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批评概述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8711213186bceb18e8bb3f.png)
敞开。)
“天没有我德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
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了。”人的灵明成了一切的主宰,而物则
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王艮(泰州学派),狂傲之风,市民化倾向。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2、性灵说、童心说与心学的关系。性灵一词,出现于六朝,如颜
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性灵”一词。杜甫诗歌说:“陶冶
性灵成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思潮,明
代诗文批评中的性灵说萌生于隆庆、万历之际。李贽《童心
李梦阳的复古思潮略早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王阳明曾受复古思
想的影响,后更弦改张,转向自己的内心,提出良知。阳明心 学的出现,是主观对客观的吞没,是内容对形式的颠覆,而从
文学发生上来说,则是性灵说对感物说的取代。具体来说有如
下几个方面: (1)、“本色论”。
嘉靖间崛起的唐宋派文人如王慎中、唐顺之等,与王阳明的思想 轨迹相似,初受复古思想的影响,后接受王学,思想发生变化, 才改而倡唐宋诗文。王慎中曾在南京听王畿讲解王守仁遗说, 遂多有启悟,重视内心的体会、本性的探求。唐顺之提出“本 色”论,( 1)要求为文当有“真精神”,也即“千古不可磨灭 之见”。( 2)当“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他说“真精 神”“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千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其实就是王守仁所倡“虚灵明觉之良知”。唐宋大家“文以明
“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与丘长孺》)汤
明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与政治态度分析
![明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与政治态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bb715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8.png)
明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与政治态度分析1. 引言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雅士通过他们精湛的诗词创作,表达了对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明代文人的诗词作品,探讨他们的政治态度。
2. 文人诗词创作背景在明代,文人雅士往往从事官员或士子身份,并有机会参与朝廷政治和社会事务。
他们对于国家大事、社会风气以及个体命运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他们在创作诗词时不仅追求艺术表现力,还常常融入了自己对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3. 文人诗词与政治议题3.1 对当时政府和统治者的评价明代文人通过他们的诗词经常对当时政府和统治者发表意见和评论。
有些作品表达了对皇帝和官员的称赞,赞美他们英明领导国家;而另一些作品则批评了官员的贪污腐败、冷漠无能或者暴虐行为。
3.2 对社会现象和改革呼声的反映明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文人通过诗词抒发对社会不平等、民生困境以及禁苑之中等问题的关注,并传达了对这些问题需要改革和解决的要求。
3.3 对个人命运与政治因素的交织许多明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时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政治环境相结合。
他们大部分都有朝廷官职,面对仕途坎坷、荣耀消失等种种变故时,表达了自己的苦悲和无奈;而有些则将个人恩怨纠葛化为对于政治风云变幻的思考。
4. 典型明代文人与其作品分析4.1 杨基杨基是明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人之一。
他在其诗歌中常常探索国家命运以及吏治问题,并通过以上述方式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现象的态度。
4.2 杨慎杨慎是明代后期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中常常包含对于君主和官员行为的评价,以及对社会风气和民生状况的思考。
5. 总结明代文人通过他们的诗词作品,表达了对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他们既有赞美统治者、推崇正直官员之作,也有批评贪污腐败、诟病弊端之诗。
同时,他们还以个体命运为切入点,将个人经历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https://img.taocdn.com/s3/m/bd9605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9.png)
VS
明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为文学批评的 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文学批评 作品得以广泛流传。
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
复古派
以李时中、杨慎为代表,主张回 归古典,强调文统和道统的统一, 提倡古文要义在于明道。
唐宋派
以王慎中、茅坤为代表,主张学 习唐宋八大家的文法,强调文道 合一,提倡文章要兼具思想性和 艺术性。
明代戏曲批评的主要观点
01
强调戏曲的社会功 能
明代戏曲批评普遍认为,戏曲应 当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宣扬儒家 道德观念。
02
重视舞台表演
03
推崇情感表达
明代戏曲批评强调舞台表演的重 要性,认为演员的表演技艺是评 判戏曲质量的重要标准。
明代戏曲批评注重情感表达,认 为好的戏曲作品应当能够引起观 众共鸣,打动人心。
明代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
早期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中期
逐渐关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开始重视 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
晚期
出现个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倾向,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
明代文论与文学批评观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李时中
《沧浪诗话》,提出"兴趣说",强调诗歌创 作的审美追求。
02
明代诗歌批评
明代诗歌批评的发展历程
早期
明代初期,诗歌批评主要继承元代文学思想,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和文人的道德修养。
中期
明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诗歌批评开始关注诗歌的艺术性和 审美价值,出现了以李时中、杨慎为代表的“格调派”。
晚期
明代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繁荣,诗歌批评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以袁宏道 、袁宗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李时中、辛幼安为代表的“豪放派”。
第五编明代文学批评史
![第五编明代文学批评史](https://img.taocdn.com/s3/m/807f8264360cba1aa811dac5.png)
(二)真诗在民间
李子曰:“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 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咢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 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 野 。”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 谓之诗。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者,雅也。而 风者亦遂弃而不采,不列之乐官。悲夫!’”李子曰: “嗟!异哉!有是乎?予尝耹民间音矣,其曲胡,其思淫, 其声哀,其调靡靡,是金、元之乐也,奚其真?”王子曰: “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 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故真者,音之发而 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辨也。且子之耹之也,亦其谱,而声 音也,不有卒然而谣,勃然而讹者乎!莫之所从来,而长 短疾徐无弗谐焉,斯谁使之也?”李子闻之,矍然而兴曰: “大哉!汉以来不复闻此矣!”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五编 明 代
绪论
明代前期诗文批评与台阁体 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理论与唐宋派 公安、竟陵的“性灵”等说与陈子龙的忧
时托志诗论 戏曲批评的发展和繁荣 小说批评的巨大发展
第一章 明代的诗文批评
第一节 明初的诗文批评
宋濂 刘基 高启 高棅 方孝孺 李东阳
宋濂
由元入明、理学、政教 (一)明道致用 (二)宗经师古
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根领
者,莫如韩、欧、苏、曾诸名家。今观诸贤尚有薄 宋人之心,故其文如此。吾尝谓自我倡明此道以来, 海内英俊之士必有兴者。每以语(李)舜臣,渠则应 曰:“未之见也。”今观诸作亦尚如此,信乎舜臣之 言矣。自七月作数文以后,与舜臣出游,及退而观书, 未暇有作,只作《刘涵江表》、《丘集斋传》, 聊付 汝观之。然以今好尚,制作如彼,见吾所为文,得不以 为宋人腐烂冗俗之病而大笑丑诋之乎?不知此正所 谓《史》、《汉》而兼根《六经》也。何由与诸 贤一详论之。决不可示人,徒资噱摈也。
明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明代文学理论与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0de48d6c168884868662d616.png)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 ☆《焚书》6卷、《续焚书》5卷、《藏书》68卷、 《续藏书》27卷、《初潭集》20卷、 《李氏文集》 20卷、《李氏丛书》12种等。 ☆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 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著名文章:《童心说》、《答以女人学道为见 短书》等。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具有叛逆性的 社会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 情”,反对“假理”,它集中反映在《童心说》 一文中。他认为凡“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 未经理学“闻见道理”之类污染的“童心”。
公安派诗文论选录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 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 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 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 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 无不争效其体”(《明史· 李梦阳传》)。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 (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 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 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 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 应当是人们郁结于胸中的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之 产物,是内心“绝假纯真”的“童心”之流露: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 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 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 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 己之垒块。” (《杂说》)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 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阳为道学,阴 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 三 教归儒说》)。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 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 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 书· 又与焦弱候》)。
明代的诗文批评34页文档
![明代的诗文批评34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f6f48c6e2bd960591c6776b.png)
一、王学与明代文学批评。 心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重一己而轻外物,重冥会而轻
实证,重以内心的返照为求得真知得主要途径。1、经 世致用精神的消歇与诗文理论直指人心的新趋向。明 代初期论文的重要人物为宋濂与刘基。宋濂主张为文 要“明道”、“立教”、“辅俗化民”(《文说赠王 生黼》);刘基主张“世有治乱,声有哀乐”,写作 诗歌应有“美刺讽谏”的作用。这是汉唐以来儒家文 论传统精神。但是宋濂与刘基的理论在明代没有得到 继续衍生下去,(晚明陈子龙“忧时托志”的主张)。 这一方面与明代政治、士风有关系。成祖发北平,姚 广孝以孝孺为托,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 矣。”李贽解释说:“一杀孝孺,则后来读书者遂无 种也。无种则忠义人材岂复更生乎。”所谓读书种子 断绝,实际上士对忠义操守的放弃,是明代前期士人 儒家政治理想昙花一现后破灭的标志。明代宦官专权, 士人迫于权势的压力,弃道从势,处于尴尬与绝望之 中。王佑/王振,“王侍郎何无须”“老爷所无,儿安 敢有?”
明代的诗文批评
时间反复无常,鼓着翅膀飞逝
明代的诗文批评
2、格古调逸,情以发之。李《潜虬山人记》: “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 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以情为 本的格调说。《张公诗序》:“夫诗发之情乎? 声气其区乎?正变其时乎?”《鸣春集序》: “窍遇则声,情遇则吟。吟以和宣,宣以乱畅, 畅而永之,而诗生焉。”《梅月先生诗序》: “情者动乎遇者也。……故遇者物也,动者情 也。……遇者因乎情,诗者形乎遇。”(感情与 现实的关系问题。)
3、重视比兴之义。李梦阳《秦君饯送诗序》: “盖诗者感物造端者也,故曰言不直遂,比兴以 彰。假物讽喻,诗之上者也,故古人之欲感人也, 举之以似,不直说也,托之以物,无遂辞也,然 皆始造于诗,故曰诗者感物造端者也。
明代诗词与明代文人的政治表达
![明代诗词与明代文人的政治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8b6a0b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c.png)
明代诗词与明代文人的政治表达1. 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明代诗词与明代文人的政治表达。
2. 明代诗词概述2.1 明代诗歌特点在明代,作为一种流行的文艺形式,诗歌流派繁多。
其中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不同形式。
这些不同形式的诗歌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成为文人们进行政治表达的媒介。
2.2 明代重要诗人明代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苏轼、杨万里、辛弃疾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了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并对当时政治局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3. 明代文人政治表达3.1 对朝廷批评与反思明代文人通过创作诗词,在其中表达对朝廷的批评和反思。
他们对朝廷腐败、官员贪污等现象感到担忧,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和愤怒。
3.2 颂扬君主与国家除了批评与反思外,明代文人也通过诗词赞美君主和国家。
他们在作品中描述君主的智慧、仁德以及明代国力的繁荣,以此来表达对政治局势的支持与推崇。
3.3 表达个人政治理念另外,明代文人也通过自己的诗词表达个人对政治理念的探索和倡导。
他们关注社会公平、民众福祉,提出了一些政治改革的观点,并将其体现在作品中。
4. 明代文人政治表达意义明代文人的政治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了政治思想,唤起了民众对社会问题和政权腐败的关注。
其次,他们借助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使复杂的政治理论更加生动、易于理解,促使更多人参与到政治问题的讨论中。
5. 结论明代诗词与明代文人的政治表达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们通过作品对政治现实进行评论和反思,传递出自己的政治理念,引导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独立而勇敢的声音,共同构成了明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明清文学批评史
![明清文学批评史](https://img.taocdn.com/s3/m/bce62eba6294dd88d0d26b82.png)
六.明清(一)明代文学批评1.明代正统文学批评①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这是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他们认为文章应学秦汉,古诗崇汉魏,近体宗盛唐,在他们看来这是直截根源,取法乎上我们说,秦汉文章,汉魏盛唐诗的优点,在于能反映现实揭发政治黑暗,并在艺术上有独创性,而七子忽略诗人的现实内容,只是片面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人,以为这样就能改变虚华萎弱的文风,实际并不能找到创作的真正道路。
此外,他们把秦汉盛唐诗文奉为最高楷模,而鄙薄后世的一切作品,对明中叶文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②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格调"说:他把才与思作为格调的基础虽然仍没有涉及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没有说明“才‘的来源,但是李梦阳、李攀龙等专在外表上追求格调来,他比较注意到创作主体的思想与艺术修养对作品境界的决定作用。
受严羽的“妙悟”说、“兴趣’说影响很深。
③唐宋派:唐顺之的"本色"论:他强调作者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这反映了他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视,以及对文学个性化和通俗化的要求。
④公安派:“性灵”说:袁枚的诗学理论。
这一理论具有反道学,主张个性解放的特征。
“性灵”说首先要求抒写真实的性情,这是对李贽的“童心”说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强调诗歌要有自己的个性,说“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
再次,强调诗歌的独创性,反对雷同因袭。
最后,在艺术境界上要求有自然化工之美,反对有任何的人工痕迹。
2.明代文艺新思潮①李贽童心说: 李贽提出的著名学说。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指人的绝假纯真的自然本性。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童心说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杨慎《升庵诗话》对明诗的批评
![杨慎《升庵诗话》对明诗的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abe72b1284ac850ad02428c.png)
杨慎《升庵诗话》对明诗的批评摘要:是古非今、贵古贱今一直和中国古代文论相伴随,明代尤其如此。
杨慎能跳出窠臼,把批评的目光集中到明代诗坛。
他既不满心学家性气诗的浅俗流易,又批判李、何诸人复古派的沿袭模拟,并关注滇地区域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他对明代主流诗坛进行全面梳理,显示了自觉的诗学批评意识,为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杨慎;《升庵诗话》;明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为第一。
杨慎不仅学术成就卓越,且更富有文学才能:“其诗含吐六朝,以高明伉爽之才,鸿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而于李、何诸子之外,异军特起”①,代表着明代中期诗歌的最高成就。
杨慎在诗歌创作取得卓绝成就的同时,也认真地对诗歌理论进行探讨和总结,曾撰写《升庵诗话》十四卷,被顾起纶誉为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五大著作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到明代中期,学人的目光大都关注于前代文论遗产的整理和继承,热衷于宗唐还是尊宋、学李还是习杜、尚用还是主情、崇古雅还是爱近俗等问题的讨论。
杨慎《升庵诗话》能跳出窠臼,更为关注当代文坛,对明代的主流诗坛进行全面梳理,显示了可贵的理论勇气。
一、批判以陈白沙、庄昶为代表的性气诗杨慎批判以陈白沙、庄昶为代表的性气诗,把传统的儒教誉为“实”,把陈白沙之“心学”贬为“虚”:儒教实,以其实实天下之虚;禅教虚,以其虚虚天下之实。
陈白沙诗曰:“六经皆在虚无里”,是欲率古今天下而入禅教也,岂儒者之学哉?②杨慎对性气诗的批判是以抨击宋明理学及心学导致的空疏不学作为发端的,他认为:“近日之学谓不必读书考古,不必格物致知,正荀子所谓矞宇嵬琐者也。
”③杨慎用《荀子》所谓“矞宇嵬琐”来指责以陈白沙、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虽然“新人耳目,如时鱼鲜笋,肥美爽口”④,但实质是离经叛道、荒诞不经、庸鄙不堪的异端邪说,是“使人领会于渺茫恍惚之间而不可琢磨”的“欺人之行”、“乱民之俦”⑤,批评程度可谓激烈而尖锐。
明代古诗选本与评点批评
![明代古诗选本与评点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0b7c60e650e52ea5418980d.png)
明代古诗选本与评点批评摘要: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古诗评点批评形式,发展到了明代蔚为大观。
评点批评不仅在诗歌领域,而且在小说、戏曲、散文等方面也形成风气。
明代古诗选本中,选评者借助于评点批评的各种形式元素,表达自己流派的批评观念,成为明代诗歌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的来看,明代古诗选本评点批评一般局限于对于一首诗歌的批评,缺乏理论上的概括力。
但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评点有着独特的批评优势。
评点的各形式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全景式的批评,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特色的、独特的古典诗歌批评模式。
关键词:评点;古诗选本;诗歌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评点批评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与传统的诗话、词话、曲话相比,同样非常发达,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批评形式,但是在已经出版的几部文学理论批评史著作中,对评点批评的介绍很少,或者干脆不做介绍。
研究明代古诗选本中的评点批评的文章或论著,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探讨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以期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宗刘》中说:评点之书,其源亦始钟氏《诗品》、刘氏《文心》。
然彼则有评无点,且自出心裁,发挥道妙,又且离诗与文,而别自为书。
信哉,其能成一家言矣。
自学者因陋就简,即古人之诗文,而漫为点识批评,庶几便于揣摩诵习。
而后人嗣起,囿于见闻,不能自具心裁,深窥古人全体、作者精微,以致相习成风,几忘其为尚有本书者,末流之弊,至此极矣。
①章学诚认为评点批评的起源始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这种说法尽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他这里指出评点批评这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批评形式,与以《文心雕龙》和《诗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之不同,至少可以给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讨论文学创作与风格理论的体大思精的鸿篇巨制,属于思辨式,以钟嵘《诗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批评形式或品评诗篇或品评诗人风格,属于典型的感悟式,二者均属于“有评无点”模式;二是传统文学批评形式游离于文本之上,以阐述一家之说为目的,“离诗与文,而别自为书”,完全属于形而上的批评。
第五章 明代文学批评
![第五章 明代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31d5661561252d381eb6e05.png)
三、王骥德关于戏曲结构的理论 1. “立主意”,“抓大头脑”和剧中“紧要处”,即要求 创作时特别注意剧本的关键情节和主题思想。王骥德认为,一 个剧本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同时,对关键情节要浓墨重彩进行 描写,这样才能主题突出,主次分明。 2. 贵剪裁,贵锻炼,勿太蔓,勿太促。王骥德要求创作时 要以整个剧本为大构架,以每折戏为组成部分,勿令一人无着 落,无令一折无照应,精心选择和组织安排材料,使之严谨统 一,不可枝蔓涣散。同时,又要避免剧情过分拮据局促。 3. 勿落套,勿不经。“勿落套”即不落俗套,强调结构的 创新,但创新又必须符合生活逻辑,要合情合理,不能因为求 新而显得荒诞不经,故要求“勿不经”。
二、童心说的基本精神及意义 基本精神: “童心说”是李贽的著名哲学观点和文学观点。“童 心”即真心,指排出了封建伦理教条束缚的、绝假纯真的 “最初一念之本心”。 “童心”也指真情实感,但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真情实感, 而是指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且未受 外界任何污染的真实情感。 它与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思想相对立, 旨在要求把人从封建理学教条的束缚中 解放出来, 以人心人情为理,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与调和。
第二节 一、前七子
明代主要诗文流派及重要文学主张
明代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为主要代表的文学流 派,他们以复古相号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 主张。 二、后七子 也称嘉靖七子。指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 贞等为主要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在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 盛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 后书勿读”,在复古道路上越走越远。
心者”,并把童心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
2.提倡文学创作要有感而发,反对无病呻吟。作者 喉间必须有许多“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口头有许多“欲语 之言而无处语”,并且蓄积太久,堆积太多,其势不可遏, 方能一吐为快,并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 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杂说》)。为此,李贽十分赞 赏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 3.崇尚自然朴素的文风,反对拘泥于字句法度等表 面形式。认为“风行水上之文(纹),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 奇”,仅仅讲究缜密法度、工整对偶、前后照应等表面形式 的文章,决不是好文章,只能算“画工之作”,而“画工虽 巧”,但人为雕琢的痕迹太重,终比不上自然天成的“化工” 之作。
《明代文学批评》课件
![《明代文学批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37a1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1.png)
02
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
01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
能和教育意义。
02
儒家认为文学应该传达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
德观念,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思想。
03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对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
和人民服务。
04
明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影 响
明代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坛的影响
促进文学流派的形
成
明代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坛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不同文学流 派的形成和发展,如复古派、性 灵派等。
提升文学创作水平
明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学的社会责 任感和审美价值,促使文学家更 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提高了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词
叶燮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原诗》是明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之一 。
详细描述
叶燮在《原诗》中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本质、功能和创作规律,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和批 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追求真实、深刻和独 特的美学效果。同时,他也强调了诗歌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认为诗歌应该为国家
王夫之与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和独到的见解。
详细描述
王夫之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和人 民心声。同时,他也重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追求形 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叶燮与《原诗》的文学批评
形成文学批评标准
明代文学批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批评标准和方法,如强 调作品的文采、意境、情感等, 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借鉴和 参考。
明代文学批评
![明代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25c84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b.png)
明代文学批评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而且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
在明代文学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不仅起到了筛选优秀作品的作用,还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和贡献。
一、批评思想的多元性明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它与前代文学批评相比,更加突出了思想的多元性。
文学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注重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标准和规范。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而非墨守成规。
这种思想的解放为明代文学的创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情感的表达明代文学批评中,情感的表达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批评家们注重通过言辞和形式塑造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强调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明代文学批评中,情感的表达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
三、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明代文学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真实感,能够生动地描绘人物和情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的真实与魅力。
明代文学批评表达了对作品真实性和生动性的追求,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四、思想观点的多样性明代文学批评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思想观点的多样性。
文学批评家们在对于作品的评价中,对于传统观点的批判时有所涉及,这使得思想观点更加多样化。
明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总结起来,明代文学批评在当时文学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表现出多元的思想观点,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以及思想观点的多样性。
这些特点奠定了明代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诗综》诗学批评述要
![《明诗综》诗学批评述要](https://img.taocdn.com/s3/m/db16d1d97375a417876f8f11.png)
作者: 李程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6-15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明诗综;朱彝尊;明诗总集;诗学批评
摘要:清初学者朱彝尊编撰的《明诗综》是明诗总集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种,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明代诗歌文献,同时也具有突出的诗学批评成就。
在批评态度方面,从总体来看,《明诗综》基本做到了“持平”,具备独立的批评立场、开阔的批评视野和发现的批评眼光。
面对有明一代诗人、诗作,《明诗综》所采取的批评方法主要有追源溯流、比较相衡和摘句评点。
《明诗综》诗学批评焦点饶有意味,分别为‘《击壤》派”、程嘉燧以及公安与竟陵。
态度、方法和焦点作为描述《明诗综》诗学批评的三个层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反映出朱彝尊明代诗学批评的完整统一与内在矛盾。
《明诗综》的诗学批评观念和诗学批评实践,既是朱彝尊诗学的重要组成,又与顺、康诗风演变和诗学转向相呼应,成为考察清初诗学的重要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万历时期:公安三袁(宗道、宏道、中道) • 追溯“王学左派”的影响。 • 心学影响诗学,除了张扬主体本心的独立自由, 摆脱窠臼,自作标致,摆脱复古思想的羁绊以 外,还表现在将主体精神从精研诗法、锤炼字 句的苦役中解放出来。 • 王阳明的“自得”是“出乎尘垢而与造物者游” 的达道之乐,而非纵情肆意的所谓个性解放主 义。
• 理论主要内容,一是提出“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 • 二是反对复古守旧,主张新变创造。 • 三是肯定肆情径达,直露俚俗的风格。 《叙小修诗》云:“大慨情至之语,自能 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 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 恐不达,何露之有?”这是中晚明以来愈 益显豁的诗歌思潮,唐顺之,徐渭、江盈 科和“三袁”创作中都表现出这种世俗化 倾向,这也是公安派诗学招人诟病的一大 罪状。
• 吴人重才情,中原讲格调。王世贞则主张才情 与格调的相剂,以格御才,实际上是调和吴人 与中原诗学的冲突。 • 王世贞改造格调诗学的另一点是,在格调之外, 强调才情意趣,也就是援吴中诗学之所擅,济 中原诗学之所穷。 当然,王世贞,与明代后期的性灵派还是有区 别的。“格”与“法”在他心中还有一定的地 位,虽然他强调不为格所拘,但还是主张不倍 格,离而能合。在王世贞“象必意副,情必法 畅”的思想中,法还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 袁宏道在追溯吴中诗人由“人各为诗”蜕变为 “共为一诗”时,遗憾地说:“元美不中于鳞 之毒,所就当不止此。”。
• 晚明泰州学派对文学的影响,一个重要的中介是李贽。 李贽年轻时受学于王艮的儿子王襞和罗汝芳。王襞论 良知自能应感,原自现成,无须用智劳心。罗汝芳提 出:“天初生我,只是个赤子;赤子之心 第149页。 • 李贽的童心说,反对精神羁绊,主张个性的自由舒展, 对个体的“私心”给予大胆的肯定。他继承王艮“百 姓日用即道”而加以发挥说:
• 袁宏道万历二十三年(1595)起曾做过两年 吴县知县,吴歈吴风曾给他以深刻的印象。 在《叙姜陆二公同适稿》中,他赞叹“苏郡 文物,甲于一时”,称赏吴地高启、沈周以 及唐寅、文征明等才子“人各为诗”,但批 评吴人步趋北方复古风气,迷失固我,“而 剽窃成风,万口一呐,诗道寝弱”。在吴时, 袁宏道与长洲知县江盈科交往频繁,两人经 常在一起切磋诗学,在理论上也表现出较为 一致的取向。特别是袁宏道早期的创作何理 论,都得到江盈科热情的呼应和激扬。
• 在《梅月先生诗序》中,李梦阳提出“情者动 乎遇者也”的观念:“遇者,物也;动者,情 也。情动则会心,会则契神,契则音所谓随寓 而发者也。”所谓遇,就是现实遭际、人生经 历。时代的苦难,人生的不幸,都会牵动诗人 的心灵,激发诗人的情感,诗歌就是这种心灵 情感的艺术表达。李梦阳论情,与明代前期理 学家、台阁文臣都不同,他强调情感的自然真 实性。
• 他称赏曹植诗歌“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 而有余悲”(《陈思王集序》);认为陈子昂 《感遇》与阮籍诗歌一脉相承,开源唐音 (《刻阮嗣宗诗序》);感慨陶诗“有俯仰悲 慨、玩世肆志之心焉”(《刻陶渊明集序》) 这是揉进了他自己人生辛酸的切己之谈。李梦 阳《林公诗序》提出“诗者,人之鉴者也”的 说法,也就是说诗歌人整个人格、内心世界的 真实敞开,是自然真实的。正是从这一思想出 发,李梦阳才真正认识到民歌的价值,肯定 “真诗乃在民间”的说法。李梦阳的这种思想, 放在明代诗学史的背景上来看,是具有摆脱精 神束缚的思想解放意义的。对于后来三袁“性 灵”说的提出,这可算得上是理论的铺垫。
• 李梦阳诗歌理论最为精彩的部分是他的诗歌情感论。 明代成化以前,理学家论诗以理制情,强调“性情之 正”,台阁诗歌则受到各种规制的束缚,趋于程式化。 • 而李梦阳论诗重视表现自然真情,特别是源自于个人 切身遭遇的真情实感。若说李梦阳恢复了诗学史上一 度销泯的抒情传统,并不为过。李梦阳所谓情,并非 是源于性理的中正之情,而是源于时代生活变迁,个 人生平遭际的真情。他在《张生诗序》里重提“诗发 之情”的观念,并剖析时代之变对于情感性质的意义: “故声时则易,情时则迁,常则正,迁则变,正则典, 变则激,典则和,激则愤。”也就是说情感因时而变, 从这个角度看,张生诗歌中愤激之情,正是“时使之 然”也。
• 在弘治、正德时期,人们一般都强调李梦阳、何景 明等人“反古音而变流靡”的变革性一面。随着时 间的推移,明代嘉靖、隆庆时期,王世贞虽然也倡 言复古,但是其《艺苑巵言》卷六云:“长沙之于 何、李也,其陈涉之启汉髙乎?”胡应麟也意识到 复古派与李东阳之间的内在联系: • 成化以还,诗道旁落,唐人风致,几于尽隳。独文 正才具宏通,高步一时,兴起何、李,厥功甚伟。 (《诗薮》) • 钱谦益褒扬李东阳而贬斥李、何。 • 王士祯《池北偶谈》引徐丰厓《诗谈》云:“本朝 诗莫盛国初,莫衰宣、正。至弘治,西涯倡之,空 同、大复继之,自是作者森起,于今为烈。”王士 祯并指出“空同、大复皆及西涯之门”。共拒刘瑾。
• 嘉靖时期,前七子影响渐衰,其时影响大的是四川学 者杨慎,学六朝和初唐。 • 嘉靖中后期李攀龙影响渐大,特别是他们在京城组织 诗社,相互标榜。《古今诗删》。第32页。王世贞的 评论。 • 王世贞《艺苑卮言》:王世贞诗学思想,远非“复古” 二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这还得从明代的吴中诗风说起。 明代吴中诗学的第一人是高启。 • 在“前七子”时代,吴中文学尽管受到影响,但是祝 允明、唐寅、文征明、蔡羽等,都秉承师授,自有学 脉,不言复古。甚至有些吴中诗人诋斥李、何复古的 优孟剽窃。王世贞《黄淳父集序》曾说过,“今吴下 之士,与中原交相诋”,吴人批评李梦阳“太史公、 少陵氏为渠剽掠尽,一盗侠耳”。
• 正德、嘉靖前期的复古派:前七子。 • 李梦阳、何景明。弘治后期步入文坛,主要活动 在正德和嘉靖前期。李梦阳嘉靖9年去世,何景 明嘉靖前一年去世。嘉靖中期,是前七子影响日 用衰竭的时期,所以才有后七子,于嘉靖末、隆 庆、万历时期的重倡复古。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第25页。 • 师古,
• 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复古诗学能够成为时望 所归,还同他们与刘瑾斗争有关。他们数人除 了康海外,都与刘瑾阉党展开激烈的斗争,并 在斗争中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气节。王廷相称赞 李梦阳的品格云: • 空同为人,气高节挺,孤立峻视,不能少缩下 时依贵人,又如凤矫能变,人罔不知其为祥, 亦罔不骇其异。故再罹颠蹶,卒不能起而大受。 (《李空同集序》) • 何景明的品格,《明史》本传云:“景明志操 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 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光明磊 落、坚毅倔强的新的士风,与李东阳之依违阴 骘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精神。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界种种自然 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同者也。 (《答邓石阳》,《焚书》)
• 和前代所有哲学家不同,李贽把人伦物理解释为对穿衣 吃饭等人类感性需求的满足。过去的哲学家如王阳明强 调去情欲之蔽,认为物质欲求会滞塞良知灵明的昭显。 王艮注意道百姓日用,其本意在于当下即道,无须着意 安排。到了李贽,则表现出对感性欲求的大胆肯定。这 种感性欲求就是“私”,明代心学家对“私”是持谨慎 态度的,主张“去私”,但是李贽说:
• 洪武朝,理学意识形态的确立。理论上的代表 人物是宋濂和方孝孺: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 主张文学明道致用,关乎政教,宗经师古。 • 馆阁之文(宋、方)/山林之文(高启)。 • 高启(隐逸):明代前期的诗歌风气,基本上 是延续着元代的道路走下来的,不脱元人靡丽 卑弱之习。其间,元代吴中轻绮流丽的诗风, 得到杨基、张羽、徐贲等的继承。高启在元明 异代的动荡中,曾写诗表现时代的苦难,风格 悲壮雄奇,其论诗尚格、意、趣,主张于汉魏 晋唐诗歌,“兼师众长,随事摹拟”(《独庵 集序》)。所以,杨慎曾称赞他,云:“季迪 一变元风,首开大雅。”
• 泰州之学与公安派性灵诗学 • 王阳明论良知,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 甚至说“满街人都是圣人”,其本义只是在说明人人 均有此良知,无须外求,存此良知即为圣人。但是, 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认为“日 用穿衣吃饭,即同圣人”。实际上是放弃了王阳明 “去私欲之蔽”的思想,对人的后天感性欲望的放任。 心学从王阳明到王艮的变化,借用徐渭的话来说,就 是从“良知无不知”转变为“所知无不良,……起随 便之心,而概以为天则”。王艮为泰州人,王艮及其 门下后学,通称为泰州学派。泰州学派,对德性持敬 的放弃,对良知自然现成的强调,在晚明市民社会中, 推动了自然人性论思潮的兴起,给予晚明诗学以深刻 的影响。
•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 心矣。(《德业儒臣后论》,《藏书》)
• 李贽甚至把“好货”、“好色”与“勤学”、“进取” 相并论,一同肯定下来。这种对个体原则的张扬、对感 性欲望的肯定,与晚明市民经济兴起,市民文化需求的 增长是相一致的,并且促进了晚明市民文化思潮的高涨。
• “童心”说构成晚明性灵诗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精神,“童心”说高 扬性灵的旗帜,冲决宗法伦理理性对人 感性情欲的束缚,摧毁复古诗学格调摹 拟的格套框框,将古代文学精神提升到 一个新的层次。
四是消解理学“性情之正”对人的精神束缚,而尚“天 趣”。明代理学家论诗主张以性约情,得“性情之正”, 但是袁宏道从“童心”说哲学观出发,提出“尚趣”的 审美理想。 袁宏道: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 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 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 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 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 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 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 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 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 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 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 高启:“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 鸣。” • 《缶鸣集序》云云。人生态度:独善其身。 • 作诗态度:自娱。陶渊明《五栁先生傳》: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懐得失,以此 自終。 • 后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 离心。持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