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社交软件传播学意义探析文献综述
从传播学视域解析手机的深层意义
从传播学视域解析手机的深层意义继电影《手机》之后,同名电视剧再次以媒介为主题和背景,反映了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描绘出当代社会媒介大发展和人际关系疏离、传统价值观念滑落之间的因果关系图谱。
作为并不多见的以反映媒介问题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相较电影,电视剧《手机》将这种因果关系更为全面地铺陈开来,且把当下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媒介相勾连,并将其纳入到一幅真实的到媒介化社会的影像之中。
按理说,生活于今日“地球村”中的我们,拥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发达的通讯和传播工具,手机导航的精确定位,可视电话的即时交流,让我们可跨越时空界限,随时随地“面对面”交流,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交流之虞似乎成了伪命题。
但以第五媒介——“手机”命名的电视剧,却不惜笔墨揭示手机使用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处处体现出对现代社会中人际传播的焦虑。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神奇的电报初使用时,梭罗那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的发问——若电报线路两端的人无话可说怎么办?1手机的使用同样引发我们深思——它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但心与心的距离呢,如果双方不能“有一说一”怎么办?当这个令人悲观、甚至不合时宜的问题摆在面前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传播技术条件下的人际传播问题。
一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勒纳(D.Lerner)从传播体系的变动和整个社会体系变动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出发,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演进,划分为以口头传播系统为主的传统型社会、传媒和口头传播系统并立的过渡型社会、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系统的现代型社会三个阶段。
2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以《手机》为例,来分析传播媒介发展对社会和人际传播的影响。
30多年前的严家庄,显然是传媒和口头传播系统并立的过渡型社会,且以口头传播为主,“通讯基本靠喊”,现代通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手段而存有。
电视剧中很多情节可以为证:新娘吕桂花借助一部固定电话和高音喇叭向远在200里外的丈夫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移居到200里外的张小柱写给白石头(严守一小名)的信,在邮差手中即将成为“死信”时,是路之信的喊声帮助邮差完成了这次借助多种手段才完成的人际传播。
文献综述范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文献综述范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旨在综述
相关文献,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业表现和社交互
动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性较强。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暴露于各种内容,包括虚假信息、负面评价和
网络欺凌。
这些负面经验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尊心
下降等问题。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会对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产
生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分散注意力,并使青少年难以专
注于研究任务。
此外,社交媒体上存在着许多诱惑,例如观看有吸
引力的视频、玩游戏等,这可能导致研究时间的浪费。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互动的影响
虽然社交媒体可以提供青少年扩展社交圈子的机会,但也会对
其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显示,过多地使用社交媒
体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于面对面互动的不适应,缺乏社交技能和交流
能力。
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综述可见,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
我
们需要重视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和学业表现。
同时,我们也应鼓励青少年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社交
媒体,并提供相关教育,使其能够健康、积极地利用社交媒体资源。
*注意:以上内容为综述文档示例,不代表作者观点,需参考
具体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论述。
*。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交类APP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在这种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社交类APP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挑战。
社交类APP的兴起和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类APP使用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社交交流的不同理解和需求。
文化差异对社交类APP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语言文字的差异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这也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化融合与共享将成为社交类APP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趋势。
通过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社交类APP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深层次的互动和合作,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所带来的重要性和影响也将逐渐凸显。
2. 正文2.1 社交类APP的兴起和发展社交类APP的兴起与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社交类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
最早的社交类APP可以追溯到2004年推出的Facebook,它的成功开创了社交网络的先河,之后出现了Twitter、Instagram、Snapchat等一系列社交类APP,每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社交类APP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传统的社交模式。
在以往,人们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传统的通讯工具(如电话、短信)进行社交,但随着社交类APP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社交,扩大了社交范围,拓展了社交方式,提高了社交效率。
社交网络和信息传播的研究和应用
社交网络和信息传播的研究和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新生事物,逐渐成为了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成为了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迫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交网络的定义和特点、信息传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应用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社交网络的定义和特点社交网络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平台,建立并维护关系网络的一种社交行为。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可以通过发布动态、留言评论、加好友等操作,与其他用户实现联系和互动。
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如下:1、个性化内容。
社交网络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发布、搜索和阅读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2、广泛的影响力。
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群体覆盖面广,用户可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传播信息,一条信息很可能被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人所看到。
3、反馈效应。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和互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回复方式也让信息传播往往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二、信息传播的意义和作用信息传播是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之一,它能够影响社交网络中的用户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建立品牌形象。
社交网络的用户群体广泛,传播渠道多样,适合企业、机构、媒体等各种组织形象和品牌建设。
2、提高营销效果。
通过社交网络传播营销信息,可以实现更直接、快捷和精准的营销效果。
3、传递公共信息。
社交网络上的公共信息传递能够对社会产生重要意义。
政府、社会组织及市民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公布重要的公共信息,提高公共品牌和形象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三、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应用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不仅仅是传播一条信息,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规划。
下面介绍几个不同场合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应用案例:1、机构品牌建设宣传。
网络聊天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网络聊天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姓名:李仪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班级:地科一班学号:2012013204指导老师:石艳网络聊天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李仪(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2012013204)摘要:网络聊天工具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此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叙述不同学者对网络聊天工具的概念划分、特点、对网络聊天工具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来进一步研究网络聊天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完善前人的成果。
关键词:网络聊天人际关系大学生影响引言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的发明至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用于军事、计算等方面的计算机,到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世界越来越小,地球甚至能被称为一个“村”。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五花八门的软件们也横空出世。
其中,对人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网络聊天工具。
今天人们用的QQ、微信、飞信、人人、阿里旺旺等,无一不充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据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42%的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和人聊天。
当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种广度覆盖全球的交流方式时,我们也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人们使用网络聊天工具?它的使用会产生哪些效果?它真的让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吗?它会使人与人的关系朝哪方面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开展了这项调查研究。
一、网络聊天工具的内涵及外延内涵:网络聊天工具又称IM(Instant Messaging)软件或者IM工具,主要提供基于互联网络的客户端进行实时语音和文字传输,是一种能让让使用者在网络上建立某种私人聊天室的实时通讯服务。
外延:一般地,能够进行网络聊天的软件都属于网络聊天工具。
目前互联网上受欢迎的即时通讯软件包括QQ、MSN、飞信、微信、阿里旺旺、易信、YY、Anychat、ICQ、Jabber、NET Messenger Service、Skype等。
文献综述——社交类App
文献综述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文献综述一、前言社交类App是比较年轻一代人喜欢上的网络交流的工具,更是偏向于娱乐性,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登录页、首页、消息发送箱、个人主页等[1]。
针对消息发送箱中涉及语音录制、播放和控制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OS 平台交互式语音录播系统。
该模块具有录音、播放、语音识别和语音交互功能。
系统界面简洁,体验良好,对各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描述了各功能的设计思想,App的核心功能是发送语音以及进行配图进行社交,所以该App也必须要满足用户发图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主题1.客户端需求及功能[2]社交类App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登录页、首页、消息发送、个人主页等。
App的核心功能是发送语音以及进行配图进行社交,所以社交类App也必须要满足用户发图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6]。
(1)用户登录注册:用户进行邮箱注册登录(2)首页:获取其他用户最新发布的图片以及语音信息(3)消息发送箱:用户进行拍照发图或者是在相册选择照片进行发布(4)个人主页:展示用户信息以及发布的图片的信息2.系统总体设计2.1软件整体设计iOS客户端的系统设计主要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层。
前台主要负责客户端与用户交互,包括接收用户请求和返回显示请求信息两个部分。
后台服务端部分主要负责网络请求、数据库访问、JSON数据解析[6]。
点击首页底部导航条上的首页便可获取其他用户最新发布的图片以及语音信息,也就是整个App的图片语音消息界面。
2.2录音拍照发图设计用户点麦克分按钮进行录音,点击NEXT进行配图添加点,击发布按钮,图片便可进入发布队列,然后页而回到客户端首页,首页上方进行刷新显示。
2.3消息发送箱模块设计对于消息发送箱模块,录音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录音软件是iPhon。
和iPad 移动设备必备的工具,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iOS系统自带的录音机软件是一款操作简单、高质量的软件,具有高音质的录音文件输出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微信的传播_共享与意义建构_一个文献综述_刘宗义
微信的传播、共享与意义建构:一个文献综述*The Communication,Share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Wechat:a Literature Review刘宗义徐杰内容提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
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信与自身研究、微信与社会影响研究、微信与传播学研究、微信与广告营销研究、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等。
关键词微信使用微信传播微信营销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山东济南250014Liu Zongyi Xu JieAbstract :Wecha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s a pattern of brand new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Through special social function of rapi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Wechat realizes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based on the “Friends Circle ”,and builts some special social significance.By analyzing and reviewing the Wechat studies in China in 2013,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es about Wechat mainly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Wechat itself,the research of Wechat and the social impact,the research of Wechat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the research of Wechat and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and the research of Wechat and traditional media.Key words :use of Wechat,Wechat communication,Wechat marketing*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传播、共享与意义建构———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信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
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伴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国手机媒体研究不断递进延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综观近几年来手机媒体的研究课题和主要范围,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
手机媒体的定义及其传播特点的研究在我国,最早是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功能提出了手机是媒体的概念。
随后,有学者开始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关注手机媒介。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查看到,最早于2000年仅有一篇研究手机短信的学术文章,学者闵大洪在文中提出,手机技术的发展使其媒体工具的特性越来越彰显,“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
①随后,一些学术界、传媒界、通信业界的研究者不断跟进,并对手机媒体进行定义。
学者匡文波直接将手机媒体定义为,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②通信业学者项立刚认为,手机与其他媒体相比已有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
③学者赵占波则归纳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已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多媒体融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等媒体优势和特点。
也有人认为,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与互联网的联姻,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蜕变成为具备媒体特性的新兴传播媒介,并以其独特优势成为适宜传播公共信息的新型平台。
④手机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掌上世界,手机媒体所体现出来的特征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可以称之为“媒体之集大成者”。
社交媒体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社交媒体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与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在传播学领域日益凸显。
社交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它以各种信息和内容为内容,通过互联网为媒介,使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分享思想、观点等。
因为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就社交媒体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社交媒体简介社交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由大量网民形成的社会化交流平台。
其重要特点是“多元化、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和个人化”。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通过发表博客、微博、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信息传播,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并且获得其他用户的回应和分享。
二、社交媒体在传播学中的应用1.信息传播的新媒介社交媒体在传播学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其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化的趋势。
而社交媒体的崛起,则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方式,快速传递信息和观点,同时又能够形成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
2.传播渠道的拓宽社交媒体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还表现在其成为“信息传播的拓宽渠道”。
在过去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媒体资源相对有限,信息传达的效率比较低。
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网民可以发布多元化内容,自由交流观点,形成“口碑”推广。
这不仅可以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还能够使传达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3.传播效果的评估社交媒体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还表现在其成为“传播效果的评估工具”。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中,由于传播渠道有限,无法准确对信息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因为每一条信息和观点都可以被记录下来,甚至可以进行实时监测,所以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用户反馈、转发、评论等信息,来进行精准地传播效果评估和调整。
三、社交媒体在传播学中的研究1.语言特征研究社交媒体中的用户语言与传统媒体中的语言有很明显的区别。
文献综述--浅析社交网络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文献综述--浅析社交网络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09 级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专业:电子商务班级: 0901 学生姓名:程安伟学号: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2012 年 12 月浅析社交网络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摘要: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社交网络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在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目前发展势头强劲。
本文将结合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自身的传播特点,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产生发展的原因及背景,进而总结出社交网络在社会、经济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一、引言虽然社交网络日益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社交工具,但是由于它在技术上处于对其他媒介的不断整合过程中,目前准确的为其下定义显得比较困难。
国内的两个互联网研究机构对社交网络的定义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定义,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社交网络亦简称SNS网站,即基于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理念建立起来的网站平台。
另一个是艾瑞网对社交网络的定义:以日志、相册、分享、小游戏为主要内容的社交网络,设计网站包括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
可以看出,业界比较倾向于从媒介技术和功能入手对社交网络进行定义。
针对以上观点,本文将社交网络定义为以熟人网络为主要使用群体,以日志、相册、分享、小游戏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社交网络在中国近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正呈现出发展迅猛的状态。
据中网咨询发布的《2010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SNS)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达2.35亿人,活跃用户规模约为1.5亿人,年增长用户人数为5918万,年增长率为33.7%,社交网站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51.4%。
中国社交网络风潮的兴起缘起于一个成功的外国案例——Face book,它的成功被誉为神话,它的用户体验和营销模式被业界奉为划时代的变革。
新闻学专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题目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摘要手机社交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如人人网开心网等传统的社交网站移植到手机客户端的软件以及诸如陌陌微信米聊等基于定位用户地理位置从而与附近陌生人建立联系或者基于备份手机通讯录KIK②的新兴手机社交软件。
手机社交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社交网络的成功经验上的。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KIK传播学新媒体手机类移动社交软件是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网络好友以微信为例QQ好友或基于定位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直接建立起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包括文字短信、语音传送及图片视频传送、来电大头贴和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的IM即时通讯社交软件。
它跨越了运营商壁垒、硬件壁垒、软件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沉淀到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甚至超越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
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MSN和QQ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机的社交潜力终于被挖掘出来了。
然而由于手机社交软件出现较新国内学者普遍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相关研究上来因此笔者目前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是相关的社交网站方面的研究和手机新媒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交网站SNS研究概况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
SNS的全称也可以是Social 1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社交媒体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方式,也对舆论和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社交媒体在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领域的作用和影响。
一、社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网络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够迅速引发热点话题,影响舆论走向。
在网络舆论中,社交媒体扮演着信息传播者、意见领袖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其传播的信息往往能够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促进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体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集体性的舆论。
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了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推动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社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影响舆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同时,一些不良信息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和管理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往往是单向的,受众的参与度较低。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化,受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形成更加立体和丰富的传播形式。
社交媒体还可以实现信息的个性化传播。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获取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
这种个性化传播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提升了用户体验,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实现信息的快速扩散。
这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使信息能够更快地被传达和接受。
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情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情况的文献综述摘要:1、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介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中,在社交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环境,打造了一个新机制,开通了一个新渠道。
2、“90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成为了大学生主流群体。
社交网络作为新兴社交平台在该群体中颇受青睐,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场所。
3、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及思想道德观念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网络媒体;社交网络正文:从某一时刻起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受周围的环境影响还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将网络这一新媒体途径利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是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情况究竟如何?而网络又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在使用网络社交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并获得怎样的引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以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为前提,并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概况进行概述,为之后的采访和问卷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并方便将获得结果与已有成果进行比较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现象普遍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价格趋向平民化,以及网络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迅速提高。
在某一调查中有数据显示,78.2%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
而目前超过80%大学生拥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帐号,其中30%的学生每天至少花半小时用于该类网站,社交型网站已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二、社交网络发展现状社交网络,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如今的社交网络,其交际圈已经扩展到更广阔的范畴,比如根据学习经历、共同爱好、工作经历等进行组合凝聚。
从年龄结构看,社交网络的用户大多为16-35周岁的人群,其中大学生群体占85%以上。
由此可见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非常高,并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紧密联系的一部分。
传播学视角下的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分析
传播学视角下的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分析1. 引言1.1 概述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单向的,并受到少数专业机构或个人控制。
然而,社交媒体以其互动性、即时性和多样性,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开放、自由而且广泛参与的平台。
同时,社交网络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用于解析网络中的个体节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洞察信息传播、意见领袖和社群形成等现象。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角探讨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之间的关联性,并围绕着两者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社交媒体的定义、发展和基本特征。
接着,通过探究传播学理论与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我们将深入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介绍社交网络分析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特点、方法和工具等内容,并重点阐述其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结合传播学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它们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主题和意义,并概括各章节内容。
接着是第二部分,我们将从传播学视角探讨社交媒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与传播学理论的关系。
第三部分将介绍社交网络分析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方法和工具等内容,并重点探讨其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本文核心内容,通过结合传播学视角,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会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传播学视角来理解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它们对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具体目标如下:- 了解社交媒体的定义、发展和基本特征- 探讨传播学理论与社交媒体的联系,并分析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理解社交网络分析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方法和工具等内容,并了解其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结合传播学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如何塑造社会关系和互动模式,以及社交网络分析如何揭示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流动规律- 分析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社交网络结构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总结主要观点和发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与建议。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
在引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概述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以及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可以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以及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
二、传播学理论综述。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进行综述,比如传播学的基本模型(比如Lasswell的传播模型)、媒介效应理论(如第三人效应、霍夫斯泰德模型)、符号学理论(如符号交换理论)、以及媒介与社会影响理论(如媒介批判理论)。
此外,也可以包括一些新兴的传播理论,比如网络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等。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研究的常见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访谈等,以及这些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和局限性。
同时,也可以讨论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焦点组讨论等。
四、传播学研究领域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比如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传播、健康传播等。
可以介绍每个研究领域的
重要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五、结论。
在结论部分,可以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传播学研究的重
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的结构和内容,希望能
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具体的文献综述范文的撰写还需根据具体的
研究主题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社交媒体的影响传媒学中的社交网络分析
社交媒体的影响传媒学中的社交网络分析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对传媒学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为传媒学中的社交网络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传媒学中社交网络分析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传媒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以用户为中心,实现多个用户之间的即时互动、信息共享和社交关系建立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
二、社交网络分析的概念与方法社交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交网络结构、关系和行为的方法。
通过对社交网络中的节点(用户)和边(关系)进行量化和分析,可以揭示社交网络的属性、特征以及信息传播和影响力的机制。
社交网络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图论、中心性分析、群体分析和网络可视化等。
三、社交媒体对传媒学中社交网络分析的影响1. 数据获取的便利性社交媒体提供了大量的用户生成数据,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社交关系、言论和行为等。
这为传媒学中的社交网络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
研究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API接口或网络爬虫等手段获取相关数据,用于社交网络分析的研究。
2. 社交网络关系的可视化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友谊网络、关注关系和转发关系等社交网络关系的可视化展示。
这使得研究者可以直观地观察社交网络的结构和演化,并通过可视化工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网络图谱,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的连接方式和传播机制。
3. 用户行为和社交关系的分析社交媒体平台记录了用户的各种行为和社交关系,例如点赞、评论、分享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揭示用户之间的交互模式和社交关系的演化规律。
通过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对传媒学中的社交网络进行更加深入和准确的研究。
社交媒体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社交媒体的传播与影响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其成为了各种信息的主要扩散渠道,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本文将对社交媒体的传播与影响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社交媒体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其独特的互动性和传播性。
1.互动性社交媒体的互动性是指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传播、评论等环节中来,并通过“点赞”、“分享”等方式对内容进行反馈和传递。
在社交媒体上,有时一个人发出的信息只需要被一些重要人物转发或点赞就足以让它快速传播和引发关注。
2.传播性社交媒体的传播性是指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转发到很多人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并很快引起大量的传播、评论、讨论等反应。
此外,社交媒体的传播性还强调了内容的“共识性”,也就是内容的流行趋势与人们共同的价值观有关。
二、社交媒体的影响机制社交媒体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信息的主题性与传递速度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大多是与热点、时事相关的,有很高的新闻性和实用性。
而且社交媒体的信息传递速度快,有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可以传递到全球范围内。
这种独特的传递方式使社交媒体成为了制造、传递、影响公共舆论的重要场所。
2.大众言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分享观点的场所,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有时,这些言论会暴露出某些群体的想法和价值观,引发舆论的关注和争议。
对于某些话题和事件,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一些言论和看法的认同度得到提升,从而会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社交媒体的具体案例分析1.社交媒体在大型事件的传播与影响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中,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成为了社交媒体传播的重要问题。
虽然信息的传递方式比传统媒体要快,但也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来进行信息的筛选、核实,避免因个人主观因素和媒体失误而更加误导。
移动社交网络综述
移动社交网络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移动设备不断的发展,4G网络的出现,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逐渐融合,移动社交网络也面临着大数据的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
本文对移动社交网络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述和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移动社交网络相关的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可能存在的研究热点,并进行预测今后移动社交网络可能的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与移动社交网络相关的背景知识,对该方向进行介绍,然后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推荐;大数据;综述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bile devices, the emergence of 4G networks and the gradual integ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computer networks. The mobile social network is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big data and is also becoming one of the hottest directions.In this paper, we review a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on mobile social networks.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related research in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features and shortcomings. We make some possible hotspot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ive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s. Then we have an introduction of this direction and a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Finally get a full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Keywords:Mobile Social Network;Recommend; Big Data; Summary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4G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交、移动和位置服务的融合以及发展,促进了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文献综述姓名徐阳学号094030338院、系传媒学院新闻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杜忠锋(讲师/硕士)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文献综述摘要:手机社交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如人人网,开心网等传统的社交网站移植到手机客户端的软件以及诸如陌陌,微信,米聊等基于定位用户地理位置从而与附近陌生人建立联系或者基于备份手机通讯录KIK②的新兴手机社交软件。
手机社交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社交网络的成功经验上的。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KIK;传播学;新媒体手机类移动社交软件是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网络好友(以微信为例,QQ 好友)或基于定位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直接建立起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包括文字短信、语音传送及图片视频传送)、来电大头贴和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的IM(即时通讯)社交软件。
它跨越了运营商壁垒、硬件壁垒、软件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沉淀到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甚至超越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
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MSN和QQ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机的社交潜力终于被挖掘出来了。
然而由于手机社交软件出现较新,国内学者普遍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相关研究上来,因此笔者目前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是相关的社交网站方面的研究和手机新媒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交网站SNS研究概况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
SNS的全称也可以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
严格讲,国内SNS并非社会性网络服务,而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
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白社会等SNS平台为典型代表。
国内学者对于社交网站SNS的研究大致起步于2004年,而且多以My Speace 和Facebook为例,这与当时Facebook在传统互联网中的异军突起不无关系,随着2005年12月,校园网的正式成立(现在改名为人人网)以及2008年3月开心网的创办,中国实名制的SNS社交网站拉开了快速发展的序幕,这方面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关于社交网站的研究文章,结果如下(附表):表1中国知网搜索社交网站的结果目前关于社交网站SNS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传播学方面的研究何威在《网众传播》中对面前传播理论界普遍使用的网络传播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不属于同一个逻辑层面。
他摒弃了“网民”和“受众”的说法,提出并解读了网络化用户的概念和内涵。
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网众”与“网众传播”的概念。
他提出,网众是网络化用户组成的群体,网众传播指的是由网民群体发起和参与,由社会性媒体中介的传播现象、模式和行为。
[1]他从行为主体、传播特征的角度分析了网众和网众传播的六大特征、八种类别,发现了一些网众传播的规律和可能的理论模式。
特别是他对网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流的过滤与规制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案例和自己的研究,作出了坦诚的剖析和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态度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任卓在《SNS社交网站传播策略研究》[2]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关系型SNS社交网站美国的FACEBOOK作为范本,来分析SNS社交网站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模式。
通过总结SNS网站的理论依据、发展历程、表现形态、功能、特点等因素,尝试着探索SNS的存在意义,并试图对SNS目前存在的一些局限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
崔婧的《社交网站SNS:人际传播的延伸》[3]以我国发展迅速的SNS社交网站“开心网”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等方法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角度探讨了社交网站的发展背景、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现实世界中分离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网络这一新媒体中找到了融合点,真正实现了虚拟世界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融合。
以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则是在大众传播的同时兼顾人际传播,且更偏重于人际传播,而这种人际传播则是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关系搬到了虚拟的网络中,使之在网络中重新建立起了联系。
社交网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一个延伸。
张炜的《透析人人网:大学生使用SNS的传播学意义分析》[4],标志着国内学者已经把目光从国外的社交网站完全转向了国内的新兴社交网站。
用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式,对人人网的用户进行问卷访问,并对此作出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并结合文献研究得出,用户使用人人网主要用于人际关系的维护和扩展,使用人人网频率与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人人网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生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同时实名制下的网络用户在个人表达方面有保护隐私,回避政治和趋向意见领袖的特点。
由此得出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络,在网络虚拟社交和现实生活社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网络虚拟世界逐渐向物理客观世界靠拢。
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形式,SNS社交网络的功能比以往其他媒介更为突出,具有获取信息的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真实社会交往、明确自我角色认知功能。
人人网的发展代表了国内SNS的发展趋势,最后利用管理学的SWOT 理论对人人网发展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做出分析,展望人人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慈兆泓的《从人人网看校园SNS中人际传播的特征》[5]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方法,基于以上方法,以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为参考依据,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初步归纳出人人网中人际传播的五个特征:即信任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交往范围拓展不明显、传播主体的角色相对单一、人际交往的弱功利性和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在此基础上又对校园SNS中的人际传播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得出了三点认识:第一,人际传播的部落化回归。
第二,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第三,个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共存和转换。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交网站研究SNS社交网站在市场营销模式方面的一些问题。
例如:《SNS的精准商务传播模式研究》,(李丹,吕继红,吴晓伟,《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6]、《校园SNS:借长尾发力》(刘晶,《传媒》,2009.5)[7]、《中国社交网站SNS商业模式发展研究》(黄华,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8]这些文章着重于社交网站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剖析SNS社交网站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式以及市场前景。
(三)从语言学剖析社交网站研究社交网站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Netspeak)或“计算机中介语篇”(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CMD)以及从宏观中国语境下对社交网站的探究。
例如:《“脸谱网”语篇的语言学特征及社会文化背景》(杜夫利,青岛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9]。
(四)从心理学解析社交网站《大学生使用SNS的心理需求分析》(齐宁王海静袁海萍上海财经大学讲师论文)[10],他们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因素的角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网络心理学等知识展开,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尽心自我心理疏导提出了些积极的建议。
《管窥青年流行亚文化之网络交友平台—以“人人网”为例》(路鹏)[11]从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学角度对诸如人人网一样的网络交友平台盛行原因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二、手机传播学研究概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迈向3G时代,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移动电话”出现在传播学视野中,通话只是其基本功能,在完成通话以外的任务时,如传统的SMS短信,以彩信方式传播的“手机报”,基于移动网络业务的上网和手机电视等已经使手机成为一种朝气蓬勃的新媒体。
甚至部分学者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③强势崛起的时代已经来临。
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2008)[12]作为我国第一部从传播学角度深入系统探讨手机这一新媒体的特性和传播规律的学术专著。
该书从以下方面展开对手机传播规律的论述:手机的技术功能及其拓展、手机的传播特性、手机传播的意义与影响、手机与人际传播、手机与大众传播、手机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等。
该书运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运用案例诠释深奥的学理问题,文字通俗、生动。
杨继红《谁是新媒体》(2008)也紧随其后,在该书第四章《新媒体的三驾马车:手机》深入剖析了手机作为新媒体中佼佼者胜出的理由:1.规模优势,手机庞大的用户群已经构成了大众传播所必需的大量的分散的受众。
2.移动与便携3.技术支持更强大而技术门槛更低4.多媒体交互5.运营商的市场能力[13]。
田青毅,张小琴《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2009)[14]本书把首先对手机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把手机作为人类传播行为中的一环,将其置于人类传播史的进程中,对手机的未来进行研究、判断,指出手机将在移动电话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种新型媒体一一个人移动多媒体,即整合多种媒体类型的、个人持有的、完全互动的移动设备,一种重要的私人信息接收终端和信息发布平台。
在此基础上,书中对手机的技术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内容生产方式和市场推广策略等具体问题做出了全面论述。
《手机媒体:手机媒介化的商业应用思维与原理》(朱海松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15]以信息化为背景,着重论述手机媒体化过程中的商业价值应用,以及全面讨论手机媒体在无线广告和无线营销应用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
三、手机社交软件研究概况由于手机社交软件普遍出现较新(国内基本上都是在2011年前后出现),用户数量虽然增长迅猛,但还未完全登上社交网络舞台还未引起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基本上仍是处于空白状态,只有部分媒体如门户网,通讯杂志有关技术,功能等片面介绍。
《微信时代—腾讯争霸之路》(2011)[16]在与其他手机类IM④社交软件进行对比后,认为拥有庞大用户数量的QQ来说,微信的发展前景及市场份额将十分乐观。
《有爱你就大声说出来:国内四大移动语音交友软件横评》(2011)[17]在技术层面上对腾讯微信、中国移动飞聊、米聊、360口信进行了横向对比,得出数据,腾讯微信无论从功能方面,还是测试表现上各方面都很值得称道,对腾讯微信软件质量上进行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