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皮菌病

合集下载

甘露消毒丹治愈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甘露消毒丹治愈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该 病 例 患 者 在 选 用 糖 皮 质 激 素 治 疗 中 出现 了 药 源 性 糖
升 , 日下午开始 , 每 夜间体温最高达 3 .℃, 89 伴有 明显 自汗及
盗汗 , 皮损逐渐增多 , 者同时感 口干 、 且 患 口臭 、 胃部 胀 满 不
适 , 恶心呕吐感 , 伴 舌质深红 , 苔厚 腻 中部 干黄 , 故停 止 口服 氨苯砜及 四环素 , 选用 清热解毒 、 除湿 化浊方剂 甘露消毒丹 加味( 白豆蔻 1g薄荷 6 , 0, g 石菖蒲 1g 藿香 1g 射 干 6 , 0, 0, g 连 翘 1g 黄芩 1g川木通 6 , 0, 0, g陈皮 1g 滑石 1g生地 2g 枇 0, 5, 0, 杷 叶 1 g麦冬 1g 大黄 1g 甘草 6 ) 0, 0, 0, g 口服 , 当晚体温下 降 , 3 后体温恢复正常 , d 皮损也逐渐消退 , 口腔溃疡好转 , 以 后佐
该病例患者在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出现了药源性糖尿病及疾病复发情况下氨苯砜及四环素的治疗在尚未奏效已出现胃肠不适难以耐受的前提及时的运用中草药治疗获得了理想的疗效很好的体现了中药在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一定优势值得l临床上借鉴及推广以便于收集更多的病例为中药治疗sweet综合征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中国中西 医结合 皮肤性病学杂志 2 1 0 0年第 9卷第 l 期
累 计 剂 量 较 大[ 国 外 有 许 多 文 献 报 道 秋 水 仙 碱 、 化 钾 、 2 1 , 碘 非
20 0 7年 1 2 2月 2日入住 我科 。入院时体格检查: 心肺腹体征
阴性。皮肤科检查 : 前额 、 眼睑 、 双手背见多处鲜红色大小不

浸润性斑块 , 斑块边 缘见假水疱 样改变 , 部分 皮损 中央可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 肝 炎疫 苗 ,之 后 隔3 4 月 加 强 免 疫 1 , 可 以保 证 雏 -个 次
鸭具有较高 的母源抗体,获得较好 的保护 。
在 饮水和饲 料 中配 以板 蓝根和 复合维 生素 ,能增强 雏鸭 的抵 抗力 ;改 善鸭舍 内外 的饲 养环 境 ,加 强卫生消 毒( 醛类、碱类 、季铵盐类 等) ,养殖环境净化等 ,都 能有 效控制该病 的发生。 5 治疗 发病鸭群可用 高免血清 或免疫 母鸭蛋黄匀浆 . 2 l ,同时加 入适 量抗 生素 ,如丁胺卡 那、头孢类等 ,经 ml 皮下注射 ,能起 到降低死亡率和制止流行的作用。 中西 药结 合 治疗 : 中药 用黄 芩 、黄 柏 、黄 连 、连 翘 、金银花、茵陈 、积壳和甘草 各6 g 0 ,煎水供 10 只雏 00
治 疗 降 低 犬 细 小 病 死 亡 的关 键 ; 口服 补 液 盐 对 腹 泻 、 脱
水 、电解质丢 失等有 良好 的治疗 效果 ;对 污染 了本病 的 病 犬舍( 需在彻底 消毒并停用一个月 以后 ,方可重新使 窝) 用 。预防本病 的有效措施主要是依靠犬 的早期疫苗接种 。
( 收稿 日期 :2 1_ 60 ) 0 2J _ 4 0
鸭 饮服 , 1 /, 连 用 3 。 同 时 注 意 用 00 %的 病 毒 唑 以 剂 d 剂 .1
鸭病毒 性肝 炎是病 毒性 传染病 ,该病 发病急 、传 播
迅速 、发病 率和死亡 率均较 高 ,是养 鸭生产 中危害 较严 重 的传 染病之 一 。掌握该病 的流 行情 况,应用有效 的检
可 靠 的疫 苗 ,首免时 间一般在 1 周龄 左右 ,但考虑 到1 O 0
周 龄 以 前 亦 是 幼 犬 易感 期 , 故 一 般 可 在 6 龄 时注 射 小 犬 周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30例临床病理分析

致密 的弥漫性浸润 , 其中有少数淋巴细胞 、 组织细胞 、 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 ;2 1 例可见核 固缩和核碎裂及红细胞外溢 ,有 4例在
真皮深层乃至皮下脂肪 间质 中可见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4例 2 浸润细胞成分 以中性粒细胞和核尘 为主 , 2例小 血管壁有轻度 纤维蛋 白样变性
1 治 疗 . 4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 0 8年 3 7卷第 1 期 2
JCi D r ao D cm e 0 8 V 1 7 N . l em tl ee b r 0 o 3, o1 n , 2 . 2
77 7
论 著
急性发 热性 嗜பைடு நூலகம்中性皮病 3 0例 临床 病理分析
程 鹦 茹 ,徐 怀 生
(. 1 苏州工业园区娄 葑医院皮肤科 ,江苏 苏卅 2 50 ;2 I 10 0 .海安县皮肤病 医院,江苏 海安 2 6 0 ) 2 6 0
2 讨 论
3 0例患者中男 1 ,女 1 ,男女 比为 1: .7 6例 4例 08 ,其 中 2 ~ 0岁 8例 ,14 13 3 ~ 0岁 1 , 15 6例 4 ~0岁 4例 ,1 6 5 ~ 8岁 2例。 3 2 例发生于夏季 , 7例发生 于春季 。3 0例患者 中有 2 (3 在 5例 8%)
发病 前有发热 、畏 寒 、关节酸 痛和上 呼吸道感染 ,其余 5例
(7 发病前有咽痛 史。 1 %)
1 临 床 症状 . 2
S et w e 认为本病可能是对某种特殊抗原 的过敏反应 ,而组 织病理学上亦无 脉管壁 的病变 . 提示是某种抗 原与相应抗体形
起病 急 , 皮损 与发热 同时出现 l 例 (7 , 1 3 %)发热 后 l 8d ~

绵羊嗜皮菌病间接免疫酶标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绵羊嗜皮菌病间接免疫酶标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被 检病 料采 自人 工感染 刚果 嗜皮 菌绵 羊疙 瘩病 变皮肤 ; 果 嗜 皮 菌 ( cno ni) 大 肠 杆 菌 、 刚 D.ogl s 、 e s 粪
用 0 0 m lLp . B .1 o H 7 4P S将一 抗按 1 2 , :0 / :5 1 5 ,
微波法 修 复和不 修 复 ; 内源 性 过 氧 化 物 酶 的消 除 时
间分 别为 3 H o 0 i、5 i、0 i 、0 i。 % 2 2 m n 1m n 2 m n 3 mn 1 12 13 兔抗 D. og l s抗 体 ( ... cno  ̄i e 一抗 ) 佳 稀 释 最
度及 孵 育 时间 的确 定
过夜 , 甲苯 1 —1mn石蜡IⅡ Ⅲ各 1 包埋 。 二 0 5 i, 、、 1 1 12 12 烤 片温度 、 原修 复及 内源 酶 消除 . .. 抗
烤 片温度 为 3  ̄ h 6 ℃ 3 m n 抗原 修复 采用 7C 6 ,0 0 i;
在建立一种适合基层 防疫部门实验室诊断动物刚果 嗜 皮菌病 的免疫 酶标 组化 法 。
将载玻片用粘片剂处理后 分别采 用 D.og/s c o ns n e/
收稿 日期 : 071. 20 . 1 23 作者简介 : 王静梅 (98)女 , 15., 高级实验师 , 事动物传染 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 从
通讯作者 : 剡根强 , , 男 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 从事动物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 。
V0 . 6 No. 12 3
Jn 0 8 u .2 0
文 章 编 号 :077 8{080 -370 10.33 20 }300-4
绵 羊 嗜 皮 菌病 间接 免 疫 酶 标 组 织 化 学 检 测 方 法 的 建 立

绵羊刚果嗜皮菌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探索与实践

绵羊刚果嗜皮菌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探索与实践
损失。
( ) 临床 防治 实践 表 明 ,大 面 积 、高 密 度 的 注 射 羊 痘 疫 2
苗 .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预 防 绵 羊 刚 果 嗜 皮 菌 病 的发 生 ,其 免 疫 学 机 理 ,尚待 进 一 步 的 研究 。
常 要用 02 .%新 清 尔 灭 消 毒 皮 肤 ,做 好 自身 保 护 工 作 。
6 小 结
都 有不 同程度 的充血 , 出血 。心 肌苍 白松软 。
3 实 验 室 检 查
31 血 液 涂 片 .
猪 附 红 细 胞 体 和 猪 巴 氏杆 菌病 对 养 猪 业
有 较 大 的危 害 , 因此 .在 饲 养 过 程 中 应 加 强 猪 舍 的饲 养 管 理 。搞 好 猪 舍 的 卫 生 、猪 群 的 免 疫 和 日常 投 药 ,减 少 应 激 。 只 有 采 取 综 合
4 防治 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据 笔 者 掌 握 的 资 料 均 认 为 ,绵 羊 刚果 嗜 皮 菌 病 与 蚊 3 蝇 的活 动 密 切 相 关 ,都 在 炎 热 夏 季 发 生 ,垦 区 发 生 的 8起 疫
猪附红细胞体与 巴氏杆菌 混染的诊治
率 达 9 % ,个 别 体 弱 的猪 突 然 死 亡 。病 猪 食 0
欲 减 退 ,高 热 ,呼 吸 困难 。 养 殖 户 用 退 热 消 治 疗 无 效 。 经 临 床 观 察 、 剖 检 和 实 验 室 检 合 感 染 ,经 过 药 物 治 疗 ,全 群 猪 得 到 康 复 .
2 剖 检 变 化
做 好 消 毒 工 作 ,每周 至 少 2次 。
5 科 学饲 养 . 2
加 强 通 风 ,保 持 猪 舍 的环 境 卫 生 , 提 高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养猪技术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和胸膜炎,对任何年龄段的猪群都具有严重危害,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近几年,该病已经成为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危害的一种典型细菌性疾病,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特别是带菌猪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传播。

一般来说,除无特定病原体猪外,大部分猪都含有该菌,往往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内存在,具有微弱毒力。

发病率的高低与猪免疫状况、细菌毒力密切相关。

另外,长途运输、气候炎热、受凉、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等,也会影响该病的发生。

发生特点。

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一般在断奶前后以及保育阶段比较容易发病,发病率通常为10%~15%,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50%左右。

部分仔猪群由于没有获得母源抗体,会在断奶后1周出现发病,在断奶后10~42天达到发病高峰。

该病尽管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是春、秋、冬三季的发病率相比于夏季要高。

在整个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对其他多种全身性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既与病毒性呼吸道冠状病毒相关,也与支原体肺炎逐渐流行相关。

2、临床症状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腹泻,呼吸困难,咳嗽,共济失调,关节肿胀等,且还会伴有化脓性鼻炎、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心包炎以及胸膜炎等。

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公猪患病后会呈现跛行。

病猪发生急性感染后通常在2~5天内死亡,慢性感染通常经过大约15天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且病猪预后不良,往往会形成僵猪。

3、实验室诊断病料采集。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胸腔积液、腹水、肝脏、心脏以及肺脏作为材料。

细菌分离与纯化。

在无菌条件下,先对病料表面使用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火焰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剪刀剪取非病变与病变相交处的深部组织,在胰蛋白大豆琼脂(TSA)培养基上涂布,放在5%二氧化碳、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24 h培养,对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接着进行纯化,再次于TSA培养基上接种,放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会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菌落,直径在1~1.5 mm左右,表面湿润、光滑。

牛嗜皮菌病

牛嗜皮菌病

1 病原体
本病病原 为刚果嗜皮菌 ,分类属于嗜皮菌科 、嗜皮 菌属。
幼犊的病损常始 于鼻镜 ,后蔓延至头颈部 。其大小像噬菌斑 样 ,厚2 m m,造成被毛脱落,皮肤潮红 ,如环境潮湿,病损直径
本菌能产生菌丝,宽2~ 5 / / 7 1 ,呈直角分支 ,菌丝有中隔,顶端 可达7 m i l l 。1 月龄以上犊牛的病损为圆形痂块 ,隐藏于被毛中,揭 断裂呈球体状 。球状体游离后多成团,似八联球菌 。成团的球状 开痂块 ,遗留有渗出的出血面。本病全身症状轻微 ,但往往因炎 体被胶状囊膜包裹 ,囊膜消失后 ,每个球状体即成为有感染力的 热 、潮湿及昆虫 叮咬 ,导致病 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 ,当 游动 孢 子 ,游 动 孢子 有 鞭 毛 ,能运 动 。菌 丝和 孢子 均 为革 兰 氏 阳 嗜皮菌感染全身体表超过5 0 %以上时 ,极易导致机体虚弱、营养不 性。 良 、全 身衰 竭 和败血 症 而死 亡 。 本菌为需氧兼厌氧性菌 ,在含血液或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上, 5 诊 断 在3 6  ̄ C 下生长 良好 ,长出的菌落形态多样 ,呈灰白色。在普通肉 根据皮肤 出现渗 出性皮炎和痂块 ,体温无显著变化 ,可初步 汤、厌氧肝汤和0 . 1 %p 葡萄糖 肉汤等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初呈轻 诊断为本病。确诊要依靠病原检查。如能在痂皮、刮屑涂片中或 度混 浊 ,以后 出现 白色 絮 片状 物,逐 渐下 沉 ,不易 摇散 ,有 时 出 培养物中镜检出革兰氏阳性的分枝的菌丝及成行排列的球菌状孢 现白色菌环。
对 本 病 易感 的动物 很 多 ,牛 、羊 、马 、猪 、犬 、猫 、 鹿等 动
据报道 ,血清学诊断方法 ,如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酶联免疫
物均有 自然发病 的报道 ,人亦可感染发病。 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 、凝集试验、问接红细胞试验等 ,已用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畜和带菌畜。刚果嗜皮菌是患畜的专性寄 于本病的诊断 ,并取得 了良好的确诊效果 。 生菌 ,病畜皮肤病变中的菌丝或孢子 ,特别是游动孢子 ,易随病 6 治疗 畜渗出物与雨水而扩散 。病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经损伤的皮肤感 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 。 染 ,或经吸血蝇类及蜱的叮咬传播 ,或经污染的厩舍 、饲槽 、用

牛的那些常见顽固传染性皮肤病,诊治方法收集全了

牛的那些常见顽固传染性皮肤病,诊治方法收集全了

牛的那些常见顽固传染性皮肤病,诊治方法收集全了近年来,我国肉牛养殖产业发展迅速,牛存栏量逐年增加,养殖技术逐渐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对于牛常见的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疾病研究较多,但牛皮肤病作为牛病中的一部分,经常被忽视。

引起牛皮肤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传染性皮肤病,不及时治疗,将危害整个牛群。

牛皮肤病对牛的生长发育、牛皮质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影响活牛交易的价格,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养殖企业及养殖户做好牛传染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牛寄生虫性皮肤病1.1 螨病1)病原疥螨:个体很小,浅黄色,半透明,体表有很多刺,肉眼很难观察到。

虫体前端有一咀嚼式口器,无眼,体背面有细横纹、锥突、鳞片和刚毛。

蠕形螨:虫体呈长圆形,灰白色,背面有细的线纹,没有鳞片和棘,肉眼可观察到。

虫体前端有吸式口器,呈长圆锥形。

2)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初春、秋末、冬季。

日照不足和阴雨天气导致圈舍潮湿,最适宜于螨的发育和繁殖。

牛螨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患病牛与健康牛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圈含、料槽等用具造成的间接接触传播。

此外,养殖场饲养员、兽医等其他工作人员的衣服、随身物品也可能引起病原的扩散。

3)临床症状牛螨病的特征症状为剧痒,脱毛,皮肤发炎、形成痂皮或脱屑。

牛疥螨病多发生于毛少而柔软的部位,如头部和颈部,严重时会波及其他部位。

发病部位初期皮肤发红、进而出现丘疹、水疱、脓疱。

严重感染牛出现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患病部位的皮肤形成皱褶或龟裂、干燥、脱屑;牛痒螨病多发生于毛密而长的部位,如颈部、角基底、尾根,可蔓延至肉垂和肩胛两侧,严重时波及全身。

患病部位皮肤大面积脱毛,皮肤形成水疱、脓疱,后形成结痂,结痂脱落后的患病皮肤变得肥厚。

4)防治措施病牛治疗时将患病处皮肤表面的毛剪掉,小心清理痂皮,清洗干净患部,再涂擦药物。

可用敌百虫溶液涂擦患部。

预防措施主要是圈舍要经常通风,保持干燥、透光性良好,并定期消毒;随时注意观察牛群状态,发现皮肤有发红、掉毛现象的牛,要及时进行隔离检查和治疗;治愈的病牛隔离观察,未再次复发后方准归群;对引入牛只,要隔离观察,确定无本病后方可入群。

野生盘羊刚果嗜皮菌病的症状及诊治

野生盘羊刚果嗜皮菌病的症状及诊治
孢子形态。



3 . 2 细菌 分 离培 养
取 病 羊 无 污 染 湿 润 痂 块 .用 无 菌
蒸 馏 水 反 复 冲 洗 ,制 成 乳 剂 ,接 种 于 鲜 血 琼 脂 平 板 和 血 清 肉 汤培 养 基 .3 7 ℃ 恒温培养 2 4 h ,鲜 血琼 脂 平 板 常 可 以培 养 到 光 滑 型 和粗 糙 型 的 菌 落 ,在 血 清 肉 汤 培 养 基 上 常 形 成 菌 膜 。 挑 取 典 型 菌 落 涂 片 , 革 兰 氏染 色 。镜 检 可 见 形
( 2 )用 硫 酸 铜 硫 酸 亚 铁 合 剂 ( 重
量比 5 :2 )对受 威胁 羊 群进 行洗 浴 .
野生盘羊刚果嗜皮菌病的症状 及诊治
之 后 形 成 大 小 不 等 灰 白 色 高 出 皮 肤 椭 圆形 致 密 角 质皮 疹 或 硬 痂 ( 放 线 菌 欲 减 退 至 废 绝 ,至 后 期 病 羊 赢 弱 ,痂 块 性 疹 块 融 连 成 片 ,患 部 皮 肤 肿 胀 。
行 预 防 , 通 过 积 极 开 展 防 治措 施 ,早 发 现 、早 隔离 、 早 治 疗 , 同 样 可 以 有 效 的 降 低 该 病 的 发 病 率 和 死 亡率 。 ( 2 ) 嗜 皮 菌 是 病 畜 皮 肤 的 专 性 寄 生 菌 ,主 要 通 过 直 接 接 触 损 伤 的皮 肤 而 感 染 牲 畜 .也 可 以经 蚊 蝇 类 的 叮 咬 传 播 ,污 染 的 牲 畜 厩 舍 、饲 槽 、饲 养 用 具 可 间 接 传 播 。 圈 舍 通 风 不 良 ,湿
疫 病 防治
胸 腹 下 、耳 后 的 甚 至 身 体 两 侧 及 背 部 有 毛 处 可 见 浅 表 渗 出性 丘 疹 ,其 上 羊

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表现:急性病例往往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常见后肢关节肿大,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猪群经常伴随其他呼吸道病原如:支原体肺炎、PRRS、PCV-2、猪流感、伪狂犬病等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会加大,会加剧生产中保育舍的PMW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仅供参考)1、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在国内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很少有报道,但从报道的只少数药物有敏感性,如氟甲砜霉素、头孢菌素、替米考星等。

2、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要点(1)抗生素治疗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暴发效果不理想,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上述敏感抗生素对发病猪进行注射治疗,每隔4~8h用药一次,同时对全群其他猪进行预防。

(2)该病的治疗效果不好,所以在猪场生产中,重在于预防。

由于该病通常伴有支原体和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在饲料中添加科学的药物组合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

建议如在仔猪断奶前3天到断奶后10天饲料中按每吨饲料添加氟甲砜霉素60克(原粉计算)+强力霉素300克;或支原净125克+氟甲砜霉素50克。

(3)免疫:有条件的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进行免疫。

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

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该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可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在其发病前10-14天内进行首免,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间隔。

(4)消除应激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Ⅱ在猪群中的传播。

牛常见皮肤病的诊治要点分析

牛常见皮肤病的诊治要点分析

2020年第10期 吉林畜牧兽医·吉林好兽医病例·JiLinHaoShouYiBingLi118牛常见皮肤病的诊治要点分析徐熙亮1,李 达2,曾昭红31.康源绿洲(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 102204;2.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 223001;3.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遵义 556300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牛只的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养殖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牛皮肤病作为牛病中的一部分,虽然发病率低,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皮张的质量影响较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里,笔者将牛的常见皮肤病的诊治加以介绍,增加人们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水平。

牛的皮肤病是皮肤及附属器官炎症表现的疾病,包括很多种,在这里主要介绍牛皮肤真菌病、牛寄生虫性皮肤病、牛皮肤肿瘤、牛嗜皮菌病、牛感光过敏、牛结节性皮肤病等。

1 牛皮肤真菌病牛皮肤真菌病又称牛钱癣,多发生在牛的头、脸、眼周围、耳根、颈部、背部、身体两侧、臀部等被毛较短区域。

临床上以脱毛、脱屑、渗出、结痂及痒感为主要特征,病变的皮肤肥厚,被毛脱落呈灰白色,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潮湿的环境和蚊蝇叮咬有利于本病的传播[1]。

本病一般根据皮肤的病变即可确诊,有必要时可以刮取病健部位的皮肤刮取物于载玻片,其上滴一滴20%的氢氧化钾溶液,盖上盖玻片,在火焰上微微加热3~5 min,镜检可以看到各种真菌孢子和菌丝。

该病治疗,首先是挑选出患牛,对其活动的圈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可以选用盐酸特比萘芬、克霉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的外用药物涂抹患处。

除此以外,可以用硫酸铜粉25份,凡士林75份,混合制成软膏,外用,隔5 d涂抹一次。

一般2次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2 牛寄生虫性皮肤病牛寄生虫性皮肤病通常是由一定数量的螨虫、虱、牛皮蝇幼虫、盘尾丝虫、贝诺孢子虫等寄生虫对牛皮肤产生明显的损伤或是病理变化。

猪的疾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Swine polyserositis and arthrithis)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细菌性传染病,又称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格氏病、猪纤维蛋白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本病在临诊上主要以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以及胸膜、心包、腹膜、脑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

本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已成为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的细菌性传染病,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均有此病的流行和发生。

近年来,我国的数个省、地区都有本病发生和流行的报道,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继发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病原: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成员,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状,美兰染色呈两极着色特性。

也可呈丛、球杆状、长丝状的多形性。

无鞭毛和芽孢,通常有荚膜,但体外培养时会受到影响。

本菌有多个血清型,根据免疫扩散试验,可将已分离到的菌株分为15种血清型,以4、5和13型最为常见。

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其毒力差异很大。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6~7.8。

生长时需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所以,体外培养本菌时可用巧克力琼脂或与葡萄球菌交叉培养的鲜血琼脂(可形成卫星现象)。

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

初次分离培养时最好提供5%~10%的CO2。

副猪嗜血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干燥环境中容易死亡,60℃5~20min 可被杀死,40℃可存活7~10天。

对消毒药较敏感,常用的消毒药即可将其杀死。

对结晶紫、杆菌肽、红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敏感。

三、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主要为2周龄至4月龄的青年猪,尤其是哺乳仔猪、断奶后10天左右的猪更易发生,病死率可达50%。

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的带菌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本菌常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构成其正常菌群。

嗜皮菌病的调查及诊治

嗜皮菌病的调查及诊治

中查 出 病 马 2 3匹 ,98 7头 驴 中 查 出 病 驴 8 3头 , 1 3 1 9 2头 骡 中 查 出 病 骡 8 7 1头 , 46 9头 猪 中查 出 病 猪 3 6 1 4 头 , 且 有 2人 因 和 羊 接 触 而 感 染 本 病 。 62 1 并 2 临床症状 各 种 动 物 感 染 本 病 共 同 的 特 殊 症 状
重 , 亡率高 。牛 的病变 主要表 现在乳 房 、 死 阴囊 及 腿
采食 量 明显 减少 , 精神沉 郁 , 部周 围被毛被 粪便 污 脐
染严 重 , 有液体 从 此 渗 出 , 保 定后 检 查 发现 : 并 经 脐
部 出现孔洞 , 其面 积为 2c m×3c 边 缘不 整 齐 , m, 从 此处 流 出粪 便 , 围组织 比较 坚硬 ; 右手食 指沿 与 周 用
嗜皮菌 病 在 巴林 左 旗 已有 多 年 的流 行 史 , 、 羊 牛 、 、 、 、 都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感 染 , 因 接 触 病 猪 马 驴 骡 人 畜易感染 本病 , 由于 本 病 的 发 生 给 畜 牧 业 生 产 造 成

脐 疝 是 指 腹 腔 脏 器 ( 指 小 肠 ) 脐 孔 坠 人 到 皮 多 经
生后 2 2日龄 时 发 现 脐 部 出 现 肿 胀 , 之 柔 软 、 热 触 无 无 痛 , 手 掌 按 压 时 肿 胀 物 消失 , 力 撤 去 时 肿 胀 物 以 压
物 进 行 了调 查 。
1 发 病 情 况 在 调 查 的 7 4 6 5 6只 羊 中 查 出 病 羊
1 0 只 , 3 7 6 5 1 1 2头 牛 中 查 出 病 牛 9 8头 , 4 1 2 3匹 马
通 过分离 病原 菌 、 化试验 、 病性试 验等 实验 生 致 室诊 断判定 其 为 j溶 血 性 大 肠 杆 菌 引起 的 猪 水 肿 3 一 病 。病 理组织 学 以多种 器官 间质水 肿和 嗜酸性粒 细

牛嗜组织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措施

牛嗜组织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措施

1病原与传播睡眠嗜组织菌是一种无运动力、无芽孢、无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多形球杆菌,培养时需要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和微需氧环境。

由于大多数致病菌株可产生外毒素,因此在血琼脂上培养48h内可出现溶血反应,可用于致病性菌株与非致病性菌株的鉴别。

该菌的毒力因地域和宿主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睡眠嗜组织菌被认为是牛黏膜共生菌。

在公牛的阴茎外皮和包皮,母牛的阴道,以及公母牛的鼻道内,均可发现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睡眠嗜组织菌。

认为鼻腔分泌物和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是该菌来源。

推测细菌吸入后,定植于呼吸道内,并由此进入血流。

定植于公牛和母牛生殖道内的病原体可经性交传播。

2流行病学与已断奶的大龄犊牛、1岁牛或成年牛相比,刚断奶犊牛发生嗜组织菌病感染和死亡的风险更高。

这种圈养的“高风险”犊牛在育成阶段的早期,发生睡眠嗜组织菌感染的风险最高,转入育成舍后21~23d,睡眠嗜组织菌的抗体效价达到峰值。

尽管犊牛通常是在育成早期发生睡眠嗜组织菌感染,但是已经报道的死于嗜组织菌病犊牛,在育成期的平均时间为30~60d。

因超急性败血症而导致的猝死,常发生在转入育成舍后21d内,但也可发生于整个育成期。

个别肉牛、奶牛或牛群中的部分牛,也可出现繁殖系统疾病症状,包括颗粒状阴门阴道炎、流产和乳房炎。

3发病机制大多数嗜组织菌病都可能出现败血症。

致病性睡眠嗜组织菌菌株可黏附于血管内皮上,导致血管收缩、胶原蛋白暴露、血小板黏附,并形成血栓。

主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而并非曾经认为的血栓栓塞。

有些菌株可黏附在胸膜、心肌、心包膜、滑膜或其他各种组织(如脑、咽喉)的血管内皮上,阻碍这些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伴有组织破坏的梗死和坏死性死骨的形成。

临床症状的发展与发生病变的器官系统范围有关。

个体动物的易感性以及菌株对不同组织血管的偏好性有差异,可能对不同型疾病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还需进行广泛的研究。

睡眠嗜组织菌对不同器官系统有明显的亲嗜性,决定了嗜组织菌病的变化特征。

嗜皮菌病怎样治疗?

嗜皮菌病怎样治疗?

嗜皮菌病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嗜皮菌病的治疗方法,治疗嗜皮菌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嗜皮菌病应该吃什么药。

*嗜皮菌病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对症治疗或不经治疗,皮损常在3~14天内痊愈。

*2、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

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嗜皮菌病怎么治疗,嗜皮菌病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嗜皮菌病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嗜皮菌病”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第1 页。

219480980_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

219480980_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

兽医临床科学 |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412022.23·0 引言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疙瘩皮肤病、牛结节疹。

在牛养殖期间,对各个年龄段、性别、品种的牛均可引发一定的感染。

引发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体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在发病期间,可以造成患病牛的皮肤表现出血管炎症、血栓、皮肤上层组织坏死等症状。

发病后,病牛的皮肤表层内部会出现结节,各种结节的大小、数量、位置各不相同。

并且,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养殖场内出现患此病症的牛时期,将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当养殖户对于患病牛的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此疾病的大范围传染,为正常的牛养殖造成一定的阻碍。

为了确保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性,减少牛结节病害的发生,养殖户应当全面了解此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防治方式等,结合当地的基本情况做好牛结节疾病的防疫和管理工作。

同时,相关管理单位也需要关注此疾病的发生动态,提升监测管理,在高发的季节时间内,做好疾病预测和宣传教育,从而有效的提升当地畜牧养殖的稳定性,保障养殖户的养殖经济效益。

1 牛结节疾病临床特点1.1 流行学牛结节性皮肤疾病其致病菌为牛结节性皮肤病毒,属于痘病科山羊痘病毒属。

此病毒一旦发生感染,则会引起全身性结节感染。

通常牛在患结节性皮肤病时,皮肤的表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节。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方式为接触性传播,如分泌物、唾液、精液等皆可以造成传播。

此病症在牛群中都可以造成传染,在水牛、黄牛、奶牛等牛群中造成感染的概率比较高。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媒介在夏季时期,由于蚊虫数量的增多,传播的概率比较高,也正是因此,牛结节皮肤疾病在夏季蚊虫较多的季节中发病的概率会有所提升[1]。

1.2 临床症状研究发现,牛结节性皮肤病毒在牛体内具有潜伏期,一般为14~28 d ,患病牛在出现症状时期,首先会出现稽留热,体表温度上升至41 ℃,在此种发热情况下,一般持续在7 d 左右。

前期患病牛会出现鼻炎、结膜炎、在其眼鼻处会分泌脓性的黏液。

嗜皮菌病有哪些症状?

嗜皮菌病有哪些症状?

嗜皮菌病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嗜皮菌病症状,尤其是嗜皮菌病的早期症状,嗜皮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嗜皮菌病会怎样?以及嗜皮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嗜皮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嗜皮菌病常见症状:
溃疡外观呈火山口样、充血、脓疱
*一、症状
嗜皮菌症常发生在牛、马、鹿和山羊等动物身上,人接触有病动物即可能发病。

一般在接触2~7天,在一侧或双侧手背、前臂出现多数无痛性淡白色丘疹或脓疱,直径2~5mm,周围有充血带。

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

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二、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与动物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鉴定而确诊。

*以上是对于嗜皮菌病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嗜皮菌病并发症,嗜皮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嗜皮菌病常见并发症:
灰指甲
*一、并发病症
本病属于良性疾病,就算不予治疗,也可自行恢复。

但由于本病有皮肤的破溃损伤,故应重点预防感染,避免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出现。

患者可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

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嗜皮菌病症状,嗜皮菌病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嗜皮菌病”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病原
刚果嗜皮菌属嗜皮菌科嗜皮菌属。能产生 菌丝和孢子球状体游离后多成团,似八联 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刚果嗜皮菌对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痂 中可存活42个月。对青霉素、链霉素、土 霉素、螺旋霉素等敏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流行病学
多种动物可感染此病,包括奶牛、牦牛、 水牛、绵羊、山羊、马、猪、狗、猫、鹿、 羚羊、斑马、狐、浣熊、松鼠、野兔、刺 猬、鼠。人也可得此病。 病畜皮肤病变中的菌丝或孢子,易随皮肤 渗出物和雨水扩散。并经擦破的皮肤,或 蜱、咬蝇的叮咬,或污染的圈舍、牲口槽 等感染牲畜。 本病在气候炎热的地区比较常见。在长期 雨淋,被毛潮湿的情况下,发病的牲畜会 突然增多。
嗜皮菌病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防制 诊断 流行 病学
公共 卫生
临诊 症状
病原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嗜皮菌病
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一种以草食动物为主, 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其特征是在皮肤 表层发生渗出性皮炎并形成痂块。 1980年之后,我国西南等地相继发生本 病。本病传染性强、发病集中,病情顽固, 危害严重。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鉴别诊断:与疙瘩皮肤病及牛皮肤病:在短期发病后有特征的疙瘩
出现在全身皮肤上,但同时所有淋巴结肿 胀,肩前和股前淋巴结尤为明显,并且此 病只感染牛而对其它动物无致病性。
在牛犊,侵害鼻镜和脸部时,易怀疑为恶
性卡他热和粘膜病,但这两个病都有拉稀 和口炎,并无嗜皮菌病的特征性痂块。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自然感染发病部位主要在颈部、脊背、头和
脸面部,有的可波及腿和乳房后部,有的则 在大腿根、肉垂及阴囊处发病,还有的牛只 在腿的弯曲部位发病。主要病变部位也是蜱、 蝇喜欢附着的部位。
早期的痂块牢固地附着在皮肤上,会变得越
来越厚,陈旧的痂块易于剥离。有些在其自 然愈合时会脱落。
目录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公共卫生
人接触发病动物即可能发病。一般在接触2~7天, 在一侧或双侧手背、前臂出现多数无痛性淡白色 丘疹或脓疱,直径2~5mm,周围有充血带。损 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 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 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根据流行病史、与动物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 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鉴 定而确诊。 对症治疗或不经治疗,皮损常在3~14天内痊愈。 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临床症状
从病菌入侵到表现出临床症状,成年牛大约需 要1个月,牛犊只要2~7天。各种年龄的牛都发 病,但有品种间差异。 成年牛早期症状不显著,常被忽略。最早见到 的是皮肤上出现小丘疹,渗出清亮的液体,它 与被毛粘在一起,比周围的被毛稍高一点,看 起来有点像“油漆刷子”。被毛和皮肤碎屑凝 结在一起,下面形成一个痂块,痂块呈灰色、 白色或黄褐色,高出皮肤约1厘米,呈圆形,大 小不等。倘若强行剥离这些痂块,牛会感到疼 痛,并出现一个凹陷的有脓和血的小坑。
本章
本节
结束
幼牛犊的病变通常从鼻镜开始,随后蔓延到
头部和脖子。大小像噬菌斑样,厚2厘米, 造成被毛脱落,皮肤潮红;如环境潮湿,病 变可达7厘米。1月龄以上的犊牛病变为圆形, 隐藏在被毛中,揭开痂块,遗留有渗出的出 血面。严重的会死亡。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诊断
根据皮肤出现渗出性皮炎和痂块,体温变 化不大,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要依靠 实验室的病原检查。 在刮屑涂片、痂块下的脓液印片及怀疑组 织的培养物中检出革兰氏阳性的分枝菌丝 或成行排列的球菌状孢子时,就可确诊。 家兔接种:痂块病料,接种在家兔剪毛的 皮肤上,2~4天后,家兔的接种部位红肿, 有白色圆形、米粒大或绿豆大的丘疹,并 有渗出液,干涸后形成黄白色薄痂,取痂 皮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本菌。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防制
防制本病的主要措施为严格隔离病畜, 淘汰严重病牛以降低感染率。 用有效的药物控制蜱和吸血蝇类。尽量 防止牛淋雨,及带刺植物和其它东西损 害牛皮肤。无疫苗可用。 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人在饲养、触摸病 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至少应戴手套并 采取常用的卫生预防措施。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治疗采用局部治疗加全身治疗的综合方法。
局部治疗:以温软肥皂水湿润皮肤痂块,然后涂
擦以下合剂: 生石灰454克,硫磺粉908克,加水9.092毫升,文 火煎3小时,趁温热涂擦患部。 二黄原酸乙酯50份,磺胺二甲嘧啶50份,矿物油 950份,隔日一次,疗程一周,效果很好。 甲酚-肥皂、克辽林和0.4%克菌定溶液洗涤。 全身治疗:每次用7500国际单位/公斤体重青霉素 和75毫克/公斤体重链霉素肌肉注射,五日为一疗 程。还可用螺旋霉素25毫克/公斤体重肌肉注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