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

合集下载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传 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记李歌》 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却生动传神,呼之 欲出。《送东阳马生序》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 事实描绘之中,语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 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 “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 视“文”。 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 “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 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 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 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 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 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宋濂反复提出“文非道 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 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李梦阳另外有些诗,表现情感深切而真挚, 写出了以前诗歌中很少见的内容。如祭悼亡 妻的《结肠篇》:
言乖意违时反唇,妾匪无许君多嗔。
高启诗中,“惊”字出现频率之高为前人 诗作中所少见,如:
《新蝉》“隔叶栖身稳,移柯忽意惊” 《月林清影》“流藻舞波寒,惊虬翔壑冷” 《次韵内弟周思敬秋夜同饮白莲寺池上》:
“竹动鸟惊梦,草凉虫语悲。”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常烘托一种凄清的气氛,而 “惊”字的运用,则增入恐惧、颤动的因素,这其 实是诗人主观心境的反映,这种情绪的产生源于与 幻灭感俱来的失落感和危机感。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不运
用自如。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描
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形胜,感 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 喜悦。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韵 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泣雨、波 卷澜翻之势。末几句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 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 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 一、民生安定的喜悦。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明代前期的诗文戏剧和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的诗文戏剧和文言小说
——《青丘子歌》
B、建功立业之壮志
我少喜功名,轻事勇且狂。 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 亦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 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 《赠薛相士》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越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 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 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 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 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 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 宋濂《王冕传》
明代前期的诗文、戏剧和文言 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诗文 1、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
洲(今江苏苏州)人。
其诗快若迅鹘乘飙,良骥蹑景,丽若太 阳朝霞,秋水芙蓉。
——王世贞《明诗评》
青丘诗,众长咸备,学无常师。才气豪 健而不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 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施于山林、江湖、 台阁、边塞,无所不宜。有明一代学古而 化,不泥其迹者,惟此一人。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C、失恃的惊悸
隔葉棲身穩,移柯忽意驚。 ——《新蟬》 流藻舞波寒,驚虯翔壑冷。 ——《月林清影》
竹動鳥驚夢,草涼蟲語悲。 《次韻內弟周思敬秋夜同飲白蓮寺池上》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一、初期:高启与明初诗歌风貌原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衍生注释:“瘗(yì)黄金”:指秦始皇在金陵埋下黄金以镇王气。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于是带五千人入洛阳,结果失败。

这里表示福运衰败。

“铁锁横江”:晋伐吴时,吴人用铁链横于江面阻挡晋军船舰,却未能成功。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以登雨花台眺望长江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既有对金陵江山形胜的描绘和历史兴衰的感慨,又包含了对新的统一王朝的歌颂。

情感十分复杂,既有对昔日山河动荡、朝代兴替的深沉喟叹,也有对当下太平的欣慰。

表现手法上,写景气势恢宏,以“大江”“钟山”的雄奇来烘托金陵的壮美。

在叙事抒情方面,于历史事件的回顾中自然流出感慨,例如陈述三国六朝的兴亡,最后递进到对明王朝的兴起和四海一家的描写。

作者介绍:高启,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他性格孤高耿介,才华横溢。

元末时隐居吴淞江畔,入明后曾被朱元璋召修《元史》,任翰林院编修。

但后来因所作诗文被朱元璋猜忌,最终被腰斩,他的诗雄健奔放又清新超拔,在明诗的发展历程中有重要地位。

运用片段:1. 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明初的大一统局面,说道:“大家看啊,就像高启诗中所说‘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明朝的建立统一了很多地区,结束了之前的战乱割据,这在当时真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变革啊。

”2. 在江南的一次旅行当中,到达南京的游客站在雨花台上望着眼前的长江,脑海里浮现出高启的诗句:“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明代诗词 明代诗词特点

明代诗词 明代诗词特点

明代诗词明代诗词特点1、清· 龚自珍· 《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清·龚自珍·《夜作》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点评:龚自珍可谓满清为数不多的诗词大家,虽无唐宋一流诗人的气度和格局,但是也有很多优秀作品。

(句意隐晦、思想曲折的弊端。

)3、明·唐寅·《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点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名不虚传也,五百年后,为吾知己。

世人皆谓其风流,然此风流非彼风流。

前半生放纵不羁,孤高自傲,不可一世,奈何生不逢时。

后经宁王叛乱,性情大变,绝意仕宦。

余生潦倒病困,诗文画盈车,却换不来一碗粥,一包药,一件棉衣,落花缤纷,斯为绝唱矣。

明诗中的清流,一代奇才!4、唐寅·《把酒对月歌》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当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点评:伯虎兄诸多诗词中,余绝爱此首,深得我心。

当邀友二三,春酒一缸,置于花树下,对酒当歌,慷慨痛饮,只愿复醉不复醒;或于秋江白月,澄水轻舟之上,拥炉煨酒,以诗唱和。

夜静啸月长歌,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明代黄道周诗词明代黄道周诗词明代黄道周的诗词,有以下几首:1、《绝命诗》朝代:明代作者:黄道周纲常万古,节义千秋。

明代诗歌

明代诗歌

台阁体与茶陵派
(一) 台阁体
• 约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体现了 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 审美意趣, 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 杨荣、 杨溥
• 台阁体台阁体指明代永乐、成华年间以馆 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 种文学创作风格。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 ,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 "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 丽。
陈子龙《秋日杂感》
■ ■ ■ ■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 暮愁: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的紧缩。
■ 不信有天常似醉:李商隐《咸阳》“自是当时天地醉, 不关秦地有山河”句意
■ ■ ■ ■ ■ ■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明代诗歌
笫 一 节
明 代 前 期 诗 歌
• 自洪武至成化百余年间,是元代至明代文学发展 流程中的断裂时期。
• 政治高压 • 文道合一”
高启
• 高启,字季迪, 号青丘子, 晚号槎轩,长洲(今江 苏苏州) 人。 • 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 • 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 流露出忧郁、 苦
闷、彷徨、 孤独的情绪。
• 高启诗文共有二千多篇, 有《高太史大全集》 传世。 著名的诗歌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 江》 、 《青丘子歌》 、 《梅花诗》 等。 • “吴中四杰” : 高启、 杨基、 张羽、 徐 贲。 • 另外, 袁凯少时因赋《白燕》 诗而出名, 人称“袁白燕” 。

《明代诗词300首大全集 》(1—150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代诗词300首大全集 》(1—150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将近300年的明代历史上,诗歌总的来说是相当繁荣的,无论诗人或诗作的数量,都超过前代。

但是明代诗歌发展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呈现复杂的状况。

明代诗文并没有什么杰出的大家,但是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持不同的文学思想,立不同的文学主张,标榜门户,互相争论,使文坛十分热闹。

他们多数是经元入明的,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动乱,对社会民生及治乱兴亡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所以往往能写出一些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其中宋濂以文名,高启以诗称,刘基则诗文并著。

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

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

从时间上看,明代享国的时间分别大致与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约三百年左右;从数量上看,明代诗文作家及作品的数量也远在唐宋之上。

仅《千顷堂书目》著录的明人别集就大约有近五千种,《明诗综》收录的诗人也有三千四百多人;然而从质量上看,明代的诗文作家很难找到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在诗文方面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巨匠,缺乏唐宋诗文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在中国词学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明代词学的地位比明词创作在词史上的地位要重要得多。

一方面程朱理学的盛行,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繁盛,这些不仅对词的创作构成严重的束缚,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词学的发展。

词兴于唐,盛于两宋,至明代已经衰微。

其原因,主要是由明代特定的社会环境所造成,同时也与明词作家不专工、不当行相关。

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推行封建专制政策,以八股取士,严格箝制人们的思想。

所谓“以经术程士”、“悉屏诗赋”,正是八股取士后的一种社会风尚。

明代文士中,尽管有的并不为时俗所囿,也曾填词,但在他们当中,“求其专工称丽,千万之一耳”(钱允治《国朝诗馀序》),有成就的作家不多。

明人填词,或者“才为句掩,趣因理埋,体段虽存,鲜能当行”(同前);或者连句读也分辨不清。

明代内阁文人著作集成

明代内阁文人著作集成

明代内阁文人的古诗文1. 《浣溪沙·庭院沉沉白日斜》夏言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

瞢腾春梦绕天涯。

池塘过雨急鸣蛙。

酒醒明月照窗纱。

2. 《西江月·驻跸灵湫上》夏言驻跸灵湫上,依岩帐殿开。

雨从龙洞作,云拥凤舆来。

玉窦春鸣溜,金潭昼殷雷。

翠华清樾下,天语赐徘徊。

3. 《春日》金幼孜春日融融万物苏,柳丝轻拂绿波湖。

莺啼燕语声声脆,花影草香处处芜。

山水有情留客醉,云天无意惹人孤。

清风拂面心神爽,一曲长歌伴酒壶。

4. 《秋思》金幼孜秋风飒飒雨潇潇,落叶纷飞满地飘。

故国山河千里远,异乡人事几多遥。

愁肠百结难消解,泪眼朦胧易寂寥。

独坐孤灯听夜雨,思君不见梦迢迢。

5. 《题画》沈一贯青山绿水好风光,白鸟黄花满径香。

一曲清歌人未醉,半壶浊酒意先狂。

闲来无事观书画,兴至有情赋诗章。

莫道此生无大志,只将心事付沙棠。

6. 《边塞》沈一贯边塞风光无限好,黄沙漫漫起波涛。

铁骑如飞驰骋远,旌旗招展映天高。

战士豪情冲霄汉,将军壮志贯云霄。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惧马革裹尸还。

7. 《春日感怀》杨士奇春日迟迟风日暄,柳丝轻拂绿波间。

桃花含笑迎新客,燕子衔泥筑旧檐。

往事如烟随境去,浮生若梦逐时迁。

闲来无事观花影,一曲清歌绕耳边。

8. 《秋夜》杨士奇秋夜沉沉月影斜,寒风萧瑟透窗纱。

孤灯独坐人难寐,冷雨敲窗梦易遐。

思绪万千难自禁,情怀百转易伤嗟。

愿得明朝晴日好,再观红叶满山崖。

9. 《山水图》张居正山水清幽入画图,烟云缥缈绕山峦。

飞瀑流泉声似乐,苍松翠柏色如纨。

闲来静坐观流水,兴至挥毫赋诗文。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仙境在尘寰。

10. 《感怀》张居正岁月匆匆如逝水,人生苦短几多时。

功名富贵皆如梦,利禄荣华尽是空。

莫道前程多险阻,应知后路有平夷。

胸怀大志心无惧,笑看浮云自卷舒。

11. 《夜静思》徐阶夜静思深独坐时,月明星稀照窗扉。

心事重重难自解,情怀缕缕易伤悲。

往事如烟随境去,前程似锦待春归。

愿得此生长如意,不负韶华不负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诗文概述: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

衰微的原因: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一、诗歌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

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

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

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

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

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

《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

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

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

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

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

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

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

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

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

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

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

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

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

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

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55: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二、散文1,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

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的文学思想承袭理学家的极端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文外无道,道外无文”。

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

如《王冕传》: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多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送东阳马生序》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明初著名诗文家。

有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

如《狙公》: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捶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也。

”《买柑者言》是传世名作,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语言犀利。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一、台阁体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其诗文多是应制、题赠、颂圣的内容,诗风雍容典雅,但内容空虚浮泛,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形成原因:一是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味。

二是与作家的生活有关,这些馆阁重臣身居要职,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应制、唱和之作非常多,形成了歌功颂德、美化生活的创作倾向。

三是当时政治平稳、社会安定繁荣,作家表现出陶然自得的满足心态。

内容特点: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国初相业称三杨,公为之首,其诗文号台阁体,今所谓《东里诗集》大都词气安闲,首尾停稳,不尚藻饰,不矜丽句,太平宰相风度可见,以词章取之则末也。

”要求诗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为应酬题赠。

“肤廓冗长,千篇一律”(《四库总目提要》),是文学发展的倒退。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陆釴、石珤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轶宋窥唐”,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的过渡性特点。

诗歌理论集中在《怀麓堂诗话》之中:A,强调诗之言情,诗要表达真情实意。

B,强调诗歌的格律声韵,开格调说先声。

C,主张学古,反对泥古。

其诗总体不脱台阁体的痕迹,少数诗歌有真实思想感情,如《偶成四绝》之《春至》:“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

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

”第十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一、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

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从之,梦阳独讥其萎弱。

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

皆卑视一切,而梦阳尤甚。

”具体说,他们”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

前七子是明代第一个具有鲜明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创作倾向、风格的自觉的文学团体。

文学理论主张:1,反对宋诗说理弊病,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

“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

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有诗矣。

”(《缶音序》)。

2,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

“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倡言“真诗在民间”,如《琐南枝》。

3,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夫文与字一也。

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

元人似秀俊而实浅俗……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于谢。

”“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必半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

”李、何之争李梦阳认为法古就是“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驳何氏论文书》),甚至负气地认为“法古”就是“刻意范古,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

何景明强调“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进而认为要从古人入,还要从古人出,做到“舍筏达岸”(《与李空洞论诗书》)。

前七子复古的地位:积极方面: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体现了对文学自身价什的一种新的理解。

消极方面: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人,有《空同集》。

李梦阳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方面,有许多拟古诗,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如《艳歌行》:晨日出扶桑,照我结绮窗。

《陌上桑》:绮窗不时开,日光但徘徊。

《七哀》:步出东郭门,望见陌上柳。

《步出城东门》:叶叶自相当,枝枝自相纠。

《董娇骁》: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李梦阳倡言复古,实际上是对诗歌创作上有一个完美境界的刻意追求。

他鼓吹古诗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就是要求诗歌创作应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重视情韵,认为诗歌应是自然、真挚的情感活动;二是重视和谐,认为诗歌应情质宛洽,诸种因素浑融一体。

有些诗,表现的情感深切而真挚。

如祭悼亡妻的《结肠篇》中有云:“言乖意违时反唇,妾匪无忤君多嗔。

中肠诘曲难为辞,生既难明死讵知?”李梦阳的散文,在当时树立了新的范式,特别是他的碑传文,其中《梅山先生墓志铭》可为代表。

三、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

汝宁信阳(今属河南)人,著有《大复集》。

1、揭露政治现实为题材,表达其强烈的干预时事的倾向,是何创作的重要部分。

《东门赋》:“言乃执古,死生亦大,尔何良苦。

死为王侯,不如生为奴虏;朱棺而葬,不如生处蓬户。

生尚有期,死即长腐。

潜寐黄泉,美谥何补?”2、从现实生活中注意并表现富于生命活力的事物。

如《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塞月过瞿塘。

青枫江山孤舟客,不听猿声也断肠。

”风格:清新隽秀,有魏晋遗风。

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明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重新在文坛上标举复古大旗,反对唐宋派的理学色彩,推崇李梦阳、何景明,效法汉魏、盛唐,提倡格调、法度,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为区别前七子,故称这为“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

一、文学主张:1,完全继承李、何的复古理论。

他们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明史李攀龙传》);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

六朝之文浮,离实矣。

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

宋之文陋,离浮矣。

元无文。

”2,结合才思讲究法度格调。

王世贞提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

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

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

……文之与诗,固异象同则。

”(《艺苑卮言》)3,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提出“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要“直写性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今观其集,故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

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

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

然攀笼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

”《明史·李攀龙传》:“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