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食盐制作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图1吉林尹家窝堡遗址发掘区全景
①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五:饮食部二十三:盐[M].影印本.:!涼:中华书局,1995:3841. ②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淮S道八海陵监刺土成盐法[M].校^本.:!涼冲华书局,2007:2569. ③ 柳永.宋诗选注:煮海豌叫:1涼:三联书店,2002:4& ④ 周庆云.盐法通志:卷三十三:场产九制IZ].铅印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28(民国十七年). ⑤ 吉成名冲国古代食盐产地分布和变迁研究皿口涼冲国书籍出版社>2013. ⑥ 脱脱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货下五[M].校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4469. ⑦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安市尹家窝堡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7(8):59-69.
2.考古发现 据考古发现,吉林尹家窝堡遗址是一处辽金 时期的制盐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安市新荒泡(湖 泊)的西南岸,其西侧有面积广大的盐碱地。目 前,考古人员已对该遗址进行了一些试掘,发现 的盐业相关遗存有淋卤坑、灶址、烧火遗迹和人 工堆土遗迹(图1、图2)。在金代,此地隶属于肇 州。根据《金史•食货志》中关于“肇州盐”的 记载以及近现代当地取土制盐的习俗 ,发掘者认 咖遗址为毘制作遗余。结她址紧邻的盐碱 土资源来看,我们也认为该遗址的制盐方法确是 通过刮取盐碱土、淋取浓卤来熬盐,其中淋土法 的相关生产遗迹有淋卤坑和人工堆土遗迹。淋卤 坑由浅坑和深坑两部分组成,整体平面近凸字 形,通长约3米左右。浅坑平面呈长方形,坑壁和 底部涂抹白膏泥防渗,底部白膏泥层上部用圆木 和木板构筑低矮木架,将浅坑内的空间分隔成上 下两部分,北壁中间近底处有一圆形孔洞与深坑
关键词:淋土法;制盐琳;蛛类型;考古发现;倾演变
中图分类号:TS35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古代“盐改”是如何进行的

古代“盐改”是如何进行的

古代“盐改”是如何进行的《盐铁论》古代解盐图(宋《本草·解盐》)古代海盐生产场景“场灶煮盐”(图源: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代引盐渡黄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画)清朝盐票倪方六国务院关于“从2017年起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近来引发广泛关注。

盐,与国家财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都曾进行过“盐改”:先秦时期齐国已推出以“官山海”为核心的盐改政策;汉代甚至举行过全国性的“盐铁会议”讨论盐改……先秦时期齐国推出“官山海”盐改方案《管子》:“海王之国,谨正盐筴”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盐政改革,出现在先秦时的齐国。

齐国相国、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管仲向国君齐桓公提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其中就含有盐政改革。

对于这次盐改,《管子·海王》中有详细记载。

管子首先向齐桓公提出了“官山海”思想,所谓“官山海”,就是政府专营山海资源。

齐国是近海诸侯国,海洋资源丰富,管子认为,可以利用海洋资源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国。

管子的核心观点只有八个字:“海王之国,谨正盐筴。

”大概意思是,如果靠海洋资源成为强国,就要善于利用盐业政策。

齐桓公不明所以,管仲便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食盐专营主张,称人总要食盐,将税加到盐价里,财政收入稳定,比明的征收人头税获利更多。

更重要的是,如果国君发号施令向全民征税肯定要遭到反对,加在盐价里,每人都逃不了,这才是管理国家财政的方法。

管仲原话是这样说的:“使君施令曰: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

今夫给之盐策,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

”就管仲提出的盐改意见,齐桓公又反问道:“然则国无山海不王乎?”管仲说,可以利用别国的山海资源,“名有海之国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

”意思是,让有海的国家,把盐卖给本国,以每釜15钱的价格买进,而官方专营可按100钱往外卖。

管仲的“海王”说和这种食盐“低价收、高价出”的贸易方式,乃中国最早的盐改理论,实质就是食盐统购、统运、统销,民可生产不可买卖。

综述-中国古代盐史话-中国古代如何管控盐

综述-中国古代盐史话-中国古代如何管控盐

中国古代盐史话目录中国古代盐史话 (1)一、对盐的管理,从自由生产到政府垄断 (2)二、重视盐务改革,自汉代拉开帷幕 (4)三、唐朝之后,官方强化盐业官方管控 (8)四、明清时期私盐贩卖很猖獗 (11)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存在让餐饮美食和人类生活更加精妙多彩。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系统展现了我国周朝时期国家管理机构设置、官职职责分工体系。

其中有“盐人”这一官职,职责为“盐人掌盐之政令”,当时国家所有事务需要的盐都由“盐人”统一调配。

约2500 年前,周王室因不同事务而使用不同类型的盐。

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祭祀共(供)其苦盐、散盐”。

就是说在王室举行祭祀活动时,盐官供给苦盐和散盐。

“苦盐”是大颗粒盐,是从盐池中直接取出未经煎煮的盐,味道特别咸苦;“散盐”是指由海水煮炼而成的盐,相对于“苦盐”来说,味道稍淡。

二是“宾客共(供)其形盐、散盐”。

“形盐”是将盐块切割成老虎形状的官盐,主要是为了利于抓取;“散盐”同祭祀的散盐相同。

这两种盐是在接待贵宾时使用的。

三是“王之膳羞共(供)饴盐”。

“饴盐”是一种咸而微甜的池盐,产于当时黄河以西地区,“饴盐出于(盐)池,以风成之,味甘”。

在“苦盐、散盐、形盐、饴盐”这四种周朝食盐中,最高档次的是饴盐。

周王、王后以及太子烹制食品都使用饴盐。

饴盐是王室的御用盐。

《周礼》中明确记录,王室中凡是调和五味需要用盐的事情,“盐人”都要事先煮好相应的盐等待调用,绝不能出错。

当时只有贵族以上阶层才能吃上盐,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盐的。

一、对盐的管理,从自由生产到政府垄断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的典籍《管子》之《海王》篇中提到盐专卖,“以负海之利而王其业”。

意思是,靠海的国家利用地理优势从事与海洋资源有关的产业,就能成就霸业。

这句话中的“负海之利”在当时特指制盐业。

盐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海王》的作者主张实行盐的垄断专卖,与铁专卖合称为“官山海”。

其理论出发点是避免对百姓征收重税,而将食盐由官方专营——说白了是寓税收于百姓日常所需的盐价。

穿越必备技能之一——如何从海水中提炼食盐

穿越必备技能之一——如何从海水中提炼食盐

穿越必备技能之⼀——如何从海⽔中提炼⾷盐盐是⼈类⽣存的必需品。

⼈类采集和产制盐的历史很悠久,最初是采集海滩上⾃然结晶的盐花、盐湖中的天然卤⽔和⽯盐以及露出地⾯的盐泉和岩盐,进⽽发展到⽤⼈⼯⽣产。

据⽂字记载,中国在距今5000多年前已利⽤海⽔制盐,4000多年前已⽣产湖盐,2000多年前已凿井汲取地下天然卤⽔制盐。

海盐的⽣产。

⽽海⽔⾥含有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等多种盐分。

其中⾷盐是氯化钠,不包括其他⼏种盐。

尤其是氯化镁,味道是苦咸苦咸的,对⼈有毒,从海⽔中制取⾷盐,⼀定要把这些对⼈有害的盐分都撇出去。

这⾥说说怎么从海⽔中制取⾷盐。

⼀、“煎”、“煮”有别直接从海⽔中制取⾷盐的历史相当悠久,物理原理说起来也相当简单,就是通过加热,让⽔分蒸发,盐就析出来了。

⼈类在还没进⼊青铜器⽂明之前,⽤最粗陋的陶罐、⽯⽸就可以实现。

但是在我国古代制海盐的历史上,煮盐、煎盐有别。

⼆者的原料、⼯艺和出现时间,都不⼀样。

有⼈也许会说,放在深⼝锅⾥,让⽔浸没料,就叫“煮”;放在很浅的平底锅或盘⾥,⽔不能浸没料,就叫“煎”。

具体到旧时代的制盐⾏业⽽⾔,⽤什么型制的容器不重要,就看“⽔”和“料”之间孰多孰少。

在汉朝和汉朝以前,⽣活在沿海地区的先民,主要是通过直接加热海⽔制盐,明显是⽔多料少,属于煮盐,俗称“煮海熬波”。

在常温下(20摄⽒度),氯化钠⽔溶液的饱和溶解度约为36克(每100克⽔),换算成百分⽐,就是氯化钠饱和⽔溶液的含盐量为26.47%,⽽我国近海海⽔含盐量仅在2.4~3.4%之间浮动,不仅远未达到饱和,且⾥⾯还有多种盐分。

可见,煮盐最简单,出现时间最早,效率也最低,烧⼀锅海⽔,要把约九成⽔分蒸发后,盐才开始析出,耗费的薪柴太多了。

提⾼效率的办法,就是不直接煮海⽔,先制取趋近饱和的⾼浓度盐⽔溶液,俗称“制卤”。

“煮海熬波”⼆、灌卤煎盐发明制卤⼯艺的具体⼈物不详,通常认为是古代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趣味”盐谈“:盐文化的发展史

趣味”盐谈“:盐文化的发展史

盐文化最早是起源于中国,已经有了超过4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盐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卤。

有时候我也在想,一种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当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侧面反映了,在中国古代的人民,就已经对盐有了依赖,跟我一起看看盐文化的发展史吧。

一、远古时期,夙沙氏造盐中国的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盐的发明还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黄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诸侯,这位夙沙氏通过煮海水,发明出了盐这种调味品。

由于设备太过简陋,提炼出的多是粗盐,颜色也有青、黄、白、黑、紫五样。

在《说文》中曾有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正字通》中也有对盐的名字的记载:鹽種類非一,或出於鹵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

这段描述的就是夙沙氏造盐的历史,而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因为是第一个发明出盐的人,被后代尊称“盐宗”,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供奉盐宗的庙宇。

二、殷商周时期,成立了专门“盐法”盐文化发展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而且由于技术的缺失,造盐的过程十分浪费原料,因此在这一时期,盐的十分贵重的东西,寻常百姓可能根本吃不起,而成为了上流贵族的专属享受。

《周禮·天官·鹽人》中有记载: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

记录的是在周朝,帝王就成立了专门掌管盐的部门,掌管盐的人就叫做“盐人”。

皇宫的盐都归盐人掌管,统一调配,各种盐的用处都不一样,祭祀的时候要用“苦盐”或者“散盐”,接待客人要用“形盐”,皇帝用膳要用“饴盐”。

在商周时期,盐有“盐法”,而且只有贵族可以皇宫贵族可以享受的到。

三、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富强靠“盐”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提取盐的技术并无太多长进,但是在“种盐”上学到了一些理论。

古代人民将盐池引入土地之中,等到刮大风的时候,土地里就会长出“盐花”,这是提取盐的原材料,而不同的土地中,种出的“盐花”品质也各有不同。

中国矿藏——盐矿(NaCl)

中国矿藏——盐矿(NaCl)

中国矿藏——盐矿(NaCl)盐矿为NaCl的总称,又称为“盐”、“钠盐”。

其代表矿物为石盐。

盐的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

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

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常将氯化钠简称为“盐”。

氯化钠除供食用外(惯称食盐),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名曰工业用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表以“原盐”为总称。

中国的盐产量中一直是以海盐为主,其次是湖盐和井矿盐。

由于海盐的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加之海盐场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了盐业生产的均衡协调,近10余年来内地的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海盐在盐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小。

盐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属矿物原料,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新的应用领域的开拓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对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国计民生中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盐的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是世界产盐大国,以海水为原料生产的海盐居世界第1位;海盐、湖盐和井矿盐的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一、矿石矿物原料特点石盐的化学式是NaCl,理论含量:Na 39.34%、Cl 60.66%。

常含有卤水、气泡、泥质和有机质等包裹体;等轴晶系,晶体常呈立方体,很少见八面体,集合体一般为粒状、致密块状,有时呈柱状、纤维状、毛发状、盐华状等。

无色透明或白色,含泥质时呈灰色,含氢氧化铁时呈黄色,含氧化铁时呈红色,含有机质呈黑褐色。

玻璃光泽,风化表面或潮解后呈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性脆,硬度2~2.6,密度2.1~2.2 g/cm3。

易溶于水,200℃时溶解度为26.4%,易潮解,味咸,有凉感。

我国古代四类盐矿的概况

我国古代四类盐矿的概况

二、海 盐
我国古代的 海盐生产,经历 了直接煮海水
为盐,先制卤 后煮盐、先 制卤后晒盐 和直接晒海 水为盐的四个
阶段。
制 盐
河 北 海 盐 博 物 馆 展 厅
盘 铁 煎 盐
板晒为盐
三、池盐(湖盐)
• 池盐,又叫湖盐,即内陆湖 盐,指盐湖中天然结晶或以 热湖表面卤 水晒制的热。 中固的盐湖主要分布在西部 和北部的干旱一半干早气候 地带,即西 起新疆,向东 经青海、减北、陕西、叫肃、 宁夏、内蒙古、山西直至吉 林和黑龙 江等省份的广大 范围内。中国历史上,最早、 最著名的湖盐产地是山西运 城湖 熊,该地区古称解州, 故常称之为解盐。
与井盐有关的工具和操作
班级:11历史(1)班 姓名:覃立耐 学号:2011084135
一.岩盐 二.海盐 三.池盐(湖盐) 四.井盐
一、岩盐
岩盐又名石盐, 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 的食盐晶体,可以直 接取之 食用。上等品 一般为无色透明或白 色,有的因混入一些 金属化合物的杂质或 污泥 而呈现特殊的颜 色。岩盐最早产于新 疆、云南、西藏等地, “白盐如玉”是岩盐 见于史书的最早记载。
岩盐主要由盐湖或赫池自 然析出,这类岩赫广泛产于 我国西北的广大地区。那里 的内 陆湖星罗棋布,气候炎 热,盐湖表面经常厚厚地凝 结着晶莹的岩盐。由于这些 地 区在古代属于胡人居住的 地带,所以那里所产的岩盐 统称为“戎盐”,也称“胡 盐”或“羌盐”。早在秦汉 之际,“戎盐”便从那里大 量贩运到中原地区,成为 我 国食盐的主要来源之一。岩 盐中还有一种是含硅酸盐较 多的所谓成石,需经过煎炼 提取,才能食用。
四、井盐
井盐,所谓“凿 井取卤”,即以凿井 的方法,开采地下天 然卤水及 固态岩盐。 巴蜀之地是我国井盐 的发祥地,古代井盐 的开采也集中于川、 滇一 带。而四川自 贡则号称中国古代盐《华阳国志》记载的战国末 期蜀太守李冰丌凿的广都盐井 (约公元前255 年),应是中国最 早开凿盐井的记录。李冰首创丌 凿盐井,既富国利民,又推动 了凿岩穿井技术,这项伟绩可以 说不逊于他在水利方面的贡献。 自秦初李冰丌凿广都盐井直到赵 宋初年,可视为是我国盐井史发 展的第一阶 段,即大口浅井阶 段。该阶段的凿井投术比较原始, 主要靠人力,使用简单的 锄、 凿等工具挖掘,盐井的口径较大, 至少能有一人掘进、运土的劳作 空间。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崐性;正象大自然中有高山幽谷、瀑布河流、蓝天白云、绿树红霞一样,世界上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种行业文化。

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组成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是传统、价值、政策、信仰和态度的集合。

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和自然规律。

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自它产生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有关史料记载的3000多年中,不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闪耀着异彩纷呈、经久不衰的光亮和魅力。

笔者经过查阅大量史料,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古代盐业文化贯穿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充满生活情趣多条文化主线。

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的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以神话为蓝本,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无法破译所产生的一种近乎科学的假想和诠释,更主要的是在文字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更易于在民间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

经过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支配古代神话的精神是伦理的、人文的、现实的,是社会性、历史化的世俗经验的凝炼。

这一点在盐业神话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其一,“盐宗”神话:据《世本·作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记载:憘“宿沙作煮盐”憗。

《淮南子·道应训》载:“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

诸候夙(宿)沙叛不用命。

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炎帝。

”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

”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

”憗由这些史料记载和神话,可以得知盐业“鼻祖”即宿沙。

古代用豆汁煮盐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用豆汁煮盐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用豆汁煮盐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代用豆汁煮盐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老制盐方法,通过将豆汁与海水混合煮沸再结晶,得到盐的过程。

这种制盐方法在古代非常流行,成为了当时盐产业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盐的重要性、豆汁煮盐的历史背景和豆汁煮盐的原理三个方面,揭示这一古老制盐方法的奥秘。

在古代,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商品,被人们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防腐防蚀以及货币交换等方面。

由于盐的重要性,古代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制盐方法,而豆汁煮盐便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

它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盐的需求,同时也对当时盐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豆汁煮盐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记载,当时的制盐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由于种种原因,豆汁煮盐这种特殊的方法在某些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人们发现,通过将豆汁与海水混合,可以在煮沸的过程中加速盐的结晶,使得制盐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产量稳定,因此在一些地方成为了主流的制盐方式。

豆汁煮盐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豆汁中的某些物质对海水中的盐分结晶过程的催化作用。

豆汁中含有一些天然的有机物和矿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加速盐分的晶核形成和生长,使得盐晶体更容易形成和沉淀。

此外,豆汁也具有一定的碱性,能够中和海水中的酸性成分,进一步促进盐的结晶过程。

通过合理的控制豆汁与海水的比例和煮沸的时间,可以得到较为纯净的盐晶体。

综上所述,古代用豆汁煮盐是一种利用豆汁催化海水中盐分结晶的独特方法。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满足人们对盐的需求,也推动了古代盐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现代制盐技术已经取代了豆汁煮盐,但这种古老制盐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古代用豆汁煮盐的原理。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给出对整篇文章的概述,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概述中,我们将解释古代盐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一个对古代盐产业的基本了解。

盐的历史与文化

盐的历史与文化

调味:盐是烹饪中 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可以增加食物的口 感和味道。
防腐:盐可以抑制 细菌生长,防止食 物腐败变质。
提鲜:盐可以提升 食物的鲜味,使食 物更加美味可口。
促进消化:盐可以 促进胃酸分泌,帮 助消化食物。
四川自贡盐帮菜:以盐为特色,口味咸鲜,辣而不燥 广东潮州卤水:以盐为主料,味道鲜美,口感滑嫩 浙江绍兴梅干菜:以盐腌制,味道独特,口感香脆 江苏扬州三丁包:以盐调味,味道鲜美,口感细腻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古代盐的发现:早期人类在煮食食物时发现盐的存在 古代盐的利用:用于调味、腌制食物、保存食物等 古代盐的生产:早期采用自然晒盐法,后来发展为煮盐法、煎盐法等 古代盐的贸易:盐成为古代重要的贸易商品,促进了商业发展和文化交流
调味品:盐是古代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用于烹饪和腌制食物。 防腐剂:盐具有防腐作用,可以用于保存食物和防止腐烂。 货币:盐在古代曾被用作货币,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政治工具:盐在古代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通过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来获取财政收入。
现代改进:引入现代化设 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和质量
制盐工艺:蒸发、结晶、洗涤、干燥等步骤 盐的种类:海盐、湖盐、井盐、矿盐等 盐的生产设备:蒸发器、结晶器、洗涤器、干燥器等 盐的品质控制:杂质去除、色泽控制、颗粒大小控制等
盐的种类:海盐、井盐、矿盐、湖盐等 盐的用途:调味品、食品防腐剂、化工原料等 盐的生产技术演变: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从晒盐到真空制盐等 盐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盐象征着纯洁、吉祥、财富等
盐税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盐税的征收和管理方式 盐税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盐税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关系

中国古代的食盐制作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食盐制作PPT课件

2
考考你
食盐知识知多少?
3
请你思考
1、人为什么要“吃”盐? 2、食盐和盐是一回事吗? 3、除调味外,你还能说出食盐的其他用 途吗? 4、在自然界中,氯化钠如何分布? 5、海水如何制精盐?
4
钠离子 (Na+)
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 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氯离子 (Cl-)
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盐 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运城位于山西省南 部,是中国历史上 的盐务专城,其建 城和发展,与运城 盐池(即解池、河 东盐池)的生产、 运销、管理息息相 关,紧密相连。12
• 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因产于“盐山”故称岩盐。 产地在今天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和甘肃泉市。所 谓“盐山”实际是指大粒矿盐,除了主要化学成 份NaCI,因各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 也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 颜色。盐的主要用途,在古代主要是食用,《周 官·盐人》,“形盐”用以供宾客。又说:“王之 膳羞,供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这里所说的 “形盐”是指白色岩盐,因形体大可以“镂之写 物”。“饴盐”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 “如水精”、“似虎珀”,又称“君王盐”。
9
• 中国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 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 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 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 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 “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 舐土”的记载,以及北美的弗吉尼亚有康 纳瓦舐盐地,都说明了这一点。
10
•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 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 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 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 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 “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 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 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 实为食盐而起”。

中国古代盐政史演变路径及其实质

中国古代盐政史演变路径及其实质

中国古代盐政史演变路径及其实质罗进(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摘要:中国古代盐政史经历了从完全官营制到半官营制,再从半官营到盐商专卖制的演变路径,这个过程不可谓不漫长,其滥觞于春秋齐国管仲“官海”政策,结束于道光十二年(1832)两江总督陶澍改纲盐制为票盐制,前后经历了2500 余年。

这一演变路径实质上既是新盐制不断克服旧盐制弊端的过程,也是盐政机构从产运销环节不断退出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盐政史;演变路径;实质所谓盐政,众所周知,就是指王朝政府利用国家政权的超经济力量,制定盐业制度,颁布有关盐业的政策,派遣官吏,对食盐的产、运、销三大环节加以干预和控制,进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盐政史始于春秋齐国管仲“官海”政策,终于道光十二年(1832)两江总督陶澍改纲盐制为票盐制,历时2500 余年,其间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一、中国古代盐政史演变路径三阶段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盐政史演变路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春秋时期到南北朝——完全官营制盐在调味和健康方面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也就是说,别的东西可用也可不用,或者可用其他的东西替代,独盐不行,它就像空气一样重要。

早在春秋时期,盐就被视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而被官方牢牢控制。

当齐桓公打算对六蓄、人口、台榭、树木征税时,管仲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明令征税会激起百姓的不满,主张对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盐加价,把预征之税隐藏在这个加价之中,如此做既可确保“无以避此者”,又可收到“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2]P1247 的效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官海”政策,开创了中国古代食盐专卖制的先河。

所谓“官海”是指凡海盐出产都归官府所有,由官府专卖。

官府在卖盐时,“寓税于盐价”,人们买盐就相当于一并交上了人头税,王朝政府凭此可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也实行食盐专卖制:“内立法度……。

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

从馆藏盐盘谈古代制盐法

从馆藏盐盘谈古代制盐法

从馆藏盐盘谈古代制盐法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4期摘要: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端,濒临黄海、渤海,有着1000多千米的海岸线。

由于古海岸线的变迁,渤海南岸地区有着丰富的浅层地下卤水,加上地势平坦,光照充足,蒸发量大,是理想的海盐制作地。

据考证,目前已探明的盐业遗存主要集中在莱州湾沿岸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地区。

在明朝之前,山东制盐一直采用“煎卤成盐”的方法。

海盐生产遗址和出土文物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也显露出当时的生产关系。

关键词:馆藏盐盘;古代制盐法;制盐工具;试卤技术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4.039烟台市博物馆“山海古韵”展厅里有件跟制盐有关的文物—一只形制硕大的煮盐盘(图1)。

此盘青铜质地,汉代,口径117厘米,底径107厘米,高10厘米,重117.5千克,出土于蓬莱西庄。

这件煮盐盘能串起古代海盐制作的部分科技史,本文以这件大盘为引子,简要谈谈中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1 盐与山东制盐历史食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食盐资源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大致可分为海盐、井盐、岩盐等。

在我国,自古以来,海盐的产量是最多的。

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海水制盐。

《说文》里提到“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

宿沙氏是传说中与神农同时代的人物,距今约五千年,宿沙氏也因此被历代盐工尊为“盐宗”。

食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管子》中有“国无盐则肿”的记载,《天工开物》中也有“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的文字。

可见,古人很早便认识到食盐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讲,新石器时代农业出现后就开始了食盐生产。

山东海盐生产历史久远,很多地区滨海,海盐资源丰富。

早在春秋战国时,管仲就以山东的鱼盐之利使齐国富强。

清同治年间,山东有10处盐场,其中3处为煎盐场,3处为晒盐场,4处为煎、晒皆有的。

民国年间,山东的海盐产量在全国数一数二,与两淮不相伯仲。

中国古代盐业史-PPT精选文档-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盐业史-PPT精选文档-文档资料

李白在《梁园吟》中写道: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盐与戏曲
盐商大多喜爱戏曲。从现有资料显示,到清代,盐商们已经成为 中国戏曲的主要继承和发扬者,这些重视戏剧的盐商,主要集中 在江苏扬州、苏州和四川自贡。他们对戏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一、对戏剧的扶植,二、自办家庭戏班,三、聘请名家 文字,是由炎帝时期一位叫仓颉的人首 创的,其中,盐字最早也是有仓颉所造。 仓颉,姓侯冈,名颉。生而龙颜侈侈,四目电光。幼善画,养灵 龟一头,揣摩其纹理,又见群鸟践迹沙地,乃依龟文鸟迹,一划 一竖,一点一圈,撇捺钩挑,配聚而成文体。
左上角则是个“臣”; 盐必须是每个“人”和“口”都有, 右边的人口呼之欲出, 并且珍惜盐,将盐放入皿器中。
天然晒盐法
恳畦浇晒法
盐与诗歌
诗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浩瀚如烟的诗词 作品中,有很多与盐业和盐商相关,具体表现内容丰富多样。
杜甫《盐井》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盐商始祖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载, 战国时代的大商人中有白圭、猗顿、郭纵、乌倮氏、 寡妇清之先世、卓氏、孔氏等七人。 被后人奉为盐商始祖的只有猗顿。
猗顿,春秋战国时期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 史籍记载较少,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中说道“猗顿用盐起,与王者埒富”。
井盐鼻祖李冰
据史籍记载,井盐开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井盐开发的创始人 为秦朝末年的水利专家——李冰。
食盐专营的起源
据记载,齐国是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事实上,齐长城最 早修建与盐政管理有紧密的联系。 管子回答:“一家十口人,就有十口人吃盐。使盐价每升增加半钱, 万乘之国每月就可多的六千万,而人们无法逃避。” 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修长城垄断 食盐官营,防止食盐走私,集结天下财富,成为春秋霸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 产地在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 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 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 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 “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 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 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 实为食盐而起”。
运城位于山西省南 部,是中国历史上 的盐务专城,其建 城和发展,与运城 盐池(即解池、河 东盐池)的生产、 运销、管理息息相 关,紧密相连。
• 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因产于“盐山”故称岩盐。 产地在今天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和甘肃泉市。所 谓“盐山”实际是指大粒矿盐,除了主要化学成 份NaCI,因各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 也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 颜色。盐的主要用途,在古代主要是食用,《周 官· 盐人》,“形盐”用以供宾客。又说:“王之 膳羞,供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这里所说的 “形盐”是指白色岩盐,因形体大可以“镂之写 物”。“饴盐”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 “如水精”、“似虎珀”,又称“君王盐”。
食盐制作
•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 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 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 的生产工艺。
•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海盐制作 的记载。古籍记载,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时的 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 作煮盐”。历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 断定。实际上,用海水煮盐,也不可能是宿沙氏 一人之所为,而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 期摸索和实践创造了海盐制作工艺。在当前尚无 更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可资证明的情况下,“宿 沙作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宿沙氏是 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早期直接刮取 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 原料。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 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 发水分,取得盐粒。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值 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 度。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 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 度计完全相同。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 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有些 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 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 运城盐池,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是我国第一部地理学专著 《山海经》。在《山海经· 北山经》中记有:“又南三百里, 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盐贩之泽”,据晋河东人郭璞 解释,即为运城盐池。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始于何时,尚无 法确定,但完全可以肯定,至迟在西周时就有了。《周 礼· 盐人》称:“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 散盐;王之膳馐,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据唐陆德明 解释,“苦盐”,或即盬盐,就运城盐池出产的盐。
•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 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湖盐的生 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湖盐生产
•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 体含盐岩层。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 方式。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二是 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 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这种方式与井盐 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盐的食用
• 盐在中国远古时代就被当作调味品。《尚书•说命》就有: “苦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明在商代人们就已经 知道用盐做调味品,用来配制美味的羹汤。再联系到《尚 书•禹贡》有青州“厥贡盐希”的记载,即商代以前的夏 代就有“贡”给奴隶主国家的盐。这种盐是做调味品用的, 并且极为珍贵,当作贡物上交。因而中国关于食用盐的最 早记载时间,可以溯推至夏代。及至周代,人们已经把咸 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医 治疾病。《周礼•天官宰》中就有“以咸养脉”记载,这 是周代人对盐的的医疗功用的新认识。战国末秦相品不韦 集合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有“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 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减” 的论述,这就更具体地谈到了咸味的调理方法。其后,盐 的调味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汉代王莽称盐为“食 肴之将”,可加突出了盐在饮食烹饪中的地位。
• 中国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 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 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 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 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 “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 舐土”的记载,以及北美的弗吉尼亚有康 纳瓦舐盐地,都说明了这一点。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 以盐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 “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 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 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考考你
食盐知识知多少?
请你思考
1、人为什么要“吃”盐?
2、食盐和盐是一回事吗? 3、除调味外,你还能说出食盐的其他用 途吗? 4、在自然界中,氯化钠如何分布?
5、海水如何制精盐?
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 钠离子 (Na+) 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氯离子 (Cl-)
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盐 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食盐的用途
融雪机洒盐融雪
有关的 食品与 药品
氯 化 钠 的 分 布
海盐
岩盐
湖盐
井盐
海 水
蒸发
粗 盐
溶解、过滤、蒸发
精 盐
• 普通食盐,又称“咸盐”,化学成份是氯 化钠,属高钠低钾盐。盐出现在我国的历 史十分悠久,据史籍记载,传说中的蚩尤 曾与黄帝激战于涿鹿之野,被黄帝追而斩 之,血流满地,变而为盐,因蚩尤罪孽深 重,故百姓食其血,这就是我国古代曾把 “盐”说成是“蚩尤之血”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