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自学问题 相互展示
• 1.小说的叙事人称是什么?“我”是谁?
第一人称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 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 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2、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 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 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 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墙上的斑点
(1882-1941),英 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评论家和散文作者,也 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 之一,被誉为“20世纪 最佳女作家”。
主要作品:《墙上的斑 点》《海浪》《到灯塔 去》《雅格布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罗卫夫人》,散文 集《普通读者》两部。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 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 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 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 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 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 她高贵的气质。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 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 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 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讨论总结主题
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 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 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 动与反映;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 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 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探究拓展:
2. 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 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 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 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 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法 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 义和心理时间观为哲学背景,以奥 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学说为心理学基础,创作上侧重于 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的精神 存在.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生的 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 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 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 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 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 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 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 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 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 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 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 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 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A )
A. 20世纪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 19世纪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20世纪初叶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 19世纪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2、斑点的作用是什么?
“斑点”在整个叙事中起到联结全篇的 结构作用。“斑点”是我的意识流动和转 向的结,正是通过这个“结”才把人物意识 中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 相对于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人们称之为 “心理结构”。
讨论:
1、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是简洁的还是繁复的?
• 《桥边的老人》的叙述是层层“减法”,显得 简洁;而《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显得枝 蔓丛生,伍尔芙惯用叙述的“加法”。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 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 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 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终生致力于小说写 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在小说创作实践 中追随英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詹 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 运用“意识流”技巧来探索文学表现的新 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使她成为现 代西方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与爱尔兰 的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和美国 的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并称为 “意识流小说三杰”。
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特别是 潜意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 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构,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的点击、链接,一张张 心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前瞬间 闪现,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3.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④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 实”。
1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 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2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3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 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4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 真实”。
意识流小说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 录 2.内心独白的手法 3.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 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 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 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 英 国 对 伍 尔 夫 的 评 价 一 直 偏 低 。 从 70 年 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 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 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 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 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2、请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伍尔芙用了哪些 “加法”使得叙述繁复?
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 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 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
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 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 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 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
3、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 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
4、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 垃圾箱,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 想。
5、反对战争。
主题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 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 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 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 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 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 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 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 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
在本部小说中主要采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的表现手法来反映意识流动的过程。
与传统小说有何区别: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传统 小说
姓氏名号 身份地位 服饰状貌 人物:
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 理想情操……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传统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 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
4. 玫瑰花瓣: 特洛伊——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 星期日——尊卑序列表。 5. 凸出的圆形: 古冢——退役上校——牧师和老伴——学者。 6. 大海中的木板: 树——树的生长。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 一只蜗牛。
挂在钉子上的 一定是贵妇人 的小肖像画, 想到这所房子 以前的房主
想到了生命 的神秘,人 类的无知
理清结构形式
1、课文中作者对斑点的猜测共有 几次?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 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回忆看斑点的时间: 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 士 2. 像钉子的痕迹: 油画——房主——铁路旁的别墅。 3. 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 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
想起了冬天炉子里 的火,想到了城堡 塔楼上飘扬着一面 鲜红的旗帜
墙上的 斑点
想起了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想起了 人类保护自我形象 的本能
想到了树,想 到树的生存想 到了树,想到 树的生存
想到了古冢,退 役的上校、牧师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 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 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 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 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 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 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 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 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 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 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①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 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 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 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 常常集中笔墨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②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
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一般正 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 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 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 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 特点。
这是一篇反传统的小说,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以她 对墙上的斑点猜测为主要内容,这正表现了伍尔芙的小说理论:
伍尔夫的小说理念: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强调“ 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 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 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 、奇异的 倏忽即逝的 ,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 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 ,宛如一阵 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 这就是真实 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 识深层 , “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 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 “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③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 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 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的,但在 具体“回忆”时,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 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 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 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 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 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散点透视示意
人生的 意考
伪文化
人与人之 间的联系
对理性 的质疑
墙上的斑点
秩序
生命本 质?
精神 状态
文明
历史 文化
……
【基本指向——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1、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 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 活的自由流畅。
2、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 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 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 与永恒。
自学问题 相互展示
• 1.小说的叙事人称是什么?“我”是谁?
第一人称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 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 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2、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 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 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 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墙上的斑点
(1882-1941),英 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评论家和散文作者,也 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 之一,被誉为“20世纪 最佳女作家”。
主要作品:《墙上的斑 点》《海浪》《到灯塔 去》《雅格布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罗卫夫人》,散文 集《普通读者》两部。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 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 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 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 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 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 她高贵的气质。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 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 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 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讨论总结主题
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 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 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 动与反映;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 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 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探究拓展:
2. 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 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 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 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 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法 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 义和心理时间观为哲学背景,以奥 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学说为心理学基础,创作上侧重于 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的精神 存在.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生的 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 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 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 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 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 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 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 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 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 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 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 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 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A )
A. 20世纪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 19世纪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20世纪初叶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 19世纪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2、斑点的作用是什么?
“斑点”在整个叙事中起到联结全篇的 结构作用。“斑点”是我的意识流动和转 向的结,正是通过这个“结”才把人物意识 中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 相对于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人们称之为 “心理结构”。
讨论:
1、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是简洁的还是繁复的?
• 《桥边的老人》的叙述是层层“减法”,显得 简洁;而《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显得枝 蔓丛生,伍尔芙惯用叙述的“加法”。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 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 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 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终生致力于小说写 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在小说创作实践 中追随英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詹 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 运用“意识流”技巧来探索文学表现的新 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使她成为现 代西方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与爱尔兰 的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和美国 的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并称为 “意识流小说三杰”。
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特别是 潜意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 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构,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的点击、链接,一张张 心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前瞬间 闪现,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3.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④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 实”。
1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 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2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3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 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4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 真实”。
意识流小说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 录 2.内心独白的手法 3.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 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 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 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 英 国 对 伍 尔 夫 的 评 价 一 直 偏 低 。 从 70 年 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 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 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 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 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2、请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伍尔芙用了哪些 “加法”使得叙述繁复?
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 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 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
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 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 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 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
3、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 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
4、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 垃圾箱,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 想。
5、反对战争。
主题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 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 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 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 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 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 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 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 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
在本部小说中主要采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的表现手法来反映意识流动的过程。
与传统小说有何区别: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传统 小说
姓氏名号 身份地位 服饰状貌 人物:
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 理想情操……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传统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 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
4. 玫瑰花瓣: 特洛伊——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 星期日——尊卑序列表。 5. 凸出的圆形: 古冢——退役上校——牧师和老伴——学者。 6. 大海中的木板: 树——树的生长。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 一只蜗牛。
挂在钉子上的 一定是贵妇人 的小肖像画, 想到这所房子 以前的房主
想到了生命 的神秘,人 类的无知
理清结构形式
1、课文中作者对斑点的猜测共有 几次?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 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回忆看斑点的时间: 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 士 2. 像钉子的痕迹: 油画——房主——铁路旁的别墅。 3. 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 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
想起了冬天炉子里 的火,想到了城堡 塔楼上飘扬着一面 鲜红的旗帜
墙上的 斑点
想起了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想起了 人类保护自我形象 的本能
想到了树,想 到树的生存想 到了树,想到 树的生存
想到了古冢,退 役的上校、牧师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 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 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 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 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 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 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 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 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 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 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①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 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 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 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 常常集中笔墨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②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
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一般正 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 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 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 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 特点。
这是一篇反传统的小说,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以她 对墙上的斑点猜测为主要内容,这正表现了伍尔芙的小说理论:
伍尔夫的小说理念: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强调“ 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 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 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 、奇异的 倏忽即逝的 ,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 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 ,宛如一阵 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 这就是真实 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 识深层 , “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 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 “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③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 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 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的,但在 具体“回忆”时,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 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 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 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 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 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散点透视示意
人生的 意考
伪文化
人与人之 间的联系
对理性 的质疑
墙上的斑点
秩序
生命本 质?
精神 状态
文明
历史 文化
……
【基本指向——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1、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 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 活的自由流畅。
2、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 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 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 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