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
言
复 习
文
汇 总
虚
词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
文言文虚词复习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译为:而且、又。
2)表顺承,译为:就、才、接着。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4)表转折,译为:却、但。
5)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6)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7)表修饰,译为:着、地。
8)表示目的关系。
9)表方位,译为:以。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译为:啊、吧。
(6)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2篇)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在语法上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意和结构非常关键。
以下是____年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虚词总结,供参考:一、连词1. 并(bìng):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如:“并歌而舞”、“并与其无所芳焉也”。
2. 况(kuàng):表示进一步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況且”、“何况”,如:“况吾犹未入於亡乎?”。
3. 亦(yì):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亦有养气之义矣”、“求则得之,弃则亦可”。
二、副词1. 已(yǐ):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夙兴夜寐,恒思所未已”。
2. 甚(shèn):表示程度很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如:“深读而甚志”,“甚或神灵之属”。
三、介词1. 于(yú):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地点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于衽也”、“以予于上下而求索”。
2. 以(yǐ):表示手段、方法、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如:“以情为景,以理为文”、“以为君行乎友,斯不可以久居”。
3. 自(zì):表示从某一时间、地点、状态等起,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如:“自吾及之,不可得而闻也”、“自古皆然”。
四、助词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父之于子,亦复何求”、“古之人无不死也”。
2. 乎(hū):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啊”,如:“岂予以久视也,故成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乎”。
3. 也(yě):表示肯定、强调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然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
”、“诸葛亮者,其智也特也,其勇也如也。
”五、代词1. 吾(wú):表示“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而终不见其增也”、“惟俭以养亲,吾生也。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文言文虚词复习整理(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已用)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①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诚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五)音节助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
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 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 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 例如:若属、吾辈。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 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为动词。
之:动词,到。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 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 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表示并列关 系。例如:以、且、 而。
(2)表示递进关 系。例如:而、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
活动一 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 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1.表程度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复习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复习教学目标:1.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辨别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和应考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一.导入。
二.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1.用作代词。
常用于指代人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这”等。
2.用作助词。
1)相当于助词“的”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宾语前臵的标志,状语后臵。
不译。
4)补足音节,不译。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
三.学生练习并简析“之”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代词,代事)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词,代人)6.望其旗靡,故逐之。
(代词,代齐军)7.小大之狱。
(助词,的)8既.阵,而后击之。
(代词,代楚军)9.虽及胡耇,获则取之。
(代词,代胡耇)10.利而用之(代词,代有利的时机)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2.愿借子杀之。
(代词,代人)13.久之,目似瞑。
(补足音节,不译)1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5.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16.君之病在肌肤。
(助词,的)四.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并小结: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2.形如“主语+之+谓语”时,为取消句子的立独性。
3.形如“名+之+谓(介)”时,宾语前臵的标志。
4.形如“名+之+形”,定语臵的标志。
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助词“的”6.形如“之+地点(处所)”且缺相应谓语时,作动词。
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凑音节,不译。
五.生抢答完成练习。
1.马之千里者。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3、木欣欣以向荣24、作《师说》以贻之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6、背晋以归梁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为一、用法归纳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且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一、而㈠[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
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
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
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
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
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
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
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
例:今之从政者殆~!㈡[néng]名词。
才能。
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㈠[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
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
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
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
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㈡[hè]动词。
担,负。
通“荷”。
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
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
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
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
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
1、相当于“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导学】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答题策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一、作代词用: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 “我”“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个” 、“那样”等。
例如:① 渔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③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二、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有的可不译,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音节助词,用来补足调整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5、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以一、作介词。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能以径寸之木。
二、作连词。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
3、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
如:不以千里称也。
三、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以为”。
如:① 皆以美于徐公。
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三)而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学而时习之。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③杂然而前陈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四)其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反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难道”“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五)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 “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为有源头活水来(wè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 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六)于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地点,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二、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①“受制于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五、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乃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相承关系,可译为“于是”。
如:①乃记之而去。
②乃重修岳阳楼。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八)焉一、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
二、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三、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四、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如:①不复出焉。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九)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目标练习】辨析下列虚词的用法(含义、词性、作用)(一)之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宋何罪之有③、公将鼓之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为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孰为汝多知乎⑥此为何若人(三)、以①以衾拥覆②策之不以其道③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④先帝不以臣卑鄙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皆以美于徐公(四)、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长跪而谢之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⑦邻有短褐而欲窃之⑧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五)、于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所欲有甚于生者③奉命于危难之间④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⑤万钟于我何加焉(六)、者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⑤得道者多助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七)语气助词“也”,常用在句末表示:A.判断;B.陈述;C.疑问;D.感叹。
指出下列句末的“也”各属于什么语气。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其真不知马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④忠之属也()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目标测评】1、(2009年江苏无锡市)(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
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 )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
夫官发常平仓谷。
平粜(tiào )于民,便矣。
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
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
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
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
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
以此,定图赈之法。
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 )矣。
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
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嘉庆十有九年()(2)窃见赤地数千里()(3)爨(cuān )无薪()(4)远近咸便矣()2、下列句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土砾凸者为丘 B、策之不以其道C、扶苏以数谏故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