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摘要:《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作品中塑造的霍尔顿形象一直以来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毁誉参半,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同一部小说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因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存在着差距。
在本文中尝试对霍尔顿这一形象进行分析,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从审美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霍尔顿形象;审美差距;意识形态Abstract: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novelist Salinger, this is a realistic work seriously, but also in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ic. Work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Holton has been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and society have great influence, today still has get both praise and blam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novel soquit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mainly because of aesthetic ideology, and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image of Holton, contact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and re interpre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d ideology.Key words: Holton image; aesthetic gap; ideology前言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在1951年出版,出版之后对于主人公霍尔顿的争议就一直存在,褒贬不一。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1. 引言1.1 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及主人公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霍尔顿·考菲尔德的青少年在纽约度过的三天两夜的经历。
霍尔顿是一个反叛的少年,他对现实世界和社会规范抱有强烈的不满和反感,对虚伪和矫揉造作的行为深感厌恶。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不喜欢与人交往,对人际关系持怀疑态度。
霍尔顿的个性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病态叛逆的颓废者,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敢于挑战社会假面具的清道夫。
无论如何,他的形象无疑让读者印象深刻,引发了人们对其内心世界的无尽探索和思考。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同时具有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和对世界的纯真向往,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物。
在霍尔顿的内心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时存在着虚伪和真实、悲观和乐观、愤怒和温柔的人格,这种矛盾性格使他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2. 正文2.1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反叛与对真实性的追求霍尔顿的矛盾性格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反叛与对真实性的追求。
霍尔顿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他对社会的虚伪和假装感到极度厌恶,因此他经常表现出对权威和规则的反抗。
他讨厌虚伪的人和虚伪的行为,更愿意追求真实和纯粹。
这种对社会规范的反叛行为和对真实性的追求形成了霍尔顿矛盾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说中,霍尔顿经常指责别人虚伪不真诚,但他自己也并不完全真实。
他常常撒谎遮掩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对外表造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种行为与他对真实的追求产生了冲突。
他虽然反对社会规范,但自己也无法完全摆脱社会赋予的角色和期望。
2.2 霍尔顿表现出对人性的矛盾态度霍尔顿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表现出对人性的矛盾态度,这体现在他对周围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多变性上。
一方面,霍尔顿对许多人持有批判和不信任的态度,他认为大部分人都是虚伪和自私的。
他对学校同学和老师的看法都非常负面,认为他们都是做作和虚伪的。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一个反英雄的探讨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一个反英雄的探讨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角色。
在小说中,霍尔顿被塞林格刻画为一个反英雄的形象,他与通常意义上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
然而,正是这种反英雄的性格特点使得他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他的孤独、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怀疑中探讨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作为一个反英雄的形象。
I. 孤独的反英雄霍尔顿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人。
他与周围人保持距离,抗拒与他们建立真正的联系。
他害怕被伤害,因此选择将自己包裹在孤独的壳中。
与传统英雄不同,霍尔顿不是追逐荣誉和成就的人,而是逃避社会和责任的人。
他的孤独既是他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也是他自我保护的方式。
II. 自我认知的反英雄与其他英雄形象不同,霍尔顿对自己的认知十分清晰,他看透了世界的虚伪和荒谬。
他嘲笑那些追求权势和虚荣的人,并深刻地认识到这种追求背后的空虚和荒谬。
他拒绝加入“麦田联会”这样的组织,因为他看不起这种虚伪的社交场合。
这种自我认知使得霍尔顿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他代表了那些有意识地与社会流俗背道而驰的人。
III. 对世界的怀疑霍尔顿怀疑这个世界的正义和真实性。
他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规则感到不满,认为这些规则只是让人虚伪的束缚,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与一般英雄追求改变世界的热情不同,霍尔顿并不相信他能够改变任何事情。
他对人们的行为和动机充满怀疑,并通过他的认知来剖析这些行为的真实动机。
他的怀疑让他看到了世界的本质,却也使他备受痛苦。
IV. 反英雄的启示霍尔顿的形象引发了读者对于英雄概念的重新思考。
传统的英雄形象往往是典型、值得崇拜的,而霍尔顿则是一个普通人,他有弱点、有恐惧、有反复无常的情绪。
然而,正是这些反英雄的特质使得他更加真实,并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价值观和人类本质的思考。
霍尔顿的形象告诉我们,英雄不一定是那些无所畏惧、永远坚定的人,反英雄同样可以引领我们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
结论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反英雄形象,他的孤独、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怀疑使得他与众不同。
最新 《麦田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精品
《麦田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麦田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拯救固然渺茫而充满幻想色彩,他却是塞林格面对邪恶社会对人性复苏的拯救思考,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美国作家塞林格于1951年写作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青少年中,引起巨大反响,一时洛阳纸贵,青年读者争相购买,小说问世五十多年以来,一版再版,掀起购买浪潮。
作家塞林格从五十年代跻身美国文坛到六十年代隐居,前后创作时间不过十来年,却因为这部《麦田的守望者》而像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闪烁在美国现代文坛上空。
书中主人公霍尔顿愤世嫉俗,与外在社会格格不入,方枘圆凿,在对弥漫在他身边的外在环境的自私、虚伪、庸俗,进行激烈的反抗和唾弃,以及他对纯真、美好、善良、博爱的追求和眷恋中,引发了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五十年代美国青年们深深共鸣。
可以说,承受内心巨大分裂的霍尔顿,正是那个时代无数彷徨无助、又渴望精神出路的一代美国青年的典型代表。
章节一《麦田的守望者》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名为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十六岁青年,在他生理和心理都在急剧变化,内心精神十分敏感的时候,他却因为看不惯学校老师们庸俗糜烂的习气,用荒废学业来进行消极抵抗,考试仅有一门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不敢回家,在去纽约逛游了三天之后,这位心灵敏感的青年见识了社会上五光十色、物欲横流的现象,加深了他内心已经存在的分裂,最后在承受巨大精神折磨中,霍尔顿到处寻找解脱,或是和妹妹交谈,或是请求长者,最终他都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整部书都在记叙他的所见所想。
小说发表后,迅速打破了美国文坛的沉默,引发一场“塞林格时代”,甚至美国街头开始出现青年模仿霍尔顿倒戴红色鸭舌猎帽的现象,足以见得该小说触及到了美国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小说能引起巨大轰动,是因为主人公承受的自我分裂在那个年代的青年中普遍存在,这些本应该在灿烂的阳光下绽放生命最美好的笑容的年轻人却面临着寻找出路和没有出路的痛苦矛盾中,内心深处纯真无邪的人性之善无法升华至一个美好的社会,个人对待社会黑暗的无力,以及庞大的社会力量不断吞噬青年纯美的灵魂,是身在当时混乱畸形的环境中,一代青年彷徨无助的原因。
叛逆与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剖析
叛逆与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剖析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于1951年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呈现,主要讲述了十六岁少年霍尔顿·考菲尔德在纽约度过一个周末,并且揭示了他对社会虚伪和人性善恶的思考。
二、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叛逆性格1. 反对社会假象霍尔顿对社会虚伪深感厌恶,他嘲笑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真实自我的人。
他反抗着虚伪面具所代表的成熟和冷漠,代表着对荒谬行为及其动机达到极限情绪。
> "呆板如石英钟机,设法享有一点私下空间;但你知道老子病毒已感染社会——尤其是市场松复时期、“国家安全(显然是指第二次洲际战争)”百廷争议节。
“ (《麦田里的守望者》)2. 对成人世界的不认同霍尔顿排斥成人世界,认为他们无法理解年轻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对家长、老师以及社会阶层有非常负面的看法,他无法适应这个伪善与冷漠并存的世界,因此努力寻找一个发泄自我的出口。
> "同时我幻想荒谬无厘头事、踏足外地;新地方、孤独美好。
某些时候我想沿途找个远远离开人类完全见识个反脱离,住农场或训练角斗士。
”(《麦田里的守望者》)3. 保护天真与纯洁霍尔顿认为儿童是纯洁无邪的,他试图将这种纯真保留下来,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出来保护那些即将失去天真童真的孩子们。
> “当你跑到在馆员前敏捷婴琵琶声飞,而又知道:完犊子!你傻了。
- 而这短促落胎期。
(《麦田里的守望者》)三、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过程1. 寻找自我认同在矛盾与反叛中,霍尔顿不断尝试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认同。
他试图通过观察别人和推敲事物来理解自己。
这个过程是艰难且充满挫折的,但也逐渐帮助他建立了清晰的价值观。
> “其积极与阴暗演技操遥控大有真意之来源_起重机作工需要如果所题材支撑范围召任[边界具备请博格对你拉链扣环采伏共染窗户测试问造}`《麦田里的守望者》)2. 学会接纳现实经历一系列挫折和成长后,霍尔顿逐渐认识到无法永远保持理想与天真童心。
从霍尔顿性格的角度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成长主题
悬崖边上。当孩子们在悬崖边上玩游戏时,他会抓 远纯洁。但他也意识到,理想不可能变成现实,他的内心又充 满了矛盾。除了这个梦想,他还幻想去西部成为一个聋哑人。 但是当他把这个梦想告诉他的妹妹时,妹妹的反应让他心软因 而决定留下来。他再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困惑和迷茫。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反叛与迷茫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反叛与迷茫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反叛与迷茫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主人公,他以他特立独行、不合群的性格而闻名。
这一特点使他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同时也让他成为了一位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霍尔顿的反叛心理与他所面临的迷茫状况。
1. 反叛的决定霍尔顿对于社会中许多普遍被接受的行为和观念持批判态度,他拒绝接受虚伪、浮华的社交规范,认为这些都是对个体真实自我的伤害。
他反对权威与体制,对于虚伪的教育体制表示不满。
霍尔顿对学校生活和社会套路的反感,迫使他离开康奎恩学校,进入纽约城寻求自我。
2. 孤独感与迷茫随着霍尔顿逐渐摆脱了学校的束缚,他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中。
他对世界感到陌生,他无法找到与他交流的人,感到无法融入社会。
这种孤独感带来了他的迷茫,他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3. 霍尔顿的逃避行动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冲突,霍尔顿常常采取逃避和掩饰的策略。
他选择留在纽约城,过一种无责任、无目的的生活,逃避与人建立深层次关系的挑战和痛苦。
他担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剥夺了他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4. 对儿童的关怀尽管霍尔顿很不满成人的虚伪,但是他对儿童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关怀和热爱。
他把儿童看作是纯洁和真实的,他希望能够保护和守护他们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
这种对幼小生命的关怀也反映了他内心对纯真和真实的追求。
5. 反叛和成长霍尔顿的反叛行为不仅是对虚伪和成人社会的抗争,也是他成长和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
他逐渐认识到,无论他逃避与人建立真实关系的痛苦与困惑,他都无法真正逃离社会和现实的束缚。
他渐渐明白,真实的自我只能通过与他人的联系和体验中找到。
6. 对未来的迷茫尽管霍尔顿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迷茫,但他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也感到困惑。
他在纽约城度过的那几天里,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和目标。
他感叹于成人世界的虚伪与荒谬,但又无法将自己完全脱离。
走向成熟——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物特点分析
杰罗 姆 ・ 大卫 ・ 塞林 格 , 1 9 1 9年 1月 1日出生
小说 主人公 的经 历 和 任 何一 位 社 会 成 员联 系起 来 , 因为 每个人 都 曾或将 是一 个青 少年 。
一
于纽约 , 没有发表很多小说 , 但小说《 麦 田里 的守望
者》 使 他一 举成 名 。“ 在《 麦 田里 的守 望者 》 之前 , 美 国文学 总 是将 童年 理 想 化 , 孩 提 时 代永 远 是 快 乐 而 天真 的 。赛 林 格 的 作 品 使 成 长 染 上 了一 些 悲 剧 色 彩。 ” …霍尔顿 ・ 考 尔 菲 德 是 小 说 的主 人 公 和 叙 述 者 。他 十 六岁 时 , 正 上大 学预 科 , 因学业 一塌 糊涂 而 被 学校 开 除 , 尽 管他很 聪 明 , 很 有灵 性 。 因霍 尔顿 无 法 忍受 身 边世 界 的虚 伪 和 丑 陋 , 便 通 过玩 世 不 恭 来
很发狂 , 在她彻 底 明 白这件 事后 情绪还 不算 很糟 糕” ¨ 6 i 5 。因此 , 他 从 星期 六 等 到 星 期 三 , 以使 父 母
“ 得到 消息 , 彻 底 明 白” , 然后再面对后果 , 这 样
的话 , 他父 母平 静下 来 后 事 情 可 能就 不 会 那 么 严 峻 了 。在独 立 的道路 上 , 霍 尔 顿 没 有 寻求 任 何 人 的同 情和 帮助 , 他感 觉 把 事情 缓 一 缓 , 到 了下个 学期 , 自 己更 有把 握 的时候 , 他就 能够 处理 了 。
挑战, 沉溺 于 自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建 的幻 想 世 界 。 当他 到 达 博 物
一
霍尔顿身上最明显 的特征是渴望独立 , 他不止
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
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矛盾而真实的向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说老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讨厌死了那个主人翁。
那个霍尔顿·考尔菲德。
也不太习惯作者塞林格的叙事方式。
他写得断断续续的,有时候讲的很正常,有时候却无端端插进去一段回忆,几句零星的话,显得很杂乱无章。
但慢慢的读下去才发现,杂乱无章才是最恰当的。
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就是这样,有点乱,又有点疯癫,有点愤世嫉俗,却对弱者充满同情和爱。
他就是那么一个矛盾的个体。
试问这样一个人的回忆线索,可能有序到哪里去呢?而随着小说的慢慢前进,我对霍尔顿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虽然他功课不好,五门功课里只有一门英语及格,而且总是丢三落四的,把重要的击剑比赛的用品都弄不见了。
而他还从不把那些事当回事,不把那些看作是自己的错。
他满嘴粗言秽语,而且对身边的所有事情只有抱怨。
我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不明白,塞林格把这样一个负面人物设定为小说主角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一个疑问很快因为一个小细节得到了解答。
霍尔顿因为怕斯宾塞老师在给他不及格的时候会难过,竟然在试卷后写了一封短信,虽然写得很随便,可却用心良苦。
我在这个小男孩——他自己也说了,自己总是像个十二岁的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善良。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不管是多坏的人,他的心里都总会有善良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塞林格所想要表达的。
小说又跳出了另一些发生在宿舍里的场景,作者描写的都是生活小事。
而在这些小事中,作者大量的运用主人翁的心理描写——一如他全文的风格——来表达霍尔顿对世界的看法,虚伪,千篇一律而毫无意义。
这大概是当时绝大部分的青年人的看法。
怀着似懂非懂的感觉,我把小说读完了。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在当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笔法绝对是大胆而新奇的。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他记叙得断断续续、杂乱无章,这一种新奇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而同样新奇的,还有作者的语言风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分析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他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形象的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叛逆的形象。
这部小说,通过霍尔顿向我们叙述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生活及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匮乏之间的矛盾。
这一形象在霍尔顿身上尤为明显。
本文从四部分写霍尔顿的性格和造成的社会原因以及对现当代我们的启示。
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厌恶现实世界的虚伪,并设法逃离,但是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而失败以至于最后精神的崩溃。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特定的国家和特定的时期中的悲剧。
故事的结尾写了主人公想要作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那些纯真的孩子免受现实的摧毁。
关键词反英雄懦弱善良目录摘要一.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一)主人公的颓废、懦弱(二)主人公的善良(三)人物性格总结二.社会原因三对现当代的启示一.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
他具有反英雄形象,具有着懦弱、善良的色彩。
(一)霍尔顿的颓废、懦弱霍尔顿菲尔德经常带着他钟爱的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
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都烦透了,三次被学校开除。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为在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而被校方开除。
但他一点也不难受,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很让他看不惯的。
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
他无聊至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
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
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
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
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
这些都写了霍尔顿的颓废。
被学校开除,叫妓女,去酒吧等都颓废。
在学校离开时,被同学打,后来被妓女和电梯工打,他不敢去反抗,去斗争,这体现了他的懦弱。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摘要:《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作品中塑造的霍尔顿形象一直以来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毁誉参半,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同一部小说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因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存在着差距。
在本文中尝试对霍尔顿这一形象进行分析,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从审美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霍尔顿形象;审美差距;意识形态Abstract: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novelist Salinger, this is a realistic work seriously, but also in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ic. Work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Holton has been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and society have great influence, today still has get both praise and blam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novel so quit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mainly because of aesthetic ideology, and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image of Holton, contact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and re interpre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d ideology.Key words: Holton image; aesthetic gap; ideology前言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在1951年出版,出版之后对于主人公霍尔顿的争议就一直存在,褒贬不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反主流文化英雄霍尔顿·考菲尔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反主流文化英雄霍尔顿·考菲尔德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出版了30多年后,已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学中两部“现代经典”之一。
小说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霍尔顿厌倦同学间的冷漠、欺诈和虚假。
他只身到纽约游逛,进而发现社会更加平庸、鄙俗和腐败。
他十分失意,最后只因为妹妹菲苾(Phoebe )的关爱,才走出绝望的深渊。
霍尔顿似乎代表了所有的年轻人,他们觉得自己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压力所包围,他们要成长,并要按照准则去生活,要断绝有意义的人际接触,要抑制自己的个性,并顺应一个索然无味的文化标准。
他是一个纯真的面对文化压迫而不受羁绊的人物。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宏观角度来分析霍尔顿这一反英雄人物形象。
本文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阐释了主流文化及其核心表现形式—美国梦.当时美国处于麦卡锡政府高压时期,国内政治环境紧张,对外和苏联冷战,政府严格控制人民的思想并制定相应的道德法制制度要人们遵守。
当时社会对人们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美国梦在美国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梦意味着对幸福、自由的追求。
然而在50年代的美国,美国梦已被异化,人们过分关注于对物质的追求。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主人公霍尔顿愤怒地发起了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反叛。
主人公抵制潘西中学所体现的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的团体精神;主人公坚决反对已被异化的美国梦,彻底揭露美国梦的欺骗性和腐败性;主人公的语言同时也体现出二战后美国反文化运动语言的特点。
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的生活,他不仅是一个痛苦的反叛者,而且是一个坚定的追寻者。
他逃避现代文明,逃避一个卑劣的世界,逃避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
他追寻自身的存在追寻有意义的交流,追寻人类间的真爱,追寻儿童般的纯洁。
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天真质朴的天性给予他温暖和力量,但他最后明白了童年的天真无邪是短暂而易逝的,企图阻止孩子们长大成人是徒劳无益的。
从青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
从青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颇具影响力。
其作者J.D.塞林格也因此书一举成名。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向读者展示了作为一名正直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内心世界。
Dorothy Rogers认为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
在这期间他们发育的非常快,生理上已经成熟。
这就使得他们拥有了正常成年人的需要。
然而,从另一方面讲他们正处于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度阶段。
因此,从心理上讲他们还不够成熟。
这就需要他们父母及家人的支持和爱,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社会的关爱以及来自于爱情世界的温暖。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处在青春期这一人生中特殊而又重要的转折阶段,对于和童年说再见他非常的不情愿并非常的留恋,而对于即将迈入的成年期,他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怀有恐惧感。
父母爱的缺失,同学们不良的影响,老师们又无法解读他的内心,加之在爱的世界中的种种挫折。
这一切使得本就孤独无助的他更深陷入精神的荒原。
本文运用美国心理学家Dorothy Rogers的当代青年心理学理论来进行解读,旨在阐明导致处于青春期的霍尔顿内心崩溃的一些因素。
该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来自霍尔顿家庭的消极影响。
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将会给青少年带来归属感。
其他的家庭成员也同时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确定着他们的身份。
然而,霍尔顿的家庭却远非完美。
漠不关心的母亲,权威型的父亲,D.B.的坏榜样,艾里的夭折以及祖母糟糕的记忆等等都使霍尔顿感觉到归属感的缺乏以及身份的混乱。
第二,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的失败。
青少年的成长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
因此,在分析一名正值青春期的少年时,对其所处的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其一,霍尔顿所就读的中学都以学业成绩的高低论英雄,老师也大多以陈腐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
其二,霍尔顿所生长的社会正值二战结束不久,大多数的人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变得麻木、漠不关心。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一个经典小说中的复杂角色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一个经典小说中的复杂角
色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守望者》中
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
本文将从霍尔顿的家
庭背景、内心世界和与其他人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霍尔顿这个角色。
一、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霍尔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母希望他能成功地融入社会。
然而,霍尔顿对社会的虚伪和势利之人感到厌恶,因此他逐渐与家庭
疏离。
他的哥哥去世后,霍尔顿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愤世
嫉俗,对世界失去了信心。
二、内心世界的矛盾性
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
他渴望成为一个守护者,
保护那些纯真的孩子们免受社会的伤害,同时又对自己的行为持怀疑
态度。
他深深地爱着他的妹妹菲麗丝,但又不敢与她建立真正的情感
联系,怕伤害她。
霍尔顿内心的矛盾让他陷入迷茫和孤独之中。
三、与其他人的关系
霍尔顿对于与其他人建立关系持有怀疑和敌对的态度。
他对于周围
人的表面上的行为和言辞看穿了虚伪,因此不愿与他们交往。
他看不
惯同学混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功利的社会价值观,感到他们缺乏真实
性和纯真。
然而,他也渴望与人建立深入的关系,但又不知如何去实现。
总结:
霍尔顿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他对于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反感,同时他又无法完全摆脱对真诚和纯真的渴望。
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对于他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也显示出他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的复杂性引发了人们对于成长与人性的思考,唤起了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思索。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青春叛逆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青春叛逆青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充满了追求自由和探索的欲望。
在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展现出了典型的青春叛逆形象。
通过塞林格对霍尔顿的描写,我们看到他对虚伪社会的反叛,对成人世界的拒绝以及对纯真童年的向往。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呈现的青春叛逆主题。
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角色对虚伪社会的反叛凸显了青年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他厌倦了人们为了社会地位和名利而做出表面上的奉献,对于虚伪的人他经常会感到失望和愤怒。
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内心独白,对社会中种种虚伪现象进行了批判,如商业化教育、伪善的道德观念等。
霍尔顿认为这个虚伪的社会是“麦田里的垂死之图片”,因为他渴望守护麦田中那些对于成人世界还没有感到失望和愤怒的童真。
对于成人世界的拒绝也是霍尔顿叛逆的表现之一。
霍尔顿看不惯成人们追求虚荣,并为了金钱和地位不择手段。
他坚持保留自己的纯真,并反对适应这样的世界。
正因为对成人世界的拒绝,霍尔顿离开了波顿学校,他意识到在那里,他将不可避免地变得和他所讨厌的大部分人一样,虚伪、贪婪和功利。
他拒绝成为“模范学生”,而更期望自由自在地思考和生活。
同时,霍尔顿也反对假正经的社交规则,他嘲笑那些顺从于社交礼仪的人,认为这样只是一种表面的附和,并不能真正代表自我。
通过这些表现,霍尔顿成为一个在社会压力下保持真实的青叛者,反抗着现实世界的假象和扭曲。
另一方面,霍尔顿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显示出他对纯真与天真的向往。
他逃离学校后,独自一人进入了纽约城,但很明显,他并不适应这个精明复杂的大都市。
他认为成人的世界中充满着谎言和腐败,因此,他过度向往在纽约大城市之外的麦田里,愿意为了保护那里的孩子们而扮演守望者的角色。
霍尔顿埋怨父母将他送入一所名校的时光,他渴望回到未受世俗侵蚀的纯真时光。
对于他而言,麦田代表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守望者的角色则代表着对纯真的坚守和保护。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人物及其性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普通的中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
少年时期的霍尔顿并不喜欢读书,多次被学校开除,虽然他淘气,叛逆,然而其依旧是个纯真、善良的孩子,他的家境富裕,但他并不骄傲炫耀存在优越感,反之,他乐于助人。
从小说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霍尔顿身上不只有丑恶的元素,此外也有对抗社会,寻求美好生活的但单纯的一面。
表面上霍尔顿玩世不恭,特立独行,不愁衣食,但是他却依旧保持善良、纯洁的心。
他善待妹妹,在见妹妹的时候说:"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想像着自己在麦田中,数不胜数的孩子在玩耍,四周除了他没有任何成年人。
他就站在悬崖旁眺望,看哪个孩子有危险就去抓住他,不让受伤。
"这是他的憧憬,也是单纯心灵的直接呈现,他想要孩子幸福的生活,不受伤害,永远愉快的奔跑,麦田就好似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满含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会迷失初心,不会走到悬崖。
霍尔顿非常清楚的知道自身所处世界的本质。
因此他讨厌所有,由于厌恶,位于青春期的他就越来越特立独行,只有如此才尅表现出自身的反抗。
霍尔顿甚至看不惯周围遇到的所有事情,他想要离开这虚伪的世界,到不曾去到的地方装聋作哑的生活,然而真的要去做的时候却发现并不现实。
因此他非常的矛盾:他这一生最烦电影,然而在无聊的日子里他也只能看电影院打发时间;他很讨厌没有爱情的性关系,虽说讨厌但是却在糊涂之下叫来妓女;他厌恶虚假庸俗的女朋友萨丽,然而却沉浸在她的美色之中无法自拔,依然和她亲热。
所以,他虽然无法忍受四周发生的一切,然而却无法离开当前的生活,只能通过不符合现实的幻想来麻痹自我,最终依旧要被现实磨灭棱角,只能无奈的妥协,再也不能叛逆,这就是创作家塞林格和其书中角色霍尔顿的悲情之处[[[]李侦.“反英雄”经典形象与现实社会的碰撞――《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菲尔德解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菲尔德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本小说,书中描写了一个十六岁少年霍尔顿的成长经历。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菲尔德进行解析,来探讨菲尔德在整个故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菲尔德是霍尔顿身边的一个朋友,他在整个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在故事开始时霍尔顿对他有些厌恶和不屑,但通过菲尔德的形象描写,读者逐渐了解到他具有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灵。
在小说中,菲尔德与霍尔顿有一段对话,霍尔顿询问他为什么选择将“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他们学校的年鉴题目。
菲尔德相信这个名字代表了他对世界的观察和保护。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守护者,在冬天的时候,他守护着麦田里的小鸟不受寒冷侵害,而在夏天的时候,他同样要守护着小鸟不要飞入难以逃脱的铁丝网中。
通过这段对话,读者可以看出菲尔德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飞鸟生命的关注。
菲尔德透露出对纯真无邪事物的热爱和珍视。
与此同时,他的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世界的敏感度和对真实感的追求。
菲尔德并不是一个不受影响的人,他对于霍尔顿的困惑和反叛行为表示了关切。
在他们的对话中,他提到自己在家中的收音机被霍尔顿摔坏了,他的弟弟也开始模仿霍尔顿的不良行为。
这一幕让读者意识到霍尔顿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而且会对周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霍尔顿的关心,菲尔德还表现出真正理解霍尔顿内心的能力。
在小说的高潮部分,霍尔顿精神崩溃,离开了学校。
他前往纽约寻找一种完美无瑕的天堂。
当他在大学的前夜突然去看菲尔德时,菲尔德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关心,鼓励霍尔顿正视自己内心的痛苦。
通过这段描写,读者更能理解菲尔德对霍尔顿情感的理解和支持。
菲尔德的形象不仅仅代表了纯真和善良,他还象征着作者对这些品质的追求。
正如“菲尔德”这个名字所暗示的,“守护者”在霍尔顿和这个混乱世界中稀有而珍贵。
菲尔德通过他的行为和言语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关于纯洁、真实和善良的价值观。
总之,菲尔德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通过他的形象和行为,塞林格传递了一种对纯真和真实追求的哲学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品读心得
麦田里的守望者品读心得《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市度过的三天故事。
小说通过霍尔顿的视角,描绘了他对于成人世界的厌倦和对青春期的反叛。
本文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品读心得,并谈谈对于其中一些重要主题和角色的理解。
首先,霍尔顿的反叛形象是整个小说的核心。
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对于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人际关系的假装感到极度厌倦。
他特别反感那些他认为是“骗子”的人,尤其是那些在交际场合上虚伪表演的人。
在他的眼中,这样的人是对真实自我的背叛,所以他选择了远离这个世界,躲在麦田里充当守卫者,反对世俗的一切。
在霍尔顿的反叛背后,有着他对失去纯真的渴望。
当他在纽约过程中遇见一些人或事时,他常常会努力寻找和保护那些他认为是纯真和天真的东西。
比如他喜欢和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因为他觉得他们还没有被社会的成人世界腐蚀。
同样,霍尔顿对于他妹妹菲尼的离世感到极度痛苦,因为他认为她是最纯真的人,而世界的腐化夺走了这一切。
与此同时,小说也通过霍尔顿与其他角色的交流,呈现出了对于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
霍尔顿对于自己的情绪、心理和社交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常常感到孤独和困惑,对他人的交往缺乏信任。
尽管他表现出一定的成熟和洞察力,但他也是一个逃避责任的孩子。
小说的结尾霍尔顿被迫离开麦田,回到现实世界中去面对他的问题,这也是他成长的一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还通过霍尔顿对于父母和教育制度的批评来呈现出一种反叛的态度。
霍尔顿对父母感到失望,他认为他们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没有给予他足够关怀和理解。
他对学校制度也深感厌倦,他觉得学校是一种对人性的束缚和剥夺。
这种对于父母和教育制度的不满,反映了霍尔顿对于整个社会体制的质疑和反叛,他希望能够摆脱这些制约他自由成长的束缚。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形象鲜明的角色塑造也是本书的一大魅力。
从霍尔顿形象看“垮掉的一代”--《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分析
从霍尔顿形象看“垮掉的一代”--《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
顿考尔菲德形象分析
周翠霞
【期刊名称】《神州(下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D.Salinger)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的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德。
本文通过对霍尔顿形象的分析,对“垮掉的一代”诸如反叛、挣扎、沮丧,以及并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等精神面貌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总页数】1页(P15-15)
【作者】周翠霞
【作者单位】济宁技师学院 2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叛逆中的守望反抗中的追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J], 蔡晓蕙
2.霍尔顿·考尔菲德:天人合一的探寻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主人公生态意
识解读 [J], 李美英
3.自相矛盾的霍尔顿·考尔菲德--《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复杂个性分析 [J], 初
青艳;邵宗音
4.守望精神净土追寻精神家园--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探求者
形象 [J], 潘翠琼;肖依虎
5.《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好菜坞电影的互动关系研究之二——好菜坞青春电影中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 [J], 田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而真实的向往
——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说老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讨厌死了那个主人翁。
那个霍尔顿·考尔菲德。
也不太习惯作者塞林格的叙事方式。
他写得断断续续的,有时候讲的很正常,有时候却无端端插进去一段回忆,几句零星的话,显得很杂乱无章。
但慢慢的读下去才发现,杂乱无章才是最恰当的。
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就是这样,有点乱,又有点疯癫,有点愤世嫉俗,却对弱者充满同情和爱。
他就是那么一个矛盾的个体。
试问这样一个人的回忆线索,可能有序到哪里去呢?
而随着小说的慢慢前进,我对霍尔顿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虽然他功课不好,五门功课里只有一门英语及格,而且总是丢三落四的,把重要的击剑比赛的用品都弄不见了。
而他还从不把那些事当回事,不把那些看作是自己的错。
他满嘴粗言秽语,而且对身边的所有事情只有抱怨。
我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不明白,塞林格把这样一个负面人物设定为小说主角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一个疑问很快因为一个小细节得到了解答。
霍尔顿因为怕斯宾塞老师在给他不及格的时候会难过,竟然在试卷后写了一封短信,虽然写得很随便,可却用心良苦。
我在这个小男孩——他自己也说了,自己总是像个十二岁的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善良。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不管是多坏的人,他的心里都总会有善良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塞林格所想要表达的。
小说又跳出了另一些发生在宿舍里的场景,作者描写的都是生活小事。
而在这些小事中,作者大量的运用主人翁的心理描写——一如他全文的风格——来表达霍尔顿对世界的看法,虚伪,千篇一律而毫无意义。
这大概是当时绝大部分的青年人的看法。
怀着似懂非懂的感觉,我把小说读完了。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在当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笔法绝对是大胆而新奇的。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他记叙得断断续续、杂乱无章,这一种新奇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而同样新奇的,还有作者的语言风格。
他大量的运用俚语,更大量运用粗话来表达当时青年人的想法。
我甚至可以像想到这一部小说面世的时候在美国掀起了多么大的争论。
一定会有人如我一样,对塞林格充满了崇拜,但因为社会环境的缘故,他也一定受到了很多的非议。
我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所以我对他的风格很是喜欢。
对于一部小说,最重要的应该算是人物的性格设计。
塞林格在这一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不难发现,霍尔顿总是把无论老少的人称为“老XX”,甚至把他的妹妹——只有十岁——称为“老菲芘”。
这也从一个侧面照应了霍尔顿说自己像小孩子这一点,他看谁都是“老”。
霍尔顿另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经常性的说谎,即使那些谎话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他对着不同的人说不同的名字。
可同时他又对虚假的世界充满憎恨。
会有这样扭曲的人格,当时的社会怎么也脱不了关系。
霍尔顿是寂寞的,他讨厌电影里假模假式的一套,可是却经常因为无聊而去看电影消磨时光。
记得在他坐在出租车在深夜里的纽约街上瞎逛时听到了笑声,而他就说了这样的话:“遇到深夜有人在街上大笑,纽约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
你在好几英里外都能听得见这笑声。
你会觉得那么孤独,那么沮丧。
”他总会感到无来由的沮丧,面对那满是邪恶念头的世界,他有什么办法不沮丧?甚至在人人都觉得是好学校的潘西里,他也只能听到人们到处谈论性、女人和酒。
看到这里时,我几乎觉得霍尔顿不是被学校开除而离开的,而是他受不了学校里虚伪做作的庸俗教育和压迫而以自己的行动离开学校的。
塞林格对主人翁心里美好一面的描写也做得非常好,在写霍尔顿心里所想时,写得十分自然,就像是作者自己就是那么一个孩子。
塞林格对霍尔顿善良的描写出现的很巧妙。
有时候,竟生生的让人生出些惊奇来。
就像在写到霍尔顿糊里糊涂答应了召妓这一段落,一个年纪小小的召妓者,在看到那妓女脱下的美丽奢华的绿色大衣时,想到的不是什么香艳的情景,而
是她在买大衣时别人都以为她是美丽纯洁的普通姑娘,但她却是做着这种勾当,以这样的血汗钱为自己买的漂亮的衣服。
霍尔顿为妓女感伤起来了。
而因为这样,他只想跟她聊聊天而非做爱。
这么一个巧妙的设置,让人不得不对霍尔顿生出爱来。
如果这算是不太明显的慈善,那么他给两个不在募捐的修女捐钱就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了他的善良。
他甚至在给她们捐了为数不少的钱之后还在懊悔自己捐的钱太少。
他看到修女们吃的早餐很朴素就觉得很难过,甚至是连自己也觉得自己怪,按他自己说的,“我知道这事无关紧要,可我心里很难过。
”他自己不缺钱,也总是浪费钱——像很大部分对钱没观念的孩子一样。
但他又对钱有着不合乎年龄的理智。
他对钱的看法是“他妈的金钱,到头来他总会让你难过的要命。
”或许这也由于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他们都希望他好好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能挣更多的钱,按霍尔顿心里想的,是“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
这,大概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普遍观念。
二战后的美国,什么都是钱。
塞林格在创造这一个人物上很花心思,霍尔顿有很多古怪的习惯,他喜欢划火柴,让火柴一直烧到手握不住为止,他喜欢用极度夸张的语言,随便一个人他都会用“几百岁”来形容,而且经常幻想自己会以各种各样奇怪的方式死去。
以我小小的愚见,我觉得喜欢把火柴燃至手指边和使用夸张的词语,都是为了让自己觉得自己真实的活着。
而幻想自己以奇怪的方式死去则表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扭曲,表现的他对社会、对未来的恐惧。
而他又真的是一个小孩子,他一直纠结于冬天时浅水湖的鸭子去向这么一个幼稚的问题。
他是个完完全全的矛盾体,就像当时的社会,像当时社会里的所有人。
在读到霍尔顿缓缓说出自己的理想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想的是多么的纯净啊。
他只是想要当一个救赎者——既然没有人来救自己,那就让自己以后来当这样一个人。
他看到小学的墙上有“X你”的字样,想到的会是害怕小孩子被教坏了,竟会伸手去把它擦掉。
他大概是对成人的世界太失望了——虽然他也即将成为大人——他把希望都寄予在未来。
但现实是残酷的。
塞林格又用一个巧合让他明白这一点——连博物馆里的木乃伊馆的墓旁也有着这样一句粗话。
让霍尔顿明白,“嗯,反正这是件没希望的事。
哪怕给你一百万年去干这件事,世界上那些‘X你’的字样你大概一半也擦不掉。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霍尔顿甚至想要远离这个全是虚假和欺骗的地方,到一个穷乡僻壤去装成聋哑人——他宁愿不说话,也不说谎。
在小说的尾声,霍尔顿带他最爱的妹妹菲芘去玩旋转木马。
看着他纯洁的妹妹在木马上快乐的笑,他也变得无比高兴起来。
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是对真善美的世界——仿佛只有孩子才有的世界——的无比疯狂的向往。
真的,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自白,让我真真切切的明白到什么叫做“向往”,疯狂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