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东汉末年的文化转型与思想变革

东汉末年的文化转型与思想变革

东汉末年的文化转型与思想变革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认为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拐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转型,不仅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东汉末年的文化转型与思想变革,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一、文化转型东汉末年的文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动荡导致文化变革。

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叛乱与战乱,社会秩序严重动荡。

这种政治动荡反映到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

例如,黄巾起义中产生的“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思想,与传统封建思想有所区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经济变革促进了文化转型。

在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阶段,加之战乱频繁,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

然而,与此同时,手工工业和商业却出现了一定的繁荣。

这种经济变革使得社会阶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底层人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这些社会变革也反映到了文化层面。

如曹操的“白头山下白头翁”的作品中,描述了这一时期庶民的艰难生活,以及底层人民对自己命运的思考。

再次,外来文化影响推动了文化转型。

东汉末年,与西方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等地的交往频繁,使得外来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有了一定的传播和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西方罗马帝国的科技、艺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思想变革东汉末年的文化转型也导致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变革。

首先,政治思想从封建转向法家思想。

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的存在,许多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法家思想,希望通过建立严明的法制来治理社会。

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王充,他以《论衡》一书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儒学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动荡,儒学开始面临危机,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如新儒学。

新儒学在继承传统儒家思想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如道教的思想等,对后来的儒家学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东汉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总结

东汉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总结

东汉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总结东汉时期(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和经济变革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东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状况进行总结。

在政治思想方面,东汉时期的主要政治哲学是儒家思想。

东汉朝廷非常注重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和《礼记》。

这些经典被视为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指南。

朝廷高度重视儒家的道德原则,尊重师长,守礼法,强调忠诚和孝道等观念。

当时的皇帝还设立了一个学府,即国子监,培养儒学士人,并制定了科举制度,用以选拔政府官员,以进一步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在经济方面,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技术有所提升,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同时,东汉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的兴起,商品需求量大增,商人纷纷涌入市场,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网络。

手工业方面,陶瓷、铁器、丝织品等产业逐渐兴起,出现了一批出色的工匠和艺术家。

然而,东汉时期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经济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土地集中问题。

由于战争和政治变动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富豪和地方势力所垄断,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了佃农或流民。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

此外,税收负担加重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由于战争灾害和财政困难,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税收征收,导致农民生活困难。

这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抑制,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在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的变革,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流派和社会变革。

其中最著名的是道家思想和黄老学派的兴起。

道家思想强调隐居、宇宙和人道之间的和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心灵的平静。

黄老学派则更加强调逍遥和自然的智慧,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在和谐的思想指引。

此外,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有野心的地方势力,他们试图通过武装力量夺取政权,反抗朝廷的统治。

这些动乱表明了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东汉时期,政治思想和经济变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东汉社会政治变革及其影响

东汉社会政治变革及其影响

东汉社会政治变革及其影响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不仅发生了大量的政治变革,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东汉社会政治变革及其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兴盛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崇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国学,成为了官方的学术思想。

而汉哀帝时期,儒家思想更是被定为国家的唯一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士人的必修课。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儒学在东汉时期得以兴盛,不仅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也为东汉社会带来了稳定和秩序。

儒家思想的兴盛对东汉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之道,强调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的普及,使得社会上的人们开始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

这一思想的推广,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此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地方割据的现象非常严重。

为了避免类似的局面再次发生,东汉时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例如官府设立了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使得地方官员不敢滥用职权。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央政权的权威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东汉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使得治理更加高效。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强,使得社会的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东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经济的崩溃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经济崩溃的一个时期。

在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受到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频繁出现,导致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减少。

同时,战乱和政治腐败也加剧了农村的动荡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农业经济的崩溃对东汉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农业生产的下降,人们经济来源的中断,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飢民和流民。

这些人们失去了土地和生计,生活陷入了困境。

东汉末年的社会风尚

东汉末年的社会风尚

东汉末年的社会风尚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社会风尚深受政治动荡、起伏的影响。

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东汉末年的社会风尚也不例外,下面将从政治动乱、经济不稳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动荡下的社会风尚东汉末年,政治局势动荡,民不聊生。

自王莽篡权以来,中央政权频繁更替,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这种政治混乱直接影响到社会风尚。

首先,在战乱的环境下,人们对于生命财产的安全感缺失,社会风尚呈现出谨慎保守的特点。

人们不敢奢侈浪费,常常将积蓄用于乡土建设和农业生产上,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乱和饥荒。

这种节约和保守的观念延续至今,成为东汉末年社会风尚的显著特征。

此外,政治动乱还导致了社会文化退步,儒家思想式微,人们对于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尊重也相对减少。

因此,一些人开始追求享乐和奢华,出现了一种与传统价值观不符的行为风尚。

这种风尚的形成既是对政治动荡的逃避,也是对个体权力的表达。

二、经济不稳下的社会风尚东汉末年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由于战乱频繁,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了不稳定的局面。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社会风尚的形成。

在经济不稳的环境下,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

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和食品匮乏的问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的简朴和节俭。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储蓄和积累,同时也减少了对于奢侈品和奢华生活的追逐。

与此同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也日益明显。

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上层社会开始展现出奢侈和享乐的一面,而下层社会则更加注重经济实用和务实的行为准则。

这种社会风尚的变化也反映出东汉末年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阶层分化的现实。

总结:东汉末年社会风尚的形成受到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的影响。

政治局势的混乱导致人们对于生命财产的谨慎保守,追求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经济的不稳定使得人们注重实用和经济实用性,同时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思潮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思潮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思潮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首先,古代文学中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思考。

在古代社会,权力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存在,它决定了个人的地位和命运。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权力的描写。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是一个富贵家族的子弟,拥有着巨大的权力和财富。

然而,他却深感权力的虚妄和无足轻重。

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代作家表达了对权力的思考和质疑,使读者对权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社会思潮还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思考。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由家庭和社会决定的事情,个人的意愿往往被置于次要的位置。

然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爱情的描写。

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白骨精的故事,他们之间的爱情被种种困难所阻挠,但他们却坚持着对爱情的追求。

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代作家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和赞美,使读者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古代文学中的社会思潮还反映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思考和研究。

在古代社会,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问题,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性的描写。

例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在面临困境时却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

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代作家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的社会思潮是多样而丰富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思想变迁。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窥探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1.王充的人性思想比前人有什么新发展?答:(1)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2)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①孟子言性善者,是指中人以上之性;荀子言人性恶,是指中人以下之性;扬雄言人性善恶混,告子言人性无善恶之分,是指中人之性。

他们各自都只注意到了人类社会的某一群体的人性,而就整个社会而言,人性应当是有善也有恶的,“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②王充的观点受到了董仲舒的影响,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称为“恶”。

(3)王充认为,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2.王充“三累三害”说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何看法?答:王充以人都想做高官为例,要实现做高官的目的必须受“三累”“三害”的影响。

(1)王充“三累三害”说的内容①“三累”产生于交友的过程之中。

第一累:人们在结交朋友时往往不能慎重选择,如果朋友志同道合,感情就亲密;否则就会疏远冷淡,从而产生怨恨之心,于是他们就诋毁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第二累:人们的才能有高有低,但又同时都想实现同一目标,才能高者得到了,才能低下的因不能得到而产生惭愧怨恨之意,于是去诋毁破坏你有目的的行为。

第三累:人们要互相交往,但交往中不可能总是关系融洽,关系不融洽就会疏远,就产生怨恨,于是就诋毁和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②当人们摆脱了“三累”的困扰之后,又要接受“三害”的困扰。

第一害:在争权夺势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往上爬就去诋毁别人,而上级官吏昏庸,相信了谣言。

第二害:上级和下级的爱好不相同,操行好坏也不相同,操行高尚的官吏名声越来越清白,不断提出高明的建议,那些操行污浊的官吏就愤恨他,暗地里挑他的过错,利用一些小的诽谤,给他罗织罪名,打击报复。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中士人的君臣观念探究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中士人的君臣观念探究

33作者简介:郭子栋(1993— ),汉族,男,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汉末不同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

儒学逐渐衰微,皇威逐渐溃散,士人观念变化显著。

部分士人目睹朝政腐朽、社会黑暗,不拘泥于儒学,吸收各家思想,著书立说,从理论的高度提出社会的批判和时局的见解,欲以起衰振弊,救时匡难,被后人称为社会批判思潮。

目前学者对此类士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剥析其对社会弊病的看法和补救措施,详略备置。

本文则从士人君臣观念的角度入手,主要探讨士人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以观其如何建构理想中的君臣之道。

文章以王符、崔寔、仲长统为例,论述前后相继三位士人的君臣观念,可以看到不同社会矛盾下士人的观念变化。

对君臣观念的研究主要从君主权力来源、君臣民关系及君臣的权责入手。

一、王符、崔寔、仲长统的君臣观念王符(约公元82-167),字节信,凉州安定人。

生活在和、安、顺、桓帝时期,此时,东汉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子弟布列州郡,奢侈之风盛行,政治腐败,边疆又有战事,百姓困苦。

王符“耿介不同于俗”,不愿交游请托,终身未入仕。

他以儒为主,吸收法家思想,著《潜夫论》,议论时政,从中可观其君臣观念。

王符对君的认识既受董仲舒君权神授的影响,又包含了浓厚的民本思想:“太古之时,蒸黎初载,未有上下,而自顺序,天未事焉,君未设焉。

后稍矫虔,或相陵虐,侵渔不止,为萌巨害。

于是天命圣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四海蒙利,莫不被德,佥共奉戴,谓之天子”认为君主权力由天授予,天子之位为止暴制乱,牧养百姓而设立。

同时又指出“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

”以民心为天心,要求君主重民。

他进一步提到,“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

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

民以君为统,君政善则民和治,君政恶则民冤乱。

”认为君主应当“务省徭役”“敬授民时”以富养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德化民,同时以法令为辅佐,断民之邪。

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刘洋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1
【摘要】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刘洋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历史系,辽宁,锦州,1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2
【相关文献】
1.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潮 [J], 周舜南
2.王符的社会批判思想与东汉末年清议思潮 [J], 辛旗
3.试论王充与东汉批判思潮 [J], 颜为
4.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J], 刘洋
5.在社会思潮批判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动态研究与批判》简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汉政治思想经济总结

东汉政治思想经济总结

东汉政治思想经济总结东汉政治思想经济总结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中国经历了秦朝的短暂统一和西汉的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东汉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和变化。

一、政治思想:1. 儒家思想的复兴:东汉时期,热门流行的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仁爱之道,主张以德治国,具备君主贤明、民众有道德修养的理想。

2. 信奉黄老道家:与西汉时期相比,东汉统治者对道家思想的崇拜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黄老思想,强调尊重天命,追求宇宙和谐,认为君王应该自律,顺应自然之道。

3. 神仙崇拜:东汉时期,当局和民众对神仙、仙道、神灵等神秘力量有较大的信仰,尤其是黄老思想提倡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进一步加深了神仙崇拜。

4. 清官理念的兴起: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被后世称为"清官"的政治家,他们以道德高尚、清廉正直著称,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表示不满,力求改革政治和治理社会。

二、经济:1. 国家和私人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迅速繁荣。

同时,私人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2. 农耕经济的重要性:东汉时期,中国依然以农耕经济为主。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加强,农民自愿耕种私田的现象增加。

3.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东汉时期商业繁荣,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同时,手工业较为发达,制陶、制瓦、纺织等手工业产业都有了不小的发展。

4. 农民起义对经济的冲击:东汉时期,蓝田起义、赤眉起义等农民起义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农田荒废,另一方面破坏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生产。

总的来说,东汉政治思想经济在当时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特点。

政治思想方面,东汉时期的统治者受热门儒家思想和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并且对神仙崇拜有所加深。

经济方面,国家和私人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农耕经济仍然是主导,商业和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论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想的特点

论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想的特点

[ 摘

要] 东汉末期是一 个危机 四伏的衰世 , 当时各种社会危机都在把整 个社会拉 向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 T一批具有着强烈的现 实关怀与道德 勇气的社会批评 家。他们对 当时最为明 出g
显的时代弊病进行 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 并且进而思考了历 史上的治乱规律与世运变迁的一些问题 , 在这 些基础之上, 他们审时度势 , 出了改 良社会之道。他们的许 多思想主 张是 中国思想 史上 一笔丰 富的 提
现出来的一些特点作一些概括性的分析。

明, 故新莽居摄 , 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 。光武有鉴
于此 , 故尊崇节义 , 敦厉名实 , 所举用者 , 莫非经明 行修之人 , 而风俗为之一变 。至其末造 , 朝政昏浊, 国事 日非 , 而党锢之流 , 独行之辈 , 依仁蹈义 , 舍命 不渝 ,风雨如晦 , 鸣不 已, 三代 以下风俗之美 , ‘ 鸡 ’ 无尚于东京者。 ”上有所 好 , 下必甚焉 ,盖当时荐 “ 举征群 , 必采名誉 , 故凡可 以得名者 , 必全力赴之 , 好为苟难 , 遂成 风俗 ” ] 汉 俗 。然则行 之 日久 , [( 风 ) 两 这种崇尚名节 、 重视声誉的行为就会渐渐地流于形 式, 名节与声誉背后所包含 的信仰逐渐地被人们所 忘却。当人们越来 越发 现崇 尚节义是一种获取功 名, 进而登于庙堂之上 的终南捷径之后 , 么社会 那 上就会有越来 越多 的假言假行 出现。徐干对此描 绘道 :今为名者之异乎圣人也微 , “ 视之难见 , 世莫
2 1 # g 1期 0 1月 l 21 0 1年




E O MI经 N O IL发E . O ME T C NO CA济 与 社 A 展 P N DS C会 D V L E

新-东汉时期政治思想[1]

新-东汉时期政治思想[1]

• 新代的复古改革:王莽建立新朝后努力解决社会危机, 下令禁止土地和奴婢的买卖,并规定超过限额的土地应分 给他人,还力图通过“五均六莞”稳定经济,但都没有收 到明显的效果,其他的改革措施(币制、官名、地名、边 疆政策)更带有复古主义的空想色彩,只是造成更多混乱。
• 王朝周期性危机的爆发和暴力解决:很快绿林、赤眉农 民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实际上证明了和平的改朝换代由 于没有严重打击统治阶级人口,无法减轻压在农民阶级身 上的负担,因此无法真正解决社会危机,在中国古代,这 种危机似乎只有通过暴力的颠覆才能得到周期性的解决。
• 王朝周期:周期性的改朝换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大的 政治现象,其起因主要是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劳动阶 级能够为统治阶级提供的剩余产品非常有限,随着王朝的 延续,统治阶级人口不断扩大,剥削必然日益残酷,最后 压垮了小农经济,使农民无法生存,被迫起而造反,推翻 王朝,新王朝开始时统治阶级人口较少,又能延续二三百 年。
周期性的改朝换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现象其起因主要是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劳动阶级能够为统治阶级提供的剩余产品非常有限随着王朝的延续统治阶级人口不断扩大剥削必然日益残酷最后压垮了小农经济使农民无法生存被迫起而造反推翻王朝新王朝开始时统治阶级人口较少又能延续二三百谶纬学说与王莽和平改朝换代
新、东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识到了王朝周期,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但看不到出路,陷 入悲观失望之中。
• 儒学的盛极而衰:儒学本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学说,以为只 要按照儒家思想去实践,就可以带来太平盛世。但两汉儒学 已经成为官方学说之后,太平盛世并未到来,东汉官方仍遵 从源出今文经学的谶纬学说,但已成具文、受到质疑,学术 上古文经学已经占到主流,但其专注于文字考证,无补实际 政治,敏锐的思想家已经对儒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一种虚 无主义的绝望情绪开始潜滋暗长,出现回归老庄的趋势。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5)[6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5)[64页]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到稍后的阮籍、嵇康时期,则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 想 宣战了,再到向秀、郭向时期,则更进而以注疏 《庄子》 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了。这就是所谓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玄学既然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体系而与儒学对称,自有其 不同于儒学的自身 特点,这就是以 “道”为思想核心,以 “贵无”为主导倾向,将 《老子》、 《庄子》、 《周易》 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二节 何晏、王弼社会思想 第三节 阮籍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嵇康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 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 “独尊”的社会条件,儒学能否适 应新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存 在与发展,已成 为当时儒学以及整个思想界面临的新问题。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在这 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 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王弼其人
王弼 (226—249年),字辅嗣,魏 国山阳 (今河南焦作)人,有年仅24岁。 “当 何晏风徽鼎盛之时,有不世之天才王 弼出,始树立清谈之宗风,开玄学本体论 之端绪,合儒道第一义而为形之上学”, “由生生化化之宇宙观,而至于处世接物 之人生 哲学,治国平天下之政治理论,皆 为此体用一如之大机大用一以贯之,实中 国文化上 一种至高无上之境界,广大精微, 圆融无间,诚伟观哉”。他是汉末党锢八 骏之一 王畅的玄孙,清流自由之士王粲的 侄子,因此这个早熟的思想家,其学虽谓 创新,实 承家学,复遭际时会,秉天纵之 才,集时代之大成。由于他的思想学说深 得何晏赏 识,遂被并称为 “何王”。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汉代的文化与思想

汉代的文化与思想

汉代的文化与思想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其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汉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汉代文化与思想的多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汉代的文学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之一,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交相辉映,其中最突出的是诗歌。

在汉代,王褒、李广、张华等诗人活跃于文坛,他们的诗歌格律严谨,情感深沉,表达了人们纯朴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古诗十九首》中汉代诗人的作品被奉为经典,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演绎。

除了诗歌之外,汉代的散文也颇具特色。

汉代名士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司马迁的《史记》等,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些文献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成为了后世的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二、汉代的哲学思想汉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时期之一,涌现出了儒、道、墨等多种学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如东汉之际的班固、董仲舒、汉武帝的太傅李广等,他们发扬中庸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和、敬、信、爱”的治国之道。

这些思想,深受汉武帝及后来的各朝君主的推崇和实践。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一些哲学新学派。

如华严宗的创始人寄托,他提倡“中道之学”,主张以禅定、智慧为核心,开创了中国佛教中的华严宗派。

这种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汉代及之后的这个时期中,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

三、汉代的艺术汉代的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峰之一。

在建筑方面,汉代建筑风格独特,与当时的建筑技术相得益彰。

比如,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汉代宗教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保留了许多汉代建筑的特点。

在绘画方面,汉代的绘画风格多样,以简练、灵活而著名。

善于用线描绘,擅长表现物体的外形和神韵。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汉代绘画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汉代的宗教汉代的宗教信仰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之外,佛教也在这个时期传播到了中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11.1复习笔记一、王充的社会思想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

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1)人性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

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

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1)社会交往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

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

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Aug. 20 9 , 0
试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刘 洋
( 渤海大学 历史 系, 辽宁 锦卅l 2 0 3 1 1) 1
摘 要: 从绿林 、 眉起义 , 赤 到黄巾起 义 , 东汉王朝经历 了从 “ 中兴 ” 到腐朽的过程 , 随着社会危机 日益加 重 , 爆发了大规模的社
会批判思潮 , 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 的黑 暗 , 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 固提 出了理性的反思 。本文试 图从世 家大族 、 边患 、 外戚宦官专
20 0 9年第 4期 第8 ( 卷 总第 4 ) 3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 t O H N Q U V C TO A N E H IA O L G O P  ̄ FS A G I O A I N LA D T C N C C L E E N L
Vo18.N O. . 4
权 、 学 衰 败 这 四个 方 面探 讨 了东 汉 社 会 批 判 思 潮 兴 起 的原 因 。 经 关 键 词 : 汉 ; 会 批 判 思 潮 ; 起 原 因 东 社 兴
中图分类号 : K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8 2 ( 0 90 — 0 10 17 — 1 7 20 )4 0 9 - 2
记 载 了 田庄 经 济 的 繁 盛状 况 , 意 为 田庄 土 地 面 积 广 阔 , 植 大 种
不可以官” 王符指出“ 。 国以贤兴 , 以谄亡”并对当时庸人在 , 以外的市场 。 至东汉时期的豪 强大地 主更是广 占田地 , 大量包 财 ,
各种蔬菜及林木 , 饲养各种牲畜 , 还有养蚕 、 缫丝 、 纺织 、 染色 、 制鞋 、 制药 、 制蜡 、 酿酒 、 酿醋 、 酱 、 作 制糖 等手工业 , 以及加工 制造农具 、 兵器。豪强地 主们也 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 , 而与之 形成鲜 明对 比的是广大劳动者穷 困潦倒 。为 了经营 田庄豪强 地主大肆兼并土地 , 迫使人 民离开土地成为依附农 , 甚至成 为 流民 , 极大的增 加了社会 的不稳定 因素 。 田庄内部 还出现了称 为“ 曲” “ 部 或 家兵” 的田庄私人武装 , 豪强地 主把依附农 民按 军事组织编制起来 , 建筑坞堡 , 平时巡 警守卫 , 战时则随 田庄 主作 战 ,可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私人武装却逐渐转化为公开 的割据力量威胁 中央政权 。 田庄经济导致农 民创造 的物质财 富大部分不是作为税收流入国库 , 而是为豪强地主所赚取 , 进 而导致 国家 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 。 随着矛盾 的加剧 , 世家大 族也被推上 了舆论的风 口浪尖 , 一些思想家围绕这些 问题 , 纷

论汉末清议思潮与社会转型

论汉末清议思潮与社会转型

了针砭时政、 击宦官专权 和评 议人 物的政治 活动 。最终遭到 当局 以党锢 的方式从 肉体加 以打 击, 思想意识 抨 从
上加 以禁止。但清议从 未停止 , 一直持续到汉末。清议是 东汉 中后 期 自下而上 的一场统 治阶级 内部的 自救 活
动, 它改 变 了世 人 的传 统观 念 、 德 意 识 和 价 值 取 向 , 速 了 汉末 社 会 的转 型 。 道 加
重庆师 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与 社 会 转 型
赵 昆 生
( 重庆师 范大学 历 史与社会 学院 , 重庆 404 ) 00 7

要: 清议 思潮 出现在 东汉 中后 期。外戚和 宦官轮流把持朝廷 大权 , 以太学生为主 的后备 官吏 集团发 起
公元 8 9年 , 汉章 帝死 与年仅 十岁 的和帝 即位 , 主 大权 实 际 上 自然 游 离 皇帝 之 手 。按 照君 主 专 制 君 主义 家天下 统治 结构设 计 , 皇后亲 与 陛下共 承宗 庙 , 临 万 国”1巷 后 。和 帝称 : 皇 后之 尊 , 朕 “ 母 L【十呈 ] “ 与 同体 , 承宗庙 , 天 下 , 母 岂易 哉 !_ 卷 后 《白虎 通》:天 子之 配谓 之后 , 者何 也 , ”】 十呈 “ “ 后 明海 内之小 君也 。 ” 皇后是 封建 家 天下 中的 “ 小君 ” 与 “ , 大君 ” —— 皇帝 一道 共治 天下 。西 汉武帝 以前 ,汉 承秦 制 ” 以丞 相 “ ,
以冲、 桓帝时期当政 的梁冀为例 , 质、 妹梁蚋为顺帝皇后 。顺帝死后 , 梁太后临朝 , 梁冀以大将军录 尚书事执政。梁冀“ 少为贵戚 , 逸游 自 。性嗜酒 , 恣 能挽满、 弹棋、 格五 、 六博、 蹴鞠、 意钱之戏 , 又好臂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贤人君子应得到尊贵,小人应得到贫 贱。 (二)批判贤者小人,要看人的“志行”而 不能以他的际遇为根据。
三、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 在社会交往问题上,王符深刻地觉察 到当时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不过是一种利益 关系,社会交往也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 准则的。
四、社会整合思想 王符基于他对当时社会问题及社会人 与人关系准则的觉察,提出了他的社会整 合理论。王符认为,整合社会需要因势利 导,首先要抓住人们趋利避害的特点。

《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 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他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 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 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 “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 者。把社会的黑暗动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 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他希望明君能 任贤使能,忠信纳谏,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议采取考功、 明选等办法,来改革吏治,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 要求。他的政论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他强调 “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 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 视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 设。他反对谶纬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迫害 人民的罪行。



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 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 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 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他 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 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 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 的地方。其中《订鬼》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 认识。 刺史(官职名)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 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 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 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 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 在家中。生平著述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其 中《讥俗》、《政务》、《养性》现已失传。


(一)三累
1、疏远冷淡,怨恨之心 2、才能低下不能得到而产生惭愧怨恨之心 3、关系不融洽而疏远,产生怨恨



(二)三害
1、诋毁别人往上爬 2、罗织罪名,打击报复清白者 3、任人唯亲,攻击异议者
三、论饥寒致乱
王充认为,衣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 欲望,这是由人类的生物性决定的。人类 的生存,首先要解决饥寒问题。这种欲望 表现出来,演化成人类的种种社会行为, 构成社会秩序。
一、 论人的社会化 王符认为,人的本性是相似的,行为 的善与恶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由社会地位 决定的。


(一)反对门第主义,认为行为善恶不是 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头积习中养成的。 (二)中庸之民占多数,受社会的影响。
二、社会平等思想 王充的《论衡》,重点在于对神学思 想的批判,而王符则更进一步,重点在于 对社会法律道德的批判。
(一)要整合社会,首先要抓住人们趋利避 害的特点。 (二)以政治、礼义、法律进行社会整合。 (三)最理想的方案,就是“以德气化民 心”。 最低一级是法治整合方案;高一级是礼治整 合方案;最高等级是德治方案。
四、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王充生活的时代,影响较大的社会变 迁观念是“今不如昔”,过去的比较质朴, 后世之人比较奸猾,为了矫治人间的种种 恶习,才会有各种社会整合措施的出现与 运用。


(一)否定古今不同观点 (二)社会循环论
(三)社会治乱不是由天主宰,而是受到 时势的制约。
第二节 王符的社会思想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 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 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 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 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 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 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 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 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 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27-97年)所作, 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 和三年(86年),现 存文章有85篇(其中 的《招致》仅存篇目, 实存84篇)。该书被 称为“疾虚妄古之实 论,讥世俗汉之异 书。”

如果把现存《论衡》八十五篇大体归类,其基本 内容有如下方面:
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性命问题的,有十四篇文 章。 二、论述天人关系的,有二十一篇文章。 三、论人鬼关系及当时禁忌的,有十六篇文章, 全部贯穿了王充的无神论精神。 四、评论书传中的天人感应说及虚妄之言的,有 二十四篇文章,充分表现了王充朴素的唯物主义 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论述区分贤佞才智和用人制度的。 六、可以当作自序和自传的有《对作篇》和《自 纪篇》两篇文章。




一、 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一)人性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 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 恶论,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 意。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而孟子 言性善者,是指中人以上之性;荀子言人 性恶,是指中人以下之性;扬雄言人性善 恶混,告子言人性无善恶之分,是指中人 之性。善恶可以互相转变。
王符,字节信,安定 临泾(今甘肃镇原)人, 其生平事迹不可详考。据 《后汉书》本传等有关材 料推断,王符大约生于东 汉和安之际,卒于桓灵之 际,其活动年代在黄巾大 起义之前,正是东汉由衰 微到亡国的时代。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 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 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 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 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 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 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 夫论》。其指讦zhǐ jié时短,讨谪物情,足 以观见当时风政,著其五篇云尔。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 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儒家思想在西汉走上政治前台,获得 垄断性的历史地位,但也走向了宗教色彩 浓厚的感应神学,谶纬成为渗透每个角落 的社会思潮。同时,他们为了垄断社会思 想的话语权,把经学研究发展成了繁琐的 章句考订。
第一节 王充的社会思想
王充(公元27——91 年),字仲任,会稽上虞 (浙江上虞)人。他出身 贫贱,据说他的父祖都是 游民,甚至当过拦路抢劫 的绿林强人。他少年好学, 因家贫买不起书,就到书 肆去看书。由于勤奋好学, 博览群书,成为东汉学识 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二)人的社会化 1、自己主动地学习。 2、尊长的教告劝勉。 3、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论社会交往与互动 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 的。王充认为,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 交换关系,人生的经验给了他刻骨铭心的 体验。当他升官当职之时,人们纷纷来结 交他;当他退职落魄,那些以前的朋友都 离他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