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拿来主义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原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原文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原文和电子课本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二《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6),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3〕,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4〕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5〕。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

【课件】《拿来主义》(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课件】《拿来主义》(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 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观点,批判在对待 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 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 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习第一部分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 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 态的?(表现和实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 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5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 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 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 说罢”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 深刻性。
语文(统编版) 上册
第六单元 12 拿来主义/鲁迅
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 了这样一件事,在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 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 答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 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我 们学习知识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呢?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 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 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 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送古董: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 外的可耻行径;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我们要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问题三: “大宅子”实指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 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 比 喻
中外文化遗产
孱头
昏蛋
废物
怕被染污
勃然大怒
欣欣然蹩进卧
徘徊不敢走进门 放一把火烧光 室,大吸鸦片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
思考? “大宅子”实指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
×
(3) 沉潭——南方有的地方,过去对偷情 的男女,实行残酷的惩罚:沉潭、浸猪笼,
这也是所谓的文化吧?现代社会采取这样
× 的处罚方式,行吗?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承的有哪些?
武术、传统乐器、书法、诗词(《在水一方》, 邓丽君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周杰 伦的《青花瓷》。
比如今天我们提倡的重读经典,因为传统的文化 正慢慢被人所淡忘,这正是百家讲坛在今天如此 火暴 的原因.于丹因为《<论语>心得》被称为学术 超女。
深 渊
远 陷
躏 和
略 ;
给 ”
“ 送
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于 殖 民 地 半 殖 民 地 的
践 踏 , 是 要 使 中 国 永
是 血 与 火 的 奴 役 、 蹂
, 是 经 济 、 文 化 的 侵
来 ” 的 实 质 是 “ 抛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同时在青少年中刮起一股哈韩风暴。
请问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拿来主义” 有什么现实意义?
(1)小脚——小脚据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如 果把脚骨头掰折了,缠上三寸金莲儿,年纪轻轻 让姑娘们颤颤巍巍地到处晃荡,行吗?

高一语文 鲁迅《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 鲁迅《拿来主义》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挑 选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思考?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如何挑选,课文列举了几种正确的做法?运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 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 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 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 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 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 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 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 外思想”。
比喻论证,既清楚透彻,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有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姨太太 各自走散
分析“送来主义”
•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 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 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 斥 •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 倾销商品(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2《拿来主义》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

12《拿来主义》课件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

府对日本侵犯者实行“不抵抗主 背
义”,致使日本侵犯者很快地占

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犯的魔爪伸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
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奔英、 外国文化问题上,文化工作者存
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 在错误认识,一是全盘肯定,
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 全盘吸取;一是全盘否定,盲目
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 排挤。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
崇洋媚外
侵犯掠夺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腐化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摧毁国人 摧毁中国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误国)
先 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卖国) 破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犯(害国)
后 立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中心论点)
三、品读课文
思考探究:第8段:“大宅子”比喻什 么?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 理的?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留一点销毁 散去
文化遗产中旧情势 封建文化
适当保存 坚决抛弃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 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 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 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 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 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 炬火。”
鲁迅《热风》
“铁屋子理论”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伤。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苏醒 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 绝没有损坏这铁屋的希望。”
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精华和糟粕 并存
吸取 批评吸取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今天读起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力量。

这篇文章主要阐明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的态度。

所谓的“拿来主义”精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其哲学依据在于辩证否定观。

银川君翰一对一辅导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一新版,第12课《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知识点总结《拿来主义》鲁迅一.知识目标: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抒情;学会根据语境辨识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本文十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则是正面论述“拿来主义”。

采用“破”字当头的迂回笔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这就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点明国民党反动派与腐朽的清政府一脉相承,提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

批判“送去主义”即是对“拿来主义”的肯定,前者的危害提示越彻底,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文章的立论更鲜明有力。

2.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及其手法:鲁迅批判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列举了三件事。

行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干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勾当,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葬送了大片国土。

这三件事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且善用反语:是“一点进步”等,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3.“送来”与“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二者加以区别?“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

“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

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本质迥异,将二者区别,既可明辨是非,又可使立论更加鲜明突出。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嘿,大伙儿,今儿咱们来聊聊高中一年级那篇让人印象深刻的课文——《拿来主义》。

你别看它名字听着挺玄乎,其实啊,里头讲的都是咱们生活中的实在事儿,跟吃饭睡觉一样接地气。

首先,咱们得明白,《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给咱们上的一堂生动的生活哲学课。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个大果盘,里头啥都有:苹果、香蕉、葡萄,还有那么一两个看着挺特别,但不知道是啥的果子。

这时候,鲁迅先生就站在旁边,笑眯眯地说:“同学们,这果盘里的果子,怎么拿,怎么吃,可是有讲究的。

”### 一、认清形势,别当“傻白甜”1.1 鲁迅先生先给咱们敲了个警钟,说有些人啊,看见啥都要,也不管好坏,跟那饿了几天的松鼠似的,一股脑往嘴里塞。

这就是“闭关主义”,结果呢?眼界窄了,肚子也撑坏了。

1.2 反过来,还有那么一群人,看到外来的东西就吓得直哆嗦,生怕被“同化”了,连碰都不敢碰。

这就是“送去主义”,跟守财奴似的,守着那点老古董,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穷。

### 二、学会挑选,做个精明的“吃货”2.1 这时候,鲁迅先生就说了:“咱们得学会‘拿来主义’,好东西咱们拿,不好的,咱就让它一边凉快去。

”这就像咱们逛超市,看见打折的巧克力,先瞅瞅生产日期,过期的咱可不要。

2.2 挑选的时候,咱们还得有眼光,得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材实料,哪些是花架子。

就像挑水果,得挑那皮薄肉厚汁水多的,吃起来才过瘾嘛。

2.3 最关键的是,拿了之后得会用。

别光看着好,结果放在那儿积灰。

学知识也是这样,得学以致用,不然跟没学有啥区别?### 三、勇于创新,别做“复读机”3.1 鲁迅先生还提醒咱们,拿了别人的好东西,别直接照搬照抄,得学会创新。

就像做菜,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不同的味道。

咱们也得在学习的基础上,加点自己的调料,让知识变成自己的。

3.2 创新可不是瞎搞,得有理有据,有根有据。

就像建房子,地基得打牢,材料得选好,才能盖出既安全又漂亮的房子。

3.3 最后,别忘了分享。

新课标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新课标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揭露事物本揭示事物区别送来 拿来
抛来 抛给
语言犀利
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比喻论证
孱头
——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
——崇洋媚外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

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

问题归类
语言类:
1.为什么说“活人代替古董”,就是一种“进步”? 2.作者在第四段为何说不要理解为“抛来”而说“抛 给”“送来”?这几个词有什么区别?
杂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 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
种文体。 杂文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杂文是议论性的散文,
也是文艺性的论文。 杂文是掺用散文笔法,发表感想,论事说理的文章。
鲁迅
检查预习
自诩 吝啬
残羹冷炙 孱头
冠冕 国粹
初读课文
“拿来主义”是什么?只要你是一 Nhomakorabea有思想的人,你 就迟早会与鲁迅相遇。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
再读课文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占有,挑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占有,挑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占有,挑选
行文思路类
问题归类
语言类
杂文
问题归类
行文思路类: 1.为什么标题叫“拿来主义”,但前四段没有提到“拿来主 义”? 2.作者的思路似乎很混乱,切入“拿来”后,为什么又描述 “送来”? 3.第八段“宅子”是什么? 4.第九段为何要让“姨太太”各自走散为罢? 5.最后一段怎么理解?
拓展思考
时代发展到21世纪,你对“拿来主义” 有没有新的认识?今天,我们践行“拿来 主义”,有没有适合新时代的补充?
作业
以“鲁迅的味道”为题,结合学 习本文或阅读鲁迅其他文章的感受, 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2《拿来主义》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12《拿来主义》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衬托修辞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用相同特点事物相比较。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无主次之分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有主次之分 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诩中③过国当他也然是不,太是能阳,反够,虽语“只光然、大是热有褒度送无人词 ”出穷说贬讽去,,用刺,只掘,“也是起“送不给地丰去算与下富主坏,的”义事不煤是者情想来媚”,取,外无一得就求耻者。足荣出见然够的卖得而全借国丰尼世口家富采界,利,几究事益二百竟实国者年不上家见之是贫利得用太乏益大。阳,度但,。是他尼,发采几了就百疯自。
思考:送来的实质是什么?
为 何 要 “ 拿 来 ”
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送来的实质: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 否则太不“摩登”了。我
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
义”。
贬词褒用,“珍惜”意,再次表明“拿来”的态度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
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
“立”: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 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高一语文通用版 第2章2.3《拿来主义》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通用版 第2章2.3《拿来主义》 Word版含解析

第2章2.3 《拿来主义》三、《拿来主义》解读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1] 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

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

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

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

“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

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

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杂文是经过鲁迅先生倡导和垂范而成为独立文体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典型代表鲁迅杂文风格的优秀作品。

请仔细思考本文在语言方面体现了鲁迅杂文的哪些特点?(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仪.节(yí)脑髓.(suǐ)孱.头(càn)自诩.(yǔ)B.犀.利(xī)针砭.(biǎn)糟粕.(pò)大度.(dù)C.蹩.进(bié)闭.关(bì)冠.冕(guān)残羹.(gēng)D.磕.头(kē)挖掘.(jué)玄.虚(xián)吝啬.(sè)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冠冕孱头祟洋媚外B.譬如国萃古董残羹冷炙C.脑髓磕头蹩进故弄玄虚 D.吝啬惴摩恐怖勃然大怒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冠冕堂皇....大讲反腐败、背地里却贪污受贿的家伙,终于被揭露出来了。

《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六单元第六单元《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12 拿来主义一、重点剖析1. 本文是如何围绕“拿来主义”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先破后立。

从全文来看,虽然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先用大量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破;一一驳倒后,再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立。

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前者的危害被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

因此,从批驳入手,再转入正面立论,显得水到渠成,鲜明有力。

(2)破立结合。

文章破中有立,在批判“送去主义”时(破),作者提到“拿来”(立);同时又立中有破,在论证“拿来主义”时(立),先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破),再指出实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占有”“挑选”和创新最后得出结论,(立)。

2. 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时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借此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反面典型,请概括其表现及比喻义。

“姨太太”等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对待它(她)们的态度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 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赏析:“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文章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将“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讽刺。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赏析:“捧”字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姿态;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讽刺了“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自吹自擂的可怜相;“发扬国光”加引号表示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这一反语揭露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

第12课《拿来主义》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2课《拿来主义》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活动四: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 们的寒伧。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祸延子孙 。
大受其害。
实行不通。
否定。
否定。
闭关主义 (排外)


送去主义 (媚外)

后 立

送来主义 (被侵略)


拿来主义


4、“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 度?是怎样说理的?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大宅子 文化遗产
接受一切 “拿来”!
全盘肯定 辩证吸收
活动二:探究文本内容。
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 义”有什么关系?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 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2、梳理总结送去主义的坏处。
对象
做法
结果
尼采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发了疯
送去主义者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类比论证:二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6、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 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设计: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 办? (2)怎样“拿来”?
(3)“拿来”有何意义?
(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 么?(两个字概括)

12拿来主义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12拿来主义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布置作业
某校有一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 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 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教学需要。考虑到它 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 钱,建议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 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 争取留住它。
以《论“冒尖”》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纲。 要求:以立为主,先立后破,破立结合;破与立之间过渡自然,衔接 紧密。 提示:以立论为主的立论、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比单纯立论的议 论文内容丰富深厚,表现方法复杂,行文笔调富于变化。这种文章 有破有立:或先立后破,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文章中驳斥错 误观点,要笔墨集中,要击中错误观点的要害。立论部分论点的选 择要典型,论述力求透彻。
3.批驳“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中游保险,上游冒险” 等谬论(或分别驳,或综合驳),可采取以下步骤: (1)列表现:列举在这些谬论影响下怕冒尖的各种表现。 (2)析实质:畏惧冒尖,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患得患失的表现。 (3)谈危害:联系当前社会现实,分析怕冒尖对个人,特别是对国家、民 族的危害。 4.总结全文,强调论点,提出希望,展望敢于冒尖,敢为天下先的前景。
探讨论据,为何“拿来”
第8、9段算不算论据? 为什么? 第8、9段不算论据,这两段并未阐述为何要拿来,并且与事实 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特点不符。 第8、9段主要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8、9段写的是“怎样拿来”。因为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 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中心论点,所以下文接着论述怎 样“拿来”更符合行文逻辑。
2.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文中立、驳两部分内容的过渡要自然, 衔接要紧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要注意与驳论文的区分。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立论文,破是为了 立,驳论部分是用一种特殊方式证明正面的论点,使正面的论点立得 更稳,更令人信服。只要明确了破的目的,就不会把这种立论文章写 成驳论文章。驳论文中也会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但立是为了 破,立论部分是用一种特殊方式反驳错误观点,证明错误观点的虚假 与荒谬。只要明确了立的目的,就不会把这种驳论文章写成立论文 章。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7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7

附.课堂练习[多媒体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 进、脑suĭ、cà 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 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 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 质一样
解决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 下预习,早读检查。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 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 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 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 讨论、训练为主; 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多媒 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 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 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 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量力性原则和最近 发展区原理,具体教法如下 1.筛选法:即提取问中主要信息。筛选提取,能促使学 生自我察觉、自我评价。筛选提取,还便于教师执简驾 驭繁,加快教学节奏,做到长课短教,提高教学效率。 2.问导法:提问导读,能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集中学 生注意力,增强学习的指向性,开启学生的思路,还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 3.激思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 新思维则是创造能力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

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杂文语感”。

3.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 重点:“拿来主义”的内涵分析。

2. 难点:(1)“送去主义”的内涵分析。

(2)作品语言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

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复习旧知,补充新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本文选自于1935年结集的《且介亭杂文》。

当时鲁迅寓居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俗称“半租界”。

“且介”就含“半租界”之意。

“且介亭杂文”即指在半租界亭子间里写的杂文。

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又企图吞占中原地区,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主权,对内军事围剿。

同时,一些御用主义则大力鼓躁“尊孔读经”“全盘西化”“少谈主义”等,鲁迅先生在此加“主义”二字就含讽刺之意。

而进步文学在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又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又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则以“拿来”进行了分析阐释。

针对以上介绍,鲁迅先生此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同时,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三、文章导析:
1.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拿来主义”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

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 全文写“拿来主义”为何又从“闭关主义”起笔?
答:第一段主要写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主义”都是错误的,“闭关主义”是盲目排外的,与世隔绝的保守政策,而“送去主义”又是卖国求荣的奴才政策,这是鲁迅先生树的靶子,否定这两者才能让“拿来主义”的出现有理有据,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

(分析:“送去主义”的本质和“闭关主义”是相同的,都是国力虚弱,而又自以为是的,实际又是无知和愚昧的,而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是正视现实,取长补短,以求文明与进步,这就应实行“拿来主义”)
3. 根据课下注释,分析作者举三个“学艺”上的例子的作用。

答:是为了论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继承的问题,所以文章用了“别的且不说罢”转到“学艺”方面,紧扣文章主题。

同时讲此三例还意在揭露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丑行。

(分析:A“近来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一句,用反语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与鞭挞,“后事”批借展览一事行盗卖之实。

B“以催进‘象征主义’”一句,根据课下注释,“催进”一词应无从谈起,因“象征主义”在苏联已趋没落,可“催进”的实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护者。

“送去主义”已无真正的艺术贡献于世界。


4. 如何理解第3段中“要不然……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的含义?
答:这实际上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

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

“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

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分析:尼采的例子和掘煤的事,都意在论证一味的送与只能让自己“发疯”毁灭,让子孙后代受累,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后果,从而使“讨一点残羹冷炙”的悲惨结局更加警人深省)5、揣摩课文前半部分语言:在对各种“非拿来主义”概念的清理和清算中,一面认识它们的
实质,一面去发现“拿来主义”的立场怎样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使学生看到课文清晰的思路,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如果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分为同意交往和拒绝交往两大类,那么,“闭关主义”代表了拒绝交往的态度。

但是,自从枪炮打破了国门以后,“闭关”的道路(或选择)已不复存在,因此中国人只有学会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别无他途。

如果把交往分为“输出”和“引入”两种方式,“送去主义”是只包含“输出”内容的单一交往方式。

一味送去的后果是恐怖的,将来,终于无物可送的子孙只能仰人鼻息,摇尾乞怜。

于是,交往中必须包含“引入”观念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如果再把“引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类,那么自己主动去拿叫“拿来”,被动接受外国的给予叫“送来”。

当鲁迅指出了“送来”总是不怀好意后,“拿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无可逃避和惟一可能的选择,文章确立了鲜明有力的观点。

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不断两分和排异的方法彰明“拿来主义”立场的,逻辑极为严谨。

6、“占有”和“挑选”是拿来主义的精髓,阐示此中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

对继承来的“宅子”只有占有一途,经过前半篇的论证应不再有疑义,故此有了对“孱头”“昏蛋”的指斥,这“宅子”唯其大而旧,才需要占有和挑选,所以“废物”也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

要“挑选”就必须有对象,作者将“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一一排出,既然它们价值不同,作用各异,照单全收诚不可以,慎重挑选以趋利避害也就顺理成章。

教学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用相互联系的一组比喻说理的特点,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到新主人和旧家当的矛盾,想到最符合新主人利益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对旧家当来一番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品读中还可以获得语言艺术的享受。

7、对文章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可以集中在两点上。

一是作品将准备批判的观念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否定,如描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将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如描写捧着古画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

对讽刺语言的揣摩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

至于对徐悲鸿、梅兰芳的评价,教师可参读鲁迅《花边文学》中《谁在没落?》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等文,但一般无须给学生深讲。

《拿来主义》板书
闭关主义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实质、后果(③④)
│┏“送来”X(吓怕)(⑥)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拿来主义┃┏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拿来!┃┏或存放│⑦┃┏占有┓┏方针┃或使用│┗正确态度┃挑选┃总之,┃┗或毁灭│┗区别┛要拿来┃┏沉着勇猛│┗条件┃有辨别│┗不自私└───────────────────结果:新
四、熟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