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感受亲情的力量;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表达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读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
2.师生一起讨论“墙上的斑点”可能有什么寓意。
二、阅读课文(30分钟)1.学生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结合情感描写、细节描写等要点进行解读。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亲情关系?”3.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三、课堂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把故事发生在一晚上?”2.各小组发言,共同探讨。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中的亲情场景。
2.各小组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提示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答问题:“亲情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2.学生作文片段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亲情的力量,感受到亲情对人的重要性。
通过亲情的描写,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进行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环节没有过多展开,因此,以后需要将这个环节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写作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墙上的斑点》优秀课件
人物分析
学生应掌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在 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表达主 题。
思考题
学生应能对小说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如斑点的象 征意义、作者对人生的态度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 独立思考能力。
作业布置
读后感
人物分析报告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墙上的斑点》的读 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对 作品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点评态度
以鼓励为主,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改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和独特见解。
06 总结与作业布置
本课总结
主题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思 想,即通过斑点这一意象,表达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写作技巧
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暗示等手 法,以及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写作风格
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风格在《墙上的斑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她通过自由联想、跳跃式的叙述和内 心独白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限制,让读者跟随主人公的思绪深入探索其内心世界。
作品主题
意识流与内心世界
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通过意识流的手法,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品强调个体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考,挑战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模 式。
通过分析《墙上的斑点》的文本,使学生掌握伍尔夫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包括意识流、内心独白、多角 度叙述等。
课程安排
01
02
03
课程时长
本课程时长为2小时,分 为导入、主题探讨、作品 分析和总结等部分。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 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思考能力。
高中三年级语文《墙上的斑点》课件
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
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 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 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 成为现代小说的一“加法”(繁复):
描写回忆 自由联想 抒写感受 描述梦幻 直露情绪 内心独白
意识流
墙上的斑点
伍尔芙
伍尔芙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 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 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本世纪20年 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
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
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
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 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 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 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
2、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油画——房 主——铁道旁的别墅)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生命的神秘——人 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
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 下来的玫瑰花瓣。(特洛伊——莎士比亚——人类本能— —伦敦星期日——尊卑序列表)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 (二)“我”是谁? (三)《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 称、有限视角,《墙上的斑点》也 是第一人称,你认为是有限视角还 是全知视角?
二、体验小说内容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 么内容? (二)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 测共有六次 ,内容分别是什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墙上的斑点》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简介《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默写课文,提高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墙上的斑点》及现代诗歌欣赏的整体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及其注释。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墙上的斑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斑点的思考,导入课文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评估学生对课文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文本。
2. 相关资料: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等。
3. 墙上的斑点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墙上的斑点图片。
4.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课堂教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墙上的斑点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寓意。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2. 解析法: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
2.了解瓜达尔卡纳尔的文学题材、风格。
3.对文学思想、创作手法有所认识。
4.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Guadalajara)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那里,各种流派的文学层出不穷。
代表当地文学的人物有何塞·略伊斯·帕拉乔,华金·阿炳,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曼(Katherine Ann Porter)等。
而本篇文章作者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 也算得上是当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作家的名字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墙上的斑点》获得了1991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2.作家介绍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1958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市。
他毕业于瓜达尔卡纳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经常在《国际批评》、《普拉多文学》等杂志上刊登小说和散文。
1989年,他因长篇小说《生命之火》获得了墨西哥全国小说奖。
1991年,他以《墙上的斑点》获得了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现在,布恩菲尔德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大学拉美文学系的主任,他一直在为墨西哥和拉美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3.文学题材和风格《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小时候看到的一幅画。
小说虽然内容不多,但文字却是紧凑而激烈的,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写来反映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了墨西哥社会的温馨和险恶。
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既展示了人的美好品质,又揭露了人的丑恶本性。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
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
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h够了。
16
主题探讨
2. 但是这种概括毫无价值。只要听听概括这个 词的音调就够了。它使人想起社论,想起内阁大臣 ——想起一整套事物,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 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 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每 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 ……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 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 列表……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 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 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 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h
25
想通过这种结构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拓宽了作品的视
域和透视层次,使作者在短暂的时空中得以构建更大容量
的“内在的真实”。
h
21
写作技巧
3.蒙太奇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展开沉
思冥想,可能仅仅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就是在这样一
个“重要的瞬间”,主人公在内心深处已经自由往返于
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对历史的思索、现实的感
表!
h
18
主题探讨
追求精神自由 嘲讽现实单调
h
19
1.内心独白 写作技巧
第一人称的直接内心独白,让主人公由一个
斑点而进行自我内省,从而将人物的沉思冥想、意
识印象和盘托出,使读者一览无余。如:“让我稳住
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对啦,
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行。”“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
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
人物内心奥秘。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意象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意象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墙上的斑点》,分析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斑点,并试着以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
(1)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
(2)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3)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
在这里,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2.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
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
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的作用:3.小说后半部分联系树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作者突出了树自身的什么特点?有没有深层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自身木质紧密干燥,凸显其坚定刚强的内在品质;树液缓慢舒畅地流下,仿若汗水,意味着经历艰辛之后的执着和坦然;夏日遭受雷雨的摧残,冬夜应对“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象征了生命的意志,承受压力和磨难的抗争精神(不必深究“铁弹”的象征义);鸟儿和小昆虫的栖息,表明树还能给别的生命带来一丝宽慰和依靠。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墙上的斑点(删减版)①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②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③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英 )弗吉尼亚·伍尔 夫
精选ppt
1
1941年 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
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
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她英国
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
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
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
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
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丰富的精
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
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
多次不同程度的精神崩溃。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
生。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
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
精选ppt
4
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
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想了一生
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婚姻是一只闷盒子
只能看不能想:回形针
房间被布置以蝴蝶标本
抽一支烟,从侧面去观察男人
早晨需要阿司匹林
哦,一只患了抑郁症的花瓶
喜欢带有尼古丁味道的男人
喜欢优雅的手势
精选ppt
5
“或让者我避们孕谈药弗谈如吉眩何晕尼使症用亚吧”·伍尔夫
她害怕套间,抽屉 她说尖叫吧:女人应该歇斯底里 坏天气,潮湿的婚姻 她对安眠药的依赖性 她偶尔谈到孩子 她的子宫忧郁症:耽于幻想 和自我封闭。 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
吉尼亚·伍尔夫。
精选ppt
2
精选ppt
3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
02《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 说的绝对主体。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芙小 说独特的结构形式。请你谈谈“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 构上的作用。
在小说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实世界。 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 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每一段落的联 想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 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 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 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一个女人在冬日的 午后发现墙上有个斑点, 对它展开种种猜测、联 想,最后发现它是一只 蜗牛。
2.小说主人公从“斑点”出发展 开了哪几次猜测联想?请简要指出。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 个斑点;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 (3)看到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 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5)看到斑点像是凸出在墙上的,不完全 是圆形;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似在大海中 抓住了一块木板; (7)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 牛。
字词小练习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qí)翅(chì)划(huà)开水 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 (gěng)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kē)上空盘旋 (pán xuán)……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qí)翅(chì)划(huà)开水 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 (gěng)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kē)上空盘旋 (pán xuán)……
外国文学鉴赏《墙上的斑点》
自我认知
通过对斑点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主 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
社会批判
通过对斑点意义的探讨,隐喻性地批判了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呼 吁人们关注和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
主人公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中 产阶级男性,他通过墙上的斑点这一 意象,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自由和 意义的思考。
结构特点
01
开放式结构
小说的结构非常开放,以墙上的斑点为起点,不断引出新的思考和回忆,
没有明确的结局或结论,使得作品具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02 03
片段式叙述
小说由许多片段组成,每个片段都独立成章,但相互之间又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特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灵 活多变。
反复和循环
配角
小说中的配角包括主人公的朋友、家 人等,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故事情节, 也为主人公的思考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人物塑造手法
01
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心 理活动,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 世界和思想感情。
语言描写
02
03
行为描写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对话, 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 念。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动作, 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 式。
生命意义
通过对斑点意义的探讨, 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 探索。源自主题表现手法意识流手法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 想动态。
象征手法
通过墙上的斑点这一象征,暗示了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意义。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意识流小说特点
记录意识流程 直面心灵世界 叙述跳跃穿插 取消故事情节 淡化人物形象 打破因果联系
课后练笔:围绕下图展开辐射式联想
#
主题探讨
3. 什么是知识?我们的学者不过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 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或记载星辰的语言的巫婆和隐士 们的后代,要不,他们还能是什么呢?我们的迷信逐渐消 失,我们对美和健康的思想越来越尊重,我们也就不那么 崇敬他们了……是的,人们能够想像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 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 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 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 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 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 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 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 表!
雾冬 发天 现里 了隔 斑着 点烟
上的 斑 点 墙 墙 点 斑 的上 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 伦敦的星期日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 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 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 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 构思严谨。
2.自由联想 在这篇小说中,回忆拉开了自由联想的序幕,因为“为 了确定究竟是哪一天,必须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什么”,由此 也确立了自由联想的基础。接着,主人公对墙上的斑点作 出种种猜测,设想着不同的可能性。 由斑点引发的遐思从最初的钉子留下的痕迹至一片 残留的玫瑰花瓣,转而又变成凸出的圆形物和木块上的裂 痕。主人公不断睹物生情,浮想联翩,一股延绵不绝的意识 流也就贯穿始终,向读者原原本本地呈现了人物在每一个 瞬间获得的真实感受。 斑点成为自由联想的“中转站”。“我”的诸多纷乱 复杂、甚至令人困惑不解的思绪和印象其实都统一于墙上 的斑点,都是以这个小小的斑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而引发 出一条条意识的射线,形成了一种发散性辐射式的结构。 自由联想通过这种结构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拓宽了作 品的视域和透视层次,使作者在短暂的时空中得以构建更 大容量的“内在的真实”。
解析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解析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作者:马丽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艺随笔、书信和日记。
作品种类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和《一间自己的屋子》。
伍尔夫是女权主义的先驱人物,所以妇女问题是她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但在其小说中,除这一主题外,还充满了不断的形式探索和实验,努力将其对生命的意义、生与死、和谐与混乱的种种思考与多样的形式表达融为一体。
伍尔夫一生致力于文学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论。
本文通过分析其经典作品《墙上的斑点》,以期对她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生活本质的认识有更深层的理解。
《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1917)是伍尔夫摒弃传统写作规范,采用意识流手法的实验之作,历来被视为意识流短篇的典范之作。
它集中展示了伍尔夫所开拓的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风格。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看见火红的炭块而思绪联翩,并把注意力转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回忆与遐想,凌乱的思绪竟然“一哄而上”。
“我”想到了人生的无常,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无处不在的等级体制。
作者的思绪时而飘向远古,时而回到现在,从古代的希腊人到莎士比亚,从植物学到大主教……海阔天空,漫无际涯。
想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他人的想象中创造着自己。
接着想到人们在儿童时期就接受了人人都必须遵循正统的观念,“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而“我”却对这些“规矩”表示怀疑。
最终这些思绪突然被喧哗打断,从旁人的话里得知: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小说随之嘎然而止,让人读来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小说中只有主人公的意识在活动,至于传统小说中的环境,主人公的身份、社会特征、个性爱好统统不着一字。
《墙上的斑点》优秀课件
湿气斑点
湿气斑点是由高湿度导致的,需要特殊的防潮措施 来避免。
脱落斑点
脱落斑点是由于涂料老化或不良施工导致的,需要 修复。
开裂斑点
开裂斑点常见于老旧建筑,需要修补和维护。
探究墙上斑点形成的原因
墙上斑点的形成过程复杂且多样。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和进行实验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斑点如何形成。湿气和 高温是造成墙上斑点的常见原因。
《墙上的斑点》优秀课件
墙上的斑点可以是创意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是城市环境中的问题。在这个课 件中,我们将探索斑点的起源、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和处理墙上斑 点。
引言
墙上的斑点是城市中常见的现象,既有艺术的价值,也代表着城市环境的问题。本部分将介绍墙上斑点的起源 和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墙上斑点的分类
如何防止墙上斑点的产生
1 使用防潮涂料
选择合适的防潮涂料能有 效防止湿气斑点的产生。
2 通风换气
3 定期维护
保持室内通风有助于减少 湿气和高温对墙面的影响。
定期检查和维护墙面,及 时处理潜在的斑点问题。
如何处理墙上斑点
湿气斑点
使用抗霉防潮涂料,加强通风换气,及时处理潮湿的区域。
脱落斑点
刮除脱落涂料,修补涂料,并加强涂料的附着力。
开裂斑点
填补裂缝,修补墙面,并重新涂料。
总结
墙上斑点不仅能带给城市艺术的美感,还提醒我们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墙上斑点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 意义重大。我们鼓励他们关注墙上斑点问题,放飞想象力,探索墙上斑点的未来发展趋势。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墙上的斑点(删减版)①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②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③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一、课文悟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非常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始,我害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等这些大学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
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
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
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墙上的斑点》只有思绪的飞扬、思维的流动,却也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问题 相互展示
• 1.小说的叙事人称是什么?“我”是谁?
第一人称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 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 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2、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 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 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 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墙上的斑点
(1882-1941),英 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评论家和散文作者,也 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 之一,被誉为“20世纪 最佳女作家”。
主要作品:《墙上的斑 点》《海浪》《到灯塔 去》《雅格布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罗卫夫人》,散文 集《普通读者》两部。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 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 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 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 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 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 她高贵的气质。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 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 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 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讨论总结主题
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 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 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 动与反映;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 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 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探究拓展:
2. 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 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 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 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 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法 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 义和心理时间观为哲学背景,以奥 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学说为心理学基础,创作上侧重于 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的精神 存在.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生的 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 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 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 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 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 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 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 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 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 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 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 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 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A )
A. 20世纪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 19世纪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20世纪初叶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 19世纪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2、斑点的作用是什么?
“斑点”在整个叙事中起到联结全篇的 结构作用。“斑点”是我的意识流动和转 向的结,正是通过这个“结”才把人物意识 中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 相对于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人们称之为 “心理结构”。
讨论:
1、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是简洁的还是繁复的?
• 《桥边的老人》的叙述是层层“减法”,显得 简洁;而《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显得枝 蔓丛生,伍尔芙惯用叙述的“加法”。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 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 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 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终生致力于小说写 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在小说创作实践 中追随英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詹 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 运用“意识流”技巧来探索文学表现的新 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使她成为现 代西方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与爱尔兰 的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和美国 的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并称为 “意识流小说三杰”。
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特别是 潜意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 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构,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的点击、链接,一张张 心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前瞬间 闪现,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3.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④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 实”。
1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 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2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3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 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4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 真实”。
意识流小说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 录 2.内心独白的手法 3.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 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 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 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 英 国 对 伍 尔 夫 的 评 价 一 直 偏 低 。 从 70 年 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 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 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 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 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2、请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伍尔芙用了哪些 “加法”使得叙述繁复?
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 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 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
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 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 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 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
3、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 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
4、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 垃圾箱,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 想。
5、反对战争。
主题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 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 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 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 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 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 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 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 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
在本部小说中主要采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的表现手法来反映意识流动的过程。
与传统小说有何区别: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传统 小说
姓氏名号 身份地位 服饰状貌 人物:
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 理想情操……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传统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 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
4. 玫瑰花瓣: 特洛伊——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 星期日——尊卑序列表。 5. 凸出的圆形: 古冢——退役上校——牧师和老伴——学者。 6. 大海中的木板: 树——树的生长。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 一只蜗牛。
挂在钉子上的 一定是贵妇人 的小肖像画, 想到这所房子 以前的房主
想到了生命 的神秘,人 类的无知
理清结构形式
1、课文中作者对斑点的猜测共有 几次?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 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回忆看斑点的时间: 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 士 2. 像钉子的痕迹: 油画——房主——铁路旁的别墅。 3. 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 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
想起了冬天炉子里 的火,想到了城堡 塔楼上飘扬着一面 鲜红的旗帜
墙上的 斑点
想起了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想起了 人类保护自我形象 的本能
想到了树,想 到树的生存想 到了树,想到 树的生存
想到了古冢,退 役的上校、牧师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 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 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 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 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 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 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 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 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 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 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①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 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 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 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 常常集中笔墨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②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
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一般正 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 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 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 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 特点。
这是一篇反传统的小说,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以她 对墙上的斑点猜测为主要内容,这正表现了伍尔芙的小说理论:
伍尔夫的小说理念: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强调“ 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 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 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 、奇异的 倏忽即逝的 ,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 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 ,宛如一阵 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 这就是真实 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 识深层 , “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 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 “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