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论(形式)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

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

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

“传播”,在社会科学围,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

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

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

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

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

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

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

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

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

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

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

叙事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叙事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叙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主要关注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背景、象征和时间等方面。

目前,叙事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下:在国内,叙事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文学、电影、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叙事作品。

一些学者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叙事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探讨了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在国外,叙事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探讨了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此外,一些学者还将叙事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开发了用于分析叙事作品的软件和工具,使得叙事学的研究更加便捷和高效。

目前,叙事学的研究现状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的其他领域,如电影、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叙事作品。

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叙事学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研究方向。

其次,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但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最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叙事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叙事学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丰富理论内涵的跨学科领域。

目前,叙事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呈现出不断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方法、涌现研究成果的特点。

未来,随着叙事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该领域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西方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和叙事理论的一门学科,源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剧,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传播途径、影响因素、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浅析。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学术交流、翻译出版和网络传播等方式。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许多西方叙事学者来华讲学、做学术交流,推动了西方叙事学理论的引入与传播。

同时, 不少中国学者也到西方学习、深造,带回了丰富的西方叙事学知识与理论成果。

许多西方叙事学经典著作也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使得中国读者得以更直接地了解和学习西方叙事学理论。

网络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许多西方叙事学者在各种学术平台上发布了大量的论文、演讲和讲座,使得西方叙事学的理论和思想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到中国。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术背景、文化传统、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注重情感和人性的表现,对于叙事结构的理性分析相对欠缺。

西方叙事学的理性分析与结构研究为中国学术界所关注和借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于文学和文化表达方式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为西方叙事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趋势。

在学术研究领域,很多理论研究者开始融合西方叙事学的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和文本研究,创造了中国自身的叙事研究理论。

在教育教学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西方叙事学相关课程,培养了一大批叙事研究的学术人才。

叙事理论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领域,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动力。

展望未来,可以看到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化,西方叙事学的传播和接纳将更加顺畅和广泛。

也要面对西方叙事学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对接与融合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经典叙事学理论是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文将围绕该理论展开综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梳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代表人物,并评价其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

本文将指出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经典叙事学理论概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是叙事文本的结构、叙述者的身份和故事情节的功能等方面。

它旨在分析叙事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如何共同构建意义,以及不同叙事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经典叙事学理论主要探讨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结构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其中,时间、空间、情节等是叙事作品结构的关键要素。

2、叙述者的身份和视角:叙述者是叙事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经典叙事学理论叙述者的身份、视角和声音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3、故事情节的意义:故事情节是叙事作品的中心,经典叙事学理论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情节如何与叙述者、人物形象等元素相互影响。

二、经典叙事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1、布斯:作为经典叙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斯提出了“叙事修辞学”理论。

他认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通过修辞手法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悬念、惊奇、重复等。

同时,布斯还提出了“叙述者与人物关系”的理论,即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作品的意义。

2、热奈特:热奈特是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另一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叙事情境”理论。

他认为,叙事情境包括时间、空间、文本和读者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叙事作品的意义。

热奈特还提出了“聚焦”和“声音”两个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申丹:申丹是近年来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提出了“叙述结构主义”理论。

她认为,叙述结构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叙事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功能。

申丹还提出了“多重视角”和“意识形态”两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

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

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

“传播”,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

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

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

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

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

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

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

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

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

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

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叙事是人类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塑造和传承社会价值观。

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叙事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综述几个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包括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和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是叙事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受到基本动机的驱使。

普罗普将叙事结构分为31个不同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归纳为7个基本动机,包括王子和公主、救援、婚姻、追求、试炼、报复和谋杀。

这些基本动机构成了故事的基础构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故事能够触动人心。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叙事学的视野。

坎贝尔认为,所有叙事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普遍的结构,即英雄之旅。

这一结构包括英雄的离家、面临挑战、接受指导、克服困难、获得奖赏、回归家园等阶段。

英雄之旅理论强调了叙事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探讨了叙事中的符号和符码。

他认为叙事是通过符号系统来展示的,并将符号和符码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

具体符号是具有共同理解和认知的物体、人物或场景,而抽象符号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概念。

巴尔特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叙事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以及如何通过符号传递深层含义。

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强调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他认为,传统的线性和简单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格尔提出了“复杂叙事”的概念,指的是以非线性、断裂或模糊的方式呈现的叙事形式。

复杂叙事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限制,鼓励读者的主动参与和理解,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综上所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文献综述】

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新闻’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叙事形态,正是新闻这种叙事形态的文本,比公文、文学更有力地通过无形的积累与无时无刻的流程,巩固着或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也反映着社会的脉搏。

”1近年来,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类型,已逐渐为新闻界和新闻业界所认可,“体现在新闻实践中便是新闻‘故事化’的日趋盛行”。

2情节曲折,富有人情味儿的新闻也普遍受到大众的欢迎。

而在新闻理论的研究中,新闻叙事也受到了一批学者的关注,并有相关的理论成果面世。

何纯在《新闻叙事学》中,对新闻叙事学研究与传统新闻写作研究进行了区分,并对新闻叙事学进行定义:“与新闻写作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新闻叙事学将忽略体裁的差别,就共同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新闻叙事学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3在研究范畴上,作者将新闻叙事学框定在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四个不同层面上。

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把新闻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将符号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新闻学研究结合了起来,为深化新闻学研究提供可一种科学方法论。

作者将新闻话语的结构与记者的认知、新闻话语如何再现事实的过程、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因而显得全年而深刻。

从叙述分析的角度对我国新闻的表达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句法、词序、措辞风格、修辞等微观方面进行考察,并深入分析话语深处的“意识形态”成分,从而使叙事学理论和中国的新闻研究形成了较好结合。

新闻写作多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充当叙述者角色的记者来说,他的任务是向读者客观的叙述一个已知的过程,因而记者的叙事视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

陈晨、高婷和黄晓军从新闻叙事的叙述者角度、叙事模式和叙事的时间策略上进行新闻报道分析,他们认为记者应该主动地选择叙事策略,通过对叙事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新闻叙事风格。

叙事者的存在方式取决于叙述者的对叙述事件的介入程度,一般可以分为缺席的叙事者、公开的叙事者、隐藏的叙事者。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目录一、数据归纳.................................................... - 1 -(一)按照期刊分布归纳整理.................................. - 1 - (二)按照时间分布归纳整理.................................. - 2 - (三)相关著述.............................................. - 2 - (四)硕士论文.............................................. - 3 - (五)博士论文.............................................. - 3 - 二、“传播力”的概述............................................. - 3 -(一)“传播力”的缘起....................................... - 3 - (二)“传播力”的定义....................................... - 4 - 三、传播力的不同理论延伸........................................ - 6 -(一)国际传播力............................................ - 6 - (二)对外传播力............................................ - 9 - (三)文化传播力........................................... - 11 - 四、有关“传播力”的业务研究综述............................... - 12 -(一)报纸及报业集团的传播力............................... - 12 - (二)网络传播力........................................... - 13 - (三)电视传播力........................................... - 14 - (四)广播传播力........................................... - 15 - (五)微博传播力........................................... - 15 - (六)政治传播力........................................... - 16 - (七)自媒体传播力......................................... - 16 - (八)组织传播力........................................... - 16 - (九)角色传播力........................................... - 17 - (十)政府传播力........................................... - 18 -五、传播力与传播影响力......................................... - 18 -六、总结....................................................... - 19 -一、数据归纳(一)按照期刊分布归纳整理在知网数据库搜索发现,以“传播力”为主题词,学科类别“新闻与传媒”,按相关度排列,共715条,为方便文献的整理,同时也为了使文献的研究比较有权威性,我们选取的是新闻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 !!!!!!!!!!!!!!!!!!!!!!!!!!!!!!!!!!!!!!!!!!!!!!!!!!!!!!!!!!!!!!!!!!!!!!!!!!!!!!!!!!!!!!!!!!!!!!!!!!!!!!!!!!!!!!!!!!!!!!!!!!!!!!!!!!
后现代主义是批判西方形而 操守等问题, 都取决于研究者本人
!!!!!!!!!!!!!!!!!!!!!!!!!!!!!!!!!!!!!!!!!!!!!!!!!!!!!!!!!!!!!!!!!!!!!!!!!!!!!!!!!!!!!!!!!!!!!!!!!!!!!!!!!!!!!!!!!!!!!!!!!!!!!!!!!!
是理解使表达具有了意义, 使分享 成为可能, 使个体生命体验得以延
三 、国 内 教 育 叙 事 研 究 存 在 的 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 """""""""""""""""""""#
开辟了一条教育科
"""""""""""""""#
研回归生活的道
路, 不以抽象的概
念或符号替代教育
生活中鲜活生动的
情节, 不以苍白的
注释: ①王洪玲: 《对 “教育叙事”“教育叙 事 研 究 ”“教 育 叙 事 研 究 的 研 究 ” 概 念 的 分 析 》, 《吉 林 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 8期。 ②刘万海: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 叙 事 研 究 回 溯 》,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2005年 第3期。 ③申毅、王纬虹: 《学前教育叙事研 究 中 常 见 问 题 与 对 策 》, 《山 东 教 育 》2007 年3月( 下旬) 。 ④徐 子 煜 : 《论 教 育 叙 事 研 究 》, 《幼 儿教育( 下) 》2006年9月。 参考文献: ①[ 加] 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 译 : 《生 活 体 验 研 究— ——人 文 科 学 视 野 中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的内容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的内容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的内

一、在写作时需要内容新颖,由浅入深。

写综述的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专题的动态,重点突出介绍新知识方面。

二、文献需要齐全,最重要的是要引用原著。

写文献综述最忌讳的就是文献不齐全就开始撰写。

作者要努力地去寻找文献,将同性质的文献归类。

三、忠于原著,有依有据。

综述的基本准则是忠于原著。

并不是简单的资料库存就能写出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它的要求就是把不同作者的研究成果及理性认识集合一起,需要加以分析评论,用事实来看论证。

四、行文通顺,言简意赅。

综述中引用的都是来自不同作者的原始文献,风格完全不同,还有就是外语翻译的理解水平不同,如果要把这些所有好的文献结合在一起,必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整理才可以成为一篇综述。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

在引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概述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以及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可以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以及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

二、传播学理论综述。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进行综述,比如传播学的基本模型(比如Lasswell的传播模型)、媒介效应理论(如第三人效应、霍夫斯泰德模型)、符号学理论(如符号交换理论)、以及媒介与社会影响理论(如媒介批判理论)。

此外,也可以包括一些新兴的传播理论,比如网络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等。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研究的常见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访谈等,以及这些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和局限性。

同时,也可以讨论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焦点组讨论等。

四、传播学研究领域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比如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传播、健康传播等。

可以介绍每个研究领域的
重要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五、结论。

在结论部分,可以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传播学研究的重
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的结构和内容,希望能
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具体的文献综述范文的撰写还需根据具体的
研究主题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传播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报道、广告、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媒体形式中的叙事表达。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这些叙事,试图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符号和价值观,以及对受众的影响。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通过媒体来构建现实,以及媒体如何塑造和影响受众的观念和行为。

在传播叙事学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首先是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指叙事的组织方式和元素,以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例如,在电影中,叙事结构可以包括剧情、角色和情节的发展等。

叙事结构可以通过分析来了解叙事的意义和效果。

其次是叙事者的话语权。

叙事者的话语权是指叙事者在叙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叙事者的身份、立场和意图会影响叙事的表达和传递。

通过研究叙事者的话语权,我们可以了解叙事者如何通过叙事来塑造现实,并影响受众的观点和行为。

另外,还有受众的解读和反应。

受众的解读和反应是指受众对叙事的理解和回应。

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同一叙事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通过研究受众的解读和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叙事对不同受众的影响,并更好地理解受众与叙事之间的关系。

最后,还有叙事的意义和效果。

叙事的意义和效果可以通过研究叙事的符号、象征和隐喻来揭示。

叙事可以通过情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式影响受众。

通过研究叙事的意义和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叙事如何通过对话和交流来影响和塑造社会文化。

在传播叙事学的研究中,有很多经典文献。

其中一本经典的著作是Roland Barthes的《象征形态学》。

在这本书中,Barthes通过对象征的分析,揭示了象征的构成和功能,以及象征在叙事中的作用。

这本书对后来的传播叙事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还有Walter Fisher的《叙事的理性》。

在这本书中,Fisher 提出了“叙事范式”的概念,强调了叙事在人类沟通和理解中的重要性。

叙事范式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表达中使用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这本书对传播叙事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西方叙事学是指一种通过叙述形式来传达故事和思想的学术体系。

它起源于古希腊,经过漫长的发展,成为了西方文化中一种最为重要的文艺创作形式之一。

在中国,西方叙事学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首先,西方叙事学在中国最早是通过翻译作品而传播的。

20世纪初期,爱默生的《代表作选》、希尔德的《怪诞传》等作品开始被翻译成中文,从而将西方的叙事理论介绍给中国学者和读者。

这种传播方式,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认识西方叙事学的机会。

其次,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一些思想、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盛行,这导致了一些学者对西方叙事学的接受存在一些局限性。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一些西方叙事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或难以被理解。

再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西方叙事学在中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中国的新媒体时代,西方叙事理论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现象。

例如,《故事的力量》等西方精品的书籍被热情的读者追捧,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上热卖。

同时,伴随着电影、电视剧、演讲、广告以及各类新媒体应用的兴起,西方叙事理论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化领域中。

总的来说,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了解、借鉴到发展、应用的过程。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文化多元化的追求,西方叙事学在中国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虽然在其中存在一些困惑与挑战,但中国学者和文化从业者会在这个领域里继续努力实践和探索。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的形态和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近年来,“跨媒介叙事”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本次“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本次研讨会进行综述,以期为跨媒介叙事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会议概述本次学术研讨会以“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为主题,围绕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技术手段、实践案例、挑战与机遇等方面展开讨论。

会议吸引了来自文学、影视、游戏、动漫、传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三、理论探讨在理论探讨环节,学者们就跨媒介叙事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有学者指出,跨媒介叙事是指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故事叙述的方式,其特点包括多元性、互动性、共享性等。

同时,学者们还就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认为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多元的研究方法是推动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关键。

四、技术手段在技术手段方面,会议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跨媒介叙事中的应用。

有专家指出,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跨媒介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故事情节的自动生成和智能推荐,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等。

同时,学者们还就如何将传统媒介与新技术相结合进行了探讨,以实现更好的故事叙述效果。

五、实践案例在实践案例环节,会议介绍了多个跨媒介叙事的成功案例。

例如,有团队将小说与影视、游戏等多种媒介相结合,通过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故事叙述,实现了跨媒介的互动与共享。

此外,还有团队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案例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六、挑战与机遇在讨论挑战与机遇环节,学者们指出,尽管跨媒介叙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故事、叙事和叙述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引起了中国学者和读者的兴趣。

本文将就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浅析。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学理论进行了引进和传播。

在这一时期,鲁迅等文学理论家开始关注西方叙事学的发展,并将其引入中国。

随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开放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学理论,其中就包括叙事学。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研究西方叙事学的经典著作,将其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学者。

从此,西方叙事学开始进入中国的学术领域,并逐渐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认可。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中国的叙事学研究者开始关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将其运用到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中。

西方叙事学也受到了国际学界的关注,一些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叙事学的论文,加强了中国叙事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这种双向的关注和研究促进了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应用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中国学者在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和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特点,避免简单套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造成文化冲突和误解。

由于叙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文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就要求中国的叙事学研究者具备广泛的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叙事现象和问题。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需要持续加强学术交流和深入研究,不断提升学者和读者对叙事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传播学 叙事学

传播学 叙事学

传播学叙事学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方式和效果。

而叙事学则是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叙事来传递信息和构建意义。

传播学和叙事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播学和叙事学都关注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过程。

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如何从一个源头传递给接收者,涉及到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而叙事学则研究的是人们如何通过叙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包括叙事的结构、叙事的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传播学还是叙事学,都关注着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过程,都希望能够理解人们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构建意义。

传播学和叙事学都关注信息的效果和影响。

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传递的效果,包括信息的接受程度、信息的影响力等方面的内容。

而叙事学则研究的是叙事对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包括叙事的说服力、叙事的感染力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学和叙事学都希望能够理解信息传递对人们的影响,为有效的传播和叙事提供参考和指导。

传播学和叙事学之间的联系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还体现在实践中的应用上。

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影响观众。

而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则可以应用于文学、电影、广告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构建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提高叙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传播学和叙事学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借鉴,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传播学和叙事学作为两门研究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学科,它们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播学关注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过程,以及信息的效果和影响;而叙事学关注人们如何通过叙事来传递信息和构建意义。

传播学和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和应用,为实际的传播和叙事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传播学和叙事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意义构建的过程,提高传播和叙事的效果和影响力。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观众对信息、故事和娱乐的需求。

因此,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新型的叙事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对近期举办的“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进行综述,旨在梳理跨媒介叙事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学术价值以及未来趋势。

二、会议背景及目标本次学术研讨会以“跨媒介叙事”为主题,旨在探讨不同媒介间的叙事互动、融合与创新。

会议邀请了来自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

三、会议内容概述1. 跨媒介叙事的定义与特点会议首先对跨媒介叙事的定义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其特点包括跨时空性、多元性、互动性等。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跨媒介叙事突破了传统单一媒介的局限,通过不同媒介间的融合,实现了故事的多样化呈现。

2. 跨媒介叙事的实践案例分析会议对近年来跨媒介叙事的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其中包括影视剧与游戏的互动融合、动漫与实体产品的联动开发等。

专家们认为,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不同媒介的特色,实现了故事情节的丰富和观众体验的升级。

3. 跨媒介叙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与会专家们就跨媒介叙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热烈讨论。

他们认为,尽管跨媒介叙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不同媒介间的协调、版权问题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跨媒介叙事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新空间和商业机会。

4. 跨媒介叙事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跨媒介叙事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会专家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随着5G、、VR/AR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跨媒介叙事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

同时,跨媒介叙事将进一步拓宽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教育、医疗等,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四、会议收获与结论本次学术研讨会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机会。

与会专家们通过分享实践案例、探讨问题等环节,加深了对跨媒介叙事的认知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叙事论(内形式)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

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

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

“传播”,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

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

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

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

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

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

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

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

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

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

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

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作为研究新闻叙事学的两本专著,何纯版和曾庆香版两本各有特点。

曾庆香版确立了“新闻话语”这一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作为新闻叙事学最主要的研究核心。

从浅入深,分析了新闻话语的结构、生成、事实建构、神话性以及意识形态建构。

后面三章为本书的精华之处。

许多人都会本能地接受大众媒体所提供的新闻消息,认为它们具有不容置疑,而事实上,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地域的媒体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叙述方式经常伴随着不同的感情色彩。

尽管新闻的客观性不容许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评论,但是有心之人总会在词句使用、叙事视角上下功夫。

神话是大多数人习以为然的习俗观念,它具有难以被质疑的地位。

书中讲到媒体建构事实,使得人们普遍接受某种神话,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

对新闻媒体的客观公正性给予质疑。

第五章对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分析,响应了电视文化批判派学者柯克兰对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就是消息”改动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叙述了新闻叙事在无意识当中对受众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的深刻影响。

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何纯版在总结借鉴曾庆香版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框架,分别用四章叙述了声音、语法、话语、接受四个叙事要素,扩大了学科的研究范围。

而与此同时,何版对新闻叙事学的学科定位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

它认为“新闻叙事学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将忽略题材的差别而就共同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确立了新闻叙事学不容置疑的独立地位。

在研究当中,对于不同时期新闻作品,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较,体现出新闻叙事学其交叉学科的特点,防止研究单一化。

而本书在学科批判性上,不如曾版,没有发现新闻叙事背后可能存在的非客观公正的真相。

欧阳照的《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主要是针对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从画面、声音、造型、文字语言等要素对电视新闻这一结合了多种表现元素的新闻体裁进行叙事方面的深入分析。

电视新闻相对报刊的文字新闻而言,受其多种构成要素影响,其叙事方式也更加多种多样。

譬如画面语言,不同的景深、不同的焦距、特写还是全景,都将影响电视新闻的叙事语言以及其信息内容。

本书指出了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电视新闻叙事化的趋向日益显著。

无论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栏目,还是纯消息类栏目也纷纷重视新闻报道的故事性。

这一现象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离新闻真实性要求的现象。

书中呼唤电视新闻叙事在传播内容上应回归传统,表达方式上要与时俱进。

以适应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

而与此同时,提高新闻从业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必要之路。

这些肺腑之言对如今不断提倡媒介改革的业界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而这本书重视理论缺乏实际应用,对国内外电视新闻栏目个体新闻叙事风格的研究、评价和叙述较为缺失,这也是其中的美中不足之处。

近年来国内关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研究不断,出现了不少学科论文。

其研究视角主要为新闻叙事与其他体裁叙事风格的比较、电视新闻栏目叙事、新闻叙事的要素等等。

质量也各有千秋。

《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传播叙事化探析》一文对近年受到观众欢迎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文本叙事风格进行分析,要求民生新闻的素材要真真切切来自于市民的普通生活,通过地域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引发受众的认同和共鸣,突出了方言在新闻报道当中的重要性。

其次,细节化处理和悬念化设置也是改善民生新闻叙事语言的重要途径。

这篇论文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同类栏目中突围而出,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立足做本地居民喜爱的特色栏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一文对之前出版的两部新闻叙事学的专著关于学科定义和理论框架给予质疑和反驳,在学科建构思路上融合了话语分析的路径,即意识形态建构的语言分析以及对新闻作品的文学性成分的分析两种思路,重点指出新闻文本的样态不同于文学文本样态,指出这是以往的学科建构所忽略的问题。

由此确立了新闻叙事学一门独立学科跟边缘学科千丝万缕而又独立不可推翻的地位。

(2)电影叙事学电影叙事学是影视研究当中与文学研究交叉的一个学科,在上世纪中期首先出现,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电影界并得到重视。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电影的叙事话语,即故事、情节、叙述三个要素。

这些要素在电影叙事是否精巧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显杰和戈德罗两本关于电影叙事学的专著,在学科研究当中具有较不错的口碑。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一书把电影叙事学的关键问题讲得一清二楚,探讨了词语与画面的关系,电影叙事的空间等基本但绝对重要的问题。

在国内对学科的许多问题仍存在模糊不清的定义,缺乏具有说服力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而这个时候国外的同类研究专著对初学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学习意义。

在书中,作者有一段话很值得推敲:“电影因为演示行动与戏剧类同,因为使用言语与小说相似,如此等等。

但这种戏剧性,或言语性的系数在影片中有所变化,就因为影片同时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材料。

所以,这些比较不能脱离符号学对材料的思考靠来进行,这在叙述、空间、时间和视点的阐述中已经涉及”。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电影叙事学跟其他媒介叙事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不可能脱离这种联系独立发展。

今天的电影变成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而真正严肃用艺术的视角,用探讨文学、戏剧的态度去观察电影叙事话语的人已经所剩无几。

今天谈电影叙事学,也蕴含着一群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渴望拯救偏离正轨的电影的呼声。

李显杰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是国内为数不多研究电影叙事的专著,其内容学科交叉性强烈,举了不少文学理论的例子并予以分析。

其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寄理论于例子当中,对长达百年的中外电影内容了如指掌,这也体现了作者在史学研究上具有一定造诣。

它认为电影叙事学比文学或小说叙事学更强调接受主题的作用。

由于电影更依赖于观众的理解与参与,镜头的言说,叙述人称的设置等等,无不以观众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

因此可以说,“讲述”以“听讲”为前提,影像的“叙事”以观众的观看、理解与阐释为基础。

作者在突出创作主体对电影叙事不容置疑的作用之外,也表明了观众与电影的互动是影响其叙事方式的重要因素。

具有理论创新之效。

国内许多关于电影叙事学的研究都集中关注于电影内容的叙事形式的探讨。

譬如《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电影叙事策略》这样的学位论文在学界屡见不鲜,而《“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这样从不同影像载体的角度探索电影叙事,是一个比较崭新的话题。

而与此同时,作者提出贴近生活的故事,讲述个人日常生活风貌的故事,更多地会由电视电影(或许还有手机电影)来承担的观点,切合了今天银幕院线大片当道,小片难以突围的困境。

由此作者提出如果能够注意到来自电影叙事的不同形态及其影像载体的异同关系的话,对选择创作不同层面的电影故事乃至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电影观众都会有所裨益。

这未尝对许多有志进入电影行业的普通人而言未尝没有启发之处。

(3)网络叙事学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其结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传统媒体的叙事要素,产生了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叙事方式。

网络实现了像安东尼·史密斯所形容的,从“内容主权”由作者手中转给接受者。

受众不仅有自主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内容之外,更加能够创造自己的读物或节目。

这也影响了网络叙事的特征。

《网络叙事学》一书作者将网络超文本、网络超媒体、网络叙事语言异变作为网络叙事的三要素。

具有首创性的意义。

书中提到,由于互联网的实际结构主要包括窗口、链接和文本,其文本还具有动态性,随机性,其叙事特点与传统的文学叙事很少有相似之处。

譬如过往文学叙事的显著特点,总围绕一个焦点进行,而互联网的超文本没有焦点或者说焦点不明显,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浏览者全凭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对超文本的组织进行个人化阅读,确定了自己的进入角度和发展线索。

也就是说,多种人对同一个话题,对叙事方式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解读。

网络叙事语言异变,主要对网络平台上流行的网络语言、网络段子进行解读,由于网络写作的随意性、发表的迅捷性、流连网络的成本,迫使网络写作做出自己的语言选择,而这种叙事形式,必然产生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呈现语言个性的审美趣味。

书中对网络叙事给予了客观的解读和评价,不过分偏向赞同还是反对一方。

而其中更加指出,语言的单薄粗糙,叙述的简化庸常,题材格调的单一证明主导网络叙事意识形态只是边缘化,缺乏宏观整体上的思考,与网络本身的兼容并包大相径庭。

未必对其不是一种隐藏式的讽刺。

近年来,微博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获取消息、相互沟通的方法,它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单向沟通缺乏互动的特点,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社交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