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明代诗文

合集下载

明代诗歌

明代诗歌

台阁体与茶陵派
(一) 台阁体
• 约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体现了 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 审美意趣, 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 杨荣、 杨溥
• 台阁体台阁体指明代永乐、成华年间以馆 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 种文学创作风格。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 ,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 "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 丽。
陈子龙《秋日杂感》
■ ■ ■ ■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 暮愁: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的紧缩。
■ 不信有天常似醉:李商隐《咸阳》“自是当时天地醉, 不关秦地有山河”句意
■ ■ ■ ■ ■ ■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明代诗歌
笫 一 节
明 代 前 期 诗 歌
• 自洪武至成化百余年间,是元代至明代文学发展 流程中的断裂时期。
• 政治高压 • 文道合一”
高启
• 高启,字季迪, 号青丘子, 晚号槎轩,长洲(今江 苏苏州) 人。 • 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 • 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 流露出忧郁、 苦
闷、彷徨、 孤独的情绪。
• 高启诗文共有二千多篇, 有《高太史大全集》 传世。 著名的诗歌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 江》 、 《青丘子歌》 、 《梅花诗》 等。 • “吴中四杰” : 高启、 杨基、 张羽、 徐 贲。 • 另外, 袁凯少时因赋《白燕》 诗而出名, 人称“袁白燕” 。

明代的诗文

明代的诗文

• 夫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荆轲变徵,壮士瞋 目;延年婉歌,汉武慕叹。凡厥含生,情本一贯, 所以同忧相瘁,同乐相倾者也。
• 吟以呻其郁,曲以导其微,引以抽其臆,诗以言 其情,故名因象昭。合是而观,则情之体备矣。 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因其势……此乃因情立格, 持守圜环之大略也。
• 前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属少年新进,以才气自 负。对国运危机的敏锐感受、对官场腐败和士风 苟且的现状的深刻不满。如李梦阳“傲睨当世” (顾璘《国宝新编·李梦阳传》),在政治上以 “气节”“震动一世”(《四库全书提要》); 康海“訾议诸先达,忌者颇众”(《明史》本 传);
• 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 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 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 色。
• 4、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 李梦阳的《述愤》《叫天歌》、《时命 篇》、《杂诗三十二首》、《自从行》等。 李梦阳的《秋望》: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 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 多勇略,只今谁道郭汾阳。
• 2、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 号大复,河南信阳人 。
• 《与李空同论诗书》中说:“仆观尧、 舜、周、孔、子思、孟子之书,皆不 相沿袭,而相发明,是故德日新而道 广,此实圣圣传授之心也。后世俗儒, 专守训诂,执其一说,终身弗解,相 传之意背矣。今为诗不推类极变,开 其未发,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 功;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 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 趋颠扑。虽由此即曹、刘,即阮、陆, 即李、杜,且何以益于道化也?”
• 刘基则以寓言集《郁离子》而 树立了另一种风格,一种讽世 的高远却犀利的风格。其中很 多篇幅对元末混乱的时局和世 象给予嘲讽,也不完全是针对 统治者的。最有名的《卖柑者 言》 。

九章节明代诗文

九章节明代诗文

5、小品文 不具指某一特定文体,尺
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都 可包括在内。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 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 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
最著名小品文作家是张岱,其《湖心亭 看雪》《柳敬亭说书》《西湖香市》《西 湖七月半》等均脍炙人口。另外,王思任、 徐弘祖小品也相当知名。
第二节 明后期诗文
一、后七子的复古诗文
1、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 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 文学流派。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 徐中行、梁有誉。(其中谢榛被开除,梁 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
2、李攀龙
总体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
“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 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其为 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 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 篇。”(《明史·李攀龙传》)
九章节明代诗文
第一节 明前期诗文
一、宋濂、刘基、高启
1、宋濂 曾任元翰林院编修,后辞归著书。
入明初深得朱元璋赏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刘基称 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 集》。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传 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记李 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却生动传神, 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围绕劝学中心,寓 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言质朴,笔调流畅,为 传世名作。
归有光散文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 综序》)。
记叙往事、哀悼亲人之文如《项脊轩 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最为人 传诵。这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从一些日 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素材,加以锤炼,以简 淡之笔,传人物之神,表真挚之情。
《项脊轩志》: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明 代 诗 文

明 代 诗 文

明代诗文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一、明代社会文化的嬗变与传统文学形式的衰微从明代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主导地位逐渐地让位于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

明代传统文学形式如此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元末文人在远离政治旋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隐逸心理和孤独性格,在明初的政治高压统治下受到猛烈的重创,他们在血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再次承担个人对封建政权的服从义务。

魏晋和元代文人尽管也受到封建强权政治的挤压,但还有隐遁于山野之途。

明代文人则连隐逸也会获罪,“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扎”(《明史·刑法志》)。

本来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文人可以将这样的煎熬变成像《离骚》和阮籍《咏怀诗》那样的美文,可朱元璋屡兴文字狱,对有可能散布不满情绪的文人进行严厉的制裁。

于是,从明初到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就理所当然了。

从嘉靖以后,社会上的进步思想开始抬头,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也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而放松了警觉,而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放纵无忌的淫逸生活上,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其次,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但另一方面,理学自身的变化也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理学对文学最大的影响是“文道合一”观念,使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

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第三,从文学形式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等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而使明代的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所以只能尽模仿遵从之能事。

与此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却获得了无限的生机,使传统文学形式未免相形见绌。

正统文人的才能只能局限在八股取试的樊笼里,而八股的体制显然不利于文人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抒发,由此造成诗文等传统文学形式的萎缩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明代诗文

二、明代诗文
得亡友同记室在系所诗次韵 拟出罝罗再卜邻,死生俄判两吟身。百年岂料逢今日,四海何由见此人。吴地有园花已尽, 楚山无塚草空春。一篇《幽愤》时时读,风雨寒灯夜独亲。
兵后出郭 俯仰兴亡异,青山落照中。民归邻树在,兵去垒烟空。城角犹悲奏,江帆始远通。昔年荆棘 露,又满阖闾宫。
晓步园池 发随秋叶落,心共晓云舒。稍改新题句,浑忘旧读书。林争移树鸟,池响食萍鱼。无限悠然 意,凉天独步余。
七、独立于台阁体之外的诗文作家
才子解缙
理学家薛瑄
志士于谦
本节思考题: 1、比较《秦士录》和高启的《书博鸡者事》 2、从《秦士录》与《桃花涧修禊诗序》看宋濂由元入明的思想变 化。 3、读刘基《二鬼》诗,体会越派诗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
贰 成化至隆庆时期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
一、李东阳与茶陵派
以台阁重臣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是对以三杨 为首的台阁体的反拨和革新。
六、江西派与台阁体(一)江右诗派
在明初诗歌五派中,处境 较好的是江西派。代表作 者:刘崧、刘绍、陈谟、 刘柄、梁兰等。
刘崧在元末,其诗丽而不卑, 颇有感时伤事之作。入明后有 若干歌功颂德之作。
不同于宋代江西派,标 榜唐音,师法虞集、范 梈。
江西派自然平易的诗风和纡 缓平整的文风宜于奉敕歌颂、 歌咏升平,遂从中产生了杨 士奇为代表的台阁体。
胡应麟《诗薮》:“成化以还,诗道旁落,唐 人风致,几于尽隳。独李文正才具宏通,格律 严整,高步一时,兴起李、何,厥功甚伟。”
一、李东阳与茶陵派

茶陵派声势较大。
陵 派 的
源于李东阳创作上 有一定的功力,理 论上有比较系统的
“其论诗主于 法度音调”
何良俊《四友斋丛 说》:“李西涯当国 时,其门生满朝,西 涯又喜延纳奖拔,故

古代文学明清篇

古代文学明清篇

明代诗文1、明代诗文发展特点:①作品繁多,成就不高。

②流派林立,主张众多。

2、明代诗文衰落的原因: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黄宗羲:“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

”一、明初诗文明初诗坛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经历过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愁苦郁闷的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一)高启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被推为“海内诗宗”。

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

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诗风雄健奔放,气象昌明博大,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二)宋濂、刘基宋濂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如《秦士录》、《王冕传》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

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谪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刘基(1311 - 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因受排挤弃官归隐。

8 第八讲 明代诗文(二)

8 第八讲 明代诗文(二)
2
一、归有光与“唐宋派” 1.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 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 人。嘉靖十九年举人,八应会试不第,60岁方成进 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 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 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 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 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 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 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代表散文《先 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
11
钱谦益《列朝诗集》: 元美弱冠登朝,与济南李于鳞修复西京大历以上之诗 文,以号令一世。于鳞既没,元美著作日益繁富,而 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足以翕张贤豪,吹 嘘才俊,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 敢后至。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墠,近古未有。迄今五 十年,弇州四部之集盛行海内,毁誉歙集,弹射四起, 轻薄为文者无不以王、李为口实,而元美晚年之定论, 则未有能推明之者也。元美之才实高于于鳞,其神明 意气皆足以绝世。少年盛气,为于鳞辈捞笼推挽,门 户既立,声价复重。譬之登峻阪,骑危墙,虽欲自下, 势不能也。
《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七
20
3.竟陵派: ①成员:钟惺、谭元春 ②文学主张:重真诗,重性灵。“求古人真诗所在, 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 喧杂之中,而乃以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 外。”(《诗归序》)追求“幽深孤峭”的艺术风 格,本质上是学习晚唐,“国朝诗无真初盛,而有 真中晚。真中晚胜假初盛,然不可多得。”(钟惺 《与王稚恭兄弟》) ③影响:“所撰《古今诗归》盛行于世,承学之士, 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钱谦益《列朝 诗集小传》丁集中)

第二章 明诗文

第二章 明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明代诗文的发展有一显著的特点:文学流派的纷呈与纷争。

明代社会的思想潮流:反对程朱理学,要求摆脱礼教的束缚,要求维护正常的人性,提倡个性心灵的解放。

文学的发展潮流:强调文学的独立性,追求文学中自然的、真实的情感表现。

诗歌:时间线索:元末明初诗文——三杨之“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明末爱国诗人逻辑线索:道德文章(文道合一)——复古文学(文学的独立性,真情实感)——性灵文字(自抒胸臆,不拘格套)散文:从正统古文走向在内容上、形式上和语言上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散文化文学。

一、明前期诗文(文学的断裂期)。

1、元末明初诗文诗歌:高启为代表的“吴中四杰”。

高启:开国诗人之“冠冕”。

散文:宋濂与刘基并为一代之宗。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醇醇儒者,正统的古文家。

文学主张:文道合一论其文有一种雍容温润,闲雅醇正的气度。

2、明前期诗文台阁体: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平庸乏味,缺乏生气。

特点:一是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二是反映着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颂圣、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三是与当时政治平静、人文结构稳定的状况相对应,表现出一种安逸悠然的满足心态,“词气安闲,雍容典雅”。

具有创作特色的诗人——于谦。

茶陵诗派:李东阳,倡导汉唐诗风以挽救文学委靡不振的局面,其创作仍未脱离台阁气息。

二、明中后期诗文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追求文学的独立性,高举复古大旗,从复古入手改变文学的现状,号召向古代文学的典范学习,以寻回真正的文学。

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学汉唐”;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追求文学求真写实的风格。

陷入文学新的误区——形式主义模拟。

文学实践与文学主张的差距。

缺乏真情实感,佶屈聱牙,艰深险怪。

2、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为代表,反对前后七子的师法秦汉,提倡唐宋文风。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文学主张:“文以明道”,重弹“文道合一“论;从文以明道出发,强调文学的自然本色。

明代诗文PPT课件

明代诗文PPT课件
频繁
▪ 复古风气浓厚 ▪ 民歌成就突出
▪ 总的成就不值唐宋,但有几点是远超过前代的。三多现 象 其一,作家作品数量。作品的数量却浩如烟海,仅
录于《明诗综》中的诗人三千四百家,著录于《千倾堂 书目》的明人别集四千九百多种。数目之巨,超过了以 往的任何朝代。但众乏大家,成就不是很高。
其二,流派林立 明代诗文流派是非常之多,划分的方式也很多。有 兴趣型、地域型、政治型。其中以主张型影响最大。 其三,主张众多。 明代诗人处于文学突变时期,虽无大家,但想法很
的诗人。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 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坚辞,仍归田里。朱元 璋以为他肯不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 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思想控制较为
宽松的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
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欣赏雄健昂扬、俊逸儒雅之
美的审美趣味。如他作于至正十八年的七言歌行
《青丘子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
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
《梅花》九首其一
▪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 《青丘子歌》
▪ 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 蹑屣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 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 ▪ 谓是鲁迂儒,楚狂生。 ▪ 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多。事实证明,文学论争太少了过于寂寞,太多了容易 混乱,还是中庸的好。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一、易代之际的作家:宋濂、刘基、高启
大都由元入明,熟悉社会现实,在作品中有充分的 表现。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擅长人物传记。主张“以道 为文”,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有《宋学士 文集》。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 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 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 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 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 为开国文臣之首。 ——《明史》卷128


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 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 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 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 自禁。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明朝是中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裂变期。
(四)、民风 民:四民;宋六民;明二十四民。
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弈 师、驵[zǎng]侩、驾长、舁夫、篦头、修 脚、修容、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 马贼
士风:名利不如闲。
二、文学概况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 际。诗文作家有宋濂、刘基、高启等。小 说成就突出,有《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明后期在进步思潮影响下,文学出现繁荣的 局面。戏曲、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 时代 。明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小说和戏 剧。




二、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台阁体: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在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 格。核心作家:杨士奇、杨溥、杨 荣,“三杨”皆为台阁重臣。以雍 容典雅为贵,多应制题咏之作,喜 歌功颂圣,缺乏情感深度,少创造 热情,体现了典型的太平盛世的文 风。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4、王世贞:号弇州山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明史· 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 柄20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 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王世贞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读书 后》8卷,诗文集合计接近400卷。
3、高启 长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入明任翰林院 编修。性情疏放,39岁被朱元璋腰斩。有《青丘 集》。 高启“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 (《四 库全书总目· 凫藻集提要》)。与杨基、张羽、徐 贲并称“吴中四杰”。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 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 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 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 库全书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不运 用自如。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 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 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 一、民生安定的喜悦。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 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 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 铎、张泰、邵宝等人。针对台 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 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他 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 音调、法度,对后来“前、后 七子”的文学复古发生了很大 的影响。因李东阳是湖南茶陵 人,所以后人将这一诗派称之 为茶陵派。 李东阳著有《怀麓堂诗话》 一卷。
作为文学家,诗、词、文皆有成就,但 诗词不及高启,散文不及宋濂。成就最高的 是他的寓言散文集《郁离子》。其特点有二: 其一,现实性、批判性强。通过寓言的 形式,揭露社会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和拯 救时弊的政治愿望。 其二,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这些文章 继承了先秦历史和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艺 术传统,把要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形 式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形象生动、深入 浅出,又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 文字简洁。

6-1,2明代诗文

6-1,2明代诗文
• 1.《项脊轩志》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点? 其抒情特点如何? • 2.《报刘一丈书》的题旨是什么?它的 讽刺手法对表达主题起何作用?
《朝天子· 咏喇叭》
• (一)内容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正德间,阉 寺当权,往来河下者无虚日。每到,辄 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王西楼有 咏喇叭《朝天子》一首。”
7. 《报刘一丈书》
• (一)主题内涵(中晚明的官场现形记) 揭露严嵩父子专权时期,政治黑暗,官 场腐败,士风污浊。
• 作者通过给一位姓刘行一的父辈的书信, 揭露阿谀逢迎、干谒求进之辈奔走严氏 权门跑官、要官的种种丑态,极为辛辣 地嘲讽了污浊恶劣的社会风气,是中晚 明官场人生的生动写照。
• (二)形象描写 守门人:狐假虎威、敲诈勒索 收贿金后还假装不认识,怒骂求见者, 然后再收贿金。
五、茶陵派
• 1.名称的由来:文坛盟主馆阁重臣李东 阳祖籍湖南茶陵。 • 2.存在的时间:成化(1465-1487)弘治 (1488-1506)年间。
• 李东阳
• 3.创作主张:诗学汉唐。 “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 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 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李东 阳《怀麓堂集》卷28《镜川先生诗集序》
王世贞
李攀龙
• 2.活动时间:嘉靖二十八年(1549)—— 万历十八年(1590) • 3.理论主张:复古,学习西汉盛唐 • 4.理论作品:谢榛《诗家直说》;王世贞 《艺苑卮言》
• 5.后七子的分歧:谢榛转益多师,不以模 拟为务,主张“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 王世贞学习范围更广,故成就最高;
• (三)语言特征 • 叙事语言简朴精炼: •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衬项脊轩 环境的幽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庭”状分家后的杂乱无章等均是

2明代前期的诗文

2明代前期的诗文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公衡》
真与美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 性,而是具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清晰、畅达、省净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 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 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 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 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 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 宋濂《王冕传》
杨荣(1371—1440),原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 人。 永乐八年(1410),随朱棣北征鞑靼。永乐十二年(1414),带 皇太孙朱瞻基北征蒙古。 永乐十六年(1418)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任首辅大臣。朱棣 迁都北京,杨荣是重要的支持者。永乐十九年(1421),明王朝正式 迁都北京。 荣历事四朝(建文、永乐、洪熙、宣德),谋而能断。 论事激发,不能容人过。然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 意,辄得解。夏原吉、李时勉之不死,都御史刘观之免戍边,皆赖其 力。尝语人曰: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 ——《明史》
第一章 明代前期的诗文、 戏剧和文言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诗文 1、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
洲(今江苏苏州)人。
其诗快若迅鹘乘飙,良骥蹑景,丽若太 阳朝霞,秋水芙蓉。
——王世贞《明诗评》
青丘诗,众长咸备,学无常师。才气豪 健而不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 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施于山林、江湖、 台阁、边塞,无所不宜。有明一代学古而 化,不泥其迹者,惟此一人。

最新九章节明代诗文

最新九章节明代诗文
主张主张独抒性灵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不拘格套叙小修诗称其弟文大都独抒性灵不拘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认为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好文都是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任性而主张表现自然之主张表现自然之趣趣趣得之于自然者深趣得之于自然者深得之于学问者浅得之于学问者浅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入理愈深然其序陈正甫会心集
归有光散文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 综序》)。
记叙往事、哀悼亲人之文如《项脊轩 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最为人 传诵。这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从一些日 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素材,加以锤炼,以简 淡之笔,传人物之神,表真挚之情。
《项脊轩志》: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
轩以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虽 笔触很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模拟《孔雀东 南飞》之体表现严嵩专权误国,嬉笑怒骂溢于言 表,拟古并非亦步亦趋,时代气息浓烈。
二、归有光和唐宋派
1、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
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 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 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 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 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 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王世贞文学影响极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 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王世贞《四部稿》有《艺苑卮言》12卷,全面反 映他的文学主张。
王世贞也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继承前七子“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理论,曾说:“诗必盛唐,大 历以后诗勿读。” (《艺苑卮言》卷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明代诗文第一节正统文学的衰微和拟古主义的兴起元朝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极度摧残,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把一切尽复汉制,他一面铲除胡俗,一面积极鼓励中国的旧文教,收集图书,制作礼乐,设立学校,重兴科举。

明成祖永乐年间。

又集2000多人编撰了2万余卷的《永乐大典》。

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对汉族文化的恢复与建设是有益的。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恢复以后,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

一代读书人都把精力用到了八股文上,以求升官发财,有剩余精力的才用之于文艺。

因此从明朝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见,被视为正统文学的诗词虽然也有不少作品,数量上并不比唐诗弱,但其本质和精神却相差甚远。

所以说,八股文的影响和文人学士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微。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明代前期,比较著名的作家、诗人有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招募入朝做官,后因事受牵连,在遭贬途中死去。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集)、柳(贯)、黄(缙)、吴(莱)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

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以诗著。

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矣。

”尽管评价很高,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既没有伟大的气魄,也没有独创的精神。

宋濂作为朱元璋所谓的“开国文臣之首”,经历了元亡明立的过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现实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小环传》。

他的文学思想是力主“宗经”,他以孟子为正统,而把其他违背“温柔敦厚”的文章,一律斥为“非文也”。

从总体上看,宋濂的文章只能算是雍容典雅,很多文章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可以说,宋濂是台阁体的先驱。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直接参与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朱元璋一起定下了八股取士的形式以及科举考试的内容。

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最后也是为朱元璋所害。

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他于元末写的寓言体的杂文最为出色,主要收录在《郁离子》之中,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散文成就较高,如《卖柑者言》等。

他的文章较有唐、宋古文的余韵,强调“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

但基本上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作。

和宋濂是一样的。

高启(1336—1374),字季迪,江苏长洲人,曾被朱元璋召入编修元史。

后来坚辞户部侍郎,退隐青丘,被腰斩于南京。

高启论诗,主张“兼师众长”,“时至心融,浑然自成”,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

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

高启可以说是开始模拟古人的先驱之一,他的诗都是拟古之作。

《四库提要》: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气,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向存乎其间。

由此可见,高启这个人才华横溢是无异的,但他处处摹仿别人,都是寄人篱下,所以丧失了自己的确精神个性,没有自己的风格。

但因为他有超拔的才情,他的诗作有不少是可读的,成就也是不错的,可谓是明代成就最大的诗人。

高启以七言歌行见长,《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其代表作之一。

高启的模拟是普遍的,到了林鸿、高棅,就渐渐形成了专重盛唐的观念。

林鸿是明初闽派诗人的代表,他在当时的诗坛相当有势力,他论诗的观点是: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见。

晋祖元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春华少秋实,惟唐作者可谓大成。

然贞观尚习故陋,神龙渐变长调,开元、天宝见,声律大备,学者当以是为楷式。

(《明史·文苑传》)高棅同意林鸿的观点,编辑了《唐诗品汇》百卷,建立了诗必盛唐的规则。

他把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初唐为正始,作为唐诗的开端;将盛溏分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定为唐诗之正统;中唐为继承;晚唐为余响。

他认为学诗就要学习盛唐之诗。

由此可见,拟古主义在明代初年就已经发生了,不过尚没有走向极端。

二、台阁体在拟古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

明代从永乐(1403)至成化(1465)年间,政治安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文学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宰辅权臣领导的台阁体。

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歌功颂德、温柔平和的应酬文字,多写朝贺宸游、巡狩征伐、官场迎送、宣扬帝王威德、歌咏太平盛世。

艺术上追求尚雅、尚法、尚平易、尚流利,风格仿照欧阳修。

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文人学士应举高中以后,争向模仿,可谓是千篇一律,索然寡味,毫无文学价值可言。

紧随台阁体的是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是李东阳。

他以台阁大臣的地位,立朝50年,推奖后人,门生满天下,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的诗作虽然比“三杨”好一些,其实还是台阁体的典型,创作上并没有脱去台阁体的倾向。

他强调要宗法杜甫,要求诗歌要在“悠扬委曲”之中追求起伏顿挫之美,只是注重学习杜甫诗歌的形式,而非精神。

这一时期,和台阁体截然不同的是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人,为官清正,深得民心。

蒙古瓦剌部袭击北京,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于谦是主战派,力主出兵打击蒙古。

后来英宗还朝后,被斩。

于谦的诗多忧国忧民之作,能够直抒胸臆,和台阁体的酬和之作相比,显得清新自然而言之有物。

三、前七子到了成化、正德(1506)年间,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运动。

为反对程朱理学,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的文风,出现了“前七子”。

他们继承了明初的复古主义观念,提出了复古主义的文学主张。

前七子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李梦阳和何景明是“前七子”的领袖。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可以概括为两点:1、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他们拟古的目标是:文章以秦汉为准则,五言诗拟汉魏及于六朝,七古、近体则以盛唐为依归。

李梦阳的观点是:“夫诗,宣志而道和者也。

故贵宛不贵险,贵质不贵靡,贵情不贵繁,贵融洽不贵工巧。

故曰:“闻其乐而知其德。

”故音也者,愚智之大防,庄诐(bi)简侈浮孚之界分也。

至元、白、韩、孟、皮、陆之徒出,始连联斗押,累数千言不相下,此何异于入世攫金,登场角戏也。

”在这里,李梦阳没有想到文学发展进化的道理,死守着文学是古代的好,因此,除盛唐之外,他对元、白、陆等诗人甚为不满。

何景明在《杂诗》中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李梦阳对宋代文学更是瞧不起:“宋儒兴而古之文废”,“诗至唐则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

”由此可见李梦阳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他提倡学习古人的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

由于他拘泥于古人的法式,而不知道文学的进化,所以就容易陷于形式主义的摹拟。

何景明的文学思想和李梦阳有所不同,他说他自己:“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

”比较重视意象的合于自然,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一文中,他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二人的分歧。

即同为学古,一重形迹,一重神情。

虽然如此,二人在复古的根本上并没有大的分别。

“前七子”通过分析历代诗文以后,得出的结论是: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

他们告戒文学青年,要走文学的正路,千万不要读西京以后之文,盛唐以后之诗。

2、摹拟为文学创作的途径。

他们认为,秦汉之文,盛唐之诗,虽然各家风格不同,光彩自异,都有各自的方法,后人应该像临帖一样,一字一句地摹拟下去,渐渐就可以得到古人的精髓,然后可以自成名家。

李梦阳告诉他的学生说:“今人摹临古帖,不嫌大似,诗文何独不然?”摹拟的结果,是做了古人的奴隶,作品变成了古人的影子。

又怎么能有自己独创的风格和精神,自成一派呢?岂不知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生活,风格的形成源自于创新。

李、何之辈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文坛的浅陋,因此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但结果正如《四库提要》的评价:明自洪武以来,运当开国,多昌明博大之音,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啴(chan)缓冗沓,千篇一律。

梦阳振起痿痹,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不可谓无功。

而盛气矜心,矫枉过正。

……平心而论,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怵(处)于盛名。

四、后七子到明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出现了,他们推崇前七子的主张,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七子”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这些人多数头脑比较聪明,博闻强记,拥护前七子,结社宣传,狂傲偏激。

《李攀龙传》上说: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

攀龙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惧无足观,于朝独推梦阳,诸子翕然合之,非是则诋为宋学。

攀龙才思劲骛,名最高,独心重王世贞,天下并称王、李。

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

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

李攀龙去世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达二十年之久,“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

其论诗,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

晚年,攻者渐起。

”《艺苑卮言》:“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

六朝之文浮,离实矣。

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

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

”《徐汝思诗集序》曰:“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言融而无迹。

故曰:盛唐其则也。

”可见,他们复古的主张与前七子是如出一辙。

后七子在大力主张摹拟的同时,还自吹自擂,对不同意见则打击压制,摹拟的丑行、作品的虚伪更过于前七子。

《四库提要》云: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故艾南英《天佣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读书,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四部稿》,每遇应酬,顷刻裁割,便可成篇……绚烂夺目。

细案之,一腐套耳。

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风靡了一百多年。

对其反抗的先有唐宋派,到明代晚期产生的公安派、竟陵派的新文学运动,对复古主义进行了严厉打击终于使其销声匿迹。

五、唐宋派在前、后七子之间出现的唐宋派,是反对“七子”们拟古的。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和“七子”的拟古是完全不同的。

王慎中(1509—1559),字思道,福建晋江人。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武进人。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归安人,别好鹿门。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昆山人。

唐宋派擅长文章写作,于诗则一般。

王慎中认为:“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欧曾苏诸名家”,和七子不读唐以后的文明显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