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概说(一)社会总体特点:封建主义走向腐朽没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1、腐朽没落:(1)、封建专制、君主独裁大大加强。
废除宰相、皇权独揽;设三司——提刑案察司、承宣布政司、都指挥司——以互相牵制;设锦衣卫、东厂、西厂,推行特务统治。
(2)、文化专制主义走向顶峰。
指定“四书”、“五经”为学子必修科目,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提倡程朱理学,并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进行高压统治。
这些措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或助长了文学上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
(3)、统治腐化。
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奸党作恶。
武宗在位16年,从不召见大臣;世宗(嘉靖帝)迷信道教,封丹术之士为高官;神宗30年不上朝;崇祯杀袁崇焕。
四大宦官——王振(英)、汪直(宪)、刘瑾(武)、魏忠贤(光)。
二大奸臣——严嵩父子。
(4)、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流民问题成为明朝最大的社会问题,并导致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明后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并形成地区间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如苏州的丝织品,松江的绵织业。
生产关系也出现了变化:“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资本占有者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而农民与地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机工则没有。
这种生产关系的出现使得市民队伍在城市迅速壮大,苏州有织工、染工1万多人。
它带来了文化思潮的变化。
(二)、文学思潮:明代后期新文学思潮的代表是泰州学派和大思想家李贽,泰州学派即王学左派,代表是王艮(gen)(1483——1540),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李贽(卓吾)(1527——1602),著有《焚书》、《藏书》,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他创“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即不受道学影响的人生固有的私欲,“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一、初期:高启与明初诗歌风貌原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衍生注释:“瘗(yì)黄金”:指秦始皇在金陵埋下黄金以镇王气。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于是带五千人入洛阳,结果失败。
这里表示福运衰败。
“铁锁横江”:晋伐吴时,吴人用铁链横于江面阻挡晋军船舰,却未能成功。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以登雨花台眺望长江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既有对金陵江山形胜的描绘和历史兴衰的感慨,又包含了对新的统一王朝的歌颂。
情感十分复杂,既有对昔日山河动荡、朝代兴替的深沉喟叹,也有对当下太平的欣慰。
表现手法上,写景气势恢宏,以“大江”“钟山”的雄奇来烘托金陵的壮美。
在叙事抒情方面,于历史事件的回顾中自然流出感慨,例如陈述三国六朝的兴亡,最后递进到对明王朝的兴起和四海一家的描写。
作者介绍:高启,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他性格孤高耿介,才华横溢。
元末时隐居吴淞江畔,入明后曾被朱元璋召修《元史》,任翰林院编修。
但后来因所作诗文被朱元璋猜忌,最终被腰斩,他的诗雄健奔放又清新超拔,在明诗的发展历程中有重要地位。
运用片段:1. 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明初的大一统局面,说道:“大家看啊,就像高启诗中所说‘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明朝的建立统一了很多地区,结束了之前的战乱割据,这在当时真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变革啊。
”2. 在江南的一次旅行当中,到达南京的游客站在雨花台上望着眼前的长江,脑海里浮现出高启的诗句:“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文史不分家,在介绍明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时,历史背景是无法回避的。
而在明代文学的分期上,我对照了几个文学史的版本,觉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比较科学。
姑且采用之。
诗一、明代前期诗(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朝政权。
朱元璋早年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对元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有较深认识。
因此,建国之初,一方面采取了某些与民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免租减税和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里进一步加强统治。
如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里甲制度,并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特务组织,对广大人民进行监视、侦察和镇压。
在思想领域里推崇儒学,把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明令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要全国府、州、县及闾里私塾作为经书教育学生,同时还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特别是为了消除元蒙的一些异俗影响,又积极恢复汉制,提倡传统的礼乐制度,“于是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继续沿着封建制的旧轨向前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复古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诗歌创作。
明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在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严密统治的同时,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外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经唐、宋,到明代,距离开科取士的本意愈来愈远。
如若说在开初还多少选拔了一些人才,到明代就完全变成泯灭人们一致的一种手段了。
明代统治者把科举考试的范围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并以朱熹的传注为标准答案。
考试时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一句或数字为题目,要人们“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这样的科举制度,不过是钳制读书人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注意的一种手段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影响到诗文,使得明代的诗歌比起唐宋就逊色得多了。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明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总体上经历了前期的复古派与后期的新理性主义派两个阶段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形式、题材和风格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创新,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面貌。
明初的诗歌仍然沿袭了唐代的传统,表现出完全的复古派特征。
这一时期,诗人讲究以唐代为标准,推崇唐代的诗人和作品,对李白、杜甫等以及《全唐诗》的研究日渐深入。
他们力图恢复和保持唐代诗歌的风格和韵律,注重形式的严谨和笔墨的工整。
同时,他们对于题材的选择也主要以山水、田园、爱情等传统的诗题为主。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刘基、戚继光等。
他们的诗歌优秀,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并且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明代中晚期的诗歌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诗人开始远离唐代的束缚,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新理性主义派的风潮。
他们注重现实主义和理性思考,并且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内心体验。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和个体困境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诗歌更具现实意义和内涵。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汤显祖、杨慎等。
他们的诗作多以反映时代矛盾和疾苦为主题,并且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和格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总体上来说,明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复古到新理性主义的转变。
受唐代诗歌的影响,明初的诗歌延续了唐代的风格和传统,诗人们以修辞繁复、用典丰富为主要特点。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深入,明代中晚期的诗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尝试以新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开创了一种新的理性主义风格,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内心的体验,赋予诗歌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明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既有传承和继承,又有创新和突破。
从复古派到新理性主义派的转变,体现出明代诗歌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变化。
这个时期的诗歌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展现了明代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诗人和作品,明代诗歌才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良心出品】第九章 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十六章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一、明初诗文明初诗人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其中高启最有成就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因而其作品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反映当时的战乱生活。
在散文领域,宋濂与刘基成就最高。
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据《明史》记载,宋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就连“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但由于他主张创作“文以明道”,因此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但是像《秦士录》《环翠亭记》等往往不落俗套而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成就。
刘基的散文创作,与宋濂并称,其寓言散文《郁离子》往往深入浅出,寓意深刻,短小活泼,可读性强,如《卖柑者言》。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当时的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创作了一些应制、题赠、酬应的“颂圣德,歌太平”的作品,而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人称他们诗歌风格为“台阁体”。
台阁体诗是一股形式主义的诗歌创作逆流。
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代之而起的是茶陵诗派。
该诗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
逮乎元季,则愈杂矣。
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
其主张对当时的文坛如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诗文流派明代中后期诗文创作的特点是流派纷呈,它们的成就虽然远不能和小说戏曲相比,但是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在具体从事诗文创作的同时,还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甚而互相争论,形成此时诗文创作的热闹局面。
一、“前七子”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简述明代诗歌的发展

简述明代诗歌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的诗歌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明代诗歌兼收并蓄。
明代文人广泛涉猎宋元以来的诗歌,吸取了前代诗人的精华,形成了一种丰富多样的风格。
诗人融合了唐宋以来的传统诗风,注重修辞技巧的运用,同时也发展了新的表达方式和题材。
其次,明代诗歌注重形式的创新。
明代的诗人常常以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而在诗歌的内容和题材上也具有创新,大量引入小词小调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富有情感和音乐性。
再次,明代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
明代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使得明代诗歌在内容上更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有主观性和个性化。
最后,明代的诗歌承袭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人追求文字的简洁明快,注重抒发真实情感,善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同样也很擅长表现山水景色和描写自然之美。
总的来说,明代诗歌的发展呈现了多样性和创新性,既继承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明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明玉
中文一班
2008221102110040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关于明代诗文的一点感想: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五十四篇说“……盖文体通行即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它体,以自解脱……”所以明清时期小说盛行,而诗文似乎在做垂死挣扎,它的所有努力只不过是对前人的模仿,如明代复古前后七子,唐宋派。
到晚明时期,虽有公安派略有创新,以清新轻逸的小品文著世,但也有明显的气势不足和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灵动有余而气势不够。
这似乎是所有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于现代总是在说的“诗歌已死”的论调,还真是没必要太在意,毕竟现在不是诗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