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出生在英国伦敦的名门家庭,父亲是文学家兼评论家,伍尔芙自幼受其父影响。
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亲与前妻有一個女儿,母亲与前夫有三个孩子。
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
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未上过正规学校。
她的许多作品都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这一切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后来母亲、父亲相继病逝,这给了她难以承受的打击,使她慢慢得了精神分裂症。
伍尔芙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
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精神病兆,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折射出内心的痛苦。
唯一值得庆幸的只是她的每一场发病,都有丈夫伦纳德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无疑带给弗吉尼亚极大的鼓励和感动。
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投水自尽,使她免于再次受精神分裂和疯狂的折磨。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的主要著作有:风格独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1.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2 .内心独白的手法3.时序的颠倒和溶合•“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是一篇独特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她对生活、世界的思考和感受。
“我总是忘掉人们是为生活而发明的这些小玩艺儿,却把生活当成了个小玩艺儿。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常常忽视生活的真正意义,而沉迷于生活中的小玩意、小技巧,把生活当成了一种娱乐和消遣。
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的表面化和肤浅认识,忽略了生活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在沉沦到虚韟无边的黑夜之中。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现实世界的悲观和失望。
她认为现实世界正在逐渐失去真实和意义,被虚无和黑夜所吞噬。
这种悲观情绪反映了主人公对于现实世界的困惑和无助,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人们是生活在一种无休止的循环、重复之中的。
”解读:这句话指出人们的生活是重复和循环的,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没有任何新意和变化。
这种循环和重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失去了创造力和创新性。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
“生活是一圈圈环绕着真理的幻觉的怪圈。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她认为生活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圈圈环绕着真理的幻觉的怪圈。
这种理解揭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误解和错觉,也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真理和生活。
这篇小说的结构非常自由,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和线性叙述。
主人公在观察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后,开始了无限的遐想。
她从一个斑点联想到了各种事物,包括蜗牛、玫瑰、戒指等等。
这些联想并不是简单的描绘或叙述,而是深入到主人公的潜意识中,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所吸引。
她对生活的思考、对时间的感慨、对人生的感悟,都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智慧和敏锐。
同时,我也被伍尔芙的写作技巧所折服。
她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了主人公的感受和思考。
墙上的斑点课文精讲
墙上的斑点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对墙上一个斑点的六次猜测,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世界的无限想象。
以下是这部小说的段落划分及其内容概述:第一段:作者首先注意到了墙上的斑点,并试图确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了它。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开始了一系列的猜测和想象,由此引发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第二段:作者猜测斑点可能是钉子留下的痕迹,进而想象到挂在钉子上的可能是一幅贵妇的肖像画。
这种想象促使作者思考了关于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以及他们的生活。
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发现斑点太大太圆了,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以及遗失的东西。
作者还思考了生活的飞快速度和人的来世等哲学问题。
第五段到第七段:作者觉得斑点可能是一个暗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玫瑰花瓣,这引发了作者对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的本能以及伦敦的星期日的想象。
作者还提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等级和秩序问题。
接下来的段落:作者继续对斑点进行猜测和想象,包括认为斑点像一个凸出在墙上的圆形物体,可能是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等。
这些猜测和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墙上的斑点》的段落划分主要依据作者对斑点的不同猜测和想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世界的无限想象。
二、文章赏析《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测和想象,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斑点成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媒介,由此引发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这种以一个小物件为引子,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既具有创新性,也富有感染力。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 · 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 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 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 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 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70年代起, 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 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 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 究。弗吉尼亚 · 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 的一位传奇人物。
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 一个文学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 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 名。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 觉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 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局限,以意 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 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福克纳 ,美国作家, 代表作是意识流小说 《喧哗与骚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 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 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相互照应, 圆满完整。
1、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 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 流畅。 2、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 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从而使个 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与永恒。 3、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对男 性话语霸权的挑战。 4、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垃圾 箱,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 5、反对战争。
弗吉尼亚· 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 世家,父亲莱斯利· 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 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这种“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受浓 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
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 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 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 生。 1941 年 3 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 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 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 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摘要纠错编辑摘要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本文是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描写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
后来发现,哪个半点不过是趴在墙上的一只蜗牛。
正是通过描述小说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来表现他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墙上的斑点》
自学问题 相互展示
• 1.小说的叙事人称是什么?“我”是谁?
第一人称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 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 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2、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 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 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 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墙上的斑点
(1882-1941),英 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评论家和散文作者,也 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 之一,被誉为“20世纪 最佳女作家”。
主要作品:《墙上的斑 点》《海浪》《到灯塔 去》《雅格布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罗卫夫人》,散文 集《普通读者》两部。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 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 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 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 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 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 她高贵的气质。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 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 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 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讨论总结主题
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 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 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 动与反映;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 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 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探究拓展:
2. 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 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 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 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导语;《墙上的斑点》是200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弗吉尼亚·沃尔夫,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下面是店铺整理收集的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墙上的斑点》赏析《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
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
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正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批评界面对它哑然失语,找不到评论的语汇与概念。
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纷乱与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无轨迹,仍然使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
尤其对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墙上的斑点》情节梳理的立足点,在于叙述者几次都从思绪漫游的终端又回到斑点,再重新依新的设想出征,这几个往复的轨迹,成了这篇小说所能把握得到的脉络。
然而,叙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绪的漫游则是无轨迹可循的,有时让人感到如同幻觉般天马行空,跳跃式地向前跃进,一件事与一件事之间,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既无必然的联系,也无偶然的关联,甚至也没有提供必要的过渡。
它基本上撇开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物与外在的东西,除了偶尔回到斑点这一依托物之外,几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识自在地、任意地、无需限制也无需依附地作纯精神性的流动。
伍尔夫让读者看到,人的主观的意识的宝藏有多么的丰富,将墙上的斑点作一个稍微不同的假设,就会引出无穷多的互不相同的缤纷的思绪,真如伍尔夫所说的千万个印象像原子一样落入心头。
矫枉必然过正,女作家对此大概有所领悟,她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强力推行,对客观外界因素的大刀阔斧的弃绝,使她将人物的意识流的动感与美感表现到了极致,这份真实、这份迷人,不能不令读者折服,不能不让批评家们承认,因此,它才一举奠定了现代小说在英国的地位。
英国现代小说能迅速地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没有与传统势力打过多的拉锯仗,与《墙上的斑点》等实验小说的成功的铺垫是不无关系的。
《墙上的斑点》
真实与幻象
主题描述
该小说探讨了真实与幻象之间的模糊边界,展现了主人 公在追求真实自我和陷入幻觉之间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文本证据
小说中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幻觉和梦境,展现了真实与幻 象之间的转换和交替,同时也揭示了主人公对真实自我 认知的探索和追求。
主题意义
该主题揭示了人类对真实认知的追求和对幻觉的迷惑, 突显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03
人物分析主人公弗吉尼亚Fra bibliotek1 2 3
人物背景
弗吉尼亚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她 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生活安逸。
性格特点
弗吉尼亚是一个敏感、多疑、内心孤寂的人。 她常常陷入对生活的沉思和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
行为表现
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经常表现出对斑点的奇怪反 应,她不断地猜测斑点的来源和意义,这反映 了她的内心孤独和迷茫。
内心独白的表达效果
作者通过内心独白的运用,直接呈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感受 和思想,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内心世界的揭示
内心独白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包括 他的情感、欲望、恐惧和希望等。
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内心独白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使他 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内心世界的复杂人物。
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02 03
叙述方式的独特性
意识流手法突破了传统叙述方式的限制,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展 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感受和思 考。
表现人性的深度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使 读者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内心独白运用
作品概述
伍尔夫的诗
伍尔夫的诗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和评论家,她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伍尔夫的两首诗歌:
《墙上的斑点》:这是一首象征主义诗歌,描写墙上的一个斑点引发了诗人无尽的遐想。
诗歌通过斑点这一意象,表达了生命中的偶然事件对人们内心的触动和影响。
《奥丽芙·基特里奇》: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伍尔夫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物关系的深入剖析。
诗歌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表达了家庭生活中的温馨与苦涩。
伍尔夫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但她的诗歌创作与她的文学思想和评论观点相呼应,体现了她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和贡献。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
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
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h够了。
16
主题探讨
2. 但是这种概括毫无价值。只要听听概括这个 词的音调就够了。它使人想起社论,想起内阁大臣 ——想起一整套事物,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 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 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每 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 ……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 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 列表……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 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 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 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h
25
想通过这种结构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拓宽了作品的视
域和透视层次,使作者在短暂的时空中得以构建更大容量
的“内在的真实”。
h
21
写作技巧
3.蒙太奇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展开沉
思冥想,可能仅仅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就是在这样一
个“重要的瞬间”,主人公在内心深处已经自由往返于
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对历史的思索、现实的感
表!
h
18
主题探讨
追求精神自由 嘲讽现实单调
h
19
1.内心独白 写作技巧
第一人称的直接内心独白,让主人公由一个
斑点而进行自我内省,从而将人物的沉思冥想、意
识印象和盘托出,使读者一览无余。如:“让我稳住
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对啦,
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行。”“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
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
人物内心奥秘。
墙上的斑点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 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的,但在具体“回 忆”时,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 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 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 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4)传统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 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 ,特别是潜意 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 构,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地点击、链接,一张张心 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前瞬间闪现,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 收。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写汉字
词语 箭 zú cù拥 yà n品 荣 yīng 雄 yīng 易错字 镞 簇 赝 膺 鹰 词语 都 duó 翻 yì chāi 解 干 chè 金 tuò 易错字 铎 译 拆 坼 柝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解词义 (1)斑点: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变色之处。 (2)赝品:伪造的文物或艺术品。 (3)箭镞:箭前端的尖头,多用金属制成。 (4)怂恿:从旁劝说鼓动。 误区警示:注意与“唆使”区分。后者指挑动别人去做坏事,贬义词;前 者为中性词。 (5)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
墙上的斑点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 伍尔芙于 1919 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 说。 在 1915 年,伍尔芙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 观点,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 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 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 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 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 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 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 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 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 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 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 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
(1)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
(2)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3)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
在这里,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2.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
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
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的作用:3.小说后半部分联系树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作者突出了树自身的什么特点?有没有深层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自身木质紧密干燥,凸显其坚定刚强的内在品质;树液缓慢舒畅地流下,仿若汗水,意味着经历艰辛之后的执着和坦然;夏日遭受雷雨的摧残,冬夜应对“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象征了生命的意志,承受压力和磨难的抗争精神(不必深究“铁弹”的象征义);鸟儿和小昆虫的栖息,表明树还能给别的生命带来一丝宽慰和依靠。
02《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 说的绝对主体。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芙小 说独特的结构形式。请你谈谈“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 构上的作用。
在小说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实世界。 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 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每一段落的联 想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 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 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 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一个女人在冬日的 午后发现墙上有个斑点, 对它展开种种猜测、联 想,最后发现它是一只 蜗牛。
2.小说主人公从“斑点”出发展 开了哪几次猜测联想?请简要指出。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 个斑点;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 (3)看到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 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5)看到斑点像是凸出在墙上的,不完全 是圆形;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似在大海中 抓住了一块木板; (7)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 牛。
字词小练习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qí)翅(chì)划(huà)开水 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 (gěng)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kē)上空盘旋 (pán xuán)……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qí)翅(chì)划(huà)开水 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 (gěng)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kē)上空盘旋 (pán xuán)……
外国文学鉴赏《墙上的斑点》
自我认知
通过对斑点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主 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
社会批判
通过对斑点意义的探讨,隐喻性地批判了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呼 吁人们关注和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
主人公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中 产阶级男性,他通过墙上的斑点这一 意象,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自由和 意义的思考。
结构特点
01
开放式结构
小说的结构非常开放,以墙上的斑点为起点,不断引出新的思考和回忆,
没有明确的结局或结论,使得作品具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02 03
片段式叙述
小说由许多片段组成,每个片段都独立成章,但相互之间又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特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灵 活多变。
反复和循环
配角
小说中的配角包括主人公的朋友、家 人等,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故事情节, 也为主人公的思考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人物塑造手法
01
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心 理活动,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 世界和思想感情。
语言描写
02
03
行为描写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对话, 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 念。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动作, 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 式。
生命意义
通过对斑点意义的探讨, 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 探索。源自主题表现手法意识流手法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 想动态。
象征手法
通过墙上的斑点这一象征,暗示了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意义。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 · 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 伍尔夫
意识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
“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 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 詹姆士的兄弟 詹姆士的兄弟、 意识流 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 詹姆士提出来的, 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 觉的持续流动。 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 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 弗吉尼亚伍尔夫外 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 伍尔夫外, 弗吉尼亚 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 乔伊斯和多罗 理查逊等。 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 理查逊等 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 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 何东西都是虚的。 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 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 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 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 哪怕是虚构的), 内心世界 哪怕是虚构的 ,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 心虚的假设。 心虚的假设。
作 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 伍尔夫 (1882-1941);其 - ; 父是一位学识渊博、 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 学家和评论家; 她自幼身体孱弱, 学家和评论家; 她自幼身体孱弱, 未上学; 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 腻敏感的性格; 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 1941年 28日 这位年届59 作;1941年3月28日,这位年届59 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 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 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 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 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 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 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 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 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 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 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 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 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 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 此名扬天下。 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 说高贵的女祭司, 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 始人, 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 1 伍尔夫 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
关于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实验的第一篇纯 正的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 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 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 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 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 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伍尔夫终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在变 化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的精神,发展艺术的自觉意识令人钦佩。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 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 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 “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 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 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 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 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
鉴赏重点
一、“墙上的斑点”这一 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 统小说的不同。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 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 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 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 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 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 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 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 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 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 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 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 ……如 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 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 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 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解析伍尔夫的_墙上的斑点_
为意识的流动, 人物的精神也在 活动, 不停的思索、探究, 让读 者感受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感受到由绚烂的意识带来的强大 生命力。可是这生命力可能随时 会被破坏掉, 因为意识可能随时 被外界打断, 正如小说的结尾处 一样。由此可见生命的脆弱以及 随时可能受到死亡的威胁。旁人 话语中提到的战争, 更是带来了 死亡的阴影。整篇小说也体现了 伍尔夫的观点: 生命本质在于感 觉, 在感觉着的瞬间, 美也就产 生了。
天空, 漫无际涯。想到我们每一 个人都是在他人的想象中创造着 自己。接着想到人们在儿童时期 就接受了人人都必须遵循正统的 观念, “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 矩 ”, 而 “ 我 ” 却 对 这 些 “ 规 矩 ” 表示怀疑。最终这些思绪突然被 喧哗打断, 从旁人的话里得知: 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小 说随之嘎然而止, 让人读来意犹 未尽, 浮想联翩。小说中只有主 人公的意识在活动, 至于传统小 说中的环境, 主人公的身份、社 会特征、个性爱好统统不着一 字。伍尔夫描绘的不是事件本 身, 而是事件在人物身上引起的 种种感觉。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 自由联想法, 听凭人物想入非 非, 随意进行突兀的、跳跃式的 联想。
然对所做出的解释产生了怀疑, 因为斑点看上去“太大, 太圆, 不 像 是 钉 子 留 下 的 痕 迹 ”, 主 人 公由此感慨“生命是多么神秘! 思想是多么不准确! 人类是多么 无知! ”“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 然 性 啊 ”, 并 用 一 系 列 的 比 喻 来 说明“生活的飞快速度, 永不休 止 的 消 耗 和 修 理 ”。 生 活 的 偶 然 性和变幻莫测在这一段清晰的表 达出来。之后主人公的意识游移 到来世, 思考生命的意义“人为 什么要投生到这里, 而不是那 里 ”, 但 这 些 答 案 主 人 公 无 法 说 清 楚 “ 我 也 不 知 道 怎 样 ”, 因 为 生命充满了迷惘, 不可理解。斑 点再次在意识中变换了形象, 成 为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 瓣, 开启了主人公对事实与想 象、表面与深层、僵化的规矩与 自由这些矛盾的思索。意识再次 集中到斑点时, “在某种光线 下 ”, “ 它 竟 像 是 突 出 在 墙 上 的 ”, 主 人 公 的 思 绪 便 联 想 到 古 冢, 考古学家, 和什么是知识。 斑点可能是木板上的裂纹, 意识 再一次表现了它的多维性, 于 是, 一棵树的生命过程的图景, 一幅幅的闪现在主人公的脑海 里, 生命的意义再次得以彰显。 正当主人公沉溺于幻想之中, 无 法自拔时, 外部世界插入, 打断 意识的流动, 谜底揭开, 斑点只 是一只蜗牛, 意识活动停止。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一、课文悟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非常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始,我害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等这些大学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
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
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
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墙上的斑点》只有思绪的飞扬、思维的流动,却也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沃尔夫的著作,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文章。
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为了同学们更了解文章中的内容,小编整理了《墙上的斑点》赏析,仅供参考。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据高中选修教材注释),发表于1919年。
这是一篇有趣而沉重的小说。
有趣,是因为它的写法。
小说写的是“我”现住房子的墙上曾经有过的一个斑点。
时间“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那时“我”第一次看见它。
当时,大概离得有点远,“我”不清楚它是什么,于是“我”想知道它是什么。
但是,“我”不走近它看,而是想。
“我”当时是怎样看到这个斑点的呢?在回忆中,“我”记得炉子里的火,壁炉上玻璃缸里的三朵菊花,那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我”正在吸烟,抬起头,“我”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这个斑点还打断了“我”当时一个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产生过的幻觉。
这个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就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由于看不清,“我”当时首先想到,它大概是一个挂小肖像画的钉子。
但是,“我”不能确定。
“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由于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我又想:“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比如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造成的。
但是,“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的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如果去摸,会感觉像个古冢(即坟墓或宿营地之类)。
但是,“我”不能确定,也许真就是一只钉进墙里已经两百年、经过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擦拭、钉子的顶端露出在油漆外面的钉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分析与叙述特色
对斑点的六次猜测:
第一次:为了确定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作者是怎样进入对斑点的猜测的? 作者从斑点延伸,想到了哪些事物?
描写回忆:
“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自由联想:
“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的骑士”
文本分析与叙述特色
第二次: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1.内心独白 2.自由联想:睹物生情,有感而发,不断产生新的思绪。 3.蒙太奇 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 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 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改变线形叙述方式,以跳跃、穿插的方式展现精神世界 的复杂性。 4、视角转换:联想过程中时空视角不断转换。
总结 基本文学常识:
《墙上的斑点》 伍尔芙 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完
谢谢大家!
பைடு நூலகம்
5、反对战争。
《墙上的斑点》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传统 小说
人物:姓氏名号 身份地位 服饰状貌
言谈举止 喜怒哀乐 理想情操……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 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墙上的斑点》 无故事情节
无环境描写 无具体人物形象
无意识的幻觉
“我”的精神世界
《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与现实主义
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 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
现实主义:
讲究一个取自现实的典型形象
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作品:
[法国]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美国]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意识流小说写作技巧
人物心理意识的流动是小说的主体,在本 部小说中主要采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的表现手法来反映意识流动的过程。
小结 关于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特点:
描写回忆:进入内心世界的跳板 自由联想:思维的跳跃性 抒写感受:希望,瞬间的感受 描述梦幻:幻想这个世界是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直露情绪: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本身就是一种内心独白
“我喜欢...我喜欢...我喜欢...我喜欢...” 直露情绪
斑点的真相:一只蜗牛
文本分析与叙述特色
斑点的作用:
“斑点”在整个叙事中起到联结全篇的结构作 用。“斑点”是我的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正是通过 这个“结”才把人物意识中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 绪连成了一体,相对于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人们称 之为“心理结构”。
作者简介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 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 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 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伍尔芙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 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作家的任务是接近生活的本 来面目,就应该深入到人物 的意识层次。
《戴洛维夫人》 (Mrs. Dalloway)、 《灯塔行》 (To the Lighthouse)、 《雅各的房间》 (Jakob's Room)。
哪一些内容是作者直接抒写自身感受?
抒写感受
文本分析与叙述特色
第五次:看到斑点是凸在墙上的圆形。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第六次: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 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假如
没有尊卑序列表!”
描述梦幻
《墙上的斑点》
1.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文中内容推测,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受过良好教 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象力 非常丰富。
2.小说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 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 “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斑点究 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 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 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 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 复杂性。
《墙上的斑点》
主题
1、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 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 由流畅。
2、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 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从而使 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与永恒。
3、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对 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
4、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垃 圾箱,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
“油画”-“房主”-“铁道旁的别墅” 自由联想
第三次:看见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 活的速度”-“来世”
第四次:斑点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比如一片 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造成的。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 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墙上的斑点》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说的第一段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回忆, 交代了发现斑点的时间——“大约是今年一月中 旬”。为了确定发现斑点是在哪一天,作者讲叙了 当时的情形——黄色的炉火照着书页、玻璃缸里插 着三朵菊花、自己喝完茶后在吸烟、脑际的幻觉— —火红的炭块令作者想到了城堡楼上飘扬的红旗、 红色骑士骑马跃侧坡——被斑点打断。另外,作者 还交代了斑点的形状——“圆形的小印记”、颜 色——“呈暗黑色”、位置——“在壁炉上方大约 六七英尺”。总之,第一部分(第1段),主要写发 现斑点——发现时间,斑点的形状、颜色、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