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膀胱功能失调有不同的康复训练
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了35例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比较患者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前后的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
结果 35例患者的膀胱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表现为膀胱容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显著减少,最大排尿量逐渐增多,其中25例患者逐步恢复自行排尿功能。
结论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明显改善了膀胱功能,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几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应用,可以得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膀胱功能训练【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040-02脊髓是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内、外括约肌功能活动的初级排尿中枢所在,也是将膀胱尿道的感觉冲动传导至高级排尿中枢的上行神经纤维和将高级排尿中枢的冲动传导至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下行神经纤维的共同通路。
脊髓损伤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形成神经源性膀胱,容易引起泌尿系炎症,甚至出现肾积水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可以帮助患者早日脱离尿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了35例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6.6±3.0岁。
所有患者病因均为外伤,其中颈髓损伤8例,胸髓损伤12例,腰部脊髓损伤15例,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明确诊断,并排除尿道畸形、尿路梗阻、肾脏疾病等可以导致膀胱功能障碍的疾病。
在原有脊髓损伤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恢复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课件

膀胱功能训练的方
02
法
盆底肌肉训练
总结词
盆底肌肉训练是一种通过锻炼盆底肌肉来改善膀胱功能的方 法。
详细描述
盆底肌肉训练强调通过特定的盆底肌肉收缩和放松练习,增 强盆底肌肉的张力,提高膀胱的储尿和排尿能力。这种方法 对于治疗尿失禁、尿频等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的效果。
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次ppt课件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 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学习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使 学员们更好地掌握膀胱功能训练的应用
技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 高,膀胱功能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输标02入题
训练后的注意事项
保持清洁卫生
训练后,患者应保持清 洁卫生,勤换内衣,避
免感染。
观察排尿情况
训练后,患者应观察排 尿情况,如出现异常情
况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
训练后,患者应定期复 查,以便及时了解恢复
情况。
坚持训练
训练后,患者应坚持训 练,以巩固效果,防止
复发。
膀胱功能训练的效
04
果与评估
训练效果的评估方法
生物反馈法
总结词
生物反馈法是一种通过仪器监测来反馈膀胱功能状态,进而进行训练的方法。
详细描述
生物反馈法利用专门的仪器监测膀胱的功能状态,如膀胱压力、尿液流速等,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患者。患者根 据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膀胱的储尿和排尿能力。这种方法对于治疗尿失禁、尿频等膀胱功能障碍有 较好的效果。
观察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如 排尿次数、尿量、排尿困难程 度等,评估膀胱功能训练的效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ppt课件

目录
01. 早期康训练 02. 效果分析 03. 康复训练建议
1
早期康复训练
训练目的
1 促进神经再生
2 提高膀胱功能
3 预防尿路感染
4 减轻疼痛和痉挛
5 提高生活质量
训练方法
膀胱功能训练:通过定时
排尿、控制排尿等方法, 01
提高膀胱功能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板、 平衡球等,提高平衡能力
03
心理康复训练:通过心理
辅导、放松训练等,缓解 05
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锻炼
02 腰背肌、腹肌等,增强肌
肉力量
呼吸训练:通过深呼吸、
04 腹式呼吸等,提高呼吸功
能
训练注意事项
01
保持正确的训 练姿势,避免 造成二次损伤
02
遵循专业康复 师的指导,循 序渐进地进行 训练
03
注意训练强度, 避免过度训练 导致肌肉疲劳
感染等并发症
感谢您的观看
改善社交活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交活动, 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融 入家庭,提高家庭幸福指数。
3
康复训练建议
个性化训练方案
01
评估患者 损伤程度 和功能状 况
02
根据评估 结果制定 个性化训 练计划
03
训练计划包 括:膀胱功 能训练、肌 肉力量训练、 平衡训练等
A
尿失禁改善: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训练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01 增加膀胱容量
03
减少尿失禁发生 率
05
提高患者自信心 和自尊心
02
提高排尿控制能 力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措施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其功能障碍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手段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48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手段,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膀胱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组相比较对照组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功能障碍实施康复护理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指标,有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措施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指的是排尿功能神经受到损伤,导致出现尿道功能障碍和膀胱障碍,丧失或减弱排尿行为控制能力。
神经源性膀胱的疾病类型主要分为: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神经源性括约肌功能不全始终类型。
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为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等,不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疾病,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基于此,本文选择96例在我院实施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下面是详细的资料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段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48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9例,女性为19例;患者年龄在25-65岁,平均为(44.78±8.16)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在26-67岁,平均为(45.52±8.75)岁。
对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并排除了先天性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摘要】目的:探讨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力争减少尿路感染的方法。
方法:患者在脊髓损伤后稳定期给予定时夹管、间歇性导尿、按压膀胱、训练患者有意识排尿活动并配合针灸、穴位注射等康复方法,拔除尿管。
结论: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67-01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年龄27~56 岁,平均年龄41.5 岁,其中颈段脊髓损伤12例;胸腰段脊髓损伤7例;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1 例,经CT及MRI或手术探查证实脊髓损伤,手术治疗17 例,非手术治疗3例。
留置导管时间最长563天,最短15天。
1.2 方法(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
测定残余尿量。
(2)清洁间歇导尿:根据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制定间歇导尿的频次,4-6h导尿一次,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
当残余尿量小于80ml 时,停止导尿。
(3)膀胱再训练: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刺激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 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蒂(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
②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 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五种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能够有效地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膀胱功能训练的第一种方法是定时排尿。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适用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定时排尿的计划,比如每隔2-3个小时去一次厕所。
通过定时排尿,可以有效地训练膀胱的控制能力,减少意外尿失禁的发生。
其次,膀胱功能训练的第二种方法是延长排尿时间。
对于一些患有尿失禁问题的患者来说,他们的膀胱容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排尿时间过短。
因此,延长排尿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
患者可以在排尿时,尽量放松身体,缓慢地排尿,延长排尿时间,以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
第三种方法是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的功能对于膀胱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盆底肌训练是膀胱功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
患者可以通过盆底肌训练,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膀胱控制能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第四种方法是饮水训练。
适当的饮水量对于膀胱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饮水训练,控制饮水量和饮水时间,避免过多或过少的饮水对膀胱功能的影响,从而提高膀胱功能的稳定性。
最后,膀胱功能训练的第五种方法是心理训练。
一些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导致膀胱功能的恶化。
因此,心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方法,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膀胱功能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有定时排尿、延长排尿时间、盆底肌训练、饮水训练和心理训练五种。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帮助患者有效地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坚持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早日康复。
膀胱直肠功能训练论文

膀胱直肠功能训练【关键词】膀胱;直肠;功能;训练神经性疾病所致的膀胱和肠道功能失调,常成为威胁病人生命的主要原因。
排尿排便障碍不但影响个人生活,同时也会涉及家庭、护理人员及社会,耗费大量金钱、时间。
病人常与社会隔离,因大小便失禁不得不放弃就业机会,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时,也因大小便失禁而延缓康复进程。
近年来,随着对各类神经源性膀胱和肠道功能失调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化,诊断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种治疗方法的改进,康复中心和专业队伍的建立,使得合并症和死亡率大幅度减少。
1 膀胱功能训练首先应根据膀胱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对病人进行康复评估。
1.1 康复评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残余尿,膀胱镜检查,b超,x线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尿动力学检查。
1.2 康复目标①保持或改进上尿路情况。
②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
③膀胱在储尿期保持低压。
④适当的控尿能力。
⑤无导尿管或造瘘。
⑥能适应社会生活。
⑦能满足职业需要,但是并非以上所有目标均能达到。
1.3 训练方法1.3.1 前提条件①病人有这种要求。
②上肢肌力正常以便能自己动手。
③认知功能正常以便能遵守出入量时间表。
④病人应处于脊髓休克期以后,尿培养阴性。
⑤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肾炎、肾衰等并发症。
2 训练方法首先是建立排尿反射的训练,其次是排尿方法的训练,最后指导通过对水分的控制与排尿时间的配合来建立排尿的规律。
3 具体措施3.1 失禁型障碍该型用于无抑制性膀胱、部分反射性膀胱。
尿流动力学中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无反射,外括约肌失神经。
目的是通过减低膀胱的激惹性和增进盆底肌肉的张力,使病人获得低压性膀胱,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无尿失禁。
3.1.1 盆底肌肉练习法主动收缩耻骨尾骨肌(肛门括约肌环),腿肌,臀肌及腹肌不收缩,每次收缩持续10秒,重复10次,每日3次。
在失禁前后练习,效果更好。
此方法可增加尿道助力,加强盆底肌肉的张力。
3.1.2 有规律的排尿刺激定时带病人去厕所,开始每1-2小时1次,以后逐渐增加到3-4小时,一到时间,立即让病人去厕所。
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

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1神经性膀胱的分类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是神经性膀胱的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损伤后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神经性膀胱的类型也不一样,以往我国对神经性膀胱,基本上按照Nesbit的分类方法,即①反射性膀胱;②自律性膀胱;③无抑制性膀胱;④感觉神经麻痹性膀胱;⑤运动神经麻痹性膀胱。
这种分类方法实际运用比较困难。
Bors将脊髓排尿中枢(骶2~4) 以上病变引起的排尿障碍称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圆锥和骶2~4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未受损伤,经盆腔植物神经和阴部神经的反射弧完整;脊髓排尿中枢本身或其周围神经(包括副交感和体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障碍称为下运动神经元膀胱,上述反射弧消失或减弱。
以上两种神经性膀胱根据损害程度,各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完全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反射性膀胱,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自律性膀胱。
因此对患者只要确定其病变部位,结合临床表现,就可以得出结论而不有误,并可以作为治疗依据。
2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SCI患者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SCI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大致由留置导尿、一次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个阶段组成,最终经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
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占有重要地位。
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目前多采用手法训练:即膀胱充盈,膀胱底达脐上二指时,即可进行手法按摩排尿。
操作者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一手要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
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排尿,待尿不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
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会阴部;对痉挛性瘫痪患者,按摩时间约15min,手法要轻。
1992年Menon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神经性膀胱功能再训练方法,每4h进行一次耻骨上轻拍,而后导尿。
有作者应用此方法对一组55例SCI患者进行膀胱再训练,配合导尿和药物治疗,其中有45例(82%)患者出院后达到了自主性排尿。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有效的膀胱功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1. 膀胱训练:膀胱训练是膀胱功能恢复的核心内容。
通过定期排尿,可以逐渐延长排尿时间间隔,增加膀胱容量。
初始时,患者可以每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为每3小时、每4小时一次。
同时,要保持排尿过程中的放松和顺畅,避免过度用力或强迫性尿液排出。
2. 膀胱按摩:膀胱按摩可以刺激膀胱的神经末梢,促进膀胱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增强膀胱功能。
患者可以用手指轻轻按摩下腹部,从耻骨向上按摩至肚脐,每次约5分钟。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
3. 膀胱训练器:膀胱训练器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训练器通常包括一个导尿管和一个计时器。
患者可以通过定时排尿,并记录排尿时间和膀胱容量,以便了解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
4. 膀胱电刺激:膀胱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膀胱神经,促进膀胱肌肉收缩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膀胱无反射的患者。
电刺激可以通过电极贴片或者直接植入到膀胱壁上实现。
电刺激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膀胱训练与药物联合治疗:对于膀胱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膀胱训练常常需要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和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膀胱的过度活动,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控制能力。
6. 膀胱康复训练:膀胱康复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膀胱功能训练、膀胱肌肉锻炼、膀胱按摩等多种方法。
通过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可以全面提升膀胱功能,改善排尿困难等症状。
膀胱功能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通过膀胱训练、膀胱按摩、膀胱训练器、膀胱电刺激、药物治疗和膀胱康复训练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然而,膀胱功能训练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与效果评估

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与效果评估膀胱功能障碍是指膀胱在尿液储存和排出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膀胱过活动、尿失禁等症状。
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及相应的效果评估。
一、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1. 膀胱训练膀胱训练是通过控制排尿时间和频率来改善膀胱功能的方法。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制定一个排尿计划,定期去厕所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以增加膀胱的容纳能力和控制力。
此外,患者还可以尝试盆底肌肉锻炼、呼气式排尿等方法来增强膀胱功能。
2. 盆底肌肉锻炼盆底肌肉锻炼是一种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来改善膀胱功能的方法。
患者可以通过模拟憋尿的过程,进行有规律的盆底肌肉锻炼,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协调性。
这种锻炼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尿失禁和膀胱过活动等问题。
3. 膀胱电刺激膀胱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膀胱神经以改善膀胱功能的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放置电极在患者腹部或腰部的方法,向膀胱输送电刺激,以刺激膀胱神经的活动,改善膀胱的尿液排放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膀胱过活动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
二、膀胱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膀胱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是为了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和指导后续的康复方案制定。
常用的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尿流率测试尿流率测试是一种通过测量尿液从膀胱排出的速度和流量来评估膀胱功能的方法。
通过尿流率测试,可以了解到排尿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如排尿速度过快或过慢等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膀胱排尿功能的改善情况。
2. 尿日记尿日记是一种通过记录患者排尿时间、尿量以及尿失禁的情况来评估膀胱功能的方法。
患者可以每天记录自己的排尿情况,包括排尿的时间、次数、尿量等,以及尿失禁的情况。
通过分析尿日记的数据,医生可以评估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并相应地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定义与目的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应范围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禁忌症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2.膀胱或尿路感染.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尿路感染持续存在.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操作准备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划.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操作流程核对有效遗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操作要点1.排尿习惯训练⑴详细记录患者3d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①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能离床的患者,协助患到洗手间,坐在坐厕上,打开水龙头让患者听流水声.对需卧床的患者,放置便器,用热毛巾外敷膀胱区或用温水冲洗会阴,边冲洗边按摩患者膀胱膨隆处.②开塞露塞肛诱导排尿:采用开塞露塞肛,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排尿.2.排尿意识训练意念训练适合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次放尿前5min,患者卧于床上,指导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环境的卫生间,听到哗哗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员缓缓放尿.想象过程中,强调患者运用全部感觉.开始时可由护士指导,当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后由患者自己训练,护士督导,询问情况.3.反射性排尿训练导尿前30min,通过寻找扳机点,如以手腕的力量,指腹轻轻叩击耻骨上区/大腿上1/3内侧,每分钟50~100次,每次叩击2~3min.或牵拉阴毛,挤压阴蒂、阴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4.代偿性排尿训练⑴Crede按压法:用拳头脐下3cm深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动作缓慢柔和,同时嘱患者增加腹压帮助尿排出.⑵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尿液排出.5.盆底肌训练⑴确定患者尿失禁类型及配合程度.⑵告知患者及家属盆底肌训练目的及方法,指导患者配合.⑶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维持5~10s,重复做10~20次,每日3组.⑷在指导患者呼吸训练时,嘱患者吸气时可收缩肛门,维持5~10s,呼气时放松;指导患者在桥式运动下做收缩肛门的动作.⑸患者坐在椅子上,由后向前缓慢地把肛门、阴道、尿道等盆底肌收缩上提,感觉想阻止肛门排气,从1数到10,然后缓慢放松.⑹患者可以坐在马桶上,两腿分开,开始排尿,中途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使尿流中断,如此反复排尿、止尿,重复多次,使盆底肌得到锻炼.神经源性膀胱训练技术评分标准。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五种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帮助改善膀胱功能,包括控制尿液的排泄和增强膀胱的容纳能力。
对于一些患有膀胱问题的人来说,膀胱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种方法是膀胱排空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尿失禁或尿频的人群。
通过规律地排空膀胱,可以帮助控制尿液的排泄,减少尿频的情况。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每隔2-4小时去排空一次膀胱,逐渐延长排空的时间间隔,直到能够控制住尿液的排泄。
第二种方法是膀胱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膀胱容量过小或者膀胱肌肉无力的人群。
通过逐渐增加膀胱容纳尿液的能力,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每次排空膀胱后,尽量多喝一些水,逐渐增加膀胱的容纳量,直到能够控制住尿液的排泄。
第三种方法是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是支撑膀胱的重要肌肉,通过加强盆底肌的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通过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从而改善膀胱功能。
第四种方法是生活习惯调整。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过度饮酒、饮食不规律、长时间憋尿等,都会对膀胱功能造成影响。
通过调整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具体的调整方法是,适量饮水,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憋尿等。
第五种方法是心理调节训练。
有些膀胱问题是与情绪有关的,比如焦虑、紧张等情绪会影响膀胱功能。
通过心理调节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膀胱功能造成影响。
总结来说,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对于一些患有膀胱问题的人来说,这些训练方法可能会有所帮助。
希望通过这些训练方法的介绍,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帮助您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五种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膀胱恢复正常功能,改善膀胱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饮水训练。
饮水训练是指通过控制饮水量和饮水时间,帮助膀胱训练,提高膀胱容量和控制能力。
饮水训练的关键是建立规律的饮水习惯,逐渐增加饮水量,让膀胱适应不同的容量,提高膀胱的控制能力。
其次,排尿训练。
排尿训练是指通过控制排尿时间和频率,帮助膀胱训练,改善尿失禁问题。
排尿训练的关键是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让膀胱适应不同的排尿频率,提高膀胱的控制能力。
第三,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盆底肌锻炼方法,帮助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尿失禁问题。
盆底肌训练的关键是找准盆底肌的位置,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坚持每天进行盆底肌训练,逐渐增加锻炼强度,提高盆底肌的力量和耐力。
第四,生活习惯训练。
生活习惯训练是指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膀胱问题,提高膀胱控制能力。
生活习惯训练的关键是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控制饮食和饮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膀胱问题。
最后,药物治疗训练。
药物治疗训练是指通过医生开具的药物治疗方案,辅助改善膀胱问题,提高膀胱控制能力。
药物治疗训练的关键是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配合其他训练方法,加速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膀胱功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希望以上介绍的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方法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希望您能够坚持训练,改善膀胱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精编】膀胱功能障碍病人的护理

临床表现
膀胱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尿失禁、尿频、尿急、排 尿困难等。
诊断
膀胱功能障碍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 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02
膀胱功能障碍病人的日常护理
饮食护理
增加液体摄入
确保每天足够的水分摄入,有 助于预防尿路感染和结石形成 。
避免刺激性食物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 于改善膀胱功能障碍 病人的症状,促进康 复。
定时排尿
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 ,避免长时间憋尿, 以免加重膀胱负担。
适度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 眠时间,有助于恢复 体力,缓解症状。
个人卫生
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 ,勤换内裤,预防感 染。
心理支持
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 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生活挑战。
05
膀胱功能障碍病人的病情监测与 评估
病情监测方法
01
02
03
04
观察排尿情况
观察病人的排尿频率、尿量、 排尿方式以及是否出现尿失禁
、排尿困难等症状。
记录排尿日记
让病人记录每天的排尿情况, 包括排尿时间、尿量、伴随症
心理护理与支持
情绪疏导
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 和支持,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心态 。
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普及膀胱功能障碍 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 知。
应对技巧指导
教导病人掌握应对尿频、尿急等 不适症状的技巧和方法。
总结词
关注膀胱功能障碍病人的心理状 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与支持 ,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膀胱功能失调是什么意思

膀胱功能失调是什么意思膀胱功能失调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它指的是膀胱在储存和排尿过程中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膀胱是人体泌尿系统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尿液排出体外。
膀胱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膀胱功能失调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原因膀胱功能失调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可能与神经、肌肉、激素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神经因素膀胱的正常功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如果神经系统遭受损伤,例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都有可能导致膀胱功能失调。
此外,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也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
肌肉因素膀胱的顺畅排尿需要膀胱及其周围肌肉的协调收缩和松弛。
如果膀胱肌肉收缩无力或过度紧张,会导致膀胱功能失常。
某些神经性假性梗阻、腹腔手术或产伤等情况都可能对膀胱肌肉造成损害。
激素因素雌激素在维持膀胱健康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雌激素的水平下降,可能导致膀胱黏膜变薄和脆弱,从而增加膀胱功能失调的风险。
症状膀胱功能失调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症状:尿频尿频是膀胱功能失调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常常感觉到需要频繁地排尿,可能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上厕所。
尿急尿急是指患者感觉到急迫的尿意,有时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尿急,甚至导致尿失禁。
尿失禁尿失禁是指患者无法控制尿液的排放,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失禁。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尴尬。
尿流弱膀胱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尿道排尿时尿流的弱化,尿液无法迅速而顺畅地排出。
夜尿增多膀胱功能失调引起的尿频和尿急可能会导致夜间需要多次起床排尿,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治疗方法膀胱功能失调的治疗方法多样,根据病情的不同可能采取以下措施:改变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水时间、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保持规律的排尿习惯等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失调。
康复训练针对膀胱功能失调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从而改善膀胱的协调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膀胱功能失调有不同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和尿潴留。
”每一种类型的膀胱功能失调,因其表现形式不同,平时所进行的训练方法也不尽相同。
盆底肌肉训练:适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患者平时可以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进行收缩会阴及肛门周围肌肉的训练。
每次收缩维持10秒,重复做10次为1组,每天进行3组,这种训练可以减少漏尿的发生。
尿意习惯训练:适用急迫性尿失禁患者训练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餐前30分钟、晨起或睡前,主要方法是患者定时入厕排尿。
白天每3小时排尿1次,夜间2次,也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训练同样可以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并能逐渐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
激发技术:适用反射性尿失禁患者定时对患者的排尿感觉的触发点进行不同方法的刺激,能够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如定时捏掐腹股沟,以及通过听流水声等辅助措施,这种方法适用于反射性尿失禁的患者。
屏气法:适用充盈尿失禁患者针对尿潴留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患者平时应采取坐位,身体前倾腹部放松,这种训练能收缩腹肌,
增加膀胱及骨盆底部的压力,从而促使尿液排泄。
手压法:适用尿潴留患者对于尿潴留患者,患者可将双手4只手指放在下腹部膀胱区,拇指则放在手指上方,用力向盆腔压迫,帮助排尿。
患者也可用单拳代替手指加压,但千万不可过度用力。