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
如何区分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
如何区分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非意识1、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
从个体内省知觉的内涵和状态看,为意识的六个层次之一。
如个体在常态下对自己的心跳、脉搏等活动毫无所知。
2、美国精神病学家K.戈尔德斯坦人格结构理论中与意识相区别的一个层面。
指未处于注意中心的心理活动。
以极不明显的方式保存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只有当人面临的情境需要引起人的关注时,人才能间接地体验到。
其活动分三类:某些身体过程和自动行为,如人在活动中的身体姿态、表情动作、自动活动等;内在体验,包括人在行为中感受到的情感、心境、态度、欲望和需要等;早期意识时间的后效,当有机体受到同样刺激情境的再次刺激时,这种后效会加强人的某些行为。
前意识1、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1、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无意识它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2、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潜意识1、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
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
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
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在心理学的广袤领域中,“无意识”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概念。
它并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简单理解的“没有意识”,而是有着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简单来说,指的是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但却能对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产生影响的心理过程和内容。
它就像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的巨大部分,虽然我们看不到,却实实在在地决定着冰山的方向和稳定性。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无意识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骑自行车时,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思考如何保持平衡、如何踩踏板,但身体却能自然而然地完成这些动作。
这就是无意识在发挥作用,它让我们能够熟练地执行已经学会的技能,而无需时刻集中注意力。
再比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第一时间对他人产生的好感或厌恶感,往往也是无意识层面的反应。
这种直觉式的情感判断,可能是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价值观和潜意识中的偏见,但在当下发生时,我们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其背后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无意识的存在有着多种理论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冲动和记忆,这些内容由于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会引起内心的焦虑,而被排斥到意识之外。
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无意识中继续活跃,并以各种方式寻求表达和满足,比如通过梦境、口误或某些特殊的症状。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则进一步拓展了无意识的范畴。
他提出,除了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个人无意识,还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包含了人类祖先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记忆,以原型的形式存在,如英雄、母亲、智慧老人等。
这些原型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尽管我们可能并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为我们理解无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实验,研究者发现,我们的大脑能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对我们的感知和判断产生影响。
例如,在快速呈现的视觉刺激中,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某些细节,但这些细节却能够影响我们对整体情境的理解和反应。
无意识的概念
无意识的概念无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提出。
它指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中隐藏的、潜意识下的动机和冲动,这些动机和冲动对个体的意识来说是不可察觉的。
无意识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解释个体的一些不理性和不自知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是由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所组成的。
这些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往往是由于个体在童年时期受到的禁止和惩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
无意识的内容具有来自性欲、依恋、攻击和自卑等方面的冲动和动机。
它们在个体的意识之外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能量和压力,时常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和满足。
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外,无意识还有其他的理论解释。
例如,荣格认为无意识是人类普遍共有的,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结构。
他将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面。
个人无意识主要由个体的未知和未经验的事物所构成,而集体无意识则是由人类普遍存在的的原型形象和符号所共有。
无意识在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无意识是个体一些无法表达的情感和冲动的重要来源。
个体可能无法通过意识过程来实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但是无意识会通过梦境、幻想以及一些表意模式来表达和满足这些需求和愿望。
其次,无意识还可以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
由于无意识是个体的一种不可察觉的动力,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最后,无意识也可以通过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互动来影响个体的认知和感知。
一些潜意识的信息会通过无意识的过滤和选择进入意识,从而影响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了解和认识无意识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无意识的认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通过了解无意识的存在和作用,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其次,对无意识的认识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无意识是人类普遍性的心理结构,通过对无意识的认识,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弗洛伊德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无意识”这一概念,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无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人类的意识和人类的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包括无意识的定义、种类、形成以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无意识的定义:无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一种不可察觉的状态,即一个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通过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换句话说,无意识是一种潜在的、隐秘的力量,它能够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思考,但人们并不意识到这一点。
弗洛伊德将无意识分为两种: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个体无意识是指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存着的不能被意识到的想法和情绪,而集体无意识是指整个人类共同拥有的、无法察觉但却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个体无意识通常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绪。
这些想法和情绪是由人类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
个体无意识的内容包括无法察觉的思考、潜在的欲望以及深埋在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罪恶感。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共同具备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各种文化和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的神话、宗教符号和意象。
集体无意识中的内容与个体无意识不同,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有共通的特点和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母性、父性、英雄和恶魔等。
无意识的形成与人类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无意识在大脑中具有影响力的原因是它拥有一种更早、更原始的生理发展史”。
换句话说,无意识是从人类的史前时代开始形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无意识的形成也与儿童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弗洛伊德认为,从0到5岁,儿童处于父母权威、约束和教育的阶段,这些经历塑造了儿童的无意识。
如果一个儿童没有得到足够的约束和教育,或者经历了过多的惊吓和其他负面经历,他们的无意识就会对他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无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无意识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控制着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这种控制通常是潜在的,人们往往不会被自己无意识的想法所影响。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和无意识所指向的实质内容之间的区别联系时,就
已经使探讨本身沦为文字游戏。长期以来,人们很
难完全摆脱这种弊病:对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研究
常被还原为对“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字符串涵义的
不同赋值。
有一种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
这就是所谓实证的视角。实证的视角同样需要设定
及其对应的神经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很可能比意识
及其对应的神经结构更早出现;因此无意识在心理
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的、抽象的、抗干扰的,而意
识则建筑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着更大的变异性..
关系才能在逻辑上成立;另外,对意识的机能主义理
解提示了对意识和无意识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具体
途径———意识和无意识本来是潜藏于人的内部世
界,难以直接观测把握,实证研究无从入手。而现在
既然意识、无意识都具有各自的机能,机能又总是通
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那么就意味着意识和无意
识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转化为对不同行为的观察
意识是否存在,或者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其
解答实际上都基于对意识本身含义的破解———只有
首先明了人们是在怎样的话语体系中讨论意识和无
意识,才能对这两者做出某种界定,并进而探讨它们
之间的关系。
单纯地通过理论思辨来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的关
系,很难取得有效的结果。个体关于意识和无意识
的理论探讨总是首先建立在其对两者的个人理解之
实验证明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共生共存。人的任何
认知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同
一任务中,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视条件不同可能会产
文学创作过程之有意识和无意识
•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识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 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 入到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
• 茨威格:
•
•
一部艺术作品的构思是一种内心的过程。他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处在 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视的,一种神圣的现象, 是一种神秘。 这种所谓的“神圣”、“神秘”现象就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似 在不在的状态”,或“无意识”状态。
该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 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怕有人打 扰她们的睡眼除了一两个晚间还做祷告的 古怪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就会大闹起来 试试看我还睡不睡得着一二三四五他们创 造出来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龙巴街上的糊 墙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裙子也是那个样 儿
• 这是什么样式的文学?没有标点,不知所云,好像是哪一个人走神儿 时的胡思乱想。这可不是谁的胡乱涂鸦,它选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 著名小说《尤利西斯》,一部鼎鼎大名的文学名著,是意识流文学创 作的代表作。意识流,是起源于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写人的心理, 写人的种种感受,如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形象色彩、闻到的气味、尝 到的味道,而且是尽量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甚至不考虑它们顺序的 排列,句与句之间、甚至字词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可寻。看上面 那段文字,似乎连标点都被认为是人的理性刻意所为而被舍弃掉了。 在意识流文学这一流派中,同样也诞生了许多杰作,除了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之外,还有法国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 人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等, 对中国作家王蒙等人的创作也产生过影响。这些杰作的诞生,从侧面 说明这一流派的创作思想并不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形成的,它有其坚 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流派的文学,有很大部分是对不受理性控制的、 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无意识领域的描写,这与心理学研究对无意识的发 现直接有关。
个体无意识的定义
个体无意识的定义《个体无意识是什么?》嘿!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个体无意识吗?我猜啊,很多人可能都摇摇头说:“不知道呀!”那今天就让我这个好奇宝宝来和大家一起探索探索吧!个体无意识,这四个字听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神秘,特别高大上?就好像是藏在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叫无意识。
比如说,有时候你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哼起了一首好久都没听过的歌,自己都觉得奇怪,这歌咋就从嘴巴里跑出来啦?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
再比如说,你做梦的时候,梦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场景和人,那些东西好像从来没在你清醒的时候想过,可它们就出现在梦里了,这也是无意识在“搞鬼”呢!那个体无意识又是什么呢?哎呀,这就像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秘密花园。
这个花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有的是你小时候的回忆,有的是你曾经的害怕和恐惧,还有的是那些你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小想法。
举个例子吧,小红特别害怕蜘蛛,每次看到蜘蛛都会尖叫着跑开。
可她自己都不知道为啥会这么害怕,也许是小时候有一次被蜘蛛吓到过,但是这个记忆深深地藏在了她的个体无意识里,一看到蜘蛛,那种害怕的感觉就不由自主地冒出来啦。
再比如说,小明一直觉得自己数学不好,每次考试都紧张得不行。
其实啊,可能是之前有一次没考好,被老师批评了,这个不好的经历就藏在了他的个体无意识中,让他每次面对数学都没有信心。
你们想想,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有个看不见的小精灵,在我们的心里偷偷地做着一些事情。
那个体无意识对我们到底有啥影响呢?这影响可大啦!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想法和情绪。
比如说,有些人总是不敢在大家面前说话,可能就是因为以前有过不好的经历藏在了个体无意识里,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行。
那我们能知道自己的个体无意识吗?能改变它吗?我觉得呀,虽然很难,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只要我们努力,说不定就能找到那一点点亮光。
你们说,要是我们都能搞清楚自己的个体无意识,那我们是不是就能变得更厉害,更勇敢啦?总之,个体无意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索。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摘要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
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
他认为在这三者中无意识最重要。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
在整个的心理过程中,无意识有着比意识更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
无意识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
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
一、无意识的内容和特点在人清醒的状态下,无意识的内容也经常改头换面地冲破阻力,到意识层面上来表演。
由于它的干扰,人们常常会产生各种“错失”行为,如口误、笔误、遗忘等。
此外,精神病患者的想法、艺术的象征性作品以及儿童思维的某些方面,都显现着无意识的内容。
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
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无意识的特点:(一)各种本能冲动并列。
如性本能、自我保存本能、死的本能等。
(二)各种本能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初始活动,只知满足,无否定性。
(三)无时间性。
(四)以心理实在代替外部实在。
二、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其存在。
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
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导言意识与无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两个基本方面。
意识是指我们主动感知和思考的能力,而无意识则是指那些自动而无需我们主动控制的心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意识活动视为主导,而忽视了无意识对我们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影响。
然而,实际上,意识与无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交融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现象,以及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意识与无意识的定义与特征意识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和认知。
它包括我们的感觉、感知、思考和意愿等方面。
意识是我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我们可以自觉地感知和思考事物,并对其做出反应。
无意识则是指那些我们并不自觉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心理活动的自动化和非自觉部分。
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一种原始的、本能性的驱动力,也可以是一种无需我们主动参与的智能决策过程。
我们通常不能直接接触到无意识,但它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现象意识与无意识并不是彼此隔离的两个过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多种交融现象,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1. 意识的影响无意识我们的意识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无意识的心理过程。
例如,当我们通过专注和思考来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时,我们的意识活动可以激发无意识中的智能决策过程,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 无意识的影响意识我们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也可以影响到意识活动。
例如,当我们做出一项需要反应速度的任务时,我们的无意识可以通过自动化和隐含记忆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快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需要我们主动思考。
3. 意识与无意识的协同作用意识和无意识也可以在一起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思维和行为任务。
例如,当我们学习某项技能时,开始时我们需要通过意识活动来学习和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习过程被内化到无意识中,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意识与无意识的影响意识与无意识的交融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绘画中的“无意识”
关于绘画中的“无意识”绘画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其实际上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的体现。
而“无意识”在绘画中则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艺术家创造性思考的源泉,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之源。
“无意识”是指人脑中无法意识到的那部分,也就是意识处于睡眠,恍惚,盲目等状态下的一种无控制状态。
在绘画中,“无意识”即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移到旁观状态,肆意涂抹、画出自己感受到的色彩和形式,不受常规的思考和控制。
这种状态下,艺术家的思维变得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大胆尝试各种色彩、线条等表达方式,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艺术创作不受任何束缚,画家的大脑不受逻辑思考的限制,而沉浸于感性体验的境地。
这种状态下的创作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因此能够创造出富有神秘感和深意的作品,甚至比有意识的绘画更加深刻、富有感染力。
例如,著名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的画作正是充分体现了他无意识状态下的创作状态。
这种状态下他的画作常常充满了壮观气势和怪诞想象,甚至是带有梦境一般的奇幻色彩。
这些艺术作品震慑而深刻,不仅令人惊叹于他的化学天赋,更令人感到心灵的震撼及迷惑,展示了无意识对艺术家创造力的巨大影响。
可以说,无意识状态下的绘画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艺术家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和情感,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但同时,无意识的状态也存在一定危险性,艺术家很难调整自己的情绪,进而陷入自我沉迷、无法自拔的状态,甚至使得作品流于浅薄和陈腐。
因此,艺术家必须时刻保持警觉,自我调整和控制创作的方向和目标,以确保创作健康有益。
总的来说,无意识在绘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令艺术家在创作中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情感,创造出更加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因此,学会如何利用无意识的力量,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极为重要。
无意识名词解释
无意识名词解释无意识是指一个人在意识范围之外的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活动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被人们察觉或意识到,但它们仍然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无意识的概念最早由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并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意识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我们不容易察觉的欲望、冲动、恐惧、压抑的记忆和与自我认同有关的概念。
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意识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无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可以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而我们自身可能对这些冲动和欲望并不自知。
此外,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也可能源于无意识中被压抑的冲突和记忆。
除了精神分析学派之外,无意识的概念也被其他心理学家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无意识在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到的信息,但它们却会在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发挥作用。
此外,行为主义者也认为无意识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将无意识视为一种条件反射的机制。
无意识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者认为,无意识是通过潜意识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注意力之外进行。
其他人则认为,无意识是通过非常规意识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
无论是哪种机制,无意识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无意识是指个体在意识范围之外的心理活动,它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无意识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等研究领域。
无意识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仍然存在争议,但它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性无可忽视。
无意识真实性存在的6点理由(郑雪的人格心理学)
无意识真实性存在的6点理由(弗洛伊德)
1、人在催眠的状态下能回忆起儿童期的经验,在催眠师指示下,做了各种事,醒后不知道催眠时所做的一切,催眠现象支持了无意识假说。
2.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梦是无意识表现自己主要途径之一,梦是愿望的满足。
通过对梦的解析,可以知道一个人无意识的欲望和动机。
3.日常生活中的失言、笔误、遗忘与丢失等表面上看是偶然的,没有任何有意识的动机,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所谓的偶然失误却不是偶然,它暴露了一个人无意识的真实欲望与动机。
4.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说明了意识之外存在一个未知的领悟,即无意识领悟。
5,精神分析发现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是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石的。
无意识的内心愿望与现实的冲突产生身体的病变。
6.以无意识假说建立起来都精神分析,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性,间接反映了无意识存在。
关于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及无意识
1、下意识与人类意识人类意识是像洋葱一样具有层状结构的。
表层是我们的有意识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依照现实规则进行日常生活中决策工作,是智能的,现实的,符合逻辑的,特别是在新环境中,需要我们以理性思考方式决定要做什么,如何去做的时候。
然而,这种状态同时只能处理五到九件事情,并且非常容易“过载”。
下意识或者说“洋葱”的主要内层部分是依靠“自动导航系统”工作的,比如说按照快乐原则做出反应,尽量回避痛苦,获得快乐,而不管外界环境如何。
考虑到我们自动控制内在器官的感情,幻想,记忆及本体感受神经系统,这四种主要功能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换句话说,意识作用于肉体,肉体也反作用于意识。
在同一时间处理很多复杂的指令可以说是功能强大的,甚至聪明的,但不是“智能”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正如普遍接受的,有意识的意识部分位于大脑的左半球,下意识位于右半球。
两个半球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大脑有意识状态左脑右脑下意识状态逻辑重识别推理韵律数学虚拟阅读幻想写作创造力语言合成分析符号自我感情司令部:所有逻辑性,理性,工厂:对于肉体,精神,真实有计划的想法处理的地方,虚幻或记忆中的事件做出快速同时只能处理7件事,缓慢反应,并不总是理性和适当的。
且易“过载”。
2、潜意识到底是什么?作者:廖阅鹏文章来源:《催眠圣经》第28页弗罗伊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它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
但是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地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
然而潜意识并非如此负面,只是在病人的身上较容易观察而已。
人类的五层意识
人类的五层意识“人类意识”作为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话题,一直是科学界内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吸引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的聚焦与努力,以至更多关于“人类意识”的秘密在不断地被现代科学家们所揭示。
现目前反映人类意识为题材的影片也为数不少,如国际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所执导的《阿凡达》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以下结合心理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并基于东岳先生的总结对“人类意识”的最基础理论,即人类意识的五个层次作下列简单介绍。
人类的意识可以分为五层:无意识层、潜意识层、下意识层、上意识层和精密逻辑意识层。
1、无意识任何生物包括人类的整个感知系统是奠定在生物细胞膜的跨膜电位和神经系统的生物电传导之上,这部分在我们的显意识中是调动不出来的,通常把这种意识系统称为“无意识”。
2、潜意识由植物神经系统所控制的有机体内在结构的神经整理叫“潜意识”。
它是在物理电子感应运动之上,建构的整个身体或者有机体内在结构的内感知维护系统。
生命体一旦形成,即形成多细胞有机体或多器官有机体,它们的内在协调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人类的植物神经系统就是专门调理结构内部的运转,比如心脏的跳动、呼吸的频率、胃肠的蠕动等,是不需显意识支配的,并且也是显意识无法调动的,因为你不能用显意识控制自己的心脏跳动,你也不能用显意识来调整自己的胃肠蠕动。
3、下意识“下意识”是由低级神经中枢----脊髓进行控制的意识系统。
比如我们骑自己车,当你学会后非常熟练的情况下,你可以边骑自己车,边思考复杂的问题,这时你绝不会摔倒,也不会撞到树上,这就是“下意识”所控制的结果。
4、上意识(显意识或动机意识)“上意识”又叫“显意识”或“动机意识”,人类也正是在该层面上,才开始使用智慧,或者换句话说,人类的智慧便是“上意识”部分。
心理学上常将“上意识”称为“显意识”。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是靠亿万年对应万物产生模板化反应,因此人类在显意识层面也就是第四层层面上,已经把智慧用到满足状态。
心理学上的无意识名词解释
心理学上的无意识名词解释无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我们意识之外的那部分心理过程。
这些心理过程对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我们并不总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和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学上的无意识,探究其定义、功能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无意识的定义无意识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个体心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这部分是超出意识范畴的。
它包括那些被忽略、遗忘或未被觉察到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不仅受到有意识的思维所驱动,还受到无意识的力量的影响。
二、无意识的功能无意识发挥着多种功能,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其中之一是无意识的保护功能。
当我们经历创伤、压力或者不愉快的情绪时,无意识有时会将这些信息压制起来,以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被压制的情绪和记忆可能会在日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例如潜意识中的心理反应或者梦境。
此外,无意识还扮演着信息整合和处理的重要角色。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在无意识状态下会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种无意识的加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心理决策,并感知到环境中的细微变化。
三、无意识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无意识的概念在心理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通过使用自由联想技术,治疗师可以促使患者将潜意识中的思维和情绪表达出来,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这些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此外,无意识也在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无意识中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甚至导致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等社会问题。
四、无意识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的运用无意识心理过程在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告商通过运用各种心理激励手段,诱使潜在消费者的无意识欲望,从而促使他们购买产品或服务。
例如,某些广告会使用暗示性符号或者声音,以激发消费者潜意识中的欲望或者需求。
心理学中无意识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无意识的名词解释无意识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我们意识之外的思维和行为过程。
它常常被用来解释我们行为的动机和决策的原因,以及影响我们情绪和态度的因素。
本文将对无意识的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无意识是指我们心灵中存储的那些我们无法在当前意识到的思维和情感过程。
换句话说,无意识是指我们没有主动注意到或思考到的那些心理活动。
这些无意识的过程可以包括不受控制的欲望、冲动和信念,以及自动化的行为和习惯。
无意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能够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我们无意识思维的驱动。
例如,当我们在购物时,我们可能会受到无意识的偏好和认知偏见的影响。
我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我们的无意识期望和偏好相符合的产品。
同样,在社交互动中,我们可能会受到无意识的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的影响,而无意识地采取相应的行为。
无意识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它还可以在社会层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无意识思维和行为对社会认同、偏见和歧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我们的无意识偏见和刻板印象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对待。
例如,当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我们可能会被无意识的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所影响,从而产生不公正的评价和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无意识的影响,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技术。
例如,心理治疗师经常使用无意识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探索和改变个体无意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此外,一些实验室研究也利用隐性协会测试和非意识联想测试等技术来测量个体的无意识偏好和刻板印象。
虽然无意识的概念在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部分学者对无意识的存在和影响持怀疑态度,并提出了一些批评。
他们认为,无意识的概念过于模糊和不明确,无法被准确地测量和验证。
此外,他们也指出,无意识的假设很难与我们对自我决定和自由意志的认识相协调。
有意识与无意识
论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
意,既是自我的意思。
识,就是认知,认识。
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
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
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
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
通过身体接收到声音、味道、颜色、触感等信息被意识知道的过程,称之为意识过程。
大脑里出现的各种想法、记忆、情绪,都会被意识观察到。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
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其规律即自觉性。
自觉即能动地认识及指导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
意识是随着人类诞生而诞生,是人类发现及创新活动的结果,人类实践合乎人类自由发展的方向即发展人的意识。
意识是实践的结果,并随着生命遗传给后代。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
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的物质。
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
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
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意识的产生需要能量,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物质),总之,意识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质的。
意识所表达的涵义,与其物质载体本身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一回事。
撇去载体的因素,意识的内涵并不以占据空间的形式存在,而物质存在是占据空间的,这就是意识与物质的根本区别。
生活中无意识行为的例子
生活中无意识行为的例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很多无意识行为,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呼吸和心跳:呼吸和心跳是人体的基本生理反应,它们是自动进行的,我们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它们。
2. 打哈欠:打哈欠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它通常发生在我们感到疲劳或无聊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它。
3. 按钮按下:当我们按下电梯按钮或开关灯的按钮时,这通常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做,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
4. 说话:说话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我们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口腔肌肉和声带,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说话。
5. 走路:我们每天都会走路,但我们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脚步和肌肉,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行走。
总之,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些自然反应,我们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或控制它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如古希腊哲学奠基人柏拉图就曾谈到无意识问题。他从其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无意识看作是“潜在知识”的观念形式,是一般知识的前提,因此知识不是别的而是回忆。从那时直到形成关于脑功能的科学理解以前的长时期里,人们基本上是从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来对待无意识问题,并使它成为许多自然哲学观点和唯灵论观点传统的组成部分。只是到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弗洛伊德
个体无意识
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 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发现,在无意识之中存在着与情感、思维、记忆相互关联的种种族丛,他称其为情结,任何触及到这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不自觉的拖延反应,表明情结是一种自主结构,具有自身的内驱力,宛如总体人格之中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这些情结在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产生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对荣格而言,自我构成了意识领域的核心,是个体一切意识行为的主体,表现出高度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但自我绝不是人格整体,它只是一种观念情结,与其他情结相并列,它们彼此联系而又相对独立,某些情结甚至根本不会同自我发生联系,或者说这种联系极其罕见。自我情结产生的精神紧密交织作用保证了人格的统一,由此维系着人类心理健康。只要意识自我同其他情结构成的无意识背景相融洽,它就会继续保持其人格中心特征而发挥作用,但如果自我情结同无意识基础相分离,结果就会导致一个或更多分裂情结的发展,也就是说,自我情结不再是人格的中心,同它并列存在着另一个或多个情结中心,它们自行其是地活动,追求自己的目的,同自我情结的意向竞争,妨碍自我目标和对象的实现,打扰自我的发展。这时,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的症状便出现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分裂倾向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精神性质,它在健康者以及病人中都有可能出现。 因此,所谓人格先天统一乃指这种统一作为一种意象(即自我原型)只是潜在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绝不是从生命之初就已完满地实现了,倒不如说它是个体发展的目标。 《图腾与禁忌》
对人类而言,意识具有一种象征性的光明,它的充分发展与分化导致个体意识自我的产生,为人格赋予了一致性和连续性,人们才会感觉到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同样的人。人类的个体化成长进程正是意识的发展过程,随着更多的未知之物被意识发现、掌握,个体越来越独立、完善。一个人若是对于自身和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他就不可能达到较高的个体化程度。意识光明性的另一重要价值与人类承认、同化无意识的努力相关。无意识变成意识是一种创造过程。荣格认为,从古代起,这一过程的创造意义就是英雄神话的主题。这些英雄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品质,抗争并击垮企图消灭自己的黑暗势力。其行动的象征意义在于,人类被精神再生的欲望所驱使,进行艰苦而冒险的征战,企图征服无意识的致命的吸引,实现新生活和新光明。荣格说,英雄的升华意味着光明的更新,因此表明了意识从黑暗(即回归到无意识)中获得再生。 就实践而言,意识作为人类精神过程中光明性的存在,无论是教育还是心理治疗都不可或缺:只有通过学习,扩展自己的意识范围,个人才能获得充分发展;病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辨别能力才能消除症状。最终,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始终是意识。
与精神分析学说不同,苏联心理学家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反映论和决定论原则出发来阐述无意识问题。他们认为:无意识和意识一样,都是心理现象的特性,是心理反映的能力;无意识的存在必须以在人那里现实地或潜在地存在着意识为前提;无意识反映转化为意识反映既与外部作用本身的性质有关系,也与神经系统状态及感官状态有关系;意识与无意识的特殊结合不仅发生于对现实反映过程本身之中,而且也发生于对人的行为的调节过程之中。Д.H.乌兹纳泽提出的定势理论是苏联关于无意识问题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定势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状态,它先行于并决定着任一形式的心理活动的展有的那种形式的积极状态。因此,通过定势的研究有可能揭示无意识心理现象的实质,解开无意识之谜。
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无意识理论。他认为,在伴随有较明显意识观念的觉醒状态时还存在有像睡眠或消失的观念的“微觉”,即未被统觉的知觉。单个的单子就是这样的知觉,它们犹如单个的、其本身一点也意识不到的、落下的水滴一样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但是,它们汇集成足够的数目时,它们总和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统觉──波浪击岸的响声。在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体系中,这些无意识知觉乃是天赋灵魂所固有的东西,是灵魂的意识活动材料,是自我封闭的心理生活的发展条件。继莱布尼茨之后,在唯心主义路线上发展无意识概念的还有I.康德等人,但集大成者是E.von哈特曼。哈特曼在其《无意识哲学》一书中把无意识说成是超感觉的精神活动者、存在的基础、宇宙过程的根据。 荣格
无意识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出于无意识层面的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因此,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 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 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冰山理论”中的水面,或者严格地称分界线]和无意识。) 在严格的弗洛伊德术语中,用“潜意识”概念来代替无意识是不正确的。弗洛伊德坚决地认为,无意识是完全无法观察和为人了解的。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 无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象,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小时候爸妈常带着你上街玩,总会耐心地教你怎么记住回家的路,你自己也会用忙碌 地去记住沿途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电线杆,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情况.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志,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了.这种不知不觉识别回家或到学校路线的心理学活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下意识"或"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意识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荣格认为它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这种对立物的分离产生一种衡量好坏、取舍的价值标准,从而使人摆脱原始状态并具有特殊的人类尊严。因此,哪里不存在意识,哪里就仍然盛行纯粹无意识的本能生活,哪里就没有反省,没有赞成与反对,没有分离;有的只是简单事件、自我本能调节以及现状调和。 《精神分析导论》
在近代心理学中,第一次把无意识问题作为一项基础研究的是19世纪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家J.F.赫尔巴特。他把莱布尼茨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限的概念。阈限下的那些观念是无意识的。他认为,当一个观念上升到可以觉察的意识水平时,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被统觉了。他还认为,为了使一个观念上升到意识,它必须与现存于意识中的其他观念相适应、相一致。那些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同时存在,而那些不相干的观念则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变为被抑制的观念。被抑制的观念类似于莱布尼茨的微觉,存在于意识阈限之下。但它并没有在人的心理中完全消失,而只是暂时脱离了心理的核心部分──意识领域,下降到无意领域。只要条件成熟,例如受到新的感觉印象的刺激或结合便有可能重新上升到意识中来。 心理物理学创始人G.T.费希纳也对无意识的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也使用阈限概念,但他认为,心理类似于冰山,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这些想法后来对S.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他还唯物地解释了莱布尼茨的微觉学说:你听不到一条毛虫在菩提树下蚕食叶子的声音,但是你可以清楚地听到几千条毛虫一同吃叶子的声音。 另一些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有H.von赫尔姆霍茨、И.Μ.谢切诺夫和И.Π.巴甫洛夫。赫尔姆霍茨在对感觉器官的心理生理研究中曾发现,在感知觉范围内存在一种没有思维参与的概括过程,为解释这种过程而提出“无意识推理”的概念。巴甫洛夫根据对脑的研究则提出了对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生理学解释。他认为,在具有最适宜兴奋的大脑半球部位上容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并能顺利地进行分化。因此可以说,这一部位此刻是大脑半球的创造性部位,其他部位(即具有低兴奋的部位)这时就没有这种能力,它们的功能充其量是进行以前形成的反射,这种反射是在相应刺激存在时自动产生的,我们主观上把它们称作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活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派的兴起与发展,无意识问题的研究又与心理病理现象和神经心理方面的病态、暗示、催眠等的研究联系起来。T.-A.里博、P.雅内的著作为研究心理生活深处及其无意识状态铺平了道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也应运而生,从而把对无意识的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无意识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作用。生物本能表现为无意识的冲动。早期弗洛伊德主要是以性本能解释无意识的动力作用,后期又提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或破坏本能作为解释概念。无意识作为人的动力基础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无意识冲动总是力求得到满足而上升到意识领域。意识对无意识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寻求满足无意识冲动的途径;②调节无意识冲动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避免机体受到外部的伤害。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最终目的仍在于为无意识的需要服务。由于社会力量相对强大,意识的调节往往表现为对无意识冲动的压抑。但受压抑的冲动并没有消失,而仍潜伏在无意识的深层中,在这一点上,它与前意识不同,前意识只要被注意到,随时都能上升到意识领域,无意识则由于曾受到早期的压抑创伤,和意识层的连结已被隔断,好像已被打入冷宫,永世不能再见天日。如果早期的冲动比较强烈,压抑创伤比较严重,就会形成神经症。弗洛伊德主张用自由联想法帮助患者追忆早期创伤的形成、“谈出”或宣泄出内心的积郁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些从西欧,特别是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如H.S.沙利文、K.霍妮、E.弗罗姆等人,在新的土壤上形成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代表人物虽然在理论上各有侧重,但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并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面看来,他们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但是,在他们的概念中仍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以作为其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霍妮认为,行为的主要动力在儿童时期是一种在潜藏的敌对世界面前表现为无能为力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无意识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变的。在适当条件下它又是产生神经官能症的动力,并决定着人的特点。弗罗姆则认为,人的本性受文化影响,但是决定个人生活道路矛盾的根源却是人的本性,即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动机概念。人不能消除这些矛盾,他只能依赖于某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以适应方式对它们加以反映。意识和无意识的强度决定人的正常行为和神经官能症的行为。无意识概念用于医学实践而得出的结论证明,必须促进最初受压抑的精神力量进入意识。 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