不如意,鞭五十。
子倩,尚文帝第四女海盐公主。
初,始兴王浚以潘妃之宠,故得出入后宫,遂与公主私通。
及适倩,倩入宫而怒,肆詈搏击,引绝帐带。
事上闻,有诏离婚,杀主所生蒋美人,伯符惭惧发病卒。
谥曰肃。
传国至孙勖,齐受禅,国除。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
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
祖宏,事石季龙;父苗,事苻坚,皆为二千石。
仲坚德少沈审,有意略,通阴阳,解声律。
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与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
路经大泽,不能前,困卧林中。
忽有青衣童兒骑牛行,见仲德,问曰:“食未?”仲德告饥。
兒去,顷之复来,携食与之。
仲德食毕欲行,会水潦暴至,莫知所如。
《宋书·谢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书·谢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宋书·谢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
祖朗,东阳太守。
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
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
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
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
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
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即日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
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
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
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清楚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
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
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
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
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
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
又给鼓吹一部。
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
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
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
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晦死时,年三十七。
〔选自《宋书·谢晦传》〕译文: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
他的祖父谢朗,是东阳太守;父亲谢重,是会稽王道子的骠骑长史;他的哥哥谢绚,是高祖的镇军长史,去世得很早。
谢晦最初当孟昶的建威府中兵参军。
孟昶死后,高祖问刘穆之:“孟昶的部属中,谁合适到我的府中?”刘穆之推荐了谢晦。
于是高祖便任命谢晦为太尉参军,高祖曾审讯犯人,当天早晨刑狱参军病了,高祖使谢晦代理。
《宋书·刘大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书·刘大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刘大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书·刘大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刘大夏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
年二十举乡试第一。
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
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
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
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
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帝默然。
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
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
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
帝不能决,下再议。
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
稍涉权贵,复令察核。
臣等至愚,莫知所以。
”久之,得旨。
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
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
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
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
不然,未可知也。
”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
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
”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
”由是,师不果出。
孝宗崩,武宗嗣位。
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
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
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
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
五年夏,赦归。
瑾诛,复官,致仕。
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
赠太保,谥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译文:刘大夏,字时雍,是华容人。
刘大夏二十岁的时候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
考取了天顺八年的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宋书
原文: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
少好《书》 传》,博览多通。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 无
过刘道民。
”即驰信召焉。
高祖谓之曰: 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
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
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
受署。
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
重以司马元显政
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
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
改。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
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凡所荐达,不进不止。
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
”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
穆之以辅之。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
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
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
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
性奢豪,食
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
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
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
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
谥穆之曰文宣公。
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
穆之传》)
》《 “
” “
译文: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是东莞莒人。
年少时喜欢《书、 传》。
刘穆之通览广博。
等到高祖刘裕攻克京城,问何无忌说:“我急需一个
府主簿,从哪得到?”无忌说: 没有超过刘穆之的。
”于是就立刻派信
使快马征召他。
高祖对穆之说:“我刚刚举起大义之旗,正到了艰难的
时候,很是急需一名军吏,您说谁能担当此任?”刘穆之说:“你的军
府刚刚建立,所有的文官都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在这种紧张仓促的情
况之下,恐怕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
高祖笑着说: 你屈尊亲自担当
这个职务,我的事业一定能成功。
”于是当即任命刘穆之为主簿。
当时
晋朝朝纲松弛,禁令无人遵守,百姓穷困,无地存身。
再加上司马元显
政令腐败,桓玄束缚百姓的科条繁密。
刘穆之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随
时加以矫正,不到十天,风俗顿时为之改观。
穆之跟随高祖征伐广固,
抵抗卢循,常住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决定各种事情。
刘毅等人嫉恨刘穆
之被高祖亲近,常常怂恿说刘穆之手中权力太大,高祖反而更加信任依
仗他。
高祖的行为举止,穆之都加以规范。
凡穆之所推举的,高祖不接
受,穆之就不甘休。
穆之常说:“我虽然比不上荀令君推举贤才,但我
不推举不才之人。
”武帝向西征讨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守府中,总管后
方一切,高祖怀疑长民难以独当大事,便留下穆之辅助他。
长民果 然有
谋反之心,然而犹豫徘徊拿不定主意是否举事,于是私下偷偷对穆之说:
“外面谣传,都说太尉与我不平等,什么原因才闹成这样?”穆之说:
“皇上溯流而上,讨伐逆贼,把老母弱子托与你,如果有一点不尽心之处,怎么会容忍?”长民心中才稍稍安定。
高祖回来,长民伏法。
穆之在内总揽朝政,对外能为军队提供帮助,能迅捷地做出决断,并无耽搁延误。
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进餐时一定使用一丈见方的大饭桌,早晨就准备够十个人吃的饭食。
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
自从受到您的信任,虽然常常想节约省俭,但每天所需的,仍稍微过于丰盛了些。
除此之外,我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您的地方。
”义熙十三年病重,皇上降诏让正直黄门郎探问穆之病情。
十一月刘穆之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高祖受禅称帝之后,回想起昔日助他的功臣,加穆之谥号为文宣公。
宋太祖元嘉九年,穆之在高祖庙享受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