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文史不分家,在介绍明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时,历史背景是无法回避的。
而在明代文学的分期上,我对照了几个文学史的版本,觉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比较科学。
姑且采用之。
诗一、明代前期诗(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朝政权。
朱元璋早年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对元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有较深认识。
因此,建国之初,一方面采取了某些与民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免租减税和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里进一步加强统治。
如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里甲制度,并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特务组织,对广大人民进行监视、侦察和镇压。
在思想领域里推崇儒学,把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明令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要全国府、州、县及闾里私塾作为经书教育学生,同时还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特别是为了消除元蒙的一些异俗影响,又积极恢复汉制,提倡传统的礼乐制度,“于是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继续沿着封建制的旧轨向前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复古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诗歌创作。
明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在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严密统治的同时,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外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经唐、宋,到明代,距离开科取士的本意愈来愈远。
如若说在开初还多少选拔了一些人才,到明代就完全变成泯灭人们一致的一种手段了。
明代统治者把科举考试的范围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并以朱熹的传注为标准答案。
考试时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一句或数字为题目,要人们“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
这样的科举制度,不过是钳制读书人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注意的一种手段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影响到诗文,使得明代的诗歌比起唐宋就逊色得多了。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在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流派。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呈现出明朗清新、生动活泼的特点,还体现了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本文将对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的演变和主要流派进行梳理。
诗歌流派田园诗田园诗是明代前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代表作品有杨慎的《临江仙》、王夫之的《秋坪小蚓》等。
田园诗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在明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宫廷诗宫廷诗是明代宫廷文学的代表流派,主要由宫廷诗人创作。
这些诗歌多以宫廷生活、宫廷爱情为主题,体现了明代皇帝和贵族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挣扎。
李贽、徐渭等诗人的作品是宫廷诗的代表之作。
江南诗江南诗是明代前期的另一重要流派,以描绘江南风光和江南人文为主题。
这类诗歌通常具有柔婉、清丽的风格,表现出对江南地域的热爱和赞美。
文学巨匠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江南诗的杰作之一。
散文流派清明文清明文是明代前期比较兴盛的散文流派之一,它追求文字简练、意境清新,多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等为主题。
代表作品有徐渭的《菩萨蛮》、杨慎的《临江仙赋》等。
辞赋明代前期的辞赋也颇受推崇,它注重用词精确、意境丰富,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
辞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常被用于歌颂英雄、描绘风景等。
辞赋家黄庭坚的《长恨歌》、唐寅的《水调歌头》等作品都是当时辞赋的佳作。
总的来说,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的演变与流派的形成,展示了当时文学界的繁荣与多元。
不同流派相互影响、融合,共同为明代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
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
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
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
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
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
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第一节明前期诗文明代前期的诗文,包括洪武至天顺间近百年的诗文创作。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Qzd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明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总体上经历了前期的复古派与后期的新理性主义派两个阶段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形式、题材和风格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创新,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面貌。
明初的诗歌仍然沿袭了唐代的传统,表现出完全的复古派特征。
这一时期,诗人讲究以唐代为标准,推崇唐代的诗人和作品,对李白、杜甫等以及《全唐诗》的研究日渐深入。
他们力图恢复和保持唐代诗歌的风格和韵律,注重形式的严谨和笔墨的工整。
同时,他们对于题材的选择也主要以山水、田园、爱情等传统的诗题为主。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刘基、戚继光等。
他们的诗歌优秀,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并且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明代中晚期的诗歌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诗人开始远离唐代的束缚,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新理性主义派的风潮。
他们注重现实主义和理性思考,并且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内心体验。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和个体困境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诗歌更具现实意义和内涵。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汤显祖、杨慎等。
他们的诗作多以反映时代矛盾和疾苦为主题,并且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和格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总体上来说,明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复古到新理性主义的转变。
受唐代诗歌的影响,明初的诗歌延续了唐代的风格和传统,诗人们以修辞繁复、用典丰富为主要特点。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深入,明代中晚期的诗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尝试以新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开创了一种新的理性主义风格,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内心的体验,赋予诗歌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明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既有传承和继承,又有创新和突破。
从复古派到新理性主义派的转变,体现出明代诗歌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变化。
这个时期的诗歌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展现了明代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诗人和作品,明代诗歌才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诗文中国文学史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简述明代诗歌的发展

简述明代诗歌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的诗歌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明代诗歌兼收并蓄。
明代文人广泛涉猎宋元以来的诗歌,吸取了前代诗人的精华,形成了一种丰富多样的风格。
诗人融合了唐宋以来的传统诗风,注重修辞技巧的运用,同时也发展了新的表达方式和题材。
其次,明代诗歌注重形式的创新。
明代的诗人常常以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而在诗歌的内容和题材上也具有创新,大量引入小词小调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富有情感和音乐性。
再次,明代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
明代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使得明代诗歌在内容上更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有主观性和个性化。
最后,明代的诗歌承袭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人追求文字的简洁明快,注重抒发真实情感,善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同样也很擅长表现山水景色和描写自然之美。
总的来说,明代诗歌的发展呈现了多样性和创新性,既继承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明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
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
3、刘基他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
其文多作于元末,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
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
有《诚意伯文集》。
4、三杨与“台阁诗人”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三杨都是台阁重臣,所作诗文以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主旨,多属酬答唱和、应制颂圣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号称雍容典雅,词气安闲,其实极度平庸空泛,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文道无相关联系,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
台阁体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提倡,仕人竞相仿效,一时形成风气,直到李东阳领袖文坛,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5、李东阳与茶陵派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称“茶陵派”。
李东阳对台阁体卑冗萎靡的创作风气深为不满,论诗提倡宗唐师杜,强调音节法度,很是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欲以此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颓风陋习,同时又成为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先导。
因此实际上茶陵派是明代诗歌从台阁体走向诗文复古的过渡。
由于李东阳长期位居台阁,在创作上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体的束缚,但他才气较大,作品内容也较丰富,有些诗作还表现出较为广阔的社会视角,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李东阳的创作:1、重视乐府诗的创作2、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感情形态比较真挚3、用词雅正而雄浑,力争有“唐人风致”。
二明代中期诗文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潮的活跃。
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针对明前期文学创作的贵族化、理气化与八股化,卓然以复古自命,追求秦汉古文的境界与盛唐诗歌的气象,欲通过接续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达到变革的目的,明代文风为之一变。
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接踵而起,将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使文学创作得以摆脱程朱理学与官方政治的约制,为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前后七子身上都存在着尺寸古法、刻意摹拟的弊端。
此外,还有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派,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他们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以标榜摹唐仿宋跟七子相抗衡,但声势不大,在创作上远远不能抵消前后七子的影响。
1、李梦阳与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崛起于文坛,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声势浩大的诗文复古运动,意欲借助复古手段变革文坛现状,促使文学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经过他们的努力,廓清了台阁体的文风,清除了理学诗的影响,对明代中后期的文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他们由复古进而到一味地摹古拟古,使文学缺乏新创,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前七子的理论主张体现出进步与保守相互交织的特征。
首先,他们论文推崇秦汉,论诗则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这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借崇高的古典典范来反对台阁体的空洞无物和八股文的浅陋闭塞,同时也是借此来排斥深受理学风气影响的宋元诗文。
其次,与当时尊情抑理的思潮相联系,他们还鼓吹真情,把复古的目的与刻画真实人生的追求联系起来。
赞扬民间文学,认为“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提出文学应是真实情感表现的主情论调,包含有引导文学摆脱程朱理学和传统道德束缚之意,与晚明文学的新精神遥相呼应,体现了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第三,他们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如此强调诗文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对于促进文学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清朝沈德潜“格调说”的兴起也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免舍本逐末,陷入拟古的形式主义而不能自拔,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才能。
就前七子的诗文创作而言,诗歌成就更高,他们的作品除了大量的拟古之作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二:一是对时政题材的强烈关注,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表达了作者干预时政、关切国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创作视角开始向民间生活倾斜,具有清新的活力,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2、归有光与唐宋派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与前后七子相比,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一方面,他们提倡唐宋古文的载道传统,注重事功与文章的实用性,有比较浓厚的宗经明道色彩,但是陷入了重理轻辞的局限,为“后七子”所诟病。
另一方面,他们也主张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之真精神与真面目,而反对七子复古之举中“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
唐宋派作家变效仿秦汉为学习欧曾,变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对七子的复古之风起了一定的遏制和纠偏作用,给后来的公安派以启迪,对清代桐城派亦有很大影响。
王,唐等人虽强调“文章之法”,但同时又主张不要过于专注于“绳墨布置”的形式化,而应该注重作家胸臆。
但唐宋派实质上也是一种复古,并不能对当时的文坛进行彻底的革新。
唐宋派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中归有光最为著名。
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写得最出色也是最富于文学意味的文章,是那些描写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抒情记叙文。
他把这些细琐题材引入一向是载道言志的古文中来,使散文创作更贴近生活,为文学园地开拓了新的领域,并以此树立起在明代文坛的特殊地位。
在艺术上,他善于从眼前景、日常事落笔,不避琐屑,即事抒情,在简明雅洁中表达出真挚深沉的情感,亲切动人;善于在记叙中嵌入最不被人经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恰恰是凝结着作者对亲人全部恋念之情的意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善于用平淡语、家常话写儿女情、家务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出语自然却余意无穷,造成了“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等。
著有《震川文集》。
3、王世贞与后七子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在创作上,后七子的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存在着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
认为唐宋派作家“辞不胜,跳而匿诸理”,反对重理而轻辞的态度。
王世贞诗文集合起来接近四百卷,有感时伤事的政治诗,现实感强。
王世贞早重格调,晚重性灵,“有真我而后有真诗”,后七子中一些成员也重“性灵”,则似乎可以从公安派直抒胸臆的“性灵说”中找到影子。
这些从一个方面显示出前后七子与晚明文人主张上的内在联系。
三明代后期诗文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大都以中期的复古运动作为自己的反拨对象,提倡张扬个性、抒发性灵,诗文创作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李贽同时也是一个文学革新理论家。
他反对摹古复古,反对贵古贱今,提出“童心说”。
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大张旗鼓地反对拟古主义,提倡“性灵说”,表现了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其诗文创作清新流丽,但失之于浅俗浮滑。
在公安派锋芒渐退之际,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趁势而起,一方面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十分接近,另一方面又欲通过幽深孤峭的追求来矫正公安派的流弊。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文风也开始转移,复社和几社等爱国团体重新举起七子的复古旗帜,反对抒写性灵,力图挽救明王朝的危亡,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子龙与夏完淳。
不过他们在国难之际的创作伤时感事,慷慨悲凉,题材由狭小变得开阔,内容由空泛变得充实,风格由纤弱变得雄放,已突破复古派的桎梏。
此期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小品文渐趋盛行,晚明小品文极富文人化、个性化,实际上体现着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的转变,代表作家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
1、李贽启蒙思想家李贽同时也是一个文学革新理论家。
他反对摹古复古,反对贵古贱今,提出“童心说”,认为使文学去假存真,就必须割裂与道学的关系。
主张抒写自然的人性,其文学观念带有强烈的离经叛道色彩,反抗传统价值体系,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为公安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卓吾论点鲜明、立意奇特,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质直见长,不向世俗屈服。
2、三袁与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