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

一、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

1、概念混淆型

特点:对两个概念做区分

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 / 错误

(2)说明理由:

①将概念一一提取,进行解释

②并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系或区别)

③得出结论

(3)总结

2、概念释义型

特点:从某个重要概念出发,缩小其内涵、主观臆断等

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 / 错误

(2)说明理由

①抓题干中涉及到的概念,释义

②得出结论

(3)总结

3、理论观点型

特点:对某一理论、某一观点细节区分,需要对关键词句做准确记忆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 / 错误

(2)说明理由

①提取出相关理论,解释

②得出结论

(3)总结

4、因果关系型

特点:两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标志“所以”、“因此”、“因而”

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 / 错误

(2)说明理由

前半句话抄写一遍,后半句进行解释

(3)总结

二、考点链接以及相关知识点

1、教育的概念(P2)

(1)广义与狭义混淆: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2)本质:人和动物。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P3)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可以超前,也可以滞后)。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P20)

(1)遗传(前提,可能,可塑)

(2)环境(现实)

(3)学校教育(主导)

(4)主观能动性(决定)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P26)

普遍与(国家)教育目的

特殊(学校)培养目标抽象与

(教师)教学目标具体

5、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P39)

组织分分合合(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注:综合课程是指2及2门以上的课程

属性动动学学(活动课程,学科课程)

要求必修选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呈现显隐结合(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注:显隐性含义即计划之内还是计划之外

开发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省教育厅),校本课程

6、教学的地位——跟德育混淆(P52)

教学的地位: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54)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8、直观是手段也是目的(P59)

(1)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其意义在于克服学生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贯彻要求:①要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

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或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教学;(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9、注意的分散和转移概念混淆(P84)

注意的分散:分心,无意识的

注意的转移:有意识的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

10、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P96)

心理定势:解决问题时用惯有的方法思考问题。当环境不变时,人们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环境改变时,会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束缚了创造性思维,有消极的影响。

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用途,只有消极的影响。

11、负强化和惩罚概念混淆(P105)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频率。

惩罚:给一个厌恶刺激,减少其行为出现的频率。

1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P109)

将新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13、先行组织者概念(P110)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1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P114)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所以中等的学习动机效率最高

(2)耶克斯多德森定率

15、学习迁移概念缩小;学习迁移种类概念混淆(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P119)

(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分类

①根据迁移性质与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好的影响)、负迁移(坏的影响)

②根据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③根据迁移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前→后的影响)、逆向迁移(后→前的影响)

④根据迁移内容可分为:一般迁移(原理、方法、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具体迁移(具体知识的组合,比如先学习日、月,再到学习明)

16、气质、性格、认知风格有无好坏之分(P140)

(1)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2)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3)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是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好坏之分。

17、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P152)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18、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P158)

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以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19、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P163)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人对社会道德的主观反映,是自主调控

的行为表现。

道德:是有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行为规范的综合。道德是

社会现象,是以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20、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P164)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是学生品

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结果是活的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他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

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

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21、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P170)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

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其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等多方面,

因此德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教育。

22、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注:区别与联系网上找的答案,仅供参考)

德育过程是指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为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

教育活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P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