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1、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3、一五计划:
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 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将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资源丰富、靠近苏 联)
④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 设同时并举。
4、三大改造
内容
农业、手工业: 性质:社会主义公
个体私有制
有制(集体所有制)
过程:
工商业:
性质: 社会主义公
资本主义私有制 有制(全民所有制)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 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严重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含义: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 ,大幅度地人为地提高经济建设计划指标。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村人民公社 含义: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 组织 。 特点:一大二公 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1)背景: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 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 ①必须恢复各种规章制度;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3)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809.7亿元 2318亿元
过程:
1)探索开始——《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内容: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经验;阐述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沿 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
意义:标志着开始探索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2)初步成果——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9月)
内容: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
4)纠正措施——“八字方针”
1960年冬,农村纠“左”,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成就:
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0%;建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 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快;建兰新、包兰铁路; 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
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 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主要形式:公私合营
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 结果: 1956年底基本完成
意义: 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存在的问题: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形式简单划一,遗留了许多 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1956—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的探索,有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
《论十大关系》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 设必须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
1975年的国民经济
总产值
比上年增长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国家财政总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815.6亿元
11.9% 15.1% 4.6%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4.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 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比上年增长5.6% 比上年增长8.3%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复苏
1)背景: 1975年,四届人大重申了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
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
2)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 工作进行了整顿。
3)成效: 经过整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 了复苏和发展。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重大破坏
1)原因: 全面夺权”的狂潮
2)表现: 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资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
2.周恩来的整顿——出现起色
结果: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影响: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①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提 供设备设施、加强国防、借鉴苏联经验、近代重工业落后)
源自文库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
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成功 的探索,又有哪些严重的失误?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