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推荐《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

合集下载

诗意的语文生命的咏唱_王崧舟_两小儿辩日_及诗意语文的教学伦理

诗意的语文生命的咏唱_王崧舟_两小儿辩日_及诗意语文的教学伦理
版社, 2004.741. (王 崧 舟 , 杭 州 市 拱 宸 桥 小 学 , 特 级 教 师 ,
2008/4
31型课程[ 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3.


2008/4
教 苑 百 家 ! 王 崧 舟
江 苏 教 育 研 究 (实 践 版 )
《两 小儿辩日》之 后, 我们对 他的课 堂 创 作 又 一 次
充满了期待, 期待着他继续为我们带来莫名的惊
喜与激动。因为我最为钦佩的, 便是蕴藏在王崧
舟先生身上巨大的创造力。吕型伟先生说: “教育
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王崧舟这种持续
多年的旺盛的创造力, 一次又一次地给当下的中

国 小 语 教 坛 注 入 新 的 活 力 , 让 已 经 是 “山 花 红 紫 苏
王崧舟不会失去工作, 即便失去了工作, 他 的 道 德 、他 的 学 识 、他 的 智 慧 已 经 把 他 造 就 成 了 一个“精 神的贵族”。思 想的高度独 立 , 精 神 的 绝 对自由, 从事着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其乐陶陶, 乐 此不疲, 从不勉强自己说违心的话, 做违心的事, “从 心 所 欲 , 不 逾 矩 ”, 我 想 这 便 是 他 所 追 求 的 诗 意的人生境界吧!
诚如海德格尔所言,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 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育科学出版社, 1984.175. [ 3] 戴 晖. 尼 采 的 查 拉 图 斯 特 拉 [ M]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06.87. [ 4] 潘 新 和.语 文 : 表 现 与 存 在 ( 下 卷 ) [ M] .福 州 : 福 建 人 民 出
上 的 “佛 性 ”。也 难 怪 , 王 崧 舟 常 说 : “教 育 当 以 慈 悲 为 怀 ”( 这 是 一 个 极 为 严 肃 的 命 题 , 每 念 至 此 , 我都会内心一凛, 而相当多的人对此却置之一 哂, 可叹! ) , 甚至他还很认真地说, 如果失去了 工 作 , 他 将 是 一 个 “出 家 人 ”。

学习《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体会

学习《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体会

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体会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王富玲听了王崧舟老师讲座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次的讲座又是围绕着当新最新最热的核心素养展开,使我很有收获。

王老师在部修人教版教材中从理论层面建构,更用鲜活案例生动的诠释了核心素养。

王崧舟老师将语文核心素养分成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方面的基础,背景以及最终的目标。

部编版教材解决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问题和策略问题,为防止过度操练,他们是“隐在”的而非“显在”的。

“隐在”系统1.单元导语2.选文系统3.课后练习4.语文园地“显在”策略1.一课一得2.得不离境3.三位一得4.得得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为更好地落实语文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充分地体现出了国家的意志,和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版语文教材立意高、选文更加精且编排也更加美,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令语文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

强化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效果,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而想要有效地使用统编版教材,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探究分析,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准确地认识并把握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

”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挖掘教材,研读教材,让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改革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王崧舟案例式解读读书心得

王崧舟案例式解读读书心得

王崧舟案例式解读读书心得王崧舟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位著名学者,其就学习和读书的理念在中国教育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在他的著作中,他通过案例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关于学习与读书的思考和心得。

从这些案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受到了激励和启迪。

王崧舟在案例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

在他讲述的一个案例中,他讲述了一个名叫孙老师的故事。

这个案例让我了解到,阅读是一种扩大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内涵的过程。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准备相应的实践,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案例中还提到了王崧舟本人的学习方法。

他是个多产的作者,每天的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他不仅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思考,还坚持不懈地学习和钻研。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在学习中获得进步。

在案例中,王崧舟还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他提到,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

他提出了“拆卸教材,追求思维内核”的观点,认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在面对新的问题时灵活应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我个人的学习中,我也深有体会,通过灵活运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王崧舟案例中所介绍的教育故事也让我深感教育的力量。

案例中讲述了一位名叫施老师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被这个案例所感动,我希望将来也能成为一位富有激情和责任感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阅读王崧舟案例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王崧舟六年级说课稿

王崧舟六年级说课稿

王崧舟六年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王崧舟》。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王崧舟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探险家形象。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王崧舟》这篇课文选自我们的语文教材,讲述了我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家王崧舟的事迹。

文章以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王崧舟在海洋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和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

通过对王崧舟个人经历的介绍,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海洋科学的相关知识,还能够从中学习到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复述王崧舟的主要事迹,了解海洋科学的基本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王崧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贡献,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的坚持不懈,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的纪录片,引起学生对海洋世界的好奇和兴趣,进而引入王崧舟的故事。

2. 讲授新知:我将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新词,并引导学生理解王崧舟的探索精神。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王崧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是如何解决的。

4. 交流分享: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作者:苟荪媛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3期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是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其代表课例《丑小鸭》、《枫桥夜泊》、《我的战友邱少云》、《万里长城》等都是语文教育界的经典之作。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本文以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践为对象,浅析王崧舟老师践行的“诗意语文”课程观。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于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而言,其教育就更需要诗意来充盈。

诗意语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文教育流派,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创始人,在教学实践中,也一直贯彻诗意语文的课程观。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语文重在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对话,将教育的目的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课程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1 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者”。

但是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有了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时候要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注重“对话”教学。

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和“言说”两个侧面。

王崧舟老师对“对话”这一概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对话的核心是理解。

在所有的对话方式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如果师生对话不能体现出对话真正的意义,那么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会失去意义。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诗意语文”是以语言实践为方向的一种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教学理念。

在当下更加关注知识性和实用性、忽略艺术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大背景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主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内心的情感之门为之开放,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诗意语文更加偏向于对文本的审美方面的解读,是为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审美化奠基,它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符合语文教育生命化的必然趋势。

王崧舟老师这样描述“诗意语文”的价值指归: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境界。

二、“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联系诗意语文教学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文新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让学生通过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这四方面内容对学生来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

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和全方位发展。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培养应该从始至终地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而诗意语文教学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读书笔记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读书笔记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读书笔记《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读书笔记《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读书笔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个性本色〕;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体验把握当下,敞开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诗意、宁静、优雅、温婉的语文成就教育人生……〞书中收录了25那么课堂实录。

课型丰富多样,有散文教学,有古诗教学,有寓言故事教学,有习作教学……每一堂课都是一个鲜活的范例。

结合王老师独树一帜的评课,简直是一次语文教学的盛宴。

感慨于书中评课的艺术凝练而独到,富有人情味,充满诗意语文的特色,更从那一那么那么精选而出的教学实录案例中窥得一丝丝课堂的智慧和娴熟的教育艺术指导,我为每一次的收获而手舞足蹈,心满意足,然后继续津津有味的“啃〞下去。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心,尊重需要、赏识个性、鼓励潜能〕;第三味是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流溢着儒雅、沉着、含蓄、纯粹,常常有师生的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

书中三味在我的课堂中也许也有,但深度、长度显然还不够,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课堂浅薄而直白,师生都难以在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融。

一学期下来,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做到细细准备,来不及,也做不到,很多时候甚至自己也厌倦于枯燥的训练与强迫的灌输。

所以,我一直也在想,如何能把自己的课堂上出更多的语文味和诗味出来,使学生爱听,自己也欢欣?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曾为上好一节语文课而不懈努力,每次听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时,我除了羡慕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迷惘。

王崧舟童话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王崧舟童话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王崧舟童话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王崧舟童话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他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童话给学生。

以下是王崧舟提出的几个关键策略和方法:1. 讲故事时要创造一种生动的氛围:王崧舟建议教师在讲故事时要创造一种生动的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2. 使用图像和动画:王崧舟建议教师使用图像和动画,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度。

这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动画或幻灯片来实现。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王崧舟建议教师在讲故事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对故事内容有自己的见解。

这可以通过问答或小组讨论来实现。

通过采用这些策略和方法,教师可以使学生对童话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同时,这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童话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王崧舟是一位著名的童话教学专家,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教学理念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童话的同时,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感悟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道理。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童话,王崧舟使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他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他把童话故事比喻成生活中的事情,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故事的内容。

其次,他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具,比如图片、动画和手工制作的模型等,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最后,他使用了问答和讨论等互动方式,让孩子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童话教学策略和方法既有效又实用,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苟荪媛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是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其代表课例《丑小鸭》、《枫桥夜泊》、《我的战友邱少云》、《万里长城》等都是语文教育界的经典之作。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本文以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践为对象,浅析王崧舟老师践行的“诗意语文”课程观。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于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而言,其教育就更需要诗意来充盈。

诗意语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文教育流派,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创始人,在教学实践中,也一直贯彻诗意语文的课程观。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语文重在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对话,将教育的目的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课程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1 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者”。

但是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有了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时候要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注重“对话”教学。

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和“言说”两个侧面。

王崧舟老师对“对话”这一概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对话的核心是理解。

在所有的对话方式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如果师生对话不能体现出对话真正的意义,那么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会失去意义。

然而理解的前提是要做到“倾听”。

倾听不只是倾听学生的语言,也要看学生的神态,动作,这样才能全方面的接触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王崧舟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王崧舟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王崧舟新课标解读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解读王崧舟新课标的发言稿。

王崧舟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新课标理念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新课标的出现,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革新和改进。

王崧舟先生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

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教育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模式。

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迅速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他们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开拓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标将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

他们将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课程,并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同时,他们也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课外辅导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家庭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导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新课标的出现意味着教育的进步和改革。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才华、有责任心和有创造力的人才,新课标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新课标的实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王崧舟老师推荐《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

王崧舟老师推荐《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

实用之外——评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王崧舟本书绝对实用。

这是我读罢全书的第一印象。

不信,我们随便抽出一则教学设计,比如儿童诗写话的《心愿》,比如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比如常识性课文教学的《沙漠之舟》,比如略读课文教学的《夸父追日》,它们全都拿来可用、用必有效。

所谓实用,往往意味着操作性强。

衡量一个教学设计的操作性,通常有三个条件:第一是言说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点拨语、小结语等;第二是活动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比如朗读、默读、范读、引读、板演、表演、写话、习作、讨论、比赛、汇报、展示等;第三是作业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课堂测验、课堂资料、课堂素材等。

这三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的每一则设计通通满足。

你一旦用过这些设计,方知我此言不虚。

但实用并非本书底色,更非它的亮色。

单就实用论,市面上多有此类书籍,且往往系列成套。

但此类书籍,大多是各种设计的简单集合。

做得精致些的,体例和形式上还能求个统一;要是做得粗糙的,不要说得体,恐怕连实用二字也够不上格。

但无论精致还是粗糙,本质都还是一例的,集在一起的那些设计貌虽合、神却离,更准确一点说,根本就没有神。

本书的底色,恰在于它的神。

神居何所?神在实用之外。

我读本书前,是先细细读了施茂枝教授的另一本书《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

本书的神,也正是那书的神。

所不同的是,本书以设计为主来呈现神;彼书则以理论为主来阐释神。

本书说是三十例,就神上看,其实只有一例,这一例便是统摄和贯穿这三十例设计的神:实现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

三十例,例例所讲都是两种逻辑的沟通问题。

沟通需要支点。

《把丁丁送回家》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支点一一让学生“易于动笔”。

《把丁丁送回家》是一则低段的写话设计,就学科逻辑而言,写话是书面语的交际,受制于书面语的基本要求:规范、准确、连贯、完整等;就心理逻辑而言,学生的书面语学习刚刚起步,识字量、词汇量少,书面语图式有限,而处于优势的口语图式因其重复、跳脱、断裂、疏散等特点往往会干扰书面语的学习。

王崧舟教学理念

王崧舟教学理念

王崧舟教学理念
王崧舟,是一位伟大的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文化学者。

他被誉为中国的“教育宝库”和“神童”,在教育领域的贡献被认为是深远而重要的。

王崧舟生前提出了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念,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王崧舟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本”。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应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并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他们发挥潜力。

王崧舟教育理念还注重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他认为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应该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提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

他也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转化和知识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王崧舟教育理念的另一个核心是“终身学习”。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学校的传统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

他主张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在完成学校任务之余,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结来说,王崧舟教育理念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化教学、整合学科、跨学科学习、实践学习和终身学习。

这些特点深刻地影响
了中国现代教育,使之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提升了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有用人才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管婧娴来源:《成才之路》2022年第02期摘要: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诗意语文”理念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章从“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并提出运用“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从语言、审美、思维、文化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意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2-0061-03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诗意语文”是以语言实践为方向的一种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教学理念。

在当下更加关注知识性和实用性、忽略艺术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大背景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主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内心的情感之门为之开放,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诗意语文更加偏向于对文本的审美方面的解读,是为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审美化奠基,它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符合语文教育生命化的必然趋势。

王崧舟老师这样描述“诗意语文”的价值指归: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境界。

王崧舟----一堂好课的三种境界

王崧舟----一堂好课的三种境界

王崧舟----一堂好课的三种境界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

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

有人会觉得奇怪,我在上语文课,我怎么可能不在现场呢?我觉得,此处的“在”大概涉及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身在”,持“奇怪论”者,大多是“身在论”者,因此,对奇怪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二层次是“意在”,指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课中,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这一层次已经触及我所讲的佳境了;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

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

严格地说,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

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

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

第二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如”字,“如”者,不仅谓“好像”之义,更谓“适合”之义。

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

也因为课的风格与人的风格在深层次上具有同构之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适合”。

对待“课”,既有“事业”的态度,也有“科学”的态度,更有“艺术”的态度。

“如”的境界,已是自觉地将课作为一种艺术加以追求了。

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

形成课的风格,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

人越是高扬主体性,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魅力,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越自然、越具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

本色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

人格的洒脱一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

王崧舟教学理念

王崧舟教学理念

王崧舟教学理念引言王崧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他对教育的理念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尊重。

他的教学理念以其创新性、人本性和实践性而闻名。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王崧舟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定义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这一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具有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学校和教师的角色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王崧舟的观点王崧舟高度重视人本主义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

在他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指导者和引导者。

他强调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能力培养定义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王崧舟的观点王崧舟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

他主张教师应该通过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竞争力。

实践导向定义实践导向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王崧舟的观点王崧舟非常重视实践导向的教学。

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通过实验、实践和项目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个性化教育定义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和方法的教育理念。

王崧舟的观点王崧舟强调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主张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来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效果。

总结王崧舟的教学理念以人本主义教育为基础,强调能力培养、实践导向和个性化教育。

他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王崧舟2022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王崧舟2022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王崧舟2022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年7月7日,潘淑亚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在钉钉群齐聚一堂,认真学习了特级教师王崧舟2022年新课标的解读讲座。

王老师把三万多字的新课标,凝练成“一个核心,四个板块”,既深入潜出,又言简意赅,让我们不但对新课标的内容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又对我们怎样去落实实践新课程的核心素养、怎样整合任务群、怎样让新理念新方法实施落地,给我们指名了方向,提出了建议。

王老师说,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中,“语言运用”是本体是基础,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要落实在语言的运用上。

这一主张为我们落实新课标,为我们在新课程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指明了道路。

再先进再正确的课程理念都要在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如果我们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语言的习得和运用”为抓手,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们的语感,让学生们习得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规律的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创新创造意识,树立由内到外,深入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

只要我们抓住了“语言运用”这个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就会有纲可依,就会有法可,就会让孩子们绽放出灿烂的思维之光。

六个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关键是整合,但我认为在整合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坚守“语言运用”这个目标不放松。

不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还是“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我们在整合之时,备课之前,想一想怎样合语言运用相结合,在任务群中落实这一目标,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目的。

2022语文新课程标准我还没有细读,我的理解还很肤浅,甚至可能会有偏差,我会在工作室的引领下,在伙伴们的陪伴下,继续学习。

王崧舟童话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另一种探讨

王崧舟童话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另一种探讨

王崧舟童话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另一种探讨王崧舟童话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另一种探讨在教育领域,童话被广泛运用于儿童教育中。

王崧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童话教学策略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在本文中,我将对王崧舟的童话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我对这一理论的观点和理解。

1. 理论介绍王崧舟通过童话故事来传递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他认为,童话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他的童话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童话故事选择王崧舟认为,选择适合学生芳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童话故事至关重要。

他建议教师在选择童话故事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动力。

1.2 深入剖析童话王崧舟主张在讲述童话故事后,深入剖析其中的寓意和哲理。

他鼓励学生们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1.3 创造性思维培养王崧舟认为,童话故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他鼓励学生们在听完故事后,进行联想和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1.4 故事与实践结合王崧舟提倡将故事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体验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他认为,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观点和理解对于王崧舟的童话教学策略与方法,我持有以下观点和理解:2.1 综合发展王崧舟的童话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这种综合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2.2 积极参与王崧舟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认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2.3 培养创造力王崧舟的童话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崧舟教师的格调

王崧舟教师的格调

| 教师的格调2021-01-13以下文章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作者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小学语文教学》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主办,是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国北方十佳期刊,山西省一级(优秀)期刊,获中国语文报刊编辑质量优秀奖、首届中国教育传媒•读者喜爱优秀教育期刊。

教师的格调教师的格调记得自己早年刚做教师的时候,一直信奉纪律严明、教师权威,而对孩子的犯错缺乏一些基本的理解和宽容。

有一次我上《落花生》,请学生讨论:我们可不可以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我的意图很明显:做一个有用的人,才是这篇课文的主旨。

至于是否体面,毕竟还在其次。

结果,连着叫了五位学生,都说不可以。

我非常生气,问学生:你们吃过桃子吗?你们吃过石榴吗?你们吃过苹果吗?既然你们都吃过,那么,你们说,桃子有用吗?石榴有用吗?苹果有用吗?既然你们都说有用,那么,像桃子一样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做?像石榴一样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做?像苹果一样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做?最终,答案是统一了,教师的权威也巩固了。

但是,学生的思想不免有了偏枯的颜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只能僵持在冷冰冰的征服与被征服中。

我以为,这是自己格调低的表现。

以后,我的教学思想慢慢变得成熟起来,我的心中真正有了学生的位置。

而且,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

教《普罗米修斯》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就有学生问:宙斯是众神领袖,大力神救了普罗米修斯,他为什么不去管呢?学生的问题,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这是我的教学信条。

当然,先学后导,顺学而导,导的责任与行动,我也是不会缺席的。

学生的潜能令人振奋,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的说,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宙斯的儿子,所以就网开一面了;有的说,大力神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宙斯并不知情,等知道结果时已经来不及了;有的说,大力神为了救普罗米修斯,专门找了一个替身,宙斯以为普罗米修斯还一直被绑在高加索山上呢。

王崧舟的“一心三最”

王崧舟的“一心三最”

王崧舟的“一心三最”以“为每个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基”为宗旨的“新成功教育”,被王崧舟及其老师自豪地概括成了“一心三最”。

“一心”,是培养和塑造每个孩子的成功心态,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意义注入师生的意识当中,这是一种“坚信自己、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良好心态。

“立心”是对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养本位的超越,是“存在本位”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创新,更是新成功教育的终极关怀和价值皈依。

“三最”即“最近发展区、最佳发展区和最好的自己”,主张教育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才能的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的最佳发展区,并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潜能,逐步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要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特别是教学实践研究,王崧舟发现,只有课程与教学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抵达高效学习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尽享学习成功的喜悦。

为此,王崧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起点分析,然后再确定发展目标。

这样,“因材施教”才能在教师那里落地生根,学必有获才能在学生那里化成现实。

二要培植学生的最佳发展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优势,这便是他的最佳发展区。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首先不是取长补短,而是扬长避短。

当学生之长得到充分发挥并得到肯定的时候,心里就会升腾起一种特别的自信。

哲人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这自信,就是学生撬起更大、更多成功的支点。

三要做最好的自己。

受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的启发,王崧舟提出“最大的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关键是能否做最好的自己。

人各有异,所谓的最好也是因人而异。

就目标而言,有底线要求,即六年学会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这是共性目标。

但也有上线要求,即通过努力可以抵达自己认为“最好”的那个目标。

为此,他提出了十类目标。

这样,要想做最好的自己,就要满怀信心地朝着自己既定的上线目标行进。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之外
——评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王崧舟
本书绝对实用。

这是我读罢全书的第一印象。

不信,我们随便抽出一则教学设计,比如儿童诗写话的《心愿》,比如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比如常识性课文教学的《沙漠之舟》,比如略读课文教学的《夸父追日》,它们全都拿来可用、用必有效。

所谓实用,往往意味着操作性强。

衡量一个教学设计的操作性,通常有三个条件:第一是言说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点拨语、小结语等;第二是活动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比如朗读、默读、范读、引读、板演、表演、写话、习作、讨论、比赛、汇报、展示等;第三是作业化,即写出所有必要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课堂测验、课堂资料、课堂素材等。

这三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的每一则设计通通满足。

你一旦用过这些设计,方知我此言不虚。

但实用并非本书底色,更非它的亮色。

单就实用论,市面上多有此类书籍,且往往系列成套。

但此类书籍,大多是各种设计的简单集合。

做得精致些的,体例和形式上还能求个统一;要是做得粗糙的,不要说得体,恐怕连实用二字也够不上格。

但无论精致还是粗糙,本质都还是一例的,集在一起的那些设计貌虽合、神却离,更准确一点说,根本就没有神。

本书的底色,恰在于它的神。

神居何所?神在实用之外。

我读本书前,是先细细读了施茂枝教授的另一本书《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

本书的神,也正是那书的神。

所不同的是,本书以设计为主来呈现神;彼书则以理论为主来阐释神。

本书说是三十例,就神上看,其实只有一例,这一例便是统摄和贯穿这三十例设计的神:实现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

三十例,例例所讲都是两种逻辑的沟通问题。

沟通需要支点。

《把丁丁送回家》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支点一一让学生“易于动笔”。

《把丁丁送回家》是一则低段的写话设计,就学科逻辑而言,写话是书面语的交际,受制于书面语的基本要求:规范、准确、连贯、完整等;就心理逻辑而言,学生的书面语学习刚刚起步,识字量、词汇量少,书面语图式有限,而处于优势的口语图式因其重复、跳脱、断裂、疏散等特点往往会干扰书面语的学习。

此时,易于动笔就成了贯通两者、协调矛盾的最佳路径。

以此为支点,作者在写话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素材的单一、统一、富含童趣;在写话形式的指导上,坚持童话为主、多法辅助。

这一例,堪称第一学段童话体写话设计的范例。

沟通需要范式。

《夸父追日》正是运用沟通范式的典型案例。

从学科逻辑的角度看,作者认为略读课文是一种课程形态,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与之相适应,就有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范式。

作为略读课文的《夸父追日》所选择的“方法迁移”便是此类课文最一般、最基本的教学范式。

在此例设计中,我们发现“讲故事”既是此课的学习目标,又是此课的学习方法,也成了此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框架和路径。

“讲故事”的基本方法一一列提纲、抓关键、串内容,同时也成了沟通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有效范式。

沟通需要过程。

《七律•长征》生动地呈现了有效沟通的全过程。

课始,作者设计了师生合作朗读首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诗眼、发现诗法、感悟诗蕴、体会诗情,从而为学生把握全诗主旨建构起良好的“前理解”。

课中,作者根据颔联、颈联、尾联的不同特点和难点,或对比朗读、或显象得意、或创设情境、或拓展背景、或引述资料、或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形象而深刻地领悟长征的艰苦卓绝、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实现读者视域和作者视域的有效融合。

课尾,作者再次引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直抵红军精神的力量源头,完成了诗境和课境的双重超越。

此例生动地表明:沟通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沟通必须沉入细节、贯穿始终。

沟通需要艺术。

《桃花心木》的设计充满了创造性的沟通,体现了沟通的创造
性,这便是所谓的沟通艺术。

作者一反常见,弃用“借物喻人”这一教学思路,而以“小故事,大道理”的视角切入文本解读,并贯穿教学全程,开掘出学科价值鲜为人用的一面,让我们意想不到;作者先从文本切入,紧扣“没有规律”、“语重心长”这两个关键语境,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讲的“大道理”,继而围绕“大道理”,通过联系生活、结合俗语、引述实例、表述个例等方式,以求突破“理解
大道理”这一教学难点,其所遵循的正是“个别一一一般一一个别”的心理逻辑,让我们意想不到;作者沿着“叙议结合”这一学科逻辑,自然而巧妙地将初一语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嫁接到本课教学,既深化了指向语用的学科实践,也点燃了学生对未来学习的课程期待,实现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无痕对接,让我们意想不到。

不光《桃花心木》,全书的三十则案例,触处皆让人惊讶、惊喜和惊叹,因为沟通的艺术无处不在。

我们发现,在本书的所有设计中,学科逻辑因了心理逻辑的烛照而不再僵硬、不再冷漠,心理逻辑因了学科逻辑的规约而不再迷惘、不再放纵,两者的沟通迸发出一种崭新的教学智慧,让人感动,也让人醒悟。

如果说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是贯通本书的神,为三十则教学设计铺垫了深厚的学理底色,那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我们就不得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让一位大学教授如此地道、如此娴熟地深耕在小学语文的实践沃土上呢?
我知道,研究语文的专家多如繁星,但像施茂枝教授这样“顶天立地、一以贯
之”的专家却寥若晨星。

所谓“顶天”,即研究所及的学理高度;所谓“立地”,乃研究所达的实践深度。

而一以贯之,则是学理视域和实践视域的有机融合,是不二智慧的生动呈现。

必须看到,新一轮课改实践经历了课程载体(怎么教)的探寻、课程本体(教什么)的开掘,如今正在迈向课程主体(为谁教)的再确认。

施教授以“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沟通”这一主张来回应课程主体的再确认,无疑站在了当前语文课改的学理制高点,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学术气概。

然而,施教授也一定清醒地意识到,“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

他沉入课程和课堂,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操作性极强的教学设计,既将高高在上的学理主张演绎成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生动案例,又以案例的饱满地气滋养着理论这棵参天大树,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专家平实、谦卑的学术情怀。

我始终觉得,真实的治学,不能仅作壁上观,必要投入自家的思想、性情乃至灵魂方为究竟。

真正的学问,必是与自家生命打成一片的。

施教授的可贵和可敬之处,正在于此。

我们在三十则精心设计的案例中,不仅感受到他的学术创见,更体认到一种融于生命的研究热情和信念。

学理高度的攀登,呈现着生命的理性逻辑;实践深度的耕耘,则呈现出生命的诗性逻辑。

一个完整的生命,正是在理性逻辑和诗性逻辑的交融、平衡和超越中得以确证的。

我以为,这是治学的幸福,也是为人的幸福。

要说本书的亮色,或许就在这里吧。

注:《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基于“有机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4 年8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