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合集下载

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考前检测试题A卷 附答案

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考前检测试题A卷 附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考前检测试题A 卷 附答案 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直觉思维B.聚合思维C.抽象思维D.发散思维2、依据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段理论,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主义、思维状态处于专心,通过教师讲解或提示的方式,获得清晰表达,这教学阶段是( )A.明了B.联合C.系统D.方法3、某学生因对“必须坚持每天一定量的运动达半年以上”的要求感到自己落实困难放弃了瘦身计划,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表明其对瘦身的( )A.结果期望低B.结果期望高C.效能期望D.效能期望高4、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A.制度教育学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D.批判教育学5、宗教改革对欧洲教育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是( )A.教育管理的国家化B.教育内容的古典化C.教学语言的统一化D.教学目的单一化6、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明确提出以自由与合作为基本实施合式的学习的个别教学制度是( )A.葛雷制B.昆西制C.道尔顿制D.文纳特卡制7、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8、在教育测量统计中,适用于次数百分比统计而不适用于中位数,等级相关系统统计的测量类型是(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受教育权的具体内涵是()A.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B.学生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的权利C.学生有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权利D.学生有毕业或结业时获得学位证书,学位证的权利10、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2)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能给人以许多的启发。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等人。

制度教育学侧重于对学校的各种教育制度进行分析引起了人们对学校制度的高度重视(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6)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等人。

批判教育学是针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中的种种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而进行的精细分析与批判,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在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反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是“教育现象”,有的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人认为是“教育规律”,有的人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还有的人笼统地认为是“教育”。

这些看法似是而非,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7.答: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教育学考点(一)

教育学考点(一)

教育学考点(一)1.教育机会平等包括教育起点机会平等、教育过程机会平等和教育终点机会平等。

2.文雅教育,亦称“自由教育”,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要实施文雅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二是要有自由学科。

3.广义的教育包括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其中正式教育又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4.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

5.20世纪30年代起,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掀起了一场主张恢复西方传统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反对进步教育和新教育的运动,形成了“新传统教育”思潮。

6.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指的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程序教学运动和学科结构运动。

7.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

8.能够反映人类追求教育民主的观点的有:(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4)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同样权利9.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包括:(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10.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

在他看来,学校不幸变成儿童“才智屠宰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工作违背了适应自然的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将母育学校比喻为“春季”。

11.《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12.《母育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专著。

13.《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的儿童读本。

14.陈鹤琴先生提出并完善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他主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

教育学—王道俊

教育学—王道俊

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包含在他们的哲学着作、政治着作和语言记录之中。

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就汇集在《论语》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着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我国的《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比外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但是古代社会里,所有的教育方面的着作,停留于经验的描述,并时常带有类比、臆测的色彩,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因此还不具备形成学科的条件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05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的精神与进步》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教育学1620年在他所设计的“知识之球”上确立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此后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

1632年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着作。

在这本着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着《爱弥儿》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阐明了自己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复习过程中,教育史内容很多且复杂,学生掌握起来不够容易,特别是很多学员反映几大流派很难区分。

今天老师就重点讲解下20世纪教育学五大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在这里考上需要注意,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时,就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二)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

亨利·A·吉鲁及其批判教育学思想

亨利·A·吉鲁及其批判教育学思想

作者: 陈香琴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6-208页
主题词: 批判教育学;美国教育学;学校教育;代表人物;主导地位;后现代主义;文化再生产;教育管理;弗莱雷;意识形态
摘要: <正> 批判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是一个非常新的理论,被认为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在教育理论、课程及教育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它主要由美国教育学者如吉鲁,阿普尔,迈克拉伦,卡尔等发展出来的。

其中,吉鲁是盎格鲁——撒克逊风格的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解读

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解读

批判教育学解读2008-05-04 09:34:55| 分类:教育反思|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治洋摘要: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

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

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关键词:批判教育学;发展历程;理论特征;实践走向从可以考证的文字来看,“批判教育学”在英文里首先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以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安大略教育研究所的西蒙(Simon,R.)和沙利文(Sullivan,E.)为首的几位学者组成了“批判教育学与文化研究读书会”(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Group)。

除了当地的学人和教育工作者之外,他们还先后邀请欧美各地的批判教育学学者们来参与他们的讨论。

一、批判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批判教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再生产”、“抵制”等关键词紧密相连。

但我们是否可以用“‘再生产理论’到‘抵制理论’”来概括它的发展轨迹呢?以阿普尔作为例证来回答这一问题最恰当。

在批判教育学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阿普尔都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著作。

人生写书,“我的每一本著作都在反省前一本著作的缺陷,并力图克服之”;书写人生,“正如我的经历一样,我的每一本书都在重塑我自己。

”可见,探求阿普尔理论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审视批判教育学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必要的样本。

阿普尔的批判教育学开始于对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

阿普尔认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一个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不能把事例视为结构主义的征候。

它把教育的关注点转向管理的‘问题’而不是经济的、伦理的和政治冲突的问题。

”因此,阿普尔主张要批判性地看待学校到底在干什么?从而在方法论上确立了“再生产”的观念。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
总体来说,这是中国教育学科建设从恢复到繁荣并开始走向独立化的时期
时期
主要内容
划分
建国前
第一阶段1901年到1919年
翻译日本著作
其内容基本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学说为依据和框架
第一次中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学科建设中断
第二阶段1919年到1949年
教育学在向外吸取上呈现出以杜威实用主义思潮为主流影响,其他西方主要教育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多元并存的特点
教育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释和毛泽东有关教育语录的诊释的独特意识形态化的现象。
以批判的方式重新介绍了一些西方教育理论。但此举尚未成气候,其微弱成效很快又被“文化大革命”的汹涌浪潮冲刷干净。
第三次转向:由外学转为向内树。使教育学科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所剩无几,政治性却大为增强。
这是在意识形态强烈控制下,第一次出现的所谓“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的努力。
第一次转向:学科建设由向日本学转为向欧美学,并由此带来各学科在内容体系、形态上的变化
建后
第三阶段1949年到1957年(或1956年)
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国内“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全面引进苏联教育学科领域教科书
第二次转向:由学西方转向学苏联
第二次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学发展中断了与解放前的联系
第四阶段1957年到1966年
第五阶段1966年到1976年
文化大革命
第三次中断
第六阶段1977年至2000年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学术观点趋向多元,学术视野日渐拓展,国际交流日益加强,且形成了教育学科的当代体系。
学科建设中的反思批判意识普遍增强,中国教育学科建设因“元研究”的出现而开始进入“自为时期”。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病,诸如“引进”情结、“编教材”情结、缺乏原创性研究问题等依然引人注目。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前言:本材料根本上是按照【教育学】P434~P466页的考纲顺序下来的,应该根本上涵盖了所有考点。

绪论一、“教育学〞的概念一、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哲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下面还有二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拟教育学等二、指一种课程名称,是各个师范学院所开始的带有专业根底性质的课程,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或者“教育学概论〞等三、指的是一种教材名称,这种教材也是作为一种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创立的标志;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标志:一、从对象上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者教育家的特殊关注。

二、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教育范畴和概念,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以及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条件:是主客观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首先: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开展的客观需要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开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学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这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得教育认识从教育术上升为教育学,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掌握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实验思想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学科有科学与思考力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根底的。

洛克【教育漫话】“我们敢说我们日常……〞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自然教育思想婴儿时期教育“0——2〞少年时期教育〔12~15〕青年时期教育〔15~20〕佩斯特洛齐【哈林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四、了解当代教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一、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开展极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梅伊曼拉伊二、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杜威克伯屈四、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鲍尔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五、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问题的领域急剧增扩大二、教育学研究根底和研究模式多样化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根本观点是什么?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教育学—王道俊

教育学—王道俊

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包含在他们的哲学着作、政治着作和语言记录之中。

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就汇集在《论语》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着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我国的《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比外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但是古代社会里,所有的教育方面的着作,停留于经验的描述,并时常带有类比、臆测的色彩,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因此还不具备形成学科的条件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05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的精神与进步》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教育学1620年在他所设计的“知识之球”上确立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此后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

1632年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着作。

在这本着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着《爱弥儿》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阐明了自己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当代教育学派别之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批判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派别之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批判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派别之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批判教育学(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当代教育学派别之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批判教育学关于当代教育学派别,在四川历年的考情中出现频次较低,以单选、判断题型的考查为主。

教育学-3

教育学-3

教育学-3(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1,分数:25.00)1.文化教育学(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2.实用主义教育学(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3.制度教育学(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人,代表著作有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布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等。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正在涌现。

下面梳理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第一,军事化教育思潮。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军事化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支坚强的国家力量,以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学校要加强体育锻炼,强调国家精神和道德修养,发挥军事体系在实施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儿童心理学思潮。

20世纪20年代,有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以儿童特性为核心批判成人学术和教育,提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性为基础的教育。

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家朗费罗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适应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发展习惯,从而实现儿童的内心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三,活动主义教育思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生命具有活动性,而非理论性,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他把学习比做一件“在动中发现”的事情。

20世纪20年代,活动主义教育思潮推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二战后社会素质教育思潮。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二战的结束,各国教育界开始提出要将改变社会的理念和活动融入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团结。

例如,英国对普通学校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革,倡导社会性教育;德国则建立了“社会民主教育”;荷兰则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潮盛行,把培养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念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之作为教育的基石。

随着它的出现和发展,各国在提升社会素质,强化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六,技术教育思潮。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之后,历史领导者开始重视青少年早期技术教育,崇尚以“教学员学习如何创新和思考”为宗旨的“实践科学技术教育”,实施技术教育,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社会发展。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115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115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115(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6,分数:9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 )。

(分数:2.00)A.斯普朗格B.布鲁纳C.梅伊曼D.鲍尔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的掌握。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也是近年来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与著作有美国的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吉鲁的《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法国的布迪厄的《教育、社会与文化再生产》等。

因此,本题选D。

3.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分数:2.00)A.系统性B.制度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育特征的理解。

在原始社会,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尚未形成,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因此,本题选C。

4.教育一方面可能对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有所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 )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分数:2.00)A.人口数量的增长B.人口结构的变化C.人口质量的提高√D.人口流动的速度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人口功能这一知识点。

教育虽然对于上述四个选项都有作用,但最直接的作用还是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影响人口的质量。

因此,本题选C。

5.欧文的“性格形成说”认为人们的一切恶习均来自恶劣的环境和制度,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依靠教育。

批判主义教育思潮36页PPT

批判主义教育思潮36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பைடு நூலகம்
36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育,初中也可视需要兼设各种职业课程,
高中则是普通科与职业科并立,这样就在
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
平学生之需。
四、特点
(四)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 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 (五)不再单列出女子学校,意味着承认 男女受教育的完全平等。
三、内容
(一)七项标准
各地方、各学校的自主性;职业科地 位的提高,在初中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学3 年,有利于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 问题。
三、内容
(二)学制体系
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 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从纵向 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 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 职业学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了一批从事农民运动的骨干。
三、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立于1924年5月,因校址在广州南边的黄埔岛上,所以称
之为“黄埔军校”。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 治学校。军校的课程设置分军事和政治两类。除正式的课
堂讲授外,还经常组织各种专题讲演。黄埔军校在国共合
二、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是国共合作时期培
养农民运动的干部学校和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初名广
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回, 1927年3月,讲习所也搬到武汉,改名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办了一届。讲习所的教学活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
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习、自 学与集体讨论、实际调查研究的方式。农民运动讲习所为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运动(二)2024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运动(二)2024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运动(二)引言概述: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运动是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质疑和分析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运动的核心理念、实施方法、教师角色、学生角色以及效果评估。

正文内容:一、核心理念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2.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原则4. 运用批判性思维教育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二、实施方法1.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2.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阅读能力4. 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活动5. 采用跨学科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三、教师角色1. 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2. 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和指导材料3. 倡导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氛围4.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5.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四、学生角色1. 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2. 学会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问题3. 理解和尊重他人观点的重要性4. 培养自律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5.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五、效果评估1. 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2. 通过学生成绩和作品评估教学效果3. 运用问卷调查和反馈机制收集学生意见4. 比较学生与非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差异5. 考察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总结:通过对批判性思维教育学运动的多个角度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通过实施方法、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努力来达到这一目标。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_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

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_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

●教育思想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郑金洲 批判教育理论是西方重要的教育理论派别。

它自六十年代以来汇综了多种思潮在内,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

众多的教育家卷入了这场思想运动,有的积极推进批判教育理论,有的抵制、批评批判教育理论,还有的对批判教育理论进行学术研究,这些批判、推进、研究的合力,构成了起伏跌宕的批判教育理论思潮。

九十年代前后,批判教育理论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形式——批判教育学(the critical pedagogy)。

它以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对教育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进行了解构和批判。

本文主要以美国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吉鲁(Giroux,H.)的思想为线索,对美国批判教育学理论作一勾勒。

一、从“再生产理论”到“反抗理论”:批判教育学历史寻迹六十年代后期,随着西方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如反歧视、反越战)的加剧,教育坠入“冰川时代”。

一时入学率锐减,缀学率突增,学生学业水平下降,校内暴力和骚乱事件不断增加,加上大量经费投放不见效益,教育上各种改革未能立时奏效,遂使人们对学校的信赖和对教育的热衷产生了怀疑①。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激进的教育思潮趁机泛滥起来。

其中有“新韦伯派理论(N ew-W eberian T heo ry)”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N ew-M arxist T heo ry)”,有非学校化理论(D eschoo l2 ing T heo ry)和知识社会学(Socialogy of Know ledge),有现代派理论和后现代派理论,有结构主义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理论,有现象学理论和解释学理论。

这些理论派别错综复杂,难有源流之分,主次之辨。

吉鲁1983年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汇综和批判,剔弊理纷,从而为批判教育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上的前提②。

他把批判教育理论大体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再生产理论(rep roducti on theo ry)”,另一类是“反抗理论(resistance theo ry也译阻抗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批判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主要理 论倾向
2
3
反对价值中立,倡导视域
重解构反建构,道德义愤强于理性反思
1、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批评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及其 他现代媒介向青少年宣传、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将所谓的“合 理”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强加给他们, 以培养其维护现存统治秩序的依赖性和顺从意识。批判主义 者还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学校教育在制造、扩大、加深了社会 不平等的现实作了深刻的批判。他们认为,在当代社会,学 校已经成了国家的一部分,它通过为不同阶层、地位的人提 供不同的教育而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不断再生产着为 统治集团所默许的价值观,并未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化提供 者舆论宣传的作用。
(二)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合理的结构
冲突论者正确的看到,导致社会冲突以及教育冲突 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当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资源垄断于少数特权阶层时,教育的不平等 就无法避免,而一旦这种不平等得以持续存在,社 会的结构又在短时间内不能做出调整时,冲突必然 发生。
三,冲突的存在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社会价值观的强 制性 冲突的难以克服性,使得冲突双方都为争取自身的 利益而相互争执,占优势的一方总是采取一切可能 的措施与方法来维持固有的地位与身份,从而力图 把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教育系统强加于对方,这种强 制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则是隐形的,即在现存的社 会秩序框架内通过社会舆论、政治宣传、课程编制、 教育考核等途径使自身的价值观得到潜移默化地影 响。
二、对未来学校教育制度、计划进行预设 消极性:批判意蕴强于建构意义;理论价值 高于实践价值;可实施性差;虚幻性(乌托 邦性) 积极性:具有深远的思想启示和理论价值; 挖掘制度化教育弊端;推动终身教育、终身 学习思想;发掘教育之于人性、教育之于生 活的意义;对当代教育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三、几种主要的批判主义教育思潮的教育观评价
By:2016级 比较教育学 JC
Warming Up:头脑风暴
问题1:“批判主义 教育思潮”这个短语 中哪两个词语让你 觉得最为熟悉?
问题2:联系生活 实际和个人经历谈 谈你对这两个词语 之间的联系产生何 种联想?
问题3:你觉得可 以从哪几个方面对 “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进行了解?
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 在技术理性方面批判方面,文化批判理论坚决反 对技术理性至上的唯科学主义及其对社会生活的 功利化追求,改变现代技术作为一种全面统治人 的力量而造成的精神的物化、人的异化现状,打 破科学神话或科学迷信的怪圈,反映在教育领域, 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彰显人的自由和个性, 抵制科学暴力和技术强权,使科学技术为人服务 而不是相反。
二、冲突理论的教育观 1、冲突是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的 现实 2、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合理的结构 3、冲突的存在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社会价值观 的强制性 4、不是一切冲突都有损于社会的发展,冲突 也有助于整合
(一)冲突是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的现实
冲突理论认为,每一个社会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人们必须面对的各 种冲突,冲突无时不在,冲突是社会的中心事实,因而是教育制度发展 的基本事实。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教育评价的 经济制约性,价值观的对立,师生关系的对立和紧张,学生风潮的此起 彼伏等弥漫整个教育领域。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资本”和“暴力符号” 文化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成为一种“资本”,它因人们所属的阶级 或阶层的不同文化背景而形成不同文化背景而形成不同的语言方式、知 识结构、专业技能、思维模式、行为举止、交往习惯,“文化资本”的差异, 对不同阶层子女的学业成败和专业选择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暴力符号(Symbolic Violence):是统治阶级“文化专断性”(Cultural Arbitraries)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它主要通过霸权课程的形式表现出 来——即构成课程内容的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的知识。
3、批判教育“异化现象”,实现人的精神发展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认为,“所谓异化(Alienation)乃是 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 者说个人在这种体验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它感觉不到自 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自己 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 拜它们。” 这种异化现象,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教育活动已不再是个 体自我满足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责任或义务,无论 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教育活动都蜕变成一种获得社会地 位、步入“有尊严”的生活的手段,而不再是一种有精神含量的 活动。
• 在大众文化批判方面,文化批判理论反对文化的 经济化、齐一化、政治化,主张维护文化的自律 性,捍卫文化之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反应 在教育领域,就是主张将文化视为一种特定的存 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反对教育实践的功利化、教 育目标的工具化和教育过程的娱乐化倾向,主张 重新恢复教育的自由、创造本质和个性化特征, 以改观教育的娱乐化倾向。
一、批判主义思潮概观:形成与发 展
二、批判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理论 特点
三、几种主要的批判主义教育思潮的教 育观评价
一、批判主义思潮概观:形成与发展
批判主义:当代西方颇有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思 潮,对西方社会的政治、哲学、文化、教育等 都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冲击。
批判主义
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具有共同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 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在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心理 愿望的思想潮流。
3、重解构反建构,道德义愤强于理性反思 批判理性主义思潮反对实证主义的建构观,认为人的认识不 是对外在世界机械的摹写和被动的反映,试图借助于自然科 学的研究范式来透视社会生活的复杂现象,找寻社会发展的 某些规律,是枉然和徒劳的。 批判主义者的批判大多基于唯心主义人本主义立场,很难提 出一套能够鼓舞人心的可资借鉴的奋斗目标。他们对资本主 义现存的社会秩序的批判,不可不谓入木三分,但这种势不 两立的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道德义愤却始终圄于慷慨陈词的 痛恨中而难以找到改观现实的理想出路。批判主义以否定的 形式来勾画自己的理论体系,所得出的结论总是不同程度地 文化悲观论的色彩。
2、对教育过程中对话关系和交往理性的青睐 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放——使教育的对象从外部压制和制度约 束中解放出来,使人的潜能释放出来,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 应,从而实现教育领域中“人与人关系的合理化”(哈贝马斯)
人类社会的目标不是使工具理性合理化,而是使交往理性合 理化。行为主体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及其各自矛盾和冲突 均源于交往理性的匮乏。在教育世界中,需要优先选择的乃 是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语言理解达成某种“共识”,以 协调教育场域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这就是教育学中的“主体 间性”。 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商谈伦理学”
批判主义思潮是“二战”之后在西方社会颇为流 行的一种具有强烈激进色彩的思潮,它曾对西方社 会的政治、哲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 批判主义思潮流派林立,观点不一,但都对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与教育制度的 批判以及对工业文明和现代性的扩展所带来的种种 弊端的揭露和鞭挞。 这种重在批判与建构的激进思潮由于直接引发了 20世纪60年代末波及西方社会的法国的“五月风暴” 等学生风潮和校园运动而一度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教育观 1、对教育领域中工具理性泛滥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批判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认为,科技发展使工具理性渗透教 育,教育自身沦为一种工具,它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用的便利。 体现:自然科学模式与标准裁定教育成效;定量化、形式化作 为衡量学生受教育的水平。 *单向度的人:缺乏价值理性、伦理追求与道德涵养的纯技术 人、机器人;圄于事实而抛却价值的不完整的人。 *哈尔贝斯《文化与批判》认为,理性的批判功能已经让位于 技术效能,他不在关注目的的论证,而只是一味追求手段的组 织运用。反应在教育上,如何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服 务,如何为人们的功利性谋算效劳,成为其最优先考量的事情; 教育也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问题已经演变成 为技术问题、手段问题,教育的目的、意义、价值隐退了。
*批判主义教育思潮→持批判态度;对知识 采用较宽广的观点;偏理论化对实践具有指 导意义。 *批判教育学→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综合 体;批判教育理论的具体范式。 *产生的必然性:1、时代背景:反主流政治 势力学术代表 2、学术渊源:迁移和具体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和社会学理念
一、批判主义思潮概观: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观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 社会批判理论的教育 观
二、冲突理论的教 育观
三、抵制理论的教 育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激进主义教育 思潮的教育观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教育观
1、对教育领域中工具理性泛滥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 的批判 2、对教育过程中对话关系和交往理性的青睐 3、批判教育“异化现象”,实现人的精神发展
• 20世纪20年代:批判主义、马兰克福学派:社会 批判、社会分析 • 20世纪中期:文化批判理论在教育中的体现 • 20世纪50年代末至六七十年代:(激进)主义教 育思潮 • 1958年“法国五月风暴”:影响性深刻事件 • 20世纪70年代:批判教育学产生 • 20世纪80年代:批判教育学英文名称(critical pedagogy)的产生和“组织”批判教育学与文化研 究读书会的产生
第二节:批判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理论特点
一、对现行学校全面批判 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布迪尔、鲍尔斯、金蒂斯等人的带领下,对资本 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性质、功能、特点及其与资本主义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可 谓痛快淋漓,毫不留情;而五六十年代古德曼、伊里奇、赖 默、温加特纳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同样对资本主义社会特 别是美国的学校教育的弊端进行鞭挞,主张全面改造现行教 育制度,建立所谓开放的“开放课堂”(Open Classroom)、” 自由学校”(Free School)乃至“废除学校”(No School at All),这些激进的主张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顽疾 认识的某种迫不得已的方案。批判主义教育思潮所批判的对 象遍及教育生活的全部要素,从教育制度、教育目标、教育 管理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都成为其批判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