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选】

合集下载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战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2.难点: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易错警示]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辛 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 府,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法 令和措施,特别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 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 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中国出现建立民主政治 的美好前景。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并镇压了“二次 革命”,实行民主政治的希望破灭。
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现代部分
第二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空坐标】
【主旨线索】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时期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建国后,通过没收官僚 此时期既有成功的 1966—197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
整 体 感
时期
主要对手
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到50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
年代 “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
倒)
出50一年条代连后接期从到美6国0 到日美本国、中苏国联、 争取“两个中间
巴基斯年坦代、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 地带”
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 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 抗衡威70胁年最代大的苏联。 苏联
“一条线”战略 “一大片”
80年代以来
霸权主义 “两个转变”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无产阶级新民主革命时期民主政治的探索
1.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根据地 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苏维埃政权,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2.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在陕甘宁边区采取“三三制”原则建 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了各阶层抗日力量。 3.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先后参加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联合民主党派进行政治斗争,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有利于和平 民主的《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 的高潮。
第1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结果:1956 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
2.城市 (1)背景: 农村改革 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 城市 ,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3)内容:增强 企业活力 为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第3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 “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 五”计划的重点是在 A.东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 )
第2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析]
“ 一五” 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制定实施的,主要
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实施,这从“一 五”的建设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方面也可以推断出来,故选 A 项。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复习本专题要结合必修一的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设和祖国统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必修三的 专题四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有 机结合起来。最好是将新中国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新中国 建立初期、十年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 期,并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放在一起复习。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的意义第一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探索过程中遭遇了经济和政治上失误,其中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上“文化大革命”。

这些都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失误,但是也带给我们教训。

主要是我们在制定一切方政策的时候都不得脱离我们最基本的国情(即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另外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得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0——70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0——70

内容:鼓足干劲, 二、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1期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铁而奋
(二)失误:“左”倾错误的发展斗。
力争上游,多快好 (1)原因: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表现:①的社高会速主度义建设总路线
评价:反映了广大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
实质:通过和平手段,使生产资料由私
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
义革命的性质 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 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主 要是指公有经济占了主导地位);标志 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
【归纳总结】一化三改的关系?
跃进
当年上半年,全国只生产钢312万吨。 在这种情况下,要在剩下四个月里生产 《出中6国00共多产万党吨历钢史来》是在根叙本述不到可“能三的年。困可难 时是期中”共群中众央生已活做状出况决和定人,口毛变泽动东情亲况自时挂说: “帅粮,、任油务和不蔬完菜成、不副行食,品只等好的求极助度于缺大乏搞, 严群重众危运害动了和人各民种群土众办的法健。康于和是生,命一。声许号多
十年探索的成就:
①特点: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 然取得很大成就。 ②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 基地;石油实现自给
极端的年代
• “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 原因: •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国情分析不够,
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 党和国家领导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
度。
• “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 水平线上徘徊,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高考政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政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先发展重工业。 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 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一五”计划提出的背景、特点和实质 1.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和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 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 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解题关键 要理解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A 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的投资额
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
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 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重的变 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或减少,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 无关。
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
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3.史料3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由 “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可推知,中国已经 走上了探索自己建设道路的征程。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其制定的思想基础 是什么? 提示 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2.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并分析这一特
曲折和失误。(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线索2: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 特区开始,后来逐步推进,形成崭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以邓小平南方谈 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建立并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目标。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0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 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2. (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20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 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 其中的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 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 现代化
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 错误 “文革”的教训: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C、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 · · · ·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
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一)破坏及影响:
1、直接损失5000亿元; 2、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3、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 机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行改革开放
(三)意义 伟大转折: “ 1决3转2新”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 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 发展缓慢。 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 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根本条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
过渡的含义:
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 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半殖半封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主义社会1840
①内容(一化三改):
1949 1956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主
体”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变革生产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详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度时期(1949--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②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③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④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⑤“一五计划”的意义A、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时间:1953——1956年底②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方式: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④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⑤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正确决策-------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1)指导思想:1958年多快好省总路线<左倾思想>(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A、表现:大办工业(大炼钢)、农业(放高产“卫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B、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B、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后果:A、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损失、浪费和环境的破坏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C、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三)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专题讲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知识归纳】实践:〔1〕成功实践: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

〔2〕探索中出现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四单元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题总览】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动乱的十年结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结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底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工业建设:1953--1957一五计划的执行三大改造:1953-1956《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4探索的良好开端20世纪50--70年代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跃进”运动:1958年的探索曲折发展的十年探索中的严重失误(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历程探索中的调整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1966-1971 动乱逐渐波及经济领域-国民经济严重破坏动乱的十年(1966-1976) 1971-1973 周恩来进行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底(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时间: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1)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________________同时并举。

(2)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的执行:1953---1957年(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胜 利)
4、三大改造存在问题
•后期存在急躁冒进等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 变化情况是:( )
B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 土地私有制
3、( 2007 山东高考)1964年周恩来与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十五年我们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
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五十年代末经济建
设中的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 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图中四个高峰出 现的原因是什么?



一、典型特点: 曲折中发展 二、四个高峰各自出现的原因: 1、一五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 2、八字方针的调整 3、周恩来的调整经济 4、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爷爷话过去


三:时隔十一年,终于又开全国的党代表 会,我这个老党员别提多高兴了!会议一 结束,我们这心里更有谱啦! 四:那三年的苦日子你爸也经历了。小半 碗黄豆种子总算救了他的命。家里的铁锅 子都被送去炼铁了。其他东西能进社的都 进了社。我这个老党员变成老糊涂了:怎 么党也不讲实事求是、不搞调查研究了? 私下里说了不少坏话。好在60年情况又好 一些了。我相信毛主席是对的。
问题探究: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原创】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原创】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
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
道。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3)意义:标志着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深化拓展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 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开展
材料一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 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 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 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 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 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工业投资的 状况和原因。结合所学回答“一五”计划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1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1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doc

考点31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背景: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长期掠夺,长期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目的: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1953年,进行“一五”计划。

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1952年国民经济已恢复和发展。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内容: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项目背景或原因内容结果中共八大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由于“左”的错误,八大的路线并未坚持下去八字方针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纠正“左”的错误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起,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65年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全面整顿“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出现国民经济的劫难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出现“文革”中经济发展最好的局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形势判断错误,希望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跃进”运动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片面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环境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提倡“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浪费了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惨重,出现国民经济的大劫难3.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1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1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1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教你读史] 史料二指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②表明 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又与苏联片 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1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
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 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 计划指标。” ——1958 年 2 月 3 日《人民日报》社论
[教你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史料一强调的是“大跃进”运动,① 体现高指标。
解析
(
)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1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 统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1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史料一
中国①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 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 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 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
[教你读史]
社问题的决议》
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出现的问题。史料二强调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②体现人 民公社的特点。
返回导航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将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资源丰富、靠近苏 联)
④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 设同时并举。
4、三大改造
内容
农业、手工业: 性质:社会主义公
个体私有制
有制(集体所有制)
过程:
工商业:
性质: 社会主义公
资本主义私有制 有制(全民所有制)
1956—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的探索,有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
《论十大关系》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 设必须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 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纠正措施——“八字方针”
1960年冬,农村纠“左”,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成就:
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0%;建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 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快;建兰新、包兰铁路; 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
1975年的国民经济
总产值
比上年增长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国家财政总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815.6亿元
11.9% 15.1% 4.6%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4.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 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比上年增长5.6% 比上年增长8.3%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复苏
1)背景: 1975年,四届人大重申了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
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
2)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 工作进行了整顿。
3)成效: 经过整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 了复苏和发展。
结果: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影响: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①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提 供设备设施、加强国防、借鉴苏联经验、近代重工业落后)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1、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3、一五计划:
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 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重大破坏
1)原因: 全面夺权”的狂潮
2)表现: 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资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
2.周恩来的整顿——出现起色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
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成功 的探索,又有哪些严重的失误?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 启示?
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 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主义变革 结果: 1956年底基本完成
意义: 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存在的问题: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形式简单划一,遗留了许多 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3)严重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含义: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 ,大幅度地人为地提高经济建设计划指标。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村人民公社 含义: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 组织 。 特点:一大二公 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过程:
1)探索开始——《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内容: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经验;阐述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沿 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
意义:标志着开始探索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2)初步成果——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9月)
内容: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
1)背景: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 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 ①必须恢复各种规章制度;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3)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809.7亿元 2318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